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的哈佛演讲读后感1、《杨明向哈佛演讲》:这是一本讲述杨明准备参加哈佛演讲的故事,他在准备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发表了一...
杨明的哈佛演讲读后感
1、《杨明向哈佛演讲》:这是一本讲述杨明准备参加哈佛演讲的故事,他在准备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发表了一场演讲,感动了众人。
2、《杨明说哈佛》:这是一部讲述杨明经历成功演讲旅程的小说,从他准备演讲到最终成功发表演讲,这本小说细致地记录了杨明挑战哈佛演讲的过程。
3、《杨明上哈佛》:这是一部关于杨明发表哈佛演讲的真实小说,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杨明发表演讲的过程,以及他在哈佛大学的经历。
2、《杨明说哈佛》:这是一部讲述杨明经历成功演讲旅程的小说,从他准备演讲到最终成功发表演讲,这本小说细致地记录了杨明挑战哈佛演讲的过程。
3、《杨明上哈佛》:这是一部关于杨明发表哈佛演讲的真实小说,以纪实文学的形式,记录了杨明发表演讲的过程,以及他在哈佛大学的经历。
哈佛大学校长在北大演讲:如何造就一流大学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北大演讲
闵校长、许校长,感谢你们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你们对我所表示的热情友好,也感谢你们对哈佛大
学代表团表示出的热情友好.
我相信,哈佛大学代表团这次北京之行是有史以来我们访问中国最大的代表团.我认为,这表明了中
国在 21 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这也表明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追求知识,教书育人.能来到中国和
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访问,我感到万分激动.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能有机会与这么多的学子谈谈他们将要继
承的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认真思考我们在大学所做的一切,如果你们能认真思考全球化这一现象,我想我们今天的特
殊地位和全球化现象已清楚地表明全世界正在进行一种深刻的转变.这就是:与以前相比,知识对人类活动
的每一方面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想想我们周围的一些例子.我坚信,两个世纪以后,当今天所发生的一
切被载入史册的时候,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只能在历史书中被放在第二位.被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二
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十几亿或者是近二十亿人迈入了现代化的社会;是十年之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双倍的增长
,而且又是在十年之内亿万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增长.我相信,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千年,这一事件足以
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相媲美.
这些增长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中国.中国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中心也
是知识,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因为在欧洲和北美洲根本找不到一个国家能象中国一样在上一个十年之中以
及上上一个十年中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这反映了现代科技为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力量.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
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阶段,科学有能搞明白疾病产生过程的潜力.在我们在座的人能看到的日子
里,科学有潜力在每一个分子的层面上搞明白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是什么让人类痛苦和死亡,并且能发现
一些可操作的方式,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办法.在我们活着的这一时代,我们能够比 其它 任何人类历史上的
时代更有能看到医学进步发展的潜力.
这一切还与什么有关呢?它还与知识的增加有关.我们知道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知道学术研究的过程
,也知道知识在寻找其并不明显的用途的过程.我们知道善于发现新奇事物这种天赋的作用;我们也知道各
种机构的作用.
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论,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你无法预
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的形式是什么.
让我给大家举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在大学教授的最抽象的科目是数学.
也许在数学领域中被运用的最少的是数字理论,即对数字的研究.你们中间任何一个发过 email 的人都会
从在近二十五年中发现的数字理论中获益,因为关于素数(译者注,术语:只能被 1 和该数本身整除的数
)的研究是编码计算程序的基础,这种计算程序是今天每一方面的电子通讯和电子交流的基础.这些,都来
自于我们所拥有的最抽象的一类知识.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与此完全不同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于局势很困难的那部分世界,而且,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今天我们举这个例子似乎有些奇怪.这些年来,美国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
1978 年在戴维营就中东冲突在以巴双方达成的协议.很显然,我们并不是今天中东地区和平的唯一途径,
但是那是通向稳定的重要的一步,据参与过这次谈判的人说,我们的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他能促成以巴
和平的关键.这种能力就是他能从每一个被争议地点的《圣经》名称及其在《圣经》中的作用谈起.对宗教
的研究和对 2000 年前历史的研究,看来抽象和深奥,然而,这些知识对一个关键的、实际的成就来说是
很重要的.
人们可以不停地从大学的几乎每一知识领域来谈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有一类知识是我们很
难掌握的,那就是预测哪一类型的研究、哪一类型的纯理论的探索会对未来社会做出最巨大的贡献.但是,
同样地,正因为我们不能预言到哪一类型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 ,
新知识、新观点、新 方法 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
很显然,这种对知识创新的追求不只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里,而且出现在商业机构的运作中,这
些非常实际并为利润驱动的机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为自己做着筹划.不久以前有一次,我与美国一个名牌大
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聊天,他问我,哪个机构雇用的博士 毕业 生最多.我认为,有可能是哈佛大学,也有可
能是某个天文台.而他给我的答案是摩根·斯坦利,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家银行过去一直在搜寻那些极
其有资质,非常有能力做数量研究的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在金融市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的确,如果我们看看这些一流的商业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不断地寻找非常有创造力、受过最
好的 教育 、资质超群的人.的确,如果我们看看世界上一流的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具有
一流大学的一些特质.
那么,一流大学最典型的特色是什么?首先:思想的价值是通过思想者所拥有的品质来判断的,而不
是通过他们的地位来判断的.哈佛大学的教授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当学生做研究验证某一
教授提出的假设或理论时,这个教授当然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出来后会证实他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教授也是
人.然而,无论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教授会坚持认为这项研究很重要,值得一做,值得提出,也值得发
表.我们哈佛大学有些教授对进化论的本质、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但是每一个教授都坚
持认为大学的职责就是雇佣一流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者加入他们的院系,无论这些学者是否赞同他们的研
究成果.
这种强调以质量来判断思想的做法正在走向全世界.商业领域的人们谈到统治集团的消亡、谈到团队
精神的重要性在增加、谈到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我敢说,这种通过质量而不是来源来判断思想的方法对近
二十几年发生在中国的革命至关重要,它也对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至关重要.
大学所承担的第二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视角多样化的承诺,不管这个人来自于什么背景,只要他能为我们
的卓越做出贡献,我们就愿意招徕他.这一点也正在被更广泛的世界努力赶上.这也一直是我们哈佛大学不
断追求探索的东西.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绅士培育来自新英格兰富裕家庭的年轻
绅士的地方.它不向上过公立学校的学生开放;也不向黑人学生开放,也不向女生开放;也不向出生在美国
大部分地方的学生开放.就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些哈佛教员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离开学校.哈佛
大学对某些团体也有限制,因为如果不限制这些团体,它们就会变得太多,会使人们觉得不舒服.
现在,哈佛是一所非常开放的大学,无论是男生或是女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无论你来自哪个种
族、无论你来自美国的哪个州,也无论你来自世界上的哪个国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哈佛大学.但是,如果
我们想更加包容和开放,如果我们想从多样化视角所带来的好处中受益,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想把
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吸引到哈佛大学来,我们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把我们抛向杰出人材的网张
的越大越好.
正如大学的演变一样,最优秀和最尖端的商业机构、领导的最好的一些国家的政府,都不再根据人际
关系来挑选少数的精英,而是转向发现最有才能的人、最能给他们做出贡献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长
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正在进步,我们的进步在很大一部分上是基于大学的模式.
