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惹谁了的内容简介今天,在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是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是河南人。然而,如今的河南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长城内外,...
河南人惹谁了的内容简介
今天,在中国10个人里有1个是河南人,地球上60个人中有1个是河南人。然而,如今的河南人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一句口号正在广为流传——“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这里的“河南人”与另一句流行语“防火防盗防河南人”中的“河南人”一样,已不再是对生活在黄河中游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简单称谓,它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贬义词,充满着复杂而蔑视的意味,几乎与当年的“美国佬”、“日本鬼子”一样遭人憎恨。丑化河南人已成为当今世俗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极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从表面上看,近万万活生生的河南人成了被歧视、被伤害、被侮辱的对象;从深层次上看,被歧视、被伤害、被侮辱的是古老的中原文化。如果嵩山能发声,黄河会呼喊,那么,今日的“天问”一定是:河南人,你咋了?河南人,你招谁惹谁了?!!
河南人得罪谁了,为什么在广东有那么多工厂不招河南员工
你是河南人吧!不光是广东的厂不收河南人就连深圳也不收河南人应为现在有些谣言说河南人不想干工作还想要工资所以不想用河南人,不由担心换一家!
为什么别人歧视你,反说你歧视他?
来源:大象公社
作者:戴鹿 周承辉
最被中国人歧视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都是黄河下游频繁被洪水祸害的地区。
文|戴鹿 周承辉
中国最被歧视的地方,当然是河南,“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是总教练”这种顺口溜,不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在说,经济并不好过河南的西部省份也同样爱说。
安徽、苏北人好不到哪去。无论是何版本的中国地图炮,安徽总难免与乞丐、小偷挂钩,而苏北人在苏南人眼中则往往被视为扛大包、卖苦力的同义词。
▍网络流传的地域歧视
实际上,除了河南骗子、安徽乞丐、苏北苦力外,还有个今天已很少被人提起的地域歧视,就是“山东自古出响马”,虽然土匪强盗的名头早有后来者获得,但鲁西南依然是著名的负面新闻高发区。
有心人应当注意到,这四块地区是彼此相连的。
歧视地带
说河南出骗子当然是不公的。实际上,总结最近十年广为人知的诈骗犯罪,根本无法得出“河南出骗子”这样的印象。
中国流行两类诈骗,只吃本地人的集资诈骗不会给外地人留下印象,而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电信诈骗,与河南无缘。这种犯罪活动,需要紧密的社会分工,更易在宗族关系尚存的地方出现。该诈骗模式台湾传入后,先在福建广东落地生根,后由湖南中部地区发扬光大。
饱受歧视之苦的河南人除了用《河南人惹谁了》表达愤怒外,有时也会辩解说,诈骗都是豫东人干的,那地方人假话连篇,我们豫西可都是老老实实做人的。
上海人轻轻吐出“白完(皖)”二字便可表达强烈歧视,安徽人当然也会辩解,乞讨只是一部分安徽人,并不代表安徽人都是乞丐。而皖南人干脆做切割,其实,那都是皖北人干的,皖南的名片是徽商,我们经济富庶,教育发达,怎么会当乞丐。
如果你看下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这些遭受歧视的重灾区——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会发现它们彼此接壤。也就是说,上面所有的坏印象都源自同一块地方,它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交汇地带。
江苏、山东没有像河南、安徽那样被整体贴上不良标签,实在是因为江苏南部和山东东部的经济远远超过全国水平,而河南、安徽因总体经济水平欠佳,很容易就被整体纳入地域歧视的链条。
这片最遭歧视地区,处于黄淮之间,其实也算得上是风水绝佳的帝王之乡。
中国的开国皇帝大多权贵出身,登上皇位,都是几代人的积累。惟有刘邦、朱元璋,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巧的是,他们都出生于黄淮区域,他们赖以打天下的功臣武将,也大多来自故土家乡。
黄淮区域可谓历史上的龙兴之地,如何成为后人眼中的流民发源地?
