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哲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2 18:4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人生哲学读后感原文如下: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

《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哲学读后感)

人生哲学读后感

原文如下: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关心别人别人是一种品质,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看望朋友是一种习惯。欺骗我的人增长了我的见识,绊倒我的人强化了我的能力,中伤我的人砥砺了我的人格,藐视我的人觉醒了我的自尊,斥责我的人助长了我的智慧,遗弃我的人教导了我的独立,伤害我的人磨练了我心志。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随,随于义,人之相信处于心,虚伪网络真实你我,达官显贵不嫌,三教九流不拒,文人墨客不轻,老少爷们不弃最好是可以结合服务行业写读后感,谢谢各位文人,才子,才女!!!
《世界因你不同》是李开复的自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追求梦想,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第一次看到书的名字,大气中带有一点的骄傲,就知道李开复是非常成功的。书中,他讲述了自己从一位大学教授到苹果、微软,再到Google,最终辞职创业的过程。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反复提到的三个词:make a difference、follow your heart、lead your life是全书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Make a difference
他在书中提到:make a difference是他的大学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试想一个有你和没有你的世界,然后对此作出比较,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哲学意义所在。的确,我们生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世界,让世界由于你的态度和选择发生有益的变化。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尽可能的为世界作出贡献。我们现在的学习,狭义上讲可能只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在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实现理想的同时,世界也正在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不同,所以,坚定理想,努力奋斗,make a difference将会一直伴随我们。
Follow your heart
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他提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选择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伴随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是理想毕竟不是这样,追求理想的心在促使他继续前行,最终离开Google,一个梦想者的天堂。选择对于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但是,只有follow your heart的选择才能激发身体里最大的潜能,追随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才是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理想源自内心,而内心的力量是无限的。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着人生更远方看去,不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中去,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Lead your life
书中大量篇幅在介绍Google自由、平等、创新的理念,每个人的潜力在Google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创立Google中国,几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在Google最辉煌的时候选择离开。作出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他的更大的理想是:帮助中国年轻人圆梦。lead your life,简单有力而又意味深长。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
此外,这本书里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是李开复对人生的感悟。书中告诉我们很多的道理都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指导、教育意义。
追寻梦想,成功没有绝对的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简介:
李开复,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他还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人生哲思录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1

  喜欢周国平的思想文字,他的哲学观有很多让我产生共鸣,也有很多让我开始思考。既简单纯粹,又有深度。

  读完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让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说,之前没有稳定的价值观,现在开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不时翻翻这本书,让我在快速前进的节奏中,慢下来沉淀一下,获得内心的一种淡定的满足感。

   生活态度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我想,我还算是个幸福的人。这种幸福,仅仅是因为内心觉得,我热爱生命,而跟外在的物质、标准等无关。因为热爱生命,对这个世界仍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心,喜欢去发现身边的美,而不是熟视无睹,觉得生活如死水一般没活力;关于同情生命,我自己的理解是有一颗感恩之心,觉得能活着已经是人生的万幸,继而要努力地好好的活着;关于敬畏生命,是我一直要学习的东西。有信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尤其在普通这么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独善其身,按照自己的节奏步伐来前行,若没有内心的信仰,是根本做不到的。信仰,并不只是宗教的信仰。比如坚持跑步,坚持早睡早起,坚持自省等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信仰。重要的是你用心去感受到这些表面上的痛苦而实际上的美好。

  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他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不知是因为敬畏生命而喜欢亲近大自然,还是因为喜欢亲近大自然而敬畏生命?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的确,生命中最美好的都是简单的、免费的,却也是无价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静坐两分钟,看看自己在想些什么,听听自己的内心说些什么。

  长年累月关闭在窄屋里的人,大地和天空都不属于他,不可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现代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星空曾给予先哲的伟大其实已经成为失落的遗产。总是宅着是会禁闭自己的,要增长见识和开拓视野,必须要走出去和现实接触,才能体味到世界如此之大。人,要自己亲身经历一些事,学会思考。

   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那海滩上嬉水的人群,那身边亲密的同伴,都会成为避难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海的威胁。你必须无处可逃。作为一个喜欢看海的人来说,我觉得跟朋友们一起去和自己一个人去看海,都是有必要的,有不同的意义所在。有时,我们的确需要一种无心无肺,跟伙伴们一起放松一起疯的节奏;有时,我们也的确需要独自一人面对宽广的大海,真实面对海,倾听自己的心声,让大海把自己的情绪冲洗干净。

