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教育是慢艺术300(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7 11:0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札记】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是顺序渐进的,教育需要精雕细琢,...

读后感教育是慢艺术300(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阅读札记】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是顺序渐进的,教育需要精雕细琢,拒绝功利性。
曾几何时,教育开始浮躁了,变得功利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教师为了学生的成绩,作业变本加厉;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带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孩子没有了学习的乐趣,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也懂得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花期不同,花时不一;我们更懂得面对个性不一,基础各异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我们确信真正的教育需要“等待”,即使是知识的获得,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儿也勉强不得。
然而,到了实际工作中,我们却时常忽视这一点,我们抱怨,我们逃避,甚至我们选择放弃了追求教育美好的初心。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
其实,“消极”才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初涉讲台也好,人到中年也罢,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程,但只要我们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总会在无边无际的暗夜,窥见黎明的曙光,虽然,很微弱,但只要我们努力追寻,总会看到光明。
虽然,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她。
于是,有所坚持,有所放弃,有所抗争……真的!前行的脚步一点也不轻松,诗和远方总是遥不可及,战胜了一个困难,又一个困难悄然而至。
就这样,我们在追随美好教育的路上艰难的跋涉着。有一天,我们突然顿悟了!旅途中,更多的时候我们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选择顺从,沮丧,怨恨,焦虑……一种无法言说的苦难萦绕心际。“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依然热爱它”,这该是我们感受教育世界的方式。
昨天,与卓越班的家长群留言,表达一种情愫:我觉得评价一个孩子需要有很多尺子,成绩和名次仅仅是一把尺子,最重要的培养孩子有规则意识、善良、感恩、乐观、积极向上、有智慧、有教养、有创新能力等,智商重要,情商重要,创商更重要。在我心中有个桃花源,班级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碰撞的,课下师生生生是和谐友善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力而为,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如果你了解到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者听到不利孩子成长的不良信息,您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不要以为与自己的孩子无关,我们是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团队,班风学风教风都是这个团队成长的关键要素。没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何来坚不可摧的力量。
每一次在群里这样留言,我总是斟酌再三,尽可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相互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总之,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相关推荐

