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西方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与挣扎,已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潮流。妇女议题研究多元而复杂。因此,女性主义包含了许多不...
什么是西方女性主义
第一波(1815-1914)欧美妇女们哀叹妇女受传统婚姻家庭的桎梏,并且认为社会上双重道德标准必须终止。女性主义者主张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妇女应有经济独立权。要「把女人也当人看待」,这一股蓬勃的妇女运动为西方女性争取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权利,包括财产权、子女所有权,以及在1920年以前所获得的选举权等,1960年以后出现的妇女解放运动,在美、英、法以及其他许多西方国家,出现了新一代的女性,在此无法一一加以叙述,我只就美国及法国妇女运动的行为及理论略其大要。
196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受到民权运动感召,妇女运动再呈现了思潮渐渐的状貌。 1966成立的美国「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缩写NOW,有「即刻」采取行动之意),创始人蓓蒂‧佛丽丹(Betty Friedan)在《女性的奥秘》(Feminine Mystique,1963)一书详述了战后的美国教育如何经由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社会学及广告宣传,将特定的旧有女性形象烙印在现代妇女身上,使她们放弃独立自主的能力。她描述美国现代女性被迫在家当贤妻良母所造的『无名的烦恼』,引起美国知识妇女普遍的反省和思考。NOW所召集的特别是有子女的已婚妇女。NOW的思想是人格主义的:『NOW致力於一项观念:女性原本就是人,像社会上其他人一样,应该享有机会以充份发展人的潜力。』
年轻以及单身的妇女於一九六七年脱离NOW,成立了几个团体,推动一更积极的运动,「妇女解放运动」(Women Liberation Movement 简称WLM):『WLM自我界定为一项运动,而非一个组织,它不是一个有建构的团体…从始小团体便是积极活跃份子的基层、干部、哲学,有时甚至就是唯一的目…组成这些小团体的原因各有不同,说明了它们的功能五花八门,没有特定的模式或明确的目标。在此可以见到团体就是力量这一观念,以及被压迫者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意识到身受压迫的情形并且超越它。』各种形式的女权文学,如日记、谈论男女角色的书籍、提供正确消息报导美国及世界各志女运动的『新闻通讯』(Newsletters)等等的出现是另一形式的抗争活动,鼓励妇女为女权战斗,并且揭发世界各地歧视女性的情形。女性主义者本著「个人的就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和「女人认同女人」的精神,通过了「提高觉醒程度」(consciousness-rising)的团体交谈会,将个别妇女际遇搜集起来,当作宝贵经验的借镜。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便是在这一波新的妇女自我检讨运动获得重视。波娃掺合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深刻地分析了女性向来属於男性、屈居次位的存在事实。以及妇女的这种生存处境如何阻碍了她作为一个自由人充分发挥才智潜能的机会。并且波娃更进一步指出,即使女人获得平等权,即使允许出外工作以求经济独立,即使社会主义的理想臻於完美而废除了家庭制度,实行了性自由,女人也得不到全面解放。她的生育作用使她仍然被传宗接代的天职所奴役。因此,妇女最根本的问题在於如何调节她天赋的生物繁殖作用(reproduction)与做为一自由人所必备的经济生产作用(production)两者间的冲突。西蒙‧德‧波娃相信,限制女性角色的不是天性,而是一些成见、习俗和过时的法律,而女性对於这些成见、习俗和法律的形成多少是难辞其咎的。她呼吁女性要具尊严情操,由自身所处的附属地位挣脱出来。这项诉诸妇女尊严情操,是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呼,遂广为社会上各阶层的妇女所支持。甚至世界各地都将《第二性》一书加以翻译,妇女们亦纷纷响应。这本书的看法,和启发ICW与CNFF女权主义者的人格主义哲学是一脉相传的。西蒙‧德‧波娃强调,妇女必须从事一项职业,以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她启发了后来美国及法国的女权主义者所推动的妇女解放运动。
1970年以后在美国所发展的激进女性主义,便根据「第二性」与「女性的奥秘」这两部书所铺的基础,而建立了「男女两性角色分析」理论,以为重新探讨女性主义思想的架构。所谓「两性角色分析」理论,大意是说,社会将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刻意加渲染夸张,且预先设计两种判然不同的角色,强制男女去分别扮演,目的在维持男性的特权,这就是妇女受迫的来源。凯‧密莱(Kate Millet)更在「性政治」(The Sexual Politics 1970)裏揭发父系中心社会权力结构如何建基在塑造女性、压制女性上。70年代中期的女性主义者著重在减少两性的差别,而发展出「男女划一」(Androgyny),以便更推衍出以女子为中心的分析理论,亦环绕著女同性恋、女性性心理,以及母性等妇女特殊经验所建立的理论。上述种种学说的重点交集於分析「后天」社会所培养的「性角色」与「性心理」如何导致男女两性关系的扭曲沈沦。 (《女权主义》页119-21)
妇女解放运动努力的结果,让妇女意识到她们所受的第一层剥削就在於这种家庭生产,是使她们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其他方面处於劣势地位的主要原因。父系中心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要妇女情愿屈服於这项家庭经济之下,她们的解放自由将无法实现。女性视自己为人,具有权利发展人的一切潜能(性受、情受、道德、政治、智力各方面),拒绝男人传统上强迫在自己身上的种种限制,这种观念对女性而言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因历来,在风俗习惯、法律、教育以及男性哲学的压力下,妇女被当成配偶、繁衍后代等等的传统角色,而非一个自由且具有创造力的人。这并不是说,女性没有权利成为配偶、母亲,而是说她们不能局限於这些角色,以所谓『女人特性』这个被灌输的观念为藉口,而禁止自己从事其他角色。这项人格主义的观念,从未如此普遍地为全世界各阶层的女性所认识。在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方面以女权主义的观点所作的研究,快速地发展,蔚为风气,以至於目前在美国的每一家著名大学里,没有不设立探讨女性问题的课程,没有不发表讨论女性的论文或著作,没有不成立研究中心或开办讨论会,研讨男女角色或女性与发展的问题。