第三个区别是大学里最真实、最特殊的一点,但是这一点在各种各样的机构中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
点上,也许大学和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就是:强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当我们考虑一项学术研究
时,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判断它明天的影响、下一周、下一个月或下一年的影响,我们追求的是从长远来看,
为最终能产生最大影响的知识做贡献.
越来越多的一流的商业机构、社会中一流的团体,不仅在尽量快速地前进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而
且还重视长期效益,他们都在投资一些不只在明天,而是在将来会产生影响的思想.
让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三十年前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美国的生物工程如果从其市场
价值来看,现在值几千亿美元.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年创造过这么高的利润.这一切是怎么发生
的?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它将会带来的潜能,他们有长远的眼光.他们进行了投资,正如大学所在做的一样
.当大学引进一流的学者,让他们充分发挥其 想象力 时,尽量不去指挥他们,依靠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
正是这些一流学者的知识才会有价值.
这是大学最根本的信仰,这是在美国已经成功的信仰,而且,我认为,它会给任何想追随这一信仰的
人带来成功.美国所授予的主要专利中大约有 75 %,从很重要的方面来讲,是从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中
获得灵感的.
来自世界各地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学生的愿望就是让不为谋求利润、自然也不用“竟争”一词的
大学,同美国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出口业务比起来一样成功.
那么,是什么促使美国大学成功?我们现在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的最佳见解是什么?我想就这个问题的
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我还想就大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应该不受政治和外界控制的干扰.在哈佛大学,无论是马萨诸塞州的州长还是美国总统都
根本没有权力决定谁应该被任命为经济学教授、工程学教授或医学教授,他们根本没有权力为他们的朋友或
自己的目的在哈佛大学指手划脚.
让我告诉大家一些其它的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
一些人在赚钱这方面非常成功.他们在经济方面为哈佛大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有时,我们用他们的名字来
命名学校的建筑物;有时我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些项目;有时我们还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些教授职位
.今天早上当介绍我的一些同事时,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他们中很多人的教授职位前都有挂名:有人被称作
克芬斯汀数学教授,有人被称为斯蒂姆森法学教授,还有其他一些教授职位也被提到过.但是有一点我是可
以明确告诉大家的:你可以到哈佛大学,提出承诺要为一个数学教授、政治学教授或法学教授提供资助;但
是你无权告诉哈佛大学谁应该被任命为这一教授,或这个教授必须信奉什么.如果你这么做,我们就会说,
而且我们也曾经说过:“把你的钱拿到其他学校去.把你的钱拿到别的地方去.”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
为,我认为,要理解创造智力卓越的源泉,这是创办一流大学最基础的东西.
对创办一流大学至关重要的第二点是:这些大学在极力地争夺最优秀的人材.早些时候,在中国的一
次聚会上,有人问我,对于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我能给点什么建议.我说,从长远来看,要想创建一
流大学,只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我说,如果一
个大学能够成功地找到一流的年轻学者,吸引他们留在大学工作,他们就会发现一些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学
生就会朝这些一流学者涌去;很多研究基金也会涌向这些一流学者.最终,成为一流大学的承诺是一定会实
现的.
创造一流意味着不能有完全同等对待每个人的观念;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拥
有最新思想的人一定是那些拥有最具威胁思想的人,而且学校还得学会化解这种威胁.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接
受最优秀的人,因为最优秀的人并不总是最容易相处的人.的确,事实是能使人们最具创造力、使他们最富
挑战性、并使他们的思想令人振奋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些人难以以最顺畅的方式适应社会的特点,而一流的大
学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尽力去寻找这些最优秀的人.
对保持一流大学很重要的第三点是:这些大学必须不断寻找方式来衡量自己,不断寻找方式来给自己
追求卓越的压力.在商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领域中,毕竟,大多数的机构都是如此,他们有一种现成的方
式来衡量他们是否是一流的.这就是账本底线.这就是利润.而大学却没有这样的衡量标准.因此,大学需
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确保自己总是朝一流大学的方向去努力.
那么,这些方式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学者们去寻找外面的研究基金.在哈佛大学,我们的科
学家所进行的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校的资助.部分理由是因为我们的经费紧缺.我们想确保这些
有限的经费能被用来支持那些如果大学不提供资金,其他人也不会资助的领域,这样,我们就能把我们的资
金用在刀刃上.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能够提供研究基金的机构也在做他们自己的调查、做他们自己
的监管,他们对什么是最出色的研究项目会做出自己的评判.当他们进行这些评判时,资金就会流向那些能
不断出成果的人,而不会再流向那些成果很少的人那里去.
在大学,我们还做其他一些很重要的事,而且,我们还会在以后会更加积极地去做这些事.这就是:
对于学校的每一部门,我们都会邀请世界上顶尖级的专家来评审我们的项目,告诉我们这项管理进展的如何
、它的作用发挥的怎样.我们用这些评审来作为我们确定未来方向的基础.我们不允许那些正在负责某一项
目的人来选择谁来评审这一项目.相反,我们会从外面寻找那些最挑剔的人来做评审.
这一原则不只适用于各种项目,而且也适用于个人.在一个人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之前,他需要
得到的不只是其所在领域将会成为其同事的人的认可,我们还会发信给他所在领域的各方面的顶尖级专家.
这些专家要把这个人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在任命任何人为哈佛大学教授之前,我们都会对这些评
审进行仔细考虑.比较和竞争是给自己压力去不断追求一流的重要方式.
大学的第四个方面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那就是:大学以集体价值观的名义把自己置于很强的领导之
下,这一点很具有讽刺意味.我曾强调过美国的总统也无权任命任何一个人作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是,同时
,美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要产生很强的领导人物.试想如果哈佛大学的一个学院有一个新院长的空缺.这
个新院长产生的程序是什么?在世界很多地方,在全世界很多大学里,新院长往往都是由这个学院的教员投
票选出来的,或新院长是基于某一学院大多数教授的同意而被选出来的.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当一群教授
做得很成功时,他们会从自己中间选出一个能使他们的成功最有效地延续的人.但是,这样做也会常常产生
平庸的人,出现不少弊病,因为,当一个机构运作的不是很好的时候,如果要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们选出
的常常是一个不具威胁性的新领导,而不是一个能承诺创造出卓越的新领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哈佛大学
,我们给予大学校长这个权力来任命各个学院的新院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流大学里,大学董事会来选
择大学校长,而不是通过大多数学生和教工的同意来选择校长.
如果说我在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之际,非常荣幸地当上了哈佛大学校长,我确信其中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我只是自 1860 年美国内战结束后第七个成为哈佛大学校长的人.确实,让有很强的领导才
能的人长期担任职务的这一传统,使得大学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持续更新自己.
我认为以上列举的每一方面:很强的领导层、竞争、外来的审察、对人才的无情竞争、与政治的分离
,都非常重要,因为其中的每一条都不容易做到,每一条都很难.但是,在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这一时代
,这些方面不只在大学,而且在全社会,都变得很常见.
