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学读后感(儿童心理读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4-01-19 17:48: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5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

婴儿心理学读后感(儿童心理读后感怎么写)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1

  看完了《青少年心理学》,我有感而发。

  青少年同龄人群体的来源,受教育而接触的同龄人群体;家庭生活而接触的同龄人群体。青少年好的学业成绩能够让父母为之欣喜,但是对于提高青少年在同龄人群体中的地位影响不大。

  青春期同龄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绝对值远远高于与成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

  与儿童期相比,青春期同龄人在没有成人监督的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情况更多。

  在青春期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和异性同龄人交往,而同期同龄人群体性别高度分离。

  而同期同龄人局限于较小的团体,而青春期才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同龄人。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2

  《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Steinberg),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美国天普大学“劳拉卡内尔”教授组成员。一生致力于当代青少年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父母与青少年关系、青春期冒险与决策、青春期心理卫生、青春期大脑发育、在校兼职、学业成就、青少年犯罪与司法等。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长发展领域发表了350余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许多著作,在青少年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少年心理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青少年心理学著作,自出版以来不断再版,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我这次看的是第10版。在本书中,青少年研究专家斯坦伯格根据最新科学研究,从生物基础、社会影响以及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将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可以让读者对青春期有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充满了新的潜能、挑战和发现,在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作为家长的我,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有太多的疑惑和无助,特别是心理上的转变,所以很希望从中能找到帮助孩子顺利安全的度过青春期的有效方法。

  可能是因为翻译和国外的表述习惯的不同,读起来很费劲,把我虐得不轻,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被虐亡了。

  从上周六到今天为止我读到了第70页,这70页全面阐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并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敏感、脆弱等变化,以及角色和身份的变化。青春期到底有多长呢,在当代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指从孩童时期到成年时期之间的过渡期,比狭义上的单指点生理上的青春期要长了很多。这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学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硕士,博士),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导致父母不需要孩子过早成家立业,工业时代需要的劳动力减少等。广义的青春期包含了狭义上的青春期和显性期。显性期指狭义上的青春期结束到成年之前这段时间。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第二性征的出现,身份随之变化,心理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

  头一次接触心理学方面的书,感觉既新鲜又有趣。我的大儿子已经15岁了,因为不了解青春期,甚至还伴随了二胎的出生,所以前面的几年,是任由其按生理规律生长,既不了解我儿子的内心,也不关心我儿子的身体变化,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束手无措,对此深表惭愧。看了这本书后,纠正了我对青春期的偏见,有几点朴素的感悟,现将其分享如下:

  一是青春期无小事。青春期的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女性来月经等。面对这些,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或惊慌、或木讷,再加上社会对青少年角色的再认定,对青少年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如敏感、多愁,在意他人的.眼光等,这个时期如陪伴不好,会导致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可见,青春期的事无小事,因为这些事是决定后半生身心健康的大事。

  二是青春期是惊喜期。大脑发育在十岁左右就已发育成熟,接近于成人大脑,所以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了顶峰时期,又无成年人的工作家事等烦忧,是人生中的黄金期,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青春期也是身体增长最快的时期,高的一年增长达10厘米,这样的情况一直要维持到青春期结束时停止身高的发育。可见,在青春期处处都有惊喜。

  三青春期是危险期。伴随着青少年的变化,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自尊心、情绪化增强,好奇和冒险意识也随之增强。但青少年的三观尙未完全建立,且对外界环境的防御系统还未完全建设好,如环境和朋友接触得不好,像吸毒,赌博等对青少年的诱惑力可不小,因上述因素导致个时期成为了犯罪的潜伏高发期。

  对于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和陪伴,静待花开就好了。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学院派系统学习心理学6年,并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为方向的学生,我自己在选择一本专业书籍时,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这本书是第“大于等于2”版的话,选择它应该没什么大错。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赫然“第11版”的时候,可想它当时在我心中的宏伟形象。

  拿到了热腾腾的新鲜书,翻开后:优美的装帧和高档有质感的纸质,让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与分享,生动活泼的语言,开放全面的视角等等等。这一切都让我想说:如果推荐一本书作为青少年心理或发展心理学入门书籍的话,它绝对是您不二的首选~!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4

