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 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8 00:49: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

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 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着,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着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2

  断断续续,《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终于被我看完了。

  随着这本书,我的情绪有从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当它终于被我读完后,竟有 了被释放的轻松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和所谓的丰富的生活毫无关系。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要过精彩的不一样的人生,总觉得平淡对不起稍纵即逝的青春。

  但事实是,所谓的丰富发生过后,你并不一定有饕餮一顿之后的满足感,反而会让你消化不良难受许久……

  也许粗茶淡饭的日子还是适合我,因为生活远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的天还没有冷下来,但是有种预感,觉得气温随时随地可能自由落体地降下来。

  所以每天早上醒来,都有隐隐的焦虑……

  幸福其实往往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的不幸都给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们就没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这话虽然听起来那么知音但它的确很肺腑……

  也许,也可能只是我其实没什么出息而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目前读到80页,就已经摘了16篇笔记。先择一二和大家分享。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4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多年以后,离开学校之后,想到岭师时,我会想到什么呢?大概是抬起苦涩的眼睛环顾图书馆引来一阵眩晕的感觉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5

  作者作为一个高端的知识分子,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描述什么大道理,而是很真实的写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写到我心坎里去了,觉得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会这么干这么想这么做。

  学习焦虑是每个人都会有吗?在以前我觉得作者这种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学习当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们一样呀,不学习就会焦虑,制定完学习计划又不能按时完成。是不是只要坚持学习的想法,长久下来也会慢慢积累成长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看书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强,会不能很好地享受这个过程。我想在之后慢慢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吧,学习是必要的,但是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变得必要。

  有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负担,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觉得自己这里比不上别人哪里比不上别人。我想接受自己这样的性格,不觉得自己自闭、内向是不好的。虽然我内向,但是我也喜欢美食、喜欢新鲜、喜欢尝试。内向和美好生活没有联系,开朗不代表能更好的体验人生。转变自己的心态吧~给自己一点赞美和信心。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6

  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随笔,用批判性思维和调侃性语气记录身边的事情,记录自己的思考。特别赞成作者说的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觉作者是认清了生活的悲观本质,并把它撕碎揉烂之后用嬉皮笑脸的语气描述出来的。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碎碎念的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幽默,风趣,说话毒蛇又一针见血,并且还十分的接地气。惊讶于她看事情的态度和角度,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比如提到亲密关系和小圈子时,她认为有一个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结果是往往是大家集体“坐井观天”,有时候温暖也会成为压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观点,但钦佩她的直白与坦率,大概就是那种能够快刀斩乱麻把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来,有时候我们纠结、徘徊、迷茫,但是却什么也表达不出来,而作者每次都能够用简单的几句话或者平平无奇的几个比喻就把这种状态阐述出来,比如用打哈欠来描述花开的动作,用粥和蜜来形容时间,用种一棵树形容自己的长住……

  特别喜欢她说的: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了五官和表情。

  这就是我喜欢写的原因呀!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7

  十年前的一本书,到现在,整个中国可能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也从剑桥回到清华。第一次接触到刘瑜的书,应该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匆匆打开,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开这本书,是在新华书店,读了前面两页,觉得尚且还算有趣,花了几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书里的某些观点可能是我有在思考过,但是作者将其写了出来。

  作者所过的一种生活,正是我一直想过的,但是我远没有她这么优秀。但是怎么说,有时候没也是有赶上时机。其实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思索孤独的意义。高中时代的我的确是孤独的,但是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与其相处,总是僵硬。再后来到了大学,孤独只是和成长交融在了一起,一个人的目标更明确,倒是也结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独。

  孤独就孤独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独。读书的意义在于什么,读书的意义在于让你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式决定了你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

  这是我想说的,接下来希望你好好读书,别抛弃孤独。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8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这是作者的简介:刘瑜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为《南方周末》写时评专栏、《新周刊》写书评影评专栏。《南方周末》2008年度年度专栏作者。