摆在我的大学、美国的大学、还有,依我之见,全世界其他大学面前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我将重点谈
论五个大的挑战,五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大问题.我想,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一些答案,但是,可以肯定
,我们并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
首先,努力设法解决全球化的问题,把我们最优秀的东西传播出去.从很多方面来讲,世界与从前相
比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正如我在演讲 刚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十年前中国发展的状况,那时人们没有办法从
中国往美国打电话,这表明我们现在比二十年前交流的机会多多了.一年前,如果你让美国人说出世界哪一
个地方非常遥远、非常落后,而且对美国无足轻重,他们很有可能会选阿富汗,这是袭击纽约的本·拉登恐
怖分子的大本营.我们需要调整大学的的教育来促进学生不光是对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的了解,而且要促使他
们了解全世界.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社会感,这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的成功.
想达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哈佛大学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很重要,但是,如果这些合作只在中国进行,
那它就很难使远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区的哈佛学生受益.因此,促进我们对全球化的参与、对全球化的理解、
同时又保持我们的社会感,这些都是首要的、关键的挑战.
第二个关键的挑战是保持大学的社区感,大学的自治感,因为知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有用和实际,而且
被更广大的社会需要.我,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一直被认为是做抽象研究的的人,也都有机会担任我们国
家的财政部长.当我以部长这一身份访问世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其他曾经是教授的人在他们各自的国家担
任着类似的职务.一个接一个的领域,出于实际的原因,人们对一流思想的需求为大学创造了巨大的、充分
发挥其贡献的机会,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点,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保持我们对那些从目前来看不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领域的承诺.我
认为,正如我在这个演讲 的刚开头提到的,人们无法预测未来什么知识领域会很有价值,对此我深信不疑.
适当的起作用的思考会使我们探索的范围更大、更广.
但是,当我们急急忙忙地处理一些被每一代人再度提出的问题时,我们又遇到一个挑战,那就是:我
们不应该忘记一些永恒的问题,如人性的本质、人类的冲突、人类家庭以及许多传统文学名著中所描述到的
一些进退两难的困境.在我们下决心要变得精明和目的明确时,我们不应该牺牲培养学生博学睿智的机会.
这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义务,因为,如果大学在管理方面的训练做得少一点,社会上其他的机构会在这方面做
得更多一点.如果大学不全面考虑未来商业的行为准则,其他机构会考虑这一点.但是如果大学不研究古代
的手稿,如果大学不寻求对历史的理解,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就会失传.这将会是人类的悲剧性的损失,也
是我们造成的悲剧性的牺牲.
第四,大学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结构.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调整我们的大学设置.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会有法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教育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物理和化学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
有社会学和经济学系.但是,尽管存在着一个人类传统的知识结构,然而,没有任何知识是一模一样的
——没有知识,是永恒不变的.当学者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一点就变得越来越有道理.以前,据说有一些
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后来,据说有一些人可以掌握某一学科,如物理和经济学,中所有的知识;今天,
要掌握一个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如宏观经济学的知识,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但是,同时,很多非常
重要的发现都是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无论是在化学和生物之间,还是在考虑应用于音乐研究和文学研究的
共同主题,或是在把教学的广泛应用扩大到人类探寻的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必须准备去利用这些重要的边
缘学科领域的研究.
最后,大学需要适应这一不断变幻的世界所带来的变化的机会.在未来,教育将会变成一个终生的需
求.我们已经看到被人们称之为“燃料箱”的这一教育模式的结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们年轻时用知识
来给自己填充燃料,接下来在其一生的工作中逐渐消耗所学的知识,直到退休.现在,通过英特网向数千英
里以外的人传送知识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因此,教学本身、教学对象和 教学方法 都要改变.在一个重要科
学领域,如粒子物理,的主要研究论文现在有三百个合著者.诸如人类基因组测序之类的研究项目耗资数十
亿美元.这种工作规模的变化、合作本质的变化都会改变或迫使我们改变大学的这种我行我素的传统.但是
,同时,正是我们对最有创造力的个人的尊重才会常常产生重大的成就.使大学适应这些新的机会,但是又
保存它最有特色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另一挑战.
今天,我在此尝试着谈论了一些我认为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和大学面临的一些挑战.我希
望我表达的观点是正确.但是,我更希望我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因为我坚持认为,如果,在一个时代,一个
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更好地生产粮食上;而在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
更好地生产和运用钢铁;那么,在我们正在前进的当今世界上,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产生和
运用知识.在这点上,没有什么机构能与大学相比.
(2004年)
闵校长、许校长,感谢你们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你们对我所表示的热情友好,也感谢你们对哈佛大
学代表团表示出的热情友好.
我相信,哈佛大学代表团这次北京之行是有史以来我们访问中国最大的代表团.我认为,这表明了中
国在 21 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这也表明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追求知识,教书育人.能来到中国和
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访问,我感到万分激动.更令我高兴的是我能有机会与这么多的学子谈谈他们将要继
承的这个世界.
如果你们认真思考我们在大学所做的一切,如果你们能认真思考全球化这一现象,我想我们今天的特
殊地位和全球化现象已清楚地表明全世界正在进行一种深刻的转变.这就是:与以前相比,知识对人类活动
的每一方面来说都变得越来越重要.想想我们周围的一些例子.我坚信,两个世纪以后,当今天所发生的一
切被载入史册的时候,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只能在历史书中被放在第二位.被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二
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十几亿或者是近二十亿人迈入了现代化的社会;是十年之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双倍的增长
,而且又是在十年之内亿万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增长.我相信,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千年,这一事件足以
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相媲美.
这些增长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中国.中国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中心也
是知识,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因为在欧洲和北美洲根本找不到一个国家能象中国一样在上一个十年之中以
及上上一个十年中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这反映了现代科技为融合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这也反映了知识的力量.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
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阶段,科学有能搞明白疾病产生过程的潜力.在我们在座的人能看到的日子
里,科学有潜力在每一个分子的层面上搞明白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是什么让人类痛苦和死亡,并且能发现
一些可操作的方式,找到治疗这些疾病的办法.在我们活着的这一时代,我们能够比 其它 任何人类历史上的
时代更有能看到医学进步发展的潜力.
这一切还与什么有关呢?它还与知识的增加有关.我们知道知识是在不断增加,知道学术研究的过程
,也知道知识在寻找其并不明显的用途的过程.我们知道善于发现新奇事物这种天赋的作用;我们也知道各
种机构的作用.
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论,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你无法预
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的形式是什么.
让我给大家举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在大学教授的最抽象的科目是数学.
也许在数学领域中被运用的最少的是数字理论,即对数字的研究.你们中间任何一个发过 email 的人都会
从在近二十五年中发现的数字理论中获益,因为关于素数(译者注,术语:只能被 1 和该数本身整除的数
)的研究是编码计算程序的基础,这种计算程序是今天每一方面的电子通讯和电子交流的基础.这些,都来
自于我们所拥有的最抽象的一类知识.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与此完全不同的例子.这个例子来自于局势很困难的那部分世界,而且,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今天我们举这个例子似乎有些奇怪.这些年来,美国对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
1978 年在戴维营就中东冲突在以巴双方达成的协议.很显然,我们并不是今天中东地区和平的唯一途径,
但是那是通向稳定的重要的一步,据参与过这次谈判的人说,我们的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他能促成以巴
和平的关键.这种能力就是他能从每一个被争议地点的《圣经》名称及其在《圣经》中的作用谈起.对宗教
的研究和对 2000 年前历史的研究,看来抽象和深奥,然而,这些知识对一个关键的、实际的成就来说是
很重要的.