  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绪、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或是激动、振奋,显得十分热情;或是动怒,感到泄气,变得消沉起来。另外,青少年的情绪明显不稳定,有波动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遇到顺利的情境时,就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充满各种幻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信念就产生动摇,出现沮丧、灰心的情绪。这种情绪多变不稳定是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的,也与经验不足有关。因此,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我意识危机、社会适应危机、情绪发展危机、个性发展的危机等。青少年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些危机,顺利成长。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5

  以前的发展心理学或青少年心理学书籍,基本着眼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侧重于个体纵向时间轴上的研究,比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这本《青少年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除了纵向的个体发展研究之外,该书还纳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多种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圈子,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专门详细解读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比如不同肤色、不同经济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互联网等新文化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如在美国社会应起很大反响的“虎妈”,实际上就是欧裔美国家庭和亚裔美国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育儿方式的差别,而这种文化特异性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族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趋同,相信在该书第12版或第13版的时候,可能会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发展。

  除了单独成章之外,该书在各章节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观点;第四章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较,如中国台湾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智力”的概念强调人际相处的能力,也就是“会做人”被认为是智力高的一种表现;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群认同,这可能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将骆家辉一直误认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别的时候,也比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在后几章涉及家庭、学校、同伴工作与职业的领域中,无不谈到了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因此我特别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知、情、意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着重推荐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师翻译的《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值得心理学工作者们常备。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6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中学心理老师工作,感慨万千。在这所完全中学里,我看到了重点培养的初中部,孩子们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叛逆、对自我的迷茫;而以放羊式教育为主旋律的高中部,我看到了孩子们思想的奔放、对未来的憧憬、对性和爱的纠结……开学前看到这本书,我想,我是极其需要它的。

  这本书可以让我更从容地回答学生的一些留言:

  1、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2、为什么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

  3、爸妈只疼家里的小弟弟不疼我这个姐姐,还让我干很多家务活,我好难过……

  4、遇见喜欢的男/女生,却不知要怎么跟他/她搭讪,觉得好糗。

  5、上了高二,终于发现自己是时候努力读书了。可是落下的功课实在太多,我快要学疯了。能放弃吗?不能。可是我该怎么办?

  这本书我也想推荐给某些抓狂的班主任。他们可以以此看清学生的乖巧抑或叛逆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想法:

  1、我们班有一个JP女生,下课总是去跟老师假装很熟,在办公室里蹭来蹭去,说了也不听,这是什么心理?

  2、现在的孩子真是玻璃心!批评两句就眼泪决堤。他一哭我就想算了吧让他回去下次再说他。结果他似乎摸透了我的命脉,以后我一批评他就哭得更凶了。办公室的其他老师还以为我把他怎么了呢。老师真难做。

  3、新班主任最怕班里有“熊孩子”了。经常被其他科任老师投诉,自己找他谈了好几次也不奏效。想着要不去家访一下,这学生一副打死都不让我去的架势,仿佛背后有难言之隐。

  虽然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是学生。但长大后为人师,却似乎忘了当初的我们是如何匍匐过这段坎坷的青春路,忘了当初的我们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怎样的对待。这本《青少年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暂时退行到花季雨季,让我们弯下腰,听到孩子们花开的声音。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篇7

  我们曾为三角函数、二次方程、椭圆、双曲线犯头疼,皮亚杰认为那是从具体运算转换到形式运算;我们曾为某个人心动、为爱不顾一切,斯滕伯格认为那是浪漫的爱,只有亲密和激情没有承诺;我们曾做过很多梦,毕业时不知何去何从,埃里克森认为那是处在同一性危机中,尝试着体验不同的角色。原来那些忧伤、痛苦和喜悦事出有因,并非只有你一人承受。从学术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认识,不亦乐乎!

  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认知、社会情绪。生理是心理的基础;认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智力;社会情绪包括情绪、人格、社会关系。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经典发展理论后,阐述了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二部分介绍认知和社会情绪的发展,第三部分介绍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环境,第四部分介绍青少年发展的问题,逻辑相当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为胎儿、婴儿、童年、青少年、成年,本书只在青少年阶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丰富,译笔晓畅明白,十分难得。由于文化差异,本书在性、学校教育、青少年问题方面援引的数据恐怕与国内相去甚远,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说,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在伪心理学泛滥的当今,引进西方经典教材以正视听,真是业界良心!

