南怀瑾语录读后感(南怀瑾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03 17:48: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南怀瑾读后感做人做事重要过做学问南怀瑾先生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

南怀瑾语录读后感(南怀瑾读后感)

南怀瑾读后感

做人做事重要过做学问
南怀瑾先生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小时候不管老师还是长辈都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好了,将来什么都会有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刚知道这句话时候,还拿着书找了半天,以为可以从里面找到“颜如玉”或则“黄金屋”来。十几年的传统教育,把我们的脑子都固化了,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就是真理。然而读书是为了什么,过去没有深想,不就是为了“什么都有么”,历史经验还能有错?好好读书就是了,以为书读得越多,就是学问越多。而今,南怀瑾先生却说: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以前看过一个历史故事,用在这里刚好可以说明学问就是做人做事。从前有一个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门下学习,却三年不读书。曾子说:“你在我家里学习,三年不读书,那学什么?” 公明宣说:“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待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待下属的态度,可惜都还没有学好。”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 “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曾子倒不必要向公明宣道歉,因为学做人、做事和读书两不误啊,再说了,文字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是帮助学习和提高的。我认同南怀瑾的观点,学习是为了做人和做事,不要做了学问以后就忘记了为何而做学问了!
做学问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用于做人做事。学问在哪里?在书本上,在别人的头脑里,在生活琐事之中,要靠学与问得来。但读书多少却跟是否掌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成正比。我们每年都能看到很多关于少年大学生、研究生的报道,这些学生多是父母陪读,学习是很厉害,可惜为了“一心只读圣贤书”搞得年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离开父母无法生活,到了单位无法工作,难道要一辈子学下去么?有的面对生活的困难、工作的困惑,最终选择了自杀了事!这些“天才”还比不上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留守儿童”,他们在家里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虽说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听话乖巧,知道体贴父母,能够面对生活的困难,去克服,能忍受。依我看,这些乖孩子如果有了“学问”,那就是国家正真的栋梁。这就牵扯到下面南怀瑾关于《论语》一段话的翻译了。
《论语》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南怀瑾先生的翻译大概是这样的:孔子说:“能随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不是很开心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心里没有恼怒的感觉,不是一种君子风度吗?”
我敢说要是高考前读了南怀瑾的翻译,高考成绩定要受影响: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课本是对还是错,简直没法学了!老师不知自己教得是对还是错,也没法教了!但话说回来,我还是认同“能随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不是很开心的事吗?”这种理解的。学习不就为了应用么,要不学它干吗?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这才是真学问。有些人,学了一脑门稀奇古怪的学问,就自以为博古通今,很了不起。高谈阔论肘,谁也比不上他;需要行动时,却什么也做不好,一辈子碌碌无为,还愤世嫉俗觉得“伯乐”难遇,企业里就常有些这样的同事,如果是我的下属,被我发现是这样的人,我一定毫不客气地马上请他离开。
总之,读书、做学问都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为了生活,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为了这个世界更美好,为了生活更开心更舒适。今天看到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这样强调,我们也应该和他老人家一同去执行、去宣导。

