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宽课程有准备的教师 读后感(《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12 23:45: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

高宽课程有准备的教师 读后感(《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1

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怎么做才是有准备的教学?如何在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之间达成平衡?满赟工作坊8月推荐的《有准备的教师》中作者为我们一线教师解答了许多工作中存在的疑问。

课改下的新理念也是学前教育段探讨的新鲜话题。但“儿童的主导学习”(被动的教师)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被动的儿童)如何平衡则是我们常常困惑的。本书中作者综合最新的理论和研究,在《有准备的教师》提出一个调和两种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合“儿童主导”“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教师和幼儿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大力提倡发挥幼儿主体性、强调幼儿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本书作者理性思考教师指导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五大领域(语言、科学、社会、身体发展及视觉艺术领域)各自独特的课程内容及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探讨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引导幼儿发展,倡导这样一个中庸立场。

《有准备的教师》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早期教育著作,书中作者既设定本书的目标,又有理论基础为本书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对于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有很大的启示,第一部分分析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含义。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有准备的教学的概念,同时探讨了整合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各领域中教师引导儿童全身心投入的、发展适宜性的最佳实践。

本书中每个章节讨论了有准备的教学问题,提出哪些知识和技能儿童可通过自己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需通过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本书提供很多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加以说明,每个章节都有“深入思考的问题”,能激发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和实践。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个人的修养和学识,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水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课程游戏化的同时,考虑有准备的教学的重要价值,多思考、勤反思,注重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养成,为幼儿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2

《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这本书围绕“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怎么做才是有准备的教学?如何在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之间达成平衡?”等问题。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幼儿为中心”的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开始的两篇序言,概略地介绍了高宽课程模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初读此书,感觉有些生涩,坚持读之,感觉作者似一位师长、一个挚友,字里行间娓娓道来,回味无穷。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诠释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含义,是指“教师必须具备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普遍规律的广泛知识。教师需要掌握许多教学策略,并懂得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指出了有准备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同等重要,二者的整合是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方式。这样的观点,对于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还是幼儿主导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应答。实践中,我们一线的教师也都明白,由幼儿主导的学习经验往往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更投入于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经验、新知识和技能。但是,几乎没有哪种学习可以完全通过儿童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进行,如果对儿童的学习不管不问,那都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如我们经常讨论的的如何处理美术活动中技能学习和自主表达的关系问题,如果没有技能的支撑,自主表达必定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反之,过度强调技能必将导致单一、呆板的结果。所以,有准备的教学,关键还在于“平衡”。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最优学习。

第二部分讨论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内容,探索了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儿童在语言和读写、数学和科学探究、社会交往技能和理解力、身体发展以及视觉艺术着五大领域的学习,界定了“有准备的”、“教学”和“内容”等概念,并阐明如何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而教师在其中总是通过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提供学习支架而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在本书最主要的篇章,也是本书最具实践意义的部分,作者和大家分享了五大领域的学习和教学策略。每一部分又从儿童主导的学习和教师主导的学习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具体方法的介绍可以让一线教师从中受益。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主体性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我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有些老师一提到教就觉得是一件犯大忌的事情,读完这本书,我想大家就会对教与学有新的认识。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为儿童创设自主游戏的氛围,放手幼儿,但必要时教师是需要介入的,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3

感谢周丹省名园长工作室发起的关于《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的十天阅读活动,让我重拾久违的午后捧着书本窝在沙发上慵懒而又快乐的阅读感觉。更宝贵的是,周丹园长组织的这次阅读活动,让我在新的读物中学习到了新知。感恩!感谢!

