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近现代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有什么收获或意义
第一,我个人非常喜欢学史,用“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恰到好处;第二,身为一名学生,我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现象错综复杂,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们,在思想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学习空间,特别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文化,加强政治修养,了解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情况.因此,我个人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包括学习这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都是绝对必要的,有助于青年学生能够以史为鉴,珍视当今,团结进步.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上我有不少新的收获,在思想上也有很多新的认识.
首先,翻开扉页我们就能看到,这套教材的咨询委员和审议专家里,大多数是中央党校或党史研究室的学者教授,有的还是中共中央委员,甚至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可见这套教材的编审级别之高,也反映出中央领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之重视.
其次,本书将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在我们以往所学的所有历史教材中,没有哪一本书一直编到数月之前的历史事件.然而我们现在用的这本教材,在最后一章已经收录了中共十七大的内容,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丰富.
在内容上,期中前的课程,我感觉始终在描述一个规律,那就是:侵略和压迫(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抗争(西化、变法、革命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再侵略和压迫(庚子国变)——再抗争(辛亥革命)——再失败(北洋军阀统治).如此反复出现的这个规律,我的认识有两方面.
第一,从鸦片战争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不惜一切追求经济利益的原则驱动着他们向世界每个角落扩张,这当中包括传说已久的中国.此时的中国又没能及时解决自从明朝以来就有的“海禁”这一历史问题,与同时期的西方严重缺乏交流,导致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同时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样对外族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威慑,最终使两个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引发战争.
第二,中华民族在主观上是进步的,是希望摆脱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观条件对其严重制约.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开明地主主张“师夷长技”,而后的洋务运动又把这一主张得以贯彻施行,维新变法又破天荒地对皇权提出限制要求,说明在我们民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爱国”的,是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的.但是局限于当时的条件:西方列强虽然卖给我们炮舰和机器,却并不希望我们强大;爱国志士渴望民族独立,也渴望中国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列强,却受到中外反动势力与不同利益体的绞杀.所以会出现上面所讲的这个规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我们的国民好像都睡着了”,而最终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还是在迷茫中觉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强的欺诈,不再寄希望于满清政权,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东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在积极地思考书中涉及到的若干历史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望批评指正.
关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中国近代史上,由于社会异常动荡,新阶级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等等事态的变化而不断出现,中国的阶级构成发生巨变,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工人阶级和其他无产阶级.新的阶级导致新的矛盾,因此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单纯的西化运动、维新变法已经显得迟钝和无力,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以推翻某一阶级或某一统治为目的加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中国“两半”社会的矛盾,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根源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是处于封建社会历史阶段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近两千三百年,制造出诸如“八股文章”、“学而优则仕”之类的怪相,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博览多读,但是动机永远是考取一个功名,做得一朝人王地主.因此传统的“家天下”思想可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在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历史遗存不会在一百多年间完全消灭,社会文化是有“惯性”的,旗帜鲜明地反封建应该是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首冲.纵观近代中国的一百五十年,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救亡真理,引发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这一诉求贯穿始终.这是国际大环境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人民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不得不作出的抉择.然而从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窃取民主革命成果的历史教训来看,一些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旧式官僚仍然在酝酿阴谋.反观近代史上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历次失败中也多有封建势力的干扰破坏,才导致国家经济的落后.因此我认为,封建思想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屏障,后人应当引以为戒,并最终完全消灭.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从近代一百五十多年的悲剧中完全解脱,才能够不断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最终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
