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400字,很小的时候,记得背过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400字
很小的时候,记得背过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背的时候,不甚了了,前面就好理解,茱萸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今日随爸爸登白云山茱萸峰,一边吃着茱萸果,一边听导游讲这首诗的意境,才知道什么叫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你知道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写的吗,厉害吧!当时王维在长安考取功名,远离故乡,又逢当年重阳节,京城内外家家户户,呼朋唤友,成群结队登山祈福。作者却一个人呆在客栈里,想想故乡的朋友都去郊游爬山,兴高采烈的神情,此时自己想念朋友,相信故乡的父母朋友也会想念自己,真是无限伤感!
从未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我,似乎很难理解乡愁,恰好又读到一首台湾的小诗,成了最好的解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日随爸爸登白云山茱萸峰,一边吃着茱萸果,一边听导游讲这首诗的意境,才知道什么叫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你知道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写的吗,厉害吧!当时王维在长安考取功名,远离故乡,又逢当年重阳节,京城内外家家户户,呼朋唤友,成群结队登山祈福。作者却一个人呆在客栈里,想想故乡的朋友都去郊游爬山,兴高采烈的神情,此时自己想念朋友,相信故乡的父母朋友也会想念自己,真是无限伤感!
从未远离家乡和父母的我,似乎很难理解乡愁,恰好又读到一首台湾的小诗,成了最好的解析。“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王维我想对你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王维我想对你说街上鞭炮声连续不断,这儿响完了,那儿又开始,“劈哩啪啦”地响个不停。大街上的人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小孩子便偎依在妈妈的怀里……欢声笑语洒满了大街。每个人头上都插满了茱萸,带着香浓的菊花酒,和亲人们一起去登山,他们可真幸福啊!真羡慕他们啊!看到这种情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山东的亲人们,记得上一次过重阳节的那一天,我和家人都佩带着茱萸,带着冒着香气的菊花酒,在路上说说笑笑,开心极了!我们终于登上了对面的那座山坡……
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发现,来来往往人山人海的大街空无一人,可能都去登高了吧!只有我,还在空荡荡的大街上走来走去……
过了好长时间,我才发现,来来往往人山人海的大街空无一人,可能都去登高了吧!只有我,还在空荡荡的大街上走来走去……
东城桂三首之三读后感
东城桂三首之三读后感北宋名相寇准写了一首《新蝉》诗:“寂寂宫槐雨乍晴,高枝微带夕阳明。临风忽起悲秋思,独听新蝉第一声。”第一声蝉鸣被诗人当作秋天来临的信息;寂寥悲秋,似乎也在这蝉声里开始。
秋天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秋天也有最伤感的况味。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直摇到我们肺腑里。关于离别、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叹息:“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宋玉的悲伤。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三国政治家、诗人曹操《观沧海》中的著名诗句。迎着萧瑟秋风,诗人眼中的大海,波涛汹涌,气象恢宏,有种震撼人心的壮美。
秋风从触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落叶则在视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激起人们的悲凉情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遂写了一首《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客居它乡,见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秋风里有哀伤,也有相思。李白的《子夜秋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情思;秋风不息,寒冷不止,对边关亲人思念的深情愈加浓郁。读来让人怦然心动。此种思念,在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中表现得更为深切:“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是唐代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关怀和想念,极为真切感人。
将秋风落叶写得有声有色、极为凄怆动人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描绘秋景,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接着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落叶漫天纷飞,万里长江波涛汹涌。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面对秋景,唐代诗人刘禹锡豪情满怀地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却并不悲观消沉。在诗中,诗人通过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的壮举,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有满园的累累硕果,更有霜染的遍野黄叶。刘禹锡对秋霜有独特的喜爱之情,他在《秋词》其二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夜来风霜,对大多人来讲是不堪承受的,但在诗人看来,山明水净,有秋霜,又何妨?远远地看,那几棵不同的树上,深红浅黄的树叶夹杂在一起,跌宕起伏,参差铺展出一层层趣味,酿就一片次第老去的秋光。秋天多好,清风入怀,涤荡了喧嚣,他感到诗情离他更近了。从古至今,那么多人在清秋时节,不堪上楼,但是刘禹锡走上去,独爱清秋入骨,甚至觉得春色不敌秋风,这是因为他心中对清秋的寥落之美有一份真正的懂得。
对秋霜情有独钟的还有唐代诗人杜牧,先看他写的《华清宫》:“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经秋霜浸染,千树万树枫叶变红,在秋风中翻着红浪。再加上夕阳映照,整个骊山在夕阳中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山行》中,他更是对霜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绘的是秋天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寒霜降临,百花凋零的秋天,有一种鲜花开得格外耀眼,那就是傲霜怒放的菊花。晋代诗人陶渊明特别喜爱菊,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诗人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菊花赞美有加:“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霜凌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卓然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
