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与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
参与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参与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半个月决定开始写这篇读后感,一方面让我对书中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助于给年轻人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这就是我写它的初衷。书看得不算快,七个章节一共看了半个月,这是我故意为之。我不想只是像看小说一样飞快看完换下一本,也不想像看教科书一样看一部分忘一部分,每个章节看完以后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找实例,这不仅让我能够深刻记忆,更让我不止是个看书的人,而是个观察生活的人。
诚然,《参与感》这本书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先生在20xx年所著,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小米公司:它有经验丰富又富有理想的创始人团队,它的员工都是它产品的粉丝,它有扁平化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快速的反应决策机制,甚至还有十分人性化的办公室和发布会。我在20xx年年末的时候看完,存在三年的时间差,我买这本书看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时代发展和变化那么迅速,三年时间小米公司说不定早就已经不这样运作公司了,而且市场也不欢迎同样的玩家现在入局。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家史和运作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模仿他,难道说去网购一本马云发家史就可以创立另一个阿里巴巴嘛?显然不是。另外存在时间差可以让我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当年就阅读这本书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觉得黎先生在吹牛画饼吧。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让你多拥有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平常了解一个公司只能从公司的外部了解,例如它的股票价格、主营业务、季度年度财报等等,而这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式的书可以让我们有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小米。
言归正传,这本《参与感》共有七个章节,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和作者笔记。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作序,序言中雷军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称这本书的质量"超出我的估计,阿黎做得很棒",吹捧的成分有一些,但能让雷军这样骄傲的人竖大拇指推荐,这也让我愈发有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接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打算挨个章节去解读,因为我不是经管类专业,无法做专业上的解读,更没法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来解剖它,我能做的就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把我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初翻目录,跟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公司发展的书,大多是属于历史书式的编年体,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是一个阶段,然后用纪实的文笔来写,让读者就像看历史书一样从公司团队创立到某一个阶段,除非公司极富传奇故事性,不然这样看不了一半就没有足够吸引力了。本书的作者采用的是层累式,就好像一个蛋糕,你最想吃的放在最外面,可以最优先吃到。
说回到书中,第一个章节叫参与感篇。当我们从内部了解一家公司时,最想要了解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没错!作者就把这个首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参与感。通读本书就知道参与感是小米公司所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外界看来,小米公司是玩粉丝经济,可是并不清楚小米是怎样玩好粉丝经济的,答案就是——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让用户和粉丝有一种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发布的各个环节,甚至让粉丝进入公司成为员工,让用户感同身受的参与到手机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拥有主人翁感觉。这些在传统公司看来简直是疯了,让客户设计产品,他们懂什么叫设计嘛?让用户参与测试,他们懂那些参数背后的意义嘛?让用户参与发布会,他们清楚发布会流程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一个都不懂,但是产品做出来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呢,就算他们无法代表整个用户群体,也能代表跟他们类似的小群体,这些粉丝用户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圈子进行"感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感,这个公司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米科技这家公司令人惊讶的不只是他们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各个环节,而且还是让员工有参与感,或者说被尊重感!尊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形势一边倒向资方市场,员工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不管在于日常业务反馈、工作环境以及薪资酬劳都处于相当低水平条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畸形结果,比如上传下达的战略策略无法实施,员工只想做好份内的事情,拿好这个月的工资,他们不会想要改变现状;再比如公司内部怨声载道,甚至离心离德,员工们想要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合理的工作休息搭配,而上层管理人员无从得知,或者不予理会。在这个层面上很多老板会问为自己辩驳"我也想对员工好,可是钱从哪里来?".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真的获得比上一年更高的收入,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工作环境并且使用更科学的工作休息制度嘛?答案在大家心中,终究根源还是因为在传统企业里员工的地位较低,老板可能会投一大笔钱给代工厂更新流水线,也有可能投更大一笔钱买一项技术,却不会想到员工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科技可以做到这些,从而实现商业奇迹呢?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独特性,一方面它跟传统企业相比,关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公司的差别,这个就不用多解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而另一方面小米跟其他同类互联网公司也有极大差别,首先早期的小米不像一个公司,它不生产产品,也不卖东西,更像是一个爱好者聚集形成的组织,活跃在各大手机论坛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刚刚做好的新系统,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继续改进系统,大家在一起玩手机玩系统。