  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很好的诠释了对幸福的理解。

  人生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快乐观,大抵如此!同样的东西,悲观和乐观者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此快乐观跟王尔德的悲观理解都是基于同一个事实,却从不同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待,境遇也就大不同。王尔德认为,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我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智慧。需要在简单和深刻中找到一种平衡。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一个人是否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是否感到充实。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己。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人修行的路,自我理解最重要。

  对于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做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做认识人性的标本。去经历,再总结,提升自己。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边的什物,手上的事物,很容易获得一种支配我们的力量,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经常跳出来想一想,审视他们是否真正必要。还是得多自省。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2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题记

  也许,当你手捧一本好书时,你的心才会静下来;当你真正地看透了作者的内心,你的精神才会得到提升。我的确找到了这样一本好书《人生哲思录》,它以平实的语言,引经据典,道出人生一个个哲学——生与死,爱与孤独,享受与创造......这些最平凡但又最难理解的东西。

  一开始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便盯着这五个大字看——人生哲思录。提起哲学,总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读哲学书不会有多大收获。于是,我便带着这份喜忧参半的心情随意翻了一下书,本想着一目十行的看完,但却被一句话打动“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这句话,好像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言语的修饰,却能字字打动我,令人回味无穷。

  也许,我们看过许多高谈阔论的书或者文章,作者在书中夸张的写来写去,用上高深的道理或虚假的情感,只为陈述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乍读无趣,细细咀嚼更是乏味至极,但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却如同一枚青橄榄,初尝味道酸涩,久嚼后方觉得满口清香。读这本书,总会有一种对生命淡然的感觉,很真实,也很享受,字里行间充斥着是作者独特的见解和真挚的感情,不浮夸,不做作,但也足够撼动人心、

  “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是人生的主要目标,觉的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方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清。”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虽然以我们现在的年龄不足以完全看透,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做到这点着实不易,一个人有追求成功的欲望是好的,但不能把它作为生活的全部。因为功名毕竟是件衣裳,穿着它虽然觉得光鲜亮丽,但只有自己知道究竟想要什么,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还是心灵上的追求,每每读这本书,都像在和自己的灵魂进行对话,使人愉悦。他的文字像是清凉的薄荷叶,抚慰我的心灵,又像是炎炎夏日里的一杯可乐,让我从头至尾清淡透顶,带来沁人心脾的快乐。

  《人生哲思录》这本书和我们的生活那么贴近,像作者所说的“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作者既没有盲目的传达乐观情绪,也不愤世嫉俗地批判现实,而且理性的,积极的解释了人生哲学,读起来不会觉得乏味无趣。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也许无法对书中的内容做好百分之百的理解,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来充实自己,因为只有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不会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我们没有时间等待,父母没有时间等......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3

  年初的时候购得此书,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这本书一直在我床头陪伴着我,每天或每两天读一篇。渐渐地,这种阅读成了睡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阅读对于生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洗礼。曾经看到有人给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读了这本书,她使粗暴的人变得温柔;使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使无主心骨的人变得有主见;使破碎的心重新得到吻合;使矛盾的双方重新言归于好;使……”的确,《人生哲思录》就是有这样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起初是被书的封面所吸引——简约,淡定从容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充实。打开书本,周国平先生用最平凡的语言把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突然发现那些人生哲思是如此贴切的表述着你的情感,你的经历,你的精神家园……

  在这么短短一篇中要细谈此书给我的震憾与感动,那真的是天方夜潭了。这里我只能挑几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词,也是书中的几个短篇书题,来谈下自己的感受。

  《独处》——“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出身来,回到了自己”。

  我也喜欢一个人周末沐浴在阳光下悠然看书喝茶的感觉,也渴望一个人住在大山里没有电话骚扰没有熟人滔滔不绝地交流自己安安静静地呆着的感觉。在家的时候,喜欢经常体会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户下,看着外面绿油油的树木和庄稼。非常同意周先生的这句话“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可是现在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一种群居生活,现在的人们总是缺乏了些许独处的机会,我总觉得这是很大的遗憾。正如周先生在书中所述“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当时念到这段话时的震惊。