  个人作品:《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2009年南方周末年度图书)、《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

  大家有时间就去阅读一下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9

  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送你一颗子弹",在这一篇里作者就《送你一颗子弹》这部电影对拉美社会状况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评论,作为一个政治学者,自然观点深刻,分析透彻深入,让人受益匪浅!对生活、社会的认识不应当流于表象和可见的,而应当看到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想要带给读者的或许也就是这么一种人生态度吧,所以选用了这个标题来作为正本书的名字。

  “如果说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红军在与敌人的对抗中爬雪山过草地,那么我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只骆驼在默默无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达的多好啊!“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这些文字简直就是一类人的精神写照,真是观点精辟,句句箴言!纵然都是些胡思乱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见解,未尝不是一场激励人心的指引。可能每个人读完后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读到了什么,那就是你的收获!与我而言,对于一直向往的更高层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对于一些问题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确的认识!

  孤独学习研究知识的人们,不免会有各种疑问与思索!但同时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么短暂易逝,其实大家都这么健忘!有点像《初恋50次》里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积累!于是不断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断学习。潜移默化的积累总会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创造自己的日子,构建自己的人生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0

  从冬瓜小姐推荐这本书以来,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总算是读完了。

  是一个留美女博士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毁三观的个人观点。可能有些偏颇,甚至是极端,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也有她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不像是书,其实作者自己也说了,也就是记录不同年龄阶段的想法,然后串起来的。因为她觉得文字即体验。等头发花白牙齿落光了回过头来体验已过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个自己。就像路边捡钱包一样,可以重拾好多个自己,这真是个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来,我曾经是这样的啊。或者说,原来我最满意的状态出现在这段时期啊。她的这种状态或者心态,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还是强烈推荐这本书,至少读起来不会无聊,真的很有意思。

  读这本书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渡过。无论是她谈到英国的选举时刻民众短暂的自由还是毛里求斯的阳光沙滩,无论是资本主义最腐败的俱乐部还是对饭扫光痴狂的生活态度,无论是他人即地狱还是不婚主义者;每篇文章都给读者抛出一个论题,然后围绕着它各种批判或是解读,只是这些论题是围绕生活围绕三观展开。这样来审视人生,这也算是值得度过的人生吧?回头想想,我每天发掘或抱怨的也不过是在审视人生罢了,审视的这个过程是能量守恒的,有时积极大于消极,有时负能量超过正能量,不管怎样,都在审视的过程中把人生摇摇摆摆地向前推着。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过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来也就这么回事儿。那么是不是应当进行SWOT,在了解WHAT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权衡优劣势,掂量机遇和威胁,然后把人生从偏移的轨道摆正?使之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读到最后我终于明白送你一颗子弹作为标题的意义。()其实就是一种警告。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这本书好像是搞人类学而不是心灵鸡汤型,或者说它是人类精神疾病大全,从始至终看似话题观点大相庭径,其实贯彻其中的是焦虑,如果非要上纲上线,就是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也是对人类甚至人性的焦虑。在这里作者似乎认为以上种种症状都是自知的表现,应该给立个牌坊。不要误解,作者并不是赞成作死的忧伤,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伪文青们所谓的美丽的忧伤的,正如她在谈到不结婚时说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有多少女爱因斯坦,女贝多芬了……由此可见,作者焦虑的不是感情等儿女情长之事,而是21世纪世界之怪现状的焦虑。当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讽,同时也不忘对社会对女博士不公平的态度进行嘲讽,她是一个傲娇的美丽的女博士。

  送你一颗子弹,给你一个警告,在审视人生的同时,请你将你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都转化为生产力吧。如果这样,你必定走得更坦荡荡。

