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3000读后感(《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11 16:07: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韩非子五蠹》读后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韩非认为时代不同,社会情况随之变化,政治措施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他...

韩非子3000读后感(《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事因于世,备适于事。韩非认为时代不同,社会情况随之变化,政治措施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他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儒家宣扬的仁义,主张以法治天下。他从当时的实际出发,用社会发展的观点阐述其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有些说法缺乏科学的依据,有的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如把架木为巢、钻木取火的功绩完全归于个别圣人,而无视广大人民的实践经验在创造发明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又如说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显然不符合历史实际。由于古代生产力的低下,财不是“有余”;原始共产社会解体之后,各部落之间不是“不争”,而是斗争日益剧烈。又如他认为疏导江河,只有在“天下大水”的“中古之世”才有意义,后世兴修水利却成为可笑的事,这就把问题说得太绝对了。再如他强调“不法常可”,因而反对尧舜禹汤文武等老一套的政治措施,这是正确的,但把过去社会的一切全盘否定,忽视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继承过去文化中合理因素的方面。至于把“商工之民”作为“五蠹”之一,其错误与偏颇,是更容易看得出来的。
本文在写法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一正反对比。阐述总论点和分论点,都运用这种方法。如将古人让天子、今人重县令的情况相对比,将山居谷汲者以水作节日礼物与泽居苦水着相对比,将“饥岁之春”与“穰岁之秋”人们对食物的不同态度相对比,用以论证“事因于世,备适于事”的中心论点。接着对比周文王与徐偃王都行仁义而结果相反的情况,作为“世异则事异”的论据;对比舜舞干戚与公共之战的不同情况,作为“事异则备变”的论据。通过各种正反事例的比较,辨明是非,剖析利害,充分论证社会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政制措施必须适合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否则就会招致失败,甚至遭亡国之祸。所有各种对比,都为的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治“当今”之国必须弃仁义、行法治的政治主张。、
二 围绕中心论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论证。开头从正面举例,说明古代圣人为人民兴利除害,都切合当时要求,而分析却从反面进行,指出“当今之世”称颂古代圣人,一成不变地效法他们,那是令人发笑的荒谬,由此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中心论点。为了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又用守株待兔的寓言说明食古不化者的愚昧。以上为第一个层次。然后分析古今情况不同,人们对待财物、权势的态度因而不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别论证上述观点。为了增强说理的通俗性,再就条件不同的人处理水和食物的不同态度,从世情方面进一步论证“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接着又援引史实对“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论点分项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更加全面。以上为第二个层次。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作出“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与气力”的论断,把“事因于世,备适于事”的论点具体化,随即对这个论断正面进行阐述,提出治国应崇尚实力的观点。以上为第三个层次。这样逐层分析,使论述条理分明。揭示论点的语句反复出现,点明了几个层次的内在联系。每个层次,每个方面的论述,又都以批判儒家提倡的仁义不足治“当今之世”为前提,而以实行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归宿,全文用丰富的材料(有传说、历史、社会实际、寓言等),从各个方面(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措施、不同结果等)由表及里地反复进行分析、论述,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在批驳谬误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说理周密,逻辑性强。

韩非子读书笔记(六)

一、外储说左上
1、经一

韩非说,明主不应该听别人意见的时候只在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人的时候,不应该赞赏行为远离实际的作风。他还举了几个例子,都成了经典,如秦伯嫁女、买椟还珠。都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在的例子。

墨子造木鸢,在韩非看来,还不如别人用一根木棍做车轴有用。因为他精心制作三年,飞一天就坏了,而车子却可以装很多东西,用很长时间。这跟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十分契合。
2、经二

这里韩非开始“骂人”了,真正有了“争鸣”的意思。他说惠子、墨子的言论都只是画策,没有用处;庄子之类的学说,都是不切实际的鬼话(皆鬼魅也),太大了,不切实际;务光、介子推、田仲这类的隐士都是瓜皮(原意是实心葫芦)。

说宋人用“白马非马”辩论让稷下的无数能人辩士都无话可说,但骑白马过高速公路(关)的时候,还是要交税。

说只要箭头锋利,闭着眼睛乱射也能射中小东西,但这不能说明你技术高超,因为让你睁开眼睛,一定射不到同一地方。这就叫“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个考核的标准才能看出来水平。所以不能只听别人用嘴吹牛,要用实际的标准考核,用事实说话。

说有人为周王在笔筒上画画,画了三年,确实很精美,但也只是个笔筒嘛。

齐王问画师画什么最难,答:画犬马难,画鬼魅容易,因为没人见过鬼魅,你怎样画都行。

韩非还要骂隐士,说有人给田仲一个大葫芦,实心的,田仲说:“你这个葫芦做瓢做碗都不行,给我有啥用?”韩非评论说,你田仲躲在山里,不就是这个葫芦吗?

