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读后感(文言文李杲好医)

发布时间: 2024-01-25 11:51: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泰戈尔读后感30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忠勇千秋想杞梁,颓城哀怨说孟姜,—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民间传...

乙亥读后感(文言文李杲好医)

泰戈尔读后感300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忠勇千秋想杞梁,颓城哀怨说孟姜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一代代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告诉国人,孟姜女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与秦始皇的残暴凶虐(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实孟姜其人乃春秋时齐国人,与秦始皇相隔数百年,怎能哭倒未来的长城?不过她的故事也不完全属于虚构,只不过没有那么凄凉,相反还具有明显的“女强人气质”。
事情还需要从头说起。
栾盈之乱
春秋中期,周王室日趋衰微,而列国争雄之势随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四位“伯主”(即周王赐予号令诸国的名号,齐桓公、晋文公皆为周王室正式赐封;秦穆公是为西戎、关中各国拥戴;楚庄王则为事实上的霸主)的先后离世而愈演愈烈,同时又缺乏类似上述四位为众所钦服的雄主,战争的频度和烈度都渐渐上扬。
周灵王十八年(公元前五五五年)五月,齐灵公因荒淫乱政,人心离散,朝臣密谋引世子光继位,乃有“温车之变”,甲士齐聚,先杀太傅高厚、又杀中大夫戎子、公子牙。齐灵公闻变大惊,呕血而亡。世子光继位,即齐庄公。
晋国与齐结怨多年,闻讯则欲趁机攻齐,晋上卿(职比丞相)范丐以为“伐丧不仁”,劝告晋平公班师。齐大夫晏婴(就是后来策划“二桃杀三士”之人)亦劝齐庄公与晋结好,齐庄公从之。两国遂暂无事。
数年后,晋下军副将(类似今天的陆海空三军副司令员)栾盈的母亲难耐寡居生活,趁儿子出外作战之机与大臣州宾私通,栾盈得知后羞怒不已,又碍母亲脸面,乃痛责守门吏,严禁外人出入。其母担心儿子翻脸,竟与奸夫商议,散布栾盈谋反的讯息。晋平公信以为真,准备治栾盈罪。(为何从古到今“反间计”都如此容易成功?)栾盈闻讯,携家臣数人外逃齐国。
却说齐庄公虽与晋结好,终不欲居人之下,乃张榜求贤,得勇士九人,皆能力举千斤(有些令人难以置信,也许与古时度量衡不同有关,在此不妄作揣测。)、箭射七札(即箭可以射穿叠在一起的七件薄甲),齐庄公号为“勇爵”,禄比大夫。
闻听晋国大将栾盈来投,齐庄公大喜,准备亲自迎接。晏婴劝阻道:“我们与晋国新盟,接纳其叛臣,如果晋国责问,我们何以答之?” 齐庄公笑道:“齐晋皆为当世大国,昔日结盟乃缓一时之急,两国终要分出高下。”(颇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意思。)乃迎栾盈入朝。
栾盈拜见齐庄公,痛诉其冤屈,齐庄公当下放出话来,必使栾盈复还晋国、报仇雪恨。
栾盈所随家臣中有勇将三人:督戎、州绰、邢堋,齐庄公爱才,将州绰、邢堋从栾盈手下要来,列为勇爵之末。齐庄公乃与众将时时欢聚,厉兵秣马,准备伐晋。谁知勇爵旧将与州绰、邢堋始终不和,为以后种下祸患。
齐大夫崔杼,本为“温车之变”的策划者之一,有拥戴齐庄公之功。齐庄公某日在崔杼家中饮酒,见其妻东郭氏,色心顿起,乃密与东郭氏私合。崔杼后来觉察,盘问其妻得以确认,虽未作何表示,也待其妻如往常一样,但已生弑君之心。
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齐庄公设谋,以栾盈密赴晋旧都曲沃,使其以曲沃为根据地,偷袭晋国心脏地带。齐庄公将这个想法与崔杼商议,(这真是生病人同鬼商量了。)崔杼正愁没有办法整死这个给自己戴“绿帽子”的国君,立刻想出一个置齐庄公于死地的办法。