其实,当年将平民变成皇帝的推手,也正是后来批量制造流民的力量。这一力量就是泛滥的黄河。上述惨遭地域黑的四省交界处,正好与黄河洪泛区高度吻合。
▍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
大河的诅咒
黄淮流域之间的四省交汇处,是大片平原地带,本当为宜农作的丰饶地带,不幸的是,汉代之后,黄河水灾频繁,宋以后更加泛滥,这片位于黄河下游的平旷地区成为头号受害者。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些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一条高高在上的悬河,决堤频发。有清一代 260 余年间,不计晚清改道后下游民埝的漫溢决口,仅有案可查的决口次数就达 170 多次。
非洲的尼罗河也会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土壤,孕育出古埃及文明。但黄河泥沙含量太高,洪水流经之处,土地都被泥沙覆盖,原先的良田迅速盐碱化,粮食减产,使原本就不富裕的黄泛区陷入极度贫穷。
今天,“黄泛区”被狭义地解释为 1938 年 6 月 9 日,为阻塞日军进犯,在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在豫、苏、皖三省形成的洪水淹没区。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淹没的地区还包括今天山东西部和河北东南部。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沙、治涝、治盐碱,都是治理黄河之害
黄河洪水泛滥,波及的绝不仅是决口处的一两个县。水量很大时,甚至造成河流改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看似频率不高,但一旦发生便会造成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秩序的深远灾难,祸及整个平原。
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加剧了淮河下泄不畅的问题,使内涝成为淮河水灾的重要形态。尽管在清朝咸丰五年它再次任性北移至山东,古淮河的河道也已经被其用废。
这个世界罕见的高频天灾地区,尽管曾是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但频繁的水患导致经济极为脆弱。稍大一点的水灾,无论贫困之家还是累世殷实富户,家产都会在洪水中荡然无存。
家园毁荡,人民只有外出逃难,或南下过江,或西进陕甘,往往只能以乞讨、偷盗或打工方式糊口。实际上,很多灾民是三种角色并行不误。这难免会给外地人留下深刻印象:某某地方人都是乞丐、小偷、苦力、强盗。
迟至八九十年代,还有黄泛区的父母为孩子定亲时,还会特意询问对方姑娘,有没有跟随父母外出乞讨的经历。如果没有,他们就会担心未来的孙子孙女:你连讨饭都不会,将来洪水来了,你孩子可咋办?
比这更严重的,是社会秩序的脆弱。辛勤耕作—积累资金—增购田产的发展模式在黄河下游边是行不通的。
洪水过后,地貌大变,原有的地界、田界无影无踪,大家只能凭感觉重新划界,或者谁抢到就是谁的。当人们见惯了财物易手,连土地这个最重要的财产所有权都难以稳定维护时,人们对产权能有多少尊重?
稳定的社会信用自然也无法建立起来。洪水一到,亲戚、朋友、债主、仇人,不是被洪水冲走,就是逃荒或迁居外地。在极不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模式会本能选择短期策略。
假如一个人不幸生在黄泛区,他应该选择怎样的生存策略?显然,积蓄财产和经营名声这种长期经营策略不会成为优选,只考虑眼前短期利益才符合理性,以及尽快逃离。正如安徽官府那番无可奈何的评论:“民性不恋土,无业者辄流散四出,或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
浪花淘尽英雄
今天已经很少再有“山东自古出响马”的说法。但这段历史并不遥远。
1923 年 5 月 6 日,上海至北京的第 2 次特别快车,在山东临城与沙沟地段被孙美瑶的“山东建国自治军”拦截,除一名英国人负隅顽抗被击毙外,绑走外国旅客 19 人,中国旅客 100 余人。它被称为民国第一案。
除了提出巨额补偿,孙像梁山好汉一样希望招安。当时活跃在山东 30 个州县的民间武装约有三万多人,枪支两万多,临城劫车案和平解决,让他们跃跃欲试。
孙美瑶的先辈梁山好汉,也是黄泛区的产物。五代到北宋末,黄河三次决口,洪水在梁山脚下汇集成一片辽阔水域,成为宋江等梁山好汉的革命根据地。
地理环境上,大平原不适合以英雄好汉为业,但短期生存策略下,民风自然争强好斗,一旦手中有积累,农民不是购买农具、土地,而是采购长矛、刀剑、甚至火枪,进可伤人,退亦可自保。
清朝思想家魏源曾在苏北为官,他形容此处“土地荒芜,民惰而好斗,习于抢劫,故该地素称难治。” 魏源是湖南隆回人,当地多宗族械斗,他口中的难于治理可见当地民风。
孙美瑶的山大王之路也是一个缩影。孙氏原为山东枣庄凫城镇白庄村的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孙美瑶的哥哥孙美珠还是前清秀才。但孙家时常被土匪勒索敲诈,孙父甚至被绑架。1918 年,孙氏兄弟一怒之下变卖家产,购买武器、联络各路“竿子”,筑寨于抱犊崮,很快聚集数千人。1920 年组建“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孙美珠任总司令。
任何地方都有土匪,黄泛区地贫人穷,盗匪丛生也不奇怪。但这里土匪的特色在于,他们是“匪民一家”,当土匪并不是背叛社会,而是家庭经济的一个有益补充。
美国历史学家裴宜理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中写道,黄泛区土匪通常与家庭保持着紧密联系。她援引一位外国记者在河南的报导:“我倾向于认为,百姓与土匪之间并没有实质区别。百姓正是那帮匪徒的父母兄弟姊妹,而土匪们会尽量把剽掠成果托人捎带回家。”
▍美国汉学家、人文科学院院士裴宜理
裴宜理指出,黄泛区盗匪如麻的根本原因,是当一户人家的粮食常常不足以养活全家。于是,多余的儿子就变成“光棍”,自寻出路。有的光棍会去打工、乞讨、当兵,有的则会入“捻”为匪。
“捻”是当地方言,用捻线成绳的比喻,形容一群人聚成一个帮派。小捻子只有几个人,偷窃、盗墓、偷割庄稼。大捻子有数十人至数百人,绑架、敲诈、收保护费、收买路钱。更大的捻子则成千上万,动辄跨县连郡,攻占城池,变成官府文告中的“捻匪”。最大的捻匪首领张乐行,鼎盛时统兵二十万,控制几十个县城,是豫东皖北事实上的统治者。
▍捻军:黄泛区的产物
彪悍好斗的民风,加上亦民亦匪的传统,使黄泛区人民成了中原的“游牧民族”:经济落后,但战斗力极强。和平时期他们只能小股剽掠,一俟天下大乱,他们就成了逐鹿九鼎的强劲候选人。