韩非还要说,那些张嘴尧舜,闭嘴仁义治国的人,简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用土做饭,用泥巴做粥,可该吃饭的时候不还是要回家吗?

这些都没用,那什么有用,韩非的意思很明显,唯我法家最有用,最实际,最不夸夸其谈,最务实。

的确,法家真的是诸子百家里最务实的。
3、经三

这一篇论点层层递进,很有创新精神。

第一个论点: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仁义道德都只是君主称王称霸的幌子,不能作为治国的根本。

这里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叫“挟夫相为则责望,自为则事行。故父子或怨谯,取庸作者进美羹”,就是说怀着相互依赖的心理就会相互埋怨,自己依赖自己事情就能办成。所以父子之间也会埋怨责备,而给自己的员工优厚的待遇。一个婴儿,不给他吃奶,他就哭闹;等他长大了,供养父母不周到,父母就会骂他不孝顺。由此看来,孝顺也只是利益的借口。换句话说,一个人孝顺,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已。

晋文公伐宋,越伐吴,都要找借口,说对方残害百姓,不仁义。齐桓公想打蔡国报私仇,更是要拐弯抹角找借口。吴起给士兵舔伤口,只是为了让他为自己卖命。

第二个观点:先王圣贤留下的文字,不一定是实际的,不值得效仿。现在的人还在瞎说遵循什么先王之道,恐怕不适合现在吧。

比如赵主父派人在悬崖峭壁上架梯子,让人在上面刻字“赵主父经常来这里玩”。秦昭王在山上刻字“昭王曾经和天神在这里下棋”。这些显然是假的,但那些士兵付出的血汗却是真的。

模仿古人会怎么样?

韩非说,就像郑人让妻子给他做一条和以前一样的裤子,妻子就把新裤子打磨成破的一样。又像年龄小的敬年龄大的人喝酒,他喝你也喝,关键是你自己能喝吗?

第三个观点:先王的言论,有的针对的事情小但意义大,有的针对的事情大但意义小,不能死搬硬套。

韩非说,很多人读书读成了书呆子,有的人强行理解,有可能是古人不小心写错的,他们却一定认为有什么特殊含义。

还有,郑人买履的故事。
4、经四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应该礼敬那些沽名钓誉的隐士,举个例子,按韩非子的观点,刘备就不该三顾茅庐。因为那些隐居的人,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不好好种地,国家有难时不参军打仗,敬重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人学习他这样沽名钓誉,不敬重他们,他们又会散布舆论来干涉国政。所以君主不该看重那些隐士。

韩非举的例子,说实话,很荒诞,而且我觉得有很大的主观情绪在里面,说服力并不强。最多也只起一个补充说明的作用,不能起到论证作用。

比如他举一个例子,一个学者叫屈公,听说敌人来了,吓死过去,恐怖的事过去了,他又活了过来。就算这个夸张的事是真的,那也不能以偏概全啊,不能以一个人而否定一群人。

另一个,说赵王要打中山国,问臣子能不能打下来。有一个人说当然可以,你不去打,就被齐国燕国抢先了。赵王问原因,他说,中山国君喜欢隐士、寒门学者,经常礼遇他们。赵王问:“照你这么说,他是个贤君,怎么能打下来呢?”回答:“他喜欢隐士,尊敬学者,百姓都不去种地了,去学习去了,士兵也没心思打仗,这样他的国家就又穷又弱,难道打不下来吗?”结果一打就把中山灭了。然而这两件事有必然联系吗?

