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故事读后感(《百草园》读后感1200字)

发布时间: 2024-04-21 08:37: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

从百草园故事读后感(《百草园》读后感12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暑假期间,利用空闲时间读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这篇文章记录了鲁迅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所发现的乐趣。

  那个荒芜的百草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虫蚁鸟兽,而鲁迅却从中发现了无限的乐趣,这有高大的皂荚树,也有矮小的珊瑚珠,还有轻盈的叫天子。偶尔翻开石头,还能发现其中的虫虫蚁蚁,更是增添了无限乐趣。鲁迅在这里发现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满足了那颗好奇的童心,他置身于百草园中,抛开一切烦扰,尽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2

  到浙江第一天的旅程是绍兴。

  这是一座既普通又不平凡的,它在整个浙江省中并不算什么商业重镇,交通枢纽亦或是工业中心,但却是一座鼎鼎有名的文化名城,不仅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结缘于此,而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也在此地。

  快速公交还没启动,我那颗揣着对偶像无限憧憬的心就已经飞向了远方。

  应该是缘于文化的渲染,使这座城也沾上了几分书卷气。无论是依依多情的杨柳,还是人行道两旁仿古的、雕梁画栋的街灯,都勾勒出了几分淡淡的诗意。阳春三月的笑得那样和蔼、亲切,在曼妙的树影中分解成千万道七彩斑斓的光束打在车里,仿佛把车厢的每个角落镀上了一层金。

  行了一程,这才到达景区。石砖砌成的老街因为年久而磨出了斑斑驳驳的纹路,显得古老而质朴,也不难看看出这里曾经拥有的繁荣。左右的古宅鳞次栉比,呈现出东方建筑独特的结构之美。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道:三味书屋……”循着当年鲁迅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我轻步迈进了这件静置百年的书塾。学生们的座椅摆设依稀还是原来的样子,东北角的那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就是少年鲁迅的地方。桌面右下角有刻着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亲手刻下的。那次小鲁迅因为给病重在家的父亲买药二耽误了上课时间,受到了的严厉批评,因此刻下这个“早”字用以自勉。这次迟到受罚让少年鲁迅印象深刻,并从此改掉了这个毛病。就是这样,刻苦、勤勉、虚心的品德和知错就改的精神造就了一代伟人。

  投向中间的讲桌,讲桌上摆着一副画像,那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老人家看起来非常慈祥。正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他详实的描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来到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小园,虽然很小,但却饶有兴趣,鲁迅在这里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从三味书屋出来,穿过古韵犹存的鲁迅故居,即是文章中所描绘的“百草园”了。刚跨过园门,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就吸引了我的眼球,一朵朵,一丛丛,这儿生长着,那儿生长着,好像一浪浪涌动的金色潮水。萝卜也不示弱,翠绿的叶片又肥又大,下身孕育着的是丰收的硕果……

  坐在老树蜿蜒盘旋的虬枝上,静静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又肃穆起来。

  临走前再次凝望画壁上那个一手夹着烟卷的高大身影,犀利的眼神中分明闪烁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豪气——在一代伟人面前,第一次觉得是那么的渺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3

  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描述了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用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是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随着那百草的摇动,金蝉的长鸣,思绪把我也带回以前只要学校一放假,爸爸就带我去奶奶家乡玩的场景。

  奶奶的家乡在古运河畔的一个村庄。踏上弯弯的村道,穿过浓绿的枇杷园,沿着那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绕过一个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颗高高的枣树时,小竹林左边那白墙黛瓦,屋顶爬满南瓜藤的农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田头奔跑、在荷塘摘莲、在树下打枣、在门前堆雪人。我们顽皮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后环绕。

  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思念。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读完之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心中默默地想:鲁迅,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文贤达士,也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榜样。

  这篇故事说的是,幼小的鲁迅是在百草园玩大的,所以鲁迅对它已经有了浓厚的感情。可父母认为鲁迅已长大成人了,所以就忍痛割爱,把自己的心肝宝贝送进了书院。鲁迅十分伤心,但是,鲁迅知道父母的一番苦心,所以离开喜爱的百草园到书院读书。读了还不到几天,鲁迅又对这儿产生了兴趣,所以鲁迅就把这当作了自己的天堂,好像读书就像吃菜一样有味道。