走进名师课堂 学习助力成长

阅读 119

理想的课堂是这样的——听郑桂华老师执教《荷塘月色》有感

阅读 159

新学期教学计划

阅读 12

说说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阅读 122

【阅读札记】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

阅读 295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享受教育的悠闲人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在博库书城带儿子看书,顺便选择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享受教育的悠闲人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眼前忽然闪现一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想必定是张文质老师的著作了。心里一阵狂喜,众里寻他千百度啊!张老师在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当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他以一种忧国忧民忧学生的心态,以独特的理性角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发表自己前卫又符合人性发展的言论:教育是慢的艺术。 他说:“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我想这与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和评价机制是有很关系的。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很多人对眼前的工作都是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灵魂里面已经被注入了消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参加什么比赛,迎接什么检查首先想到就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失败的结果,却不能享受参与过程的体验。每一天,老师们都在忙忙碌碌,每日里无不是面临着大量的琐事,这样的忙碌结果只有一个,吞噬了很多老师鲜活的生命,但是,作为执行办事员一样的领导们是视而不见的。上好课,考好成绩,便是万事俱备了。身体的劳碌,日复一日,可悲是精神也跟着劳碌,马不停蹄地疲惫着,应付着,上课,考试,算均分,排名。当个老师容易吗?当个小学老师容易吗?当个农村的小学老师容易吗?当个优秀的农村的小学老师容易吗? 这样浮躁又不安分的空间里,老师能慢下来吗?比如面对近50人的班级,比如像我一周24节课的教学任务,还要处理班级里无尽的琐事,还要面对一次次短话长说或者朝令夕改的会议,老师都有足够的耐心调整自己慢慢地去从事教育教学吗?首先老师慢不下来,何谈慢的教育,何谈慢的艺术?是我们老师不懂得教育的规律,缺乏专业的素养吗?不是,是我们的耐心早已经被扼杀,我们已经难得由衷地、无条件地、不假思索地去爱一个孩子,去爱每一个孩子,孩子所有的尊重和理解都在成人的贴标签的方式里,慢慢地被一刀切下去了。比如,谁都知道要坚持正面的教育,不可滥用权利体罚学生,但是,我们当老师的,又有几人没有体罚过学生呢?体罚和变相体罚都是不可取的,但必要的惩罚还是不可或缺的,正面的教育不比惩罚更好吗?当然更好,但是效果却不如体罚或惩罚来的快,正面的教育总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太多的话要多太多遍。老师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无法享受教育的过程,更别说慢慢地去做事了。所以,当领导的就是任务的通知和决策,没有时间思考怎么办好教育,老师也没有时间去读书、去思考,该关注的事情没有关注,该做的事情也变得很无奈。急功近利地评价机制,粗糙急迫的节奏里,忙得何获——教育的失败。 我经常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希望自己能在从事的职业里找到尊严和愉悦,改变自己的那些腐朽的思维和行为,让我能够积极一点,更阳光一点,不记得失一点,成为我自认为可以被我自己赞美的人。这样渺小的理想,实现难吗?很多也是农村的老师,已经是全国有名的老师,比如宋运来,他就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难,难在对自己的解放和克服,我想,今日里,一见《教育是慢的艺术》,便顿感神清气爽,高调地热爱那份职业,低调着记录自己曾经的付出,何其惬意!这是生命里很享受的一部分,唯有慢慢品味,才可知其中滋味。 所以,我认为要享受教育的悠闲人生,首先要有悠闲人生的态度。纵使再忙,受尽委屈,历尽磨难,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勇气。凡是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缓慢而坚定地坚持,总有一天,会证明我们人性的胜利,把信念坚持地久一点,再久一点,自由、光明和幸福的感觉就会不期而至,读后感《享受教育的悠闲人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好比是农民种地,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的,是“慢活”,是“细活”。教育是老师对一朝一夕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过程,缓慢与细微地精心呵护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张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本书中,他提到马克思·范梅兰对教师最好的描述:成为学生心目中能够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还说:“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要去慢慢地感悟,教育是浸润和雕琢的境界,要保持“慢”,慢,代表是平静和平和;慢代表是细致和细腻;慢代表的耐心和耐性,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心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 作为一个一线农村的小学老师,我能做什么,对每个孩子我心怀期待,保留着那份天真的童心,“随波逐流”,因为我把教育变慢,可能性太小。我的生命也是需要不断地积淀的,我赞同张老师“慢”的观点,我希望我在匆匆中,匆匆中的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捕捉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履行着自己内心的声音,让教育继续充满 *** 和美丽,享受悠闲的教育人生。   〔享受教育的悠闲人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我。。知。。道 加。。我。。私。。聊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福建着名学者张文质先生的作品。与其他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教育演讲的集子,共收录了张文质老师从2004年到2008年五年间的12篇演讲实录,其中,有四篇是与1+1读书俱乐部成员聚会时的发言,有八篇是到各地学校的演讲,篇幅最长的是后面五篇,占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04年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07年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08年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05年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三、深入学校、深入课堂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教师论坛上进行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健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达到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

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于是,城区学校的规模总是很大,一个班七十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乡镇学校规模则一缩再缩,班数班额不断减少。为了保障那可怜巴巴的乡村教育的基本师资,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举措,如选择城区学校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支教。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被安排去支教的老师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人去了,但心没有去;有的是今天去了,明天不见了;有的是这个月在上班,下个月就一“病”不见了;而最为离谱的是,有的干脆私自请个人顶替自己到支教的学校去上班,自己玩起了失踪,远走他乡……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本文标题: 读后感教育是慢艺术300(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5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怀念萧珊读后感(《怀念萧珊》的读后感)西游记五十三五十四回读后感(西游记每回读后感50字 急啊 急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