崔杼告诉齐庄公说:“栾盈起兵固然使晋猝不及防,但后继无援,未必一战成功。主公可由濮阳北进,两路夹攻,可稳操胜券。”
崔杼的目的就是让齐庄公亲自参战,胜则自己筹划有功,败则结怨于晋,甚至于一命呜呼,居心不可谓不毒。(不过他也值得同情,哪个男人能忍这种窝囊呢?)齐庄公信以为真,完全采纳了崔杼的建议。
不久,齐庄公派栾盈及部分亲兵秘密潜入曲沃,勇将督戎随行。州绰、邢堋二将也欲随同前往,齐庄公担心二人归晋不返,乃阻之,另遣“勇爵”殖绰、郭最前往助战。(失败的阴影就此出现。)
栾盈来到曲沃后,立即夜访守城晋将胥午。胥午本是栾氏部属,极为同情栾盈的遭遇,当即慨然应允随其起事。栾盈当即尽起城中栾氏宗族,以督戎为先锋,帅兵车二百余乘,由曲沃杀奔晋都绛城。
绛城大战
自曲沃至绛城不过六十余里,栾军一夜即到,迅速通过绛城南门,守军毫无防备,督戎当先入城。
晋上军元帅赵武于家中得报,知城已不保,急告晋平公入“固宫”避难,(“固宫”即晋之别宫,乃先王专为突发事件而建,坚固异常,此时派上了用场。)自己急召各军将士至宫前准备迎战。
栾盈得报,乃令督戎分兵一半攻固宫南门,自己与殖绰、郭最引兵攻固宫北门。
督戎手提双戟,(似乎持戟者非勇将不可,吕布如此,典韦亦如此。)帅兵杀往南门,驱车在门外纵横来去,杀气腾腾。晋军素闻督戎威名,见其勇猛无敌,无不畏惧。赵武也不由叹羡不已,不料部下大将解雍、解肃兄弟不服,请命出战。
解雍、解肃刚至护城河边,督戎将双戟按地,一跃而过河,(颇有布勃卡的风采)早将解雍的驾马打倒,解肃急忙来救,督戎双戟霍霍,早将解雍刺倒,解肃也带伤逃回。晋军将士见素有勇名的解家兄弟如此不堪一击,更是人人落胆。
赵武思之再三,召来老将牟登及其子牟刚、牟劲(皆为晋宫侍卫,素以武艺高强著称。),以牟氏兄弟及解肃共同出战。
次日清早,三将出阵,直奔督戎。督戎也不答话,将双戟舞动如雨,大战起来。未几,督戎击断牟劲车轴,将其颠下地来,复一戟杀之。牟刚狂怒上前,怎耐实力差距,毫无办法。解肃已是败将,见此情景早已无心恋战,虚晃一刀往后就跑。阵后的牟登见势不好,急忙接应牟刚、解肃退回关内。督戎随后赶来,城头箭落如雨,督戎双戟舞动,丝毫无损,全身而退,晋军将士无不叹服。
赵武见连连败阵,心里极为焦急,遣人往报上卿范丐(就是栾盈母亲之父,即栾盈外公,也就是前文所说“伐丧不义”的仁兄,逼栾盈逃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范丐忧虑得茶饭不思。
要说真是天亡栾盈,范丐有一家仆斐豹,因连坐而为奴,系督戎旧识,知晓督戎有恃勇轻敌的弱点,请命对付督戎。
次日斐豹出战,督戎见之大笑,毫不在意。两人战不数合,斐豹转身逃往城西树林,督戎紧紧追赶入林,(江湖常说“逢林莫入”,那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料斐豹早于林内设下机关,督戎双脚被绳索套牢,斐豹轻易取下了督戎的人头。(可叹一代勇将,如此丧命。)
斐豹手举督戎血淋淋的人头走出树林,栾军见督戎竟然被杀,军心大乱,顿时作鸟兽散。(古时两军对阵,将乃军中之胆,所以常有大将失利,全军崩溃之事,倒也不足为奇。)范丐见斐豹立此奇功,自然对其大加奖赏。
再说栾盈攻打北门,连获督戎捷报,大喜之余说道:“我如果有两个督戎,还愁固宫不能攻破吗?”岂不知,这句话使殖绰、郭最更加嫉恨交加。过了几天,闻听督戎被杀,南门兵败,栾盈大惊,急请殖绰、郭最,商议决死一战,强攻北门,以图败中求胜。殖绰、郭最笑道:“督戎尚且失利,何况我等无用之人,请将军另请高明。” 栾盈毫无办法。
入夜,赵武帅晋军两面合围栾军,栾军大败,军士十死七八。栾盈死命冲出重围,逃回曲沃。殖绰、郭最自知有罪,竟逃往卫国去了。
晋军毫不放松,赶到曲沃,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围困月余,城破,栾盈、胥午被擒,满门抄斩。(可叹栾盈终究难逃一死。)
杞梁陷阵
且说齐庄公打发栾盈走后,亲自提兵攻入晋国,攻克朝歌,直抵太行山。齐庄公正准备商议进攻绛城的方案,栾盈的败报已经传来,齐庄公知道计谋已经失败,乃命全军撤退。
