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篇一】《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
《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篇一】《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要始终保持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要懂得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自已,知己知彼,使自已尽量处于一个纯粹至善的境地。才能真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孙子兵法的精髓,变则通,只会死套用兵法,纸上谈兵,那只能失败。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孙子兵法》对我们的影响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生,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孙子兵法》对我们学习的影响以及启示。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所得。
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时,出现一两句这样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孙子兵法》为战争而作,也就是为了打败敌人而作,学习中何尝不会有“敌人”,一道难题,一个对手,甚至于自己。“五事七计”告诉我们要有正确方略与思想,要拥有有条理的计划方案,正确地、客观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兵贵速,不贵久”。学习上,对于要考试的人在考试一定的情况下,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考试题将作不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平时训练有素。同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接纳知识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上述的“八之”战法的实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对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大部分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过问,不主动,上课不听讲、玩游戏、睡觉,到考前才猛背考试题纲,“强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识的保质期也是大幅度缩减,而且强度过大的瞬时记忆会对脑部造成负担,影响脑部健康。这么得不偿失的事,还是少做的好。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各方面的提高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篇三】《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匆匆读完《孙子兵法》,似懂非懂,自叹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涩,云里雾里,不知其精妙之处何在,经老师的分析和书后的注解才略知一二。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花十年创作而成,可谓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传唱与研究,而我也被孙子的才干所深深折服!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作战基本上是人与人的搏杀,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抵得过拥有一座易守难攻的大中城池,一位明君会降低身段,寻一名良将并对他深信不疑。而孙武应该说是幸运的,他有好友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使图有霸业的阖闾拜他为上将军,使他能在军事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作战讲究的是战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为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真是不变的真理。战场,要分胜负,考场,要分输赢;官场,要论升降;职场,要论得失。当今的商场不正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如果拼的只是老本,只是旧定式,那么很快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所以说很多企业便在创新及高科技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争夺。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方面有些遥远,但如果就学习而言,难道不需要多变的计策吗?自学的时间多了,老师也不会像高中那样压着你,看着你,于是乎有人开始遨游在游戏之中,有人却在暗自奋斗;有人很快就能掌握好新的知识,有人却绞破脑汁还是一知半解。沉迷游戏者忘记了虚实,自己的能力和目标,只图一时的快意,孙子的作战篇和形篇,不正是告诫我们要运筹帷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道理吗?第八篇——九变,讲的是随机应变,出神入化的观点。
孙子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通于九变之利者,只用兵矣;讲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在孙子看来“通变”的重要性不言可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用计,又要变通,好的学习方法胜过埋头苦干,在用知识全副武装自己的同时又要学会寻找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径。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了一个战无不胜的军队形象。风、林、火、山四个字可谓是孙子兵法中的精髓。孙子很崇尚“兵贵神速”。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完美得近似妖化,但其中的计谋在施耐庵老先生的布局下,堪称一绝。有许多计策其实在《孙子兵法》中已经有所描述。很喜欢走中国象棋,可总是以败局告终。开局冲锋杀敌,却并非愈战愈勇,常常落得顾此失彼,有时因贪吃一子而瞬间败北。如今细细想来大概是自己过于莽撞,犯了军中大忌。读《孙子兵法》真使我受益匪浅,一遍已不足矣!有胆有勇,有虚有实——《孙子兵法》也。
【篇四】《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计出三十六,谋走七十二,令发一百单八势,
计划,单变于事迹,成演于话语,集点过往心思,携带书中历练,
谋略,掌前后之明,点岁月之命程,画风雨之习变,收成功之泪幕
令发,兵由将来问,将由时来判,时由自然定,变化万千,形势不改————————题记
