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曾国藩评价怎么样曾国藩的历史评价1、《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后人对曾国藩评价怎么样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1、《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2、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3、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4、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5、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6、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7、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8、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公独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
9、欧阳昱: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10、梁启超:①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②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11、谭嗣同: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彻洋务,皆由亲身阅历而得。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
12、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13、王闿运: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14、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
15、章太炎: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16、蔡锷:①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②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17、蔡东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
18、毛: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19、蒋:①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②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20、蒋廷黻:国藩以执两之道,贯经世之学,于社会之改造,则恢复民族固有美德,此之谓守旧;于民族之前途,则接受西洋文明,此之谓革新。二者同时进行,乃其对我国近代史之大贡献也。盖徒然恢复旧礼教,则不能抵抗帝国主义者之机械科学,何况旧礼教之本身,亦复百孔千疮,有待救正乎?若徒然接受新文化而不恢复固有之美德,则此腐化之旧官僚社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更何况社会民族之立场,有何术以全盘改造之乎?吾人之所以佩服曾国藩,诚以其眼光远大,订此救国救民之方案,与后日国父之民族主义如出一辙矣。
21、陈公笃:国藩素拘谨,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独知人善用,是其特长。
22、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23、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
24、徐中约: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1、《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2、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3、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4、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5、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6、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7、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8、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公独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
9、欧阳昱: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10、梁启超:①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②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11、谭嗣同: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识力乃卓。如曾文正、惠敏父子,丁雨生中丞,洞彻洋务,皆由亲身阅历而得。左文襄晚达,故沈观最久。
12、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13、王闿运: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14、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
