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桐精进读后感(《精进》书评: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发布时间: 2024-03-14 11:5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精进读后感精进:放松思维的励志成功法(套装共两册),采铜,【笔记】,序,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

采桐精进读后感(《精进》书评: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精进读后感

精进:放松思维的励志成功法(套装共两册)

采铜

【笔记】

序 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 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经历和学习,经验和知识,实践和理论,这些都并非是截然两分的,而是应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更进一步,阅读、思考、写作和生活本身也应是浑然一体的,见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条里,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流动的生命中。

活在“全部的现在”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extended now),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从终极问题出发

>>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朱先生曾检讨自己年轻时,由于没能权衡好轻重,以至于花了很多功夫读了一些不值得读的书,写了一些不值得写的文章,也做了一些不值得尝试的事,感到懊悔不已。他说,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 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 当我们再次面对一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不妨先试着为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人生”的故事,你必须得弄明白在这个故事里你是如何成长、变化和坚持的,然后你才可以做出一个尽可能好的面向未来的选择。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 产品”这个概念的内涵:

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SUMMARY|精彩提炼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间的转换损耗。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 问题就像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知识的高山。而引领本身,又有赖于我们已经看到的、模糊的轮廓。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识的地基。因此,我们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别重要。我们应像一位优雅的美食家,懂得悉心挑选、细细品味,并且把新奇的味觉经验与原来的味觉经验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 本质安全性”(inherent safety)。并且由他自己的这段经历可以看到,一个具有本质安全性的产品,即便是像核反应堆这类看上去比较危险的东西,也可能被设计得接近于绝对的安全。这个概念对我非常有冲击力,就像我上面所说的,我的心理学背景让我只注重在事故背后的人的因素上,却不曾想到另外一种可能,通过某种更有价值的设计,我们可以让人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件多么有魅力的事情!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 但凡学有所成者,多重视深度学习。

>> 福尔摩斯说华生,你只是看,你并没有在观察。

>>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 以练习为主导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 一旦我们被逼到一个应用的情境中去重新审视这些知识,比如那位老师必须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做出原理的阐释,或者我在公司里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工作时,我们才会突然发现这些知识可以被这样去运用,有可能发挥这么大的效力……

>> 思想实验就是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境中的变化。在这样的操练中,思考者往往会得到比原先更为深刻的洞见。

>> 矩阵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可以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和组合,进而提升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清单就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帮助我们的思考至少达到基本的周密。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才能”(talent)被定义为“自发地重复出现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 莫舍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 人是需要一些挫折、失败或者高难度的挑战来刺激的。如果总是一帆风顺,就会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肯出来,潜能就无法被充分地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挑战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足够的挑战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难度的挑战。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

>> 从对现实的悉心观察中挖掘问题,又对问题进行独立和系统的分析甚至构建出新的理论,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 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变化。

>> 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的海洋中寻觅,在实践中验证,又在写作中升华。

>>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 创新分两种,一种是从0到1的创新,也就是创造出之前完全没有过的新东西;另一种是从1到N的创新,这种创新只是水平上的进步。

>> “酷”首先是一个美学标准,它具有神秘的预言性。

四种观法,可“盘”万物

>> “点”是没有任何面积的,“线”是没有任何宽度的,“面”是没有任何厚度的。在现实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面积的点,一条没有宽度的线,一幅没有厚度的面。

>> 重新解读的四个观法是: 材质 造型 装饰 工艺对于日常所见的器物,我们都可以用这几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同时也能拓展到其他有形或无形之物。

以完整眼光,致知阅世

苏轼: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如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

用层次思维理解系统

>> 我们可以把一个技术领域当成一棵大榕树。榕树的树根是这个领域的底层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理论性的;榕树的树干是领域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知识,它们既以理论知识打底,又脱胎于现实需要;榕树的树冠非常巨大,这个树冠象征着领域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产出物,它们各有特色但是在本质上又具有相似性。

>> 读书不是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

也就是说,用阅读的组合拳,来挖出一口深井。

>> 知识跟知识之间的联结、和现实之间的联结、和问题之间的联结才是有价值的。如果知识不能和别的东西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拿来背诵、用来考试。

学会在系统中拣选模块

高频模块往往在一个系统中处于中间层次,它们起着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们串联起位于底层的基础元素;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作为有用的模块参与更复杂组合的构建。寻找某个领域中的高频模块,需要我们在领域中的不同层次间进行穿梭。

>> 学习就是沉浸在大量范例中

>> 整体去拆解出高频模块,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主要的步骤就两个:

