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读后感100字(关于邵逸夫的一生有何感想 写一篇作文)

发布时间: 2024-04-30 09:19: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3

邵逸夫的一生有怎样的精彩邵逸夫:人生比戏更精彩,五湖四海,大中小学,每个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千古逸夫,万千桃李,邵逸夫基金各省教育捐赠...

邵逸夫读后感100字(关于邵逸夫的一生有何感想 写一篇作文)

邵逸夫的一生有怎样的精彩

邵逸夫:人生比戏更精彩


  五湖四海,大中小学,每个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千古逸夫 万千桃李

 

  邵逸夫基金各省教育捐赠项目示意图(共计6013个) 数据来源: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邵逸夫图像由CFP提供

  邵逸夫:人生比戏更精彩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维多利亚湾清风吹过,太平山静静守望。

  1月7日清晨,107岁的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安然离世。10日,他的追悼会举行。

  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邵逸夫一手打造了邵氏和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出品了数千部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

  然而有人说,邵逸夫浪潮起伏的百年人生,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更为精彩。

  仅从邵逸夫的身份介绍中,人们就可以看到多个表述: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

  如今,百年的岁月随风而逝,使邵逸夫的名字闪耀神州的,却是他的“慈善家”身份——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大多以“逸夫楼”命名;他设立“邵逸夫奖”,以奖励做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在邵逸夫的眼里,人才是国家振兴的基石,人才培养靠教育。他的心愿,就是用慈善的力量推动国内教育不断前行。

  因为,与影视一样,教育慈善对他而言,也是一份一生不了情。

  “楼主”邵逸夫

  据说,邵逸夫是出了名的“小气”。

  一次拍戏时,剧务向邵逸夫申请20元餐费去买100个生煎馒头,结果邵逸夫没批,因为公司内部食堂的馒头才一毛钱一个。

  生意场上极其“吝啬”的邵逸夫,在做教育慈善时,却一掷千金。

  1986年,邵逸夫一次性捐助一亿元,给香港中文大学兴建第四所书院,这已是他第二次以巨款捐助该大学。

  当时,记者就此事采访邵逸夫时,邵逸夫说:“讲到培育人才,最紧要的就是要快。香港的人口越来越多,学位有限,后生们求学不易。所以去年我到中文大学时,马临校长告诉我校园内有地,打算建第四学院,可惜没筹到钱。我回去后,同大家商量了一下,一个星期后就告知马临校长,我捐一个亿!你看,再过几日,中文大学第四学院就要动工了,明年春季落成。第一批600个学生可以入学,你说我有多欢喜呢。”

  有人说,邵逸夫的行为,与他三哥的去世有关。

  1985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在新加坡病逝,享年88岁。邵山客作为当地富商,很少支持公益慈善事业,病逝之后,空留下巨额财富。从此,邵逸夫开始萌发捐钱办学及提高医疗水平的念头。

  但事实上,早在1958年,邵逸夫和邵山客,就在他们艰苦创业的地方——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基金会。当时,基金会每年都要给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教育、医疗机构捐赠款项。

  邵逸夫到香港创业之后,又于1973年,在香港创立了“香港邵氏基金会”,致力于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同年,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给香港“苏浙公学”捐款50万元港币,资助该校新建一座图书馆。

  作为一名商人,也许邵逸夫倾心于慈善事业,最初只是为了散财聚德,但随着时光流逝,邵逸夫越发把教育慈善当成事业来经营。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很穷,需要很多金钱来办学校发展教育。”

  邵逸夫开始把目光瞄向内地的教育事业。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处于恢复状态,师资力量极为匮乏。邵逸夫做了详细的调查,并通过有关部门进行多方了解后,最后决定花大力气捐赠师范大学,以培养内地师资力量。邵逸夫说:“主要多捐给华东、华北、华中、西南、西北的师范大学,帮助他们多培养师资。一个先生可以教50个学生,10个可以教500个,这样作用就大了。”

  在之后的20多年中,邵逸夫以“奔跑”的速度在内地源源不断地援建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

  有人说,你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你不可能没有听过“逸夫小学”、“逸夫楼”;

  有人说,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学子都能找到一个共同话题,那就是在他们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有一座“逸夫楼”;