15、章太炎: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16、蔡锷:①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②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17、蔡东藩:若曾、胡二公,文足安邦,武能御侮,清之不亡,赖有此耳。
18、毛: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19、蒋:①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②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20、蒋廷黻:国藩以执两之道,贯经世之学,于社会之改造,则恢复民族固有美德,此之谓守旧;于民族之前途,则接受西洋文明,此之谓革新。二者同时进行,乃其对我国近代史之大贡献也。盖徒然恢复旧礼教,则不能抵抗帝国主义者之机械科学,何况旧礼教之本身,亦复百孔千疮,有待救正乎?若徒然接受新文化而不恢复固有之美德,则此腐化之旧官僚社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更何况社会民族之立场,有何术以全盘改造之乎?吾人之所以佩服曾国藩,诚以其眼光远大,订此救国救民之方案,与后日国父之民族主义如出一辙矣。
21、陈公笃:国藩素拘谨,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独知人善用,是其特长。
22、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23、萧一山:国藩以严谨胜,宗棠以豪迈胜。
24、徐中约: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不一样的曾国藩(99)
不一样的曾国藩(99)
第十四章
《经世文编》领衔撰 提携后辈受人尊
贺与魏之有伯乐与千里马之谊
清有贺长龄,然后有魏源。这,可不是笑谈。
魏源与贺长龄之关系,看起来是 幕府宾主 ,但实际是一对 相依相敬 老友,同时也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籍贯湖南隆回的魏源,与籍贯湖南长沙的贺长龄,都是湖南同乡,相互间有叙不尽的乡谊,加上彼此思想相近、观点相同,官职仅为知州的魏源,能够与官至总督的贺长龄 相知相交,亦师亦友 ,也就不足为怪了。
魏源,字默深,生于1794年,比他年长9岁的贺长龄,是 魏源在岳麓书院 的学长。两人最初相识是在1814年。此时刚满20岁的魏源随父进京,以读书备考为主,而贺长龄早在6年前就已 进士及第 ,在京城担任编修了。尽管功名 悬殊 ,但因“无日不读书,亦无书不读”,同处风华正茂,又常有交往, 关系日益密切 。就在这密切的交往中,贺长龄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魏源的 旷世之才。
贺长龄在官场顺遂,做了一段编修之后,就下派为地方官员,以后一路 青云直上 。而魏源则屡试不第,长期奔波流浪。
一边是魏源的 怀才不遇 ,一边是贺长龄无才可用。
出于帮助提携同乡好友,也为己治政寻力支持,早在1819年,贺长龄还是山西学政时,就把自己相中的 “千里马”魏源,延请到了学台帐下 。
魏源也就从此 成为一名“亦官亦民”人物(履行参政议政职责),首次与政治结缘,从而为其成为杰出的思想家,打下政治基础。
道光五年(1825年),贺长龄任江宁布政使( 相当于主管财政、人事的“常务副省长” ),再次把魏源请到来担任幕僚。
这段时间,魏源帮助贺长龄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 利用 贺长龄私人藏书,代他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 ;
再就是 为他十分关注的漕粮海运问题南北奔波,考求古今,提出了详尽而周密的改革方案。
此时, 陶澍也从安徽调任江苏巡抚( 担任贺的直接领导 ) 。那年的上半年,魏源集中精力着手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部分后,下半年又接受陶澍、贺长龄的邀请,参与海运计划的制定。
次年春,魏源又赴北京参加会试,再一次名落孙山,回到苏州继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年底完成。《皇朝经世文编》而非一气编辑而成。
该书收集了清初以来政治制度、经济改革、水利建设方面1300多篇文章,洋洋300万言的巨著编成后,署名贺长龄、魏源等编,但主要是魏源的智慧和成果。编辑此书坚持“四原则”,即: 言心必验于事、言古必验于今 , 言人必资于法、言我必乘于物 。书中大造改革舆论,所以它一问世,就如 一石击起千层浪 ,一扫当时知识分子 不问世事,埋首故纸堆 的风气。
当时的读书人,读了这本书,感到眼界大开: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学问,原来国计民生处处都是学问。此后数十年内,该书风行海内,书中所收文章的体例,几乎成为当时学术论文的流行文体,影响了一代学子,形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
以会读书、会办实业著称的 湖广总督张之洞 ,称赞此书“于经济、掌故、交涉、政要最称明备”。
有一位后学,曾 撰诗称赞 贺长龄和魏源合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业绩,诗云:长龄,善取精华 勤搜典籍 贺魏默深。 一卷大开天下眼 ,方知学问在生民。
与陶澍共谋漕粮盐运改革
嘉庆年间,运河干涸,河运受阻,朝廷受困于漕粮,便问政于官;改革派主张——将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守旧派则以 先世成制 不可改变为由,进行阻挠。
魏源是海运的积极主张者,他认为海运胜过河运,具有利国、利民、利官、利商的优势。他入贺长龄幕府后,更是极力地推行这些主张,支持和推动了陶澍、贺长龄所负责的漕运改革。
在贺长龄幕府这段时间,他代替贺长龄起草了《复魏制府询海运书》《海运全案序》等文稿,申述 海运之利 ,极力主张由海商运送漕粮,并帮助贺长龄编制了具体的海运方案。陶贺依此方案,漕粮海运成功。
1827年4月,贺长龄升任山东布政使。赴行前,又邀请魏源同往山东。而此时魏源正在准备第三次会试,加之考虑到家父邦鲁公在江苏做官,且 年岁已高,不便远游 ,便向贺长龄递了辞呈。辞职归辞职,此时的魏源,却私下里专程拜访了隐居于南京吴门的策士包世臣,代贺长龄咨询治理山东省的方略。在为贺长龄饯行的宴席上,魏源将咨询到的 治鲁方略 和盘托出,献给即将上任的贺长龄。可见,情感之真,侠义肝胆!