让自己沉浸在大量的范例素材中;通过跨层次的观察,在范例素材中寻找出重复的子结构。

>> 可以把一个技能体系中的各个子技能归拢为两类:一类像技能中的“硬件”,另一类像技能中的“软件”,简单说,就是“硬技能”和“软技能”。

>> 模块化的工作系统= {硬件模块库} × {软件模块库}

优化模块化系统的方法,基本的途径不外乎这两个:

1.把硬件模块升级改造,以提升系统的整体品质;(比如,要想当一个好的作家,必须基本功扎实过硬,要像王云五治学一般,勤查字典,然后才是语言、技巧和其他;练习书法同理、打篮球从运球传球控球、三步上篮开始同理,其他的更是如此)

2.增加软件模块的种类,使系统更加灵活和多元。

用模块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能做到极致的精细度。在一个更细小的颗粒度上,他以模块化的方式去精进他的厨艺,这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 人人都会说话,但是人人又都不会说话。只有我们用一种“模块化”的方式去思考说话这件事,才能系统性地提升自己说话的能力。其实也并不复杂,说话这件事就分为“说什么”和“怎么说”两部分,“说什么”是“说”的内容,“怎么说”是“说”的形式。内容和形式要相互匹配,但首先,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让它们都丰富起来。

“说什么”关乎的是你肚里有没有货,有没有真材实料,为了让自己有东西可说,你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见闻和思考,这些便组成了你说话的“硬件模块库”。

“怎么说”是你表达的形式,体现在你怎样组织你的材料,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输出,用什么语气、什么体态特征,以及是否采用可视化的方式,等等。这些组成了你说话的“软件模块库”。

>>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表达者,你想做一个不论在一个人面前还是很多人面前都能挥洒自如的人,你就要有意识地搭建起自己有关表达的“硬件模块库”和“软件模块库”,然后根据当时具体情境的不同,挑选出合适的、相匹配的硬件和软件模块,用一种系统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明的表达者。

在限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 一部好的虚构作品,一定有一套完整和自洽的规则,这些规则对故事的走向做出了规定和限制。一个没有规则的故事一定不是好故事,如果规则不完善或者规则之间互相矛盾,也会让这个故事漏洞百出。

>> 激发创造、缩小范围、提供线索,这是限制的三个功能。由此可见,学会跟限制相处,学会利用好限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

与原生场景脱钩,发现通用结构

>> “迁移”都是创造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迁移的基本过程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两步:1.在一件事物的内部发现某种可能具有普适性的要素或结构;2.将这种要素或结构与原背景“脱钩”,并尝试置于新的背景之中。

让从“知”到“行”变得可行

行的本质是一连串可执行的操作,且这些操作不以掌握繁复的知识为前提。如果一个人眼前有一本“动作序列说明书”,哪怕他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他也能完成复杂操作。

知识迁移的目标是解答你的核心问题

>> 很多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是,每天或者每周都在重复做相似的事情,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有可能你做事的流程虽然类似(就像制作每一把吉他的工序是一样的),但你要处理的对象(或者说素材)是有差异的,而你只有敏锐地识别出这种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你的应对方式,才可能把你的工作做到完美。

循环的价值

>> 我们需要用一种“归一化”的方法,把信息和知识聚拢在一处。你需要建立一个“总索引”,把你所涉猎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过的书,沉睡在各个网络平台收藏夹里的文章、音视频、心得笔记、一闪而过的灵感和创新做一个科学的归档。

《精进》在讲什么?

文/鸣沙石

      这周跟小伙伴一起读了一本书:《精进》,作者采铜。因为工作冲击的原因,用一天的时间速度了这本书,读完一头雾水,感到无比的失落。但是也有一些模糊的感触,包括时间怎么回事儿、还有“乔哈里窗”、采铜法则、矩阵的作用、从五年的长度来观察生活、深度学习、(内外)职业生涯、三行而后思…

      虽然有了这些触动,但我总觉得没有摸到血肉,肯定不是作者的问题,那一定是我错过了一些东西,我到底错过了什么?