儿童心理读后感怎么写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儿童性格心理学~读书笔记

好性格三分靠天生七分靠养成。读懂孩子的性格色彩,不与孩子较劲也不迁就孩子,不打不骂孩子,不娇不惯养孩子。

1.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孩子的性格不好情商就不够;

2.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具有力量。

(一)表现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1.善良:自带温暖他人的力量

善良是每一位孩子应该具备的美好品质。很多表现型的孩子身上都有这一特性。因为他们本身就像一团火热情的照亮温暖着周围的人。

2.自信:自告奋勇的参加活动

孩子的自信更多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信任,尤其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父母,做一个完全信任孩子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吧,你会发现在爱和信任中成长的孩子永远都是那么开朗,那么自信。

3.热情:什么都想参与和帮忙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逐渐发展起来,尤其外向型的孩子自我意识,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在这一阶段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热情,即便他们的能力有限,也尽力为他们提供施展的舞台,这才是明智的父母,应该尽的责任。大不了多花一点精力收拾惨局而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4.主动:敢于争取表现自己的机会

孩子从两岁开始,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会有初步的荣辱感和自尊心。当孩子勇敢的提出意见时,父母一定要采取尊重的态度。要知道再三否定和推翻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造成致命的伤害。今后他就再也不敢也不愿意主动为自己争取权益了。

5.责任心:对分配的任务很认真的完成

孩子从两三岁就开始渴望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尤其是表现型的孩子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好时机,不仅要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更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让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家务分工,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小主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孩子在家庭管理分担家务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的重要性,还可以切身体会到爸爸妈妈为家庭所做的的心血和辛苦。从而为良好亲子关系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6.顽强不屈:遇到挫折不哭鼻子

孩子坚定不移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但有的时候却会被爱子心切的父母所吞没,我们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受难,所以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险境时,恨不得把所有的困难和辛苦都一力承担。殊不知正如温室里的树苗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一样,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孩子,也是无法成为栋梁之材的。因此,不要给孩子过度的保护,更不要因为心疼孩子遭挫折,受辛苦而越俎代庖。自作主张为孩子解决难。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鼓励和信任。家长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助一臂之力就足够了。

7.乐观:在他心里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而生活不可能总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和磨难,而乐观正是对付这一切不如意的最好的武器。与其说乐观是一种性格,不如说是一种品质,而所有的品质都是三分靠天生,七分靠盘培养。只要家长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就能更加快乐的面对生活。
8.懂分享:从小就有分享意识

(二)父母教养方法

1.若是性格优势就给予鼓励

2.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学习难度

3.肯定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表扬

赞美和表扬在儿童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喜悦,还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和积极性,作为父母,要看到孩子,每个值得赞扬肯定的地方,并且及时的给予肯定,可以是一个大大的拥抱,也可以说句赞美的话,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欣赏和鼓励。
表扬和赞美不是无敌放失,整日将宝宝真棒,宝宝真了不起,这样的一句挂在嘴边,没有针对性内容的夸奖只会让孩子一时兴奋,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里,自然也就起不到强化好行为的作用。所以,表扬一定要言之有物,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才受到表扬和赞美,只有这样,他才会明白今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4.奖罚分明,让孩子明白对错

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适度,不一味的追捧孩子也不盲目的责罚孩子。奖励是为了强化孩子好的一面,惩罚则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不好的一面。相对而言,正面强化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地以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5.让孩子自己决定和谁做朋友

即便你对孩子结交的某些朋友不满意,也要多听听孩子的话。他们会告诉你每个孩子都有美好的一面。即使有些有某些不良行为的孩子,身上也有一些美好的品质。而且研究表明,多与各种发展水平和类型的朋友相处,孩子会更有包容性和理解力,长大后做事也更有决断,具有更强的领导能力。
(一)思考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1.敏感:内心细腻,注重细节

2.睿智:爱思考,谨慎又腼腆

3.专注:注意力集中,喜欢研究

4.服从:乖巧听话,不善拒绝

5.乐于合作:懂得配合,有团队意识

(二)父母教养方法

1.不吓唬,不威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2.肯定孩子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

3.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变自卑为自信

4.人前不教子,保护孩子的名誉和自尊

孩子虽小,却也有中年人前教子会令他们感觉丢脸伤心。要么自卑,而抬不起头,要么因为愤恨而产生逆反心理。总之两种后果都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敏感内向的思考型孩子来说,当众被教训指责对让他们难以承受的。
5.教孩子适时说不
教会孩子自信,勇敢,尤其是面对不公平待遇时一定要大声的说不。

学会说不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更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个从来不会说不的孩子不仅没有反抗意识,连自我意识都会被深深的埋藏。