关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使一些开明地主、进步人士“开眼看世界”.一方面,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等一系列行径加速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灭亡,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与侵略一同带来的还有西方的先进文化,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后来引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有些人认为,没有西方的侵略就没有近代的中国,就没有西化运动和革命战争,也就没有今天的太平日子.还有一些人认为,西方的侵略让中国“大伤元气”,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国永远落后于西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列强.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的.一方面没有认清近代西方侵略的本质,盲目地认为“侵略有功”,似乎是一种自我否定,好像没有侵略,中国人就不能翻身;另一方面,夸大了西方侵略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认为中国回到了原始社会.其实只要仔细一点就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虽然中国面临多次亡国灭种危机,但是总有一批人不甘做亡国奴,投身反侵略战争,保卫疆土,两大任务的完成就是仰仗爱国者的自我牺牲而实现的.另外,无论是满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政权虽然更迭频繁,但无一是由于西方侵略而垮台,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可能被外族灭亡的.对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从中找原因找差距,发挥聪明才智,继续为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自从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结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已经开始思考民族自强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的诉求很快在紫禁城中找到了回音,以奕?、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正在推动着一场当时的“改革开放”.他们以个人名义购置外国先进机器,并开办了由清政府管制的近代企业,还建立了装备近代化武器的新式军队,创办了新式学堂,学生专门接受西洋教育,学习西方技术.但这一切努力却仅仅是一场经济体制改革,那些“国有企业”,虽然坚持了西方现代企业的建制,也参与了竞争,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思想不可能领导好企业这一资本主义的产物,这样,这些“国有企业”的盈亏完全靠行政干预,管理体系本身没有盈利的动机,即便是企业化管理,却没有达到企业的目的(北洋水师的覆灭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不能触动封建专制政权最根本的障碍,也就不能解决两大历史任务.不过应当注意到的是,紫禁城已经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的到来,所以会迫不及待地发展近代工业,也应当给予肯定的是,这是封建官僚在民族危机面前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不过,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阻碍,洋务运动没有提出政治改革的动议,自然就不可能完成西化,渐渐地与它当初的设想分道扬镳.中华民族在初尝经济改革带来的阵痛后,开始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向.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到1864年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前后共维持了二十年,其中前十年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成功的,基本上拿下了东南沿海大部分省份,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不少人看到了一个新社会模式的希望.然而定都南京后,起初还是一团和气,但是随着天王宫的修建和内部权力斗争让这一爱国运动走向失败.其实我认为,从1851年“永安封王”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注定失败的祸根就已经埋下,很明显,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所希望的是效仿西方宗教立国的方式建立一个非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资政新篇》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他却按照封建君王的方式封土建国,册封了诸多的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王侯将相,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希望“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这种乌托邦思想在中国农民当中比较普遍.定都南京后,各路天王开始大修宫殿,当初那些吃住在老乡家里的太平军将领住进了王府,全然忘了“革命尚未成功”,忘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一些官员开始贪污腐败,当初对民众的承诺没有实现,失去了人心,这也是动摇太平天国政治基础的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晚年的洪秀全接受其族弟洪仁玕的主张,颁布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试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回归当初拜上帝教的价值,但是为时已晚,天国上层无法执行,人民大众又不太信任,最终失败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垮台,是著名的“黄宗羲怪圈”的典型体现,即:旧王朝腐败——农民起义——建立新政——新王朝再次腐败——再次农民起义.这一规律已经在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却没有谁能够重视它.农民阶级虽然长期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束缚了思想,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也就无法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不过,《资政新篇》作为问世的第一部资本主义纲领的影响却是不可小看的,它似乎为以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理论启发.
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影响.1895年,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割让台澎金马四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两;第二,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革命救国组织——兴中会,并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第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改革.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两半”社会的进一步加深,也标志着以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主的救亡图存运动宣告结束.《马关条约》签订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结束后,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是洋务运动时派出的留洋学童,他们大多接受过当时最良好的教育,也亲眼目睹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他们也不相信中国不能进步,所以就以“民”的身份重蹈了历代文人的旧辙,上书皇帝,提出了君主立宪色彩的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光绪帝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一些维新人士创办学会、报馆,积极宣传他们的主张,努力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应注意,仅仅是“民主”,没有“共和”,也就没有政党轮替),他们单纯地希望皇帝能够下放权力,给人民以自主,这样的话社会风气就能有所改变,经济建设才能开展.于是,1898年,光绪皇帝力排众议,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了.光绪皇帝亲自制定了维新政策,包括提倡官民上书皇帝,开放报禁,言论自由,提倡施行西方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废除八股取士,创办高等教育等等,这也是光绪帝一生中少有的几次自主理政.但是,设立议会这一君主立宪的典型制度却没有付诸实现,民权就没有保障.鉴于当时的保守势力猖獗,光绪帝也试图借改革之机控制保守派,那些进步政策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维新派的处境越发危险.同年九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开始镇压维新派.她先是软禁光绪皇帝,然后纠集洋务派等保守势力,废除新政,对知识分子进行血腥镇压,“戊戌六君子”遭杀害,持续了103天的和平变法宣告结束.戊戌变法是一次由“民”上书皇帝开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方案,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根基,提出了“兴民权”的主张,标志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它也同样超越了保守势力的基本原则,受到了当权者的残酷镇压,中国人初次尝试西方制度的救亡探索再一次失败了.