南怀瑾讲演录 读后感

  心灵的回归之路 发表于: 2008-11-17
  心灵的回归之路
  -----有感于《南怀瑾演讲录》和《南怀瑾和彼得.圣吉》
  多少年来,回归一直是一个很赚人眼泪的词语,当我们这些大地的孩子热衷于满世界地乱跑,却最终因跑得太快、太急而迷失了自己的时候,回归就是我们最好的安慰,最好的寄托。
  那么,文化的回归又在哪儿,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所在,是生命中的根,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天地之精髓,是我们回归之路上一座明亮的灯塔。
  可不幸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正在我们的城市中逐渐地消失。
  著名作家张炜早在几年前就竭力呼吁,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我们的文化建设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科学技术和文化建设好比一个民族的二条腿,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反过来又终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似乎是上苍的关照,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起,一个震耳欲聋的名字在中华大地乃至海外被迅速提及,他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大师于1918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孩提时代起就开始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的时候,他除了已精读了四书五经外,还涉猎了诸子百家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他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为了更深入地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他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
  南怀瑾先生在跋山涉水之时有缘结识了袁焕仙老先生,晤谈之下,深有所悟,便结成了忘年之交。袁先生闭关期满,下山到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先生则追随左右,遂拜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潜心修道参禅。其后,南先生为求深入研究佛法,便悄悄离开成都,奔赴峨嵋山峰的大坪寺闭关修持。
  三年的闭关阅藏期间,南怀瑾先生穿上了僧衣,于青灯古佛旁,斋戒素食,日夜苦读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五、六千卷佛家经典,以经为法,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生受益无穷。
  1985年盛夏时节,南怀瑾先生乘上赴美班机,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以宏扬中华文化。旅美期间,南大师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拜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和美籍华人、旅美侨胞,他们中的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不但学习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还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南大师与他们欢坐一堂,妙语迭出,笑声不断,来者无不被南怀瑾先生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所折服。
  2002年,南怀瑾在太湖之滨建造了一座占二百多亩地的太湖学堂,这片神奇的建筑吸取了天地之灵秀,有一种净化灵魂的便利,是真正的天地之作。2006年10月30日晚,世界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带领ELIAS项目(Emerging Leaders for Innovation Across Sectors意为“跨国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的人员也来到了太湖大学堂,这支来自12个国家,由25人组成的团队里,有的是联合国环境、资源、卫生等组织的负责人,也有的是BP、联合利华、巴斯夫(BASF)、日产(NISSAN)等跨国公司的高级主管。ELIAS项目起始于安南对在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中开发学习共同体工作的要求,其参与者均要求在单位、组织和部门之外有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同事网络,掌握共同理解并处理复杂问题的先进技巧,还要对推动本地和国际社会的真正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深刻的个人愿望。南怀瑾先生的讲座是ELIAS“国际创新领导人进修”2006项目的一个环节,为期四天的讲课主要探讨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平问题,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事实上,自从太湖大学堂建成以来,已经有无数批国际国内的商界领袖、学界精英来此向南先生学习请教。
  如今,南怀瑾先生虽已有九十二岁的高龄,但他以虚怀入谷的胸怀、超越宗教的智慧,穿越时空,接受了时间的洗礼,使其的思想愈显出其经久不衰的文化智慧。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慰瑾讲演录》二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这位国学大师对人生对社会最新的感悟。
  《南慰瑾讲演录》是由南怀瑾先生近年的最新演讲集成,书中涉及了南怀瑾先生对教育、环境、行商、管理、媒体等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则忠实地记录了南怀瑾与西方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之间东西方文化的交峰,其中不乏许多关于生命科学的探讨。研读南怀瑾大师的思想精髓,不但能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还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一片宁静的湖泊。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还有这样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也使我们的回家之路走得更为踏实。
  人类的文明最终是要回到故土的,就象风筝,飞得再高,也希望有回归的时候,一旦断了线,风筝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南怀瑾大师的书就是我们手中的线,线不断,风筝就能回归,就能找到心灵的故乡。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一

  自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世界”。“天下”和“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世界”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就像“世界观”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开始走向西方。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蔓延,“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一批国学大师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南 怀瑾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20世纪的后半叶,南怀瑾老师去了台湾。随着局势的变动,南老师的著作得以在大陆出版,并且近几年广为流传 ,备受推崇。我也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细品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南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我曾号称“只读作者已过世至少三十年的书”,这回,也不得不破例了。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我曾着迷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庞大和严谨,但思与辩总将我领向一个又一个纠缠着的世界;理论的创立与推翻,见证着人们探索的脚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国人的方式却不一样,他一跳就飞上了云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南怀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台湾一些大学生要搞“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南老师讲,“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你们现在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么?”南老师的一番话平息了台湾大专院校里的这场小风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发觉它魅力无穷,倒也不必大动干戈啦。中国人做事向来不讲究横冲直撞,讲求中庸之道,求变亦可渐变,免得过犹不及。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二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坚信心中有爱,以仁爱之心爱人。在日常生活中,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想别人所想,以一颗仁慈之心学会关爱,做到在家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在外爱朋友、爱他人,逐渐构建爱的和-谐氛围。做到以宽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担,摒弃自私自利之念内修文德。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以仁爱之心平等对待他人,以和睦相处促进团结协作,那么怎么会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后感篇三

  近期,我认真拜读了台湾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论语别裁》。书中,南老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通俗、风趣的语言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深深折服于他那丰厚的文化底蕴、探究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由于该书内容丰富,对《论语》每一章都做了详尽的介绍,信息载量之大,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要想全部吃透吸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自己仅就第一篇《学而第一》,谈一下感想和认识。