其次早期小米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变现赚钱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教父级人物雷军了,雷军28岁就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一手将金山推向高峰,此后又进入投资界,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投资界有一句看似玩笑话的真理:投资人不管你月活日活,你首先得活!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早已经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了,此时的雷军召集身边的伙伴一起创业,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探索,这样的创始人团队就已经跟市面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见多识广,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有更强的号召力拿到更多的融资。在雷军的努力和带领下,小米可以在没有高业绩支持的早期依然按照既定战略沉淀用户,不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测试中去,可以发挥极客精神做到极致,而不至于急于变现生存。
第三就是小米"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在网上有非常多描述小米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说法,我觉得"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最具有代表性。对用户,小米充分尊重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跟用户在论坛上交流和互动,吸取接纳意见,然后更新系统后继续这样循环,不仅让产品日趋优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用户;对员工,小米足够信任员工,在小米之家里员工可以自己商议装扮店面,也可以举办小活动,赠送小礼品,可以向主管部门提交优化建议,连绝大多数公司不重视的客服部门,小米都会拨专项资金给他们装扮办公区。书中有一句话诠释了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把员工当客户,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我深以为然。多少年来人力部门苦恼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为公司奉献的难题就这样不攻自破了,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收海量信息,心思变得十分活络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人心,就像上古时期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比围追堵截要有效。小米用实践证明当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用一个职场热词:自我燃烧。
第四那就是《参与感》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和理念:小米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服务从产品卖出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不光在传统企业,在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目标是卖出产品,之后产品和公司再无关联,至于客服部门仅仅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防火墙罢了。而在小米提出这个新理念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其他公司大呼看不懂,比如客服人员的高薪酬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比如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的功能更多在于售后和体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线上,再比如每年一次的"米粉节"等等为粉丝定制的活动,这都是在产品卖出后继续维持与用户关系的招数,让小米用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式消费和参与式消费,更让粉丝们"一日为米粉,终身为米粉".
接下来我想单拎出一个章节来说一下,新媒体篇。如果说之前说的四个方面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新媒体就是时势造英雄,后面的这个时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约就在十年前,第一批经典智能手机出现;五年前已经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他可以生产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新媒体的代表是微信、微博以及QQ空间,他们在萌生之初都是不被传统行业所理解的,而现在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融入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之所以要单独谈新媒体,因为这是上一个商业时代不曾有过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吃透新媒体的玩法,所以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同时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也最大。在许多年前很多传统大企业做广告的方式是广撒网,军备竞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广告费铺出去,目标就是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知道我的产品叫什么;而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费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广告,乍听起来这很矛盾,我的确是在做广告,而又要让别人觉得我不是在做广告,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哇?