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开始提速,满清专制政权岌岌可危,一场彻底改变中国面貌的革命迫在眉睫.1905年,孙中山先生联合海外的一些反清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爱国者参政同盟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建立,为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带来了革命的希望,为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为饱受灾难煎熬的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1908年,掌权中国达四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谢世了,而同一天辞世的还有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造化,从1895年到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成员在学校,在新军,在市井宣传革命,领导了大小十余次武装起义,为风雨飘摇的满清政权砸上了最后几根棺材钉.起义,失败;再起义,再失败.革命党人就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再次扯旗起义,占领了武汉三镇,革命党人赢得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数月之后,六岁的宣统皇帝“代表”中国历史上数百位帝王,宣布退位,承认同盟会,接受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皇帝,辛亥革命宣告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设立临时参议院,几十年来中国进步阶级所主张的“兴民权”,在中华民国成为了现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行为规范,从此中国有了政党,有了民主选举,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被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改变了旧中国数不清的陈规陋习.然而,正如《国父遗嘱》中所讲的,“革命尚未成功”,中国的封建保守势力是不会允许“革命”的.从1906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一直到北洋军阀复辟帝制,穷凶极恶的封建保守派乱咬革命党人,鼓吹封建思想,残酷镇压革命党人,污蔑孙中山和中国人民“不懂政治”、“民智未开”.孙中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爱国者、革命者,他信守承诺不会恋权,也寄希望于中国人民,1912年,他辞去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表决通过了北洋旧军阀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这一步可以说是孙中山最大的败笔.不久,袁世凯宣布废除民国和约法,指使亲信“拥立”他为“中华帝国皇帝”,这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又一起罪案,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再次起义“讨袁”护法.1919年,因为外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下,孙中山联合中国的数个政党和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国民党,成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党,从那时起,中国国民党就成了遏制封建势力复辟的中坚力量.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以来无数次爱国救亡运动的失败,都是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因此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无论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还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都需要全体中华民族扬弃两千多年封建残余的影响,认清形势,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上我有不少新的收获,在思想上也有很多新的认识.
首先,翻开扉页我们就能看到,这套教材的咨询委员和审议专家里,大多数是中央党校或党史研究室的学者教授,有的还是中共中央委员,甚至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可见这套教材的编审级别之高,也反映出中央领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之重视.
其次,本书将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在我们以往所学的所有历史教材中,没有哪一本书一直编到数月之前的历史事件.然而我们现在用的这本教材,在最后一章已经收录了中共十七大的内容,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丰富.
在内容上,期中前的课程,我感觉始终在描述一个规律,那就是:侵略和压迫(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抗争(西化、变法、革命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再侵略和压迫(庚子国变)——再抗争(辛亥革命)——再失败(北洋军阀统治).如此反复出现的这个规律,我的认识有两方面.
第一,从鸦片战争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不惜一切追求经济利益的原则驱动着他们向世界每个角落扩张,这当中包括传说已久的中国.此时的中国又没能及时解决自从明朝以来就有的“海禁”这一历史问题,与同时期的西方严重缺乏交流,导致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同时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样对外族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威慑,最终使两个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引发战争.
第二,中华民族在主观上是进步的,是希望摆脱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观条件对其严重制约.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开明地主主张“师夷长技”,而后的洋务运动又把这一主张得以贯彻施行,维新变法又破天荒地对皇权提出限制要求,说明在我们民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爱国”的,是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的.但是局限于当时的条件:西方列强虽然卖给我们炮舰和机器,却并不希望我们强大;爱国志士渴望民族独立,也渴望中国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列强,却受到中外反动势力与不同利益体的绞杀.所以会出现上面所讲的这个规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我们的国民好像都睡着了”,而最终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还是在迷茫中觉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强的欺诈,不再寄希望于满清政权,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东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在积极地思考书中涉及到的若干历史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望批评指正.
关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中国近代史上,由于社会异常动荡,新阶级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兴起等等事态的变化而不断出现,中国的阶级构成发生巨变,出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工人阶级和其他无产阶级.新的阶级导致新的矛盾,因此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单纯的西化运动、维新变法已经显得迟钝和无力,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以推翻某一阶级或某一统治为目的加以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中国“两半”社会的矛盾,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根源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是处于封建社会历史阶段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受封建思想的支配近两千三百年,制造出诸如“八股文章”、“学而优则仕”之类的怪相,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博览多读,但是动机永远是考取一个功名,做得一朝人王地主.因此传统的“家天下”思想可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在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历史遗存不会在一百多年间完全消灭,社会文化是有“惯性”的,旗帜鲜明地反封建应该是实现两大历史任务的首冲.纵观近代中国的一百五十年,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救亡真理,引发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而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这一诉求贯穿始终.这是国际大环境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中国人民面对时代潮流的冲击不得不作出的抉择.然而从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窃取民主革命成果的历史教训来看,一些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旧式官僚仍然在酝酿阴谋.反观近代史上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历次失败中也多有封建势力的干扰破坏,才导致国家经济的落后.因此我认为,封建思想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屏障,后人应当引以为戒,并最终完全消灭.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从近代一百五十多年的悲剧中完全解脱,才能够不断汲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最终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