齐军退至齐晋边界,始终觉得不甘心,决定进攻吕国以泄愤。(吕国乃当世小国,在数年前曾随同晋国作战,攻打齐国,所以齐庄公欲除之,同时避免师出无功的尴尬。)当下屯兵边境,准备进攻事宜。此时大将贾举(也是“勇爵”中人)向齐庄公推荐临淄人杞梁,称赞其勇猛无敌,齐庄公立刻将其召至军中。
正式出兵之日,齐庄公各赐“勇爵”众将坚车五乘(即五辆新战车。春秋时各国以车战为主,步兵辅助,直到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使骑兵开始登上中国战争史。),又赐杞梁坚车一乘。杞梁见齐庄公并未给予自己同“勇爵”一样的待遇,心里知道齐庄公并不十分信任自己,乃慨然请为先锋。齐庄公问需要多少军士,杞梁答道:“只需御者(即战车驾驶员)一人。” 齐庄公惊讶之余,也想看看杞梁是否如人所说的勇猛,就答应了。
次日,杞梁单车在前,杀入吕境。正逢吕国国君带领三百甲兵巡视。杞梁也不答话,驱车直取吕军,左冲右突,当者必死,不一会吕军就死伤近半,吕国国君大败而走。
杞梁毫不迟延,令御者直冲城下。吕国国君令人掘下一条深沟,放起火来,使杞梁难以通过。此时御者将盾牌平放在沟上,自己伏在旁边,让杞梁驾车通过。杞梁过沟后,御者已经烧成焦炭。(春秋义士何其多也,可惜御者竟连姓名也未能留下。)杞梁跪拜御者尸首后,直奔城门。
吕国国君见此场景大为恐慌,当即在城门上高喊,愿将举国财富的一半送给杞梁,求其退走。杞梁大笑道:“不要用名利来侮辱我!”上前夺门。吕国国君赞叹其勇而无私,极想收为己用,乃令甲士百人伏于城门后,开城诈降。
杞梁入城后,伏兵四起。杞梁毫不畏惧,单戟(又是一个用戟的豪杰!)突围,又杀伤吕军二十余人。吕国国君见杞梁即将突围,乃令乱箭齐发,杞梁身中数十箭,气绝而亡。(可惜一员勇将,齐庄公不能用之。)
且说齐庄公率大军前进,闻报杞梁战死,大怒攻城。吕不能支撑,吕国国君请降。齐庄公余怒未消,不准备同意请求。不料晋国召集宋、鲁、卫、郑等国,准备进攻齐国。齐庄公得此急信,乃许吕国之请,大索金银财宝,以车载杞梁尸体,班师回齐。
孟姜哭夫
齐军灰溜溜退回都城临淄,齐庄公命人将杞梁葬于城郊。此时杞梁的妻子孟姜前来迎接丈夫的遗体,齐庄公就召见孟姜并准备在城郊举行吊唁仪式。
孟姜对齐庄公下拜后说道:“如果杞梁是有罪之人,就不劳烦国君吊唁于他了;如果杞梁无罪,按礼制就应该到我家进行吊唁;如果杞梁有功于国家,按礼制就应该到杞氏宗祠进行吊唁。城郊并非行礼之处,臣妾不敢接受国君的问候。”齐庄公大为惭愧,乃令奉杞梁灵柩入其宗祠,举行盛大的吊唁仪式。
孟姜守着丈夫的灵柩,三日不吃不喝,抚棺痛哭,直至血泪交加。恰巧此时临淄城南门崩坏下陷,人们都传说是孟姜的贞节感动上天。(推测城门崩陷的原因,多半是年久失修,只不过符合了人们推崇善良的心理罢了。)
事情代代流传,不知什么原因演变成了秦人范杞梁修筑长城,累死城下,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闻夫死而痛哭,长城为之崩塌的故事。不过孟姜的节操和美德,是经久不会改变的。
余波未了
不久,黄河泛滥,晋国联合攻齐的计划搁浅,齐大夫崔杼极为失望,就决定自己寻找机会。崔杼假称自己患重病,齐庄公乃往崔府约会其妻,崔杼关门打狗,杀死了齐庄公,另与其同党迎立新君(即齐景公),自己把持了朝政大权。
崔杼见局势已经被自己所掌握,乃令史官将齐庄公写成患疟疾病死。谁知太史伯直书“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光即齐庄公名)。” 崔杼大怒,杀之。伯有兄弟三人:仲、叔、季。崔杼又令仲再写,仲还是写出实情,崔杼又杀了;叔还是如此,崔杼再杀。最后崔杼让季写,威胁道:“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不怕死吗?只要你照我说的去写,我不但饶恕你,还赏你金银。”季说道:“就算我不记载事实真相,你也不能掩盖悠悠天下人之口,我不是不怕死,也不是不爱财,但书史为鉴,是史官的职责,我决不会改变。”崔杼毫无办法,只得作罢。
一出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剧,就这样拉下了帷幕。英雄与奸佞、志士与小人,无不在其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记。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思。

