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荣耀读后感1500(少年的荣耀读后感_读少年的荣耀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1-30 08:28: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读《少年的荣耀》读后感,我读了一本叫做《少年的荣耀》的书,这是一部充满硬度与温度的成长小说,一部充满反思精神,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战争小说,作...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1500(少年的荣耀读后感_读少年的荣耀有感)

读《少年的荣耀》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叫做《少年的荣耀》的书,这是一部充满硬度与温度的成长小说,一部充满反思精神,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战争小说,作者李东华塑造了许多勇敢而可爱的的孩子:沙良、沙吉两兄弟、潘阿在和三水……

      沙良是本书的主人公,他很勇敢,战乱中他曾多次遇险,他一点也不怕敌人,最后还是以自己的智慧来化险为夷的。他还很聪明,在危险时他总能想出办法成功达到目的,最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获得了胜利。本书营造了一位把日本鬼子赶出村的勇敢少年形象。我发现小说体现了战争是很可怕的,但在战争中的人确实很坚强的。沙良通过战争,使自己变强变勇敢。我也通过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从而变得勇敢,不再会怕黑了。我还从沙良身上学到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而应该要迎难而上,多动脑筋,才能把困难克服了。

      那些日本鬼子真是可恶!在几十年前,潘子厚的父亲曾背着发高烧的潘子厚向沙良的爷爷乞讨。沙良的爷爷不仅帮潘子厚治好了病,还给他吃给他住,走的时候还给他们一筐白面饽饽和一筐玉米饼子。而现在,潘子厚忘恩负义,竟杀死了沙柳氏,真是恩将仇报!

      不过,潘老爹的正义感让我十分感动。当松井少尉来搜查时,潘老爹把沙良、三水、阿在还有受伤的八路藏进了潘老爹预先准备好的大的墓地里面,自己却在外面被松井少尉杀死了。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作文3篇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作文1

  《少年的荣耀》是一本抗日题材的书。

  本书描写了因为日本坏蛋的入侵,给当时的中国小朋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小朋友应该开心的去上学、放学,再去找同学玩。可因为日本鬼子的入侵,中国进入战争后,小朋友都不敢去大摇大摆的在外面玩了,这些快乐却都不存在了,可见战争是多么可怕,日本鬼子是多么坏。

  沙良是本书的主人公,他很勇敢,战乱中他曾多次遇险,他一点也不怕敌人,最后还是以自己的智慧来化险为夷的。他还很聪明,在危险时他总能想出办法成功达到目的,最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获得了胜利。本书营造了一位把日本鬼子赶出村的勇敢少年形象。我发现小说体现了战争是很可怕的,但在战争中的人确实很坚强的。沙良通过战争,使自己变强变勇敢。我也通过克服了对黑暗的恐惧,从而变得勇敢,不再会怕黑了。我还从沙良身上学到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而应该要迎难而上,多动脑筋,才能把困难克服了。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作文2

  《少年的荣耀》是一部充满硬度于温度的成长小说,一部充满反思精神、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战争小说。主人公沙良、沙吉、三水、阿河、阿山和潘阿在,他们在战争中把心灵锻造得更硬朗、坚忍。