关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促使一些开明地主、进步人士“开眼看世界”.一方面,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等一系列行径加速了封建专制政权的灭亡,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与侵略一同带来的还有西方的先进文化,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也是后来引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等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有些人认为,没有西方的侵略就没有近代的中国,就没有西化运动和革命战争,也就没有今天的太平日子.还有一些人认为,西方的侵略让中国“大伤元气”,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国永远落后于西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列强.这两种思想都是片面的.一方面没有认清近代西方侵略的本质,盲目地认为“侵略有功”,似乎是一种自我否定,好像没有侵略,中国人就不能翻身;另一方面,夸大了西方侵略对中国造成的损失,认为中国回到了原始社会.其实只要仔细一点就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虽然中国面临多次亡国灭种危机,但是总有一批人不甘做亡国奴,投身反侵略战争,保卫疆土,两大任务的完成就是仰仗爱国者的自我牺牲而实现的.另外,无论是满清政府,北洋军阀还是国民政府,政权虽然更迭频繁,但无一是由于西方侵略而垮台,事实证明,作为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可能被外族灭亡的.对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应该认真吸取教训,从中找原因找差距,发挥聪明才智,继续为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
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自从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结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开明地主已经开始思考民族自强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的诉求很快在紫禁城中找到了回音,以奕?、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正在推动着一场当时的“改革开放”.他们以个人名义购置外国先进机器,并开办了由清政府管制的近代企业,还建立了装备近代化武器的新式军队,创办了新式学堂,学生专门接受西洋教育,学习西方技术.但这一切努力却仅仅是一场经济体制改革,那些“国有企业”,虽然坚持了西方现代企业的建制,也参与了竞争,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思想不可能领导好企业这一资本主义的产物,这样,这些“国有企业”的盈亏完全靠行政干预,管理体系本身没有盈利的动机,即便是企业化管理,却没有达到企业的目的(北洋水师的覆灭从侧面证明这一点).不能触动封建专制政权最根本的障碍,也就不能解决两大历史任务.不过应当注意到的是,紫禁城已经意识到了民族危机的到来,所以会迫不及待地发展近代工业,也应当给予肯定的是,这是封建官僚在民族危机面前迈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不过,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阻挠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阻碍,洋务运动没有提出政治改革的动议,自然就不可能完成西化,渐渐地与它当初的设想分道扬镳.中华民族在初尝经济改革带来的阵痛后,开始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向.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从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到1864年洪秀全病死、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前后共维持了二十年,其中前十年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成功的,基本上拿下了东南沿海大部分省份,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不少人看到了一个新社会模式的希望.然而定都南京后,起初还是一团和气,但是随着天王宫的修建和内部权力斗争让这一爱国运动走向失败.其实我认为,从1851年“永安封王”开始,太平天国运动注定失败的祸根就已经埋下,很明显,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所希望的是效仿西方宗教立国的方式建立一个非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资政新篇》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他却按照封建君王的方式封土建国,册封了诸多的带有明显封建色彩的王侯将相,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希望“有田同耕,有饭同食”,这种乌托邦思想在中国农民当中比较普遍.定都南京后,各路天王开始大修宫殿,当初那些吃住在老乡家里的太平军将领住进了王府,全然忘了“革命尚未成功”,忘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一些官员开始贪污腐败,当初对民众的承诺没有实现,失去了人心,这也是动摇太平天国政治基础的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晚年的洪秀全接受其族弟洪仁玕的主张,颁布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试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回归当初拜上帝教的价值,但是为时已晚,天国上层无法执行,人民大众又不太信任,最终失败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垮台,是著名的“黄宗羲怪圈”的典型体现,即:旧王朝腐败——农民起义——建立新政——新王朝再次腐败——再次农民起义.这一规律已经在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却没有谁能够重视它.农民阶级虽然长期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体,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束缚了思想,不可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也就无法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不过,《资政新篇》作为问世的第一部资本主义纲领的影响却是不可小看的,它似乎为以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理论启发.
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影响.1895年,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战败,割让台澎金马四岛给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两;第二,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革命救国组织——兴中会,并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第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改革.可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中国“两半”社会的进一步加深,也标志着以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主的救亡图存运动宣告结束.《马关条约》签订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结束后,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政治体制改革的出路.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是洋务运动时派出的留洋学童,他们大多接受过当时最良好的教育,也亲眼目睹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他们也不相信中国不能进步,所以就以“民”的身份重蹈了历代文人的旧辙,上书皇帝,提出了君主立宪色彩的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光绪帝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一些维新人士创办学会、报馆,积极宣传他们的主张,努力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但应注意,仅仅是“民主”,没有“共和”,也就没有政党轮替),他们单纯地希望皇帝能够下放权力,给人民以自主,这样的话社会风气就能有所改变,经济建设才能开展.于是,1898年,光绪皇帝力排众议,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了.光绪皇帝亲自制定了维新政策,包括提倡官民上书皇帝,开放报禁,言论自由,提倡施行西方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废除八股取士,创办高等教育等等,这也是光绪帝一生中少有的几次自主理政.但是,设立议会这一君主立宪的典型制度却没有付诸实现,民权就没有保障.鉴于当时的保守势力猖獗,光绪帝也试图借改革之机控制保守派,那些进步政策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维新派的处境越发危险.同年九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开始镇压维新派.她先是软禁光绪皇帝,然后纠集洋务派等保守势力,废除新政,对知识分子进行血腥镇压,“戊戌六君子”遭杀害,持续了103天的和平变法宣告结束.戊戌变法是一次由“民”上书皇帝开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正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方案,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君权神授”的思想根基,提出了“兴民权”的主张,标志着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它也同样超越了保守势力的基本原则,受到了当权者的残酷镇压,中国人初次尝试西方制度的救亡探索再一次失败了.