预走千里之遥,先观自己过往的路程,再看眼前之事迹,再守门下岁月之历练,拔下心中的锁甲,卸去过往的烦恼,辞去沧海的忧愁,把自己演绎成少说多听,心无怨,意无狠,回忆伤,消去朋友带来的路程,组合出自己的路段。
欺人如欺己,小欺,欺自己,大欺欺朋离,欺事如欺世,小欺,负一生,大欺,负三代,若不出家门,欺骗父母,则是欺骗自己的前程,会有人诉到,门前无人助,心中两行泪,他人不演讲,时间判你苦,若欺骗朋友,小则得一丝之利,大则得一世不聚,自己走的路程变成了,朋友越来越少,怨声越来越多,自己变成了孤独的一叶。
一朝,一挥,缺一半,犹如有心无相思,如同相遇不怀念,如同知道不不辅助,如同看透不去帮助解透,如同听见有福,就不顾一切的往前冲,如若听见危险,就天不管,地不问的,一味的往后撤。
点过往之事,看红尘之路,思无助,心无行,意执着,不知何去何从,走在迷茫的路上,一念的不规定,照写了,难以回改的遗憾,此时心回首,意停留的在伤痕的街口,坐着离别的船只,风却把自己推向了无人过问的沧海,此时,无人管,无人问,无人理睬。
温暖的问候,希望的祝福,无私的美丽,心意的伴随,深情的友谊,带动了万景,牵动了沧海,历练了人生,磨练了四季。
独一无二,旷古烁今,约下之人美如雪,亮出光辉展天涯,懂你的是那颗会受伤的心,你用你的相约来感到着天涯,演唱着海角。词语万千却不能描述你的姿色,心中百般话语难以讲述你的永恒。
你有你的伴,你有你的欢乐,风雨打不动,彩虹难遮掩,岁月难留住,骄而不傲,停而不动,走而无声,留而无音,断而无情,掌而无影。
人伴欢乐,话随快乐,事留魅音,携着情思也好,带着怨恨也好,都要经此景,命此运。
用心讲述着温暖的话语,用意细品着对方的思盼。事如钩,牵着过的的离别和辞景。
说时迟,讲时快,岁月不留心,心却留意景,受折的心思,弥漫的心理,谈着放手和自弃,一生之中在于春,一世之中在于令,忙时多思考,闲时多看书。
神来守,佛来护,鬼来做嫁衣,冒着烟云问过客,不识人中世界梦,月落花残风雨路,几何沧桑把景望,叹断苍穹泪相约,一心只等回首醉。
【篇五】《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如果说《武穆遗书》是武侠小说中的兵学圣典,那么《孙子兵法》绝对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可以说孙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这段时间我参读了书中的“始计篇丶作战篇和谋攻篇”,颇有收获。
《始计篇》中孙子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从道义丶天时丶地利丶将领丶组织结构五个方面,将双方各种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后,预测是否能够获胜,再选择出兵与否。这其实就是当今SWOT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它常用于制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我认为,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应用这种方法,与身边的同学朋友相互比较,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扬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不过孙子的思想不能完全照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孙子兵法》毕竟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它强调以强胜弱,不是以弱胜强,比别人弱,就不要战丶不能战,战必败矣。在比赛中,如果我的实力比别人弱,难道我就弃权不比了吗?显然孙子的思想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使不如他人,我们也应该努力求胜。
《作战篇》中强调战争最重要的是速胜,他提到:“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战争旷日持久,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断积累,国家就变得疲惫,国力就会衰弱,所以就算赢得了战争,对国家也没有益处。学习工作也是这样,起初定了目标,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拖延行动,到最后它也仅仅是个目标,读后感.这里我所强调的不是为了最快达成目标不择手段,而是定了计划就不要拖延,要为了实现它尽的努力。这个篇节中也讲到,善于用兵的人,是懂得将敌军的资源化为己有,减轻自己国家的负担。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的例子。企业竞争中,如果能够将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抢占过来,那么对竞争对手的经营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削敌壮己。
最后是《谋攻篇》,这篇的思想精要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被孙子誉为是“打仗用兵的境界”。凡是战争,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利用高深的谋略让敌军不战自败,就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企业竞争也是一样,如果通过商业间谍让竞争对手内部集团人心涣散,自我瓦解,那样企业就能避免消耗大量财力物力来取得竞争的胜利。
读了《孙子兵法》前三篇,我发现《孙子兵法》也不像传说中那样神秘莫测,而是平凡的道理而已,只是我们习惯于将孙子看做圣人,把他的兵学著作看做天书而已。我了解到,外国对《孙子兵法》的推崇是很高的,美国人将它灵活运用于战场,日本人将它运用于商场,日本二战后经济仅用20多年就恢复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经济中采用了孙子的思想。所以,我们也应该重视起来,认真学习体会其中的思想精要,把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国家建设当中去。
《周易》读后感1500字
天时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四季更轮往复,正如世间一治一乱;昼夜晨昏交替,又似政权一起一伏。人的一生,像潮水般有起有落;人世的悲欢与离合,恰似月亮的阴晴与圆缺,草枯草长,国合国分;一盈一虚,一阴一阳。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世就是自然的化身,这一思想在《周易》这部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你读几页《周易》后,就会被这其中阐述的道理深深吸引,为中国古人的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易》曰:“乾道变化,各在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阳之气的作用变化无穷,能使万物各自端正属性和寿命,保持住太和之气,以利于体现正道。乾阳之气凌驾在万物之上,使天下显得安宁。当正午阳光强烈的时候,花草林木伸展着枝条,绿叶正努力进行这光合作用,处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样子。到了晚上,星月当空时,枝叶又都收敛了。此时,昼属阳,夜属阴。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当政治清明,君臣勤政时,贤能得志,人民富裕,万向咸宁,四海升平。当政治昏暗,奸佞当道时,焚书坑儒,盗贼蜂拥,生灵涂炭,军阀割据。此时,治属阳,乱属阴。