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不要权威来压迫他们,要尽量营造一个舒缓的环境,用温和的态度,让孩子们说出心中的想法。教育孩子要坚持自我,对他们不想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要知道有时偏偏是态度过于强硬的家长会培养出过于温顺,不懂说“不”的孩子。

(一)指导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1.调皮:活泼好动,爱搞破坏

2.叛逆:对着干,你说东他偏说西

3.争先:自信勇敢,锐意进取

(二)父母教养方法

(一)亲切型孩子的性格心理ABC

亲切型孩子的性格(绿色性格)--随和善良而乖巧。很少和人争吵,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行事。但是正因为喜欢听从别人的意见,在遇到了喜欢惹事生非的小伙伴时,常常会让自己陷入麻烦。

1.自卑:内向羞涩,不爱表现。原因无外乎两点方面一是内因:亲切型孩子的性格内向,羞涩,他们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外因:家庭教育的过度,保护和过于严苛都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这一类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经不住打击和失败,因此他们宁愿用沉默来守护自己的尊严。他们不信任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教育这类孩子温和的鼓励和耐心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2.胆怯:胆小脆弱,缺乏勇气。长期在大人的溺爱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加的胆小。因为还害怕孩子遇到危险。大人总是在各个方面限制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胆小,缺乏勇气。另外,经常受到大人恐吓的孩子,也容易变得胆小。所以不要一味的责备孩子胆小,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该从大人做起。

3.自我:有主见,有个性,不反抗。过多的要求和过于严厉的态度都会令原本胆小的亲切型孩子更加没有自信。因此,对于亲切性孩子爸爸妈妈不妨多一些宽容,容许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多待一会儿。

4.拖拉:慢性子,遇事不慌忙。父母就要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多一点耐心。

5.孤僻:腼腆胆小,不喜欢被打扰。作为父母,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只要多一点主动,多一点大方。

6.软弱:温柔和善,不敢说“不”。软弱的孩子了,父母的类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身软弱型。第二种父母恰恰相反属于专制霸道型,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参与锻炼,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不主动不积极的性格。

7.沉默:什么事都藏在心里。如何才能让孩子开口呢?首先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赢得孩子的信任。其次,父母要主动关心孩子,一旦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即便孩子不开口也要主动询问。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并且让他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会支持,并帮助他那么孩子。最终会愿意把心事说出来的。最后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自信坚强的品格。平时锻炼他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知道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切问题,也都要自己去解决。

(二)父母教养方法

1.陪伴和鼓励,帮孩子克服恐惧

当孩子胆小,害怕时不要指责他们,因为恐惧是一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任何恐惧的产生都是对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回应。消除孩子恐惧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有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孩子害怕的时候有父母的爱围绕在身边,不仅可以让孩子安心,还能给予她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对于3到7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因此当它们感到害怕时,请张开臂膀保护他们是唯一正确的做法。

2.别让虚假的怪物吓破孩子的胆

对于黑暗的恐惧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对3到6岁的孩子来说,这种恐惧会来得更加强烈,这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象力逐渐丰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却尚未成熟,所以他们总认为看不见的黑暗中隐藏着某种怪物和妖魔。意识到孩子还是正常生理现象之后,父母就不应该强迫孩子独自面对黑暗。要知道强制不会让孩子变得大胆。父母表现出来的愤怒和失望,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无论是在黑暗还是光明的环境中,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平静正常,慢慢的孩子就会习惯黑暗,接受黑暗。

3.创造机会,帮孩子克服害羞交朋友

学会与人交往,结交朋友,不宜太晚,孩子一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经常带孩子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中去。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同时鼓励孩子多与不同的人接触,多参加群体活动,以锻炼孩子的的胆量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事实证明,越早与人接触,接触的人群越多,孩子的性格越开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长大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

4.信任孩子,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你能行”虽然只是今天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妈妈对孩子全部的信任和积极的鼓励,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产生我一定可以的信念。这句饱含信心,鼓励的积极话语,会让孩子的心如同向日葵一样保持饱满,积极向上的状态,即便孩子一开始做的并不是很好,但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和尝试之后,孩子一定会做到,越来越好。反之,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都是你不行,你能力太差,你不如别人的这样的评价,那么孩子的心里就会充满悲观和自卑的情绪,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所以对于内向胆怯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多鼓励,一定要无条件的信任他们,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多一些积极的赞美和暗示,孩子就会对未来充满希冀和信心,从而努力的向成功迈进。