关于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开始提速,满清专制政权岌岌可危,一场彻底改变中国面貌的革命迫在眉睫.1905年,孙中山先生联合海外的一些反清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爱国者参政同盟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建立,为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带来了革命的希望,为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指明了斗争的方向,为饱受灾难煎熬的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1908年,掌权中国达四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后谢世了,而同一天辞世的还有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造化,从1895年到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成员在学校,在新军,在市井宣传革命,领导了大小十余次武装起义,为风雨飘摇的满清政权砸上了最后几根棺材钉.起义,失败;再起义,再失败.革命党人就是在无数次失败中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再次扯旗起义,占领了武汉三镇,革命党人赢得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数月之后,六岁的宣统皇帝“代表”中国历史上数百位帝王,宣布退位,承认同盟会,接受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此,中国历史上再没有皇帝,辛亥革命宣告成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设立临时参议院,几十年来中国进步阶级所主张的“兴民权”,在中华民国成为了现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行为规范,从此中国有了政党,有了民主选举,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被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改变了旧中国数不清的陈规陋习.然而,正如《国父遗嘱》中所讲的,“革命尚未成功”,中国的封建保守势力是不会允许“革命”的.从1906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一直到北洋军阀复辟帝制,穷凶极恶的封建保守派乱咬革命党人,鼓吹封建思想,残酷镇压革命党人,污蔑孙中山和中国人民“不懂政治”、“民智未开”.孙中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爱国者、革命者,他信守承诺不会恋权,也寄希望于中国人民,1912年,他辞去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表决通过了北洋旧军阀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这一步可以说是孙中山最大的败笔.不久,袁世凯宣布废除民国和约法,指使亲信“拥立”他为“中华帝国皇帝”,这是中国封建势力的又一起罪案,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再次起义“讨袁”护法.1919年,因为外交失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下,孙中山联合中国的数个政党和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国民党,成为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政党,从那时起,中国国民党就成了遏制封建势力复辟的中坚力量.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从鸦片战争以来无数次爱国救亡运动的失败,都是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因此反封建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无论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还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都需要全体中华民族扬弃两千多年封建残余的影响,认清形势,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心得(汇总)
公元1840年,西方列强用鸦片大炮撞开了满清王朝的大门。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之际,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也开始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这段时间老师讲授的相关内容,让我能够站在更为客观、理性的立场,以相对全面的角度,去对历史洪流中发生的大事件,做出一个更为公正的评价;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我们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
农民阶层——太平天国运动
记得初中时,我便因“桂平金田”对这一运动深感兴趣,如今“重温”历史,了解到了更多未曾听闻的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但为什么是农民,而不是其他相对有权有势的阶层,比如说地主阶层(毕竟列强的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老师说,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正所谓“官逼民反”,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农民变成了首先站起来说“不”的人。
农民阶层的力量是基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还离不开其它的“催化剂”。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洪秀全,从七岁起,就学习四书五经等古籍,家里人也都希望它能考取功名,但他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全都名落孙山,偶然的机会他决定不再信奉孔孟之道而改信了基督教(后来又创立了拜上帝教),于是,他本人就有了一个较大的思想转变--由追求仕途到反清。也正因此,他才会发动农民群众去进行反抗。这是从人物方面去考虑其兴起原因。
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受到影响而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又使得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现象的更加严重,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
地主阶层洋务派——洋务运动
1861-1895年间的洋务运动,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为挽救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一次“自强运动”,尽管此次运动因“甲午海战的战败”而被画下了一个失败的符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思想上有了进步——懂得了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军事、商业、教育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本人一直很钦佩梁启超先生——学贯中西,文采过人,他在清华大学发表的关于“君子”的演讲,更是激励着我要做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少年。启超先生的过人之处,在近期所学的维新运动中也有体现。
不同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此处讲到“制度”,是前两次运动未曾触及的,而这正是挽救中国的根本途径,梁启超等人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方法,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实施一定的措施。但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令国人惋惜。
总结性思考
上述三个典型的阶层抗争无一例外的失败了,根本原因,毋庸置疑的是制度问题。一棵大树根烂了,上面的枝干和叶子就算依靠“输营养液”的方法,也难以生存,更不要说健康生长了。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正是烂掉的树根。
谈到这里,不得不感慨我们这一辈——生逢盛世,何其幸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你我有目共睹,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大考,更是检验出了制度的可靠。
历史像是滚滚向前的车轮,永不停息,但我们的脚步,必须适时停下,因为我们要回顾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更美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之一吧?
