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梁文道读后感(梁文道《常识》 读后感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4-03-28 00:51: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味道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味...

常识梁文道读后感(梁文道《常识》 读后感有哪些)

味道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味道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味道读后感1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跳入动物界就餐顺序,笔峰一转,又马上跳回当下,这种转换一点儿违和感都没有。倘若换做自己来写,估计又要变成干巴巴的讨论,拿不出例子来支撑论点,大概读者读起来兴趣全无。但愿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够多留意留意这种例证方法,好歹也显得文采斐然点儿。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梁先生表达论点时不偏不倚,站在中立的立场去表达观点,这和读马家辉的作品时体会完全不同。读马家辉作品时,总觉得他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香港人的傲慢和对内地人的嘲讽,虽说同胞优缺点,可是站在那个角度点评,谁读起来都会觉得不舒服吧。可是,梁先生的作品没有这种港式精英傲慢感,大概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我记得中间有一篇说,香港人被英国殖民统治那么久,居然没有学会英国人的低调绅士,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这种评论放在当下仍不为过。这也是需要学的一个技巧,切不可摆出高高在上的姿势,修养应该是让别人觉得舒服自在。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老毛病,读得太快,没有记完整的摘抄。以后再如此读法,定要打爪子。

慢下来,慢下来,细细品味。

我还要读梁先生的作品,大爱他的风范。

味道读后感2

友谊有“辣”、“酸”、“苦”的经过,最后到“甜”。

《爱上友谊的味道》有着各种各样的味道,做出一道完美的友谊。七月的太阳——辣,友谊的变化——酸,漂亮的误会——苦,友谊的味道——甜。

每个人都离不开友谊,但友谊不是有钱就买得来的,要用心去播种,总有一天种子会成为一片森林的。友谊不是自私的,而是无私。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你的友谊,像鸡妈妈保护小鸡一样。你的友谊才不会被一些没有必要的误会,破坏友谊。

友谊也许是最寂寞的,当别人有,自己没,无聊的时侯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友谊,难过时也许第一个想到的是友谊,友谊也许比亲人还亲近。望着这本书——《爱上友谊的味道》,你脑里是否浮现出,友谊那个甜甜的微笑,那个也许不美却温暖人心的微笑。友谊是多么的美好呀!多么的纯洁、明亮!

我也喜欢作者的描写,友谊没有欺骗和隐瞒,只有分享和快乐,这样的友谊才会快乐!就如“王维”的‘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送走朋友。

呼吁全世界要:友谊万岁!

味道读后感3

整篇文章讲述的是“我”的妈妈的身上的各种“味道”,其中就讲了两件事情,就有关于妈妈的“味道”,一件事是在夏天的时候,妈妈的味道是“凉面”。后一件事是在“我”生病的时候,回到了家里,妈妈的味道便是“鸡汤”了。

这位妈妈身上的味道其中的“鸡汤”味道,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在“我”病了的时候,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在电话的那边责备“我”怎么没有好好吃饭,多穿一件衣服,还骂“我”活该。而“我”却知道妈妈的心里是极其心疼的。

这里面说到了妈妈一边骂作者,但是这边的作者却知道妈妈的骂其实是在心疼她,这个原因,在下文中的第二十五段就可以看出来了。作者的妈妈在心疼她的女儿,她那么爱着的女儿,竟然生病了!而且,自己的女儿还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她照顾不到作者,何况,作者是她的女儿,所以说,她心疼。

妈妈给我的味道是土豆泥的味道,咸咸的,味道很好很好。每次我尝到土豆泥,如果你坐在我的身边,则可以看到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在吃的时候,我不会去想,这就是爱的味道,甜甜的爱的味道。

有的时候,我又尝到了爱的味道之辣辣的味道。那个时候,是在妈妈教训我的时候,妈妈时常说我的需要进步,而进步的根本就是要多写,写完了还要多度,这样,才能够写得越来越好。说我现在总是不太写了,怎么能把作文写好。我知道,这就是爱中的辣辣的味道,让人尝了这种味道以后,心中都变得火辣辣的,一下子都冷静不下来。这种味道,让人辣得像哭。

就像作者的母亲给她的“十全大补汤”之鸡汤的.味道一样。很温暖人心,很让人感动。但是在之前,作者的妈妈送给她的爱的味道之辣辣的味道一样,她的妈妈将她教训了一次,虽然说这种味道不好尝试,但是,给作者的感觉却一定是让她难以忘怀的。()

《妈妈的味道》中讲述了主人公——妈妈的味道,我想,作者所说的妈妈的味道,就是爱的味道。爱的味道,在有的时候,它会很甜;在有的时候,它有会很酸;在有的时候,它可能就很咸……总之,都是爱的味道。让我们好好的品尝爱的味道,体会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同时懂得,送给别人一些爱的味道吧!