  我读完这篇故事的感觉是:每一个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从别人的手上赚钱,供我们上学读书,为了什么?他们每天来回地送我们上学,又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们不能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可是,有的人还责怪父母为什么要把我们送到学校,其实在我们的心里那算什么,在父母的眼里那才叫痛,知识没有向我们表达罢了。他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过,只要我们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那就算是没有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啊!同学们,我们欠父母的太多了,不过只要用自己最好的成绩来回报他们,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达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得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远。”这些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还有那繁杂的捕鸟过程和那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向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拔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的炫耀。

  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那怪鲁迅喜欢这儿了。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家的书房。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曾经请教过老先生关于“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绝了,并要求鲁迅再也不能对他提这些“无关要紧”的事情,只是让他一味的学习。这样让很苦恼,于是他便只好在课堂上画画,时不时的叫上小伙伴们一起溜出去,去玩耍。由此可见三味书屋的教育根本就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那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的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真实而生动的再想了清末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表达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5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就是它的一角——这就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一角。“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这就是他的一块小天地——三味书屋的一隅。

  显而易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讲的鲁迅儿时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先来到了百草园,嘿,快来看!百草园可真是一个孩子的乐园:菜畦、石井、大树、桑葚、吟蝉、黄蜂……每一样玩意儿都可以让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流连忘返。只是因为“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行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所以,年岁尚小的“我”便常常将它连根拔起,甚至为了这件事儿,还弄坏了泥墙哩!小时候的鲁迅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呀!在这有趣的百草园里,又怎么能少得了一些民俗故事呢?这不,“美女蛇”来了,她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妖怪,能唤人名,人若是一答应,那可就遭殃了——那美女蛇便会在半夜偷偷来到你房里,将你“啊呜”一口吃掉!但是你若是有了一条飞蜈蚣,那便不用怕了,飞蜈蚣是美女蛇的天敌,专治美女蛇。那时候的小鲁迅就十分希望有一条飞蜈蚣。我也想要,若是有了这么一件宝物,那该多好呀!

  然而,逍遥的日子也不会一直有,不久,鲁迅就要去一所书塾里读书去了,而那所书塾就叫做“三味书屋”。

  那书塾比较简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只好对着那块扁道和一幅梅花鹿画像行礼。在三味书屋里,“我”还问了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先生并没有为“我”解惑,反倒是有点生气了,原来,学生是只要学习便好了,不该管那些有的没的。体现了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求知欲的扼杀。

  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我们”读着读着便停了下来,只有先生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于是,下头的孩子们便开始了游戏,但还是静悄悄的,没有声音。“我”是在画画,拿了那种“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着画,画了一大本,但最后这些东西都卖了换钱了。作者在最后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不但是说他画的画已经没有了,还是在感叹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有趣天真的年少往事的怀念与唏嘘。

  我觉得,百草园与三味书,对于深处黑暗的鲁迅来说,像是一眼清泉,只要一回忆起,全身就会快乐起来,那干枯的心灵便会尝到甘甜的滋味,同时这也一定是鲁迅心中的明灯,指引着他前进的目标——拯救黑暗社会的孩子们!

  童年时光一定是鲁迅坚持作战的信念,它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披荆斩棘,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美好而明亮的蓝天!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500字(通用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500字(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完美时光。文中充分描述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立刻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并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境。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一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教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仅用百草园的自由欢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境,并且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2

  当我读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心中立刻涌出了2种不同的看法。

  当我读完“百草园”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羡慕的。羡慕鲁迅小时候的自在,可以快乐的融入大自然,不像我现在在家中写着作业。还羡慕鲁迅能有一个这么好的环境,拥有一个这么生机勃勃的大园子,可以在园中观察植物,昆虫。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一个这样的小花园。

  当我读完“三味书屋”这一部分后,我心中是有些震惊的,震惊旧社会老师的严厉,那可比百草园的昆虫要厉害的多。也正是这私塾让鲁迅失去了自由、快乐。我不禁为鲁迅捏了把汗。