宋代诗人苏轼也十分欣赏菊花的坚贞,他在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的特定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坚贞形象。后两句议景,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进取,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在秋天展现芳姿的还有桂花。桂花被誉为天上仙品:“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白居易《东城桂三首之三》)诗人极力称赞桂花是嫦娥在月宫中栽种的仙树。刘禹锡在《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说:“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春天里桃花、李花开得繁华,更要看重秋天里桂花开花结子的繁荣茂盛。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桂》)中热情赞美桂花是天上的仙树:“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人说,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从月宫移来的,因为它的香气是发自天上,所以满山遍野飘香。诗人用神话传说的典故,盛赞桂花之香浓是来自天上的品种。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对桂花赞赏有加,称其为“天上人间物”:“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木犀》)诗中写迎立在西风之中的桂花让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所有的秋光似乎都在为她忙碌。有一枝桂花淡然的伫立在书房的窗前,室内的佳人与窗外的桂花都香气袭人。诗人借桂花自喻,表明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对桂花十分推崇,她的《鹧鸪天》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诗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词人对桂花评价之高。词中的桂花,也恰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秋天还有着最浪漫、最温馨的节日。七夕、中秋、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中国人心灵安顿的契机,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林杰《乞巧》),多少少女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无数少男少女在这个夜晚期望爱情如愿以偿!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鹊桥仙》)的美好赞颂,则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对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图腾。所有的牵挂,所有的怀念,都在同一个时刻抒发、寄托。千古中秋月夜,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以一种忐忑的憧憬,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企盼,云彩渐渐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终于,皎皎的月轮,仿佛洁白玉盘,在静谧的天空缓缓转动。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居然有一丝隐隐的疼痛,隐隐的不甘。这美丽的夜晚终将会过去,相比起颠簸的人生,这种美丽是何等短暂,多么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样“长好”啊!而在明年,再见明月的时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为什么人人都说中秋月好?就是因为它太难得,太美丽,太短暂,而为了这一刻皎洁圆满,人心又要经过多少不同形态的残缺?但诗人毕竟是乐观的,面对美好的圆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愿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真切感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对身处异地的游子来说,是十分自然真切的人生体验。“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
走进秋天,在古诗词中徜徉,我们深切感受到秋天蕴含的审美情味,感悟到秋天在季节轮回中给予人们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心灵在秋霜的素洁中得到净化,让我们的思绪在秋月的映照下归于平静。
秋天有最浓郁的色彩,最丰硕的果实。秋天之后便是严冬,一切都将归于华美之后的寥落,秋天也有最伤感的况味。
在中国四季分明的北方,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敬,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并且,心甘情愿,从有到无,用一次彻底的陨落腾空季节,为下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白。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娇嫩,柔弱,让人怜惜;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灿烂,磅礴,让人赞叹。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把叶子燃烧成花朵,把花朵沉淀成醇酒,铺天盖地,让人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在秋天,草木从早春的鲜嫩,经历了整个酷暑的蓬勃,一直历练到秋天的丰厚、鲜艳。这个时刻,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
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千古之前,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宋玉的一声悲慨让草木的摇落一直摇到我们肺腑里。关于离别、相思、生命仓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宋玉而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那声叹息:“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每到秋风又起,草木摇落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宋玉的悲伤。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是三国政治家、诗人曹操《观沧海》中的著名诗句。迎着萧瑟秋风,诗人眼中的大海,波涛汹涌,气象恢宏,有种震撼人心的壮美。
秋风从触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落叶则在视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激起人们的悲凉情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遂写了一首《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客居它乡,见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