人们可以不停地从大学的几乎每一知识领域来谈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有一类知识是我们很
难掌握的,那就是预测哪一类型的研究、哪一类型的纯理论的探索会对未来社会做出最巨大的贡献.但是,
同样地,正因为我们不能预言到哪一类型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 ,
新知识、新观点、新 方法 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
很显然,这种对知识创新的追求不只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里,而且出现在商业机构的运作中,这
些非常实际并为利润驱动的机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为自己做着筹划.不久以前有一次,我与美国一个名牌大
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聊天,他问我,哪个机构雇用的博士 毕业 生最多.我认为,有可能是哈佛大学,也有可
能是某个天文台.而他给我的答案是摩根·斯坦利,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家银行过去一直在搜寻那些极
其有资质,非常有能力做数量研究的人才,因为这些人能在金融市场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的确,如果我们看看这些一流的商业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不断地寻找非常有创造力、受过最
好的 教育 、资质超群的人.的确,如果我们看看世界上一流的机构,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具有
一流大学的一些特质.
那么,一流大学最典型的特色是什么?首先:思想的价值是通过思想者所拥有的品质来判断的,而不
是通过他们的地位来判断的.哈佛大学的教授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做一些创新的东西.当学生做研究验证某一
教授提出的假设或理论时,这个教授当然希望这项研究结果出来后会证实他的假设而不是推翻它.教授也是
人.然而,无论研究的结果是什么,这个教授会坚持认为这项研究很重要,值得一做,值得提出,也值得发
表.我们哈佛大学有些教授对进化论的本质、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有他们独特的见解;但是每一个教授都坚
持认为大学的职责就是雇佣一流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者加入他们的院系,无论这些学者是否赞同他们的研
究成果.
这种强调以质量来判断思想的做法正在走向全世界.商业领域的人们谈到统治集团的消亡、谈到团队
精神的重要性在增加、谈到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我敢说,这种通过质量而不是来源来判断思想的方法对近
二十几年发生在中国的革命至关重要,它也对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至关重要.
大学所承担的第二个重要的任务是对视角多样化的承诺,不管这个人来自于什么背景,只要他能为我们
的卓越做出贡献,我们就愿意招徕他.这一点也正在被更广泛的世界努力赶上.这也一直是我们哈佛大学不
断追求探索的东西.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绅士培育来自新英格兰富裕家庭的年轻
绅士的地方.它不向上过公立学校的学生开放;也不向黑人学生开放,也不向女生开放;也不向出生在美国
大部分地方的学生开放.就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些哈佛教员由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而被迫离开学校.哈佛
大学对某些团体也有限制,因为如果不限制这些团体,它们就会变得太多,会使人们觉得不舒服.
现在,哈佛是一所非常开放的大学,无论是男生或是女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无论你来自哪个种
族、无论你来自美国的哪个州,也无论你来自世界上的哪个国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哈佛大学.但是,如果
我们想更加包容和开放,如果我们想从多样化视角所带来的好处中受益,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想把
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吸引到哈佛大学来,我们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把我们抛向杰出人材的网张
的越大越好.
正如大学的演变一样,最优秀和最尖端的商业机构、领导的最好的一些国家的政府,都不再根据人际
关系来挑选少数的精英,而是转向发现最有才能的人、最能给他们做出贡献的人.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长
的路要走.但是,我们正在进步,我们的进步在很大一部分上是基于大学的模式.
第三个区别是大学里最真实、最特殊的一点,但是这一点在各种各样的机构中也越来越重要.在这一
点上,也许大学和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就是:强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当我们考虑一项学术研究
时,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判断它明天的影响、下一周、下一个月或下一年的影响,我们追求的是从长远来看,
为最终能产生最大影响的知识做贡献.
越来越多的一流的商业机构、社会中一流的团体,不仅在尽量快速地前进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而
且还重视长期效益,他们都在投资一些不只在明天,而是在将来会产生影响的思想.
让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三十年前在美国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美国的生物工程如果从其市场
价值来看,现在值几千亿美元.在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年创造过这么高的利润.这一切是怎么发生
的?这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它将会带来的潜能,他们有长远的眼光.他们进行了投资,正如大学所在做的一样
.当大学引进一流的学者,让他们充分发挥其 想象力 时,尽量不去指挥他们,依靠这种想法,从长远来看,
正是这些一流学者的知识才会有价值.
这是大学最根本的信仰,这是在美国已经成功的信仰,而且,我认为,它会给任何想追随这一信仰的
人带来成功.美国所授予的主要专利中大约有 75 %,从很重要的方面来讲,是从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中
获得灵感的.
来自世界各地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学生的愿望就是让不为谋求利润、自然也不用“竟争”一词的
大学,同美国所拥有的任何一种出口业务比起来一样成功.
那么,是什么促使美国大学成功?我们现在关于创办一流大学的最佳见解是什么?我想就这个问题的
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我还想就大学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应该不受政治和外界控制的干扰.在哈佛大学,无论是马萨诸塞州的州长还是美国总统都
根本没有权力决定谁应该被任命为经济学教授、工程学教授或医学教授,他们根本没有权力为他们的朋友或
自己的目的在哈佛大学指手划脚.
让我告诉大家一些其它的重要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有
一些人在赚钱这方面非常成功.他们在经济方面为哈佛大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有时,我们用他们的名字来
命名学校的建筑物;有时我们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些项目;有时我们还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一些教授职位
.今天早上当介绍我的一些同事时,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他们中很多人的教授职位前都有挂名:有人被称作
克芬斯汀数学教授,有人被称为斯蒂姆森法学教授,还有其他一些教授职位也被提到过.但是有一点我是可
以明确告诉大家的:你可以到哈佛大学,提出承诺要为一个数学教授、政治学教授或法学教授提供资助;但
是你无权告诉哈佛大学谁应该被任命为这一教授,或这个教授必须信奉什么.如果你这么做,我们就会说,
而且我们也曾经说过:“把你的钱拿到其他学校去.把你的钱拿到别的地方去.”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
为,我认为,要理解创造智力卓越的源泉,这是创办一流大学最基础的东西.
对创办一流大学至关重要的第二点是:这些大学在极力地争夺最优秀的人材.早些时候,在中国的一
次聚会上,有人问我,对于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我能给点什么建议.我说,从长远来看,要想创建一
流大学,只有一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拥有最具创造力、最积极思考、最聪明的师资.我说,如果一
个大学能够成功地找到一流的年轻学者,吸引他们留在大学工作,他们就会发现一些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学
生就会朝这些一流学者涌去;很多研究基金也会涌向这些一流学者.最终,成为一流大学的承诺是一定会实
现的.
创造一流意味着不能有完全同等对待每个人的观念;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拥
有最新思想的人一定是那些拥有最具威胁思想的人,而且学校还得学会化解这种威胁.创造一流意味着要接
受最优秀的人,因为最优秀的人并不总是最容易相处的人.的确,事实是能使人们最具创造力、使他们最富
挑战性、并使他们的思想令人振奋的特点同时也是这些人难以以最顺畅的方式适应社会的特点,而一流的大
学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尽力去寻找这些最优秀的人.
对保持一流大学很重要的第三点是:这些大学必须不断寻找方式来衡量自己,不断寻找方式来给自己
追求卓越的压力.在商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领域中,毕竟,大多数的机构都是如此,他们有一种现成的方
式来衡量他们是否是一流的.这就是账本底线.这就是利润.而大学却没有这样的衡量标准.因此,大学需
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确保自己总是朝一流大学的方向去努力.