元朝末年,朱元璋能够消灭各路诸侯,一统天下,他的淮右老乡团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清朝末年,捻军虽不如南边的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也同样取得不俗战绩:他们击毙了蒙古名将、八旗军统帅僧格林沁亲王。
盗匪与革命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临城劫车案发生后,反动统治阶级污孙美瑶为匪,虽然毛主席在 1926 年 12 月的湖南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中称之为革命团体,陈独秀、马林等都肯定了孙美瑶,但新中国成立后,孙美瑶很长时间依然被视为普通土匪。
1997 年,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到枣庄调研时,视察了孙美瑶当年扣押人质的抱犊崮,称孙美瑶为“王佐式人物”(王佐,井冈山农民领袖,加入红军被误杀),认为对临城劫车案“要重新认识”。
当年 12 月召开“山东建国自治军暨临城劫车案研讨会”上,正式认定了其革命性质。“文革”中被平毁的孙美瑶被重新修建,枣庄抱犊崮公园的山路上修建了山东建国自治军纪念碑。孙的乡亲们终于又可以公开以孙为傲了。
▍1997 年 12 月 18 日建成的山东建国自治军纪念碑,碑文如下:民国之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各派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使当地百姓灾难深重,苦不堪言。一些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聚众起义。 1920 年,原峄县白庄(现北庄镇白庄村)清末秀才孙美珠和五弟孙美瑶、叔父孙桂芝一道揭竿而起筑寨于抱犊崮,成立了“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 1923 年 5 月,孙美瑶带领“山东建国自治军”,在抱犊崮山区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史称“民国第一案”。
值得欣慰的是,肆虐了两千年的黄河今天已很难为患,因为黄河都快断流了。
附:全世界为何到处都有地域歧视?
我们来自不同的故乡,我们流着相同的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判断一个人,是以他的品德?还是以他的家乡?
先入为主的排斥、简单粗暴的标签,地域歧视是一颗偏见下的蛋。
如何寻找成见背后的真相,推翻地域歧视的屏障?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ID:zgzs001),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你的家乡是哪儿?”
“你的家乡是哪儿?”
面对这个问题
你会尴尬的支支吾吾?
还是会骄傲的字字铿锵?
在一个地区生活久了,熟悉每条街巷的走向,能画出每棵树枝丫的形状,记得每家餐馆老板各异的笑脸,还有菜场此起彼伏的喧闹声,商场高高低低的音乐声……这些烙在记忆里的细节,是恒久温暖的力量。
但是要向别人说起家乡时,总不免还是要提起戒心,将这些温柔的情愫悄悄隐藏,谨慎的斗智斗勇起来,因为在外地人看来,自己的家乡很可能只等于一两个形容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并不友好的形容词。
▲依地区考虑对象,你觉得靠谱吗
2
地图炮古已有之
企图用几个形容词总结一个地区,以贬低该地区的行为,古已有之,遍布中外。
古代被黑的最惨就是宋国人。
《列子》里讲到,有个宋国人在冬天里晒太阳,觉得很舒服,便想把这个“享受秘方”献给国君,并自信能领取重赏;
《庄子》里说,有个宋国人善于做衣帽,就去越国经营企图发财,结果越国人都是剪短发的纹身大汉根本用不着衣帽,因此惨遭赔本;
《韩非子》中还有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及时修补下雨天被浸坏的围墙,结果家中被盗,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好心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甚至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实也包含着明显的地域歧视,细数这些成语可以发现,当年宋国人和楚国人在外地一定过的不怎么好:
《揠苗助长》:从前有个宋国人……
《野人献曝》:从前有个宋国人……
《守株待兔》:从前有个宋国人……
《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杞人忧天》:从前有个杞国人……
《刻舟求剑》:从前有个楚国人……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楚国人……
《自相矛盾》:从前有个楚国人……
《叶公好龙》:楚国叶公子高好龙……
《邯郸学步》:从前有个燕国人……
3
总是受伤的“外地人”
人们对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的不公正、否定性态度,就很难改变,久而久之会形成偏见文化。中国民间素来存在偏见文化的根基。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外形上比南方人高大、强壮,性子比南方人直爽,说话直接,爱喝酒,而南方人比北方人懂礼貌。
关于各个地域的人群特征,社会上广泛流传上海人精明排外、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湖北人都是阴谋家、河南人好使坏、北京人自大、宁夏人粗野等以偏概全的说法,并且这种说法还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于是每个地区的人到了外地都要被“另眼相看”:
4
互相伤害的各国人
当然了,这并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陋习,外国人也会逮着机会就狠狠黑一下外地人。
比如梅毒没有正式的名字之前,俄罗斯人称其为“波兰病”。
波兰人不愿意背这个锅,所以他们和德国人将其称为“法国病”。
法国人觉得这是“意大利病”,荷兰人称其为“西班牙病”,奥斯曼帝国称其为“基督徒病”或“法兰克病”……
直到1530年,意大利维罗纳医生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将梅毒定名为syphilis,这一场互黑的闹剧的才逐渐落下帷幕。