对魏源,贺长龄也倍加爱惜,临行前,他向上司陶澍力荐魏源 。
魏源和陶澍,本来就是世交关系,有了贺长龄的力荐,魏源更加顺利地进入了陶澍的幕府。
此时的陶澍,已经升任两江总督。魏源在陶澍身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辅佐陶澍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盐政改革。几年下来,淮北私盐绝迹,国家税收大增,陶澍为朝廷立下盖世功劳。在这功勋章里,有陶澍的一半,也有魏源的一半。
魏源无论 在不在 贺长龄身边,他们总是 声气相通,感情相投 。比如在禁烟问题上,都是“严禁派”林则徐的支持者。
据史载,贵州在1835年前后,就已经有人栽种鸦片,开设烟馆。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的同时,贵州巡抚贺长龄也在贵州严厉查禁鸦片。
而此时,魏源在江苏扬州的寓所洁园,又是撰文,又是写诗,向鸦片宣战,与林则徐、贺长龄,遥相呼应,在道义上支持了 严禁派 。
1845年, 年过半百的魏源,终于中了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
这一年,他被朝廷委任为江苏扬州府东台 知县 。因有重任在身,魏源不能云游四方,便在工作之余,第三次修订《圣武记》。此时,贺长龄也刚刚升任云贵总督,两人 天各一方,难以聚首 。
第二年4月初,魏源乘弟弟回湖南省亲祭祖之机,托其带回10本新出版的《圣武记》,请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转送贺长龄,同时附信问候;信中提到贺长龄“ 总制西南,大为吾乡之庆 ”。
可见,魏源对 伯乐贺长龄 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第十四章
《经世文编》领衔撰 提携后辈受人尊
贺与魏之有伯乐与千里马之谊
清有贺长龄,然后有魏源。这,可不是笑谈。
魏源与贺长龄之关系,看起来是 幕府宾主 ,但实际是一对 相依相敬 老友,同时也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籍贯湖南隆回的魏源,与籍贯湖南长沙的贺长龄,都是湖南同乡,相互间有叙不尽的乡谊,加上彼此思想相近、观点相同,官职仅为知州的魏源,能够与官至总督的贺长龄 相知相交,亦师亦友 ,也就不足为怪了。
魏源,字默深,生于1794年,比他年长9岁的贺长龄,是 魏源在岳麓书院 的学长。两人最初相识是在1814年。此时刚满20岁的魏源随父进京,以读书备考为主,而贺长龄早在6年前就已 进士及第 ,在京城担任编修了。尽管功名 悬殊 ,但因“无日不读书,亦无书不读”,同处风华正茂,又常有交往, 关系日益密切 。就在这密切的交往中,贺长龄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魏源的 旷世之才。
贺长龄在官场顺遂,做了一段编修之后,就下派为地方官员,以后一路 青云直上 。而魏源则屡试不第,长期奔波流浪。
一边是魏源的 怀才不遇 ,一边是贺长龄无才可用。
出于帮助提携同乡好友,也为己治政寻力支持,早在1819年,贺长龄还是山西学政时,就把自己相中的 “千里马”魏源,延请到了学台帐下 。
魏源也就从此 成为一名“亦官亦民”人物(履行参政议政职责),首次与政治结缘,从而为其成为杰出的思想家,打下政治基础。
道光五年(1825年),贺长龄任江宁布政使( 相当于主管财政、人事的“常务副省长” ),再次把魏源请到来担任幕僚。
这段时间,魏源帮助贺长龄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 利用 贺长龄私人藏书,代他编辑了《皇朝经世文编》 ;
再就是 为他十分关注的漕粮海运问题南北奔波,考求古今,提出了详尽而周密的改革方案。
此时, 陶澍也从安徽调任江苏巡抚( 担任贺的直接领导 ) 。那年的上半年,魏源集中精力着手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部分后,下半年又接受陶澍、贺长龄的邀请,参与海运计划的制定。
次年春,魏源又赴北京参加会试,再一次名落孙山,回到苏州继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年底完成。《皇朝经世文编》而非一气编辑而成。