  读到鲁迅偷偷描画时,我又被儿童的天真给逗乐了,反过来一想,正是这“三味书屋”里先生的严厉,博学、才能教导出这么优秀的鲁迅先生。同时也从鲁迅对先生的描写中,深刻的感觉到他是多么的怀念和感激自己的老师啊。

  整篇文章读下来,我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旧社会先生的严厉。这篇文章还引发了我的联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也是这样的吗?幼儿时可以去公园尽情的玩耍,慢慢长大后,开始学习,10岁时开始正式进入艰难的学习征途,长大后,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如果我们不珍惜每一个时光,就会觉得这一生没有意义,但如果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就一定会觉得很快乐,很美好。

  整篇文章读下来,感觉很顺畅,细细品味后,却感受到了许多新看法,难道不是这样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3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起他严肃庄重的面孔。读了《朝花夕拾》后,令我感触颇深。特别是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它向我展开了鲁迅的童年之窗,将我带进了鲁迅的童年,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也有顽皮的一面。

  鲁迅的童年,是沉浸在灿烂的阳光中的。无味的冬天也藏有童趣,在小小的不玩耍中,充满了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百草园是“快乐”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这些都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

  三味书屋是“枯燥”的。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生活。但是,在学习之余,鲁迅先生还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让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又充满了生趣。

  看了鲁迅的童年,不禁让我想到我的童年。我们的童年可以说是幸福的。看,我们有有趣的玩具、美丽的洋娃娃……我们当然是幸福的。但我们似乎少了大自然的熏陶。我们一直在接爱父母的关爱,生活在温室中,父母把我们保护的无微不至,然而,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缺乏了对大自然的了解,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看着鲁迅先生的快乐童年,羡慕之情由然而生,多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童年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4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我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欢乐生活,以及之后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我该如何谋生,能够尽情地玩耍,能够不带任何目的地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期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

  此刻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期望一向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期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没有人能一向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完美的么?

  我们应当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我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职责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5

  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以往的事,其中有一篇令我迟迟不能忘怀。这篇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家有一个百草园,那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蝉、黄蜂天子(云雀)、泥墙根……

  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用了很多手法,比如拟人等,但是鲁迅先生用拟人的手法略多一点,比如把蟋蟀在鸣叫写成在弹琴。这样现的更美啦,令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时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的美丽情景,让我们有无限的向往。

  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长妈妈讲的一个故事,文中那个读书人在纳凉的时候被妖蛇所纠缠。后一位和尚救了他,收了妖蛇。在文末鲁迅先生还写了教训——倘有陌生人叫你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应,我绝的,虽说这个故事有点迷信,但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也就会乖乖听话了(就类似于以前妈妈总是说不听话的小孩子会被狼吃掉)。

  读完全文,我不禁被当时老师觉得学生不应该问课外的问题所感到疑问,课外的疑问也是问,为什么就不能问呢?

  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虽有不听话的人,但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还是蛮好的。

  Ade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我不禁佩服鲁迅先生的外文水平,我合适不想也想像他那样,德文等语言样样精通呢?

  鲁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代伟人文章写的是那么完美啊!充满魅力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6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以及后来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己该如何谋生,可以尽情地玩耍,可以不带任何目的地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希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作/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

  现在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希望一直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希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没有人能一直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美好的么?

  我们应该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己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责任的人。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

  鲁迅,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写过很多文章,许多成了经典之作,鲁迅幼年时家景更不错。在常人看来,他不会有什么苦恼,小时候有人侍候,长大了又成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现出来的却是封建制度对他的束缚,他其实也生活在一种无奈之中。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百草原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有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了。鲁迅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叉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还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鸟。鲁迅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园子里度过的,可是,十来岁时,大人们莫名其妙的将年少的鲁迅送入了书塾——三味书屋。那儿还是城中最严厉的书塾。鲁迅在三味书屋念书,他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生给他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去了,从三言加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鲁迅觉得读书乏味透顶,本来现在还坐在树阴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却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他认为不公平,于是抓紧一切时间玩。于是他们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寻蝉蜕,玩甲套,描绣像。。先生让他们读书,他们又只得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鲁迅到三味书屋,还是玩的年龄,却很少有机会,他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一项比一项残酷,童年丝毫没有空闲,他像一只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读书声的陪伴,成天被关在深宅大院里。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是乏味的,这个童年是遗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没有遗憾,读完此文的我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童年将不再有遗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2