《周易》向我们传递的,正是这一思想。《周易》的精髓,也正在于这些思想。治时,不要过于得意,因为夏天来了,秋天就不会远了;乱时,也不要过于悲观,因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会远了。甚至,人们不必畏惧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就像果子熟了会落,晴空久了会雨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在正常地运行。
《周易》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为人立世,凡是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就是值得提倡的;违背自然的,就是不可取的。而如今,人类却想方设法地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自以为科技已经很先进了,似乎可以与大自然一较高下。但人类殊不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幼稚的孩童,一旦大自然报复人类,那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读《周易》,就是为了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积极地学习《周易》,推广《周易》的博大精神,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 古人的智慧,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的和平幸福。所以,我认为,静下心来,认真地研究研究《周易》,是十分有意义的!
2
<<周易》读后感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淫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的例举了。总之,《周易》能位于我国的五经之首,一定有它的道理。以上只是我看《周易》粗浅的认识,有不到的地方,望朋友们点评
《周易》读后感:说“王”解字
“王”,《说文解字注》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天下所归往也”。王者,主也,主事者,成功者,治人者,常言之:胜者,为王也。
对于任何一个阶层、团体、组织,乃至于个人而言,如何让自己出人头地,成为王者,乃是我们永恒的话题。王者,狭义地讲,便是指主事之人,乃是为帝、为王者、为帅、为将……,帝为王者之王,王为帅者之王,帅为将者之王……因此,王是一类群体,是某一群体中出其类者,众人之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士之民,莫非王臣,“凡王之属皆从王”,王,众皆争之,众皆捧之。其实,王者,只是一种职位,一种身份,或者说一种荣耀而已;更广义地讲,王者乃是指处于独领一方、一地、一群之王,甚或是指虽不处于主事之位,却也是立于鸡群之首。王,是成功,是达到目标,是实现或体现某种自我价值的地位,是一种孜孜以求无以伦比的精神。我很欣赏孟子,世人类多,其可分二,一为“治人之人”,一为“治于人之人”。所以,追求王者之风范,定是治人者之基本目标,也会是众人普遍的目标。
世事万物,纷繁复杂,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类”中之物,“群”中之人,各不相同,正是这世间万物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人们追求的目标,不外乎为财、名、权、势等而已,我们将其归结为“目标点”,如果把每一个人作为起点,与各不等值的目标点“目标点”相连的话,便构成了一条条直线,按数学上“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原理,从任何一个人的起点达到目标点,在理论上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此即常言的“殊途同归也”,所以说,世界虽是这么复杂,却又总是包含极其简单的道理,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那条“两点之间的直线”才是也应该是我们孜孜孜以求的真理。
时代发展至今,虽说是日新月异,却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真理,正如世上万物皆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一样,所谓“科学”也只不过是与各种“非科学”的战争中显胜的一方而已,也正是那场战争之中的“王”者而已,其实,世事人物,有正有邪,很多时候,是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的,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的,所以说“盗亦有道”也。
孔子曾言:“一贯三为王也”,而其所言的“三”乃是指“天、地、人”也,所谓参通天、地、人者而为王也;《周易》亦云:“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又何事不能成呢?其实,这三个条件肯定是不等值的,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同时与天、地、人相合的。因此孟子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便是泛指促成成功的一些外在条件,比如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甚或是某种机遇。一个人能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这大概就是古典意义所说的“天时”了,其实,这便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人人或者说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因此,“天时”是这几个条件中最为容易成功,也最为难得的一个,如果有“天”助我也,又何愁事业不成呢。其实,我认为 “地利”才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地利的重要性已在古往今来的诸多事件中得以印证,两军交战,争必争之地,两国交兵,寸土相争,就是为了抢占地利,经济发展要控制资源产地和能源产地,当今的太空之战,石油之争,莫不如此。地利虽然重要,却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地处蛮荒之地,人处尴尬之境,又如何出其类呢?真正的任何人可以把握的可以自己依赖的只有“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之中,只有“人和”才是最容易把握的了,因为“人和”是最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因素,简言之,“人和”包括自身的不断努力更新和对“民心”的酝酿与把握两个方面,所谓“人和”,对自身应当“必求自强不息”,它是一种对内在要素的统筹运用,对外在条件的正确应对,是一种“德”的境界。昔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万应,敲响亡秦的丧种;水浒英雄,惩强扶弱,替天行道,贪官污吏莫不缩首;太平天国,也曾席卷大半个中国,却闹个群龙相争,天京内讧,一次次均有首无终,虽可言顺应“天时”,也占有“地利”,然失却“人和”也。
正因如此,我可以大言不惭地把孟子的话改为: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不如天时,无天时便寻地利,无地利便求人和,与“天、地、人”合,世上又何来难事之有?
