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读后感这周学习的是《灰犀牛》一书,灰犀牛事件是指未来可预测的大概率事件,它与黑天鹅是有区别的,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该怎么应对,书中提了六个...
《灰犀牛》读后感
第二,扭转思维,使人性和利益趋于一致。
第三,尝试归纳,提升危机预防能力。
第四,提高恐慌指数。
第五,致力于活在未来,树立远期作战理念。
第六,着眼于未来,拒绝修理选择更换。
之前学习过的《黑天鹅》告诉我们:人们总习惯于拿着问题找解决方案,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下拿着解决方案找问题。那些我们并没有想到去解决,可以解决,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的问题,有时候比你当时想解决的更为重要。
现在,拿着《灰犀牛》的解决方案,我在自己身上找到了问题。我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上班总爱踩点,因为单位和家离得近,下楼过马路到单位都不要五分钟,有时候甚至会差三四分钟出门,然后下楼就赶紧跑,家人老提醒我这样不行,现在车多,跑着过马路危险。可能是运气好,一直都很平稳,也没迟到过,因此自己也就不在意,依然故我。这件事的关键就在于我倾向于不会发生,就是对事件的低估。对风险的厌恶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有时候强大到会盖过理性,这样的感性就会直接导致非理性。而要解决它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给自己设置红线,每天提早十分钟出门。
自己还有一件不容忽视的事就是拖延,每次事情总要拖到不得不解决才开始做。加入了写作实验室,每周一篇的读后感总是得挨到周日下午写,在《稀缺》中的一个知识点我记得很牢,就是当时间快到的时候,如果这个事情很重要,那么这段时间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体现在效率上就是效率会特别高。尽管完成的时间很快,挨到最后也完成了,但结果就是每次完成质量都不高。拖延和等待换来的就是写作水平很难快速提高。写作水平不能提升,那么加入蚂蚁私塾的意义就少了一个呀。
要改变这种状况,防止灰犀牛的攻击,就得扭转思维,让思维驱动自己做有利可图的事,变被动为主动,把写作能力的提高发展成自己的长板,当成是自我提升的一个机遇,着眼于未来,做好当前的每一件相关的事,让灰犀牛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灰犀牛事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希望在私塾的学习像自己预设的那样,让眼前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致力于做那种越活越轻松的人。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我们知道的事件隐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寓言表达的,那么下面介绍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一起了解一下吧。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1黑天鹅&灰犀牛
“黑天鹅”事件(英文:Black swan event),寓意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指非常难以预测,却又改变着一切。黑天鹅事件主要指没有预料的突发事件或者问题:比如sars,金融风暴,雪灾等等。
而“灰犀牛”事件(Grey Rhino Incident),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是视而不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产生了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
“灰犀牛”事件(Grey Rhino Incident)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如何应对“灰犀牛”事件
许多生活和学习中的事件,其实都是“灰犀牛式”危机。我们不知不觉都处于危机当中。人类的本性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如影随形,这都让我们身处危机当中,但无法发现明显的危机。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至少一个“灰犀牛”式危机,有时甚至更多。这些事件充斥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和工作中。那我们:
第一,要承认“灰犀牛”式危机的存在。
第二,要学会正确定义我们遇到的“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性质。
第三,不要静立不动。要一直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即使我们不能确认危机是否能够到来。
第四,不要浪费危机。有时候,灾难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灾难的到来也常常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机遇。在灾难中把握机遇,才能更好的应对“灰犀牛”事件,让自己取得成功。
第五,要成为发现“灰犀牛”式危机的人,成为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人。
人生中高频率的“灰犀牛”事件
这里罗列了我们人生中高频率可能遇见的“灰犀牛”事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人生负面清单”:
高息理财:借了高利息贷款用来理财,结果亏了。
犹豫买房:在房间快速上涨期,犹犹豫豫没有买房,等房价涨上来后,要么花更高的成本买下房,要么至今未上车。
醉心炒股:醉心于炒股,不能自拔,乃至于卖房炒股、裸辞炒股。
大病一场:大病一场,没买保险。
突遇意外:突遇意外,没买保险。
遇人不淑:女生遇渣男,人生可能要重启;男生遇人不淑,同样会遭殃。(选对对象,也是理财的一部分。)
中年离异:人到中年,结果离异。(就像电影《心花路放》里的耿浩)
子女败家:别光顾赚钱,教育更重要。
养老无备:明知养老只能靠自己,却始终未做准备。
老人瞎作:赌钱败家、保健品、乱花钱,拦也拦不住。
………………
这些“人生负面清单”中的事件你是否曾经遇到过?或者你看到过类似的故事吗?