  这些孩子在日本人的杀光、烧光、抢光这3 光中勇敢面对。大木吉镇的学堂被烧了,课桌被烧了,老师被杀了,家里住的房子也被烧了,本来一个富有的家庭过起了逃难的生活。想想当年,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过来的呀!在逃难的路上还有许多小孩走不动了,就被扔在了路边;有的老人走不动了,就被日本鬼子杀死了。故事中,沙良和沙吉一家先是逃到了北大洼的一个穷亲戚家,接着又回到大木吉镇。大木吉镇的学校被烧了,他们就在庙里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里有一个孩子名叫潘清宝,他就是汉奸潘子厚的儿子。他在学校里欺负同学,调皮捣蛋,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潘子厚的影子。说到潘清宝,就得说说这个令我难忘的汉奸潘子厚。他背叛祖国帮助日本鬼子,他可恶、阴险、凶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伤害普通老百姓。潘子厚还是潘阿在的父亲,可潘阿在却非常恨他的父亲,她几次从潘子厚身边逃回她的爷爷潘老爹那。潘老爹是一个守墓的老爷爷,他也很痛恨他的儿子潘子厚。因为沙良在学校里跟潘清宝打架,被另一个汉奸金大给抓住告诉了潘子厚。在这期间潘子厚还带着好几个日本鬼子进学堂,他们让学生学日本人的歌,读日本人的书。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爷爷跟我讲的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来到我们苏州,要让我们苏州人读日本人的书,说日本人的话。然后我们全苏州的人都出来反抗:"我们坚决不读日本人的书,坚决不说日本人的话!"最后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终于把日本人赶出了苏州!那个时候我们还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最好的衣服送给八路军穿,为的就是把日本人早点赶走。很快潘子厚要来抓沙良沙吉,他们便跟着他们的八路军姐姐沙慧逃到了汪子洼。汪子洼住着他们的太姥姥,沙良和沙吉就在这里过上了既快乐又充满着危险的时光。他们一起到河里游泳,一起去骑马,一起去割草,一起躲猫猫,一起看星星,一起抓住了大野猪,一起玩过打仗的游戏,一起吃过了大餐,一起进过墓室。后来阿山结婚了,很少和大家一起玩了。他们当中最想当兵的就是阿山,有一次慧姐(也就是沙慧)来到他们家发现了收音机,便想带到部队里去,阿山就陪着她一起去了,一路上慧姐跟他讲了许多抗战的话,抗战的故事,抗战的歌。阿山回来后就一心要去当兵。后来阿山跟潘老爹发现了一个八路,便把他带回了家,而这个场景被金大看到了。金大一回去就跟潘子厚说,潘子厚带着大批人马来到了汪子洼,他们一定要找到那个八路。而这个时候阿山刚好不在家,阿河因为跟阿山是双胞胎,所以被认成是阿山,被金大给拉了出来,这时阿河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潘子厚问他什么问题他都不回答。潘子厚见他不说,就把他吊起来打。沙良一看知道大事不好,便跟太姥姥说要赶快逃,太姥姥想了想说:"家里有个密道通往外面,只是很久很久没有人走了!""没事,只要能逃命就行了!"沙良赶紧说。沙良背起沙吉就往密道的那头冲,可是走的太急忘记拿开门的钥匙了,沙良看到门离地中间有条缝隙,够沙吉钻过去。可沙良马上就后悔了,因为外面有一个人,沙良急了赶紧推门,没想到门长久失修一推就开了,看到了外面那个人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那个人是三水。他们一起赶到潘老爹家,把事情告诉了潘老爹和潘阿在。潘老爹赶紧把墓室的门打开把八路军放在里面,然后让三水他们躲进去。很快潘子厚找来了,后面还有一个被打的浑身是血的阿河,金大一看见潘老爹就说是他。潘子厚问:"那个八路军在哪?""他已经死了!"潘老爹淡定的说。"证据。"潘老爹指指一个新坟,潘子厚让人翻开来看。然而潘老爹早有准备:前几天,有一家人让他把他们的儿子埋了,潘老爹就把伤兵的衣服脱下来给那个人穿。当他们翻开新坟真的发现有一个人,金大看那件衣服像就说是的。潘子厚刚要走,突然有个人开了两枪,阿河和潘老爹应声倒下。这时潘子厚一震,但仍然向前走去,这时潘阿在留下了眼泪。后来阿山带领着许多人把潘子厚抓住了。而潘子厚也请了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把他的父亲埋了。

  这些都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是我们最要记住的!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作文3

  在暑假中,我阅读了许多书。在这些书中,有一本叫做《少年的荣耀》,它主要讲了十一岁的男孩沙良和他的伙伴们在战争中的成长故事。

  一群懵懂无知、无忧无虑、天马行空的孩子和战争猝然相遇。罪恶试图用浓黑的阴影遮蔽童年的纯真,但童心依旧在挣扎中孕育出友爱、同情、仁义、感恩的种子,苦难屡屡阻断他们的成长之路,但生活的粗砺反而把心灵锻造得更加硬朗、坚韧。沙良、沙吉、阿山、阿河和潘阿之间的情谊,更是超越了成人世界的恩怨情仇,就如同大地上野蔓菁洁白美丽的花朵,在战场的战火上、灼伤的大地上温情绽放,真是山河永在的誓言与信念,大爱无边的宽恕与温暖。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血腥的,战争是可怕的,战争是惊心动魄的。这种狼烟四起、炮火连天、惨不忍睹的场面,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尸体漫山遍野,血流成河。日本人残忍的手段十分毒辣,火烧村庄,抢夺粮食,抓妇女儿童,用刺刀杀村民……

