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姓氏演变“爱新觉罗”哪里去了,――满族姓氏的历史演变,清朝末代皇帝爱新党罗。溥仪是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是满族人,满族有姓有名,,先姓...
爱新觉罗姓氏演变
爱新觉罗的后代、姓氏演变成了什么? 姓艾,还有的姓金,大部分爱新觉罗都简化成一个字的艾或金了,当然也有没简化的,就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的后代、姓氏演变成了什么? 姓艾,还有的姓金,大部分爱新觉罗都简化成一个字的艾或金了,当然也有没简化的,就姓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姓氏的来源? 爱新觉罗氏的来源至今众说不一。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的湖里洗澡,吞食神鸦所衔的果子之后,觉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便生下一男孩,体貌奇伟,落地会说话。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库布里雍舜。”这个孩子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始祖。这一说法充满神话色彩,表示其受姓于天。可是努尔哈赤的上几代并非姓爱新觉罗,至于姓什么,无可考证,不知道是佛库伦疏忽了,还是那个落地就会说话的小孩没有记清楚。
爱新觉罗为什么叫爱新觉罗 这姓氏怎么来的是什么意思 “爱新觉罗”是满语的音译,满文(注意满语的书写方向)写法为
?????
?????
,穆麟德转写为Aisin Gioro。关于这一姓氏的起源尚有争议,并且有些说法经常自相冲突。不过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
“爱新”是族名,满语中意为“金”;“觉罗”是姓氏,根据女真文学家、满学家清朝宗室金启Q的考证,觉罗氏源于金朝时期的交鲁氏,有家族的意思。因此,“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就有金朝宗族的含义。
爱新觉罗后裔为什么改姓金 1、金人的仇已经报了。
其实爱新觉罗的本姓应该是‘赵’。是被掳宋宗室的后代!‘爱新’在汉语里是‘金’是民族或国家的姓,是为了政治后加上的。‘觉罗’才是家族的本来姓氏。在满语中‘觉罗’就是赵的意思。
据调查,东北地区和河北的满族同胞老姓‘觉罗’的没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赵’。而且老话里传说是宋朝皇族之后。满清皇族改姓‘爱新’完全是为了统治女真人的需要。
所以,老赵家的仇已经报拉!
2、满族话觉罗的确就是赵,满人卷舌。
他们老辈人都有这传说:金亡后,赵宋宗室后裔聚集成一族。
有学者调查过。名字我忘了。
3、据传“金”(爱新)是在努尔哈赤这一代或上一代才加上的,主要是为了号召女真人反明的战斗情绪。而且“赵”(觉罗)这个姓汉味太浓,必须改。 转自风云社区:
事实上只有努尔哈赤这一赵姓分枝才加上了金,其他赵姓没加,很明显是政治目的。因为女真人不会容忍俘虏的后代统治自己。而已经彻底女真化的努尔哈赤心理上对赵姓也可能有自卑情绪。
至于“满洲”这一不伦不类的称呼和满人都是什么女神下凡生的鬼话主要还是皇太极或他爸编的,哄没文字历史的女真人的。汉族有文字历史他骗也骗不了。
从爱新觉罗家族对汉文化的熟悉我决不相信努尔哈赤只读过三国演义, *** 的许多鬼计他都很熟,包括与蒙古和亲。我认为至少到康熙这一代皇族还是知道这故事的。康熙的某些举动很难只以统治需要来解释,里面有感情问题。至于以后为了统治需要没人敢说了,但在民间的赵姓满人还是口耳相传下来。总之老赵家有清二百年,让女真人自称了二百年的“奴才”,娶了无数的女真MM,足可以光宗耀祖一雪前耻了。
4、以前看了一篇学者60年代访问吉林赵姓满族老人的文章(那时知道点古的还幸存了几位)
据老人讲:满人的姓前头一般都加个外号,就象 *** 的剪刀张,豆腐李一样,用来说明身份地位。
爱新觉罗现在都姓什么? 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其规律多是取其原来多浮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音近的汉字为姓。如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瓜尔佳氏改姓关,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意译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语中有富有之意;而皇族爱新觉罗氏则改姓金,这是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
但现在仍有沿用爱新觉罗这一姓氏的!清皇室的后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一切权利和应尽义务。爱新觉罗氏现在只不是一个平常而又普通的少数民族姓氏而已。
例如:金默玉(1918-),原名爱新觉罗显琦,满族,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原为十七格格;
启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他是弃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即就叫启功,而不加爱新觉罗姓;
再有,满族著名的叶赫那拉家族,现在更名为“那”姓,比如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现在叫那根正;
再有,满族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家族――郭布罗家族现在多改为“高”姓
爱新觉罗的后人姓什么 清朝统治者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清亡以后族人多如金、王、孙、艾、罗、肇、范、关、鄂、赵等。觉罗一词在女真语里是“远方”的意思,后来,就演变成了远支,与 mukun宗室区别开来,比如满语里goro mafa 外祖父 goro mama 外祖母 goro omoro 外孙,觉罗其实就是远支的意思。觉罗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姓gioro。
这个世界上还有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吗? 当然还有,姓爱新觉罗现在有30多万,我也就姓爱新觉罗,不过好像是我的爷爷在2005年,的时候改回老姓罚,以前姓金。
爱新觉罗·旻宁,爱新觉罗·旻宁的历史评价
《清史稿》: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呜呼,悕矣!