这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分享经济。相比起直来直去的广告,人们更容易接受从别人那分享过来的东西,这可以让他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做新媒体时期的广告,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用户,一个使用过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资深用户。而其他的什么造势和借势营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前几年兴起了一股叫"互联网转型"的风潮,一度引发草木皆兵般的恐慌,对于互联网如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大佬们开始坐立不安,力图主动求变,而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互联网企业表面光鲜,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承受的压力却是传统企业无法想象的,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打拼不容易,但是一旦从众多企业堆中脱颖而出,那么行业老大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就像金字塔型的结构,行业领先者死死压制住后来的人,每一个要突破现有等级的公司都得挨个超越;而到了互联网行业,变成了仙人球型的结构,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又冒出一根刺,它不需要跟行业打招呼就可以噌噌噌完成资源和资本积累,而他们的估值蹿升速度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巨无霸们都是在五六年之间就迅速完成对行业大佬的逆袭的,而且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足,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互联网的头头们随时要提防人群中冒出一个家伙,扬言要超越他。而在传统行业想要超过一个等级的公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可想而知,当行业大佬听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他只会轻描淡写的说"等你小子在这个行业混够十年再来说这句话".诚然时代在进步,公司结构和人员需要进化,但并不能生搬硬套最后丢了自己立足的本钱。
到我看完这本书后,小米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小米创业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列的商业奇迹。在20xx年小米科技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关注小米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小米除了做手机以外,还扩展了以小米手机为基点的一系列生态链,例如路由器和电视等等,现在小米已经把重心从手机渐渐过渡到整个生态链的打造上,更让小米上下感到振奋的是,"便宜好用"的标签也已经从小米手机扩大到整个小米品牌。后来的创业者也许不会像小米这样顺利,也许不会有像小米这样大的影响力,也许到达不了小米现在的高度,但是向书中的小米和现实的小米学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在读完《参与感》这本书后半个月决定开始写这篇读后感,一方面让我对书中内容有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有助于给年轻人一个新视角新思路,这就是我写它的初衷。书看得不算快,七个章节一共看了半个月,这是我故意为之。我不想只是像看小说一样飞快看完换下一本,也不想像看教科书一样看一部分忘一部分,每个章节看完以后我都会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找实例,这不仅让我能够深刻记忆,更让我不止是个看书的人,而是个观察生活的人。
诚然,《参与感》这本书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先生在20xx年所著,书中描绘了一个近乎理想化的小米公司:它有经验丰富又富有理想的创始人团队,它的员工都是它产品的粉丝,它有扁平化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快速的反应决策机制,甚至还有十分人性化的办公室和发布会。我在20xx年年末的时候看完,存在三年的时间差,我买这本书看的时候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时代发展和变化那么迅速,三年时间小米公司说不定早就已经不这样运作公司了,而且市场也不欢迎同样的玩家现在入局。他说得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分析一个公司的发家史和运作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模仿他,难道说去网购一本马云发家史就可以创立另一个阿里巴巴嘛?显然不是。另外存在时间差可以让我以一个后来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当年就阅读这本书的话,说不定我也会觉得黎先生在吹牛画饼吧。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让你多拥有一个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平常了解一个公司只能从公司的外部了解,例如它的股票价格、主营业务、季度年度财报等等,而这种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录式的书可以让我们有另外一个视角来观察小米。
言归正传,这本《参与感》共有七个章节,分为参与感篇、产品篇、品牌篇、新媒体篇、服务篇、设计篇和作者笔记。由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作序,序言中雷军高度评价了这本书,称这本书的质量"超出我的估计,阿黎做得很棒",吹捧的成分有一些,但能让雷军这样骄傲的人竖大拇指推荐,这也让我愈发有浓厚的兴趣读下去。接下来的时间我并不打算挨个章节去解读,因为我不是经管类专业,无法做专业上的解读,更没法以一个创业者的目光来解剖它,我能做的就是以一个探险家的视角,把我能看到的东西告诉你。初翻目录,跟之前看过的几本关于公司发展的书,大多是属于历史书式的编年体,从某某年到某某年是一个阶段,然后用纪实的文笔来写,让读者就像看历史书一样从公司团队创立到某一个阶段,除非公司极富传奇故事性,不然这样看不了一半就没有足够吸引力了。本书的作者采用的是层累式,就好像一个蛋糕,你最想吃的放在最外面,可以最优先吃到。
