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秋天读后感春天里的秋天读后感今天一口气看了两个小说:茅盾《幻灭》和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感觉比较充实。茅盾的《幻灭》主要揭示了1927年...
春天里的秋天读后感
今天一口气看了两个小说:茅盾《幻灭》和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感觉比较充实。
茅盾的《幻灭》主要揭示了1927年夏秋之交,一般人对于革命的幻灭。书中着力点明了幻灭在那个时期实实在在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作者围绕幻灭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子“静女士”的幻灭经历,在感情上每遇顿挫她就灰心,她的灰心又不能持久。灰心后又寂寞得奈不住想追求光明,再幻灭。她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幻灭。她就这样在幻灭的轮回中生活着。《幻灭》通过对“静女士”的幻灭历程刻画了在哪个时期人们的普遍的生活状态,凡是真心热望着革命的人们在那时都有过一度的幻灭,这暗示了那时期的中国的革命还未有汹涌之势,人们还看不到真正的希望而在幻灭中徘徊着。
看过 了〈春天里的秋天〉。心情很复杂,很低落。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非但不能走到一起,还要有那么多的误会呢?为什么非得等到死后才真-相大白,才让存活一方恍然大悟而遗憾终生?为什么......?心绪很乱,希望在世的人都能永远的活在春天里,但愿每个人的春天不会有秋天的遗憾!
有感于《春天里的秋天》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的名字的时候,就知道他一定会是个悲剧。也许好些人不喜欢看悲剧,怕自己会黯然神伤;可我却一直认为悲剧更加能赚取我的眼泪,更能打动我的内心,也能唤起我心中或许已经长眠了的悲愤,还能丰富我的情感......当然喜剧也可以,但悲剧尤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愿意为一幕幕悲剧伤神,而后总会更加懂得去珍惜自己,热爱生活......我喜欢读悲剧,为的是同样的悲剧不再我的生命里重演......我喜欢悲剧,也许这仅仅是一种习惯......
《春天里的秋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春天,又是怎样一个秋天啊?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慢慢的品味着。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他们深深的爱着对方,但总有不祥的征兆在他们周围。小说一开始就写林接到了报告大哥死亡的消息,给整篇小说奠定了忧伤的基调,而瑢在此时也感到自己对未来难以充满希望,林的以为朋友也以自己久经磨难的经历,不断地说着他对这桩恋爱的不幸预测;每一次总有美丽的流星陨落下去,消失在灿烂的星河;她学会了喝酒,那酒,色如鲜血,每一次就如同饮着自己的热血,将生命一点点耗尽......
家里的人来信催促她回去完婚,她抗拒不了那巨大的压力,就跟父亲回家了,但对林的爱让她很难忍受与另外男人的婚姻,这样,这个无力反抗的面若桃花般的女孩只有用死来表明她对爱的忠贞,亦如林的哥哥一样。“我爱你,我到死也爱你,我到死还祝福你.....”这是他(她)留下的爱情宣言。玫瑰花儿凋零了......
瑢到死也未能见到心爱的林,这个温柔美丽的善解人意的与众不同的好女孩儿,就这样被封建礼教扼杀了,这怎能不叫人心痛不叫人悲愤?我的心不能平静.......然而,在哪个年代,这样的事应该是再平常不过了吧?!那美好的爱情萌生在美丽的春天里,然而又凋残在春天里的秋天,这就是《春天里的秋天》,“一个温和的哭泣的故事,整整一代青年的呼吁......”!故事终了,而我意未尽,泪未干,悲愤仍在,心湖难平................
“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自由的婚姻,传统观念的束缚,家庭的专制,在那个年代,不知道摧毁了多少正在开花的青年的灵魂......”,是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现在所处的社会感到骄傲一些了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现在这美好的生活呢?我们是如此的幸运!!