西方女性主义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自由女性主义也被称女性主义第一浪潮(first-wave feminism),它可以追溯到1792年英国女作家Mary Wollstonecraft发表的 《表明女人的权利》(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但其主要风行年代为1918-192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女性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官方(de jure)地位。此间,欧美女性开始积极的争取参政权利。也是通过这一波女性主义活跃分子的努力,欧美女性最终得以投票权。
女性主义第二浪潮(second-wave feminism)主要的活跃时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间,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导。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光取得投票权是没有用的。因为选举系统是男人决定的,而在选举系统之外的生活也是以男人为主导的。她们提出了“父权社会”(patriarchy)的说法,认为女性生活的改善不仅仅应该是在选举系统里的平权,而应该深入到生活各个方面,比如说家庭分工等等。激进女性主义最著名的宣言是“生活的就是政治的”,即在生活中对自身权力的争取也是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同时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还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Socialist feminism),主要投身于六、七十年代的左派运动,认为改变女性地位的根本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可能达到性别平等。这些提法,很快就被女性主义第三浪潮(third-wave feminism) 的学者们否认了。
投身女性主义第三浪潮的学者们主要采取了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t)的观点,吸纳了包括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等各学科的精华。她们提出,过去的女性主义,都是以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中心的。她们认为在第一浪潮和第二浪潮当中,女性主义者都高高在上的认为女性正确的生存方式是单一的,而没有看到,世界上的女人数众,在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压迫、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论。
西方女权主义大致经历了什么阶段
一般来说,西方女性主义的历史分为三个部分: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也被称为第一波女权主义,可以追溯到1792年英国女作家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发表的《女权宣言》。然而,它的主要流行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1918年至1928年,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妇女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官方地位。这段时间,欧美女性开始积极争取参政的权利。也正是通过这一波女权主义者的努力,欧美女性最终获得了选举权。
第二波女权主义的主要活跃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以激进女权主义为主。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仅仅获得选举权是没有用的。因为选举制度是男人决定的,而选举制度之外的生活是男人主导的。他们提出了“父权制”的思想,认为女性生活的改善不应该仅仅是选举制度上的平等权利,还应该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分工等等。激进女权主义最著名的宣言是“生活是政治的”,即在生活中争取自己的权力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也活跃在这一时期,主要从事六七十年代的左派运动,认为妇女地位的根本改变是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性别平等。这些观点很快被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的学者们否定了。
参与第三次女权主义浪潮的学者主要采用后结构主义观点,吸收了包括酷儿理论和后殖民主义在内的各学科的精华。他们指出,过去的女权主义是以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女性为中心的。他们认为在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中,女权主义者都高举女性的正确生活方式是单身,却没有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女性,她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压迫,不同的应对方式,不同的需求。不能一概而论。
自由女性主义?
