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父母读后感(孩子的教育 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05-02 06:46: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先给大家看张我在网上冲浪时,看到网友热议的一张图:,...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父母读后感(孩子的教育 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读后感怎么写)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

先给大家看张我在网上冲浪时,看到网友热议的一张图: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是如众多网友想的一般: 富人孩子还在努力,而穷人孩子却在玩手机 ,认为这就是贫富差距教育差距。

确实父母身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也直接决定着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

但海豚君认为,她们都是为人父母,都在尽可能 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 ,右边的母亲可能常年拼搏的是温饱问题,没有做到精神层面的教育。而她自己可能也意识不到这一点。

但上面这张图片也恰恰让我们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钱人和穷人家的孩子,差距到底在哪?

01

曾看过一篇文章。

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神话故事,连一本使用说明书书,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

根本没有培养。

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文学,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神话……

只要孩子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

也玩角色扮演,把故事结局改编,或者编写三个人的故事,其过程笑料不断,想象力随意而生。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篇故事令我记忆犹新。它让我真正想通: 真正的教育 ,从来不是用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 这就是拼爹了 。

但这是 教育语境下的拼爹 ,不是 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 式的遗传,也不是 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 式的继承……

我所说的拼爹,是比拼 父母的观念 ,以及 生活方式 、 思维方式 、 处世方式等 。

02

前几年的我们说起富二代,是个贬义词,一般印象里都是 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 等等。仗着家里有钱,骄奢惯了,而穷人家出生的孩子很能吃苦。

后来发现变了。 我有个亲戚,家境一般,但是孩子从小要啥给啥,美其名曰是 富养 ,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后来孩子毕业之后不想工作,就在家里上网打游戏。

而相比之下, 郭晶晶一家 参加了一场马拉松亲子跑比赛,霍启刚在跑步途中劝儿子累了休息一下,儿子说: “不行啊,我停下来就会输”。

澳门赌王的儿子何猷君,20岁期间,从未放过一天假。 别人一学期修四门课,他就修8门。

豪门的贵子们,这么拼,可是,“寒门”却屡屡传出 因父母的溺爱养出败家子 的新闻。

河南一个23岁小伙,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而害死他的,正是父母的娇惯。

杨锁从小长得清秀,而且聪明,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能把独子永远留住,专门给他起名,叫杨锁。

他从来不走路,8岁时出门都是靠父母用担子挑着。

身为农民的父母从来不让他干农活,“你到一边玩着吧,别累着了”。杨锁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仍然舍不得他干活。当疾病缠身的母亲身体扛不住,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反遭到儿子的暴打。

杨锁嫌学习累,退学在家要身体有病的老母亲伺候一日三餐。 “给他饭吃,他还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 ,一个当地的村民说。

杨锁18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 5年之后的一天,懒惰成性的杨锁活活饿死在家中。从小到大,杨锁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娇惯里,父母离世后,他根本 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只能在舒适区里耗尽自己的生命。

03

一位公司的创始人,说到人才储备,他困惑地说: “以前我觉得穷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责任心,可现在简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员工, 穷人家的富二代 太多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城市新中产的崛起, 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 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越厉害的人越拼,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 越不上进的人越懒 ,因为当一个井底之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觉得日子过得蛮好的。

所以,这个世界的真相,有时候蛮残酷却也蛮励志的: 原来那么多比你有钱的人,一代一代的,都还比你努力。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但是许多的 工薪阶层 ,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 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 。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挨穷挨怕了的父母, 因为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后尘 , 继续穷下去, 宁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

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只需专注读书,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结果养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04

出现这种现象最大的原因是: 补偿心理 。越是家境不好,大人越觉得不能亏待了孩子。

有一个员工,父母工作不稳定,他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家里也穷,但正因为穷,只要有10块钱,就把10块钱全花在他身上。

宁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 缺乏感恩心理 ,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 责任心几乎为零 。“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让同事对他意见很大。

离职前,老板找他谈话,他表情游离,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个人,特别像我爷爷。”

长大成人对他是一种 凌厉的痛 ,因为宠爱他的人再也帮不了他。

补偿心理,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着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 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

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

富人都是真正苦过的,他们 不会觉得让孩子吃苦是很大的问题 。

05

别让 补偿心理 变成溺爱的理由。

1

家长的补偿心理,孩子不一定能接受。

家长对孩子有补偿心理,可能会反而让孩子无法接受。因为家长想要得到的东西、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所以家长把这些都强加给孩子,会让孩子反而心生反感,这也是 不尊重孩子 的一种做法。