“天时、地利”皆不常有,唯可求的是“人和”,“人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谋事的境界,是一种趋向成功的潜在因素,也我们谋事的关键所在,正如孟子所论证的,“人和”才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把握天时,有了“人和”,我们才能寻找地利,才能促成成功。
源用中国古代佛学所指,人生有“三种境界”:小乘、中乘、上乘。小乘乃是指“生存之道”。达尔文言:“适者生存”也,能够与环境相适,方能于世能容,否则纵使你有旷世奇才,也会无从施展,正如所言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世事人例也就太多了。三国时杨修恃才放旷,以客压主,世乃难容;屈原空有一腔爱国之志,却只有投江避世;陆游也只能“僵卧孤村”矣,也许他们经历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但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都不能任用的话,生之不能,又何谈其发展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乘乃是万楼之基础,否则,所谋之事也就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已,也正如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千古绝恋令许多人欣羡不已,但谁都知道,故事虽然美妙,于世所不容的悲惨爱情,其结局却总是必然。
所言中乘乃是“发展之道”,适者仅能生存,能者方能发展。所谓能者,便是指术业有专攻之人,更是指具有组织、管理、应对谋略的人。动物间夺食、争王必以力斗,力弱者败,败则为“臣”、为“囚”、为“寇”,甚或只能一死了之。动物相争之残酷,让人感慨万千,其实,人类亦然。况且人类不会仅仅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生存”之上,他们更为看重的是自己的发展,如何能在“众马之群”脱颖而出,如何能在适当的时机“锥”身而出,除了应具备某种专业之才,还需要具有把握时机的能力,虽然伯乐能识千里马,而千里马身边伯乐不常有,因此,固然你是千里马,也须识得伯乐方可,否则,纵然你“嘶鸣不已”,也只能是“徒费心力”而已,甚或被看马之人鞭笞捧打一番,这大概便是许多人所言的有谋无人识、有才无处施的难堪境地了。
大乘便是指心身处于治人之位,心旷神怡之境,或居于庙堂之高日理万机,或处于江湖之远运筹帷幄。王者当是治人之人,或如秦皇汉武,攻城掠寨,尸横遍野,一统江山;更如成吉思汗,一把弯弓,所向披靡,万里无疆;或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指点江山,志在千里;或如梁山英雄,替天行道,意气风发。偶思上个世纪国共之争,为什么出了个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只有处于治人之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控制局面,也才有机会施展韬略,笑傲江湖。
成为一个王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也许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计,先人在造化“王”字时,设定“三画而连其中”,从字的解剖学角度计,应当是“三横两纵”,其“三横”便是指一个王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广度与层次,三横始终具有向外拓展的空间。人之初,大脑俨如一片混沌,需要储备许多的知识,注重知识的扩展性即广度,而有了一定的储备量后,更需要“一纵”一个提升,否则便会如仲永一样在聪颖童年后便“泯然众人矣”。殊不知古易早云:潜龙勿用!当知识积聚达到一定时候,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做到“守中用中”,“连其中”,把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一步深造,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以求“术业有专攻”,知识要具有深度,也仿若人生之求学到就业的过程。如果要想在就业中不“泯然众人矣”,或者要在工作中成为一个王者的话,必然要“进德修业”,此即“二纵”也。为王之后,虽然不会“事必亲躬”,但要做到运筹帷幄,欲以一己之力而将各方控制于掌股之中的话,其必然要促使王者再次扩展思维空间,拓展思维辐射,此即“三横”也。当然,古人言:三者,多也,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断地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以求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勿庸置疑,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而真正要成为王者,应当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度,总结历史也不难看出,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是为人所用,为“治于人”之人也,正如前面所言,世事人物,无所谓好坏,其实,实现目的的方法也一样,无所谓对与错,如果一个人只是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所谓的正统的范畴内,他的选择范围必然受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手段,以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广度思维。