秋风里有哀伤,也有相思。李白的《子夜秋歌》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情思;秋风不息,寒冷不止,对边关亲人思念的深情愈加浓郁。读来让人怦然心动。此种思念,在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中表现得更为深切:“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是唐代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关怀和想念,极为真切感人。
将秋风落叶写得有声有色、极为凄怆动人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描绘秋景,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接着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落叶漫天纷飞,万里长江波涛汹涌。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面对秋景,唐代诗人刘禹锡豪情满怀地吟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却并不悲观消沉。在诗中,诗人通过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的壮举,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有满园的累累硕果,更有霜染的遍野黄叶。刘禹锡对秋霜有独特的喜爱之情,他在《秋词》其二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夜来风霜,对大多人来讲是不堪承受的,但在诗人看来,山明水净,有秋霜,又何妨?远远地看,那几棵不同的树上,深红浅黄的树叶夹杂在一起,跌宕起伏,参差铺展出一层层趣味,酿就一片次第老去的秋光。秋天多好,清风入怀,涤荡了喧嚣,他感到诗情离他更近了。从古至今,那么多人在清秋时节,不堪上楼,但是刘禹锡走上去,独爱清秋入骨,甚至觉得春色不敌秋风,这是因为他心中对清秋的寥落之美有一份真正的懂得。
对秋霜情有独钟的还有唐代诗人杜牧,先看他写的《华清宫》:“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经秋霜浸染,千树万树枫叶变红,在秋风中翻着红浪。再加上夕阳映照,整个骊山在夕阳中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山行》中,他更是对霜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描绘的是秋天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寒霜降临,百花凋零的秋天,有一种鲜花开得格外耀眼,那就是傲霜怒放的菊花。晋代诗人陶渊明特别喜爱菊,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诗人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菊花赞美有加:“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霜凌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卓然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
宋代诗人苏轼也十分欣赏菊花的坚贞,他在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的特定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坚贞形象。后两句议景,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进取,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在秋天展现芳姿的还有桂花。桂花被誉为天上仙品:“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白居易《东城桂三首之三》)诗人极力称赞桂花是嫦娥在月宫中栽种的仙树。刘禹锡在《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说:“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春天里桃花、李花开得繁华,更要看重秋天里桂花开花结子的繁荣茂盛。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咏桂》)中热情赞美桂花是天上的仙树:“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人说,桂花树不是人间的树,而是从月宫移来的,因为它的香气是发自天上,所以满山遍野飘香。诗人用神话传说的典故,盛赞桂花之香浓是来自天上的品种。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对桂花赞赏有加,称其为“天上人间物”:“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木犀》)诗中写迎立在西风之中的桂花让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所有的秋光似乎都在为她忙碌。有一枝桂花淡然的伫立在书房的窗前,室内的佳人与窗外的桂花都香气袭人。诗人借桂花自喻,表明自己超然脱俗的心志。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对桂花十分推崇,她的《鹧鸪天》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诗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词人对桂花评价之高。词中的桂花,也恰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秋天还有着最浪漫、最温馨的节日。七夕、中秋、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中国人心灵安顿的契机,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林杰《乞巧》),多少少女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无数少男少女在这个夜晚期望爱情如愿以偿!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秦观《鹊桥仙》)的美好赞颂,则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对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图腾。所有的牵挂,所有的怀念,都在同一个时刻抒发、寄托。千古中秋月夜,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心灵。宋代诗人苏轼有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以一种忐忑的憧憬,从暮云沉沉的时候就在企盼,云彩渐渐消歇下去,清寒之光流溢出来,终于,皎皎的月轮,仿佛洁白玉盘,在静谧的天空缓缓转动。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居然有一丝隐隐的疼痛,隐隐的不甘。这美丽的夜晚终将会过去,相比起颠簸的人生,这种美丽是何等短暂,多么希望人生像今夜一样“长好”啊!而在明年,再见明月的时候,我已不知身在何方。为什么人人都说中秋月好?就是因为它太难得,太美丽,太短暂,而为了这一刻皎洁圆满,人心又要经过多少不同形态的残缺?但诗人毕竟是乐观的,面对美好的圆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愿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真切感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对身处异地的游子来说,是十分自然真切的人生体验。“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安登高》)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值此重阳佳节、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诗人此时思绪万千,无法平静,但也只能用庄子和陶渊明的典故来宽慰朋友和自己:在这“难逢开口笑”的茫茫“尘世”,还是效仿先贤,顺应节俗,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吧!
