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学习摆脱贫困读后感(基层干部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五篇)

发布时间: 2024-03-04 23:57: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摆脱贫困读后感3000字我们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人伸手,就是怨天尤人。我们主张思想要解放,工作...

第一书记学习摆脱贫困读后感(基层干部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五篇)

摆脱贫困读后感3000字

我们一向认为,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人伸手,就是怨天尤人。我们主张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

这几句话说到的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政府在力求摆脱地区贫困上的思想教育,更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认真态度和踏实的作风。

俗话说人穷志不穷,再穷也不能穷了志气,有一个好的思想态度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成功道路上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国家官员、政府还是我们任何一个平凡的大众。

扩展资料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创作的政治理论著作,首次出版时间是1992年7月。

该著作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共29篇,内涵丰富,该著作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

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第一书记观后感作文

  电影《第一书记》中的主人公形象沈浩,是不同于同类电影题材所赞颂的高、大、空型别的公仆形象,以崭新的时代风貌与文化气息,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大众的极度赞赏。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第一书记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一

  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的干部,在小岗村工作近六年的时间里,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为小岗村的发展鞠躬尽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沈浩同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感人事迹是新时期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机关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我决心在日常工作中处处以沈浩同志为榜样,为农场的发展建设,职工群众生活的改善而努力工作,奉献力量。

  一要学习沈浩同志一心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真谛。沈浩同志到小岗村后,将他急切希望造福百姓的理想落实于一件件、一桩桩或大或小、或难或易的实事中,在他任职期间,修路、建住宅新区、发展养殖业和现代农业、引专案、跑资金……这位好书记儿子不能尽孝慈母,父亲不能关照爱女,呕心沥血换来了小岗村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生活条件大幅提高,小岗人得到了更多实惠。

  我是民政科—社群指导办的一名普通科员,我的工作是负责全场的低保、临时救济、大病医疗救助的稽核和社群工作。低保、临时救济和大病医疗救助都是保障困难居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上报资料的稽核上,我和张荣兰科长平时比较注意根据救助物件的自身条件给他们介绍工作、出主意,或是以其他渠道如慰问、捐赠、创业返息贷款等加大救助,使贫困家庭、特殊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但由于平时工作忙碌,农场低保家庭、残疾人较多,没有做到逐户登门了解每一位低保人员、残疾人的详情,今后我要以“四百”活动走访融合这项工作,深入了解低保、残疾人家庭,确保惠民政策对困难群体全覆盖。

  二要学习沈浩同志善于做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作为农村基层干部,他十分注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干什么事都能和村民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善于统一群众思想,引导群众自主建设新生活。正因为这样,小岗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征用、迁坟等方面才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小岗速度”。

  我还是一名社群工作人员,社群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决定了我们工作的好与坏,决定了我们社群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做社群工作仅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忱的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我们具备良好地工作方法和技巧,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用心观察、总结经验,还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理论联络实际会使我们的工作干得更快更好。

  三要学习沈浩同志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沈浩同志为了小岗村快速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有一个专案投资高达1.5亿元,但他却生活简朴,一件毛衣穿了多年也舍不得扔,在他第一个任期结束时,9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把他留了下来,在他第二个任期将要结束时,186户村民又一次按下了手印,谁曾想到一个多月后,小岗人竟会悲痛的再次按下手印将他永远的留在了小岗村?2008年9月30日,胡 *** 视察小岗村,当得知沈浩是在圆满完成三年选派任务后被村民自发按手印挽留下来连任的,高兴地勉励他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是的,人民群众的信任是对沈浩同志最大的奖励,是对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精神的最有力的肯定,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最高荣誉。

  我的工作范围因为不与经济打交道,所以谈不上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但来社群指导办以前多年的财务工作锻炼了我思想上的“廉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节约每张纸、节约每滴水……这些都会反映出思想上的“廉洁”。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二

  看完《第一书记》,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价值观不同,走出的人生轨迹亦截然不同”。沈浩和他的朋友,都是财政厅的干部,沈浩选择做小岗村的村支部书记,朋友仍然留在省厅。但是,3年后,当沈浩在为小岗村的铁路桥而到处找省厅领导的时候,他的朋友则已经提为处级干部。朋友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沈浩, “其实,我挺瞧不起你的。”在沈浩的追悼会上,朋友对他是佩服的,是崇敬的,他肩负起沈浩家庭的重任,作为一个朋友,他是有担当的,作为一个干部他同样对沈浩是认同的。

  看《第一书记》,心情是沉痛的,又是满怀敬佩的。沉痛的是他刚刚46岁,小岗村的事业刚刚走入正轨。敬佩的是像他这样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干部现在已经不多了。

