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赏析以及读后感(虞美人读后感150字)

发布时间: 2024-03-13 05:04: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虞美人读后感150字?读后感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

虞美人赏析以及读后感(虞美人读后感150字)

虞美人读后感150字?

读后感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
《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
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12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佳作,也是他的绝笔词。李煜在位15年,不修正事,纵情享乐,亡国后被宋所俘,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他前期词作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价值不大。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后期词呈现不同的风格,也使他在词创作上获得了一些新的成就。这一段经历,使他不能不从醉生梦死的生活里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眼洗面”的深哀巨痛,其中《虞美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一、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词的基调“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乐逍遥。可如今深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反映作者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昔日里,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但作者更怀念的倒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贵。做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何谈快乐逍遥。既是必然没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当时的处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连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复存在。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无非是引发“愁”绪的`原因。

   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这正是词家推崇之处。“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沈祥龙《论词随笔》)。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感受。“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流逝,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季节的变化引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透过词的表面,我们更可窥见作者心中无奈的愁情,诚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作者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明清后意象专指借助具体的外物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月”这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十分普遍,如“月是故乡明”、“我寄愁思与明月”、“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它通常表达的是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本词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情思和今天的无限愁绪转化为景物,巧妙运用“月”这个意象,从相反的角度,把愁思表现得极态尽妍。词的开篇作者就流露出沉痛的哀愁,恼人的春花秋月、愁人的小楼东风,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景物,这些景物本是令人心向往的,但由于当时的处境,作者无心赏景,反空添哀愁。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愁,使人大觉悲痛,它较之于空洞地说“悲”呀“愁”呀,其艺术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虚实相应、宇宙与人事一脉相承。

  《虞美人》运用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艺术辩证法,通过想象,将现实和过去结合起来描绘,拉开时间,拓展空间,因而大大扩充了词的容量。从总体来说,词借助具体而实在的形象,采用兴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愁情,以景写情,以实写虚。上句主要以实笔写眼前景物,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都是历历在目的实景,词人以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烘托气氛,渲染愁绪,以实显虚,加强了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接着又进一步展开思绪,开拓意境,“往事、故国”乃是实笔中之虚景,时间拉回从前,由实化虚,虚实相连,主要以虚笔写故国之境况,然后又拉回现实到“只是朱颜改”,使全词迂回往复,耐人寻味。

  从结构上说,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作者抓住一个“改”字为全词的“诗眼”,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心情(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

   四、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本词主要抒写亡国之愁,但离情无声,愁绪无形,无形色可捕捉,无影迹可追寻,如何写得这种抽象的情绪?作者自有绝招,他化情思为景物,运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思简直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翻滚波涛流向东海,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仅9个字,却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在过去和现在都曾经感动过不少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的人们,虽然它缺乏一种使人为前途奋斗的力量,但瑕不掩玉,它仍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

   参考文献:

  1、《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刘永济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2、《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2月版

  3、《唐五代词钞小笺》 刘瑞潞编著 岳麓书社 1984年第1期

  4、《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唐宋词卷》 唐圭璋等选注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5年4月版

《虞美人》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

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

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扩展资料: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江山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地更替,

  回首往昔,有多少往事早已经匆匆而去。

  小楼晚来又春风吹拂,望着明月依旧,

  倾覆的江山却不堪回首,不忍再忆起。

  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应该依然华丽,

  但亡国的宫女,美丽的容颜不再美丽。

  物是人非啊,我自问该有多少的哀愁,

  正恰似那春来滚滚的长江,东流无语。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江山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江山却早已被灭亡。作者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几多凄楚和无奈! 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江山的深深怀念。 “江山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江山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江山”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表现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虞美人》的赏析怎么写?

思路:根据《虞美人》这首诗的内容展开。

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

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面对“春花秋月”月这良辰美景,引起无限往事的回忆:“往事知多少?”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全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年年开放,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太多令人伤心难过的往事。小楼昨夜又有东风吹来,登楼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国。

旧日金陵城里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吧,只不过里面住的人已经换了。要问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东流的滔滔春水一样,无穷无尽。


扩展资料: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宗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本文标题: 虞美人赏析以及读后感(虞美人读后感15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70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仲裁读后感(黄岩岛事件的读后感50字)剧本读后感(剧本雷雨八百字左右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