那么,这些方式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学者们去寻找外面的研究基金.在哈佛大学,我们的科
学家所进行的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学校的资助.部分理由是因为我们的经费紧缺.我们想确保这些
有限的经费能被用来支持那些如果大学不提供资金,其他人也不会资助的领域,这样,我们就能把我们的资
金用在刀刃上.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能够提供研究基金的机构也在做他们自己的调查、做他们自己
的监管,他们对什么是最出色的研究项目会做出自己的评判.当他们进行这些评判时,资金就会流向那些能
不断出成果的人,而不会再流向那些成果很少的人那里去.
在大学,我们还做其他一些很重要的事,而且,我们还会在以后会更加积极地去做这些事.这就是:
对于学校的每一部门,我们都会邀请世界上顶尖级的专家来评审我们的项目,告诉我们这项管理进展的如何
、它的作用发挥的怎样.我们用这些评审来作为我们确定未来方向的基础.我们不允许那些正在负责某一项
目的人来选择谁来评审这一项目.相反,我们会从外面寻找那些最挑剔的人来做评审.
这一原则不只适用于各种项目,而且也适用于个人.在一个人被任命为哈佛大学的教授之前,他需要
得到的不只是其所在领域将会成为其同事的人的认可,我们还会发信给他所在领域的各方面的顶尖级专家.
这些专家要把这个人与同一领域的其他人进行比较,在任命任何人为哈佛大学教授之前,我们都会对这些评
审进行仔细考虑.比较和竞争是给自己压力去不断追求一流的重要方式.
大学的第四个方面是非常微妙和复杂的.那就是:大学以集体价值观的名义把自己置于很强的领导之
下,这一点很具有讽刺意味.我曾强调过美国的总统也无权任命任何一个人作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是,同时
,美国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要产生很强的领导人物.试想如果哈佛大学的一个学院有一个新院长的空缺.这
个新院长产生的程序是什么?在世界很多地方,在全世界很多大学里,新院长往往都是由这个学院的教员投
票选出来的,或新院长是基于某一学院大多数教授的同意而被选出来的.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当一群教授
做得很成功时,他们会从自己中间选出一个能使他们的成功最有效地延续的人.但是,这样做也会常常产生
平庸的人,出现不少弊病,因为,当一个机构运作的不是很好的时候,如果要选出一个新的领导,人们选出
的常常是一个不具威胁性的新领导,而不是一个能承诺创造出卓越的新领导.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哈佛大学
,我们给予大学校长这个权力来任命各个学院的新院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流大学里,大学董事会来选
择大学校长,而不是通过大多数学生和教工的同意来选择校长.
如果说我在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之际,非常荣幸地当上了哈佛大学校长,我确信其中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是:我只是自 1860 年美国内战结束后第七个成为哈佛大学校长的人.确实,让有很强的领导才
能的人长期担任职务的这一传统,使得大学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持续更新自己.
我认为以上列举的每一方面:很强的领导层、竞争、外来的审察、对人才的无情竞争、与政治的分离
,都非常重要,因为其中的每一条都不容易做到,每一条都很难.但是,在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这一时代
,这些方面不只在大学,而且在全社会,都变得很常见.
摆在我的大学、美国的大学、还有,依我之见,全世界其他大学面前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我将重点谈
论五个大的挑战,五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大问题.我想,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一些答案,但是,可以肯定
,我们并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
首先,努力设法解决全球化的问题,把我们最优秀的东西传播出去.从很多方面来讲,世界与从前相
比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正如我在演讲 刚开始的时候提到的,十年前中国发展的状况,那时人们没有办法从
中国往美国打电话,这表明我们现在比二十年前交流的机会多多了.一年前,如果你让美国人说出世界哪一
个地方非常遥远、非常落后,而且对美国无足轻重,他们很有可能会选阿富汗,这是袭击纽约的本·拉登恐
怖分子的大本营.我们需要调整大学的的教育来促进学生不光是对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的了解,而且要促使他
们了解全世界.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社会感,这会极大地促进大学的成功.
想达到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哈佛大学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很重要,但是,如果这些合作只在中国进行,
那它就很难使远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区的哈佛学生受益.因此,促进我们对全球化的参与、对全球化的理解、
同时又保持我们的社会感,这些都是首要的、关键的挑战.
第二个关键的挑战是保持大学的社区感,大学的自治感,因为知识已经变得越来越有用和实际,而且
被更广大的社会需要.我,作为一个经济学教授,一直被认为是做抽象研究的的人,也都有机会担任我们国
家的财政部长.当我以部长这一身份访问世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其他曾经是教授的人在他们各自的国家担
任着类似的职务.一个接一个的领域,出于实际的原因,人们对一流思想的需求为大学创造了巨大的、充分
发挥其贡献的机会,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第三点,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保持我们对那些从目前来看不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知识领域的承诺.我
认为,正如我在这个演讲 的刚开头提到的,人们无法预测未来什么知识领域会很有价值,对此我深信不疑.
适当的起作用的思考会使我们探索的范围更大、更广.
但是,当我们急急忙忙地处理一些被每一代人再度提出的问题时,我们又遇到一个挑战,那就是:我
们不应该忘记一些永恒的问题,如人性的本质、人类的冲突、人类家庭以及许多传统文学名著中所描述到的
一些进退两难的困境.在我们下决心要变得精明和目的明确时,我们不应该牺牲培养学生博学睿智的机会.
这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义务,因为,如果大学在管理方面的训练做得少一点,社会上其他的机构会在这方面做
得更多一点.如果大学不全面考虑未来商业的行为准则,其他机构会考虑这一点.但是如果大学不研究古代
的手稿,如果大学不寻求对历史的理解,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就会失传.这将会是人类的悲剧性的损失,也
是我们造成的悲剧性的牺牲.
第四,大学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结构.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调整我们的大学设置.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会有法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教育学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物理和化学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
有社会学和经济学系.但是,尽管存在着一个人类传统的知识结构,然而,没有任何知识是一模一样的
——没有知识,是永恒不变的.当学者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一点就变得越来越有道理.以前,据说有一些
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后来,据说有一些人可以掌握某一学科,如物理和经济学,中所有的知识;今天,
要掌握一个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如宏观经济学的知识,都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但是,同时,很多非常
重要的发现都是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无论是在化学和生物之间,还是在考虑应用于音乐研究和文学研究的
共同主题,或是在把教学的广泛应用扩大到人类探寻的越来越多的领域.我们必须准备去利用这些重要的边
缘学科领域的研究.
最后,大学需要适应这一不断变幻的世界所带来的变化的机会.在未来,教育将会变成一个终生的需
求.我们已经看到被人们称之为“燃料箱”的这一教育模式的结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人们年轻时用知识
来给自己填充燃料,接下来在其一生的工作中逐渐消耗所学的知识,直到退休.现在,通过英特网向数千英
里以外的人传送知识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因此,教学本身、教学对象和 教学方法 都要改变.在一个重要科
学领域,如粒子物理,的主要研究论文现在有三百个合著者.诸如人类基因组测序之类的研究项目耗资数十
亿美元.这种工作规模的变化、合作本质的变化都会改变或迫使我们改变大学的这种我行我素的传统.但是
,同时,正是我们对最有创造力的个人的尊重才会常常产生重大的成就.使大学适应这些新的机会,但是又
保存它最有特色的地方,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另一挑战.
