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读后感(《晏子使楚》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24 11:01: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晏子治东阿读后感500字就可以!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

晏子治东阿读后感(《晏子使楚》读后感)

晏子治东阿读后感

500字就可以!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齐景公召见说: “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奖赏他。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
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读完这则故事,笔者不禁联想到如何评价干部、怎样看待干部政绩的问题。齐景公对晏子的评价之所以会与事实相去甚远,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齐王一人说了算,缺少严谨的评价机制,即使有左右大臣参议,但还是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民意;二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齐王看似根据“公论”下的结论,但因缺乏深入调查,终被馋言所害。晏子成绩斐然时被评为“不称职”,成绩平平时却被评为“优秀”,这虽是历史的幽默,但同样也折射出当前干部评价体系中的一些弊端:
一是从评价主体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上级组织和领导说了算,导致少数干部存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不健康心理,从而衍生出“形象工程”、“官观工程”之类的“唯上”政绩、“作秀”政绩;二是从评价内容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 GDP、企业规模、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重点指标的量化考核,使得一些干部为了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不惜违背客观规律,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搞“速成”政绩、“蛮干”政绩;三是从评价的表现形式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图表数据和座次排名,导致少数干部想方设法制造“数字”政绩、 “泡沫”政绩;四是从评价结果的使用上看,少数地区和部门偏重于单位基础好、发展速度快、工作绩效明显的干部,而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付出更多精力和心血,而绩效不明显的干部或短时间内看不出成绩的干部却难得重用,这就容易使那些埋头苦
干、踏实工作的干部心理失衡,产生“无为”政绩、“短期”政绩心理。
评价干部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干部,能否科学辩证地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关系到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关系到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关系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要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政绩,就必须在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解决好“由谁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真正把干部的政绩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证,放到历史的大舞台上去甄别,放到群众的大检阅中去认定,放到实践的大熔炉中去提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和发展观,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

晏子春秋读后感

齐景公在牛山游览,向北观望他的国都临淄城而流着眼泪说:“真美啊,我的国都!草木浓密茂盛,我为什么还要随着时光的流逝离开这个国都而去死亡呢?假使古代没有死亡的人,那我将离开此地到哪里去呢?”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垂泪说:“我们依靠国君的恩赐,一般的饭菜可以吃得到,一般的车马可以乘坐,尚且还不想死,又何况我的国君呢!”
晏子一个人在旁边发笑。景公揩干眼泪面向晏子说:“我今天游览觉得悲伤,史孔和梁丘据都跟着我流泪,你却一个人发笑,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假使贤明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假使勇敢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这么多君主都将拥有这个国家,那您现在就只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田地之中,一心只考虑农活了,哪有闲暇想到死呢?您又怎么能得到国君的位置而成为国君呢?就是因为他们一个个成为国君,又一个个相继死去,才轮到了您,您却偏要为此而流泪,这是不仁义的。我看到了不仁不义的君主,又看到了阿谀奉承的大臣。看到了这两种人,我所以一个人私下发笑。”景公觉得惭愧,举起杯子自己罚自己喝酒,又罚了史孔、梁丘据各两杯酒。

晏子智救马夫读后感?

晏子智救马夫读后感
晏子智救马夫
  春秋时期,齐景公一匹最心爱的马,突然病死了。齐景公失掉爱马,立即命令武士把马夫推出去斩首。
  齐相晏婴得知此事后,对齐景公胡乱杀人很是不满。可是,怎样才能制止景公的残暴行为呢?直言劝说,他可能不听;当面阻止,他会因失君面而恼怒,马夫更要被杀掉。晏子思前想后,想出一个主意,他对景公说:“有个问题向陛下请教,尧舜肢解人时,是从谁身上开始的?”齐景公不知如何回答,心想:“尧舜是贤明君主,人们世代传颂,从未肢解过人,怎么能说从谁身上开始呢?”他猛然醒悟过来,这是晏子在开导自己。于是很不高兴地说:“相国,我明白了,肢解人不应该从我开始。”当即命令把马夫关到监狱里。
  晏子见此,知道景公这口气没出来,马夫早晚还得遭杀。于是就严肃地对景公说:“陛下,我把马夫的罪行列举出来吧?其罪行有三条:第一,他把国君的马养死了。第二,死的马是国君最心爱的马。第三,他让国君因死了一匹马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会怨恨国君;官员们听说了,会以为国君残暴,不通情理,而蔑视国君,远离国君。这样,举国上下,朝廷内外,都会对国君不满、失望,这是马夫最严重的罪行,完全应该杀掉。”齐景公听着晏婴的话,非常羞愧,赶紧打断晏婴的话,说:“好了。”于是,齐景公立即派人把马夫释放了。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读后感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晏子是一个让人景仰的爱民宰相。书中记载,叔向问晏子:“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回答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齐景公向晏子询问治国良策,晏子说:“政必合乎民。”《晏子春秋》这部书,体现晏子爱民思想的话语比比皆是,可以说,晏子是用爱民思想来要求和衡量君王的。更为可贵的是,作为齐国的宰相,晏子的爱民思想不仅仅挂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上。齐景公时,大雨接连下了十七天,齐景公不知体恤民情,只管在宫中饮酒,歌舞不断,日夜相继。晏子多次请求发粟赈民,景公不许。晏子只好把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然后向景公辞职。景公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晏子还是一位智者。《晏子春秋》一书的重点不是表现晏子的足智多谋,但晏子的超人智慧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我觉得晏子只要略施小计,就可以置对手于死地。 《晏子春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特别是晏子的高尚人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他让我们看到智慧可以帮我们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我们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晏子使楚》读后感