美剧中也总拿地域说事:密尔沃基是个怪地方,犹他州不仅荒无人烟还有摩门教,科罗拉多冻得死人,德克萨斯要么就是墨西哥后裔天天吃玉米饼,要么就是顽固的基督徒……另外,在美国人看来,欧洲就是艳遇的天堂。
而欧洲人则在忙着互相鄙视。西班牙人觉得法国人傲慢;瑞士人觉得法国人懒惰;北欧人和德国人都觉得意大利人时懒虫、吹牛王、色狼;意大利人则觉得德国人不仅机械,而且德国东西还难吃,在这点上法国人和英国人站意大利人这边……
5
地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个体讨厌另一个个体可以简单的说出原因,但是一群人为何会对某一地域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情况就要复杂许多。人们对特定地域人群的形象是经过长时间才构建起来的,并且深化为较为固定的社会记忆。
地域环境有别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方言。中国方言特别多,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统一了文字,这使得全国各地区尽管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也能够通过同一种文字进行沟通。
但是文字能够统一,语言却不能,尤其是南方的方言。北方的地理障碍较少,比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蒙古平原,互相交流没什么障碍,但是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碍更多,即使相邻的地区可能也很少沟通,因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方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没有同样的方言,方言产生成为同一个区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时间长了会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毕竟如果听对方的话还需要一个翻译的话,光是沟通就很烦躁了。
除了语言之外,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也能使各地文化之间形成差异。比如饮食,民间日常饮食多以当地产物为主,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像那种为了吃荔枝派出一批千里马跑接力的事,一般老百姓没钱玩。通常情况下,最有特色的饮食基础反而是因为穷,比如加盐风干这样储存食物的方式。除非出现大面积的移民现象,否则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通常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
法国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财富或者说贫富差距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记忆,甚至带来经济歧视和身份歧视:
拥有财富多的人试图提升穷人的道德水准,并试图教他们“至高无上”的美德:节俭、禁欲、敬业。甚至穷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这些品性,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是穷人。是否拥有财富决定着是否具有高尚的美德,社会经济的差异,影响社会记忆内容的强弱和有无。
试想一下,假如河南人像深圳人、温州人一样富裕,河南省像上海市、广东省一样发达,地域歧视现象恐怕就很难出现。知名学者葛剑雄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受到歧视,基本上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由盛转衰、由中心而边缘之后。笔者以搜狐网调查为例,“你觉得地域歧视的根源是什么?”选择“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就占43.01%。
总之,地域歧视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发展中的差距,是因差距而导致急速的社会流动以及社会流动中人们的心理表现,即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弱势群体的羞辱感。
经济政策也会影响集体意识
区域开发或发展的前提是对该地域的肯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几项区域发展的重要国策,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和开发浦东在内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成都、重庆协调城乡发展试点的特殊政策等。而在中部崛起中,针对中国人口最多、最大的农业省份河南却缺乏清晰的政策支持,这也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6
为何会出现地域歧视?
楚国人和宋国人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样,谁知道呢?但是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成语却成功的将他们的保留在愚蠢、迂腐的傻帽形象中。这种价值判断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后,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提到宋国人就会想起那个“揠苗助长”的呆瓜。
放到现代来看,得有多少人从来没接触过河南人,却说河南人是骗子;又有多少人压根没和上海人打过交道,却说上海人是小气鬼;还有多少人从来没见过广东人,却喜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导致这些偏见的可能是新闻报道,可能是笑话段子,可能是影视作品,可能只是方言恶搞。否则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同一种偏见和观念呢?