在近期的近代史学习中,我对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爆发的历史条件: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统治危机的来临,使人们痛感国家就要灭亡了,虽然清政府宣布实行了“新政”,但不过是“自掘坟墓”。“风雨欲来山满楼”,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了。
②当时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他们需要一个领导者来带领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从而维护他们的利益;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后来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统治。于是,资产阶级的人士团结起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if !supportLists]2. [endif]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①孙中山先生所做努力: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其流亡海外);
1904年,孙中山先生发表《中国问题的新解决》(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
1905年,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其他阶级人士所做努力:
宣传革命书籍的涌现,革命民主思想得到传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
革命团体的成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革命力量——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1905年中国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③其他: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是给天下人一个风雨不侵的家,是给孩子一个和平宁静的世界。”
辛亥革命的基本进程:
导火索:保路运动(1911年5月)
第一枪: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阶段性成果: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重要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期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失败:袁世凯窃国复辟,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学习完“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我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的不二之选,是时代最强音;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责革命的手段,认为革命破坏性大、劳神伤财,不搞革命也可以的“告别革命论”,其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不现实。
选择“革命”是中国发展的主观需要和客观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思想深度,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不管是宣传和组织工作的开展,还是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白衣书生们利用所学先进之知识,为欲倒之国家贡献了一己之力;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更是值得中华儿女所敬仰——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一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而矢志奋斗;本着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替人民谋幸福”;具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从不拒绝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伟大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着伟大时代。虽然辛亥革命带有历史局限性,但仍值得我们去从中获取有利于当代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毕竟,历史总是滚滚向前的车轮,“一劳永逸”的决策是没有的。小到每个读书人,大到整个国家,从思想传播,到道路选择,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会成为岁月长河里不灭的痕迹,成为前人的怀恋,后人的效仿,故而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对你我他,都十分重要。
近日看了广西财经学院的舞蹈,同众多网民一样背后发凉,深受触动——封建的思想糟粕了一代代的国民,数之不尽的花季少女葬送在所谓的“三从四德”等囹圄中,令人感慨。同时,越发觉得:思想进步对于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性,越发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性。为此,我重新整理了一下课堂笔记,写下了这篇课堂心得。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了千辛万苦,多次向西方学习却屡屡碰壁,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更让国民感到绝望、苦闷;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于是发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新青年”的六个标准——人格形态自主,社会观念进步,人生态度进取等,这些标准哪怕是放到现在都是有很大的标杆意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仿佛人们冲破思想牢笼的一把金钥匙。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他们批判孔学,但没有完全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也可说明这次的思想运动并非偏激的、不理性的。但万物均有两面性,我们也要认识到该运动的局限性: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且,他们的宣传手段有限,很难根本改造社会环境产生的各种思想与国民性。但作为一场生动的、前进的、革命的思想潮流,它的时代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在推动社会进步、取得民族解放的事情上有着无限潜力。慢慢地,中国境内出现了很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之后又发展出了中国共产党。
课堂上,老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过程中反复探索的结果,也是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充分激荡的结果。中国人民在效仿西方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在陷入了严重的价值缺失和精神迷茫中时,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推倒了思想的铜墙铁壁。中国出现了能够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革命政党,中国革命也从此出现了新局面,尽管由于幼年的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数不多、理论准备尚不充分且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但由于秉持着为人民为祖国的初心,以及道路的正确,幼年的共产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了后面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愈挫愈勇,革命党人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打破思想禁锢、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精神值得世世代代的歌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从一百年前的紧急撤退、红船会议,到如今的盛世华章,中国共产党懂得了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想与文化对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影响有时是大到出乎预料的。从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思想,步步艰难,却也步步有力。或许今天的我们,因身处象牙之塔,而不用因封建腐朽的旧俗而痛苦,却也要时刻警惕封建残余糟粕对一个人思想的毒害——例如“女德班”的开办,就足以让人诟病、唾弃好一阵了。用先进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头脑,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身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人生才不会偏离正轨。