胡子昭文言文

1. 明史方孝儒传的原文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

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王闻齐、黄已窜,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籓。

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复遣指挥武胜上书,伸前请。

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

帝乃诛胜以绝燕。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

时河北师老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

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

间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方孝孺)草诏。

召至,(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

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

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

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绝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

洪武二十五年尝上书阙下,请减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赋,谪戍庆远卫,以军籍获免。孝复子琬,后亦得释为民。

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一时士大夫信之,为纂《归宗录》。既而方氏察其伪,言于官,乃已。

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云。 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原质字希鲁,孝孺姑子也。

由进士授编修,历官太常少卿。建文时,屡有建白。

燕兵至,不屈,与弟原朴等皆被杀。 公智字叔贞;嘉猷名升,以字行。

皆师事孝孺。孝孺尝曰:“匡我者,二子也。”

公智以贤良举,为御史有声。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馆为编修。寻迁陕西佥事。

尝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谋倾世子状。孝孺间燕之谋,实嘉猷发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荣县人。

孝孺为汉中教授时往从学,蜀献王荐为县训导。建文初,与修《太祖实录》,授检讨。

累迁至刑部侍郎。 郑居贞,闽人。

与孝孺友善,以明经历官巩昌。

2. 明史方孝儒传的原文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

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

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王闻齐、黄已窜,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籓。