自我优越感
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社会刻板印象
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片面、负面的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有时是以为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特性而形成的。
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地域歧视同时也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自己听到的事情是真的。
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
例如,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这是地域歧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
想把人按照相同点分到框框里很容易,但是如果只将地域看成人们的相同点,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曾经的人类,由于交通不方便,经常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所以地域属性会影响居住在当地的人。而现如今,城市已经在趋同,每座城市都能买到相同的苹果手机、可口可乐,吃到相同的肯德基、麦当劳,五湖四海的地域特征都在不断融合,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人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在增多。
为何不把眼光放到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上,而一定要用偏见和刻板印象去给自己的见识设限呢。
两个有深度、涨姿势的公众号
你知道不知道 ID:zhidaobuzhidao7
上帝之视角 ID:zdjshuo
作者:戴鹿 周承辉
最被中国人歧视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都是黄河下游频繁被洪水祸害的地区。
文|戴鹿 周承辉
中国最被歧视的地方,当然是河南,“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是总教练”这种顺口溜,不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在说,经济并不好过河南的西部省份也同样爱说。
安徽、苏北人好不到哪去。无论是何版本的中国地图炮,安徽总难免与乞丐、小偷挂钩,而苏北人在苏南人眼中则往往被视为扛大包、卖苦力的同义词。
▍网络流传的地域歧视
实际上,除了河南骗子、安徽乞丐、苏北苦力外,还有个今天已很少被人提起的地域歧视,就是“山东自古出响马”,虽然土匪强盗的名头早有后来者获得,但鲁西南依然是著名的负面新闻高发区。
有心人应当注意到,这四块地区是彼此相连的。
歧视地带
说河南出骗子当然是不公的。实际上,总结最近十年广为人知的诈骗犯罪,根本无法得出“河南出骗子”这样的印象。
中国流行两类诈骗,只吃本地人的集资诈骗不会给外地人留下印象,而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电信诈骗,与河南无缘。这种犯罪活动,需要紧密的社会分工,更易在宗族关系尚存的地方出现。该诈骗模式台湾传入后,先在福建广东落地生根,后由湖南中部地区发扬光大。
饱受歧视之苦的河南人除了用《河南人惹谁了》表达愤怒外,有时也会辩解说,诈骗都是豫东人干的,那地方人假话连篇,我们豫西可都是老老实实做人的。
上海人轻轻吐出“白完(皖)”二字便可表达强烈歧视,安徽人当然也会辩解,乞讨只是一部分安徽人,并不代表安徽人都是乞丐。而皖南人干脆做切割,其实,那都是皖北人干的,皖南的名片是徽商,我们经济富庶,教育发达,怎么会当乞丐。
如果你看下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这些遭受歧视的重灾区——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会发现它们彼此接壤。也就是说,上面所有的坏印象都源自同一块地方,它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交汇地带。
江苏、山东没有像河南、安徽那样被整体贴上不良标签,实在是因为江苏南部和山东东部的经济远远超过全国水平,而河南、安徽因总体经济水平欠佳,很容易就被整体纳入地域歧视的链条。
这片最遭歧视地区,处于黄淮之间,其实也算得上是风水绝佳的帝王之乡。
中国的开国皇帝大多权贵出身,登上皇位,都是几代人的积累。惟有刘邦、朱元璋,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巧的是,他们都出生于黄淮区域,他们赖以打天下的功臣武将,也大多来自故土家乡。
黄淮区域可谓历史上的龙兴之地,如何成为后人眼中的流民发源地?
其实,当年将平民变成皇帝的推手,也正是后来批量制造流民的力量。这一力量就是泛滥的黄河。上述惨遭地域黑的四省交界处,正好与黄河洪泛区高度吻合。
▍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
大河的诅咒
黄淮流域之间的四省交汇处,是大片平原地带,本当为宜农作的丰饶地带,不幸的是,汉代之后,黄河水灾频繁,宋以后更加泛滥,这片位于黄河下游的平旷地区成为头号受害者。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这些泥沙淤积使黄河成为一条高高在上的悬河,决堤频发。有清一代 260 余年间,不计晚清改道后下游民埝的漫溢决口,仅有案可查的决口次数就达 170 多次。
非洲的尼罗河也会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土壤,孕育出古埃及文明。但黄河泥沙含量太高,洪水流经之处,土地都被泥沙覆盖,原先的良田迅速盐碱化,粮食减产,使原本就不富裕的黄泛区陷入极度贫穷。
今天,“黄泛区”被狭义地解释为 1938 年 6 月 9 日,为阻塞日军进犯,在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在豫、苏、皖三省形成的洪水淹没区。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淹没的地区还包括今天山东西部和河北东南部。
▍焦裕禄在河南兰考治沙、治涝、治盐碱,都是治理黄河之害
黄河洪水泛滥,波及的绝不仅是决口处的一两个县。水量很大时,甚至造成河流改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看似频率不高,但一旦发生便会造成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秩序的深远灾难,祸及整个平原。
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加剧了淮河下泄不畅的问题,使内涝成为淮河水灾的重要形态。尽管在清朝咸丰五年它再次任性北移至山东,古淮河的河道也已经被其用废。
这个世界罕见的高频天灾地区,尽管曾是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但频繁的水患导致经济极为脆弱。稍大一点的水灾,无论贫困之家还是累世殷实富户,家产都会在洪水中荡然无存。
家园毁荡,人民只有外出逃难,或南下过江,或西进陕甘,往往只能以乞讨、偷盗或打工方式糊口。实际上,很多灾民是三种角色并行不误。这难免会给外地人留下深刻印象:某某地方人都是乞丐、小偷、苦力、强盗。
迟至八九十年代,还有黄泛区的父母为孩子定亲时,还会特意询问对方姑娘,有没有跟随父母外出乞讨的经历。如果没有,他们就会担心未来的孙子孙女:你连讨饭都不会,将来洪水来了,你孩子可咋办?