      记得是双11时正好碰到了私董会,大家在晒买的书,突然好几个人都选了这本书,我提了一下可以作为一次议题讨论,霍兄和大家也特别同意。所以就确定下来了。看来大家都从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些启发。

      我的核心理由是古典老师推荐了这本书,所以虽然对于这本书的副标题“成为厉害的人”很反感,我也捏着鼻子认了。

      我觉得作者有点像在罗列别人的观点,很多观点我在其他老师那里已经看过了不止一次。我感觉所有的章节都在为最后一章“什么是成功”做铺垫的。我个人速读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像在品酒,通过熟悉观点的刺激,意识越飞越高,心绪越来越散漫,这是很好的精神享受,从品酒中品自己的、别人的、世界的故事,大脑仿佛开窍了很多。

      这本书不难读,建议一口气读完,享受这种酣畅淋漓。我个人准备按照“速读—跳读—拆分—组合”的步骤来搞定它。

      1.作者是干嘛的?采铜是笔名,年龄36岁,心理学博士,从事用户体验工作。2007在阿里巴巴实习了3个月,博士毕业后的第一愿望是留校任教,免费教学1个学期后失意的离开学校。在人生最迷惘的时候到华为求职,从此开始从事现在的工作。

      2.采铜为什么写这本书?因为他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理论完全用不到现实中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进入社会,突然发现自己不懂心理学。采铜受到现实复杂性的刺激立志告别“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也就是告别了“黑板心理学”,一头扎进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中,而且选来越能回答心中的疑惑,如何更好的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解决“高度不确定”的问题,从此江湖中多了一位白白净净的采铜大师。

        3.这本书讲了什么?下面我原文贴上作者的论述。

      《精进》这本书是一个有关心理学理论、不同学科的知识、多领域大师级人物的实践方法以及我个人实践反思的混合物。它糅合了理性和情感,直觉和反思,历史和未来。在这本书里,它传达的基本理念是这样的:寻找你的独特优势,发挥你所具有的别人没有的特质,并投入到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不断地打磨,直到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

        4.我想怎么拆解这本书?我想结合在职业即将发生大变动的关口自己的疑惑不解、举棋不定、辗转反侧来找找答案。我将尽量寻找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隐形答案,那些关于生活、艺术、学习、家庭、工作、精神的理解就像作者埋在秘密海岛的宝藏一样需要我们耐心的去寻找,从中找到他的想法和态度。

研究一下采铜是怎么组织这本书的,看看文章的写作手法,重点学习一下“三角定位”法的展现方法。找到文章的“珠穆朗玛峰”,把线性的文字读成“立体”的山川河流。借鉴一下如何把别人的观点完美的融合进自己的观点中。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在开始解读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在书中,作者认为 很厉害的人往往具有一种独特性,能摆脱内心的禁锢,洞察到别人所无法看到或是无法发现的东西,并提炼出成为一套知识体系或是方法论。他的存在本身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本书的作者采铜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厉害的人。采铜老师是浙江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从2021年6月3日加入知乎至今,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数万个赞同与感谢,以其较真、分享的精神,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

在这本书中,采铜老师不仅教我们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扰,更给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描绘出精进的阶梯,提供了方法论和实用工具。从 选择、才能、行动、学习、思维、时间和成功 等多个角度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接下来的4部分里,我将为大家讲解 “遵循内心的选择,形成自己的优势”、“马上开始行动,理论联结现实”、“掌握思考方法,构建知识体系” 以及 “以时间为伴,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带领大家一起精进成为很厉害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人们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筛选,遇到符合内心标准的选项就停止,而不是对比所有选项选出最好的。但是此时如果你内心的标准较高,就有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选择。

打个比方。如果你在高三时立志要考清华北大,并以此为目标,不断精进自己的学习成绩。那么他们奋斗到最后,即使你上不了清华北大,往往也会进一个很不错的学校。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自己的分数只能考进普通本科,那么你就有可能会倦怠,导致成绩下降,最后连本科都勉强。

再举个例子,比如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准备找一家餐厅吃饭,如果此时你内心的标准是只要能吃饱,填饱肚子就可以,那么你可能就会随便找一家;但是如果你的标准是我要去一家好吃又出名的,那么你可能会参考很多网络的信息,在很多餐厅中选出一家最好的。

所以,想要做出更好的选择,就要找到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定一个比较高的内心标准,特别是在面对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候,要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选择的第一原则。

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雷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重要的决定” 。最优选择与个人人生目标有关。一个人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就会拥有怎样的价值观,这也反映了他的“格局”。

当然,我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不能期望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自己人生最高的目标,但是在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时,我们都可以拿出一点勇气,在现有格局上稍微进一步,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从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定好了做选择的标准,我们还要能分辨在做选择时可能出现的隐含假设。许多人的烦恼都源于选择,面对关于个人前途和事业发展的选择时,我们时常感到迷茫,陷入两难的境地而无从选择。例如,毕业后,是留在家乡发展,还是到一线城市打拼?选择制度完善的大企业,还是更有活力的小公司?这些导致我们陷入困境的因素,不仅来源于当前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验、习惯、思维方式所带给我们的“隐含假设”,它使我们无法发现更多的“可能选项”。因此,只有校正隐含假设,才能逃脱两难选择的困境。