  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尤其是《鲁迅散文集》,文字虽然深奥,但文章中无论景还是物,在鲁迅笔下都有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更是让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花园,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鸣蝉在树叶上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冲云霄。爬满墙头的花园,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冲云霄。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馋嘴的野果覆盆子。园子里有趣味无限的传说:如果人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乌,能制伏妖怪的飞天蜈蚣……鲁迅就是在这个充满奇闻的园里奔跑、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了趣。

  这篇文章我也多国很多遍了,园中美丽的景色和迷人的传说,让我想入非非,天天梦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百草园,让我在里面尽情地玩乐。你别说,这梦想还真实现了。就在上个星期我第一次去姑奶奶家,嘿!姑奶奶家的院子好大!一个活灵活现的百草园。就在我眼前。院子里满是树木,靠大门是一棵是一棵柿子树,成熟了的柿子像红灯笼挂满了树枝。地上长满了花草野菜,墙上爬满了长着三角形叶子的藤蔓,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何首乌吗?我也忙叫来捣蛋的哥哥,告诉他百草园的事。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立刻下手把‘何首乌’一棵棵地拔了出来,除了几块圆柱形的块根外,根本没有人形何首乌,我们只好翻砖块、掀石头寻找蜈蚣,蜈蚣没找到,倒是把院子弄得翻天覆地,狼藉一片。姥爷出来一看,大喝一声:‘你们这两个小家伙,怎么把我种的山药全拔了!’我们自知理亏,灰溜溜地跑了……

  我喜欢书。书,就像一个大宝库,只要进去就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书,就像一个大乐园,只要进去就有享受不完的乐趣;书,就像一个大迷宫,只要进去,就会有五彩缤纷的遐想。你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不是让我过了一个即惬意又快乐的一天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3

  这是一篇课文。当我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是在初中。教室里充斥着我们的声音。跟在老师的后面齐声的朗读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那个时候,纯粹是因为它是课文,听着老师的讲解,也是半知半懂。直到前几天整理以前的书籍,突然翻到了那一页,似乎那声音闯进我的耳朵里……

  还记得那时同爸爸背书,有一句,老爸说写的很好,嗯,我也这么觉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段栩栩如生的描写,真的是写出了孩子眼里的世界。

  阅读着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还依稀记得那个“美女蛇”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我胆小的缘故吧,那个故事真的让我有些小心翼翼的,在那段时间,生怕听见陌生人喊我的名字,嘿嘿,现在想起来,是很好笑。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当我们成为了少年的时候,不禁回眸,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是真的令人向往。在童年,并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世态炎凉的生活体验,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是与时俱进还是怎的,在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磕磕绊绊,如此曲折。

  其实,的确,珍惜现在是最重要的,可是怎样珍惜,如何珍惜也是我们所要想的问题不是么?

  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90后的我们,真的无法体会在田野中欢乐地捉虫子的感觉。城市里的孩子,有现成的玩具,现成的游乐园。是的,我们是玩的很开心。可是这并不是我们自己创建的东西。不用说鲁迅了。父母那一代,那个毽子不是自己做的,哪个小巷子里没有充斥着欢笑?我们在这里,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没有过心中那份最静谧的美好。

  我们每个孩子的梦里总有那么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百草园”。其实“三味书屋”也并不是真的可怕,因为,学校,对我们而言也不是真的可怕,反而,那里也是个充满欢笑的地方。

  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形容他的童年生活,说他快乐呢,他的快乐也没有延续多长的时间。他想念他的百草园,却不得不捧起那难懂枯燥的书。他这只风筝被一根长长的线给束缚着,不能高飞。

  只是我相信,如果没有在百草园的经历,没有在三味书屋的磨练,那么这篇文章,我们不会看见。

  如今已经是少年的我们再来看着这篇文章,回忆着自己孩童时的故事,是怀念还是不舍,不得而知。只是知道,那段匆匆的岁月,是我们不可再次拥有的,已逝去的似水流年……

本文标题: 从百草园故事读后感(《百草园》读后感12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99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秘密花园读后感初三(秘密花园的读后感初中)忆江南江南好读后感听朗读(忆江南的中间两句我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