说回到书中,第一个章节叫参与感篇。当我们从内部了解一家公司时,最想要了解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观,没错!作者就把这个首先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参与感。通读本书就知道参与感是小米公司所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外界看来,小米公司是玩粉丝经济,可是并不清楚小米是怎样玩好粉丝经济的,答案就是——参与感。简单的说就是让用户和粉丝有一种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发布的各个环节,甚至让粉丝进入公司成为员工,让用户感同身受的参与到手机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拥有主人翁感觉。这些在传统公司看来简直是疯了,让客户设计产品,他们懂什么叫设计嘛?让用户参与测试,他们懂那些参数背后的意义嘛?让用户参与发布会,他们清楚发布会流程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绝大多数用户对这些一个都不懂,但是产品做出来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认同,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呢,就算他们无法代表整个用户群体,也能代表跟他们类似的小群体,这些粉丝用户又能够通过自己的圈子进行"感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同感,这个公司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小米科技这家公司令人惊讶的不只是他们能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各个环节,而且还是让员工有参与感,或者说被尊重感!尊重,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是真正要做起来非常难,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形势一边倒向资方市场,员工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和尊重,不管在于日常业务反馈、工作环境以及薪资酬劳都处于相当低水平条件,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畸形结果,比如上传下达的战略策略无法实施,员工只想做好份内的事情,拿好这个月的工资,他们不会想要改变现状;再比如公司内部怨声载道,甚至离心离德,员工们想要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合理的工作休息搭配,而上层管理人员无从得知,或者不予理会。在这个层面上很多老板会问为自己辩驳"我也想对员工好,可是钱从哪里来?".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如果公司真的获得比上一年更高的收入,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提高员工工作环境并且使用更科学的工作休息制度嘛?答案在大家心中,终究根源还是因为在传统企业里员工的地位较低,老板可能会投一大笔钱给代工厂更新流水线,也有可能投更大一笔钱买一项技术,却不会想到员工本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米科技可以做到这些,从而实现商业奇迹呢?
这就不得不提小米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它存在两种不同的独特性,一方面它跟传统企业相比,关于新兴互联网公司跟传统企业公司的差别,这个就不用多解释,各方面都不太一样;而另一方面小米跟其他同类互联网公司也有极大差别,首先早期的小米不像一个公司,它不生产产品,也不卖东西,更像是一个爱好者聚集形成的组织,活跃在各大手机论坛里,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享刚刚做好的新系统,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继续改进系统,大家在一起玩手机玩系统。
其次早期小米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变现赚钱上,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小米的教父级人物雷军了,雷军28岁就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一手将金山推向高峰,此后又进入投资界,成为非常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在投资界有一句看似玩笑话的真理:投资人不管你月活日活,你首先得活!在创立小米之前雷军早已经是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了,此时的雷军召集身边的伙伴一起创业,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想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自己对于未来的探索,这样的创始人团队就已经跟市面上绝大多数创业公司完全不一样了,他们见多识广,目光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能够有更强的号召力拿到更多的融资。在雷军的努力和带领下,小米可以在没有高业绩支持的早期依然按照既定战略沉淀用户,不断投入到产品研发和测试中去,可以发挥极客精神做到极致,而不至于急于变现生存。
第三就是小米"以人为本"的公司理念,在网上有非常多描述小米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说法,我觉得"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最具有代表性。对用户,小米充分尊重用户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跟用户在论坛上交流和互动,吸取接纳意见,然后更新系统后继续这样循环,不仅让产品日趋优化,还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用户;对员工,小米足够信任员工,在小米之家里员工可以自己商议装扮店面,也可以举办小活动,赠送小礼品,可以向主管部门提交优化建议,连绝大多数公司不重视的客服部门,小米都会拨专项资金给他们装扮办公区。书中有一句话诠释了这么做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把员工当客户,员工才会把用户当朋友",我深以为然。多少年来人力部门苦恼如何让员工安心工作,为公司奉献的难题就这样不攻自破了,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接收海量信息,心思变得十分活络和自由,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人心,就像上古时期治理洪水一样,因势利导比围追堵截要有效。小米用实践证明当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发挥员工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用一个职场热词:自我燃烧。
第四那就是《参与感》这本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和理念:小米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服务从产品卖出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不光在传统企业,在大量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目标是卖出产品,之后产品和公司再无关联,至于客服部门仅仅是用户和公司之间的防火墙罢了。而在小米提出这个新理念后,产生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令其他公司大呼看不懂,比如客服人员的高薪酬和优美的工作环境,比如线下体验店小米之家的功能更多在于售后和体验,销售的大部分都是线上,再比如每年一次的"米粉节"等等为粉丝定制的活动,这都是在产品卖出后继续维持与用户关系的招数,让小米用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式消费和参与式消费,更让粉丝们"一日为米粉,终身为米粉".