  《沟通》——“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得到肯定。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这是《人生哲思录》第259页关于“沟通”这一主题中的一段话,我想这里谈到了,人离不开人类,一个人再独特,再独立,你依然离不开人类这个种族,因为个人的精神的独特都缘于对人类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类群体,你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就失去了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虽然,有很多人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精神,正是依赖于它对人类精神的不断探索,谁也不能保证你找到了人类精神的全部,人类的精神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去展现。

  一个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类的价值连在一起,才能散发出其魅力。只有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精神才能丰富和完善整个人类的精神领域,所以,个人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依赖于整个人类精神价值的存在和认同,人类的精神价值同样离不开独特个体的价值的展现和发挥,试想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怎能拓展出不同的'思想领域。怎能启发我们后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发现人类精神的秘密。谁又能保证或预言你就是人类全部精神的发现者。既然无法保证,任何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通过不同的视角寻找人类精神。所以,你再优秀,也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是如来,是天神,怀有你自己的独特性就足矣。尊重别人的独特性。

  《超脱》——周国平先生提倡人需要重视精神活动,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不是每时每刻都被琐事所占据。他不反对事业和忙碌,但需要与自己从事的事情适时适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一个诗句是“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韬略。

  超脱是要与忙碌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给心灵一些空间和时间,来回味体会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脱又不能过于深刻,完全脱离于忙碌和世俗,游离于人间肤浅之外,甚至遁入空门,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结果。

  《自足》――讲的也是空灵。和作者一样,我的性格也是两个方面;一个好动,想尝试各种新鲜和好奇,想体验人生各种可能;一个好静,经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记得好长时间的习惯是晚上睡觉之前回忆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习惯。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在和一个灵魂沟通。很多特立独行的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思想,启迪着后人,我想即使在当代他没有感觉到它的思想被认同,但他仍然坚信,仍然有一种期望,有朝一日,能与人沟通。书面文字可以引人深思,可以让自己更有思想。

  最后想以书中这样一段话来结尾:“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不断丰富自己的灵魂吧!你会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4

  本人最近在看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并不是我刻意变得深刻了,而是因为这几天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就不上网,也不玩游戏,现代人没有电脑就特无聊,便找找消遣的杂志,没把杂志找出来,倒把这本书翻了出来,这一翻,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一本怎样的好书。

  这本书是我在广州深圳八卦岭那个小小的书城买的,上面的扉页边角下,有我用纤细的圆珠笔记录着“购于2006.7.16日,有雨”的字样,我似乎忘记了在四年前那个有点蒙蒙细雨的下午是怎样的因缘拿起了这本书,也忘记了是怎样的购买冲动买下了这本书,总之四年来,我从来,没有翻过它,而它也静静的陪着我,从八卦岭到布吉,从深圳到南宁,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终于安定下来,睡在我衣柜最底下的抽屉里。

  当我把它翻出来,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买下了这本书!这是怎样的书呢?浅灰色的封面画着零星的几枝枯枝,简单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种淡淡的从容在里面。打开目录,上面写着这是一个探索境遇与心情,困惑与觉悟,执着,自我发现等等的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生活质量的书,是一本在我那个年龄看不懂的书——现在,我竟然发现自己可以读的明白了,有时候,它说的一些话,就象从自己心里走出来的一样,我会对自己说,对了,就是这样,就是这个意思,它怎么跟我想的一样呢?也许,这是一本年轻的自己买给未来自己的书,是因为相信自己经历了许多的事情,会拥有了足够的感悟和阅历,会拥有足够的智慧来与它共鸣,当我在阅读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灵魂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的飞翔,仿佛整个世界都不在喧哗,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好的书,今后少一点玩无聊的游戏。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5

  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在篇幅上来说比较短,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质朴平实而又不失诗的光华,从内容上来说畅达深邃而又渗透着哲学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它让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让我知道人生的短暂,要合理利用时间。回归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它让我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们淡泊名利沉淀自己。

  《智慧》中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聪明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如具有机敏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足够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这就教会我们大学生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更要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区别。