走进秋天,在古诗词中徜徉,我们深切感受到秋天蕴含的审美情味,感悟到秋天在季节轮回中给予人们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心灵在秋霜的素洁中得到净化,让我们的思绪在秋月的映照下归于平静。
思乡诗读后感
思乡诗感情浓郁,给人一种亲切而伤感的情怀。那读了思乡诗,读者的 读后感 如何写?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思乡诗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思乡诗读后感篇一
商山 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 墙。因思杜陵 梦,凫雁满回塘 。
[注释]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 槲(h ):树名,落叶乔木。 枳(zh ):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 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 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感悟: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思乡诗读后感篇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思乡诗读后感篇三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下面择例类析。
(一)、故园之思。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二)、兄弟之思。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三)、夫妻之思。杜甫的《月夜》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自己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陷身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妻女。首联写妻子望月怀人,只一“独”字活现异地相思的凄苦悲凉,颔联写女儿未谙世事,天真幼稚,反衬妻子刻骨铭心之“忆”,呼应上联的“独”字。“忆”字跨越时空,勾联现在和过去,鄜州和长安,充满辛酸和忧虑。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谁能保证妻离夫散的各自安全呢?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前面三联落笔妻女,全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末联抒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妻离子散的痛苦生活早日结束,希望夫妻子女能够团圆美满,安享天伦之乐。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四)、家人之思。白居易的《邯郸 冬至 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二句写诗人自己。寒冬腊月,长夜漫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家念亲之急之切。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辞。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着一“说”字,不见对象,不道内容,具有旅途奔波 经验 的人们不难想见,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全诗四句,后两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含蓄深沉。另外,高适的《 除夕 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伤心悲苦,凄怆忧愁,情调比白居易的诗作更为沉痛。
思乡诗读后感相关 文章 :
1. 杜甫的思乡诗读后感
2. 杜甫思乡诗读后感
3. 诗歌春夜喜雨读后感
4. 短歌行的读后感
5. 《祝福》读后感作文
思乡诗读后感篇一
商山 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 墙。因思杜陵 梦,凫雁满回塘 。
[注释]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 槲(h ):树名,落叶乔木。 枳(zh ):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 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 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谓诗人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感悟: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情景,“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枳花自明。“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思乡诗读后感篇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乌啼”“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惊醒发出几声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的意思,而“愁眠”,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诗密度很大,14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幽暗和凄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悠远,意蕴深沉。
思乡诗读后感篇三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下面择例类析。
(一)、故园之思。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二)、兄弟之思。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三)、夫妻之思。杜甫的《月夜》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自己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陷身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妻女。首联写妻子望月怀人,只一“独”字活现异地相思的凄苦悲凉,颔联写女儿未谙世事,天真幼稚,反衬妻子刻骨铭心之“忆”,呼应上联的“独”字。“忆”字跨越时空,勾联现在和过去,鄜州和长安,充满辛酸和忧虑。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谁能保证妻离夫散的各自安全呢?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前面三联落笔妻女,全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末联抒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妻离子散的痛苦生活早日结束,希望夫妻子女能够团圆美满,安享天伦之乐。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四)、家人之思。白居易的《邯郸 冬至 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二句写诗人自己。寒冬腊月,长夜漫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家念亲之急之切。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辞。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着一“说”字,不见对象,不道内容,具有旅途奔波 经验 的人们不难想见,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全诗四句,后两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含蓄深沉。另外,高适的《 除夕 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伤心悲苦,凄怆忧愁,情调比白居易的诗作更为沉痛。
思乡诗读后感相关 文章 :
1. 杜甫的思乡诗读后感
2. 杜甫思乡诗读后感
3. 诗歌春夜喜雨读后感
4. 短歌行的读后感
5. 《祝福》读后感作文
本文标题: 忆山东兄弟读后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4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44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