比这更严重的,是社会秩序的脆弱。辛勤耕作—积累资金—增购田产的发展模式在黄河下游边是行不通的。
洪水过后,地貌大变,原有的地界、田界无影无踪,大家只能凭感觉重新划界,或者谁抢到就是谁的。当人们见惯了财物易手,连土地这个最重要的财产所有权都难以稳定维护时,人们对产权能有多少尊重?
稳定的社会信用自然也无法建立起来。洪水一到,亲戚、朋友、债主、仇人,不是被洪水冲走,就是逃荒或迁居外地。在极不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模式会本能选择短期策略。
假如一个人不幸生在黄泛区,他应该选择怎样的生存策略?显然,积蓄财产和经营名声这种长期经营策略不会成为优选,只考虑眼前短期利益才符合理性,以及尽快逃离。正如安徽官府那番无可奈何的评论:“民性不恋土,无业者辄流散四出,或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
浪花淘尽英雄
今天已经很少再有“山东自古出响马”的说法。但这段历史并不遥远。
1923 年 5 月 6 日,上海至北京的第 2 次特别快车,在山东临城与沙沟地段被孙美瑶的“山东建国自治军”拦截,除一名英国人负隅顽抗被击毙外,绑走外国旅客 19 人,中国旅客 100 余人。它被称为民国第一案。
除了提出巨额补偿,孙像梁山好汉一样希望招安。当时活跃在山东 30 个州县的民间武装约有三万多人,枪支两万多,临城劫车案和平解决,让他们跃跃欲试。
孙美瑶的先辈梁山好汉,也是黄泛区的产物。五代到北宋末,黄河三次决口,洪水在梁山脚下汇集成一片辽阔水域,成为宋江等梁山好汉的革命根据地。
地理环境上,大平原不适合以英雄好汉为业,但短期生存策略下,民风自然争强好斗,一旦手中有积累,农民不是购买农具、土地,而是采购长矛、刀剑、甚至火枪,进可伤人,退亦可自保。
清朝思想家魏源曾在苏北为官,他形容此处“土地荒芜,民惰而好斗,习于抢劫,故该地素称难治。” 魏源是湖南隆回人,当地多宗族械斗,他口中的难于治理可见当地民风。
孙美瑶的山大王之路也是一个缩影。孙氏原为山东枣庄凫城镇白庄村的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孙美瑶的哥哥孙美珠还是前清秀才。但孙家时常被土匪勒索敲诈,孙父甚至被绑架。1918 年,孙氏兄弟一怒之下变卖家产,购买武器、联络各路“竿子”,筑寨于抱犊崮,很快聚集数千人。1920 年组建“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孙美珠任总司令。
任何地方都有土匪,黄泛区地贫人穷,盗匪丛生也不奇怪。但这里土匪的特色在于,他们是“匪民一家”,当土匪并不是背叛社会,而是家庭经济的一个有益补充。
美国历史学家裴宜理在《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中写道,黄泛区土匪通常与家庭保持着紧密联系。她援引一位外国记者在河南的报导:“我倾向于认为,百姓与土匪之间并没有实质区别。百姓正是那帮匪徒的父母兄弟姊妹,而土匪们会尽量把剽掠成果托人捎带回家。”
▍美国汉学家、人文科学院院士裴宜理
裴宜理指出,黄泛区盗匪如麻的根本原因,是当一户人家的粮食常常不足以养活全家。于是,多余的儿子就变成“光棍”,自寻出路。有的光棍会去打工、乞讨、当兵,有的则会入“捻”为匪。
“捻”是当地方言,用捻线成绳的比喻,形容一群人聚成一个帮派。小捻子只有几个人,偷窃、盗墓、偷割庄稼。大捻子有数十人至数百人,绑架、敲诈、收保护费、收买路钱。更大的捻子则成千上万,动辄跨县连郡,攻占城池,变成官府文告中的“捻匪”。最大的捻匪首领张乐行,鼎盛时统兵二十万,控制几十个县城,是豫东皖北事实上的统治者。
▍捻军:黄泛区的产物
彪悍好斗的民风,加上亦民亦匪的传统,使黄泛区人民成了中原的“游牧民族”:经济落后,但战斗力极强。和平时期他们只能小股剽掠,一俟天下大乱,他们就成了逐鹿九鼎的强劲候选人。
元朝末年,朱元璋能够消灭各路诸侯,一统天下,他的淮右老乡团无疑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清朝末年,捻军虽不如南边的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也同样取得不俗战绩:他们击毙了蒙古名将、八旗军统帅僧格林沁亲王。
盗匪与革命的界限有时并不清晰。临城劫车案发生后,反动统治阶级污孙美瑶为匪,虽然毛主席在 1926 年 12 月的湖南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中称之为革命团体,陈独秀、马林等都肯定了孙美瑶,但新中国成立后,孙美瑶很长时间依然被视为普通土匪。
1997 年,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到枣庄调研时,视察了孙美瑶当年扣押人质的抱犊崮,称孙美瑶为“王佐式人物”(王佐,井冈山农民领袖,加入红军被误杀),认为对临城劫车案“要重新认识”。
当年 12 月召开“山东建国自治军暨临城劫车案研讨会”上,正式认定了其革命性质。“文革”中被平毁的孙美瑶被重新修建,枣庄抱犊崮公园的山路上修建了山东建国自治军纪念碑。孙的乡亲们终于又可以公开以孙为傲了。
▍1997 年 12 月 18 日建成的山东建国自治军纪念碑,碑文如下:民国之初的北洋政府时期,各派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使当地百姓灾难深重,苦不堪言。一些不堪重负的百姓,纷纷聚众起义。 1920 年,原峄县白庄(现北庄镇白庄村)清末秀才孙美珠和五弟孙美瑶、叔父孙桂芝一道揭竿而起筑寨于抱犊崮,成立了“山东建国自治军五路联军”。 1923 年 5 月,孙美瑶带领“山东建国自治军”,在抱犊崮山区制造了轰动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史称“民国第一案”。
值得欣慰的是,肆虐了两千年的黄河今天已很难为患,因为黄河都快断流了。
附:全世界为何到处都有地域歧视?
我们来自不同的故乡,我们流着相同的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判断一个人,是以他的品德?还是以他的家乡?
先入为主的排斥、简单粗暴的标签,地域歧视是一颗偏见下的蛋。