  研究学问,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朱熹,可谓宋朝一代大儒,六、七百年来,人们对于《论语》的认识一直笼罩在他的思想之下,读书人学优入仕、求取功名,必以他的注解作为标准答案。然而,时至今日,在南老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们却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对此,朱熹的解释是:君子如果不板着一幅冷冰冰的面孔,就不会显得威严,学问也不稳固,要讲求忠诚信用,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不要怕改。而南老先生给了我们另一种解释:做人要自重、自尊、自信。只有这样,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忠诚守信,要看得起朋友,没有任何人不如自己,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同时,他用调侃的笔调写到:“无友不如己者,按照他们的解释,交友不要交到不如自己,那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大学校长只能跟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交朋友,当了总统就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很显然,朱老夫子的解释与孔圣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背道而驰,是严重的谬误。难怪南老先生笑言:朱文公及其后儒们,真该打屁股三百大板了。相信如果朱老夫子在天有灵,听了这话会汗颜的。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闪烁!《论语》等经典著作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对我们当代人的人生观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正确地去理解、吸收、运用其中的每一句话,相信会对我们的人生道路起到指正引导作用的。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少年南怀瑾》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1

  我这周看了一本书——《少年南怀瑾》。我刚看到第三章,就觉得有点意思,便一口气将他读完了。主人公南怀瑾是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在学校上课非常认真,一遇到不懂的就问。不像我,很多时候看书都是囫囵吞枣的勉强理解。

  南怀瑾身上最让我敬佩的是从玩中摸索得到知识。也就是“玩索而有得”,这种事实我们难以做到的。而南怀瑾就做到了。而且南怀瑾的“玩索”并不是字面上的玩游戏,他是从书中去摸索。南怀瑾的父亲周先生对他比较严厉,而正是这种严厉让南怀瑾懂得了玩书本也可以学到非常多的知识。

  周先生在看到南怀瑾打哈欠的时候就会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南怀瑾一听到父亲念这首诗,头脑立刻清醒,挺直腰板读起来。想想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是不想读就不读。就是爸爸妈妈催我、骂我,我也是随随便虽,一点都不情愿的看着书本,其实是一点内容都没有看进去。现在想想,这样的学习态度很不好,就是看再多的书,也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南怀瑾读书时,把作者的心里想法和写这本书的意义非读出来,我们则读起来没有感情,很随意,觉得只要读完就行了,是为了完成任务。结果就是过了两三天就全忘光了。在读书上,我们必须向南怀瑾学习。

  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读书有很多种方法,每个人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方式。错误的方式去读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肯定会后悔的。我现在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了,在知道了自己错的地方后,我需要及时改正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我想只要愿意改,那什么时候都不晚。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2

  几天前,我把《少年南怀瑾》这本书读了一遍,悟出了一些道理,感受颇深。

  小时候的南怀谨十分娇弱,少年时期的南怀瑾则是沉着稳重、有思想、有抱负的。他在杭州上学时,晚上睡觉前都会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复习一遍,他不但把每天老师要求的课程完成,还自己有一个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每天严格按日程表执行,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经常警示自己“人非有品,不能闲”。

  南怀瑾还非常孝顺父母。他在家的时候,父亲对他非常严厉,如果他做错了什么事,父亲就会教训他,对于父亲的教训,南怀瑾从来也不会顶嘴,总是认真虚心聆听着,听完之后就会认真的改正。

  南怀瑾也是非常善良的人。他经常会去帮助别人,有一次因为太好心帮助了跟本不需要帮助的人,后来他知道是被骗了,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因为怕被骗而减少对别人的帮助。

  南怀瑾最后成为了一代宗师,是因为他早早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无论碰到多大的困难,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的孝顺、善良、沉着、稳重都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读了这本书,我有如下感受:我现在还是一名小学生,从目前来看,我是一点也不如小时候的南怀瑾,首先跟父母不顶嘴我就做不到,不管对错,父母如果批评我几句,我首先做的.肯定是辩解。做事沉着冷静,我还不行,每次遇到事情总是很着急,匆匆应付所以做得是毛毛糙糙,不是很好。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成为一代宗师,但是我们凡事都要有计划有目标,小到一天的学习,一个学期学习,整个小学时期的学习,大到长大了我们想干些什么,都应该制定相应的目标,并且根据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3

  记得起初,《少年南怀瑾》这本书我不太喜欢,听书名就不咋地,估计很无聊,只想应付应付的看看,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我所想的。