5.别催,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作为父母,我们要多一些耐心,相信他们一旦敞开心扉,就会充满善意和热情。以最大的热忱对待他人。并且相信他们的与人相处之道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友谊和真诚。

6.鼓励孩子多开口,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7.欣赏孩子,发觉孩子的潜能

信任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信任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有时候要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其实很简单,就是相信他们能做好,欣赏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和每一点努力。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只有信任才能将这种潜力最大的发挥出来。

8.学着坐第一排,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

坐第一排数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勇敢的追求。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有拼搏奋斗的勇气和勇夺第一的信念,胆小的孩子更需要这样的历练和鼓励。需要有竞争的意识和信心。所以当孩子们不自信,不勇敢的时候,请记得跟他们说,要坐第一排,因为坐第一排需要敢于挑战自我,勇敢争夺机会,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和勇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起着示范表率的作用。正所谓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从小教育孩子要尊重老人孝敬长辈。家庭是一个大课堂,爸爸妈妈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都会都会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所以要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人,爸爸妈妈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入手,孝敬双方的父母,让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会孝顺。

和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样,感恩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潜移默化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一个有心的父母,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关心,爱护他人。

适当的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孝心最简单,有效的途径。不要让孩子认为做家务就是父母的责任,告诉孩子他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应该主动帮家长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样孩子在家做家务的过程中不但能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关爱体贴父母,同时还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自豪。

(一)让孩子试着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

孩子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而去,独自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恰到好处的鼓励和适时的指导是必须的,爸爸妈妈的鼓励会给孩子信心与勇气,而恰当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我们鼓励孩子遇到难题,自己解决,只是为了给他们心理上的断奶,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不剥夺孩子的尝试机会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无数个第一次。孩子总要学着独自去面对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晚放手不如早放手,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父母们在孩子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心都是悬着的,但是人的一生中每个第一次都应该让孩子们尝试,父母只能承担指导者的角色在一旁默默的守候,静静的等待。我们只有学会放手,孩子才能真正的独立,真正的长大。

(三)大人不要随意插手孩子之间的矛盾

孩子们之间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纠纷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父母不妨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处理的方法。孩子们的群体也是一个小社会,放手让孩子去解决问题,实际上也是在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正是在不断的争吵与和好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孩子们之间的小矛盾做家长的不要急于插手。可以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如谦让宽容,勇敢承担责任,尽礼帮助他人。

(一)分享让孩子更快乐

谦让是一种大度、美德,但并不是无原则的忍让和退缩。失去自我和个性的忍让是懦弱不是宽容。

所有的分享都需要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发自真心的分享才能让孩子收获友谊快乐加倍。如果孩子年龄小,无法理解分享的意义和快乐,爸爸妈妈也不要着急。不能强行把孩子的东西分给小朋友,而是要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们切身感受分享的快乐和意义,当孩子大方地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时,爸爸妈妈不要忘记给孩子一个大大的赞。表扬和赞美去强化孩子分享行为和习惯养成的最好的外部刺激。受到表扬和赞美的孩子会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分享意识的和行为,并且逐步将分享内化为自觉自重的优秀品质。

(二)学会换位思考,孩子才更有同理心

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它可以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患习惯,学会理解他人宽以待人和朋友保持亲密的友谊,为孩子长大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三)学会道歉很重要

不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因为它们有着和大人一样强的自尊心。即便他真的觉得很抱歉,有时也不愿意开口说那三个字,因为在他们看来说了对不起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做了错事的坏孩子。所以要让孩子明白,知错就改是一种好的品德,勇于承认错误更是勇敢者的行为。总之,让孩子学会道歉,要建立在大人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不要发怒,更不要强迫,用耐心去等待他,用爱心去呼唤他,让他真正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愿真诚的说出内三个字对不起。

(一)分散注意力或者冷处理孩子的任性妄为

他孩子哭闹任性的时候,家长可以尝试用其他事物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于一件事物的时间就越短,家长可以用更有趣的事物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这招不凑效。再试着冷处理,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让孩子自己慢慢平静。如果孩子继续胡闹,家长也可以暂时离开。通常情况下,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无理取闹,并不能换来大人的妥协时。他们就会平静下来,而这时大人再跟他们讲道理,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二)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嫉妒情绪

