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传》读后感(《宋史'欧阳修传》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24-01-18 00:50: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欧阳修传》读后感刚刚读完《欧阳修传》,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欧阳修这样的北宋文坛盟主自然是不敢怠慢。这本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博士章敬...

《欧阳修传》读后感(《宋史'欧阳修传》的启示)

《欧阳修传》读后感

刚刚读完《欧阳修传》,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欧阳修这样的北宋文坛盟主自然是不敢怠慢。这本书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博士章敬平先生的作品。

提到欧阳修,你会想起什么呢?是唐宋八大家还是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醉翁亭记》还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其实我最在乎的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风貌,是晏殊、钱惟演、张先,是范仲淹、梅尧臣、苏瞬卿,是其余宋五家,也是寇准、韩琦、富弼等名相。那是一个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向往的文人时代。

欧阳修祖籍江西庐陵,生于四川绵阳,父亲是八品的下级官吏,可惜在欧阳修四岁的时候就谢世了。欧阳修的母亲贵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在《宋史》中流传了“欧母画荻”的故事。

欧阳修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死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享年66岁。欧阳修的一生是屌丝逆袭的一生。在仕途上官至参知政事,是真正的副宰相,正二品,死后谥“文忠”,元丰三年神宗追赠太尉,元丰八年哲宗追赠太师,政和三年徽宗追封“楚国公”;在文坛上他是北宋第一个盟主,革新文风,提携后辈,对后世文人学子影响深远。

他是晏殊的学生,范仲淹的小弟,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的老师,是司马光、包拯、狄青、韩琦富弼的同事。他是庆历新政的主力军,也是濮议之争的推动者,生平多次被政敌诬陷,人品一度为人诟病。他喜欢写艳词,和歌妓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但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和范仲淹所提倡的名节也许是后来程朱理学的前身,但终归和程朱理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认为这点不能归咎于他。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下,终将碾过当世和后世的人和事,以史为鉴,以古人为朋也许只是我们的一个心愿罢了!