  这本《少年南怀瑾》主要所讲的,是南家少年(少爷)“南怀瑾”一生中,由一个体弱多病又有点调皮的小娃娃成长为一个武功优秀也十分善良的大人的故事。

  在他成长的过程里,父母对他的教导,是少年南怀瑾在成长之路上的一个个关键点所在。在我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南怀瑾父亲仰周先生所用的“功过格里记功过”这个教育方式了。

  仰周先生要求南怀瑾每天都要自我反省,想想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有,就要在格里点上一个黑点,如果自己在一天里做过了好事,就可以在格里点上一个红点。仰周先生会根据南怀瑾的红黑多少来对南怀瑾进行奖励与惩罚。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仰周先生对儿子南怀瑾严格要求,但不一味的打骂、批评,他对南怀瑾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告诉他知错就改,让南怀瑾在下次做事时会想一想,自己做的对不对。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人,要懂得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做得好、对的地方,改掉自己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你就会有进步。就算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又有谁知道,会有那个人慧眼识出千里马呢?当然,千里马必须要是千里马,才能被识中!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4

  最近,我阅读了《少年南怀瑾》。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南怀瑾成长的故事。南怀瑾小时也如我们一样,调皮好动,可他能静能动,一读起书,就特别安静,但他并不是发呆的静,而是专心致志的,读过的内容,能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他还十分好学,不懂就问。南怀瑾从小体弱,他就努力练功,使自己渐渐强壮。年年过去,南怀瑾虽然已经读过了很多书,武功也十分厉害了,可他并没有中断他的学习生涯,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更加高,看更多的书。他也从不骄傲,四处拜访名师,锻炼自己的武功。南怀瑾的长辈也总是教育他,指引他,让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最后,经过自己不断学习,和许多高人对他的指点,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师。

  读完书,我咽了一口唾沫,陷入了沉思:

  南怀瑾的成功原因是什么?除了他有父母长辈的教育和高人对他的指点,剩下的一样是什么?正是南怀瑾始终在学习,从不骄傲的品质。

  想到这里,我再一次思考反思自己:

  南怀瑾和我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同是一样学习,一样吃饭,一样用两只腿走路。是啊,我们没什么不同,甚至我现在学习的环境比他那时候好得多,他身体比我虚弱,我有什么资格比他落后呢?他能做到的我又怎么不能做到?

  我又回过头想了想我和他的差距:

  我拥有一丁点优势就高傲自满,而南怀瑾获得比我大的多的成就却从未骄傲过,始终是“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别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我就是因为自己的优势骄傲自满,而南怀瑾他总是寻找着自己的缺陷,查漏补缺。

  南怀瑾的故事让我深有体会,我要想书中所说的一样:“痛苦、烦恼、得意统统从心里丢出去。”

《少年南怀瑾》读后感5

  南怀瑾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上书了,带着这个疑问,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起来。

  文中的南怀瑾,从小出生在商人家中。他家在地团叶,那里有很多练南拳的人。他爸爸希望他成为商人。可他却非常喜欢武术,立志要成为一个武术大师。有一次他为了练武术从栋梁上摔了下来,摔得眼冒金星。他一心想成为剑仙,救助国家,于是,他便出乡到杭州国术馆学武术,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获得了拳类冠军。

  南怀瑾正是因为从小立志,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地努力,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想起了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坚定地守着这志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了为一个开创新中国,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之一。

  我其实从小也有个梦想,就是当一位小提琴手,像在电视上那些人一样能够深情地演艺,站在台上,小提琴靠在肩上,一只手在小提琴上上下下滑动,另一只手拿着弓在琴弦上优雅地拉动,悠扬乐曲声在飘荡。于是,我的练琴之旅开始了。但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每天要枯燥地拿着弓,拉动着,琴弦发出难听的呜呜声。我厌烦了。可老师说:“急于求成,大事不成。练小提琴就要一步一步地来,不然做不好。”就这样我把老师说得话记在了心中。每当想马马虎虎想过关时,就会再去多拉几遍,直到没有一点勉强,发出优美的旋律为止。

  虽然立志后,要想实现很不容易,但我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肯定可以做到。我坚信少年不立志就会一事无成。

  活到老,学到老

本文标题: 南怀瑾语录读后感(南怀瑾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22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名人故事读后感500个字(名人故事读后感)小故事王二小放牛读后感十个字(《王二小的故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