书中,作者举了一位求助者的例子: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小城市的公司里打杂,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专业技能,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想到大城市工作,从事有技术水准的工作。其实他对自己就有这样的“隐含假设”:工作职责总是不变;大城市才有机会;在工作上才能学到技能;不能改变就是懦弱。但其实只要仔细推敲,你就会发现,这些不过是“个人偏见”。只要摆脱这些假设的束缚,我们就能发现新的“可能选项”。比如像这位求助者,他可以寻求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或是进入当地好公司;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

作者告诉我们,当陷入僵局时可以通过这三步摆脱僵化思维: 首先,找出思维里的“隐含假设”;然后,辨别“隐含假设”里的不合理性,并进行校正;最后,构建新的思维框架,找出更多“可能性选项”并进行尝试。

有时候,除了不要被“隐含假设”禁锢自己的眼界,我们还要学会“精细化思考”。学会运用精细化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选择困难症。

“精细化思考”就是运用工具,从选项的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相互比较,最终得出最优选项。其中“维度分析法”是最常用的精细化思考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根据不同维度进行评估。

以职业选择举例,假设,你现在拿到A、B、C、D四个工作,每个工作都各有优缺点。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把“哪个工作更好”定义为“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力求全面地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因素 。比如工作选择就包括了收入、发展机会、竞争、弹性时间、影响他人、培训指导、工作强度等等因素。

第三步,对罗列的所有因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权重赋值,从-5分到5分 。此时要明确“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

第四步,列出表格,对不同选项的各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待选项的加权得分 。例如:A的加权分=A的得分×权重。

需要注意的是,维度分析法并不适用于主观意愿很强的情况,例如情感、喜好等,也不适合复杂程度高,涉及面广的情况。此时,聆听内心的声音远比理性分析更有效。比如,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就应该以“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作为判断。

知道了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好的选择之后,就应该找出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地打磨才能得以扩大优势。作者建议我们利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测验自己的优势才能,并对照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按照对待“优势”的看法,心理学上将拥有不同心智人的分为“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成长型心智的人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且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升的,挑战、困难、批评都是自己成长的助力,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开放的心态思考问题,但是僵固型心智的人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要学会将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

如何做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语言习惯,将封闭性、绝对化的评价改为开放性、启发式的提问。

假设,老板突然安排你做一个新的项目,但是你之前从来没做过。僵固型心智的你可能会说:“我以前都没做过,肯定不会做,即使做出来了也一定会被同事和老板批评。”这时,我们就应该转变为成长型心智,改变语言习惯,对自己说:“虽然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这个项目,但我相信自己可以尽快学会并圆满完成这个任务。我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关于这个项目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搜索这方面的优秀案例,并再请教一下这方面的人士,这能帮助我尽快熟悉这个项目。

将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能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更多地想“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应该做什么”,这能让我们不被预设的规则或是自己的能力框架所限制,更好地做出选择。

我们知道了才能可以通过努力增长,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坚持努力是件很痛苦的事,这其实是由于我们没有找到真正的兴趣,无法用热爱驱动努力,于是只能靠意志力坚持。其实如果把才能与兴趣二者结合,会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坚持下去。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

首先, 要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要求先有兴趣再做事,而是先努力做那些富有挑战和有意义的事,在努力过程中找到热爱和乐趣。比如,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公益组织,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再比如徒步,画画,学乐器,去尝试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事。

此外, 可以提升“浸润”的深度,就是全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用情感和美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钱钟书、杨绛夫妻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他们将对写作和阅读的热爱融入日常生活中,彼此欣赏相互鼓励,夫妻间浓浓的爱意更是促进了他们的共同进步。

另外, 需要将单向吸收变成双向互动,将纯粹获取知识转变为技能的操练。尝试把书中知识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起来。比如,看一百遍菜谱你也不可能学会做菜,但如果一边看菜谱一边下厨炒一盘,很快就能学会了,炒出一盘菜的成就感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 还可以将被动的事变为主动,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主动掌控进度,激发自己的兴趣。刚学游泳的时候,人们总会刻意地纠正动作,不仅动作僵硬而且还很难进步。这时不如忘记那些条条框框,随意、自主地游,这样游起来更有乐趣,而且身体会舒展开来,四肢也变得协调,此时,再纠正动作细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努力去做的过程中,你会越做越有滋味,毫无痛苦的坚持下去,并一路狂奔向前。找到了兴趣,我们就可以有策略地培养才能了。