接下来我想单拎出一个章节来说一下,新媒体篇。如果说之前说的四个方面是英雄造时势,那么新媒体就是时势造英雄,后面的这个时势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志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约就在十年前,第一批经典智能手机出现;五年前已经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他可以生产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处理信息,新媒体的代表是微信、微博以及QQ空间,他们在萌生之初都是不被传统行业所理解的,而现在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融入了,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之所以要单独谈新媒体,因为这是上一个商业时代不曾有过的产物,没有前车之鉴,就算是互联网企业也不敢说自己已经吃透新媒体的玩法,所以这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同时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也最大。在许多年前很多传统大企业做广告的方式是广撒网,军备竞赛动辄几亿几十亿的广告费铺出去,目标就是让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知道我的产品叫什么;而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费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广告,乍听起来这很矛盾,我的确是在做广告,而又要让别人觉得我不是在做广告,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哇?这很简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分享经济。相比起直来直去的广告,人们更容易接受从别人那分享过来的东西,这可以让他们在挑选产品的时候省下不少时间,所以做新媒体时期的广告,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用户,一个使用过公司生产的产品的资深用户。而其他的什么造势和借势营销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前几年兴起了一股叫"互联网转型"的风潮,一度引发草木皆兵般的恐慌,对于互联网如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大佬们开始坐立不安,力图主动求变,而不是坐以待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互联网企业表面光鲜,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承受的压力却是传统企业无法想象的,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打拼不容易,但是一旦从众多企业堆中脱颖而出,那么行业老大的位置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就像金字塔型的结构,行业领先者死死压制住后来的人,每一个要突破现有等级的公司都得挨个超越;而到了互联网行业,变成了仙人球型的结构,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位置又冒出一根刺,它不需要跟行业打招呼就可以噌噌噌完成资源和资本积累,而他们的估值蹿升速度只能用令人震惊来形容,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互联网巨无霸们都是在五六年之间就迅速完成对行业大佬的逆袭的,而且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足,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可以说互联网的头头们随时要提防人群中冒出一个家伙,扬言要超越他。而在传统行业想要超过一个等级的公司,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可想而知,当行业大佬听到一个年轻人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他只会轻描淡写的说"等你小子在这个行业混够十年再来说这句话".诚然时代在进步,公司结构和人员需要进化,但并不能生搬硬套最后丢了自己立足的本钱。
到我看完这本书后,小米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的确让我耳目一新,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小米创业不到五年就跻身中国互联网前列的商业奇迹。在20xx年小米科技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型,关注小米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小米除了做手机以外,还扩展了以小米手机为基点的一系列生态链,例如路由器和电视等等,现在小米已经把重心从手机渐渐过渡到整个生态链的打造上,更让小米上下感到振奋的是,"便宜好用"的标签也已经从小米手机扩大到整个小米品牌。后来的创业者也许不会像小米这样顺利,也许不会有像小米这样大的影响力,也许到达不了小米现在的高度,但是向书中的小米和现实的小米学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读完参与感第一章读后感
关于设计
1.好的设计背后,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被感知的用心。