幼儿园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有赖于教师提供可让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养分,环境和养分提供的不恰当就可能会导致幼儿问题行为。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结合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有序的环境、适宜的活动和材料、合理的日常常规、适当的期望水平、良好的师生交流等成长因素。也就是说构成孩子成长的所有因素,都需要教师必须要做到“有准备”。

在《有准备的教师》一书中提及的“有准备的教师”是指教师必须具备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普遍规律的广泛知识。教师需要掌握许多教学策略,并懂得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运营不同的教学策略。并指出有准备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同等重要,二者的结合是促进儿童学习经验和技能的最佳方式。有准备的教师会思考两种学习经验分别对某一领域的哪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为有效,并且考虑如何提供进一步优化儿童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准备的教师》围绕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幼儿为中心”两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如何做一名有准备的教师,并通过科学分析5大领域的独特内容对儿童发展的特点,并探讨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引导幼儿发展。

教师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有准备的教师才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保证。仔细研读完《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豁然开朗。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独特和美妙的,作为教师要在最关键的时刻,用最恰当的方式牵起他们的手,从孩子的心理入手,了解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从而从根本上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拓宽视野,丰富内涵,开阔思路,从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4

翻开带着墨香的《有准备的教师》一书,李敏宜、张晨晖等翻译大咖的名字赫然入目,目前国内学前教育极具影响力的霍力岩教授作序,详尽概括了高宽课程模式,结构、主要经验以及本土化的课程应用等。让读者从宏观上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阅读学习做了铺垫。

全书分为八章,工作室阅读主持人周丹园长将内容细化为10天的阅读量,为阅读者做好了时间上的规划。

这本书通俗易懂,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案例,每个领域都围绕着“计划——行动——反思”为基本的形式来阐明问题。阅读本书珍贵的启示有以下各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一、何为“有准备的教师?”

“有准备的”即行动有目的,有计划,而且经过仔细的思考;“有准备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又要有实施目标的教学策略,在此过程中还要了解孩子的相关经验,做好评估和调整工作,通俗讲就是要做好儿童学习的方方面面的准备。

二、何为“有准备的教学?”

有准备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具体结果或者是目标,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为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许多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调整和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通俗讲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三、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

《有准备的教师》详细阐述了儿童主导的学习和教师主导的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并没有严格的界定,而且儿童的学习也有赖于成人的有效指导,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同样是通过儿童去实施和具体得到很好的落实。儿童主导的学习经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最优学习。

四、基于感悟看活动

基于以上几点感悟,结合园所在游戏化课程建设过程中,儿童运土、运砖活动时,教师主导学习到儿童主导学习的几段记录,印象颇为深刻。12月初的某天,幼儿园因为户外区域改造,需要用砖和土来建设新的区域,把泥土运到菜地去,把砖块运到沙池、扮家家以及菜地里。我们把这两项任务交给了大班的老师,让老师们集中孩子们的智慧和力量一起来搬运泥土和砖块。

五、会反思的教师走的更快

通过运土、运砖,有准备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今天我的活动已经组织完了这么简单,而是理性的对自己的活动预设、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活动过程进行梳理,上述案例就是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了儿童之间的合作交往、语言表达,最后达到儿童自发的组织活动。这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是二者都积极参与,有计划到自发,最后收获意外的学习效果(儿童感悟)。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而反思教学是教师为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的学习,经过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积累大量的新知识,达到创造新知的目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教师才会发展的更快,走的更远。

《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5

什么是有准备的教师?

有准备的教师如何推动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学习?

怎么做才是有准备的教学?

如何在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之间达成平衡?

这就是我推荐的《有准备的教师》中作者为我们解答的疑问。作者就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综合阐述的观点。为阅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理念和策略。值得一看再看,因为作者触碰的是个异常艰难的话题,教与学的有效平衡。

如何用最优的方式教育学前儿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儿童的主导学习“(被动的教师)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被动的儿童)如何平衡。则是我们常常困惑的。

作者综合最新的理论和研究,在《有准备的教师》提出一个调和两种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整合“儿童主导”“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教师和幼儿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大力提倡发挥幼儿主体性、强调幼儿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本书作者理性思考教师指导与幼儿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五大领域(语言、科学、社会、身体发展及视觉艺术领域)各自独特的课程内容及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探讨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引导幼儿发展。倡导这样一个中庸立场,《有准备的教师》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早期教育著作。书中作者即设定本书的目标,又有理论基础为本书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对于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有很大的启示。