所以说,专业化的人才也并非是指仅仅具有知识纵深的人才,而是指同时具有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人。很显然,一个仅仅知道设计微机软件的人,如果不知道市场供求,不知道如何推销发行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比尔&S226;盖茨的;封神演义中,千神百怪,各有其能,最后皆归于姜尚之门帐,而姜尚纵有盖世奇才,却又只能为臣、为相;三国时刘备既无关、张之力勇,又无诸葛之智胜,却能扼中成王,唯其德也。所以说,王者才是最后的胜者,王者总是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
我们成就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说欲成为一个王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要经过一定的过程,一种仿若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实我们的古典——《周易》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周易》初九云:“潜龙勿用”。卦之初,爻之初,乃是人之初,力之必弱,犹如雏鹰之嫩翅无力远翔,犹如潜龙之蜷于深渊不能有所枉动,犹如幼蚕之尚需不断摄食桑叶,此时,当野蛮其肌肤,锻炼其体魄,韬光养晦,隐忍待发。龙之处于潜,德之处于隐,事之处于忍,是大量噬取营养的时候,是打造自己的最佳时机。此时,因为自己尚且力弱,也不会招致过多的外物妨碍,应当摆出一幅“返婴寻天籁”与世无争的态势,这时候倘若要去做一个初生之牛犊与虎相斗,勇气固然可佳,却只会徒增笑尔。
《周易》乾九二云:“见龙在田”,九三云:“君子终日乾乾”,九四云:“或跃在渊”,其实这些都是是告诫我们在前进在奋斗的路上应当“慎慎焉”,慎对周围的人与事,因为此时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经过“潜龙”的广积,已如“易”之所云“见龙在田”了,锋芒稍露,力之外争,必招致外力的反击,也许原先视你为无物之人会迅速将你列为潜在的敌人,造成在某些方面“政见不相同也”。人常言,“枪打出头鸟”就是这这个道理。中共红军的湘江之殁,便是所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气概固然可佳,非万不得已,应当是不可取的。此时应当“慎”对周围人事,正如前文所言,纵然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遇伯乐,没有得遇明主,你便只能“泯然众人矣”;倘若此时事事必争,处处力争,甚或揭竿而起,欲为王者,一来会有众异的镇压,难成大器也,二来即使取得暂时的胜果,一旦霜雪逼袭,势必败北。席卷神州的太平天王洪秀全、过关斩将进驻京城的李自成等酿成的败局正是如此,历史上诸多农民起义的结局、诸多王朝的改革变法往往功亏一篑,就是例证。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其既不能知已,也不能知彼,未能看清形势也,简言之,不能与于、地、人相合也。适者,只能生存,强者,才能发展,只有在前进中不断进德修业,修身而习性,文明其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益其所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合理的手段,战胜对手,自己才能出于人头之上。
“周易”九五云:“飞龙在天”,这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是实现目标的时候了。如果有了前面所说的广积薄发,成为王者也就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成为王者,固然是可钦可贺,不过,很多人只是注重成为王者的过程和“称王”之后的喜悦,而一旦为王,多懒其心志,惰其体肤,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更不思进取,空养其躯,空守其位,长此以往,其势必弱,其势必衰。秦皇赢政,一统中华,却也只能历经二世即衰,汉武唐王,大明满清,虽达举世之强盛,却无不是盛极而衰,难逃历史的更替。缘何盛而衰,衰而亡,正如“易”用九所云:“群龙无首”了,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也,自以为王,远离臣民,年久势衰,酝酿出几个新的王者,新的王者便就形成了“群龙”,而一旦群龙既出,当然“无首”也。汉时的“藩王之乱”,宋时的牛朋李党,明初的燕王逼宫,清朝的鳌拜党徒,而一旦群龙既出,你是羸弱之王还是强盛之王,如何应对,如何操控,或是激流勇退,或是被逼下野,或是力挽狂澜,全然在于王者之力。不妨再回首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天王无德,众位亲王,拥兵自重,继以内讧,乃至生灵涂炭,“祸国殃民”。人们常常归结为“时位之移人”也,其实,那只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便是许多人终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
道理说起来却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往往简单,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尽快地出人头地,成为胜者、王者呢?