《欧阳修传》读后感

2021.07.25日:《欧阳修传》读后感
        对于欧阳修一直停留在高中时期的诗词,以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人名号,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个人,也许了解过只是肤浅的,所以忘了;前几天听了樊登读书会的《欧阳修传》从一个草根逆袭到三朝元老,深得宋仁宗的的喜爱和器重,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其中和欧阳修共事三十四年;
        欧阳修24岁殿试甲级十四名,去面见皇上,皇上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怎么这么丑?当听到这段的时候我觉得好笑,可是莫名的内心里确是难受的,可能是看惯了这个繁杂的世界诸多的看脸的悲剧,也可能因为他的一身才华盖过了容颜,格外努力的人总会被老天眷顾;
        欧阳修的婚姻算不上不幸福,但是也是不幸的第一任妻子活了一年去世了,第二任妻子也是活了一年去世了,直到第三任妻子,欧阳修去世后她还活了很长的时间;书中评价欧阳修:是个在悲观世界里乐观的人,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和别人说,一个人偷偷地哭泣,包括他的妻子去世,哭完了看到别人还是那张笑呵呵的脸;他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即使处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力量…
        欧阳修的才华是世人皆知的,为歌姬作诗,著名的诗词《临江仙》,因为以为歌姬慌忙到场丢了金钗发丝凌乱,宴席上有人说欧阳修如果三分钟内能赋诗一首,他就送歌姬一直簪子,没成想欧阳修出口成诗,不仅让歌姬无限崇拜,也为歌姬赢得了金簪;为亡妻悼词:《生查子 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成为千古名句;利用业余时间贡献二十四史中两部:《新五代史》《新唐书》,可见欧阳修的文学底蕴和渊博的学识;
        晚年六十岁身为宰相,被人构陷乱伦,历史上的记载纯属诬陷,但是在当时的身居高位和小人的算计下,被政治对手利用大肆渲染,任何事情都经不起谣言的流传;接下来神宗继位运用王安石变法,青苗法最终走向极端引起动荡的时候,因为欧阳修的干预暂停,引发神宗大怒,也是在此时欧阳修选择激流勇退、请辞告老还乡,六十五岁晚年给自己取名号“六一居士”1072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去世;皇帝听说后全国免上朝一日,追欧阳修为“一品太子太师;赐谥号文忠公(范仲淹是文正,本身欧阳修是文,文字比文正更了不起,但是因为王安石一直和欧阳修不和,在王安石经手的时候改为:文忠)
        欧阳修的一生绝大多数时光都被贫穷折磨的够呛,四岁丧父母亲独自带大他,但是任何时候他都乐观对待,欧阳修极其的热爱生活,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爱收藏、爱喝酒、爱品茶、爱听曲子看歌姬,爱吃鳜鱼大闸蟹,爱看菊花牡丹花;他和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同时代的人物,他是苏东坡的伯乐,苏东坡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他的未来,他一生仰慕欧阳修,并且在欧阳修去世的时候哭的不能自己;
        一代传奇的辉煌落幕,让人难免心生怜悯但是更多的是敬仰,无论何种境遇都能随心过自己的生活,爱肆意的当下;欧阳修很喜欢诗词歌赋同样的喜欢美女歌姬,王安石和司马光就很看不上他,但是他的才华又不得不让他们折服;樊登说听完欧阳修的故事,我们就有机会和圣人对话,我想想很有道理的,我们赶不上那样的盛世看不到那样璀璨的诗坛繁华,但是千年后我们听着他们的故事,看着那些名留青史的著名诗词,又何尝不是隔着时光看他们的人生,感悟我们的未来呢?
        我很羡慕那个时期的文人,群星汇聚,一起为中国的文坛贡献了了不起的经典,透过古人的故事看现在的自己,我们也要一样的努力,希望在未来在以后也能被一群人羡慕、惦念;这就是读书的力量,读书点亮生活,读书点亮未来;

《宋史'欧阳修传》的启示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他曾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夷陵(今湖北宣昌市)令等地方官,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传反映了他怎样的从政思想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他曾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夷陵(今湖北宣昌市)令等地方官,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宋史·欧阳修传》),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因此深受世人称赞。 欧阳修先后治理过数郡,从不显露政绩,不追求个人声誉,对待百姓宽松简约,而不随意骚扰干涉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他所到过的地方百姓都非常随便自然,没有任何拘束不安的感觉。
在为政治国上,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宽”“猛”两种方法,并有许多人给以论述。孔子说过:“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可见,宽猛二法的选择并不是绝对的,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宜宽则宽,宜猛则猛。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社会,正是承平安定时期,百姓都希望能够生活稳定,安居乐业,实行宽简政治,确是顺乎民意,识时务之举。在对宽简的具体理解上,欧阳修认为要宽而不纵容,简而不粗略,并不局限于教条化的认识,表现出深刻辩证的思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欧阳修善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的为政作风。

欧阳修传 [遥想《醉翁亭记》里的欧阳修]