农民阶层——太平天国运动
记得初中时,我便因“桂平金田”对这一运动深感兴趣,如今“重温”历史,了解到了更多未曾听闻的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是农民,但为什么是农民,而不是其他相对有权有势的阶层,比如说地主阶层(毕竟列强的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老师说,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正所谓“官逼民反”,长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农民变成了首先站起来说“不”的人。
农民阶层的力量是基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还离不开其它的“催化剂”。
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军人-洪秀全,从七岁起,就学习四书五经等古籍,家里人也都希望它能考取功名,但他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全都名落孙山,偶然的机会他决定不再信奉孔孟之道而改信了基督教(后来又创立了拜上帝教),于是,他本人就有了一个较大的思想转变--由追求仕途到反清。也正因此,他才会发动农民群众去进行反抗。这是从人物方面去考虑其兴起原因。
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受到影响而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又使得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现象的更加严重,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是符合历史必然性的。
地主阶层洋务派——洋务运动
1861-1895年间的洋务运动,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为挽救清王朝统治而进行的一次“自强运动”,尽管此次运动因“甲午海战的战败”而被画下了一个失败的符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思想上有了进步——懂得了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军事、商业、教育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本人一直很钦佩梁启超先生——学贯中西,文采过人,他在清华大学发表的关于“君子”的演讲,更是激励着我要做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少年。启超先生的过人之处,在近期所学的维新运动中也有体现。
不同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的前列,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此处讲到“制度”,是前两次运动未曾触及的,而这正是挽救中国的根本途径,梁启超等人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方法,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实施一定的措施。但不可避免地失败了,令国人惋惜。
总结性思考
上述三个典型的阶层抗争无一例外的失败了,根本原因,毋庸置疑的是制度问题。一棵大树根烂了,上面的枝干和叶子就算依靠“输营养液”的方法,也难以生存,更不要说健康生长了。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正是烂掉的树根。
谈到这里,不得不感慨我们这一辈——生逢盛世,何其幸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你我有目共睹,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大考,更是检验出了制度的可靠。
历史像是滚滚向前的车轮,永不停息,但我们的脚步,必须适时停下,因为我们要回顾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更美好的未来。我想,这就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之一吧?
在近期的近代史学习中,我对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爆发的历史条件:
①“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统治危机的来临,使人们痛感国家就要灭亡了,虽然清政府宣布实行了“新政”,但不过是“自掘坟墓”。“风雨欲来山满楼”,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了。
②当时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他们需要一个领导者来带领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从而维护他们的利益;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也曾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后来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统治。于是,资产阶级的人士团结起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if !supportLists]2. [endif]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①孙中山先生所做努力: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其流亡海外);
1904年,孙中山先生发表《中国问题的新解决》(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
1905年,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其他阶级人士所做努力:
宣传革命书籍的涌现,革命民主思想得到传播——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
革命团体的成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革命力量——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1905年中国同盟会(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③其他: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意义: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是给天下人一个风雨不侵的家,是给孩子一个和平宁静的世界。”
辛亥革命的基本进程:
导火索:保路运动(1911年5月)
第一枪: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阶段性成果:清帝被迫退位,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重要标志:中华民国的建立(1911年底)(期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失败:袁世凯窃国复辟,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最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学习完“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我深刻地认识到:“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的不二之选,是时代最强音;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苛责革命的手段,认为革命破坏性大、劳神伤财,不搞革命也可以的“告别革命论”,其实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不现实。