巴金《秋》的读后感
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之一,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1]
作品名称
秋
作品别名
激流
创作年代
1940年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作 者
巴金
字 数
426000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创作背景
3 人物介绍
▪ 高觉慧
▪ 高觉民
▪ 高觉新
▪ 淑华
▪ 淑英
▪ 克明、克安、克定
4 作品鉴赏
▪ 作品主题
▪ 艺术特色
5 作品影响
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主要讲的是高家大家庭最后的结局:觉新的妻子瑞钰难产死去,儿子海臣也因抽风死了。觉民和琴小姐结婚,搬到了外面。淑英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走。高家三老爷克明在女儿走后,终于醒悟,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他俩总是在家打架,有时还吵着要分家。最终,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高公馆被卖掉了,高家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1]
创作背景
编辑
1929年7月,巴金的哥哥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作者不要单给他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他所要写的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他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他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他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这就是《秋》的创作动机。[2]
人物介绍
编辑
高觉慧
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爱国,追求科学与民主,因而他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他平时不乘轿子,并能爱上婢女鸣凤,归根结蒂还是出于民主精神的指导。但是,他并不是已经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他的思想里仍然有少剥削阶级的东西,比如,他对鸣凤的爱情就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3]
高觉民
觉新的二弟,他的性格其实是介于觉新与觉慧之间的,为人沉稳却又向往新生活。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二妹淑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与表妹琴相爱。[3]
高觉新
高家的长房子孙,他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3]
淑华
高家三小姐,长房的女儿。心直口快、爱说爱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也有天真的一面。不过总是无意间说出伤人的话。喜欢拿觉民与琴打趣。同时也经常和亲哥哥觉民、堂弟弟觉英拌嘴皮子。同时她也有做姐姐的责任感,对觉英顽劣的性子很不满,时常斥责他。[3]
淑英
高家二小姐,三房的女儿。原本是一个跟淑华一样心直口快,爱说爱笑的女孩儿,因为近年来发生的事情(如嫂嫂瑞珏的死,爷爷的死),尤其是要嫁给陈克家的二儿子陈文治的事情,使她变得多愁善感、慢条斯理。对于要嫁给陈文治的事情,她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她刚开始很消极,觉得只能认命。但是在表姐琴,堂哥哥觉民觉慧的鼓舞以及新杂志的熏陶下,尤其是表姐蕙的惨死终于有了逃出家庭的决心。最后在剑云、琴、觉民、觉慧、觉新的帮助下逃到了上海,得到了觉慧很好的照顾,逃离了悲惨的命运[3]
克明、克安、克定
三兄弟是高老太爷的继承人,但具有不同的性格。克明的作风比较正派,克安、克定是地主阶级"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典型,在父亲的荫庇下,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挥金如土,把父亲的那种淫秽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平时对高老太爷敬重的唯恐不周,但高老太爷刚刚去世,这些人就为财权族权争闹不休,演出了一幕幕的丑剧。[3]
作品鉴赏
编辑
作品主题
《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随着第二代家长克明的死亡,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已经找不到任何人来承担了,因为就连长房的承重孙觉新也起来反抗,《秋》的主题可以说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2]
《秋》从季节上来看是凄凉的,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它常常代表事物的衰亡,这是诗歌散文中是经常见到的。那么,本小说在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秋天,是不是也意味着它的衰亡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衰亡,尽管身在其中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情愿,但历史的潮流是势不可挡的,革命的激流是永远向前的,这一点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旧世界的衰落,意味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让那个没落的家随着秋天的落叶一起随风而逝吧!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巴金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向读者展示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的在动荡,作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4]
艺术特色
《秋》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巴金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秋》这部小说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鲜明的语言叙述出来,就表达出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4]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秋》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4]
巴金创作《秋》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秋》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作品影响
编辑
在《秋》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群体中,高觉慧无疑是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 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面前,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这个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秋》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3]
《秋》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秋》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一块丰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3]
作者简介
编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好词20个 好句4个 18:45 要
好句:1、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2、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 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3、走过石板的桥,走过田畔的小径,去访问一个南国的女性,一个我不曾会过面的疯狂的女郎。
4、我给人唤起了渴望,对于光明的渴望;我在人的前面安放了一个事业,值得献身的事业。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给另一种势力摧残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