  有人说,在中国地图软件中搜索“逸夫楼”,会发现其密密麻麻,遍布神州大中小学;

  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在“逸夫楼”里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

  有人说,他是最大的“楼主”,他走了,楼还在,人走楼不会空;

  ……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腾藤说:“逸夫楼均为学校校园内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师生理想的教学、科研场所,邵先生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令人敬佩。”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说:“邵逸夫先生的捐赠,数目最大,项目最多,受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先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片深情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焕焕其业泽天下,巍巍其名耀星光。草木人神共感念,河流山川齐哀伤。邵公逝兮广厦在,德道永兮归苍茫……”

  邵逸夫逝世当天,中国矿业大学两位校友,作家薛刚、张思桥代表所有矿大学子,在中国矿业大学逸夫楼前朗诵近600字的《吊邵公逸夫文》。因为在矿大,逸夫楼遍布北京校区、徐州文昌校区、徐州南湖校区。

  江苏大丰市第二小学(原大丰逸夫小学)师生齐聚操场,全校行默哀礼。该校曾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袭击,灾后,邵逸夫马上为该校兴建教学楼。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船山学院学生会的学生们,在学校逸夫楼举行邵逸夫追思会。不言而喻,在他们心里,也永存一座“逸夫楼”。

  ……

  斯人已逝,第一次,无数人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一名企业家。他们并没有见过邵逸夫,但他们知道,“逸夫楼”将是人生永不磨灭的记忆。

  “东方诺贝尔奖”

  除了为学子们盖“万千广厦”,邵逸夫亦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产生这种想法,与邵逸夫在跌宕起伏的影视生涯中所感受到的科技竞争力也许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上世纪20年代末,中国电影迎来了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划时代转变。当时让电影发声,较好的一种技术是片上发音,但这种新技术被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所掌握。倘若拍一部新片,向外国公司等支付了巨额设备租金和酬金以后,几乎所剩无几。

  这样的经历让邵逸夫认为,一直以来,欧美比东方更重视科学技术,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多为西方科学家。但21世纪以来,东方人在科技上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应设立一个奖项,在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的同时,激励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再做贡献。

  2002年11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马临的倡议下,“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邵逸夫奖”设立数学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其中,数学与天文学奖是诺贝尔奖所没有的。在邵逸夫及奖项的评委看来,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语言,天文学则是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21世纪将是探索宇宙的黄金时期。加上这两个奖项,是对诺贝尔奖的补充。

  “邵逸夫奖”的奖金为100万美元,其数额之巨,足以媲美诺贝尔奖。彼时,“邵逸夫奖”甚至被称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邵逸夫奖”设立的消息传出时,有人提出,诺贝尔奖是西方的,因而获奖者欧美人居多;“邵逸夫奖”是东方的,获奖者将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人为主。

  但在“邵逸夫奖”的成立仪式上,“邵逸夫奖”筹委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汝万明确宣布:“邵逸夫奖”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方面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旨要。

  于是,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科技巨擘摘得“邵逸夫奖”的桂冠。第一届数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陈省身;第二届天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人杰弗里·马西;第八届生命科学与医学奖获得者、法国人霍夫曼……

  邵逸夫对此奖项的评价让人深思:“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这让人不禁想起邵逸夫大半个世纪的商海沉浮,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胶片到彩色电影——他的多次成功,不正是得益于不分国别的人类科技进步吗?

  而他所设立的“邵逸夫奖”,正如杨振宁所言:“对全球、对亚洲、对中国、对香港的科技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慈善王国

  邵逸夫低调地伸展着他的慈善领域。

  有人说,对他慈善行为的感动,不是因为捐款的数目,也不是因为捐赠项目的多少,而是因为他的“用心”。

  1985年,邵逸夫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敦煌研究院,特意叮嘱,要将这笔款直接用于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其时,敦煌石窟开放旅游没多久,裸露的壁画极易受到磨损、撞击。研究院根据邵逸夫的叮嘱,为壁画装上了玻璃屏风。对保护国家的珍贵文物,邵逸夫很谦虚:“我只做了中国人应该做的事,就受到了敦煌人的厚爱。”