那怎样的策略可以科学地培养才能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先集中资源,投入发展一项优势才能,并把它做到极致。一个人拥有一项突出优势比他没有明显的弱点重要得多。现在很受欢迎的是“T型人才”,就是那些拥有一项很厉害的专长,又在其他领域广泛涉猎的人才。要成为“T”型人才,首先要有一项突出的专长,就是那一竖,这也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先在某一领域深入发展,然后通过技能迁移,触类旁通地涉猎其他领域,发展出那一横。

作者建议我们,想要成为T型人才,可以运用“杠铃策略”。即杠铃这一端是用80%的时间投入到学习的深度上,专注自己的主业,用尽可能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达到该领域顶尖的才能;杠铃的另一端是用20%的时间投入到学习的广度上,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尝试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技能,以获取未知的资源,捕捉可能的机会,实现个人才能发展的最大化。

具体来说,假如你每天有10小时的时间用于学习和技能提升,那么你应该采用“二八原则”的方式,其中的8小时用于专攻主业,精进业务,期间保持精力集中,屏蔽所有网络噪声、社交、娱乐的干扰;余下的2小时则可以进行积极、大胆的尝试,学习小而美的技能,体验富有创意的游戏。

我们每个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强项,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这会让你终身受益。

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持续努力,精进成一个厉害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想要做好人生和事业的每一次重大选择,就要以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选择的准则,避免隐含假设,打破两难局面,通过精细化思考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成长型的心智,通过专注的投入,培养真正的兴趣,并运用“杠铃策略”强化自己的优势,抓住可能的机会。

关键词:最高目标、隐含假设、精细化思考、维度分析、成长型心智、杠铃策略
互动评论:

你经常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列出其中的可选项,并检查一下这些选项是否包含了一些隐含假设,并尝试利用今天提到的“精细化思考、纬度分析、杠铃策略”等方法解决你的选择困境吧...

《精进》书评: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本书看得挺久的,做了很多笔记,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作者通过讲了人生的七大方面问题: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可以说涉及了人生当中所有重大的事情。下面为大家梳理本书的内容。
一作者介绍

作者采铜,2021年加入知乎,至今为止,采铜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与115293次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

他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二适合什么人读

我觉得这本书适合想提高自身能力的人去读,包括学生,上班族等,因为这本书所讲的七大方面,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三通过本书你能学到的价值

这一块我将重点给大家介绍,是这本书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先讲了关于时间的问题。

时间放在第一,是因为我们有了时间,才有了自己。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列出了林德沃提出的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我觉得很精辟,给大家罗列下来:

1生活在当下。

2严肃地对待时间。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5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7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作者在这10条建议之后,还注解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去看下,受益匪浅。
第二部分: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每一个人的选择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心里定位不同,格局越大,往往定的目标越远。我们要学会往远看,有勇气去做更难的事情。

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往往会改变我们的选择,作者提出了三个方法,它们分别是:目标悬置,能力嫁接,还有特性改造。目标悬置就是我们在做事时,并不一定要按照顺序去做,也不一定一起去做,而是要学会放一放,放并不等于放弃,而是悬置,放松休息一下,再去做。这样有更多腾挪的空间。能力嫁接,你可以把你自己的爱好,通过找关联,嫁接到现在的事情上,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换一种思维,就有了新的出路。特性改造,你可以改造你的爱好与工作,比如你喜欢看书,那么可以去写一写文章,如果喜欢看电影,不妨写写影评,这样你的收获会更大。

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要怕选错,不论你如何抉择,它都会成为你成长的一种历练。

 