该书收集了清初以来政治制度、经济改革、水利建设方面1300多篇文章,洋洋300万言的巨著编成后,署名贺长龄、魏源等编,但主要是魏源的智慧和成果。编辑此书坚持“四原则”,即: 言心必验于事、言古必验于今 , 言人必资于法、言我必乘于物 。书中大造改革舆论,所以它一问世,就如 一石击起千层浪 ,一扫当时知识分子 不问世事,埋首故纸堆 的风气。
当时的读书人,读了这本书,感到眼界大开: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学问,原来国计民生处处都是学问。此后数十年内,该书风行海内,书中所收文章的体例,几乎成为当时学术论文的流行文体,影响了一代学子,形成了一种务实的学风。
以会读书、会办实业著称的 湖广总督张之洞 ,称赞此书“于经济、掌故、交涉、政要最称明备”。
有一位后学,曾 撰诗称赞 贺长龄和魏源合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业绩,诗云:长龄,善取精华 勤搜典籍 贺魏默深。 一卷大开天下眼 ,方知学问在生民。
与陶澍共谋漕粮盐运改革
嘉庆年间,运河干涸,河运受阻,朝廷受困于漕粮,便问政于官;改革派主张——将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守旧派则以 先世成制 不可改变为由,进行阻挠。
魏源是海运的积极主张者,他认为海运胜过河运,具有利国、利民、利官、利商的优势。他入贺长龄幕府后,更是极力地推行这些主张,支持和推动了陶澍、贺长龄所负责的漕运改革。
在贺长龄幕府这段时间,他代替贺长龄起草了《复魏制府询海运书》《海运全案序》等文稿,申述 海运之利 ,极力主张由海商运送漕粮,并帮助贺长龄编制了具体的海运方案。陶贺依此方案,漕粮海运成功。
1827年4月,贺长龄升任山东布政使。赴行前,又邀请魏源同往山东。而此时魏源正在准备第三次会试,加之考虑到家父邦鲁公在江苏做官,且 年岁已高,不便远游 ,便向贺长龄递了辞呈。辞职归辞职,此时的魏源,却私下里专程拜访了隐居于南京吴门的策士包世臣,代贺长龄咨询治理山东省的方略。在为贺长龄饯行的宴席上,魏源将咨询到的 治鲁方略 和盘托出,献给即将上任的贺长龄。可见,情感之真,侠义肝胆!
对魏源,贺长龄也倍加爱惜,临行前,他向上司陶澍力荐魏源 。
魏源和陶澍,本来就是世交关系,有了贺长龄的力荐,魏源更加顺利地进入了陶澍的幕府。
此时的陶澍,已经升任两江总督。魏源在陶澍身边,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辅佐陶澍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盐政改革。几年下来,淮北私盐绝迹,国家税收大增,陶澍为朝廷立下盖世功劳。在这功勋章里,有陶澍的一半,也有魏源的一半。
魏源无论 在不在 贺长龄身边,他们总是 声气相通,感情相投 。比如在禁烟问题上,都是“严禁派”林则徐的支持者。
据史载,贵州在1835年前后,就已经有人栽种鸦片,开设烟馆。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的同时,贵州巡抚贺长龄也在贵州严厉查禁鸦片。
而此时,魏源在江苏扬州的寓所洁园,又是撰文,又是写诗,向鸦片宣战,与林则徐、贺长龄,遥相呼应,在道义上支持了 严禁派 。
1845年, 年过半百的魏源,终于中了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
这一年,他被朝廷委任为江苏扬州府东台 知县 。因有重任在身,魏源不能云游四方,便在工作之余,第三次修订《圣武记》。此时,贺长龄也刚刚升任云贵总督,两人 天各一方,难以聚首 。
第二年4月初,魏源乘弟弟回湖南省亲祭祖之机,托其带回10本新出版的《圣武记》,请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转送贺长龄,同时附信问候;信中提到贺长龄“ 总制西南,大为吾乡之庆 ”。
可见,魏源对 伯乐贺长龄 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本文标题: 旷世命相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19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