嫉妒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心理现象,虽然嫉妒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心理,但是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家长不注意疏导,这种情绪任由嫉妒的独苗越长越高,孩子长大后就会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不满,甚至产生破坏报复的心理。如何建立正确的竞争观,让孩子远离嫉妒之心。

首先,当孩子因为嫉妒而难受生气甚至发怒时,父母不要指责斥骂孩子,而是先告诉孩子自己能够体会并理解这种心情,因为嫉妒也是人类的情感之一,但是我们不能任由它发展,而是要学会转移和控制。

其次,教育孩子要承认差异,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也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让嫉妒无处生根。

总之,虽然嫉妒是每一个孩子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但是作为父母当发现孩子有嫉妒心之时,一定要及时疏导,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健康的发泄,并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坦然的欣赏他人的闪光点。

(四)营造环境而非控制孩子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平等,温和的家庭氛围,杜绝暴力和冷暴力。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温暖,但同时也不能过分的溺爱,那样会养成他们唯我独尊,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其次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愤怒的时候静数30秒,让情绪平稳下来。

最后要记住当孩子试图用哭闹达成某个目的,家长千万不能妥协。要知道一旦一种习惯养成,孩子长大后也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一)蹲下来与叛逆的孩子平等对话

无论多大年纪的孩子,都希望家长能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说话,蹲下来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说话,孩子就会听话的多。如果总是粗暴的命令,那么孩子长大后不是越来越叛逆,就是会变得懦弱无主见。
蹲下来以孩子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你就会明白孩子的感受与想法,你就会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抗拒你的命令和要求。蹲下来,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与孩子做朋友。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与孩子交朋友,没有孩子喜欢与高高在上的交流,与孩子在同一高度对视才能更有效的与孩子沟通。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孩子才会愿意听父母的话,才会愿意遵从父母的命令。

所以当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不妨蹲下来,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三)最好的管就是不管

最好的管就是不管,给孩子适当的自由,适度的空间,不要全包全揽。过度的管制只会让孩子厌烦,苦闷,最后慢慢变得不听话,叛逆,没有自信,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四)要适可而止,别跟孩子较劲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可是我们却忘记了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总是简单的命令孩子听话,如果孩子不听,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跟孩子较劲。较劲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孩子屈服于大人权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失去自我;一种是坚决不听,最后弄得人仰马翻。其实与孩子的较劲要适可而止,对于孩子的坚持,我们可以不强制性的命令,而用另一种更温和的方法:商议。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讲理得多,有时候我们只要换种态度,换个方式,孩子就能够接受和认可。关键在于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接受。

性格不分好坏,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顺势而为,才能让每个性格的孩子充分发挥其优势。

读《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有感

这本书是我看的《正面教育孩子的60个细节》的延伸,所以里面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也有以下是新学习到的内容:

1.最好的教育是关爱。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吻,不要总是板着脸,微笑着说,爱他。关爱孩子从远离手机,陪孩子玩开始。每次去游乐园,总会看到大部分父母都拿着手机坐在一个地方动都不动,孩子过去拉衣角都不理。我很庆幸我自己不是其中的一个。我陪着孩子玩,他高兴,我同样也玩得很开心,而且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他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可以看到,比如他不敢滑滑梯,经过我的示范,鼓励,勇敢的滑下去了,这种快乐,我很珍惜。

2.不要替孩子看世界。孩子的探索精神能刺激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认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爱孩子和保护孩子的最好方法不是将他们包裹起来,而是让他们认识,自己有意识的远离危险,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还能干。

4.害羞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表现。这是对陌生环境和人物的自然反应,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想让孩子不那么害羞,可以这样做:①带孩子走出家门,见“世面”。②让孩子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③创造孩子与人相处交流的机会。

5.很多父母想着小孩子还小,经常对宝宝进行“哄”,这里指的是哄骗。就是对孩子的承诺,经常不去实行或者直接抛之脑后,若无其事。其实,这种常见的行为,会造成孩子也养成不诚实守信的不良习惯。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父母更要以身作则。

6.父母对孩子,为了让孩子听话,通常会采用命令语气。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还有可能让孩子变成没有主见,失去自我意识,可以尝试用商量的,请求帮助的语气跟孩子交流,这样会达到想要的结果。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时常亲吻拥抱孩子,能让他有幸福感和安全感,孩子长大以后会有更好的人生。先成人,成长,最后才是成才。
本文标题: 婴儿心理学读后感(儿童心理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1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大全600字(读后感的作文600字)红楼梦读后感有点评(红楼梦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