如何评价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

每一本书都可能突破我的认知,这样说显得我很无知,但的确如此,每一本新书对我都是未知的世界。一个说明书都能突破我认知。
记得刚上学的时候,领到新书回家,翻来覆去都觉得新鲜。认不了字就看图,就这也上头。谁叫我懵懂无知呢!
所以第一本突破认知的书就不论了,说说这些年对自己冲击力比较大的一本书吧。
十年前我读《少有人走的路》时就有醍醐灌顶的感受,那时候书比现在贵,不怎么打折,我记得近百元才买了一套四册。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再贵一点也值得买,特别第一册《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苦海无边。
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一旦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我们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因为,只要我们想通了这一点,并真正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他们一遇到问题和痛苦,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仿佛人生本来就应该既舒适又顺利似的。他们哀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麻烦、压力和困难,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他们诅咒命运不公,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乃至他们的种族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过着自由而又幸福的生活。
那时候的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精神内耗特别大,大舅二舅都救不了,是这本书救了我。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真正健康者寥寥无几。
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问题——存在心理缺陷。知道真相的我差点眼泪掉下来!
好在,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这样想才忍住没哭。
既然逃避问题是我的问题,那么应该要不放弃不抛弃才对。可接下来这段话又突破了我的认知。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其实这里放弃跟前面说的逃避痛苦并不冲突,有时候不放弃正是由于逃避痛苦。比如恋人分手时纠缠不休,不肯放手是害怕痛苦。
类似突破我认知的观点有很多,可以说把我冲得头昏脑胀又心悦臣服。
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死亡”当中,这个“秘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表明上这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
要放弃某种事物,首先必须拥有它。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拥有过的事物。同样,首先要确立

如何评价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

我很庆幸自己在读书上能有爱屋及乌的理念,让我坚持读完了这本书,继而从中获益良多。我觉得这本书是由简及繁的,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样,由青春期慢慢的过渡着,逐渐形成了一个稳重的自己。正因此,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引子,诱导着我回忆自己的曾经,那段已经过去的岁月,虽然我现在也还是天真得很。

《送一颗子弹》——刘瑜

没读之前,想象一下,这本博文集大概会讲些什么呢?书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我的猜测:
把读者看作各种武器,作者锋锐的见解就像弹药,不知弹药合适与否,先送一颗子弹。
我们就像是一把没有子弹的枪,有威慑但是没有杀伤,有能力但是没有目的,所以作者送我们一颗子弹,仅仅是一颗。

以下是…大量书摘,少量感受

本章主要讲他人,以自己的眼光看他人。有渊博的人,积极的人,涉及的书有《月亮与六便士》,兰德的《源泉》
电影有《无极》,
音乐有《What Is He Building There》。
还讲了:宿舍的厨房政治,老头的“自然的生活”,老太太的红唇,理工男的腼腆,朋友的煽情艺术。
也讲了集体早操,讲了自己的词语洁癖,另一个博客(私密)。

[Intimacy] “集体压力”“像石头一样!绕着随便一颗星球转!我不知道自己受了什么刺激,为什么这么需要亲密关系,这么需要温暖,从地球的温暖开始。”

[有关的无关的人]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

[诗坛风乍起] “只要是以写诗为爱好的人,就是时代的先锋。”

本章讲自己,以“他人”的眼光看自己。
谈论的话题有:学习焦虑,乡愁,做话剧导演的理想,工作态度(干一行恨一行),看电视的经历,自己英文名字Alice背后的故事,一个朋友(老张、亦文、蚊米),一瓶辣酱(扫饭光),一本杂志《纽约客》,一个歌手(崔健),自己的一个爱好(喜欢写故事的开头),一次错过地铁的经历,看恐怖片的态度,一些幼稚不理智的冲动,一个作家(毛姆),一条自己喜欢的裙子。
以及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缺乏弹性的人。

[技术问题] “在所有的事实中,这个是最没劲的:人为了避免痛苦,总是可以创造出无穷的道理。”

[干一行恨一行] “每一个活着的事物都有义务去养活自己。”