问题二:女性主义的发展简史
问题三:女性主义者怎么了?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什么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哲学思想是相信个人的重要性和自主性,相信自然给了一切人以平等和自由。女性主义的信念是:所有的人都应被当作人来看待,不能由于他们的性别、种族、阶层或性的取向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女性主义要求体现女性与男性的公平、女性赋权及社会变迁,并试图使女性的生活体验不再被遮盖和歪曲。女性主义面对的问题是人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女性主义的问题是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主张女性主义不等于反对男性或凌驾于男性之上,而是要取代那种传统的、用明显的男权主义来面对世界的方法。而事实上许多具有平等思想的男性都是女性主义的支持者,如果没有许多男性的支持,女性今天得到的待遇和享受到的权利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的女作家拒绝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是因为她们对女性主义的理论并不了解,而且也不准备了解,她们愿意抱着自己的错误理解继续下去;有的女作家完全了解女性主义是怎么回事,特别是那些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的女作家,但由于社会的压力,由于对女性主义的误解和恶意中伤,似乎女性主义和一切不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同性恋、反对男人、不要家庭、性自由等等,而害怕影响自己,因为她们的麻烦已经够多了,不想再找麻烦;还有的女作家并不反感女性主义,也赞成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而且自己的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哲学思想,但她们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性别,是超性别的人,因而采取的是中性立场或超性别立场,没有必要再谈什么女性主义;还有一部分女作家确实不关注自己之外的任何事情,她们以自己在主流意识之外和一切政治之外而推脱,而她们的作品中也没有明显的女性意识,所以不愿意谈论女性主义。
许多人认为女性主义者都是一些歇斯底里的怒气冲冲的激进分子,她们态度强硬,行为过火,情绪不定,行为极端,没有女人味,她们与男人对着干,与男人对立,不喜欢男人,甚至仇视男人。本来自己过去就被人误解,有此嫌疑,如果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对自己的处境极为不利。还有,她们认为女性主义者是一些运动和组织的积极分子,而我们的女作家对运动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不管是什么运动都不想介入,只想做一个边缘人,所以她们不愿意与女性主义者沾边。
张抗抗对女性主义的态度,曾经比较激烈。她认为自己早就与男性平等了,一直与男性在一个起跑线上,她认为自己的写作采取的是人的立场,个人立场,中性立场,虽然她后来说可以接受“女性视角”这个概念。
王安忆认为:性别问题并不重要,中国不存在性别问题。倡导西方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这个概念与中国实际情况没有多大的关系。无论女性主义的定义还是内容她都不赞成,她称自己绝不是女性主义者。
张洁的所有作品都有女性主义的嫌疑,因为她具有鲜明的对男性中心社会的批判意识,她的女性形象都具有女性自觉意识,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压抑抱着反叛的态度,她还写了许多女性生活经验。但据说张洁也不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
超性别概念最先是由陈染提出来的,得到徐坤等作家的响应。她们希望有一种更理想的立场和视觉,既超越男性,也超越女性,是男性与女性优良品质的糅合。她们的愿望和设想是好的,将来也是可能实现的,但问题是当下的中国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超性别的社会,在具体处理写作素材时你怎样选择和操作?超性别只能是一个个人的柏拉图理想。
许多女作家,坚决不选择女性主义身份和立场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们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严肃的、经典的、和男作家一样优秀和伟大的作家形象。她们给自己的写作定义为:为全人类的。这样她们就装扮成没有一丝半毫不公正,没有性别局限的写作者形象。
综观上述种种,不管是中性立场、人类立场、......>>
问题四:自由女权主义用英语怎么说 自由女权主义
Liberal Femini *** ;
[例句]思想自由、精神洒脱、动作奔放的伊莎多拉・邓肯将其不羁的女权主义意识带到了舞台上,彻底改变了舞蹈这门艺术。
Free thinking, free spirited, free moving Isadora Duncan brought her bohemian feminist consciousness to the dance stage and changed the art of dance forever.