本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有准备的教学的含义。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有准备的教学的概念,同时探讨了整合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主张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简要回顾了各领域中教师引导儿童全身心投入的、发展适宜性的最佳实践。

每个章节讨论了有准备的教学问题,提出哪些知识和技能儿童通过自己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需通过教师主导的学习经验获得。

本书提供很多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加以说明。每个章节都有“深入思考的问题”。能激发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和实践。

最后一章节是作者对于有准备的教学的反思。便于帮助教师在各个学习领域和各种情况下应用这些理念。

最后和大家分享阅读本书过程中逐渐明了的一些想法和理念。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儿的时候,也请你考虑有准备的教学的价值。

有准备的教师适合幼儿园教师看吗

适合。
《有准备的教师》是2021年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安S爱泼斯坦。
《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作者安S爱泼斯坦理性思考教师指导与幼儿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五大学科领域(语言、科学、社会、身体发展以及视觉艺术)的独特内容及儿童发展特点,探讨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最佳方式引导幼儿发展。

给教师读后感模板8篇

给教师读后感篇1

这段时间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内容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非常容易借鉴和操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节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16章中,提到了积极活动的重要性,任何课堂的组成需要有积极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动中,才能有所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的,在我的科学课堂上尤其是,学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学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智力,我们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是积极的呢?我认为,首先要是有趣的,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简单活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难度才能引发思考,进而引发讨论,有了思维的碰撞,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发展;再者,我们的活动应该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能被学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甜美才能引发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对我们老师如何设计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活动。

在17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给学生观察,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观察,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观察,而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现在我们学生都在用科学记录本,这很好,这种记录手段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观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课堂,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观察习惯将有助于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读后感篇2

在《教师智慧的20个分享》一书中看到: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我将它理解为,教师的教育需要智慧,智慧的教学、智慧的与学生交流、智慧的因材施教、智慧的处理每次偶发事件。

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度,更能够用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独创性思维的产物吸引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收成长。

智慧的与学生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生与师的对话常常有所保留,有的甚至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话出学生心声,产生共鸣,再抛砖引玉、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智慧的因材施教。我们常说“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两个个性特别鲜明的学生,他们可能不是成绩最差的,也不会是让人最操心的,但常常是令人最头疼的。对于这类孩子,除了必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需要用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恒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以闪光点为突破口,用机智的话语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辅以课后辅导,逐步实现因材施教。

智慧的处理偶发事件。我想这应该称之为教育机智。课堂教学充满了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向师性。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教师作为一名引路人,应当在瞬间激活奇思妙策,机动灵活地处理。这种智慧,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更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

教育智慧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逐步形成的,它能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给教师读后感篇3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 口号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给教师读后感篇4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差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最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给教师读后感篇5

?致青年教师》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给教师读后感篇6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给教师读后感篇7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自然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同样是给教师的建议,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带着好奇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内容浅显,所提建议好懂、易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高深的理论,就如一位长者,在和你促膝而谈,劝诫、建议、指导,那么贴心,那么热情,让你在读的时候不由地点头称是。是的,作者安奈特·l·布鲁肖就是一位长者,一位良师,一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前辈。

这些建议,对于老教师来说,都耳熟能详。大多数听过,有的建议还是我们正在做的,但更多的建议是我们知道,却没能做到或没能做好的。读着这些建议,我深感惭愧,一笔一笔地划出,一句一句地记录,心中涌起一个又一个决定:开学后,我就要这样去实行。

第三十条指出:“要因材施教”。读到这条我有点好笑,这可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提出的观点,却在外国人的书里读到,他这不是偷我们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吗?可是读到底,我却感觉羞愧极了。是的,是我们老祖宗的观点,可是面对班级具有参差不齐水平的学生,我做到多大程度的因材施教?我们工作是太忙,一个班级七十几个人,每天批作业、备课、应付各种临时任务占去了全部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用来单独和学生交流。但是,沉下心想一想,这样的劳动完全是事倍功半。用同样的方法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好的学生觉得太浅,失去学习兴趣,差的学生听不懂,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辛辛苦苦地教,结果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他们‘应有的水平’来展开教学的工作,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因材施教,才可以事半功倍。