[毛姆] “今天忍不住去Google了一下毛姆,发现他从小是孤儿、个子矮小、双性恋、口吃……一个男人的细腻必须通过这些得到解释吗?敏感就不能够是一种健康的力量?这些陈腐的逻辑真叫人扫兴,仿佛一切艺术上的想象力,表达的最终都是对自我的厌恶。”

[slow like honey] “两个礼拜前买的植物,放在白色的瓷碗里,每天只浇些水,它就乖乖地长着,今天竟然轻手轻脚地,开出来花来。这么安静的成长,仿佛只是在那里打着盹,每一朵花都是一个哈欠而已。哪像我们人类,每一天都活得虚张声势,每一天早上醒来,都要把活不活下去,重新变成一个问题。”

本章讲作者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涉及电影《立春》《黑客帝国续集》《革命之路》《March of Penguins》《飞越疯人院》《肖申克的救赎》《Synecdoche New York》,
涉及的书有弗洛姆《逃避自由》,《麦田里的守望者》《历史的终结》《疯癫与文明》《资本论》
提到的音乐有《一无所有》《回到拉萨》《Strawberry Wine》《Cold Water》《roads》《Rain and Tears》《Rudy’s Arms》

[被搁置的生活] “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称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联想电影《遗愿清单》

[无用功] “那些洋洋洒洒、却永远不会再去重读的读书笔记。那些夹在书中间的五颜六色的小笔记……几乎全都是无用功。更可怕的是,我隐隐地觉得,这里面还藏着人生的道理。”

[请别让我消失] “它(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关于一个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败后如何说服自己去耐心完成这个失败的小说。”
“但是,追求这些(知识,文学,音乐,和心爱的人坐在床边说话),他就远离了愤怒,而愤怒——只有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与其到远方去投靠并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发掘热爱的小说音乐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为迷路而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时光,等那个注定的失败从铁轨那头驶来时,闭上眼睛,呼啦,干净利落地消失”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
“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本章讲爱情。谈约会文化,求婚仪式,谈独身主义,谈长相(色),谈了张爱玲,谈婚姻制度。
提及的电影有《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Closer》《西雅图夜未眠》《Walk the Line》《手机》《朗读者》《好女孩》,
提及的歌有《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伤痕》,
提到的书《兔子快跑》

[园丁与花园] “它(痛)把模糊的东西,转化为清晰。把迟钝的东西,转化为尖锐。就是通过被伤害,爱的感觉变得清晰而尖锐,正如就是通过生病,我们突然感受到我们的身体的存在。”

[兔子跑什么跑] “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
“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

论社会,国家,政治,论科技发展,谈了“政治冷漠”,谈了戈尔巴乔夫,东德西德,谈了奢侈生活(阶级差异),全球化与本土认同,制度主义。
提及的书《柏林墙》《追风筝的人》《苦涩的革命》
提及电影《Badder Meinhof Complex》(西德恐怖组织电影)《Secuestro Experss》(犯罪片,阶级斗争)提到恐怖片《午夜凶铃》《闪灵》《沉默羔羊》,提到电影《灿烂人生》(政治尽头),与书名呼应的电影《send you a bullet》(绑匪电影),《他人的生活》(1984年东德现实写照),《Burnt by the Sun》纪录片《life after people》

[心型卡片] “格瓦拉也许是个“好人”,一个“理性主义者”,但是同时,相比一个英雄对一个穷人的拯救欲,我总觉得,一个穷人对一个英雄的嘲讽里,有着更加无穷的道理。”

[They Just Give Up] “自暴自弃的最高表现形式并不是枯竭或者对枯竭的不加掩饰,而是通过投入集体的怀抱来升华这种枯竭,赞美这种枯竭,顶礼膜拜这种枯竭。”
“摆脱了智力想象力和勇气的负担,你就摆脱了自我,也就是,光荣地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啦。”

最后,喜欢闲暇时间读博文的读者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送你一颗子弹》

本文标题: 刘瑜 送你一颗子弹 读后感(《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6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生的瓶孑的读后感600字(《人生的瓶子》读后感400字)写书写读后感(写文章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