2

家长的补偿心理,溺爱孩子成性。

家长的补偿心理,平时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的,那么会导致孩子溺爱成性,对孩子的人生观和金钱观都造成了 错误的教育影响 。

中国有句俗话说: “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 ”

这是告诫家长怎么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去给孩子一个 良好的道德教育 。

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首先 走出爱的误区 。

经常 被 过度溺爱的孩子 ,他们觉得大人所做的一切,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为人着想, 也不知道大人的艰辛和付出。

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自私自利、骄横乖张,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他们甚至不懂得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

这完全是孩子的错吗? 不要只是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样懂事,我家的孩子却是个小霸王。

孩子从懵懂无知到变身霸王并非一日之功,当孩子习惯了索取,他们就忘记了感恩,他们总在希望别人不断地给予,也不会想到自己要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所以,爱他请一定让他懂得感恩。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END-

欢迎关注“ 海豚世界 ”,id: dolphinsworld 。这里百万妈妈的共同成长社群,提供众多妈妈自我提升干货(情感婚姻、育儿等),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并聚集众多优秀美妈一起交流学习,最有趣有料的线上和线下活动,等你来!

一一老师,三亲教育体系创建者、创新心灵教育实践者,国家高级家庭教育导师、心理咨询导师,帮助众多妈妈度过生完孩子那艰苦的几年,陪伴共同成长,我们的宏愿:让每个家庭笑起来。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恩爱

01

最近,公公婆婆来帮忙带宝宝,看到两位老人恩爱的状态仍羡煞他人。

公公肩周损伤,婆婆不知哪找来偏方,白酒加艾草热敷。

问:有效吧?是不是没那么疼了?

答:嗯。你这偏方确实有效,轻多了。

婆婆高兴的继续张罗下次的热敷。

后来,老公偷偷告诉我:其实妈那偏方根本就没用,爸刚刚偷偷告诉我,热敷真疼还没疗效,不过你妈高兴就好……

在公公心里,婆婆说的都是对的,做的都是对的。

两位老人还时不时给我们秀把恩爱。记得婆婆过生日,公公当着大家的面,一把搂过婆婆,亲吻了一下,说:辛苦了老婆,我爱你。

当时我和先生还没结婚,第一次见到这场面,真是惊呆了。

不过,有这么恩爱的爷爷奶奶帮忙带宝宝,至于宝宝的教育问题没什么可担心的。

因为公公婆婆恩爱有加,胡先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爱与尊重。

他把父母恩爱的8字箴言牢牢记住:信任、尊敬、爱情以及忠诚,然后将其很好的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他认为:夫妻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恩爱的夫妻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突然想到知乎上有个小组讨论:父母恩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然后下面各种吐槽父母秀恩爱的评论,他们列举自己父母种种花样虐狗,狂撒狗粮的各种生活趣事,恩爱程度简直亮瞎了各位读者的眼。

虽然看似都在控诉父母花式虐狗给自己带来的一万点伤害,但言语间却无不表现的自豪与羡慕。

大家都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将这种亮瞎眼的传统传承下去,毕竟不能只亮瞎自己这一代吧。

罗素曾说:如果想要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

要想给孩子真正好的教育,就给孩子一对恩爱的父母吧。
02

最近,《爸爸去哪了》陈小春和小小春Jasper上了热搜,好像都被他们父子两个之间的反萌差圈粉了。

陈小春在演出期间火暴脾气一览无余,甚至一度发飙,对Jasper大喊:“Hurry Up!”

但Jasper表现的出人意料,而是理智的问爸爸:“What's wrong with you?”

陈小春回“What?”

这时Jasper还都神情气闲的用喇叭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最终用完还不忘记关上。

Jasper 在节目中表现的那么出色,有爱,有气度,面对老爸的坏脾气还很理智的去处理,萌萌的简直让很多网友直呼:看到他们之间的互动喜欢到想生孩。

我想,Jasper之所以成长的如此优秀,大部分归功于他有一对恩爱的父母。

突然想到《爸爸去哪了第三季》王宝强的女儿娜娜来参加节目,在节目中表现的大失所望,遭到很多人的吐槽,网友都直呼:看到她就想快进。

娜娜在节目中,不参加游戏,不懂的感恩甚至对待爸爸都没有该有的尊重,好似爸爸是个佣人般。

其实在那期娜娜妈妈来探班时,就对王宝强颐指气使,两人之间完全看不到感情恩爱的影子。

王宝强与女儿娜娜之间的隔阂,以及娜娜在节目中的种种表现,很大程度上也都受到了家的影响吧。

老舍说:家,是中国礼教的堡垒。

父母恩爱的家,才更能给孩子真正好的教育。

03、

想到吴祖光与新凤霞,他是少年成名的文坛才子,词采风流,名满天下;而她是出生寒门的评剧皇后,精才绝艺,声震京津。

夫妻二人恩爱有加,两人50年塑造的爱情婚姻享誉世界。

这种家庭长大的儿女,如今在艺术领域成绩斐然。

父母的高洁的品格感染了他们,渊源的家学熏陶了他们,持久的身教成就了他们,这一切的成绩离不开父母恩爱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