  1990年,邵逸夫向英国牛津大学捐赠了1630万美元,目的是帮助该校建立一个中国研究所。时任牛津大学副校长理查德·索思伍德对邵逸夫这一举动评价说:“这笔巨款的捐赠,将使中国问题的研究在牛津大学占有适当的位置。”

  而在医疗界,邵逸夫的慈善行为更是享誉已久。最初他以资助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医疗机构为主,此后,痛感内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又大笔向内地医疗机构进行捐助,并兴建了多家“逸夫医院”。

  在邵逸夫看来,这都是有意义的事情。而邵逸夫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荣誉。

  1974年,为了表彰邵逸夫对电影事业和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

  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为2899号行星。为表彰邵逸夫在影视界取得的成就和他热心公益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中国政府特将此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7年,中国政府文化部授予邵逸夫“文化贡献奖”。

  为表彰邵逸夫对文化教育工作的热心和成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为邵逸夫颁赠了“石溪奖章”。

  2008年4月,民政部授予邵逸夫先生“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

  《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人有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香港电影研究者竹聿名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邵逸夫的一生再恰当不过:

  经营邵氏公司是邵逸夫“见自己”的过程,他白手起家、热爱电影,努力完成梦想;

  创办TVB是他“见天地”的象征,他将TVB打造成香港不可撼动的电视王国,并将这种影响力扩展到全球;

  做慈善是“见众生”,有一天,他意识到,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尽可能多地回馈给社会,于是,他在慈善的道路上出发了。

  如今,纵然离去,名垂人间。 

   

邵逸夫读后感,帮忙拟一个文艺点的,有深度点的标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一代传奇人物邵逸夫既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慈善家.邵逸夫,他捐赠了数以万计的善款,为内地,香港两地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邵逸夫的平衡...

东方传奇—邵逸夫

说起《霍元甲》《上海滩》,在80年代的中国大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80年代初,电视悄然走进千家万户,而许文强,霍元甲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都知道,这些是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后来大家还知道,这些电视剧是香港TVB出品的。但是,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TVB的领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邵逸夫!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第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他为何会获此殊荣呢?
1907年10月14日,一个婴儿在上海静安妇科医院出生了。这是这家的第六个孩子。父母中年得子,欣喜若狂,为孩子取名邵仁楞。欣喜之余,他们仔细端详起孩子的小手,发现孩子手掌柔软如丝棉,白皙若处子。身为上海一家染坊老板的父亲惊喜地对妻子说,“看阿楞的手掌,将来必是经商的奇才,邵家家业的发达必由阿愣来实现。”

这个邵仁楞,便是日后的邵逸夫,因为排名老六,后被人尊称为“六叔”。
1931年,邵逸夫为了振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的电影公司,只身前往美国好莱坞取经,并购买拍摄有声电影的设备。

在快要到达美国西海岸之时,轰的一声巨响,轮船触礁了。船舱很快进水,轮船迅速下沉,凄厉的哭喊声,令人毛骨悚然。这时,他碰到了一块木舢板,真是一根唯一的救命稻草啊!他紧紧的抱住小舢板不放,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了一夜。终于幸运地被救援的船只救起。历经艰险,终于不辱使命!
随着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的崛起,邵逸夫慢慢成为新加坡富豪余东璇的座上宾。富豪身边有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名叫黄美珍,常常身着白色连衣裙,像池塘中盛开的一朵白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次见面,邵逸夫就深深地爱上了她。黄美珍也被邵逸夫的儒雅气质所吸引,渐渐坠入爱河。

可是富豪身边的女人,是这么好惹的吗?邵逸夫的三哥也常常告诫他不要走火入魔,因小失大。

理智告诉他,最好是放弃,但是他做不到!痛苦和纠结之后,他干脆到余东璇的府上,坦白了他和黄美珍的爱情。并说,“如果不能成全我们,就请于老板杀了我们!”没想到,大富豪余东璇,宽容的成全了他们。1937年,在邵逸夫和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婚礼的时候,余东璇还特意派人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邵逸夫和黄美珍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前辈。他们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们琴瑟和鸣,共同走过了邵逸夫事业和人生中最曲折,最动荡的岁月,他们的感情被艰苦的岁月磨砺得日益深厚,生育了四名子女。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
邵逸夫是个天生为电影事业而生的人,他每天的事务就是,院线,影楼,观摩电影,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1952年的一天夜晚,鬼使神差,他来到邵氏影楼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因为这样的活动,以前几乎没有。这样的场合他也不太感兴趣。昏昏欲睡了一会儿,正当他站起来,想要离开的时候,她听到了报幕员说,“下面有红面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歌曲《花月佳期》。”花月佳期,似曾相识啊!原来他听过这张唱片。而且他非常喜欢这首歌!邵逸夫就让侍者给方逸华送上了一束鲜花!再朴素不过的想法!可是,当演出结束,方逸华一袭旗袍,站在他身旁的时候,真是有些惊艳!

