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之境的读后感高管的读后感(《学无止境》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2 08:48: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母爱无止境读后感,推荐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人类如此,动物也一样。,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公园……一天,这个公园着火了,救火队员无法...

无止之境的读后感高管的读后感(《学无止境》读后感)

母爱无止境读后感

  推荐世界上最伟大的莫过于母爱,人类如此,动物也一样。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公园……一天,这个公园着火了,救火队员无法靠近着火的树林,在大火熄灭之后,一位救火队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直直地站在那里。他感到奇怪,于是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轻轻拨了拨那只鸟,几只小鸟从这只死去的鸟翅膀下飞了出来。大火燃烧起来的时候,鸟妈妈本能地知道有毒的浓烟会向高出升腾,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她带着小鸟飞到大树底下,然后展开自己的翅膀,为小鸟建立了一个天然的`保护伞。就这样,大火吞噬了鸟妈妈,留下了翅膀下的小鸟们……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不会被任何大火吞并,也不会被再大的洪水扑灭。正如文中所说:“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母爱让它放弃了这样的想法。”留下来,必须忍受烈火一寸寸燃烧自己的痛苦,为了孩子,鸟妈妈选择了忍受,母爱能超越一切。无论是动物或人类,只要是母亲,就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母爱能超越一切,在危急时刻,是孩子最最安全的保护伞:

  汶川大地震里一位母亲给婴儿留下最后短信:宝贝,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同时,发现她怀里活着的孩子……

  在南京“7.31”空难中,飞机上的乘客几乎全部丧生,然而有一个名叫丹妮的女婴却奇迹般地活着。原来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丹妮妈妈贡红梅紧紧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乱石异物和扑面的烈焰,贡红梅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小丹妮的生命。母亲把女儿搂得那样紧,以至救援人员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小丹妮救出来……

  唐山在地震中,地震发生时有两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求援。一天过去了。孩子吃尽母亲双乳里最后两滴奶,哭声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将被渴死先于母亲而去绝望中和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一周之后,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脸色十苍白。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鲜血存活下来……

  在危急时刻,保护孩子便是母亲的本能。

  感谢母亲!感谢母爱!

《学无止境》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学无止境》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无止境》读后感1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我们拥有这只“向上的车轮”即我们平常说的进取之心。而《学无止尽》这本书就是围绕“进取心”这一主题,选了许多发人深省,富有深刻寓意的名人故事。这些故事鼓舞人们自信、自强、坚持不懈、快快乐乐地活在当下。

  一个人若能改变自己,便意味着理智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便意味着心灵的升华;自己征服自己,便意味着人生的成熟。能够改变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的人,便有力量战胜一切困难,挫折痛苦乃至不幸。所以,要想拥有精彩的人生,就要学会改变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

  改变自己的首要条件是——一颗平常心。做人,做事,学习都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学会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改变平凡,感动自己就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认真活在当下。奥斯特﹒洛夫特基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是啊,人的一生有很多种方式,就算平凡,也不能平庸。所以我们要燃烧自己的人生。

  梦想是征服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是人间最可贵的东西。人一旦有了梦想,生命的张力将无可限量。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希望就是实现梦想的阳光。当然梦想的路上艰难困苦,磕磕绊绊是常态,而唯有坚持、隐忍、始终如一,才能到达顶峰。

  时间可能停止,但学习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改变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吧!

《学无止境》读后感2

  哈哈,今天我没有缺席,准时到达,我今天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不过在讲这个故事之前,我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你认为你的知识已经够用了吗?”而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故事就是关于这个的`。

  有一个徒弟跟在师傅后已经多年,认为自己已经学够了,就去想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学够了?”师傅问。“就是装不下了。”师傅听后没说什么,就让徒弟端一碗石子来说道:“满了吗?”徒弟十分自信的回答道:“满了”。于是师傅又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都没溢出来。师傅又问:“满了吗?”“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了一点石灰放了进去,还是没溢出来。徒弟无言以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掌握本领是无止境的,绝不能轻易言满。总之,在知识的海洋中,永远没有最终的彼岸。可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认识这一点,认为自己“挺不错了”或“我在这人群中数第一,已经是最好的了”。于是应了古训“满招损”不再继续努力,结果没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或结果。我们应该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继续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绩。你说,不是吗?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精神的读后感