或者你认为这份“人生负面清单”,还应该补充哪一项?
再或者,你是否曾经幸运地避开过某个“负面事件”?如何避过的?
总结
幸福的人生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失败的人生很多是相似的。在想着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前,先想想如何不要过上失败的人生。不要老是想着复制别人的成功,成功是很难复制的, 但是很多失败是可以提前避免的。
世界充满着随机的不确定事件,我们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自身遭受侵害的概率,有些事坚决不做、有些地方坚决不去、有些人坚决不见,建立保本思维,一点一滴积累,学会爱己,积极应对,尽量避免“灰犀牛”事件变成“黑天鹅”事件降临在自己身上。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说:“如果我知道我将死在哪里, 我绝对不会到那里去!”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2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事件背景
2021年7月17日,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事件经过
“灰犀牛”这个词火了。比如,《人民日报》日前在头版刊发题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评论员文章中写道:“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2021年3月,新华社就关注到了“灰犀牛”的存在一篇题为“透视‘逆全球化’表象”的文章中,新华社记者提出,“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更值得关注。
那么“灰犀牛”一词从何而来?多年前,一本畅销书《黑天鹅》让大家熟知了“黑天鹅”这个词,如今也是一本书让大家认识了“灰犀牛”。
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类似“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新华社记者在文章中列举了“灰犀牛”的例子,比如触发本轮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义崛起的深层次问题——不平等问题。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持续疲软,中产和贫民阶层生活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最终成为触发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诱因之一。
当下,中国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灰犀牛”。中国领导层正是认识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及其危险性,将防风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日前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而这无疑是应对金融领域“灰犀牛”的正确姿态。
应对经济金融领域的“灰犀牛”,中国有思路,更有行动。一方面,中国经济苦练内功,做好自己的事情。从各项经济指标看,经济结构、企业效益不断改善,人民获得感和市场信心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
沃克在书中提出,应对“灰犀牛”风险,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可以说,每一次危机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灰犀牛”风险。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膨胀等迹象早已显现;欧债危机中,欧洲多国债台高筑、财赤超标问题也远非一日之寒。在这些危机中,“灰犀牛”风险被忽视,得不到妥善应对,最终酿成重大危机。
从全球视角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问题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应对这些风险,各国唯有同舟共济,携手前行。
如何防范
在每一次、每一组黑天鹅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灰犀牛危机。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一书中给出了灰犀牛风险(危机)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
其次,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
第三,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
你知道灰犀牛的概念吗?
上个月,党报头版刊发了一篇文章,首次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直接让一批金融大号高潮了。
但是,我认为似乎金融学家们才更应该高兴,面对国内诸如房地产泡沫、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引发的金融动荡、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面对国民的怨声载道,终于有一个官方盖章的新名词,能用来给一些说法了。形势不好没关系,我们要着手解决了。
然而,这个看似救命稻草的理论真的能解决这些顽疾吗?