显然,韩非子脑子里只有耕战两个字。他跟老子一样,反对科技进步,反对文化艺术,因为特那些在他们眼里是奇谋巧计,这是老子和韩非的局限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对她有没有进行一系列的考核。不同学历和工资之间应该的差距应该多少合适…
5、经五
写一篇讲的是君主不必事必躬亲,应该执法柄而御群臣。这里面,我认为首先要有几个前提:第一,领导有绝对的权利,至少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要有;第二,这个机构是唯一垄断的;第三,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理性的。

而现实中的领导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不能制定法律,没用充分的赏罚权利。所以才有“领导是门艺术”这句话,需要用一种叫人格魅力的东西,需要以身作则。
6、经六
二、外储说左下

1、经一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以功受赏,臣不德君。
2、经二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我不可判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的确,这就是弱者和强者的区别。信任别人,其实就是出卖了自己的一部分安全感,就如那些借钱要不回来的人。
3、经三

韩非也讲“君君臣臣”,所以这里他一连讲了几个孔子的例子,但和孔子不同的是,孔子是以道德仁义实现,而韩非以法制实现。韩非讲君主就要有君主的权势,臣子要有臣子的卑下,要分清主次。

主次就是本末,学生在吃饭上节约,省下来钱去打游戏或买玩具;吃着泡面去打赏女主播;只注重自己身心的享受而忘记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用文中的一句话叫“夫美下而好上,妨义之本也”。
4、经四

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
5、经五

这篇韩非说,臣子不能太节俭,明明是个大官,应该荣华富贵,却把自己搞的苦哈哈的,成就了自己的个人美德,却损害了君主的赏罚措施。

的确,这样不合适。管仲就想的很通,当了丞相之后,要钱要权,要势,还要做君主的干爹。我想这也不仅是管仲个人贪财,而是形势使然。所以,管仲可以做大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与其说是齐桓公,不如说是管仲。
6、经六

公室卑则忌直言,私行胜则少公功。
读了这本《韩非子》,才真正理解后世的那些“酷吏”,原来都是韩非的徒子徒孙。
三、外储说右上(摘抄)

1、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来,法家(管理者)更喜欢儒家眼里的“小人”,或者普通人。
2、过其所爱曰侵。

就是一个人不能笔你不该爱的人,而不能“不独其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换句话说“这是你该爱的吗?”
3、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

上面是原文,我觉得可以加一句“父母授之而不受,则不孝”。
4、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然而有千金之马而无千金之鹿者,马为人用而鹿不为人用也。
5、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

人类好残忍,太监就是这么来的。
6、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语,是犹无当之玉卮也。

嘴要有个把门的。

韩非子读书笔记(五)

“储说”据说是韩非自创的一种文体,就是先把观点列出来,叫“经”,然后举一些例子,叫“说”。内储说,是对君主自身而言的,叫内谋。

一、内储说上七术

韩非说,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方法有七种。一是从多方面验证臣子的言行是否一致;二是要坚决惩罚犯罪者,树立自己的威严;三是对立功的人奖赏一定要讲信用,这样才能让别人肯卖力;四是听取别人的话要一一分开来听;五是要会下疑诏,就是下不清晰的命令,用诡使,就是玩心眼,来考察下属是否忠诚;六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来问自己的下属问题;七是倒言反事,和六差不多,就是说反话,做反事来刺探下属的内心想法。

我看到这属实很惊奇,这几种情况几乎在我的领导那里都领教过,尤其是四五六七,我甚至严重怀疑那些领导是不是也读过《韩非子》,还是韩非子的思想已经早就融入到从古至今的管理者骨子里去了,或者被编进领导培训的课程里去了

二、内储说下六微

上七术,说的是君上的七种方法,下六微,应该就是君上用上七术考察的六种情况,不注意这六点,就会有危险。

1、权借

就是把权势借给别人,韩非说君主不能把权利借给别人,应该紧紧握在自己手里。君主借出去一分权利,臣子就能以一当百,无限放大。大臣的权利一大,君主就可能被架空,耳目就会被蒙蔽。

他甚至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大概率是他编的:说燕国有一个人,不是神经病,却用狗屎洗澡。他的老婆在家里偷人,丈夫下班回来早了,正好碰上和他妻子偷情的男的从家里出去,他问他妻子:“从咱俩出去那人是谁啊?”他妻子说:“没人来家里啊”问家里的仆人,大家也都说没有。他的妻子说“老公你脑子坏掉了,可能是中邪了”于是就用狗屎给他洗澡驱邪。