  在诸多人物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沙良而是沙吉。他受到了战争严酷的摧残,尤其是心灵的摧残。可恨的日本鬼子和汉奸潘子厚当着他的面杀了他的妈妈沙柳氏,以至于在他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他隐忍着,直到汉奸潘子厚被八路军抓住,他才把自己一肚子所受的委屈和仇恨发泄了出来。而之前,没有人知道他这一秘密,就连沙良也不知道。我难以想象,一个孩子如何能忍住失去母亲的痛苦和仇恨,谁也不知道他心里经过了怎样的煎熬。他把这份仇恨,藏在了心底,很难想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怎么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的。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他而痛心。可幸的是,杀他母亲的凶手死了,他母亲沙柳氏可以安息了。

  《少年的荣耀》饱含生命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小说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自然流畅的传统韵味,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尽管破败不堪,却依然唱着古老的歌谣,缓慢而忧伤地看着受到侮辱和伤害的孩子们。这些流淌在文本中的传统元素是对古老乡愁的祭奠,沙良无疑带着一种稚嫩却雄健的精神力量,呼唤中国少年建构属于自己时代的文化气质与文化人格,在反抗强权侵略的斗争中,认知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体会苦难又珍视生活的趣味,体察人性之恶又体恤人性的弱点,认知生存的艰难又向往乐观、友善的生活。无数沙良们在苦难中的生存与奋斗,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少年的力量和荣耀。

  勿忘"昨天",勿忘那曾经的伤痛;勿忘"昨天",牢记那可贵的觉醒;勿忘"昨天",把握那难得的坚毅;勿忘"昨天",继承那令人敬仰的中国魂。这部书像警钟一样时时鞭策我保持警醒、踏实前进,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明天,祖国将由我们建设,历史将由我们谱写!

  加油吧!时代的接力棒将由我们传递下去!

读少年的荣耀后感3篇

  读少年的荣耀后感1

  怀着沉重的心情放下《少年的荣耀》这本书,回想起书中所描述的可怕的抗日战争,我陷入了沉思……

  少年沙良和弟弟沙吉所住的大木吉镇被日本鬼子占领了,而沙良又得罪了杀死沙吉母亲的汉奸潘子厚,情急之下,沙良和沙吉逃到没有日本鬼子的北大洼太姥姥那儿住下。在那儿,沙良和沙吉遇到了久别重逢的好友三水、阿河、阿山,他们一起玩水、放马、采果子,天天无忧无虑……知道遇上了潘阿在。

  潘阿在是汉奸潘子厚的女儿,但和她的爸爸有很多不同。虽然阿在对沙吉很好,但仍免不了受到沙良的怀疑,总担心阿在会出卖他们兄弟俩。但最后,小伙伴们齐心协力,不仅救下了八路军的伤兵,还帮助八路军打鬼子。但面对凶残的日本鬼子,阿在的爷爷、阿山还是为了保护八路军伤兵而牺牲在日本鬼子的枪下……

  想到这儿,我恨起日本侵略者,是他们把原本美好的村庄变得烽火连天,是他们把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逼向仇恨和痛苦。罪恶试图用浓黑的阴影遮蔽童年的纯真,但童心依旧在挣扎中孕育出了友爱、同情、仁义、感恩的种子;苦难屡屡阻断他们的成长之路,但生活的磨砺反而把这些少年的心灵锻造得硬朗、坚韧。

  战争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我们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呢?想想看,我们离不开日本的动漫,离不开美国的科技,离不开韩国的综艺,也离不开德国的汽车……而且其他国家也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既然我们都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彼此需要,为什么非要有战争呢?难道和平,和平就不能创造未来?

  少一点战争,少一点仇恨,让抗日战争永远成为历史吧!多一点和平,多一点仁爱,让和平鸽永远翱翔在安宁的天空!

  读少年的荣耀后感2

  《少年的荣耀》是一本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战争小说,它表达了人世间的丑恶与正义。

  这本书讲了沙良和一群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是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兵占领了他们的住所,沙良和弟弟四处避难。战争的伤害,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冲淡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互相间的友谊。

  一开始,沙良和亲戚去北大洼避难,后来沙吉生病了,北大洼村里没有医药店,只好回去治,沙良看到沙吉病了心里很难受。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把枪从鬼子大院夺了回来。我看到这里不仅热泪盈眶,沙良十分讲信用,答应沙吉把小锡枪给他,就千方百计做到。这种一诺千金的品质让我十分敬佩。虽然只是一把玩具枪,但是却凝聚着沙良的善良与诚信。现在很少有人能一诺千金,如果社会上没有虚伪该有多好呀!