灰犀牛是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提出的,指那些大概率发生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也就是那些被我们忽视或者是刻意忽视的潜在危机。
这与几年前颇受追捧的黑天鹅理论正相反,黑天鹅理论指的是那些小概率发生且影响巨大的事。比如911恐怖袭击事件,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等。
不过两者看似概念对立,事实上常常反映着一个事件的两个视角。
2006年之前的五年间,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不高,因此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到了2007年,就在银行仍然大肆给那些信用不良用户放贷时,“谁也没有想到“如此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会瞬间崩溃,并最终成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很多人认为,次贷危机可以看作是黑天鹅事件。因为对于那些民众和受害者来说,这个被银行家、媒体们渲染出的繁荣景象是如此的坚不可摧,所以这突如其来的系统崩溃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上的打击,更是信念上的摧毁。
然而,在华尔街工作的那些精明的银行家们,在给这些信誉不良用户放贷时,真的看不到这座琉璃塔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
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世界经济论坛的风险报告也指出了潜在危险,身在危机之中的一些基金经理,分析师也发现了问题。
最终,可能的危机还是败给了眼前的利益,对这些忽视危机存在的银行家们,次贷危机就是一只被他们亲手培育起来的灰犀牛。
一年之前,风头无两的乐视,开了一百多场发布会。新的概念、新的生态、新的产品不断被提出,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不断完成。谁会想到这样的乐视帝国,一年之后会轰然倒塌。
唏嘘之余是思考。资金链断裂是压垮岌岌可危的乐视帝国的最后一颗稻草,事后有人这样比喻乐视的模式,七个坛子只有四个盖。不断用其它生态的资金,填补亏损的生态,这样的公司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
乐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发生过不止一次,每次都靠贾跃亭卖面子获融资而化险为夷。同一个问题如此频繁的发生,一定预示着哪里出了问题。但也许是过于相信贾跃亭,也许贾跃亭也过于相信自己,这样不健康的商业模式,巨大的潜在危机,竟然“没有人注意到”?我是不相信的。后期的乐视,就像脱缰的野马,谁也拽不住,谁也不想拽住了。
当你理解了上面的案例,就会明白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词,其实讲的都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重视潜在的危机并尽早抑制解决危机。然后,沮丧的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执行起来都如此困难。
人生的大部分道理可能在上学的时候就都学完了,出了校园才发现,原来都是摆设。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长远的危机与眼前的利益之间,本能的会选择利益选项。这样的本能,使得灰犀牛的产生。
我想到了一本书——《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称为合谋性沉默。
这似乎就是社会学角度的灰犀牛理论,对潜在危机视而不见的灰犀牛,可以算一种变相的集体性沉默吧。
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群银行家们的集体沉默,对于潜在的危机闭口不谈,用躺赚形容再形象不过,反正最后受害的一定不是自己;二战时期,德国民众面对德军对犹太人做的事化身沉默的大多数,当犹太人被纳粹军推上火车,前往“地狱”时,他们悠闲的喝着早茶,彼此道早安;现在全球都在面临气候问题,然而真正着手解决的国家在哪里?美国甚至还退出了《巴黎协定》。
试图剖析人们面对潜在危机沉默的原因,可以找到那藏在内心深处的怯懦和趋利避害的本性,人们无法放弃利益、无法放弃权利,更无法承担后果。次贷危机的沉默,源于银行家对更多财富的追求;犹太人的不幸,源于民众的怯懦;对气候变暖的无动于衷,源自所有人对便利生活的无法抛弃。而这一切的视而不见,都在饲养着一只一只的灰犀牛。
第一个站出来大喊杀死灰犀牛的人总是需要勇气的,他要面临的不仅是潜在危机,更是沉浸于舒适环境的“失语者”,这无异于动了他们奶酪。置身危机中的“失语者们”不会因此心存感激,而是恼羞成怒,愤怒于这个人为何扰了他们的好梦。
所以,没有人愿意成为这个勇者。
最后,当灰犀牛大到所有人不得不正视他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无论是灰犀牛还是黑天鹅…人们都在不断用华丽的外衣包裹永恒不变的真理。好像只有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才能解决这些长年累月的社会问题。
每当一个新名词出现时,人们都象征性的高喊:“没错,我们要重视灰犀牛的存在,早发现,早预防,避免悲剧发生”。热度能够持续多久,就不知道了。这像极了女生每月都会喊几天要减肥的宣言,而一天过后就会与朋友相聚在火锅店里喝着啤酒聊着天。
在我看来,灰犀牛概念的出现,只是给面对中国诸多社会问题而沮丧的人们的一针鸡血,药劲儿过后一切如初,并不会改变什么。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利益永远都是第一顺位,不会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就会被改变。该发生的依旧会发生,该崩溃的也一样会崩溃,这个世界不会因此变得更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