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读后感,《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一书立足新版课标,对修订前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等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和解读;...
新课标读后感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一书立足新版课标,对修订前后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等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和解读;同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从实践层面上帮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更准确地理解新版课标,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帮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新版课标,尤其是对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争议较大或把握不到位的重要思想、基本概念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开放、创新,打好基础,促进发展,加强实践。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如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目标: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①激发阅读兴趣;
②培养朗读能力;
③落实字词句训练;
④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
中年级的阅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又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
①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
③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
④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⑤突出段落训练。
高年级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提高阶段,所以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落实篇章训练”上。
具体的指标是:
①学会预习课文,养成预习的习惯;
②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③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④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⑤学习浏览,拓展阅读。
既注重双基,又强调人文,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选择教学策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更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与我昨天听的`著名语文专家侯光玉关于阅读教学的解读: “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旨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教学生的是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这篇文章之中。”是何其相似!
但现实却往往不是这样,前几天网友发了《中国教育如何把孩子教“蠢”》给我,其中说到:中国教育的一大“功效”是,将学生与真正的“学习”有效隔离、与生活有效的隔离。真正的学习是学生融入全身心的体验与感受之后收获新知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究精神的,大多数时候是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而我们往往为了所谓的高分而忽视了这些。希望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能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小学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作用,改变思想与做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品质,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2021开第一课读后感100字,
2021开第一课读后感100字,9.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每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都不同,今年央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我的中华骄傲”。
公开课教室别致新颖,舞台被布置成一个打开的“书卷”造型,两侧是卷起的书边。在“书卷”下,是两排一共32套课桌椅。32名来自各地的小学生将排排坐好,和台上的主持人“老师”互动,非常有趣。
今年《开学第一课》内容主要是讲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彩的节目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节日中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郎朗老师和机器人的合奏。
在《开学第一课》中,郎朗携带他的两位高徒亮相。着名钢琴家郎朗竟和一位来自意大利拥有53根手指的神秘来客一起现场合奏,让我们目瞪口呆!一位10岁,一位12岁。他们将与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比拼钢琴弹奏,弹奏曲目是《野蜂飞舞》。 这个意大利机器人名叫TEO。与人类不同,TEO有53根手指,几乎覆盖大半个键盘,所以可以非常快速地弹奏任何钢琴曲。
机器人真厉害,我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制造更好的中国机器人。
2021年教育目标分解下达读后感
2021年教育目标分解下达读后感⑴,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
⑵,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⑶,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观看影视、戏剧、展览之后写的感想,称为观后感,写法与读后感相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