这太荒诞了,韩非想要说的就是,如果你被别人蒙蔽的话,用狗屎给你洗澡你还要感谢他。

2、利异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所以天下没有忠心的臣子,所以臣子获得利益,君主就一定失去利益。

卫国有一个人,他的妻子在祷告“让我家没有灾祸,得到一百匹布”。他的丈夫问:“为什么才一百匹?”回答:“太多的话,你就会用来买小妾”。在这个故事里,夫就是君,妻就是臣。

他还举了文种的例子,在越将要灭吴的时候,吴国人给文种送信:“狡兔死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你为什么不留着吴国让它成为越国的祸患呢?”可惜文种没有这样做,最后真的死在了勾践手里。

3、似类

就是似是而非,似是,就是表面看好像是,而非,就是其实不是表面那样的。韩非认为,这样的情况,是君主最容易判断失误的,也是大臣最容易拿来成就自己私利的。

韩非举个例子很通俗,说有人得罪了宫廷看大门的,看大门的就在门前撒了一些水,君主问是谁在这里撒尿,看大门的就说是谁谁谁喝完酒尿在这儿了,君主就把那人杀了。

还有很多,都是栽赃诬陷的,如果不仔细考虑,真的很容易想错,成为昏君,所以一个人能做到任何事都很英明,眼明心亮,确实很不容易。

说楚王有一个宠妾,别人嫉妒她,就对她说:“大王最喜欢别人捂着自己的嘴和大王说话,你要想得到更多宠爱,一定要学会捂嘴”。这个女的以后见了楚王就捂嘴,楚王问另一个妃子,她捂嘴干啥?妃子回答:“她嫌弃您口臭”,于是宠妾被杀。这是宫斗。

说中山国有一个地位低下的王子,待遇不好,他的马很瘦,车子很破。他的手下有人跟他有矛盾,就偷偷对国君说:“公子太穷了,大王您为什么不提高他的待遇呢?”大王不同意,这个小人就放火烧了国君的车库(马厩)。中山君认为肯定是这个公子干的,就把他杀了。

4、有反

这个就是说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像玩狼人杀一样,要盘深层逻辑。一个不好的事出来了,你要从相关人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从反面思考,这是对谁有利的。这样才能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

他举的例子也大多是和“似类”里相反的。比如:晋文公时,有个厨师上的烤羊肉串上面有头发,文公说:“你想噎死我吗?”厨子马上跪下请罪:“我有三条死罪:刀磨的很锋利,肉都切碎了却没有砍断上面的头发,这是一。肉都烤熟了,头发却没烧断,这是二。烤熟后仔细检查,却没有看到头发,这是我的三条死罪。我想一定是有人恨我,杀我不是太早了吗?”文公瞬间就明白了,明显是有人诬陷,去查,果真是这样。

5、参疑

就是臣子相互争权夺利,是祸乱的根源。例子也都是些宫斗,夺嫡,弑君篡位、党争之类的。

6、废置

就是不能按照外国的意图来废置自己的大臣。因为敌国都想让你们国家小人当道,他不可能真心实意对你好。而且实际情况更加复杂。国内的小人(和文种相反的那类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喜欢勾结敌国,给本国施加压力,这时候所谓的君子,就内受小人排挤,外因国君迫于敌国的压力而不任用。最典型的,比如孔子。

7、庙攻

上面说的参疑、废置,君主应该避免国内发生,而想办法把它们放在敌国。培养敌国内部的反对势力,这就是庙攻。

这一篇,真是满满的计谋权术,韩非不是教怎么去害人,而是怎样变得更聪明,不容易被别人骗,不容易一不小心点进坑里。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

   狗猛酒酸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意译】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他以为一定会生意兴隆,可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拿着钱和容器到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狂吠咬人,多可怕呀!没人敢来,所以,你的酒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国家也有恶狗。身怀治国之术的贤人,想让统治万人的大国君主了解他们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却像恶狗一样扑上去咬他们,这就是君王被蒙蔽挟持,而有治国之术的贤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