他们离开夜总会来到一间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原来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方逸华从17岁开始就以演出来维持生活。由于身姿窈窕,歌喉美妙,唱歌时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在香港很有名气。这次来南洋是由于新加坡的一个演出商的邀请,并且已经表演了几个晚上,今晚是最后一晚,明天就要回香港了。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他们无所不谈,童年趣事,彼此心目中的上海,演出的见闻,邵氏的远大目标……。在方逸华的心里,邵逸夫是一位亲切的兄长,一位和蔼的老师,和一位知心的朋友。而在邵逸夫看来,方逸华歌红人美,而且颇有见地,完全不落俗套。是一位很好的红颜知己。

1957年邵逸夫刚好50岁,是知天命的年龄。他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

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他以文员身份进入邵氏公司之后,从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变公司的每个工作,始终与邵逸夫并肩作战,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他帮邵逸夫建立起了电影帝国,还劝邵逸夫进军电视行业。她和邵逸夫一起为“邵氏”共同奋斗50多年,然而,两个人一直分开居住,两个人各有各的居室,只在周日相聚一下。身体的有距离和心灵的完全契合完美无瑕的结合在一起。邵逸夫是六叔,她就是那个六婶。

1997年,黄美珍逝世十周年。邵逸夫终于决定要给方逸华一个名分。这年的5月6日,邵逸夫和方逸华来到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登记并举行了婚礼。此时,新郎邵逸夫已经90岁,饱经风霜的脸上仍然闪烁着幸福的光辉,而他美丽的新娘方逸华也已经66岁。虽然岁月在她的额头无情地刻上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痕,但这些印痕也见证了他们从相知到相依相偎的幸福与甜蜜。

2021年元月,在邵逸夫102岁高龄之际,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他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他心爱的妻子六婶,方逸华打理。半个多世纪的心心相印,方逸华一直是邵逸夫心中那个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女子。
102岁宣布退休,他比一般人的退休年龄整整晚了40年。有人问起他的 养生 秘诀,邵逸夫含笑答道,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

邵逸夫90岁之前,他都坚持每天上班。他的坐骑是一辆名贵的劳斯莱斯豪华轿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除了上班和开会邵逸夫一直以来就是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看电影和电视。他很喜欢看以 搞笑 闻名的《憨豆先生》。多年以来,他一直保持开朗的心境,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晚年的时候,他每天五点半起床练功两个小时,因为练气功,所以睡眠质量很好。他自己曾经表示,自己有三个禁忌,也就是三不做,一不赌钱,二不喝酒,三不做刺激的事。至于饮食,百无禁忌,但是注意营养均衡。

邵逸夫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宽容和乐于助人也是方逸夫高寿的另一个原因。古人云,仁者寿。
邵逸夫的仁,还体现在他的慈善事业上。

2002年11月,被誉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的一个新国际奖项设立了。这个新奖项就是用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国际性的奖项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资表彰和鼓励。

慈善是一种高度,慈善是一种境界,慈善是一种胸襟,慈善是一种态度。“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如是说。

1985年以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一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 社会 公益事业。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全国各地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 科技 馆不胜枚举。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邵逸夫捐款一亿港币用于灾后重建。2021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一亿港币。……

邵逸夫拥有以下几宗“最”:

史上最年长的上市公司主席;

拍摄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白金龙》;

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

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

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视电影拍摄基地,被誉为东方私人拥有量之首。

邵逸夫是香港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更是东方的传奇。
本文标题: 邵逸夫读后感100字(关于邵逸夫的一生有何感想 写一篇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15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草房子第 三章读后感100字(草房子第三章读后感100字)红与黑读后感400字英文(红与黑英语读后感「带中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