今天,我在此尝试着谈论了一些我认为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和大学面临的一些挑战.我希
望我表达的观点是正确.但是,我更希望我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因为我坚持认为,如果,在一个时代,一个
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更好地生产粮食上;而在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
更好地生产和运用钢铁;那么,在我们正在前进的当今世界上,一个社会的富裕和成功是建立在如何产生和
运用知识.在这点上,没有什么机构能与大学相比.
(2004年)
2021北大孙祁祥演讲观后感
2021北大孙祁祥演讲观后感2021北大孙祁祥演讲观后感,400字左右,谢谢!以下是我在中国播音权威群里的发言,用来回答您的问题:“刚才起夜,看到是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遂认真听了一下,从播音专业讲,这个“教师代表”的语言表达糟糕透了!丫有些错读音听起来实在太难受还一再重复!我想各位老师同学们都能有同感,受过一点点拨的小学生都比她强。联想起前段时间北大校长的“鸿鹄之志”,这些代表中国当代教育最高水平的燕园教授至少在语言表达这方面让人大跌眼镜了!这些人也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的智囊团成员,看来语言培训市场还是蛮大的!我们知道能考进北大的孩子都是何等的刻苦、优秀,等待他们的却是这帮傻*的虐杀……她若不在这位置我不会苛求她,我刚查了一下,丫是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女教授协会会长[流汗] 中国的娃娃们好可怜!
高分求《比尔盖茨哈佛演讲》读后感。
读后感
从哈佛大学退学三十年后,比尔•盖茨作为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嘉宾重回他的母校。作为哈佛大学所有失败者中最成功的一人,比尔•盖茨并没有向大家讲述他的成功之路(这种老套的励志故事已经十分滥俗),而是提出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在新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世界的不平等,并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想必比大多数人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世界是多么的不平等。我很赞成比尔•盖茨所说的:“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来自科学或思想的新发明和新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同样地,就个人而言,一个人最大的进步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产、获得多少荣誉、享有多少头衔,而是看他对于消除人类的不平等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比尔•盖茨的人生便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对于消除人类的不平等,我想美国人最享有发言权。美国的独立实现了“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的启蒙运动理想。早期的美国人有一个政治信条——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其意为美国凭借天命,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消除不平等的制度。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拥有普世理想的国家,而这正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可上溯自《独立宣言》和更早的清教徒传统。因此,比尔•盖茨希望哈佛年轻的毕业生们去消除人类的不平等,正是美国这一传统的体现。
不单是美国或西方文明世界,在历史久远的中国,同样也有济世精神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经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这与西方的普世精神是相通的。在今天,“兼济天下”不妨可以理解成为去消除人类的不平等。因此,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是“达”还是“穷”,每个人都是能为消除不平等做出贡献的,比尔•盖茨正是“兼济天下”的典范。
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世界的不平等,并且希望加以改变时,如何去应用这些新技术,如何最终解决不平等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确定目标,找到最高效的方法,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新技术,同时最聪明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即以理性的思维作为指导,科学地认识事物,保证效率,并且不断创新的解决问题的准则。因此,在这个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许多旧的、传统的方法应当不断改进,吸收结合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始终保持高效率,以适应当今社会。
从比尔•盖茨的演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消除消除人类苦难不平等的崇高理想,和一个能实现这个理想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每个人,无非男女老幼、能力多寡,都可以尽其所能,去为实现这一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致力于消除人类的不平等,既是个人最大的进步,也是人类最大的进步。
从哈佛大学退学三十年后,比尔•盖茨作为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嘉宾重回他的母校。作为哈佛大学所有失败者中最成功的一人,比尔•盖茨并没有向大家讲述他的成功之路(这种老套的励志故事已经十分滥俗),而是提出一个大家都面临的问题:在新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应对世界的不平等,并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想必比大多数人能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世界是多么的不平等。我很赞成比尔•盖茨所说的:“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来自科学或思想的新发明和新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同样地,就个人而言,一个人最大的进步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产、获得多少荣誉、享有多少头衔,而是看他对于消除人类的不平等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比尔•盖茨的人生便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对于消除人类的不平等,我想美国人最享有发言权。美国的独立实现了“图生存、求自由、谋幸福”的启蒙运动理想。早期的美国人有一个政治信条——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其意为美国凭借天命,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消除不平等的制度。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拥有普世理想的国家,而这正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传统,可上溯自《独立宣言》和更早的清教徒传统。因此,比尔•盖茨希望哈佛年轻的毕业生们去消除人类的不平等,正是美国这一传统的体现。
不单是美国或西方文明世界,在历史久远的中国,同样也有济世精神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经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这与西方的普世精神是相通的。在今天,“兼济天下”不妨可以理解成为去消除人类的不平等。因此,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是“达”还是“穷”,每个人都是能为消除不平等做出贡献的,比尔•盖茨正是“兼济天下”的典范。
在我们已经意识到世界的不平等,并且希望加以改变时,如何去应用这些新技术,如何最终解决不平等问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确定目标,找到最高效的方法,发现适用于这个方法的新技术,同时最聪明地利用现有的技术,即以理性的思维作为指导,科学地认识事物,保证效率,并且不断创新的解决问题的准则。因此,在这个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许多旧的、传统的方法应当不断改进,吸收结合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始终保持高效率,以适应当今社会。
从比尔•盖茨的演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消除消除人类苦难不平等的崇高理想,和一个能实现这个理想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每个人,无非男女老幼、能力多寡,都可以尽其所能,去为实现这一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致力于消除人类的不平等,既是个人最大的进步,也是人类最大的进步。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后感300字
历沧桑而弥新