  《真实》中告诉我们,人活的独特、潇洒一定要发自内心。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实的性格,那么,你愈是表演的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谨。大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无益于我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周国平一直着重于内在和灵魂的超脱,不难从《真实》中看出他强调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一个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方面。

  读《安静》时想到,现时社会上一些世俗观念也进入了学校。利益的驱动超越了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了精神的愉悦。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又如何做学问?摆脱外在的虚名、浮行,保持一份心灵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沉淀自己,积蓄力量,成就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大学生正确的选择。

  《读书》中周国平认为,读书不在于破万卷,重要的是读书时的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破万卷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在于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就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要有从容的心境。大学时期是我们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培养的就是我们读书的习惯和无师自通的能力。同时读书也提高了我们的觉悟,进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从中得到某种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学读书的多少决定我们以后发展潜力的大小。读的书越多我们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因为我们有厚度,这个文化底蕴的厚度,也决定了我们发展潜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录》的积极思想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诉你――世界,我追求过,奋斗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人生哲思录读后感6

  最近两天看了一些周国平写的《人生哲思录》,是他关于人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曾经以为自己的想法和他有些相似或者类似,但是读了之后,发觉他比我更加理想化和不现实,也许是他所处的环境和心态与现在的我的不同,看到的接触到不同,所以他对于物质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比较的低。或者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的物质已经能够达到他所谓的“小康”,而他对物质的要求也就是小康的要求吧,因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他是强调又强调的。

  贫困是可怜和可耻的,但是很多人在所处的环境中摆脱贫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会有层层的阻隔和障碍,老老实实的干活的人,可能摆脱贫困的几率会更小。怎样摆脱贫困,达到小康,不仅是个人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而是社会环境首先要给予的,环境的优或者差,使得个人的努力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

  自己曾经是很怕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很怕尽管自己努力了,但是还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在努力的同时会有所保留,不会全力以赴,这就是自己做事的缺点,是自己不能由衷做事的表现。

  表现真实的自己是自己向往的和需要的,但是表现真实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或者实现的,自己需要在清楚确认自己的需要和目标的时候,以表现真实的自己去做事情,去交朋友,以完全真实的心去感受周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年轻人的启示之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

  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为了其他,如名利、财富等,而失掉健康,是最大的悲哀。

  财富、名利等其他,并不能带来快乐,并不能驱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只有内心的富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使你快乐。内心的平静,健康的身心,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内心的富有像清泉、像明灯,不断滋润你的心田,照亮你的人生。

  人作为动物,一半时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是我们大都是通过感受去生活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以,在同样环境下生活的人,同样的事情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为前途担忧,为生活担忧,为得失担忧,忧虑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在忧虑中日子过了,匆匆,像轻烟,如薄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短暂的生命里,人们却是多么可悲,每天清早醒来,昨日一去不返,在忙忙碌碌中,今日,转眼即逝,在混沌中日复一日,有天开始老去,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人老体衰,空有千里之志。

  匆匆,在我们即将就死时,问问内心,这一生有多少后悔?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中转眼即逝的感受,又是多么短暂,可是有些事对我们确实影响至深,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忧心忡忡,有时候想,为什么会这样忧虑,是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在内心深处有着太多牵牵绊绊,为钱、为名、为利、为欲望,得失在心中,蒙蔽了内心的双眼,我们又何曾有心情去看看美丽的夜空,去保护给予我们生命的大自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们失掉的光明在哪里?是在内心罢。心灵,是幸福的源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的载体。如果,失掉了健康,那么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这样的,用道理为自己在犯错后悔时,寻找借口,寻找安慰,推卸责任。而生活中却是明知故犯,为欲望,经不起诱惑,是我们的本性贪婪自私吗?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我们能否负起责任!为了和我们一样有权利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种,我们能否负起责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9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心迷惘时的航标人生哲学读后感

心迷惘时的航标人生哲学读后感
从小到大一直受父母以及社会上许多人的帮助照顾。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应该轮到我们反过来回报社会了。如果还是一味的要别人关照,是不行的。从受人帮助到帮助别人,立场需要180度的大转弯。
比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朝着要达成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为实现目标而不断的磨练心志。
观点:决定人生的不光有命运,还有因果。
本文标题: 《人生哲学》读后感(人生哲学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42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庄园读后感(简爱每章概括及读后感)一千零一夜读后感130字(一千零一夜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