味道读后感4

我读了《月亮的味道》我感觉要够着月亮很不容易,他们经过很多次尝试,最后小老鼠把摘下来了一块给大家分享着吃,结果小鱼还弄不明白水里的月亮月亮的倒影。

味道读后感5

我翻开一本书,无意中看到一篇作文——《土豆的味道》,我便奇怪了,大豆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带着这个困惑,我阅读了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着实让我感动,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上学,种土豆、卖土豆,吃饭也只吃土豆,还好儿子有出息,考上了大学,临走前吃了一顿“土豆餐”,饭后,母亲便拿出厚厚一沓钱,30元,其中有一角、二角,也有二元、五元的, 可见母亲卖土豆是多么辛苦。两年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土豆地里,当儿子赶回来时,母亲已经永远地安息了,这次母亲终于可以永远放下锄头了。这位伟大的母亲,用土豆养家,让儿子成为土豆的孩子,一看到那外表并不美丽的土豆,我就会想起那位虽然贫穷,但十分伟大的母亲。

如果再给文中的儿子一次机会,我相信他一定会宁可抛弃学业,也要孝顺母亲,母子二人共享天伦之乐。可是时光不能倒流,虽然以前的人失去了,可眼前的人还在,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人,要感谢那些曾为我们流过泪,淌过汗的人。

可有一些年青人,不会感恩,我看过一则故事,那讲的是一位有钱的企业家资助了许多困苦学生的学费,供他们上了大学,可有一天这位企业家突然告诉这些被他资助过的大学生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他破产了。所有的学生都只抱怨那位企业家,为什么偏偏在这时破产,只有一位学生,写了一封信给这位企业家,鼓励他越挫越勇,终于这位企业家的公司重新走上了正轨,但他现在拥有的钱,只够一位大学生的学费,他毫不犹豫地把钱寄给了那位给他写信的同学,也有人问他为什么,而回答则是让每个都感到羞愧的,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一位同学鼓励他,给了他希望,而其他人则什么都没做。这位企业家用自己辛苦拼搏赚来的钱,养了一群小白眼狼,他资助他们上学,但他们却少上一节最重要的课‘学会感恩’。

当你走在整洁的马路上,应该会想起那些辛苦的清洁工人,每当你扔了一片纸屑,你也会感到十分羞愧,觉得对不起那些半夜里清扫路面的清洁工人,相反你看到地面有片纸屑,立即把它拾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如果人人都可以这样,那样就减轻了清洁工人的负担,这也是对清洁工们感恩的一种行为。

走在放学路上,路过一片庄稼地,一辆车经过,车上的人随手把塑料瓶扔向了庄稼地。可见这个人素质很差,如果这个塑料瓶正好扔进了农民伯伯走路的地方,一个不小心就会摔伤,而他每天吃的大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他对得起农民伯伯吗?

由此可见,我们要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要感恩家人,还要感恩社会。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感恩。

味道读后感6

昨天上阅读课的时候,我们读了《月亮的味道》这本书,这本书写的是在一片大森林里的动物都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大家想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像饼干一样甜甜的、脆脆的,还是像桔子一样酸酸的……

后来,小乌龟决定爬到山上去,看看能不能够到月亮尝一尝,月亮觉得小乌龟想跟它玩,于是就跳高了一些,小乌龟叫来大象,大象又叫来长颈鹿,长颈鹿又叫来……

最后叫来了小老鼠,月亮已经玩累了,它想小老鼠肯定够不着它,月亮也就没动。谁知,小老鼠却够到了月亮,它咬下一块,啊,真好吃。小老鼠把月亮分给了大家,大家吃完,就挤在一起睡着了。小鱼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它们不到水里来,月亮就在我身边呀!