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复遣指挥武胜上书,伸前请。

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

帝乃诛胜以绝燕。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

时河北师老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

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

间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

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

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

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方孝孺)草诏。

召至,(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

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

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

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

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绝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

洪武二十五年尝上书阙下,请减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赋,谪戍庆远卫,以军籍获免。孝复子琬,后亦得释为民。

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一时士大夫信之,为纂《归宗录》。既而方氏察其伪,言于官,乃已。

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云。 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原质字希鲁,孝孺姑子也。

由进士授编修,历官太常少卿。建文时,屡有建白。

燕兵至,不屈,与弟原朴等皆被杀。 公智字叔贞;嘉猷名升,以字行。

皆师事孝孺。孝孺尝曰:“匡我者,二子也。”

公智以贤良举,为御史有声。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

建文初,入史馆为编修。寻迁陕西佥事。

尝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谋倾世子状。孝孺间燕之谋,实嘉猷发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荣县人。

孝孺为汉中教授时往从学,蜀献王荐为县训导。建文初,与修《太祖实录》,授检讨。

累迁至刑部侍郎。 郑居贞,闽人。

与孝孺友善,以明经历官巩昌。

3. 求《蚊对》读后感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中文名: 方孝孺 别名: 缑城先生,正学先生 国籍: 明朝 出生地: 浙江宁海 出生日期: 1357年 逝世日期: 1402年 职业: 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 《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 师从宋濂 方孝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 方孝孺侧身画像(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小韩子 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

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

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

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建文帝)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

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孺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诸弟子之冠 方孝孺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

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询,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

惠帝廷议讨伐,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于是被杀,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

神会于心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

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作品感悟 方孝孺说,他是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而终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逊志斋集》卷六)。可见《越巫》是作者有感于明初“好诞”“好夸”的不良风尚,作之以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

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惯于装神弄鬼的越巫,被恶少装鬼而吓死的故事,鞭挞了招摇撞骗、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骗人者始则害人、终则害己这一古训。叙事生动而简洁,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虽不加议论褒贬,但倾向鲜明,让人领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

这在“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的封建社会,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

由于永乐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传于世的诗文是由后人辑录的,因此其中难免杂有他人之作。据《南濠诗话》记载,《勉学》24首是陈子平作,《渔樵》1首为杨孟载作,《牧牛图》为元人诗。

视死如归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方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编辑本段简明传记简介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召见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4. 伯尚庭前倾竹叶,用中宅畔看梅花

人名,二人是作者方孝孺的好友。

这两句诗出自明代方孝孺的《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 伯尚庭前倾竹叶,用中宅畔看梅花。

天教二子相为乐,来往风流也足夸。 诗在方孝孺《逊志斋集》中收录。

诗序曰:“乙亥新春出城东,偶作十七诗。同游诸友从而和之,因亦次韵以写所怀。

会叔贞之成都,书以识别。诗中所云司户孙者,即叔贞也。”

乙亥年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时方孝孺正被蜀献王朱椿聘请当世子的教师。 考张常明著《逊志斋外集》,诗中“叔贞”是诗人好友郑公智,“伯尚”是诗人好友胡子昭。

“用中”不知何人,但方孝孺另有诗《览以德用中二友和东坡喜雨之作》,可见他也是诗人好友。 附: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字伯尚,四川荣县人。

富经术,性耿介,少从学方孝需游汉中。蜀献王重之,赠以诗。

以明经荐为荣县训导。建文初,升翰林检讨,迁山东佥事,进刑部左侍郎。

四年九月十一日坐方党死,临刑高唱诗曰:“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年四十一,阖族被擒,父复初,母郭皆年八十余,子五人绍、缉、继等皆谪戍,妻女给功臣为奴。