我没看过王阳明哲学的原著,只看了周月亮写的《王阳明自传》,在序里有作者的心得,写的好不好我不敢说,我觉得很玄难懂。主要是心修,每人都有自己特有良知,对事物看法解释都不相同嘛。他的哲学更接近佛家思想,却又有儒家的求实。儒家是要求从一到整体,统治阶级最大,臣民服从王道,整体到个体。阳明学从自身修养开始强调个体到整体。还有一点阳明学在实际运用中,告诉你做到什么,却没有告诉怎么去做,用什么样方法?这是与其它学说比较起不够有完善线路,佛家和儒家都有线路的,比如儒家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也不能乱序。知道就这么多了,其实我只是门外汉,偶尔看看书。

无梦之境讲了什么?无梦之境读后感

《无梦之境》是七堇年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内容挺天马行空的,未来和过去相互夹杂在一起,故事情节略显急促,读完会有种比较混乱的感觉。所以整部作品的评价并不算太高,仅仅是刚过及格线。当然七堇年的粉丝可能还是会支持这部作品,但你要是第一次看七堇年的小说,最好还是从她别的作品开始看起。这次先为大家准备了两篇书评,想要有更多了解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无梦之境读后感一:

从初中开始看七堇年,也一直看到自己走上社会了,岁月的流逝让很多事情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谁也不知道一个作家经历了什么,但我们能从他们交出的作品中持续地,获得生活的感悟以及灵感。

上一部平生欢我觉得写得很好,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是我熟悉的七堇年,比什么尘曲啊灯下尘啊里面的小说小合集强多了。虽然我一直觉得小说不是小七的强项,散文才能体会她笔下的散淡和大气,小七写景致总有一种苏轼的诗意在。

但是这一部???我看得满头问号,也是一个下午看完。一个作家可能写了几年的书,但也就在一个下午被人家看完了,就开始评论,这件事本身是很荒诞和很残酷的,但事实就是,这种文体,科幻小说,尝试是一件好事情,但每个人都需要扬长避短的,本来小说这个文体,就不是小七的强项,描写城市生活也是弱项,现在还搞什么科幻???我真的是觉得一言难尽。文笔文不文白不白,既不是硬科幻,偏要插上幻想的翅膀,也行吧,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小说也未尝不可,但是故事呢??每一次展开都是转瞬即逝,是不是微博140个字写多了都根本写不出长文啊?每个篇章短小“机警”,还来不及发生什么呢,就又插入一点小故事,整个篇章凌乱散漫,结尾更加仓促不知所云。

故事的核心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寻找自我吗?那寻找自我的过程?男主日复一日规律的生活?最后寻找到了吗?了解到自己还是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什么自虐倾向,以及最终的倾向性究竟是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枷锁还是最终发现自己无法抗拒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觉得本书的表达倾向于后者,即男主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母亲从前的教导已经内化”。so?究竟要表达什么呢?没有给男主指出任何一条指向性的道路。当然本书的自序已经说了,写作宛如迷宫,最后出来的迷宫我自己都找不到出口啦,但享受那个寻找的过程啦。可是你倒是把你的过程写深刻写明白啊,你的过程就是四个人的成长过程交织在未来的各种幻想描写中,真的,感动中国100个故事都比这样的写作要有意义,不是我太失望以致这样去说自己喜欢的作家,是这样的书写,这样的“科幻”故事,它的核心太简单了,正因为简单的东西太难写,所以根本写不出什么好看的故事来,再美的环境描写也弥补不了叙事的真空。

用简单的话来说,这本书既没有认真地书写未来,也没有认真地批判现在,所有的批判都流于只言片语的嘲讽。写作的野心是大的,但没有一个点拿得出手。

小七你的志向就是赚赚钱随便没几年出一本长篇或者一个什么合集写写打发打发以前的粉丝吗,认真生活,向死而生的态度也都没有了是吗,觉得自己活明白了,做个黄昏收集者就ok了是吗,我们这个时代如何荒诞如何看似自由实则束缚重重,那么多的文学母题都不值得被重复书写和表达是吗。

作者:鱼子酱(来自豆瓣)

无梦之境读后感二:

“想象一本你想读的书,然后去写它。”这句话鼓励着我,挑战着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写作旅程。

我想要感谢一些无与伦比的前人智慧,从苏轼到乔治·奥威尔,从欧文·戈夫曼到米歇尔·福柯,从玛格丽特·米德(哪怕她对萨摩亚部落的描述已经颇受质疑)到《黑镜》这部剧……仅仅是抚摸过这些智慧的一缕皮毛,就足以让我高山仰止,质疑我再做任何努力的意义。

好在时不时的,总有一个声音对我说,世上虽已有了喜马拉雅,但乞力马扎罗的雪,依然是美丽的。

我本想写的是,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于是奋力奔跑。影子始终不离身,跑得越快,足迹越多,他最终气绝身亡。他不知道,如果就在树荫下歇息,影子就消失了,足迹也就没了,真傻呢。

可惜这样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叫庄子的哲学家就已经写过了。[i]

写作,是一件空山问雪之事。

在一片白茫茫的孤独中,你的提问化为回声,反问着你。而答案,如果有的话,则被覆盖在白茫茫的深处,随着春天的到来,消融,或者发芽。

我不知道我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它。每创造一个故事都是绘制一座迷宫,动态的,不断生长的迷宫,因此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迷路。抵达出口的时候,故事也许已经发育至完全变样。好在就像我们出生不是为了死亡那样,我并不在乎出口在哪儿,何时找到,我留恋在迷宫中找寻出口的感觉,尽管那个过程丝毫谈不上愉悦。

但这不妨碍我坐下来,想起雪地中的自己。我搓着手,哈着气,在令人睁不开眼睛的光明中,想——如果早知道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话……

[i]《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作者:孤岛森林(来自豆瓣)

读后感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涩苦的旅途,是心的向往;迷失的终点,是情的栖息。心灵与远古的共鸣,回荡出了悠悠华夏;脚步与土地的吻合,踏印出阡陌九州!文化的旅途无字的文书,却可以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与我来说,余秋雨先生洒脱又带着沧桑的文笔无疑是开启灵智的一束朝阳。在朝阳的晕染下,我领悟我一直想的而又说不出道不明的事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中间夹杂着几声凄切壮美的羌笛声。阳关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听这扣人心弦的渭城曲,就去寻找梦中的阳关。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独属于文人的魔力便显现了出来。一首渭城曲,让他焦急的期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言传的文化归属。阳关路,寻梦道,如今的阳关,以没有了往日的凄切,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就像是随着文风逐渐刻板,民族精神的高地,终成废墟,恍若一切,从未来过。阳关是古战场,也可以说,阳关是用兵士枯骨堆砌而成。他们因何要战争?是为了守候他们身后一方的土地。可是过了千年以后,情形并没有像他们所想的那样。阳关终年积雪,阴冷干涩,羌笛声愈加凄切。也罢,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心在听,他们也灭迹在这皑皑白雪中吧…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实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诚如他笔下所写的王圆箓,一个由时代创造的,正常不能再正常的世俗之人,也许是世事的造化,居然让他一个三清的弟子当起了释迦摩尼的守护者。而他也真是尽心的守着,也不知是不是无意中感动了佛祖,竟无意中开启了一扇轰动世界的窗子。

他发现后更离奇的是竟把这无价的经书低价卖给斯坦因。导致中国敦煌的文化有着巨大的空缺,直到现在,有些重要经卷也不得不从外国“借”来研究。可是王道士真的是十恶不赦的人吗?胡适曾在演讲中提到王道士时说,王道士一开始并不知道经卷的价值,最初以经卷能够治病为由向附近居民售卖,把经卷烧成灰烬和水让人吞服。这说明王道士一开始对文物价值一无所知。那么文化的流失该怪他吗,不怪,又该怪谁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旷达超脱,是岁月沉积后的瑰宝。当可爱高贵魅力之类,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时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世间真正的成熟大多都来自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迹后的再生,成熟于脱胎换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峨冠博带的零落凸显出文化的不朽;渺小的人物让历史突出重重的叹息凹视文化的枢纽;脱胎换骨的成熟预示着文化隙穴之窥。文化的旅途永无止境,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无疑启发了我对于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也让我感悟到了继承文化的重要。对于文化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朋友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永不放弃》,是不是应该赞扬的?且慢,让我慢慢讲给你们听。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穿着黑皮衣,在玩套圈的游戏,游戏是地上有6个女娃,摆成梅花型,中间一个男娃。这位男士手上拿着六个圈,地上有三个圈已经套在了女娃身上,地上又散落了一些。这位男士一直到要有一个圈套在了男娃身上,才肯罢休,否则,他会不停的从地上捡起再套,再次捡起……