   《醉翁亭记》是一篇绝世奇文,看似写山水,写醉翁亭,其实是写欧阳修的性格爱好,为人处世,志向抱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欧阳修热爱山水。“环滁皆山也”,只有胸中韬略非凡,平生遍览众山,才能如此高瞻远瞩,气魄宏伟壮阔。“峰回路转”,“渐闻水声潺潺”,“有亭翼然”,可以想见欧阳修在山中信步漫游,雍容闲适。无论朝暮阴晴,冬去春来,滁州的山水,无时不美,无处不美,欧阳修时时刻刻与之倾心交谈,乐而忘忧,山山水水与欧阳修形影不离。他所描绘的,是欧阳修式的滁州山水美,是他的独特审美观和人格精神力量的外化与物化,达到了物境与心境的高度融合。
   当时,他和他的同僚好友们深受政敌的恶毒中伤,所力主推行的新政惨遭重重阻碍。尽管后来得以澄清,但欧阳修还是由副枢密史(相当于副宰相)被贬为滁州太守(地区级长官)。这一切,却都压不垮欧阳修。他将满腔心事消融在山水中:“那些奸党不正像山间云雾,虽能横行一时,可最终还是被太阳所驱散。我的懿德如同美好的鲜花,缕缕幽香沁人心;我的事业已结下善果,惠泽百姓,就像枝叶茂盛的大树带给人们渴望的绿意、荫凉和累累硕果;我的心胸如朗朗青天一样宽广高远;我的人格就如霜雪一样洁白晶莹;我所遭受的不公正终有一日会水落石出。”文章字字句句既是写醉翁亭四周的佳山秀水,又是写欧阳太守的高风亮节;既是主体自我的隐匿,又是主体自我的体现。
   欧阳修始终坚信,尽管晦明变化,四季轮回,美却是永恒的。而且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美,创造美,一生都不能忘情山水,他坚决辞官告老,就为的是能徜徉在心仪已久的颖州西湖之畔。一生中他写就了许多美文佳作,被尊为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一生光明磊落,都是受正直高贵的灵魂所驱使的。在贬谪遭谗,穷愁寂寞时,能有几人如欧阳修一样自强、自信、自在?
   欧阳修融入了山水之中,融入了百姓之中。热爱山水是他的人格基础和感情源泉,与民同乐则是他的志向抱负和精神源泉。
   被贬滁州后,欧阳修“为民父母行政”,使百姓安居乐业,跟从太守游而乐,“行者休于树,负者歌于途,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太守宴”,“众宾欢”:此地物产丰饶,“溪深鱼肥”,“泉香酒冽”,“山肴野蔌,杂然前陈”。人们和善热情,民风淳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滁州城成了现实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欧阳修远离了勾心斗角的官场,远离了浮躁喧嚣的尘世,而能与民同乐,得以谈笑风生,获得心灵的慰藉,给枯竭的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使他畅饮“天伦之乐”的美酒。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节制的喝酒,“饮少辄醉”,“醉”字别有用意。欧阳修就曾嘲笑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这里也许欧阳修更认为有些人使身处醉乡不知醉,自认清醒过人,实际上是十足的糊涂虫!“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借写太守的醉态,写出了太守的乐态,也写出了太守的自信和忧愁。这不是一个只顾饮酒的太守,饮酒的时候,他仍注视自己的影子,观察众宾欢乐和美好,思想着社稷苍生,天下安危。
   文中还把“醉”和“翁”连用,构成“醉翁”一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醉”并非指太守真的醉了,而是指太守“人自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欧阳修于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写作此文,年仅39,正值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说“苍颜白发”呢?这正反映了欧阳修无法大展宏图的悲哀和志向不为众人所理解的寂寞。且文中提到跟从太守游而乐的百姓中就有“伛偻”――弯腰弓背的老人,39岁的太守怎么能称得上“年又最高”,怎么又称得上醉翁呢?既然“乐亦无穷也”,为何“辄醉”,“颓然乎其间者”?这一处处的矛盾,将欧阳修的屈居中奋发,奋发中却又无奈,只好把自我解嘲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醉翁亭记》是一种表白,既诉说了自己治理滁州的辉煌业绩――“醉能同其乐”,又诉说了自己骄人的文学才华――“醒能述以文”;同时,《醉翁亭记》更是一份宣言,欧阳修借此表明了自己“与民同乐”的志向抱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执着。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自信和旷达洋溢纸上。因此,《醉翁亭记》不妨看作一篇戴着面具、饱含隐情的欧阳修自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标题: 《欧阳修传》读后感(《宋史'欧阳修传》的启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6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采购与供应管理读后感(4 22 读后感)绝地之音马步升读后感(绝地之音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