—读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众所周知,蔡元培是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学者,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来面对大众的。我也更倾向于把他看成是一个教育家,尤其是当我读到这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我的这种想法就更加坚定了。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也引发了不少的感触,让我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是讲不出多少高深的哲理和原理来的,所以我只谈谈我的一些切身感受和想法。
现在已经是2004年年末,距离这篇演说发表之日已逾87年了,这段日子不算短了,但重温这篇演说,我觉得它一点也不过时,它可谓“字字珠玑”,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想它对今天的教育仍有良多的教益,可称得上是历沧桑而弥新。
在这篇演说里,蔡先生“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并且“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这五点要求,可谓五枝利箭射向现实教育的软肋。
首先,要“抱定宗旨”。蔡先生分析了大学与专门学校的区别,他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不是为了养成资格,更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要达做官发财的目的,可入专门学校,如法律学堂等。而现在大家考入大学为的就是功名利禄,学问值几个钱?看到这,我不由想起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政法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邮电大学,农业大学等等,最典型的是最近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这些学校既不具备学科的普泛性,目的也不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为什么叫“大学”?叫“学院”不是挺好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名称好听些,可人家“麻省理工学院”闻名世界,学术成就卓越,可没有为了面子上好看而改名称为“麻省理工大学”,人家的光辉形象也没有任何的损失。说到这,是蔡先生错了吗?还是当今的教育官员错了呢?倒让我拿不准了。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时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我进入大学已经两年半了,所见所闻,甚觉失望,原因就是不少同学像上面所讲的。平时东游西逛,今日网吧泡一晚,明日舞厅玩一天,后天郊游,课呢?能逃就逃;书呢,能不看就不看;最热心的是球赛,最关心的明星的绯闻。不说本专业外博览群书,就是本专业内的不少必读书也是闻所未闻,摸也未摸。要说学问,确实是没有多少。到考试时,那可不得了了,天天追在老师屁股后面套题,复印大量笔记,起早贪黑开始忙。有些老师也比较慈悲,会给你划比较小的范围,你只需在考试前几天背一下,就可以轻松过关,分数甚至是比整天孜孜不倦攻读的学生还要高,让人不平。另外,各种额外的加分也让一部分同学费尽心思。
“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既可借此活动于社会。”我常常想,时光已经过去87年了,今日某些学生之所为怎么跟蔡先生的描述是如出一辙呢?怎么就没有一点儿进步,反而愈演愈烈呢?有多少学生整日昏昏然于校园,关键时刻走后门,借以混一文凭,以求将来找份好工作,好挣大钱。“研究高深学问”之宗旨早已经被抛入爪哇国了。还有今日考研室火爆异常,而在这浩浩荡荡的考验大军里,又有几人是为研究学问呢?大多不过混一文凭而已。
而孜孜求学者,翻看其中书,大部分却是英语书,此为何故?准备过四六级,考托福,考GRE.。有调查说,现在大学生课余时间用在英语上的时间占60%,而专业课只占40%。这倒让我想起了蔡先生在第一次教务会议上就该英语为汉语来做为会议用语了。今日对于英语的学习是否过热了呢?假如现在鲁迅,陈景润处在现在的话,他们也必定为学英语而大伤脑筋,为过四,六级而费尽心思,哪还有时间去研究学术呢?中国也许会少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一位优秀的数学家,而多了两位平庸的人。
“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谁说不可呢?当今社会“著名”腐败分子哪一个著名学府毕业的,又哪一个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学生干部呢?现在大学里的学生会,各社团已成了准官僚的培训基地,腐败的预演场。经过校园里的“厮杀”,他们已是熟谙“官场”一道,走上政界能不如鱼得水,飞黄腾达吗?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
接着,蔡先生说:“二曰砥砺德行”,蔡先生一向是温和的,可在这里他却激愤地指出“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品德教育本来就是中国教育永远的伤痛。在中小学里品德教育就是背条条框框,根本没有实质的效果,而在大学里,又根本得不到重视,每个大学里倒是都开一门“思想道德修养”课,主旨是好的,可是又有多少学生仅仅是为了混学分。在这门课上得到了什么呢?没有人会问。前几年的时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学校的学生刘海洋是怎样厚德载物的吧:将浓硫酸残忍的泼向动物园几只无辜的熊身上。这种人实在是可怕,他们是社会的危险分子,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有一天不会将硫酸泼向人。但他们的头上却写这两个字“精英”,让我们是徒呼奈何?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重“智”而忘了“德”。
鲁迅当年曾经讽刺的“国骂”在大学里是极为流行的,国民劣根性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又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多少原本在小圈子里使用的粗俗词语泛滥。当你漫步在景色优美的校园的时候,耳边却传来一声又一声的脏话时,你的心中一定很不是滋味。记得蔡元培先生说过,英国之大学在于养成人格,德国之大学专重学问,美国之大学兼及实用。而中国的大学愣是将前二者抛在一边,专重实用,将大学办成了职业培训所,而人格之养成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蔡先生这点算是说错了。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学生了,大学也早已不再是理想主义的大本营,而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一个坚实的据点。普遍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这里的特色,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娱乐圈里的鸡毛蒜皮。某地煤矿死伤几百人,某架飞机失事,某地爆发大地震,这些他们统统不关心。而某明星大腕遇车祸才上一点皮,他们却如丧考妣。生活在这样的世间真是让人心痛。每晚,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必定是NBA球赛,是娱乐圈的八卦新闻。遥想五四先贤,向往的是国富民强,反观现实,让人泫然。
当然,确实也有一些身在校园,心忧天下的真正具有知识分子品格的老师和学生,我对他们是极为敬重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看成是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处境也不是很好。由于不善迎逢,敢讲真话必然会遭到某些人的嫉恨。比如余杰当年就曾经因为《丑陋的大学生》而差点被学校开除。连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都知道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敢于直言,心忧天下民众之疾苦。而现在的青年学生又有几个有这样的胸怀呢?指望这样一代会产生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实在是太乐观了?
“三曰敬爱师友”。蔡先生到北大就职的时候,向欢迎他的劳工摘帽鞠躬以表敬礼的行动仍然人深深地感动。“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驻君求学便利,驻君能无动于衷乎?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这段肺腑之言让人为现状愤然。
“同学同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孰可以收切磋之效。”切磋学问是好事,而现在同学之间切磋的是电脑游戏,娱乐新闻,NBA新闻等等。“敬爱师友”也早已经是异化了的“敬爱师友”。与老师套近乎,为的是考试时老师能给一些面子,与同学关系铁,是为了在校园时间好社会网络。悲哉,本应是单纯的一心想学的学生竟鬼到这种程度,让人不由得脊背发凉。
“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现在已无所谓讲义不讲义,反正是有课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已。“细枝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也道出了不少治学的门径。想起了五四时北大名师云集,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学贯中西,挥洒自如,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来,而辜鸿铭,黄侃等人的学问也是深不可测,讲课更是妙趣横生。让后来我辈唯有羡慕之意。
“二曰添购书籍”。现在大学里面子工程层出不穷,而购书一事则大喊经费紧张。“将来书籍满架,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蔡先生的愿望可是不大好实现啊!现在每个大学都宣称自己的图书馆有多少多少万卷藏书,但这些书到底有多少可以被学生们利用呢?众所周知,各图书馆之书甚旧,有不少甚至是文革期间出的大批判的书,而新书则很少,有的则连一套完整的《鲁迅全集》都找不到。我曾观鲁迅《小说旧闻钞》,见先生所列参考书目甚多,于是在图书馆查找,终无所见。先生所用之书亦非冷僻之书,在其同辈学者的学术著作中也常见其名,而现在却鲜见亦。最可恶的是新书上架速度极慢,例如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在书出版之后将近一年才在图书馆里见到,要看新书,只得自己去买。而真正的读书人一般都是囊中羞涩,节衣缩食买书也卖不了多少,况且现在书价又高,实在是让读书人无奈。
行吗??可以的话请给分!!