“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读到这一条我有点乐,原来对老师的偏见在美国也有,许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太轻松了,一天只需工作几小时,双休日休息,一年有好几个节日,还能享受长长的假期,何等的轻松惬意!只有做了教师,并且做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才知道,教学工作是多么的艰难、辛苦。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付出的心血是别人看不到的,承受的压力也是别人看不到的。一边读着这条建议,我一边在心里想到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以及中国的斯霞、于漪、窦桂梅、李镇西、朱永新等等教育精英,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付出的心血真的是别人难以想像的。而我,一个只把教书当作职业的老师,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一事业,也许不能像那些教育先锋那样把整个生命扑在教学上,至少我可以更尽心尽力一些。生活中可以更少一点娱乐,更多一点探究,这样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收益,我的人生也会更厚重一些,生命更宽广一些。

这本书中许多建议是我从前没有听说过,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常课间休息”,听起来多奇怪,下课就是课间休息吧,怎么个经常法?读了才知道,是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每上一段时间就让学生休息一下,时间很短,只有四十几秒,效果却是显著的。这是人性化的课堂环节,因为人的耐力都有限度,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要求学生坐着别乱动,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地动脑,不能分神,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真的很难。上课时,孩子们不是屁股动一动,就是手里拿着笔转一转,或者趴到桌子下捡拾东西。这些都是上课时间长坐不住的表现,与其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动个不停,不如全体同学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就像那位老师那样,在45秒的时间里,站起来,伸伸懒腰,说说话,老师喊“停”,必须马上停下来,坐好,安静。接下来的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小细节,体现的是大智慧。

“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赏识教育一再被提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正逐渐使用。但是我们只知道赏识是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优点,却从没想过,评价时,可以稍微“夸张”一些。是的,孩子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稍高评价”就是告诉他们:“你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孩子们自然会向那个程度努力,大部分恰恰因为这种“稍高一点的评价”而进步了。“在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们才勇于尝试。”让孩子们都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吧!

这本书在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更有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让我们的教学有法有依,有章可循。“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建议不稀奇,但是如何合作探究,怎样的方法最有效,却是要我们自己去研究的。这里,布鲁肖提出的许多方法都非常实用,如“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等等,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提出要“设立目标”时,布鲁肖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目标要比那些储存在脑袋里的愿望更容易变成现实。”这对于我这样常常设立目标却不当回事的人来说,就是良方啊。把目标写下来,再张贴起来,每天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答错题的学生也需要尊严”“学会心理‘战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不求完美,只求进步”“切忌冷嘲热讽”……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无论对老教师还是对新教师都十分实用的书。它就如警钟一样,在我麻木的神经上敲击,帮我拨正偏离的轨道,再一次让我这个老教师清醒地认识,怎样就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帮我重新整理,放空自己,放开成见,在教育的路上再出发。

给教师读后感篇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尽管许多孩子自控力较差,进步不明显,但是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是教育所取得的成功。而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过于放任导致的任性、散漫、学习不独立,我们教师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交流沟通,让孩子逐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集体,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只有谨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们才能个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和发展。

华德福课程与高宽课程的比较

华德福课程与高宽课程的比较如下:
1、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崇尚全人教育,除了身体,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灵,非常崇尚自然,重视孩子的规律性和仪式感的培养。华德福教育将儿童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每七岁为一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
2、高宽基于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这一基本理念,认为孩子在成人的支持和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探索时,学习的效果最佳。高宽课程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学习方式、语言、读写能力和交流、社会性和情感发展、身体发展和身心健康、艺术与科学五个内容领域。
本文标题: 高宽课程有准备的教师 读后感(《有准备的教师》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17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奖善罚恶读后感(奖励的惩罚读书笔记①)一诺千金课文读后感(一诺千金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