  当初,沈浩被上级安排出任小岗村的村支部书记,是带着憧憬和压力去的。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昨天被同学接到县城吃饭,在座的有公检法税务团委等部门和单位领导,大家都埋怨我怎么会到小岗,去哪里都比到小岗强,小岗太难搞了,是搞不好的,不要说出成绩,不出问题就好了。但是沈浩并没有被大家的看法吓到,而是迎难而上。他说:“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心和意志,在他的带领下,小岗村的路修了,养猪场有了,葡萄园、良种基地、蔬菜基地、还有旅游都搞活了。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大部分人的思想意识,人们不在抱残守缺,从开始的不相信冷眼相待,到后来的积极参与小岗村的建设。短短几年,小岗村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我们可以想象,当我们坐在家里享受美味的时候,沈浩还在为小岗村的发展忙碌;当我们睡在温暖的屋子里的时候,他却要在没有灯光的寒屋里度过一夜。沈浩,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当代 *** 员之歌。人民是喜欢这样的村支书的,人们是爱戴这样的领导干部的。从沈浩的日记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沈浩三年任期结束之后,小岗村的村民们要用按手印的古老方式来挽留他们的好书记,也就明白了一个平凡的村支书为什么会受到老百姓这样的拥戴。

  在小岗村的改革中,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沈浩受过误解,挨过打,也曾经考虑过自己的人生所得,但最后他都没有退却,而是一心一意地躬身于小岗村的建设中,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优秀 *** 员的优秀品质。

  在小岗村的六年时间里,沈浩在家里呆得时间还不到100天,上有88岁的老母亲,下有十几岁住校的女儿,沈浩没有尽到为人父为人子的义务,虽然他也曾有过内疚,可是面对那些庞杂的工作,沈浩还是选择了小岗村。“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从这幅挽联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岗村的老百姓对沈浩的高度概括。

  诗人臧克家曾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司马迁也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沈浩无疑是“还活着”的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沈浩和他朋友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彼此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企图无量,有的长眠地下,有的默默无闻,有的永远活着。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三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事迹,然而9月15日在观看《第一书记》的影片时却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纪录片中听人描述、检视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据他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的心血。

  看过这篇电影后,辗转反侧,夜以难寐,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深深地被沈浩同志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沈浩同志的最大特点,是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小岗村的男女老少,无不称他是“好人”。他舍弃安逸悠闲的舒适,收获著小岗人的幸福;他舍弃天伦之乐的温情,收获著小岗人的安宁;他舍弃迈向坚实的轨迹,收获著小岗人的和谐;他舍弃生命之光的的延续,收获著小岗人的手印。他只是一名农村的基层干部,一名普通党员。他身上既有 *** 人的个性,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更有 *** 人的共性,一身正气、全心为民。

  他有着刻苦奉公,不辞劳苦的精神意志。在小岗村6个年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年初三又回去家家拜年。繁忙的工作中,他“过家门而不入”早已不是三次四次。在他的家人眼中,他是一位舍小家顾大家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的日程表上还排满了各项工作。

  他心系群众,为民做主的务实态度。当他看到特困村民的冬天床上被子单薄时,马上回家拿了一床被子送过去。看到村里友谊大道两旁绿化带花草比较高,车辆来来往往容易碰到玩耍或上下学的孩子,他就把花草全部换成低矮的,不挡视线,保障学生的安全通行。他对老人也特别关心,还从合肥为乡邻老人带柺杖等等无数次的行动。

  他扎根基层,一往无前的坚强信念。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沈浩同志答应了,他没有为了城里优越的环境而动心,而是继续扎根在小岗村。农村很苦啊,但是他没有退缩,一直干下去。百姓们是重感情的,村官们做得好时,他们会待他们如亲人一般,舍不得离开。

  沈浩同志6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90多岁的老母亲不能跟前尽孝,女儿得不到照顾,不得不放弃省城优良的教育资源,到皖北农村就学,无数次为了工作过家门而不入。与他相比,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许困难简直微不足道。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我们。

  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浩同志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他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和他对照,想一想应该怎样对待群众?怎样对待组织?怎样对待责任?怎样对待人生?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实践“ *** ”,像他那样实践科学发展观,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开拓进取、踏实干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努力做一个让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勤奋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与学员亲密合作,做学生的知心人,努力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看《乡村第一书记》观后感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责任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可以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小岗,这种选择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责任。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一书记》观后感!(300字左右)

300字左右
昨天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今天又学习了沈浩同志的模范事迹,情节生动,事迹突出,感人至深。一位省财政厅干部能放下架子,放弃都市生活,抛下老母妻女,来到农村任职,和群众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带领小岗村走上致富路,他却因劳累成疾长眠在自己熟悉和热爱的土地上。 回想一幕幕,他为解决矛盾身遭痛打不还手,他为顺利迁坟披麻戴孝安故人,他为群众疾苦慷慨解囊掏腰包,他为带动大家身先力行走在前,他为脱贫致富争取资金跑项目,他为改变面貌积劳成疾献青春。任期已满,乡亲们用红手印挽留他留任小岗村,年关将至,乡亲们用真情挽留他吃年饭,献身农村,乡亲们又是用红手印挽留他的骨灰。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宗旨,得到了小岗村的认可。文章说得好,“每个基层干部都能像沈浩那样老百姓就省心了”,为什么这样的好干部距离我们却是那么的遥远,我们只能听到,不能看到,更没有遇到啊。