如何寻找成见背后的真相,推翻地域歧视的屏障?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ID:zgzs001),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你的家乡是哪儿?”
“你的家乡是哪儿?”
面对这个问题
你会尴尬的支支吾吾?
还是会骄傲的字字铿锵?
在一个地区生活久了,熟悉每条街巷的走向,能画出每棵树枝丫的形状,记得每家餐馆老板各异的笑脸,还有菜场此起彼伏的喧闹声,商场高高低低的音乐声……这些烙在记忆里的细节,是恒久温暖的力量。
但是要向别人说起家乡时,总不免还是要提起戒心,将这些温柔的情愫悄悄隐藏,谨慎的斗智斗勇起来,因为在外地人看来,自己的家乡很可能只等于一两个形容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并不友好的形容词。
▲依地区考虑对象,你觉得靠谱吗
2
地图炮古已有之
企图用几个形容词总结一个地区,以贬低该地区的行为,古已有之,遍布中外。
古代被黑的最惨就是宋国人。
《列子》里讲到,有个宋国人在冬天里晒太阳,觉得很舒服,便想把这个“享受秘方”献给国君,并自信能领取重赏;
《庄子》里说,有个宋国人善于做衣帽,就去越国经营企图发财,结果越国人都是剪短发的纹身大汉根本用不着衣帽,因此惨遭赔本;
《韩非子》中还有宋国人不听邻居劝告,及时修补下雨天被浸坏的围墙,结果家中被盗,他反而怀疑盗贼就是好心给他提建议的邻居……
甚至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实也包含着明显的地域歧视,细数这些成语可以发现,当年宋国人和楚国人在外地一定过的不怎么好:
《揠苗助长》:从前有个宋国人……
《野人献曝》:从前有个宋国人……
《守株待兔》:从前有个宋国人……
《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杞人忧天》:从前有个杞国人……
《刻舟求剑》:从前有个楚国人……
《画蛇添足》:从前有个楚国人……
《自相矛盾》:从前有个楚国人……
《叶公好龙》:楚国叶公子高好龙……
《邯郸学步》:从前有个燕国人……
3
总是受伤的“外地人”
人们对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的不公正、否定性态度,就很难改变,久而久之会形成偏见文化。中国民间素来存在偏见文化的根基。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北方人外形上比南方人高大、强壮,性子比南方人直爽,说话直接,爱喝酒,而南方人比北方人懂礼貌。
关于各个地域的人群特征,社会上广泛流传上海人精明排外、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湖北人都是阴谋家、河南人好使坏、北京人自大、宁夏人粗野等以偏概全的说法,并且这种说法还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于是每个地区的人到了外地都要被“另眼相看”:
4
互相伤害的各国人
当然了,这并非是独属于中国人的陋习,外国人也会逮着机会就狠狠黑一下外地人。
比如梅毒没有正式的名字之前,俄罗斯人称其为“波兰病”。
波兰人不愿意背这个锅,所以他们和德国人将其称为“法国病”。
法国人觉得这是“意大利病”,荷兰人称其为“西班牙病”,奥斯曼帝国称其为“基督徒病”或“法兰克病”……
直到1530年,意大利维罗纳医生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将梅毒定名为syphilis,这一场互黑的闹剧的才逐渐落下帷幕。
美剧中也总拿地域说事:密尔沃基是个怪地方,犹他州不仅荒无人烟还有摩门教,科罗拉多冻得死人,德克萨斯要么就是墨西哥后裔天天吃玉米饼,要么就是顽固的基督徒……另外,在美国人看来,欧洲就是艳遇的天堂。
而欧洲人则在忙着互相鄙视。西班牙人觉得法国人傲慢;瑞士人觉得法国人懒惰;北欧人和德国人都觉得意大利人时懒虫、吹牛王、色狼;意大利人则觉得德国人不仅机械,而且德国东西还难吃,在这点上法国人和英国人站意大利人这边……
5
地域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个体讨厌另一个个体可以简单的说出原因,但是一群人为何会对某一地域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情况就要复杂许多。人们对特定地域人群的形象是经过长时间才构建起来的,并且深化为较为固定的社会记忆。
地域环境有别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方言。中国方言特别多,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做了件了不起的事,统一了文字,这使得全国各地区尽管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也能够通过同一种文字进行沟通。
但是文字能够统一,语言却不能,尤其是南方的方言。北方的地理障碍较少,比如华北平原、黄淮平原、蒙古平原,互相交流没什么障碍,但是南方山多,在古代地理障碍更多,即使相邻的地区可能也很少沟通,因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方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首先要看有没有同样的方言,方言产生成为同一个区域人群交往的媒介,时间长了会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态,毕竟如果听对方的话还需要一个翻译的话,光是沟通就很烦躁了。
除了语言之外,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也能使各地文化之间形成差异。比如饮食,民间日常饮食多以当地产物为主,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像那种为了吃荔枝派出一批千里马跑接力的事,一般老百姓没钱玩。通常情况下,最有特色的饮食基础反而是因为穷,比如加盐风干这样储存食物的方式。除非出现大面积的移民现象,否则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通常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一个社会的记忆