正德中巡按御史熊相立祠祀之,弟子义,一名志远,洪武时荐辟,历蜀府典宝,闻兄死,弃官辟丹陵。蜀献王深怜之,令削发为僧,以亲遗体辞。

有子二人,方数岁,子义曰:“我兄无后,天不绝吾,生二子当免难。”竞携二子避去,莫知所之。

郑公智,字叔贞,浙江宁海人。力学好古,工文辞,与林嘉猷皆方氏姻戚。

孝孺荐之,蜀献王召至成都,王与语史论词艺,公智数称述河间、东平贤行,王说之。建文初,从孝孺至京,寻举贤良,为监察御史,吏事精敏,持法不阿。

燕兵至,坐方党论死,而宋漉孙情又坐郑党,陈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433616266瑛请并罪之,太宗曰:“濂,名儒,开国时事皇考有劳,有之。”独杀公智。

5. 方孝儒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

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

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

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

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6. 东兴镇的历史

东兴镇白杨寺村二组有一寺庙叫天应寺,在一巨石上造像1龛,龛高2米,宽1.8米,深1米,龛内造观音及龙女、善财。此外还有2块清乾隆年间的修庙碑记,龛前地面上左右各立一尊高1.8米的罗汉。造像衣纹清晰,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宋代造像特征。这对研究宋代石刻造像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二00六年四月,天应寺造像被公布为荣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庙宇无人管理,庙内蛛网甚多,碑记风化难辨字迹,石刻受损严重。二00七年两尊罗汉菩萨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东兴镇埂子村一组(小地名胡家坝),是明代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国防部副部长职〕胡子昭的故里。胡子昭于元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在这里出生,明初“清难之变”被杀于南京。五十余年后的天顺年间,其女胡金奴已八十多岁,向内宫皇后请求,把父亲遗骨归葬故乡。遗憾的是,坟墓已毁,无迹可寻。 东兴镇埂子村二组有一祠堂叫刘家祠堂,占地四百多平方米,保存较好。 东兴镇境内,工矿企业较多,有蜀南气矿荣县天然气净化厂(原脱硫二厂)、东兴水泥厂、荣县高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荣县中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荣威石粉厂、自贡市北斗水泥公司等。

