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1.作者瞻仰范公祠,为什么先从祠中的井水写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以水的清澈来衬托范仲淹的为政清廉.
2.第2段末作者引用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概括了范仲淹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和政治上的治国才能,结构上总领下文对范仲淹一生功绩的回顾.
3.第3段中写西夏人的惊呼,边民的称呼,皇帝的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通过侧面描写,表现范仲淹的治军的严明,军事才能的出众,对国家的忠诚,突出了范仲淹的人格魅力.
4.阅读下列连接材料,联系本文内容,说说你对范仲淹“永恒”的原因的理解.
答:范仲淹之所以会“永恒”,原因是他的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精神,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因此他将会永载史册,永远被人们纪念.
一个 永恒 的 范仲淹 读后感 怎么写
范仲淹之所以能“永恒”,固然是因为有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但他为百姓调治“青州白丸药”,关注百姓疾苦的行为,为政清廉、力图革新的品质,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并大败敌军的壮举,也都是使他能够“永恒”的原因。
青州说寿一个永存的范仲淹读后感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公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宋仁宗皇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地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长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后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我要《一个永恒的范仲淹》全文!
全文: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
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
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回望山下,街市远退,田园如织。再鼓余勇,直迫山顶,这时再仰观那寿字犹如一艘多桅巨船,挟云裹雾,好像就要压到头上。
同行的一个小伙子贴身字上,还没有寿下“寸”字的一竖高。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
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正如古墓中出土的魏碑,今天我们看作书法精品,当年不过是死者身边一块普通的石头。
出处:出自现代作家梁衡的《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_州、邓州、杭州、青州。皇_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读后感300字
古人说,塞下的秋天是一个萧条的季节.放眼望去,天地间一片荒凉,古人思念的诗意栖居似乎已被定格在这片荒凉的塞外秋风中,成为永恒.大雁,头也不回,飞离了这片土地…… 然而,他,不甘这样成为永恒,号角一吹,四面响起马蹄声,千里荒漠,飞驰向前.踏出的脚印被大漠长烟汹涌的风沙吞没了,落日的悲凉映衬出他的豪迈. 喝一杯酒,家,在遥远的地方.然未燕然勒功,大丈夫何以由此归去. 王维轻摇折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何等幽雅,何等清澈!赤壁旧址,浩淼的长江旁,苏轼放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气势,何等旷达!而在这个不眠之夜,惟有一曲羌调、一首秋思,和着白发与泪水表达着他的满腹愁绪……
本文标题: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读后感500字(《一个永恒的范仲淹》读后感 不少于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6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