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21 11:0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1

  学校教育不是给人生画上一个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

  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系列问题。

  这个寒假,在浙江省张作仁名师工作室倡行的"春节51科研力量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遇见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通过对本书的整体浏览,了解到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并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整本书自成系统,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详尽的论述,又有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是一线教师必看的好书。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维照进工作、学习、生活。本次阅读,我们采用拆书方式进行深度研读,即各学员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研读章节并作线上线下分享交流。我重点研读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

  本章节组织阐述的逻辑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从概念的意蕴和具体策略两大章节展开,其中意蕴从有意义学习的渊源和意义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展开阐述。具体策略从意义化教学案例和意义化教学改革的案例展开阐述。意义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从学习论的角度理解,又可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来说,有意义学习是奥苏泊尔最为倡导的,他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陶冶、价值的形成、思想的启蒙、道德的养成,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也是和学生精神上相遇的过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基于此,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意义化策略的课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层面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足够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种课堂:道德课堂、生命课堂、幸福课堂。这些课堂立足生命的终极意义,实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精神意义层面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话:学校教育给你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就叫素质。那么剩下的东西究竟是指什么?

  纵观本书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核心是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是知识更为隐性,更为重要的内在东西,是影响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也是意义化策略重点阐明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完成。礼物,字典上解释,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由此联想,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倡行一种师生建构性的交往,那么,作为学科教师(送礼者)如果能研究如何为受礼者(学生)传递信息(本学科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情感、意愿(本学科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的思维方式来关照自己的课堂,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确定、活动方式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时空的拓展等,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也只要这样的课堂交往过程,我们才可以说也将知识及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得以涵养、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发、价值得以形成的过程。

  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实现知识对学生个体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指导功能,助力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自由人。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2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平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中国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范文3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要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

  这样在反思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不断进入教育教学新境地的钥匙,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给信任和宽容,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以核心素养为指挥棒,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建设》读后感

  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

  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本书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读后感

落实核心素养
并不抛弃三维目标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所以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应该如何应用学科素养?学校主要从学段分析、课程跟进,以及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的层级目标等方面开展工作。
核心素养是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下一步,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如把国家何地方课程进行领域整合,在领域整合基础上制定课标,形成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体系。
从落实核心素养方面来看,目标、过程和评价都不能抛弃。引入核心素养体系并不是要抛弃三维目标,而是考虑如何在核心素养体系下重新建构三维目标。
核心素养
是校长办学的战略指导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且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在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看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校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了解,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前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看学校如何实施。朝阳师范附属小学校长齐振军认为,要落实好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校长必须明确其概念内涵,以及今天我们提到的“核心素养”与过去的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何不同。
在探讨核心素养概念、内容时,很多校长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之所以是“核心”,就表明它是关键必需,是少而精,并不是面面俱到。“要注意其与学生一般素养、学科素养在概念和意义上的不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校长宋茂盛说。
齐振军认为,今天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齐振军说。
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读书心得

      这本书用大量的实验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介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相关要素。今天我将以书中所介绍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说一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1.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情境,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说,更加需要教师启发式地教,让学生探究性的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学习兴趣,形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2.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各种实验

    对于一个新奇的物理现象,通过讲解或阅读文字,远比不上通过眼睛看现象得到的多,更何况亲自动手操作呢?

    所以很多专家认为应尽量把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实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尽量参与主动探究学习,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觉得这也是比较片面的。

    3.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当然,分组实验探究教学是最有效锻炼学生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但是,对于实际的教学来说,除了分组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教学也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中必须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初中学生的思维仍习惯于靠经验和材料去判断与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并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其次,初中生心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妙,兴趣广泛、强烈,但缺乏深度和稳定性。如果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深索自然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最后,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是比较多的,有必做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上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小实验,随着教育的发展还有一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好实验,物理实验既要发展又要创新,实验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一节课的时间以及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对实验的预设和铺垫再加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要占上大半节课,如果预设不够充分或者放手过度可能会导致一节课连一个分组实验都完不成,这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得不偿失。因此,我们能做的分组实验就要精选,剩下的很多实验还是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来完成。

    4.如何真正实现物理实验教学 

    这样看来,针对目前的教育,演示实验还是特别重要的。但即便是做了很多演示实验,时间上可能还是有困难的,我们还得想办法。   

    能让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活动尽量让他们参与。

    结合我经历的培训学习说说我的一点拙见:刚开始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给大家做演示实验或录制演示实验视频,在课前给大家展示。

    具体做法:教师给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录制实验小视频并给与展示和鼓励。录制要求学生先介绍自己和要做的实验以及器材,然后边演示边讲解,最后得出结论。把视频在课前展示出来,或者发到抖音等网络平台,老师和大家可以点赞留言鼓励,这样学生会很有成就感,更能促进其他同学的效仿和进步。实施锻炼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随机每组抽一名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作业的布置,组员负责辅助这名同学或者这名同学独立完成,组长负责辅助协调,使实验作业最终得以上传展示。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主动性和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到时候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能力或许已经不在话下了。

    以上就是我本次的读书交流内容,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点启发,谢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二)关键能力的认识

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教育部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其主体、核心和基础应该是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能力有三个特征:

1、剩下来的东西

教育中被吸收进来的东西,就会内化为人的素质,所以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是鼓励他们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文化意义。在教学角度,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2、带得走的东西

基础教育,其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做准备,所以我们教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带得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

3、可再生的东西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甚至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感悟的时间,通过感悟让学生产生智慧,产生一种创新能力。

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

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从我们的角度讲,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还是教师教会的,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在的学生。

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比只是记下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只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缺乏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僵死的学习。

而在学习中在课堂上,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问能力,体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怎么让自己的课是一堂好课?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也生问、发问、提问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是好课。教学,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我们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表达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问题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看法和发表意见,这既是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从理解到创新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听得懂,却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想透彻。所以,我们要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促进他们的独立思考,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暴露他们在理解过程中的认知错误,便于及时纠正。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基础打得牢固、扎实,其他能力才能水到渠成。
本文标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读后感(《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5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米开朗琪罗传》的读后感)树懒的哲学读后感(慢慢活 管他死在何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