看过左传有什么感觉

《左传》首先是一部与《春秋》配合的编年体史书,要讨论其价值,首先要拿同时代(主要是写作对象的时代,即春秋史)同性质的其他著作做对比。大体而言,左传纪事详明可靠,文笔又好,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下文节选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版前言》,有删改!
《春秋》评价
春秋是鲁国的一部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后人又续至十六年)共二百四十四年间的不完备而可信的编年史。
第一,为什么说它可信呢?以天象论,春秋纪载日蚀三十六次,被近现代天文学证实无误的有三十三次。又如春秋纪载有「星陨如雨」(庄公七年经),这是公元前六八七年三月十六日所发生的天琴星座流星雨纪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纪载。还有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纪绿。这些天象,若不是当时人看到,当时史官加以纪载,谁也不能假造。其次,彝器和古代文物的不断发现,很多能和春秋相印证。再次,两晋以至唐宋人所引用的竹书纪年,也有能和春秋相印证的,本书(指<春秋左传注>)注中都加引用,然而所引不多。为什么呢?雷学淇于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十一「八年晋文公卒」条说:
纪年为晋、魏之史记,其原本录晋、魏之事必详。宋初传本止记其异于左氏经、传者,以备稽核;其同者则不录。而唐以前诸书征引又皆取春秋经、传,而不引纪年。故纪年之同于经、传者多不传于后。如文公之霸业,纪年岂有不详记者,而今皆不见,卽此之故。若史通惑经篇、唐书刘贶传所引,皆其仅存者矣。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说:
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大得古书。……其纪年篇……大似春秋经。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也说:
观汲冢所记(即竹书纪年)皆与鲁史符同。
这些都是确凿证据。 一则证明春秋史料的可信;二则证明孔子未曾修,更未曾作春秋。
第二,为什么说它不完备呢?一方面,古代史官纪事本来简略,宣公二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其中有一段经过,而晋太史仅仅写「赵盾弑其君」五个字,鲁太史才根据通报写作「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而于具体情况,一字不写。而且实际杀晋灵公的是赵穿,为什么太史归罪于赵盾呢?这一道理,春秋也不曾提及。同样,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杀掉齐庄公,其中经过更为曲折,也有丑事,而齐国太史也仅仅写「崔杼弑其君」五个字。鲁国史官才根据齐国通告,补上被杀日期和齐君之名,写为「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我们再用古本竹书纪年相对,如桓公十八年齐人杀郑国之君子亹,竹书纪年也仅仅写「郑杀其君某」六个字。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后序论纪年说:「其著书文意,大似春秋经。」可见这样简略的记事,是当时各国太史的通例。这种大线条的画笔,连个轮廓都不完全,无怪乎桓谭《新论》说:
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这话很对。如庄公二十六年经「曹杀其大夫」、僖公二十五年经「宋杀其大夫」,两条都没有传来说明补充,则杀者是谁,被杀者又是谁,为什么被杀,其经过如何,一概无法知道。
另一方面,春秋记事,可能本不完备,又加上后来抄写有遗漏,因之有不少地方使人难以理解。
以日蚀为例,在春秋自隐公至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在鲁都可见到的在六十次以上,春秋纪载仅一半。再略举出几点。
春秋历鲁国十二公,除闵公外,其余在位年数,隐公虽仅十一年,而摄位时年已长大,其余十公,长者三十多年,短者如定公十五年,然而他是昭公之弟,卽位至少在三十二岁以上。这些鲁公,总有不少女儿出嫁。但春秋载鲁女出嫁的仅仅七次。
春秋之时,周室固然已经衰落,但名义尚存,所以僖公二十五年载狐偃向晋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晋文公由此称霸。而鲁为周室之最亲近者,并且齐国仲孙湫说鲁国「犹秉周礼」。既然鲁国还实行周代礼制、礼节,为什么二百四十二年间,春秋书鲁大夫到京师去的仅仅七次,聘问者仅仅二次呢?拿辑本竹书纪年来看,也有若干条为春秋所无,属于失载之列。
至于春秋是否有传写脱漏,从古今所载春秋字数的差距来看,未尝无此可能。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张晏说,春秋一万八千字。公羊传昭公十二年「其词则丘有罪焉耳」下徐彦疏引春秋说也谎「春秋一万八千字」。王观国学林却说:「今世所传春秋经,一万六千五百余字。」李焘为谢畴作春秋古经序说:「张晏云春秋万八千字,误也。今细数之,更缺一千四百二十八字。」张晏为曹魏时人,王观国和李焘都为南宋初时人。假若张晏的「万八千字」的数字可靠,则相隔九百年光景,春秋便漏抄一千四百二十八字。据汪伋十三经纪字,依清乾隆甲寅(一七九四年)刻本,春秋为一万六千五百十二字,较之李焘所细数,又少了六十字。辗转抄刻,字数难免有脱落。试想,春秋一条,多则二十余字,少则几个字;而自张晏以来,几乎少了一千五百字,至少是脱了一百多条。
公扈子曰:「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见说苑建本篇)董仲舒《春秋繁露·灭国上篇》说同,淮南子主术训更明白地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其后司马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刘向于所上封事(见汉书楚元王传)无不如此说。而按之春秋,实际都不够此数,也不知道汉人传说是这样,而不论春秋实际纪载;还是汉人所见春秋,远比今日所传春秋为多。
本文标题: 乙亥读后感(文言文李杲好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5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杨红樱神秘的老师读后感(《神秘的女老师》读后感700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在旅馆里拍合家欢读后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读后感1000字 作文 二年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