—读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众所周知,蔡元培是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学者,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是以一个教育家的身份来面对大众的。我也更倾向于把他看成是一个教育家,尤其是当我读到这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时,我的这种想法就更加坚定了。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震动,也引发了不少的感触,让我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我是讲不出多少高深的哲理和原理来的,所以我只谈谈我的一些切身感受和想法。
现在已经是2004年年末,距离这篇演说发表之日已逾87年了,这段日子不算短了,但重温这篇演说,我觉得它一点也不过时,它可谓“字字珠玑”,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想它对今天的教育仍有良多的教益,可称得上是历沧桑而弥新。
在这篇演说里,蔡先生“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并且“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这五点要求,可谓五枝利箭射向现实教育的软肋。
首先,要“抱定宗旨”。蔡先生分析了大学与专门学校的区别,他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不是为了养成资格,更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要达做官发财的目的,可入专门学校,如法律学堂等。而现在大家考入大学为的就是功名利禄,学问值几个钱?看到这,我不由想起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政法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邮电大学,农业大学等等,最典型的是最近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这些学校既不具备学科的普泛性,目的也不是为了“研究高深学问”,为什么叫“大学”?叫“学院”不是挺好吗?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名称好听些,可人家“麻省理工学院”闻名世界,学术成就卓越,可没有为了面子上好看而改名称为“麻省理工大学”,人家的光辉形象也没有任何的损失。说到这,是蔡先生错了吗?还是当今的教育官员错了呢?倒让我拿不准了。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时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我进入大学已经两年半了,所见所闻,甚觉失望,原因就是不少同学像上面所讲的。平时东游西逛,今日网吧泡一晚,明日舞厅玩一天,后天郊游,课呢?能逃就逃;书呢,能不看就不看;最热心的是球赛,最关心的明星的绯闻。不说本专业外博览群书,就是本专业内的不少必读书也是闻所未闻,摸也未摸。要说学问,确实是没有多少。到考试时,那可不得了了,天天追在老师屁股后面套题,复印大量笔记,起早贪黑开始忙。有些老师也比较慈悲,会给你划比较小的范围,你只需在考试前几天背一下,就可以轻松过关,分数甚至是比整天孜孜不倦攻读的学生还要高,让人不平。另外,各种额外的加分也让一部分同学费尽心思。
“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既可借此活动于社会。”我常常想,时光已经过去87年了,今日某些学生之所为怎么跟蔡先生的描述是如出一辙呢?怎么就没有一点儿进步,反而愈演愈烈呢?有多少学生整日昏昏然于校园,关键时刻走后门,借以混一文凭,以求将来找份好工作,好挣大钱。“研究高深学问”之宗旨早已经被抛入爪哇国了。还有今日考研室火爆异常,而在这浩浩荡荡的考验大军里,又有几人是为研究学问呢?大多不过混一文凭而已。
而孜孜求学者,翻看其中书,大部分却是英语书,此为何故?准备过四六级,考托福,考GRE.。有调查说,现在大学生课余时间用在英语上的时间占60%,而专业课只占40%。这倒让我想起了蔡先生在第一次教务会议上就该英语为汉语来做为会议用语了。今日对于英语的学习是否过热了呢?假如现在鲁迅,陈景润处在现在的话,他们也必定为学英语而大伤脑筋,为过四,六级而费尽心思,哪还有时间去研究学术呢?中国也许会少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一位优秀的数学家,而多了两位平庸的人。
“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谁说不可呢?当今社会“著名”腐败分子哪一个著名学府毕业的,又哪一个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学生干部呢?现在大学里的学生会,各社团已成了准官僚的培训基地,腐败的预演场。经过校园里的“厮杀”,他们已是熟谙“官场”一道,走上政界能不如鱼得水,飞黄腾达吗?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可谓是一针见血。
接着,蔡先生说:“二曰砥砺德行”,蔡先生一向是温和的,可在这里他却激愤地指出“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品德教育本来就是中国教育永远的伤痛。在中小学里品德教育就是背条条框框,根本没有实质的效果,而在大学里,又根本得不到重视,每个大学里倒是都开一门“思想道德修养”课,主旨是好的,可是又有多少学生仅仅是为了混学分。在这门课上得到了什么呢?没有人会问。前几年的时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的学校的学生刘海洋是怎样厚德载物的吧:将浓硫酸残忍的泼向动物园几只无辜的熊身上。这种人实在是可怕,他们是社会的危险分子,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有一天不会将硫酸泼向人。但他们的头上却写这两个字“精英”,让我们是徒呼奈何?这个社会实在是太重“智”而忘了“德”。
鲁迅当年曾经讽刺的“国骂”在大学里是极为流行的,国民劣根性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又由于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多少原本在小圈子里使用的粗俗词语泛滥。当你漫步在景色优美的校园的时候,耳边却传来一声又一声的脏话时,你的心中一定很不是滋味。记得蔡元培先生说过,英国之大学在于养成人格,德国之大学专重学问,美国之大学兼及实用。而中国的大学愣是将前二者抛在一边,专重实用,将大学办成了职业培训所,而人格之养成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蔡先生这点算是说错了。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学生了,大学也早已不再是理想主义的大本营,而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一个坚实的据点。普遍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这里的特色,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娱乐圈里的鸡毛蒜皮。某地煤矿死伤几百人,某架飞机失事,某地爆发大地震,这些他们统统不关心。而某明星大腕遇车祸才上一点皮,他们却如丧考妣。生活在这样的世间真是让人心痛。每晚,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必定是NBA球赛,是娱乐圈的八卦新闻。遥想五四先贤,向往的是国富民强,反观现实,让人泫然。
当然,确实也有一些身在校园,心忧天下的真正具有知识分子品格的老师和学生,我对他们是极为敬重的,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看成是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处境也不是很好。由于不善迎逢,敢讲真话必然会遭到某些人的嫉恨。比如余杰当年就曾经因为《丑陋的大学生》而差点被学校开除。连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都知道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敢于直言,心忧天下民众之疾苦。而现在的青年学生又有几个有这样的胸怀呢?指望这样一代会产生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实在是太乐观了?
“三曰敬爱师友”。蔡先生到北大就职的时候,向欢迎他的劳工摘帽鞠躬以表敬礼的行动仍然人深深地感动。“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驻君求学便利,驻君能无动于衷乎?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这段肺腑之言让人为现状愤然。
“同学同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孰可以收切磋之效。”切磋学问是好事,而现在同学之间切磋的是电脑游戏,娱乐新闻,NBA新闻等等。“敬爱师友”也早已经是异化了的“敬爱师友”。与老师套近乎,为的是考试时老师能给一些面子,与同学关系铁,是为了在校园时间好社会网络。悲哉,本应是单纯的一心想学的学生竟鬼到这种程度,让人不由得脊背发凉。
“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现在已无所谓讲义不讲义,反正是有课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而已。“细枝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也道出了不少治学的门径。想起了五四时北大名师云集,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学贯中西,挥洒自如,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来,而辜鸿铭,黄侃等人的学问也是深不可测,讲课更是妙趣横生。让后来我辈唯有羡慕之意。
“二曰添购书籍”。现在大学里面子工程层出不穷,而购书一事则大喊经费紧张。“将来书籍满架,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蔡先生的愿望可是不大好实现啊!现在每个大学都宣称自己的图书馆有多少多少万卷藏书,但这些书到底有多少可以被学生们利用呢?众所周知,各图书馆之书甚旧,有不少甚至是文革期间出的大批判的书,而新书则很少,有的则连一套完整的《鲁迅全集》都找不到。我曾观鲁迅《小说旧闻钞》,见先生所列参考书目甚多,于是在图书馆查找,终无所见。先生所用之书亦非冷僻之书,在其同辈学者的学术著作中也常见其名,而现在却鲜见亦。最可恶的是新书上架速度极慢,例如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在书出版之后将近一年才在图书馆里见到,要看新书,只得自己去买。而真正的读书人一般都是囊中羞涩,节衣缩食买书也卖不了多少,况且现在书价又高,实在是让读书人无奈。
行吗??可以的话请给分!!
本文标题: 哈佛校长北大演讲的读后感(哈佛大学校长在北大演讲:如何造就一流大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5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