我读了这篇文章,感悟到:这位男士的重男轻女的'毒瘤已经在他的脑袋里叶茂生根了,谁说女儿不如男,女孩也有很多优点:细心、聪明、耐心、灵巧……

现在养子防老、延续香火等这样的词,让我可笑透了,古时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看看居里夫人,在忍受巨大的困难和痛苦之下,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女运动员在奥运会场上飒爽英姿,也能为国家争光……

这位想要男孩的男士,快醒悟吧!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上天给你的礼物,何必去强求呢?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觉得很受启发,它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并明白了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划时代的巨作,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经济学始祖”的称号。《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此书共分为五篇,总计三十二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

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他认为分工有以下的好处: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劳动置换的时间减少;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当论及分工产生的原因时,斯密认为劳动或者说职业的差异并不是分工产生的原因,而是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是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这时斯密介绍了各种交换媒介,如牲畜、贝壳、烟草、鞣皮等,当然还有贵金属。那么这些媒介与交换物之间的交换价值比例是如何确定的呢?斯密把这个问题分成三点进行阐述: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即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在《国富论》中,有读者为其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值得一读。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我认为,亚当斯密在书中也表达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劳动中,要确定两个不同的劳动量的比例,往往很困难。两种不同工作所费去的时间,往往不是决定这比例的唯一因素,它们的不同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也须加以考虑。一个钟头的困难工作,比一个钟头的容易工作,也许包含有更多劳动量;需要十年学习的工作做一小时,比普通业务做一月所含劳动量也可能较多。但是,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的准确尺度不容易找到。诚然,在交换不同劳动的不同生产物时,通常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上述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但在进行这种交换时,不是按任何准确尺度来作调整,而是通过市场上议价来作大体上两不相亏的调整。这虽不很准确,但对日常买卖也就够了。

通过这么多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极为相似。不仅是这些,《资本论》中的很多其他的观点也可以在《国富论》中追根溯源。

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绝对能让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再看书中提到的行业,从英格兰的制造业、到苏格兰的牧业,到印度的种植业,到北美的金银矿业,还有海上运输业、造船业、农业、建筑业,林林种种。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的现象,如政府的法令、贸易的限制、工会、垄断等等。斯密在阐释自己的推断的时候,总会旁征博引,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往往一句话就能点明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试举一例,“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其他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这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市场的多个规律。

所以,《国富论》是一本难得的巨著,细心的拜读也实在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极大享受,也可以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它将起着指引的作用。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火把的启示》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遭到了一个拦路土匪,商人立即逃跑,土匪猛追不舍,于是,商人逃进了山洞。可是,也未能逃脱,黑暗中,他被土匪一顿毒打,身上的一切东西都被土匪拿走了。于是,这两个人开始寻找出路。土匪很庆幸自己抢来了火把,便把它点燃,土匪借着火把的光亮在山洞中走着,继续寻找着出路。可他仍然走不出去,死在了山洞里。商人失去了火把,在洞中艰难的走着。可是,商人的眼习惯了黑暗,感受到了洞口的光,最终,他成功的走出了山洞……

其实,每个人的路都不可能是平坦而阳光的,否则会被眼前的光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最终于成功无缘,文中的土匪就是这样。他虽然得到了火把,可以让自己不再磕磕绊绊,可是他却因为火把而看不见洞口的光芒,最终死在洞里。而商人虽然没有火把,却练就了一双好眼力,敏感的感受到了洞口透进来的微光,最终成功地走出了山洞。人的一生,往往就是磕磕绊绊,举步艰难,可是这样即锻炼了自己,又让自己学会了新本事,最终走向了成功。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

本文标题: 无止之境的读后感高管的读后感(《学无止境》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52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亲人(亲情故事读后感作文)人间也值得读后感(《人间值得》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