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起点,不管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学识、职位、现有资产、社会关系等等综合条件如何地存在差别,也不管这个目标点是指钱、权,还是名、利等,不管我们已具有天时、地利,也不管是仅仅具有人和而已,抑或是一无所有,只要我们具有王者的精神,我们坚信它与一个目标点之间总是具有一条直线,总是有一条必然的途径,而这条路径的差别也仅仅在于它的长短距离不同而已,从一个简单的时间公式可以得出,距离既定,时间与速度总是成反比关系的,也就是说我们实现目标的时间取决于我们自身的速度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愁不能达到目的,我们又何尝不应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呢?
其次,我们应当赖得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其实,裹覆自己不是目的,是手段,是策略,有朝一日,长出翅膀,能够飞起来,展示自己才是目标,作为一只昆虫,能够适应环境,赖得寂寞,不惜“作茧自缚”,以求有朝一日能够飞起来,这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中国古代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做到十年间卧薪尝胆,重振国威,张良能够承受胯下之辱,成为将才,也是必须要有赖得寂寞的精神的。只有先赖得寂寞的人,然后才能不寂寞。
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个人之差异性导致起点的差异性,各自起点和目标点的距离总是不相同的,很显然,由于起点的不相同,我们与各自目标点的直线又是符合“直线方程”的。起点高的,稍加努力便能马到功成,起点低的,就需要加倍努力,当然勤之所至,笨鸟也可先飞了。所以说,我们需要考虑的重心便是如何提高速度的问题,速度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自身的能动力,一是如何减少环境的摩擦阻力,因此,如何增强内动力,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能借雾,借风,借箭,能将“喷气式”改造成“超音速”,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
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尚需不断调整处于治人之位还要受治于人的境地,世上没有绝对的权力,它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而进退,不能只知进而不知退,只想赢利而不愿亏损,世上也没有绝对化的利益,它总是在斗争与妥协中趋近,我们也因此应当作不断地调整,古人言: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取其下,无所得也。不能求其上,尚可得其中,不能求其中,退而求其下也,只要我们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哪怕无所得也,也是实现自己的一种追求,我们要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看谁笑到最后的自信与风度,只有做到这一点,也就真正是一位王者之心了,我们的目标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道理论起来总是比较复杂,其本质却比较简单,正如“易者,易也”。生活中,我们其实不必需要知道多少豪华的道理,所谓“无招胜有招”便是这个道理,其实无招才是最高的境界,正如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最高境界一样。而世人多沽名钓誉、争权夺利,自以为王,其实真正的王者是不争的王者,
诚然,世上之人,各不相同,人之不同,又唯在于精神,可同样一个道理,也许横看成岭侧成峰,世上总没有一个绝对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读了观人术六韬读后感?
小学生对六韬三略的读后感作文三百字
小学生对六韬三略的读后感作文三百字今天,我读了吴玉楼的《触摸春天》,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动。
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来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一个盲童都这么热爱生命,体魄健全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呢?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乐观开朗,遇到问题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能遇到一点小事就怨天尤人。我们要懂得感恩,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对别人要宽容大度,不要斤斤计较。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多姿多彩。
《孙子兵法六韬三略》读后感
收到喆妈公益阅读赠送的这本书,很是惊讶。捧着这么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本,读着闻名世界的孙子兵法,仿佛整个人都高大上起来,眼前也仿佛弥漫起战火,双方激烈交战,孙子在远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场面一幕幕展开……
这本《孙子兵法六韬三略》是《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的其中一本。这一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部采用繁体、大字、竖排、注音。
提到繁体字,就想到我曾经遍查字典,抄学繁体字的情形,不知道为什么就对繁体字有莫名的'喜欢。而且现在学毛笔字的时候,老师也提到用繁体字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更有韵味。现在读这本《孙子兵法六韬三略》还可以同时学习繁体字,真是一举两得呀!
全书选用大字加拼音的方式,再也不用担心古文中的字不认得了,也不用担心会读错音,大字也非常省目,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之感,不得不为编者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这部书,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六韬,共六卷;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孙子兵法又有十三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虎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如《用间篇》是这样描述的,“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才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诵读经典的同时,学了文言文、学了繁体字、学了兵法,岂止是前面所述的一举两得,简直是一举数得。
这一套经典诵读教材,值得拥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