这本书引得我浮想联翩,读完这本书,我真想上天把月亮取下来和全世界的人一起吃。

味道读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月亮的味道》。

这本书讲了小海龟、大象、长颈鹿、斑马、狐狸、狮子、猴子、老鼠这八个小动物很想吃天上薄薄脆脆的月亮。于是它们就一个接一个的踩着肩膀往上爬,搭成了一个长长的“人梯”。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后

小动物们终于吃到了香甜可口的月亮。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就像有一次我们踢足球,我和贝贝一班(队),杨雷雨和李子阳一班。我和贝贝一个人站在前面,一个人站在后面,配合得很好。可是杨雷雨和李子阳他们并排站着,等我们球踢过去的时候,他们俩都抢着去

踢,结果不是踢着对方,就是将球踢飞出去好远,弄得两个人总是互相埋怨,顾不上好好踢球了。最后我们以18:2(呵呵,小家伙们还是以双数分胜负呢!)大比分领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团结一心, 团结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

味道读后感8

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了将近26年,一直对它充满了热爱与感恩,自认为对它略有了解,其实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在阅读了《济南的味道》之后,我又加深了对它的了解,并对它更加的热爱了。

我现在家住千佛山脚下,上班在大明湖畔,但是却少有时间去游一游千佛山和大明湖,偶尔去了也只是闲逛一下而已。可是在读了《济南的味道》一书之后,心中又多了对千佛山和大明湖的向往,对它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心向往能带着这些感悟再去游览这些地方,可能收获的就会更多,不在只是单纯的闲逛了。之前学校文化建设,我负责了寻根曲水亭街的部分,自认为查找了很多曲水亭街的资料,对曲水亭街也算有所了解了。但是在读了《济南的味道》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知道的还太少。

品济南,爱济南,这是我需要一直去探索了解的地方。济南,恰是一朵由泉水滋润的蓓蕾初绽的清荷,嗅一下雅透肺腑,品一下情远意长。在躁动的夜里蹁跹的荷花仙子,常常会乘着大明湖中那韵走斗拱、笙歌勾连的画纤纤地荡进济南文人的梦里,演绎出一首首乡情浓重的乐章。济南,更是一个由荷精心孕育的莲蓬,每一粒睡在母亲怀里的莲子,都会带给你久久的悠香……

味道读后感9

收到施晗从北京寄来新着《书生味道》的时候,小城刚好停雨,沿街所有植物的叶子都被雨水清洗过,格外洁净,空气也特别清新。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刚刚收到的包裹,见到一叠白封面的书,封面上没有矫情的图片,更没有夺目的色彩,这种“素面朝天”的行头与我想象中的散文集《书生味道》八九不离十,未曾翻阅顿生好感。

“书生”一词在古代是对“十年寒窗”、才华出众读书人的雅称,在近代则是对追求学问、探索真知者的高评。而在当代,随着金钱唯上、利益为尊观念对大众思想的影响,“书生”一词不再是什么堂皇的冠冕,有时甚至是对徒有学问而“百无一用”者的一种嘲讽。因此,当下很少有文人愿意以书生自诩,“书生”一词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施晗将自己的散文集定名为《书生味道》,让我在为他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为他敢于对“书生”高调诠释叫一声好。从书中,我们得知施晗不是一般的“书生”,他年轻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过多位大师级的文学巨匠,如贺敬之、雁翼、林非,等等,可谓“谈笑有鸿儒”。但并非“往来无白丁”。作为北漂创业一族,施晗从不回避自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诚如肖复兴先生在序言中所写的“艰苦朴素的农村生活,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融入他流淌的血液。这既是他文学的底色,也是他人生的底色,是他所有文字的始发地和回归处。”

从一些写人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施晗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书中不少篇什道出了许多背后的故事,还配有一些朋友、师长、故旧的照片,“翻身不忘本”的高士情怀跃然纸上。

施晗是个贫贱不能移其志、富贵不能夺其心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家乡祁东到首都北京,生活境遇今非昔比,但却从未改变他作为农民孩子的真性情。收录在《书生味道》中的散文大多直抵生活真实,宛如破茧之蝶,努力摆脱形而上的层层束缚。

从《琵笆行》到《都门秋思》,从《滕王阁序》到《岳阳楼记》,我们的文学先贤无不用自己的千古名篇印证着文学来自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书生味道》中带着生命温度和灵魂肌理的散文远不是那些玩文字与哲学游戏靠“无病呻吟”骗取编辑和读者眼球的“花架子”美文可以相提并论,施晗已经打通了文学的“任督二脉”,正尝试把作品放在文学史的长河来考量,追求一种“天马行空,游刃有余”的创作状态。

味道读后感10

今天,我阅读了《月亮的味道》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小海龟他想摸一摸月亮,可是他摸不着,他就叫来了,大象、长颈鹿、斑马、狮子、狐狸、猴子、和小老鼠,他们通过努力终于拿到了一块月亮,月亮是他们吃的最好吃的一个东西,但小鱼看见了,说他们怎么这么辛苦呢!这里还有一个呢!