《清实录》:尧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汤,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汉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万一。即车攻吉日,作为诗歌,号曰中兴。 嘉庆帝: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 萧一山: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费正清:他(旻宁)看来是一位谨慎小心的,甚至是胆小的统治者,宁可与几个心腹顾问进行密议,而不愿接受实际的批评或警告。 冯尔康:旻宁是遵循皇家家法的……清朝的“勤政爱民”家法,确是代代相传。这是将皇帝对国家臣民的责任心具体化了,应有可以称道的内容。 阎崇年:道光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孟森: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喻大华:旻宁本是一位循规蹈矩、不好声色的帝王。 郭实腊:尽管他具有宁折不弯的诚实品性;对受难者悲天悯人,乐于助人之所需;他还有一些商务方面的习惯可以让他在银行交易中成为一流的专家。但是,他没有作为帝王的天赋;他可以成为一个光彩夺目的诚实的农妇;在任何方面都有可靠的品质,但是缺乏帝王所需的明晰的洞察力。 季云飞:毋庸置疑,《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香港的割让,作为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道光皇帝旻宁,应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的历史责任。然而,历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简单的历史结论无助于对旻宁作出历史的、客观的、准确的评价。 张玉芬:就个人品行来说,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国历代帝王中,绝非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俭德”向为旧史家所津津乐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称得上勤、谨。如果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道光大概不失为有德之君。 朱诚如:道光作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的中方决策者和指挥者自然难辞其咎。但是,如果做出道光的妥协投降路线导致战争失败的结论,似乎尚欠公允,且与历史实际不符,因为道光在鸦片战争中,并非自始至终都执行妥协投降路线,相反,在鸦片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道光是主张抵抗也实行了抵抗的。 爱新觉罗·旻宁的继位争议《清史稿·托津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稿·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几个史料都有一些疑问,因此道光帝的继位是存在争议的。毕竟依据祖制,嘉庆帝去世后,应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
而宗室宗亲也对其继位,持犹豫态度,最后还是皇太后懿旨,才给了道光帝登基强有力的支持。
扩展资料:
道光帝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
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觉罗·旻宁
爱新觉罗·旻宁儿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本 名 爱新觉罗·旻宁 别 称 绵宁 所处时代 中国(清朝) 民族族群 满族 出生地 北京紫禁城撷芳殿 出生时间 1782年(壬寅年)9月16日 去世时间 1850年(庚戌年)2月25日 主要成就 平定张格尔叛乱、 整顿吏治,改革盐法、漕运 年 号 道光 庙 号 宣宗 谥 号 成皇帝 前 任 清仁宗嘉庆帝 继 任 清文宗咸丰帝 父 亲 爱新觉罗·颙琰 母 亲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蒙古汗号 托尔格勒特汗 封 爵 和硕智亲王(1820年之前) 主要大臣 穆彰阿、林则徐、曹振镛、王鼎 逝世地 圆明园九洲清晏殿 享 年 69岁 陵 寝 清慕陵 爱新觉罗一共有多少位皇帝?一共有12个,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1、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
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2、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3、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天花病驾崩,终年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皇三子玄烨。
4、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 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
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5、雍正
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6、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7、嘉庆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8、道光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9、咸丰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 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葬于定陵, 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
10、同治
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11、光绪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三十四年。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12、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君主
爱新觉罗·颙琰的家族成员1、父母
父亲: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母亲: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2、后妃
皇后: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帝生母。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贵妃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
妃
恕妃,完颜氏。
华妃,侯佳氏。
庄妃,王佳氏。
信妃,刘佳氏。
嫔
简嫔,关佳氏。
逊嫔,沈佳氏。
淳嫔,董佳氏。
恩嫔,乌雅氏。
安嫔,苏完瓜尔佳氏。
荣嫔,梁氏,道光继位,尊为皇考荣嫔。
贵人
玉贵人。
芸贵人。
李贵人。
3、子女
皇子
皇长子穆郡王。
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
公主