  沙良对朋友重情重义,有一次日本鬼子去抓三水,他想去救还好阿山拦住了,不然三水的鬼把戏就要伤到他了。当沙良看见伙伴阿河倒下时,十分悔恨自己无能不能去救他。可现在有许多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只要不伤到自己,就袖手旁观,冷漠无情。

  读了《少年的荣耀》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一诺金,重情重义……更要热爱和平,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读少年的荣耀后感3

  读李东华的新作《少年的荣耀》,其感受与读她以前的作品很不一样。她在尝试一种与她以前的写作路数很不一样的写作,显然,它是她写作生涯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读它,再回头看她以前的作品,自然会想到一个话题:成长能力。当我们将她的作品按时间排列成线往回看时,我们看到的是她的不断前进。“成长”这个词不只是用在一个人的青春岁月,而可用在人的一生。我更欣赏这种“绵长而不住显示活力”的写作状态。

  这是一部与当下流行的儿童文学很不一样的作品。我们可就这部作品讨论许多重要的话题,譬如“写实性儿童文学的意义”。

  当下儿童文学似有一个几乎无法阻挡的趋势:疏远甚至放弃写实一路,而扎堆涌向幻想一路。特别是刚刚进入儿童文学写作的年轻作者,走写实路子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走的都是幻想一路,仿佛这就是儿童文学的全部——幻想就是一切,“幻想文学”成了“儿童文学”的代名词。在幻想一时成为时尚文学时,众多写手纷纷加入,加之出版门槛过低,此类作品铺天盖地,倒也造出了儿童文学一番繁华盛世的样子。细看,其中固然也有令人注目的作品,但相当数量的作品只是流于上天入地、装神弄鬼、妖雾弥漫、群魔乱舞、口吐莲花……再加上穿越时空隧道一类的落套把戏。在如此情景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少年的荣耀》。作者从川流不息的写作浪潮中闪出,站定现实主义立场,以传统的笔法,用写实作品所需要的一切元素,耐心而细致地写着一段虽然已经远去但依然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历史。这里的天空与大地、小镇与乡村、田野和河流、药铺和墓地、男人与女人、大人与小孩,虽然已处于文学的书写中,但作者是以写实的心态看待的,是以写实的方式进行叙述和描写的。那种能听到细微喘息、感到体肤温热的真切感,那种回到大地的又一种阅读愉悦,已经久违了。这些年,我们太多又太久地沉浸在虚幻世界中——当然我们领略到的审美情趣无疑是合理合法也是有益的,但却过于单调了。理想的阅读,应当是天上飞翔与大地行走的时常交替,飞飞走走,走走飞飞,有空灵,有踏实。这种交替,肯定是有利于精神的完美发育和心智的健全的。

  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少年的荣耀》的作者为什么会从以前的写作途径中离开而写这样一种基调的作品,但当下的儿童文学显然更需要有这样的作品登台发声。

  因为儿童特殊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倾向,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幻想在儿童文学这里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要将它的全部文字一字不剩地都交给幻想。就一部儿童文学史来看,它也不只是一部幻想的儿童文学史。事实上,写实的儿童文学与幻想的儿童文学一直是结伴而行的。《少年的荣耀》也是对一份传统的继承。

  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事写实性写作的作家,大多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而后面出生的作家则似乎更倾向于幻想类作品的写作。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作家也穿插着写一些幻想类作品时,写出的依然是此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这可能是因为写实性作品的写作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写作功底。写实,也许是一种基本的写作训练。李东华是后来年代的作家,她却写了这样一部作品,有点意味深长。她的写作调整,给前辈作家带来了一份新的期盼,也是值得她同龄作者们借鉴和思考的。

  与成人文学相比,通常儿童文学不负有承载历史的重任。但这不是一个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事实上,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与历史生死相随的作品,并且最终成了儿童文学的经典。即使给低幼孩子看的图画书都有强烈历史意识的作品,比如以纳粹德国大屠杀为题材的《铁丝网上的小花》。