梁文道常识序

1.生乎吾前,其文道也故先乎吾.中“乎”是什么意思啊
即、既、然、矣、哉、尔、虽 、夫、盖、遂、惟、已、犹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而且、又 例: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饰:着、地 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表顺承:就、才 例: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4>表假设:如果、假使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表转折: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表因果 :因而、所以例 :不枯《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7>表方位:以 例: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 不译 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 用在句尾:啊、吧 例: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如、像、似 例: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你(们)、你(们)的 例: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此、这样 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能够、才能 例: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 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 6>表呼告 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 7>表肯定 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 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 相当“于”今译为:在、对 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 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 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2)副词 1>表肯定 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 今译为:就 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 今译为:才 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 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
2.与梁文道商榷写作:文章写给谁看
作者:周泽雄前些时,读到一篇质疑梁文道先生的网文。

梁先生在《理性与感性》一文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近30年来,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主张和政治哲学要比新自由主义更像共产主义”,为此,他向读者讲述了所谓智利奇迹,还插秧式地提及大量与当代智利相关的历史、政治和经济术语,包括我初次听说的“芝加哥男孩”。不用说,所涉内容均在我可怜的知识范围之外,若非有人质疑,我对梁先生非得连刮三目不可。

那篇质疑文章似乎出自行家之手,作者辉格引用的大量数据,都对梁先生的观点构成了当头棒喝,“外行看热闹”的结果是:只要所引数据无误,梁先生的说法就岂止错误,简直可笑了。我说过,我缺少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在读到梁先生回应文章之前,不敢对此轻下结论。

我以为,回应是必要的,要么认错,要么反击,没有第三条道路。在中国的作家、文人中,我无数次见到一种用“不屑”来规避批评的行为,成名人物尤擅此道,只要鼻下轻哼一声,金蝉脱壳之余还能耍上一把鲲鹏展翅,一举两得之利,尽收囊中。

不过以区区看来,假如有啥玩意是我“不屑”的,就是这等威猛其外、怯懦其里的“不屑”了,钱锺书先生概括过一种“实不能而佯不屑之情”,即此之谓。当然,以上只是顺嘴一提,并非针对梁文道先生,如你所知,梁先生是否回应,我还不知道呢。

若姑且假设梁先生的文章写砸了,我们倒不妨借此探讨一个有趣话题:文章写给谁看?立志写给全世界男女老幼阅读的文章,大概只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文人学者执笔,总有自己的假想读者,就像商人总有自己的目标客户,写给某类读者,一般也就等于把另一些读者排除在外。但高明的文字是这样:作者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却也随时准备面对所有读者。

比如,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孩子的,然成年人要读,安徒生绝不会心生怯意,连说“读不得读不得,小儿科小儿科”;韩非和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多是写给君主看的,但他们也乐意大臣和普通臣民阅读,以扩大影响;有些作者不打算为任何人效劳,他写作纯属自娱自乐,或专为排遣一己孤愤,比如陈寅恪先生晚年的若干文字,恐属此类,话说回来,如果其他学者有意研究并质疑问难,难道陈寅恪会大感惶恐不成?所以,哪怕假想读者是个位数,作品仍不惮于向计划外的高明之士敞开,才是真正可敬的文字品格,每一位不甘下乘的作者,都应具此一股底气。钱锺书以典雅文言撰写《管锥编》,言外自有一根“闲人莫入”之傲骨在,但他显然也欢迎所有人——无论你是中学生还是大学者——成为他的读者。

若此论蒙您颔首,我们接着就会遇到另一类文字,其价值竟然不在于得到高明人物的首肯,反而取决于特定人物的缺席。为说明问题,姑以其中的末流“剽窃”为例,我们知道,对剽窃者来说,他可能获得的荣誉,必赖被剽窃者的缺席,一旦被剽窃者(或熟悉被剽窃者文字的读者)现身,即有穿帮砸锅之虞,而只要被剽窃者缺席,他的文章让越多的领导、专家读到,这小贼就越得意。

余英时先生在为胡适日记所撰的长序《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里,曾用细密工夫揭出学者罗尔纲关于胡适出行的一次骇人撒谎,文长不引,余先生最后概括道:“罗先生的记忆也不可能坏到这种地步。我不愿意去猜测他的动机,但是我敢断言,这是他想以浓墨刻画出一种极其恐怖的气氛,所以才虚构出这样一篇绘声绘影的绝妙文字来。