选择“革命”是中国发展的主观需要和客观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思想深度,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不管是宣传和组织工作的开展,还是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白衣书生们利用所学先进之知识,为欲倒之国家贡献了一己之力;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更是值得中华儿女所敬仰——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一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而矢志奋斗;本着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替人民谋幸福”;具有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从不拒绝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伟大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着伟大时代。虽然辛亥革命带有历史局限性,但仍值得我们去从中获取有利于当代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毕竟,历史总是滚滚向前的车轮,“一劳永逸”的决策是没有的。小到每个读书人,大到整个国家,从思想传播,到道路选择,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历史节点,都会成为岁月长河里不灭的痕迹,成为前人的怀恋,后人的效仿,故而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对你我他,都十分重要。
近日看了广西财经学院的舞蹈,同众多网民一样背后发凉,深受触动——封建的思想糟粕了一代代的国民,数之不尽的花季少女葬送在所谓的“三从四德”等囹圄中,令人感慨。同时,越发觉得:思想进步对于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发展进步的重要性,越发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性。为此,我重新整理了一下课堂笔记,写下了这篇课堂心得。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了千辛万苦,多次向西方学习却屡屡碰壁,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更让国民感到绝望、苦闷;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于是发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新文化运动中关于“新青年”的六个标准——人格形态自主,社会观念进步,人生态度进取等,这些标准哪怕是放到现在都是有很大的标杆意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在当时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仿佛人们冲破思想牢笼的一把金钥匙。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他们批判孔学,但没有完全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也可说明这次的思想运动并非偏激的、不理性的。但万物均有两面性,我们也要认识到该运动的局限性: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且,他们的宣传手段有限,很难根本改造社会环境产生的各种思想与国民性。但作为一场生动的、前进的、革命的思想潮流,它的时代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在推动社会进步、取得民族解放的事情上有着无限潜力。慢慢地,中国境内出现了很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之后又发展出了中国共产党。
课堂上,老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过程中反复探索的结果,也是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充分激荡的结果。中国人民在效仿西方的过程中屡屡碰壁,在陷入了严重的价值缺失和精神迷茫中时,十月革命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推倒了思想的铜墙铁壁。中国出现了能够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革命政党,中国革命也从此出现了新局面,尽管由于幼年的共产党工人阶级人数不多、理论准备尚不充分且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但由于秉持着为人民为祖国的初心,以及道路的正确,幼年的共产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了后面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愈挫愈勇,革命党人在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打破思想禁锢、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心为党、一心为民的精神值得世世代代的歌颂。“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从一百年前的紧急撤退、红船会议,到如今的盛世华章,中国共产党懂得了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懂得了如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道路。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思想与文化对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影响有时是大到出乎预料的。从封建思想,到民主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思想,步步艰难,却也步步有力。或许今天的我们,因身处象牙之塔,而不用因封建腐朽的旧俗而痛苦,却也要时刻警惕封建残余糟粕对一个人思想的毒害——例如“女德班”的开办,就足以让人诟病、唾弃好一阵了。用先进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头脑,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身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人生才不会偏离正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对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和看法大家畅所欲言,本人虚心学习。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已经学过多少遍了。其实可以数的过来,中学,高中有的甚至要到大学还要接着学。
虽然这是一段要求反复学习的历史,我却在不断地回避学习这段历史。因为每次看完这部分的历史,要不就是满腔怒火,要不就是心生幽怨。一个封建王朝的巨轮在这段时间内被工业革命的浪潮给打翻。一种民族的自以为是,成为了一个民族被奴役近百年的根源。于是,这段近代史就在学习之中,给打下了这样一种思想的烙印。中国的清朝是封建专制的,中国的政府是懦弱而缺乏英才的。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
而正像一块硬币有两面一样,历史的解读也是有不同角度的。这些角度可能都不仅仅是两面。如果仅仅只看到单面的思考,有可能就像一辆载重偏移的货车,路可能会越走越歪,哪怕是你才高八斗,也不见得能找对方向,因为中心是错的。
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解读历史的角度。可以说,蒋先生是亲身经历我近代的人。虽然晚清的部分他可能太过年幼,而没有更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他受到了西方实证历史学的影响,他用丰富的史料展现出一幅不同的画面。那器宇轩昂的虎门硝烟的英雄难道真的是能担当历史的英雄吗?那被人骂成汉奸的人又真是处于恶意而一无是处吗?
带着诸多的疑问来看此书,一定会得到不同于历史课本的解答。
当然,由于蒋先生自己的背景,他也未见得所有的意见都如真理一般。他的有些评价还是有失偏颇。如果本身历史基础不是很扎实的人,就更加推荐读沈先生的导读版。
读历史关键是要有个公平的史观。由于重看了这段历史,再次回味起来,也不完全是情绪化的感伤,而更多地有了些思考。
虽然这是一段要求反复学习的历史,我却在不断地回避学习这段历史。因为每次看完这部分的历史,要不就是满腔怒火,要不就是心生幽怨。一个封建王朝的巨轮在这段时间内被工业革命的浪潮给打翻。一种民族的自以为是,成为了一个民族被奴役近百年的根源。于是,这段近代史就在学习之中,给打下了这样一种思想的烙印。中国的清朝是封建专制的,中国的政府是懦弱而缺乏英才的。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
而正像一块硬币有两面一样,历史的解读也是有不同角度的。这些角度可能都不仅仅是两面。如果仅仅只看到单面的思考,有可能就像一辆载重偏移的货车,路可能会越走越歪,哪怕是你才高八斗,也不见得能找对方向,因为中心是错的。
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解读历史的角度。可以说,蒋先生是亲身经历我近代的人。虽然晚清的部分他可能太过年幼,而没有更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他受到了西方实证历史学的影响,他用丰富的史料展现出一幅不同的画面。那器宇轩昂的虎门硝烟的英雄难道真的是能担当历史的英雄吗?那被人骂成汉奸的人又真是处于恶意而一无是处吗?
带着诸多的疑问来看此书,一定会得到不同于历史课本的解答。
当然,由于蒋先生自己的背景,他也未见得所有的意见都如真理一般。他的有些评价还是有失偏颇。如果本身历史基础不是很扎实的人,就更加推荐读沈先生的导读版。
读历史关键是要有个公平的史观。由于重看了这段历史,再次回味起来,也不完全是情绪化的感伤,而更多地有了些思考。
本文标题: 大学近代史纲要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99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