基层干部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 #

学习了*的《摆脱贫困》一书,身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感受很深。书中*那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独到的见解,勤奋积极的进取精神,震撼的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令人振奋,同时又发人深思。这不只是一次学习,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教育。

“贫困”两个字对一个从农村出身和在贫困县成长的我来说,深刻明白着“贫困”是什么;对于一个在贫困县奋斗的基层干部来说,更理解“摆脱贫困”有什么实际含义;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具有实际意义书,让我触动颇深。

首先,要信念坚定,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贫者自救。书中*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重点是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要注重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立足本职工作要勇于担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在个人方面,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

再次,要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只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长足有效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用社会核心价值观把全民族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最后,要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干部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2 #

最近,学习了*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3 #

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同志提出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三个概念,并对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而为摆脱贫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径。

“贫困”的首要含义是指物质财富的匮乏。但是,在******同志看来,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长期的物质贫困而导致人们“头脑中的贫困”,即精神贫困。而对精神贫困,他又具体区分了思想贫困和信念贫困。

“思想贫困”,就是指缺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信念贫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动的意义和价值目标,缺乏向上的志气和行动的勇气,“见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产生‘贫困县意识’”。物质贫困、思想贫困、信念贫困三者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这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入手,提出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精神贫困,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在******同志看来,真正的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尤其是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担起中华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

#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4 #

近日,经同事介绍,读了*的书——《摆脱贫困》。客观的说,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干部,*的治国理政论述、讲话材料、会议批示精神等读过不少,然真正入脑入心的唯这本薄薄的、11万字的书。可能工作性质使然,作为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人员,提起扶贫真是一把辛酸泪,读了此书,豁然开朗。不仅对深入理解扶贫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在思想上亮起一盏明灯,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再次思考扶贫问题。“师者,答疑解惑也”。读此书,犹如恩师当面教诲,使我今后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在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对此段论述,我感触很深,自己每天做扶贫工作,面对扶贫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入户、帮扶、报表等等纠缠其中,忙碌加班成常态,和同事们聊起扶贫各个眉头紧皱,沉在繁杂的事物之中,甚少去深入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我的思想也是“贫困”的,读了*的书,这才恍然大悟。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乡镇一级的扶贫攻坚工作,不深入村组,不访谈农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镇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五口人,夫妻二人为重组家庭,并都有残疾,丈夫为视力残疾几乎失明、妻子腿有残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四个人享受低保。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家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想扶贫措施,虽然夫妻二人均有残疾,但乐观肯干,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脱贫的意识很强。最初通过民政办送绒山羊给他们,支持他们养羊;没有房屋通过村建系统新建了42平方米的住房;妻子的腿不能走路,民政办帮助联系医院手术,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今年十月份他们家顺利脱贫,计算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展望未来,最大的孩子毕业可以挣钱了,夫妻二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羔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如今的50多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向着幸福迈进。

到今年十一月,我们镇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向*说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扶智与扶志。未来两年,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在不断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贫困户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弱项,是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 #

读*的《摆脱贫困》一书,我脑海中浮现出诗人艾青的那段深情自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摆脱贫困》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等富有创见的理念和观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同志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冷暖的勇于担当,对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敢于正视困难,勇于直面矛盾,真正体现一个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彰显解放思想的理论品格,这是《摆脱贫困》给我们的深邃思想启迪。“我们承认闽东穷,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进而穷则思变,知难而进——这种‘穷’的压力还是有益的”(《闽东之光》),“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跋》)。穷则思变,到底如何变?就是要付出行动,就是要付诸实践。“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同志指出“闽东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弱鸟如何先飞》),“应该看到,闽东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道路将是曲折的,不平坦的”(《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闽东的经济建设问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问题”(《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就要提倡“经济大合唱”,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发展,就是要勇于担当的发展。这样一种在认识中自觉实践,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的前瞻理念,为我们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树立了表率。

《摆脱贫困》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样一种群众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始终把人民群众放置在崇高位置上。“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干部的基本功》)。只有善于和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动力源泉。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完全解放出来的时候,******同志就以战略家的超常眼光评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位置。“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闽东之光》),对于闽东传统文化发展,******同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畲族文化是一个闪光点;闽东是老区,有长期的斗争历程,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人民现在正在抓紧机遇,脱贫致富,这又是一个闪光点;闽东的山海交融,风景独特,这也是一个闪光点”(《闽东之光》),这样一种立足本土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体现的是文化的开放胸襟和文化的足够自信。2021年10月15日,*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21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会上,*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和今后,面对新的发展征程,迫切需要锤炼一种更加忧患的清醒和自觉的担当。每个共产党员都能静心潜读《摆脱贫困》,不仅能收获精神的富足,更能增强前进的自信,从而更加坚定有力,敢于担当,迎难而上,在更加广阔的“中国梦”征途上谱写出更为辉煌璀璨的新篇章!

;
本文标题: 第一书记学习摆脱贫困读后感(基层干部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五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56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论艺术之永恒的读后感(艺术类书籍读书心得)一年级小豆豆的读后感议论文(《一年级的小豆豆》读后感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