  《少年的荣耀》写的是一段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历史事件不一样,这段历史似乎直到今天还未结束。那个曾给中国带来巨大伤害的国家,相当多的人不仅没有从心灵深处为他们先辈的恶行忏悔,还依然克制不住地显示他们对从前侵略历史的向往,缅怀罪恶先人的罪恶行径的冲动不时地泄露出来——尽管那些受害国家的伤疤至今还在流着血。这个历史上一贯擅长阴谋诡计的国家,虽说政治派别林立,却在很有默契、很有步骤地去实施他们的阴谋。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的邻邦。而今天的中国孩子已经不再了解那段历史了。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也许,李东华写《少年的荣耀》,并无要让今天的孩子了解那段历史的明确动机,但它的问世无疑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当然,我们可以越过两个国家的世代恩仇,从更宏大处理解它的题旨和意义,比如“战争与和平”。作品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其故事是在两个基本空间展开的,一为大木吉镇,一为汪子洼。前者已被侵略者占领,而后者相对来说还是世外桃源。也许,我们会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产生误会:故事后来偏离主线了。会觉得用在汪子洼那边的笔墨太多,没有沿着在大木吉镇发生的故事情节往前推进,游离别处了。但我们何不这样理解: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她是想通过这两个境况很不一样的空间对比,让人们体会到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差异,从而诉说战争是该诅咒的,和平是弥足珍贵的。在汪子洼,那群孩子虽然还时时刻刻感受到不远处的战争恐怖,但他们依然享受到了田园的快乐。在这里,他们才是真正的孩子,而大木吉镇不能——大木吉镇使孩子们的天性完全被忽略,完全被窒息。其实,汪子洼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它也不时会被战争的阴影笼罩,并有许多隐藏的疑惑。但这里还是一隅可以让天性得以伸张的空间。两个空间的对比并没有坚持到底,汪子洼最终也被战争洗劫并流血了。这样的安排,让阅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和谐。将孩子还原到战争的背景之下,也许是一个最能揭露战争罪恶的方式。天真无邪的孩子本不属于战争,可战争从未因为他们是孩子而放过他们,并且还有一种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反抗能力,他们会成为被战争最先加害的人群。

  如何将中国经验转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财富,《少年的荣耀》也许可以给我们启示。

  由于文学的话语权并不在我们手上,我们今天使用的包括成人文学在内的全部文学的价值标准,其实都很难说是由我们来制定的。中国的先人们在《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书中所阐述、所制定的文学标准,是另样的系统,另样的话语。我们使用了几条?那些其实更接近文学腹地的标准,在强大的西方文学话语中,早已成为微弱——微弱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在这样一种尴尬语境中,就儿童文学来说,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它放弃了巨大而丰厚的中国经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量作品,是一些没有中国经验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只不过是用中文写出的罢了。如果我们将它们译成另外的文字,换上洋人的名字,大概是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的。经验的白白流失,未免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少年的荣耀》书写的却是一份地地道道的中国经验。但它是文学。作者给我们的启示也就在这里:书写的虽是中国经验,但一切是放置在文学的框架中进行的。从语言到故事情节的安排,从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刻画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描绘,处处可见“文学”二字。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从构思作品的那一刻开始,就将一切纳入文学的范畴之中。使用中国经验,并不只是为了呈现中国经验,而是将中国经验作为文学的资源和财富。正是文学,使宝贵的中国经验最终成为了精神财富,并且是可以输出和被世界享用的财富。

  说到儿童文学,我们自然会想到“快乐”、“有趣”、“轻松”、“单纯”、“可爱”、“飘逸”等词语,而不太会想到“厚重”这个词语。特别是在这个以享乐主义作为生活哲学和生活境界的当下,我们对儿童文学的看法更是如此。这个社会甚至公然散布对那些承载了沉重主题的、庄严肃穆的、有历史感的、情调高雅的作品的不屑一顾的情绪,以至于要明确告知我们:这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而《少年的荣耀》恰恰是一部厚重的作品。尽管作者依然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写出了孩子的乐观本真,写出了他们的欢愉和轻灵,但它的基调却是严峻而凝重的。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作品吗?难道一个孩子的成长仅仅在快乐中就能够很有质量地完成吗?“在快乐中健康成长”肯定就是一个不需要检讨的命题吗?一个孩子没有忧伤、没有忧愁、没有悲剧感、没有对生命的严肃思考,而只是一味沉浸于快乐,可能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吗?《少年的荣耀》让我们再度怀疑“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这样一个感性的定义,它要我们修正这样一个定义,而作出另一个定义——一个理性的定义: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而其快感既包括喜剧快感,也包括悲剧快感。

  厚重,同样也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品质,甚至可以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品质。

本文标题: 少年的荣耀读后感1500(少年的荣耀读后感_读少年的荣耀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7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阅读大海的读后感(优秀读后感:读海)创业维艰读后感3000(《创业维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