法国人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财富或者说贫富差距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记忆,甚至带来经济歧视和身份歧视:
拥有财富多的人试图提升穷人的道德水准,并试图教他们“至高无上”的美德:节俭、禁欲、敬业。甚至穷人之所以天生不具有这些品性,原因恰恰在于他们是穷人。是否拥有财富决定着是否具有高尚的美德,社会经济的差异,影响社会记忆内容的强弱和有无。
试想一下,假如河南人像深圳人、温州人一样富裕,河南省像上海市、广东省一样发达,地域歧视现象恐怕就很难出现。知名学者葛剑雄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受到歧视,基本上都是发生在这一地区由盛转衰、由中心而边缘之后。笔者以搜狐网调查为例,“你觉得地域歧视的根源是什么?”选择“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就占43.01%。
总之,地域歧视的经济社会基础是发展中的差距,是因差距而导致急速的社会流动以及社会流动中人们的心理表现,即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弱势群体的羞辱感。
经济政策也会影响集体意识
区域开发或发展的前提是对该地域的肯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台了几项区域发展的重要国策,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和开发浦东在内的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成都、重庆协调城乡发展试点的特殊政策等。而在中部崛起中,针对中国人口最多、最大的农业省份河南却缺乏清晰的政策支持,这也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6
为何会出现地域歧视?
楚国人和宋国人的性格究竟是什么样,谁知道呢?但是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成语却成功的将他们的保留在愚蠢、迂腐的傻帽形象中。这种价值判断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后,就会成为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提到宋国人就会想起那个“揠苗助长”的呆瓜。
放到现代来看,得有多少人从来没接触过河南人,却说河南人是骗子;又有多少人压根没和上海人打过交道,却说上海人是小气鬼;还有多少人从来没见过广东人,却喜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导致这些偏见的可能是新闻报道,可能是笑话段子,可能是影视作品,可能只是方言恶搞。否则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形成同一种偏见和观念呢?
自我优越感
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社会刻板印象
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片面、负面的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符合这种看法。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有时是以为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特性而形成的。
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地域歧视同时也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不假思索的相信自己听到的事情是真的。
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现象。
例如,前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地对待。这是地域歧视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
想把人按照相同点分到框框里很容易,但是如果只将地域看成人们的相同点,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曾经的人类,由于交通不方便,经常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所以地域属性会影响居住在当地的人。而现如今,城市已经在趋同,每座城市都能买到相同的苹果手机、可口可乐,吃到相同的肯德基、麦当劳,五湖四海的地域特征都在不断融合,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人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在增多。
为何不把眼光放到真正值得注意的事情上,而一定要用偏见和刻板印象去给自己的见识设限呢。
两个有深度、涨姿势的公众号
你知道不知道 ID:zhidaobuzhidao7
上帝之视角 ID:zdjshuo
本文标题: 河南人惹谁了 读后感(河南人惹谁了的内容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32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