2.创业如创作,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冲刺,掌声与关注之外,更多的是寂寞的长跑。能支持你咬牙坚持的,除了热爱,别无他法。-----但是我不是这么想的,我觉得是责任。热爱没有办法持续这么久。就像感情,刚开始是爱,但是爱过之后是更深层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爱。只能说热爱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打着热爱的名义听起来都感觉是鸡血鸡汤。3.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与艺术。
用户体验:为谁设计、保证好用、努力好看。
效率第一,乔布斯浪费生命的例子。
好看,个性漂亮,形成风格。就像人穿衣服那样,做任何事情那样都要有自己的风格。
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顺手的东西,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1.好的设计背后,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被感知的用心。
2.创业如创作,从开始第一步到最后冲刺,掌声与关注之外,更多的是寂寞的长跑。能支持你咬牙坚持的,除了热爱,别无他法。-----但是我不是这么想的,我觉得是责任。热爱没有办法持续这么久。就像感情,刚开始是爱,但是爱过之后是更深层的感情,而不是简单的爱。只能说热爱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打着热爱的名义听起来都感觉是鸡血鸡汤。3.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与艺术。
用户体验:为谁设计、保证好用、努力好看。
效率第一,乔布斯浪费生命的例子。
好看,个性漂亮,形成风格。就像人穿衣服那样,做任何事情那样都要有自己的风格。
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设计的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创造出顺手的东西,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参与感的重要性
约了三五个好友年后一起吃晚餐,然后再去深圳火车站接远道而来的妈妈。
等朋友们到了我家,我这边还没有开始做饭。时间也有一些紧迫。干脆来了一个全员参与。大家一起摘菜的摘菜,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最后每个人做一个或两个菜。然后一边做菜,大家一边愉快的聊着天。聊着新一年的规划和未来的展望。聊了过这个年的感悟。还有对彼此的关心和问候。感觉暖暖的。
等菜一个一个上桌了,等全部做好以后,大家齐齐的围坐在桌前,一起享受着大家一起做着的美味。看到每个人做菜的特色。感觉这餐饭吃的别有一番滋味。
这个滋味叫什么滋味呢?应该是参与的感觉。我们经常说重在参与。为什么重在参与呢?就比如这餐饭,因为大家都参与了,所以大家都有了各自的体验。体验到了做菜的乐趣,而且还一起聊了天。当吃起来的时候,吃着自己的菜,再尝尝他们做的菜。也感觉更有趣。而这一种比简单的只是尝他人做的饭菜印象会更深刻。
想起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拿到好的结果,好的体验,无一不需要我们去好好的参与进去。比如伴侣之间相互的参与感,才会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亲子之间的参与感,才会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工作中同事们互相配合和参与进来,这个团队才会有凝聚力;学习中多参与进去和同学老师互动和交流请教,才会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参与感吧,我们会发现人生是如何的丰富多彩,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未曾经历的体验的领域,让我们不负此生,不负昭华。
等朋友们到了我家,我这边还没有开始做饭。时间也有一些紧迫。干脆来了一个全员参与。大家一起摘菜的摘菜,洗菜的洗菜,切菜的切菜,最后每个人做一个或两个菜。然后一边做菜,大家一边愉快的聊着天。聊着新一年的规划和未来的展望。聊了过这个年的感悟。还有对彼此的关心和问候。感觉暖暖的。
等菜一个一个上桌了,等全部做好以后,大家齐齐的围坐在桌前,一起享受着大家一起做着的美味。看到每个人做菜的特色。感觉这餐饭吃的别有一番滋味。
这个滋味叫什么滋味呢?应该是参与的感觉。我们经常说重在参与。为什么重在参与呢?就比如这餐饭,因为大家都参与了,所以大家都有了各自的体验。体验到了做菜的乐趣,而且还一起聊了天。当吃起来的时候,吃着自己的菜,再尝尝他们做的菜。也感觉更有趣。而这一种比简单的只是尝他人做的饭菜印象会更深刻。
想起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拿到好的结果,好的体验,无一不需要我们去好好的参与进去。比如伴侣之间相互的参与感,才会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亲子之间的参与感,才会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工作中同事们互相配合和参与进来,这个团队才会有凝聚力;学习中多参与进去和同学老师互动和交流请教,才会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让我们的人生多一些参与感吧,我们会发现人生是如何的丰富多彩,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未曾经历的体验的领域,让我们不负此生,不负昭华。
本文标题: 参与感的读后感(参与感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0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