我不能不佩服他想象力之丰富,但是如果胡适这一天的日记不幸遗失,罗先生的虚构便将被后人当成实录了。”可见,“胡适这一天的日记不幸遗失”及世上缺乏余英时这样的较真学者,构成了“罗先生的虚构”得以成立的前提。

在上举梁文道先生的例子里,假如他确是错的,那么,符合作者最大利益的读者分布图是:让我这种外行读到,同时把辉格先生这样的内行排除在外。不才如我,偶尔也遇到一些文章,使我忍不住噗哧一声:让我撞上,算你倒霉。

曾读到某海派才女介绍《罗念生全集》的书评,我在一个论坛回帖里写道:“我敢打赌,她在写这篇书评时,没有读过那套书,她只是凭着自己训练有素的点染才华,玩了把‘点到为止’而已。”若遇到我恰好熟知其事的作者撰文撒谎,我一念之仁过后,也可能模仿一种黑道口吻,暗道:“哥们,我什么都没有看见。”

但饶是如此,我仍会坚下心来,决意不再读他任何文字,就像我决意不再拜读罗尔纲先生一样,哪怕我久仰他的学术高名,也不例外。
3.谁能搞到梁文道的《弱水三千》
《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称为书话,却不同於一般书话,其一特点在於它的分类。

本书所谈各书,按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排列,“哲学、心理学、宗教”为一类,“历史总论与欧洲历史”为一类,“语言学、文学”一类,“政治学”、“教育”、“音乐”亦各为一类,共分十五类。这当然与作者涉猎范围有关,而其将个人的涉猎(不单是“知识”)分类从图书馆书目分类法著眼的处理,亦使它在书话以外,列入我所提出的“书痴目录学”类别。

梁文道在序言和书的封底一再强调本书不是书单,他的意思其实是针对香港历年称作“十本好书”、“中学生好书龙虎榜”、“名人推荐好书”之类向青年读者介绍书的活动。正如他所说,青年不需要书单,自由放任,予以空间更能让青年发挥,而当下的教育正缺乏这种自由放任,可以让青年发挥的空间。

《梁文道书话》列出一份体系庞大如图书馆的书单,却一再强调本书不是书单,背后可说是一种反书单的行动,即以书单对抗书单。 什麽是书单?为什麽我们需要书单?在古代的目录学著作中,部份就是以书单为主,如《千顷堂书目》、《宝文堂书目》和《书目答问》,只列出书目资料;另有部份在条目下作提要或小序,简述该书版本沿革或内容精要,也有写得很精彩者,其中有的不以“书目”作为书名,如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近现代潘景郑《著砚楼书跋》、董康《书舶庸谭》、郑振铎《劫中得书记》等著,即属结合了书话和书评意义的书单。

《劫中得书记》记述作者於抗战时代,不惜个人性命保存珍本典籍以免毁於炮火或流落海外,则是具忧患意识的书单。不过即使是只列条目之书,如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及后来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却由於著者广博的眼光,列出精校善本,示读书门径,成为昔日读书人少时入门之书。

我心目中的现代目录学也不是梁文道所抗拒的书单,市面实在同样缺乏我心目中的现代目录学著作。十本好书等活动推行多时,所引发的读书界对书单的蔑视,我辈亦感同,这其实也是对目录学的一大讽刺,因为目录学的精神本就在於指示治学门径,引介学术源流,本是古时学子的必然治学工具。

在当代社会的教育建制中,特别在五六十年代的前苏联、美国和日本都出现过一种类似“推荐书目”的书单,不仅向青年读者介绍好书,其所推荐者更具意识形态上的示范和认可作用;而我心目中的现代目录学更包括抗衡反智的好书书单,尤其在非书化、市场化、大卖场化的书市中,标识已边缘化的人文精神。 传统目录学是文史学子必经的治学门径,而在学科既专精又讲求通识的今日,现代目录学或有重新整理的必要。

在香港文学方面,过去有卢玮銮等学者的系列著作,包括选集、年表和杂志、报刊目录,如《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一书“出版”一项仔细地列出许多报纸连载小说和杂文专栏的起讫日期,由於这方面的资料最难查找,也最花时间,而且大多数作品未曾正式出版,该书的工作无疑为研究者节省时间,可以据年表所载,很快觅得目标资料,从宏观的角度看,如善用该年表,配合《 *** 年报》、《香港年鉴》等书,有助观察某年代的整体文化面貌。 至於梁文道的这份书痴的书单,最初翻阅时,本以为哲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最多,因知梁出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不过使许多读者意外的是,本书是以“语言学、文学类”占最多,其次才是社会科学。