皇长女(1780.4.11—1783.11.1)。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
皇六女(1789.6.12—1790)。
皇七女(1793.6.26—1795)。
皇八女(1805.2.8一1805.11)。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嘉庆帝与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
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然而,嘉庆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历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白莲教的起义,再加上乾隆晚年举办寿宴过度的奢华,使得嘉庆初期国库空虚,所以说乾隆实际上是留下了个烂摊子给嘉庆。
嘉庆皇帝是古装影视剧红人,在以下电视剧中出现:
《满清十三皇朝Ⅱ》 、《宰相刘罗锅》、 《皇宫宝贝》、《九岁县太爷》、《龙凤奇缘》、 《梦断紫禁城》、《草民县令》、《乾隆王朝》、《金枝欲孽》、《嘉庆皇帝》、《褡裢王爷》、《我的野蛮奶奶》;
《少年嘉庆》、《嘉庆君游台湾》、《天地民心》、《大内低手》、《张保仔》 。
扩展资料爱新觉罗·颙琰改名揭秘
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后改“永”作“颙”。清朝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
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歴”)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
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皇帝几个儿子,谁继承皇位?嘉庆帝共有5个儿子,其中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继承帝位,即清宣宗。
嘉庆帝的5个儿子分别是:
皇长子穆郡王,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
扩展资料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其是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亲是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乾隆四十七年)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撷芳殿,1820年8月(嘉庆二十五年)在太和殿登基,1850年2月25日(道光三十年)驾崩,共在位30年,终年69岁。
皇长子穆郡王是清朝皇帝仁宗第一子,但其两岁时就逝世,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即位后,追封其为穆郡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颙琰
现在爱新觉罗皇家还有后代吗有后代
当今满清皇室后裔有的对皇族后裔的身份避而不谈,例如大书法家启功,也有的人对皇族后裔的身份为荣,例如女画家爱新觉罗·毓崌。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 *** 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姓爱新觉罗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开国大汗,清朝的奠基者),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皇帝、清朝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后人在做什么
首先要肯定的是爱新觉罗家族是有后人的,而且还不少。自从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后,大清王朝从此成为了历史。作为原先大清王朝皇族的爱新觉罗氏,也逐渐的由名门望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何会慢慢的退出人们的视野呢?原来现在的爱新觉罗家族基本上过得很低调,有的已经改姓为汉姓“金”。下面我们去看一看爱新觉罗家族有哪些著名的后代?
祭祀活动
爱新觉罗·启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属正蓝旗。启功先生的远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五子,祖上都是科举出身,因此启功先生也继承了优良传统,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爱新觉罗·启骧,生于一九三五年,也是雍正第九代孙,他是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爱新觉罗·毓震峰,1956年出生于北京,是清道光皇帝的五世孙,是我国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爱新觉罗·启祥,1931年11月生于满洲里,属正黄旗人,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10世孙。启祥先生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级)。
清陵
通过上面对爱新觉罗家族比较出名后代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爱新觉罗家族还是有后人的,而且按照推算还不少,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东清陵和西清陵祭拜呢?
给外人认为爱新觉罗家族没有后人去祭拜东清陵和西清陵的原因?
祭祀活动
爱新觉罗家族也像中国很多家族一样,也有自己的宗祠,每个家族掌管族谱的人必须是家族里地位最高(德高望重)之人,爱新觉罗恒绍就是这个家族的领头人,他的来历不简单,是乾隆帝的第七世孙,副主任中医师,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吉林市满族联谊会会长。
为了完善自己家族的家谱和发扬满族文化,恒绍是尽心尽力。在2021年的时候,恒绍带领他的家族人,在清陵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动。爱新觉罗家族的这次祭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时也遭受了一些非议,一些围观群众也是议论纷纷,因为清朝已经是过去式了,再也不能回到从前。
恒绍穿龙袍演示祭祀活动
自从那次以后,爱新觉罗家族吸取了教训,没有再举行过规模宏大的祭拜活动,但并不代表他们私人没有对东、西陵进行祭拜。只不过他们在特定的时间里,只是以个人祭拜为基础上进行,加上现在的东、西陵是世界遗产,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进入陵园内必须凭票才能进入,进行大规模的祭拜活动还得经过管理处同意才行。
清陵
现在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前去祭拜自己祖先时,已经不再是2021年那次大规模祭拜时所穿的清朝服饰,他们的打扮基本上与普通的游客无异,因此就给外界认为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很少去祭拜祖先的错觉,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每年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人都会前去祭拜自己的祖先,就像我们平常人一样。
祭祀活动
总之,爱新觉罗家族前往东清陵和西清陵祭拜自己的祖先,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我们作为吃瓜群众的一员,还是不要随意去非议别人的宗族事务。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