   鲁相嗜鱼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意译】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是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于是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要看别人的脸色。看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因此,那时我虽爱吃鱼,却不会有人送鱼给我了,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那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

  夫妻祈祷

  【原文】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②,子将以买妾。”

  【注释】

  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译文】

  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诚地向神提出真诚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词地祷告:“仁慈的神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 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说明】

  夫妻祈祷>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不同——即“利异”,不仅君臣之间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钱的驱使下,夫妻之间亦各怀异心。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4

  鲁相嗜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下》)

  【注释】

  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译文】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5

  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

  【注释】

  ①酤(gū)酒:卖酒。②升:量酒的器具。为:酿造。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闾(lǘ):邻里。⑤挈(qiè):用手提着。瓮:盛酒浆的坛。⑥迓(yà):《尔雅》:迓,迎也。即冲着。龁(hé):咬。⑦明:帮助开导。⑧蔽胁:蒙蔽控制。

  【译文】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 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6

  郑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释】

  ①遗:赠送。荆王:即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唐沉佺期 《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③顷:刚才,不久以前。尝:《广韵》曾也。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适:如果,假如,假定。可:应当,应该。⑥揄(yú):挥动,拿出。

  【译文】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非常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郑袖窃喜时机终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曾经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说明】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书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作者善于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而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则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因此,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更是耐人寻味、警策世人,所以流传数千年仍被广泛引用而不衰。

  张松如先生(笔名公木)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郑袖不妒>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借以说明‘人主失诛,大臣成私’的道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7

   卫人嫁女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意译】

  卫国有个人,在嫁女儿的时候说:“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机会悄悄积攒私房钱。因为做人家的媳妇,被婆家休弃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头到老的,算是侥幸得见的了。”

  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卫女失去了丈夫也没了脸面,但她返回娘家时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所带去的嫁妆,有了成倍的增加。她的父亲不责怪自己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可以使家里更富有。现在国家大臣做官的(做法),都是这种样子。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8

  虞庆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辩士,能言善道是出了名的,据说他能把黄河说得倒流,凋谢的花儿说得再盛开,如果他生活在现在的年代,估计会成为一名有大作为的律师。

  虞庆靠着能言善辩,很快地受到当时的.赵王的赏识,当了赵国的大官。升了官发了财,虞庆就想着把自己的旧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于是,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来帮他做房子。有一天,虞庆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么样了,当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经建起来了,但是虞庆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说:"屋顶做得太高了。"工匠跟虞庆说:"因为木头还没有干透,容易弯曲,而灰浆是湿的,潮湿的灰浆是重的,用没干透的木头来承担重的灰浆,木头就更容易弯曲了,房子会容易坏掉的。"虞庆说:"错!椽子干了就会伸直,而泥巴干了就会变轻。如果椽子和泥确实是能够变干,一天一天泥土变轻木头变干,即使时间久了,房子也不会倒塌的,你就按我说的做,错不了。"木匠听了,虽然觉得好象不大妥当,但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驳虞庆的话,只好拿没干透的木头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房子是做好了,不久,没干透的木头由于承受过重的泥巴而变弯,虞庆的新房子就这样倒塌了。

  读后感:能言善辩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说辞说服别人,可是有时候说服了别人的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

  我叫郑袖,我的夫君是王,是强大的楚国的王。在王宫里,他至高无上,虽然我是最受他宠爱的妃,但是后宫佳丽三千,要长久地得到夫君的宠爱,只有美貌是不够的,还得要有不动声色的智慧。在这个比海深的后宫,如果失去了王的宠爱,就会万劫不复,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那些失去爱的妃子的哭泣声,让我不寒而栗。

  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强大的国家的王,所以,不断地会有新的美人入宫。最近,楚国的附属国魏国的王又送来了一个绝色的美人。魏国的女子柔媚无比,我的王他的心就这样被迷住了。有好几天他都没有叫我去伺宴了,虽然也会来看我,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要那个魏国的美人的一声娇唤,他就乐颠颠地奉上他的笑脸。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9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本文标题: 韩非子3000读后感(《韩非子五蠹》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14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宋词读后感作文400(《宋词》读后感)十二位旅客读后感(乘邮车来的12位旅客阅读感想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