在文学当中,他谈论的是诗集、诗刊、小说和中外文学,包括西西的小说、叶嘉莹的古诗词评介和香港诗人的诗集和诗刊,当读到书单中最后一本《失物招领处》,会更了解作者对文学的关注,彷佛文学就是作者的失物。 在社会科学类中,有《出卖LMF:粗口音乐档案》一书的评介,乐队“LMF”创作的是音乐,尽管许多人以其语言粗俗而否定之,“LMF”的音乐确然是音乐,然而《出卖LMF》一书是社会科学,在这《书话》的分类及评介中,真正的含意是《出卖LMF》在梁的知识选择系统及其观念上的图书馆当中,是一种社会科学。

梁文道其实看穿了《出卖LMF》一书的自省精神,并非由上而下的「研究」,而是以其音乐生产为个案,指向一种社会批评。 在本书中真正归入音乐类的只有一本:《音乐殖民地》,这是九十年代香港以至华语摇滚乐界的重要刊物,出版十年,终於在二零零四年停刊;书话从其停刊谈到香港文化中前卫、悲壮而无名的先行者宿命:“过去几十年来的香港文化也是这般,走先锋的时候走上一条暗夜之中无人能见的航道,点亮了异地上空之后就刷一下坠落堕地。”

九七前的香港优势,在於文化的多元和先行性,九七后至二千年代中的香港危机部份在於经济,部份在於文化,然而今天所忧的边缘化仍是忧前者,大概不知后者的边缘化才更恐怖。有关《音乐殖民地》,梁文道真正谈论的是香港许多人视而不见的文化危机,那麽这篇列为音乐类的评介,在其系列中相对於列入“政治学”的《从历史看管理》等书,更接近於政治学。

由此亦可见本书对各书的评介并非单纯学理上论书的技术性书评,虽然这於学术上有其必要,本书的取向乃从书本出发,横向论及时代,读梁的书话也是读一个时代(后九七。
4.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有日本人
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参加者90%以上都是留日学生。而且孙中山还曾经接受过日本 *** 的资助。

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主义思想大家北一辉,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
5.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 *** 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2.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蒙田

3.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4.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5.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6.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7.图书包含着整个生活……——巴尔扎克

8.图书出版业是思想重炮——布埃斯特

9.漫长的岁月,既毁坏了坟墓,又损坏了墓碑,可是光阴对于书却无能为力——瓦鲁阿

10.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1.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阿尔考特

1.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 *** 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2.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蒙田

3.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4.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5.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6.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7.图书包含着整个生活……——巴尔扎克

8.图书出版业是思想重炮——布埃斯特

9.漫长的岁月,既毁坏了坟墓,又损坏了墓碑,可是光阴对于书却无能为力——瓦鲁阿

10.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1.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阿尔考特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0.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21.书籍陶冶情操——博维

22.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3.每一本书都有它自己的遭遇和寿命。有的书毁于一旦,有的书却能流芳百世——马尔夏克

2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6.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7.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48.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49.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50.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梁文道《常识》 读后感有哪些?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梁文道认为以这是一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在外国旅游景点中,它赫然用中文写着“禁止吐痰”这四个字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的警告牌还好,但它独独用中文写,这是代表什么,这种场景屡见不鲜,如在外国的厕所中,独独用中文写着“请冲水”,这明显是对中国人的素质看不过去,用中文写着告示,诚然写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鄙视,但只是用中文写着,这意义不明而喻。这显然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挑衅。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但是梁文道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那么当他看到这些字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梁文道在文中提过,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以我们大陆的角度去写,他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陆人看起来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在他们另外一种生长环境里成长里来的人却很难懂。可能也有略带反讽的意味吧。
  常识》是梁文道在大陆出的第一本书,除了真话,还是真话。不过毕竟一本书写的只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人能保证作者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但是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书很好,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让现代思想的活水来浇灌荒芜的马勒戈壁。
本文标题: 常识梁文道读后感(梁文道《常识》 读后感有哪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86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狼孩历险记二年级读后感大全(狼孩历险记读后感)瓶中之水读后感(《云在青天水在瓶》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