问题五:如何看待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矛盾 自由主义
强调不同的个体享有同样的自由
女权主义
强调保护女性的权力
问题六:女性主义的存在女性主义流派 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各种流派。各流派女性主义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有所差异,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父权文化,所以差异之外也多有相似之处。根据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可以将女性主义划分为九大类,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女同志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问题七:“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各种流派。各流派女性主义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有所差异,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父权文化,所以差异之外也多有相似之处。根据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特质,可以将女性主义划分为九大类,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女同志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及生态女性主义。
问题八:女性主义的激进女性主义流派 激进女性主义诞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主要的发源地是纽约与波士顿。它是从男性新左派(New Left)的阵营里发展出来的。当时一些投身民权运动的进步妇女在运动里得到次等待遇,他们被男同志视为低下者、服侍者、性对象,也争取不到发言权,因而在愤怒、幻灭之余弃绝新左派而独立出来。他们使用“激进(或基进)”(radical)一词,主要取其语源上的“根”(root)的意义。他们主张妇女的受压迫是所有其他种族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压迫的枝桠。是以“激进”一词,一方面系指较新左派更根本的革命立场,另一方面也暗示较自由派女性主义更广泛、深入的进步性。激进女性主义的重点:主张女人所受的压迫是最古老、最深刻的剥削形式,且是一切压迫的基础,并企图找出妇女摆脱压迫的途径。他所谈论的议题多与女人有切身关系,包括性别角色、爱情、婚姻、家庭、生育、母亲角色、色情、 *** ,乃至女人的身体、心理等,处处都直接触及了女人的身心,发出了女人最 *** 的声音。 从男性主导的运动里撤退出来的激进女性主义者发现,父权制度(patriarchy),或男权制才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最早看出这一点的人之一是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以《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一书阐述她的基本基本理念:女人是被动的性存在,因为他被男人 *** 了。格里尔攻击女性受制于社会“永恒的阴柔”的刻板印象理念。她强调解放妇女的性;主张妇女应发展他们的性,并将它表现在整个人格里。她还提供解放的主要方法,即以快乐原理取代强制性与强迫性的行为。鼓励女人勇敢的尝试新的、自由的性生活规则,以及起来反抗,因为女人是最受压迫的阶级。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其经典之作《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一书里大声说“性即政治”,并使用“男权制”一词来指涉世界上许多地方控制女人的事实,它后来成为女性主义著作的标准词汇。米利特指出,父权制度夸大男女的生理差异,以确保男性拥有支配角色,女性拥有附属角色。社会藉性别角色刻板化的过程,使妇女接受他们的次等地位。而父权制度的主要支柱,即米利特所说的“性政治”。 玛丽・戴莉(Mary Daly)的《妇女生态》(GynEcology)一书,为激进女性主义的旅程绘制了一面地图。此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评击父权制度。第二阶段详述“虐待仪式”,如印度的寡妇自焚殉夫、中国的缠足、非洲的 *** 切除与 *** 口缝合术、欧洲过去的焚烧女巫乃至现今普及的避孕药品等。戴莉认为这些仪式全被男性学者以价值中立的语言及概念化著述正当化了,而未被揭露,因此,父权制度的学术是虐待性仪式的延伸与持续。第三阶段:建议妇女退出一切的父权制度,从事一个“认知、行动、自我本位的过程”,创造一个认同女人的新环境,此即“妇女生态”的形成。 在70年代初,性别差异被激进女性主义者视为女性受压迫的主要根源,70年代中期起,阴阳同体观受到排斥而发展出妇女本位观,女性异质(female differeces,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不再被认为是妇女被压迫的根源,而反被视为妇女力量的来源及解放种子,也是社会变革的契机。拥抱阴阳同体论(中性 androgyny):早期的激进女性主义者看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性别制度(sexgender system),便努力思索去除这个制度的方法。一是排除性别区别,即朝阴阳同体文化努力;一是不与男性 *** ,即拒绝或改变异性恋制度,采取性别分离主义,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乃是最彻底的方式。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
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对当代女性有什么影响?
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深深影响当代女性的一切生活,从教育、婚姻到意识形态。了解女性运动和思潮,才会让女性明白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才会给予女性智慧、冷静的眼睛,让所有女性都生活得明明白白。
女性主义思潮是当今世界一个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世界女性主义从一股弱小的政治运动逐渐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从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当今政治思潮和政府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feminism”这一术语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英文杂志上也在这一时期。此后人们开始使用这一术语,但其被广泛使用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它涵义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至今仍众说纷纭。在国内到底是译为“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意见也未统一。鲍晓兰在其主编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一书中统一使用了“女性主义”这一术语。本章沿用“女性主义”术语,并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使用它。考察这一思潮,对于我们了解当代国际妇女运动、妇女组织及其相关社会思潮的走向,了解世界妇女思想研究的发展及其趋向具有特别的意义。
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渊源。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运动是以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为条件的。大规模的女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都是出现在19世纪中叶。从那时以来,两者都经历了高潮与低潮的交替,而且在许多时期有着相近或相同的遭遇。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后,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及相互接近的趋势,为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社会背景。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