当孩子表现没达到你想要的要求时,先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父母的要求。

家长聊天时,总会听到家长抱怨:你说,拼死拼活,为了让她生活无忧,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一个接一个,怎么最后还是成绩不好?

”我家的也一样,一放学就回到自己房间不出来,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你看丽姐家的女儿,就是省心,没怎么花钱还学习那么好,而且也还上进有礼貌。”

“对啊,王姐家的儿子也是一样好,看看人家,再对比下自家小子,恨不得投胎重组。”

脑海中冒出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丽姐和王姐两家都是那种夫妻互相尊重,敬爱有加,家庭和睦温馨,很少有大吵大闹的时候,即使有也都是很快就和好如初。

这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怎能不是谦卑有礼,热爱生活,学习还能差到哪去?

反观其余熊孩子家,不是父母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就不管了,要不就是夫妻二人从早吵到晚,不吵架的家庭平时还是各自忙各自的,在家就好像旅馆。

最好的教育,不是拼钱、拼爹,而是拼的父母恩爱。

04

著名家庭排列系统的创始人海灵格提出:幸福家庭关系是这样的:夫妻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夫妻是人生伴侣,是共命运者。所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父母关系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发展,所以父母恩爱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这种观点你赞同吗?

其实这种观点我是并不赞同的,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拼爹拼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自己本身所获得的一个教育程度,毕竟父母都是我们孩子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也是能够改变孩子性格特点的重要途径,父母都会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如果说自己的家庭是特别和睦幸福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成长也是特别开心的。

但是如果说一个家庭中总是充满着争吵,父母都是特别唠叨的话,那么对于孩子的心理上也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的,他并不会在成长的道路上特别的顺畅,反而会使得这个孩子的心情变得特别压抑,性格变得很内向,他不愿意和别人有着过多的接触,他只愿意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这样的孩子他也并不会接受一个好的教育。

而且一个孩子真正的修养就是应该在外表上特别的大方,内在也是特别的丰富,正确的处理好人际交往的关系,也能够认真学习好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话才能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拼爹拼妈,因为我们的父母不能够陪伴我们一辈子,而且他们的财富也始终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打拼到来的。

他们能够给我们提供特别好的物质基础,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特别好的教育环境,但是他们绝对不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基准,所以说一个真正好的教育是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快乐,而且能够在学习当中感觉到动力,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孩子的生活和发展特都是特别有帮助的,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特别溺爱孩子,我们应该在孩子兴趣爱好上去鼓励他自主学习一些东西。

真正的家庭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见识和格局

曾见过一位妈妈不顾孩子的哭闹打滚,不但不舍得帮孩子买下399元的学习资料,还冲孩子又吵又骂,说用几百块钱来买几本破书,是不是神经?
但她转眼间却给自己买了个五百元的包包。

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是来自父母的价值观。

真正的家庭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观念、学识、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相伴者。父母不是导师,而是孩子风雨前行一起相伴的领路人。作为父母,必须跑得非常努力,这样,孩子也会努力跟上你的脚步。
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先严后松,而不是是先松后严。

孩子3岁时,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无为的放任型父母。

在孩子9岁时,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积极的权威型父母。

在孩子13岁时,他的身边最好有个消极的民主型父母。

一个有见识、有眼界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懂得努力的意义,让孩子知道未来的宽阔天空,让孩子明白世界的博大胸怀,然后就真的会有平和的生活气息和生机勃勃的勇气。

卡耐基说:“你的格局,决定了你的结局。”

其实我觉得,作为父母,你的格局,不仅决定了你的结局,同时也决定了你孩子的结局。

只有父母,才是孩子最强的未来引路人。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读后感怎么写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也只有这样,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我们才能给孩子带来更为广阔的世界观。
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本文标题: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父母读后感(孩子的教育 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19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能写读后感的书籍高中(《朝花夕拾》高中生读后感)月亮故乡好读后感作文(月是故乡明读后感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