第三部分: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

作者在这里强调,不要完美主义,不要等完全准备好才去行动,我们永远无法完美,也无法完全准备好,只要开始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的琐事,也不要去小瞧它们,不去解决它们,等堆积如山后,也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学会列清单做事情,这样更会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在做核心区域的工作时,不要被打断,要集中精力去完成它,对于同类的工作可以放在一起做,减少不同种类工作的思维切换,能更快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部分: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作者首先讲了提问的重要性,我们不论是在读书还是在处理事务,学会提问,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工作,是成为一个高段位学习者的第一步。在这个部分,我认为影响我最大的观点是,要在做中学。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所学的知识,要有用,才有价值。在现代的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我们出了社会后,感觉都用不上,那些死沉沉的知识,都是被动学习。只有在做中学,把知识应用于工作中,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
第五部分: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人的大脑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大脑也需要断舍离,现在的社会物欲纵横,我们要抛弃那些没有价值的信息,为大脑减负,只留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作者在这里提供了一些建议: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2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4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在写作和表达方面,我们也要学会简洁,用简洁的语言去表达,用简洁的语言去书写。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深刻的内涵。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文字的方式往往不易于我们去思考,用图像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梳理信息,比如做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之一的方法。
第六部分: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努力是很重要,但是也需要策略,一味的埋头苦干,不一定有好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做我们擅长的事情,避开自己的短板,人无完人,不要拿自已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其次,我们要学会专注做一件事,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做,专注在一个领域,并做到最后,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就是最珍贵的。 努力的第一秘诀在于“舍弃”。

 

第七部分: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要坚持自己的特性,学会去主动探索,而不是去复制,现代社会的竞争瞬息万变,坚持你自己的独特性,才能不可取代。
四最后小结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其实就是作者所介绍的这七大问题,在我们工作与生活中,最重要的也无非是这些问题,作者的笔法非常精辟,解析的也很到位,他本人也是学心理学的,建议大家买来看看。书中的内容并不枯燥,很容易理解。是一本提升自己的好书。书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你有什么关于本书的心得体会,期待和你一起留言交流。

《精进》读书笔记┃“隐含假设”的概念与方法论

隐含:就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比较隐秘的。

假设:假想出来的条件。

隐含假设:就是潜藏在我们的思维深处的一些假想出来的条件。而每一个假设在我们进行选择时都是一个自我限制的边框或者门槛,使人看不到出路,从而处于困倦、迷茫和烦恼之中。

我们知道孙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林妹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隐含假设”的来路由以下三步组成:

①有着理想中的目标或者状态;

②理想与当前的处境相反或者相差较大,形成了心理上的冲突;

③心理上的冲突或者矛盾促成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举一个例子:

这个例子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鸣,因为大家曾经都有着类似的隐含假设,稍作分析如下:

①理想目标:到大城市打拼,展现才华,拥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②当前处境:在小城市小公司打杂;

③内心状态:自卑、苦恼、无奈……

这回可以揭开“庐山真面目”了,我们从定义出发,知道隐含假设是潜藏在我们的思维深处的一些假想出来的条件,所以需要用心把它找出来。如上面的例子,大概有这样的一些隐含假设:

①工作会一直不变;

②大城市才能有好的工作;

③大城市才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④无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⑤需要足够专业才敢出去。

隐含的假设大致有如上这些,据说“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找到着一扇窗——“可能选项”,因而就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①寻找和等待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

②收集信息,寻找本地的好公司(好工作);

③参加培训班、学习社群或者在线课程,提升技能;

④用实际的行动去逐步升级自我;

⑤想到和愿意承当最糟糕的结果,就可以出去闯一闯。

如果说“隐含假设”是茫茫的一片大雾,那么“可能选项”就是穿越大雾投射进来的光线,让你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未来和远方。

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雷锋分享原则,采铜老师给的四个典型的“隐含假设”,也一并告知与各位:

赛道假设: 认为人生就是在赛道上比赛,从而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中。

低关联假设: 认为人生的各种经历和事情是独立的,没什么联系,因此放弃一些看似没有用的事情。最经典的反例是乔布斯的苹果设计灵感来源于自己练习书法,学习各种字体。

不变化假设: 以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不愿去尝试,不敢去挑战。

零和假设: 认同在博弈和竞争中必有胜负,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和结局。

好的,我亲爱的朋友,上面所讲的都是废话,下面的才是关键,即使关键,你未必理解,即使理解,你未必去用。可是一旦用了,我敢跟你打10块钱的赌,用了才有效!

当你处于人生中某一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下面三步可以使你获得“新生”:

①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②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

③校正不合理性,寻找“可能选项”,采取行动。

在我看来,“隐含假设”和“可能选项”都是那些聪明人才会的技法和手段,花了这么长的篇幅只为阐释一个简单到很多人都不理解,基本到很多人都会忽视的道理:一 切成长的烦恼都是因为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换言之,不要想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只管捋起袖子干就好。反过来说,你因为没有做事而给自己平添烦恼。
本文标题: 采桐精进读后感(《精进》书评: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72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舌战群儒》读后感(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读后感想40字)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读后感(《修心三不:不生气 不计较 不抱怨》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