  情节一波三折节奏紧凑充实,作者将两国交锋时的紧张刺激娓娓叙来,并且通过语言描写向读者传递这种气氛使读者如有亲身体验之感,同时也能领略到晏子的风采。下面是我我为您准备的“《晏子使楚》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读后感一

  读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晏子是个聪明、机智,善于辞令的外交家;也体会到了楚王是个知错就改的国王。

  课文主要写了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三次侮辱了晏子,但都被晏子反驳了,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说晏子机智,我是从晏子让楚王大开城门迎接他,我只所以觉得晏子十分机智是因为晏子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楚王一定要让晏子钻”狗洞“的话,楚国就是狗国,如果楚王打开城门的话,楚国就不是狗国。作为楚国国王,总不能让国家成为狗国吧!如果楚国成了”狗国“,那么他不就成”狗王“了。所以楚王只能打开城门。因此,我认为晏子甚为聪慧。

  说楚王是知错就改的好国王,我是从”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这句话中体会到的。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但都没有成功,所以他只好给晏子赔不是了。但如果换成其他人,可能就不会像楚王这样,而可能会继续侮辱他,但楚王没有那样做,所以我认为楚王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国王。

  晏子真了不起,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能说会道,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楚王知错就改的品格哦!

  《晏子使楚》读后感二

  读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我认为晏子是位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人,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于是命人把城门关上,开个洞让晏子进来,谁知晏子将计就计说只有访问”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楚王见自己不能得逞,便取笑晏子是下等人,晏子便顺水推舟来反击楚王是下等国家,最后,楚王说齐国人没出息,晏子又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说出楚王的水土不好,而齐国的水土很肥沃取笑楚王,最后楚王再也不敢取笑晏子了。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次难忘的`事。这天,正好在下雨,我没有带伞,就在商店门口避雨,看见一位乞丐和一位小孩在乞讨,我心里没有怜悯他们,反而还对他们不理不睬,当他们不存在似的,可却有一位小男孩,大概五,六岁,胖嘟嘟的,买了一块小蛋糕给了乞丐,乞丐给身边的小孩子,这一举一动都被我看得清清楚楚,我比这小男孩大好几岁,却没有去理会路边忍饥挨饿的乞丐,小男孩知识虽然不如我的丰富,但是却让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没有地位和卑微之分,要尊重别人,这是我一生忘不了的道理!

  《晏子使楚》读后感三

  这篇文章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故事。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冷静的人,而且还能言善辩,他是那么勇敢,面对楚王的侮辱,他毫不畏惧;他是那么聪明,一次一次地维护了自己与国家的尊严。文章讽刺了楚王的高傲自大,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体上的不足让他出丑,显显自己的威风。可没想到被晏子机智地驳回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吧。“只好”写出了楚王的无奈,也说明了楚王不会善罢甘休,从而引出了第二次斗智。楚王说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写出了对晏子轻蔑的态度。晏子则回答的机智、巧妙,“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贬低自己,实际是贬低了楚国,如果楚王承认晏子不中用,也就等于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晏子的回答让他无言以对。第三次,楚王让士兵抓来两个齐国的盗贼来,“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阴险狡诈。很显然,出使国外听到自己国家的丑闻是很丢面子的事,可晏子却遇事冷静、大胆,以柑橘因水土而异为例阐述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暗讽了楚王治国无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对楚王不满的话,而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

  其实,在现代也有一个利用智慧维护了国家名誉的例子。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其中评酒会接近尾声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弱积贫,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许是因为包装简陋无法引起注意,中国送展的那么多酒没有一种评上。忧心忡忡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浓郁的酒香立刻散开,使在场的评委大为惊异,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极品。

  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削弱了楚王的傲气,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名中国代表也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使中国的白酒成功地走向了世界。由此可见,智慧可以帮你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你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本文标题: 晏子治东阿读后感(《晏子使楚》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02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逃亡的柏勒洛丰读后感100字(读完柏勒洛丰后的感悟)信仰力读后感(读《信仰的力量》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