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1、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他一生很少摸枪,他说:当我要用上枪的时候,红...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1、毛主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他一生很少摸枪,他说:当我要用上枪的时候,红军就完蛋了。不用枪,依然是兵家中之大家。
2、胸中有雄兵百万,笔下似风雷激荡。1936年,毛主席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运用着哲学的观点,系统地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军事原则。
3、这是毛主席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后同样广为人知的《论持久战》,则是基于这套战争理论的一次案例分析。文章4万多字,有关于战略战术最精彩的论述。有人说,读懂此篇,毛选就读懂了80%了。
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企业要走得快,领导者要依靠精于业务、攻城拔寨的骨干团队;企业要走得远,领导者则要有战略思维。
5、哲学思维。都说哲学太虚,事实上,哲学能提高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它让人的思维更加开放、更加有逻辑性、更加清晰、更加有批判性,是世界上最务实的学问。若论专业知识,领导者不一定就比下属有优势,但在思维、在观点上,领导者必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且这种见解会在管理实践中会被逐步确认。
6、《战略》四万多字,建议通读一遍,受益匪浅。如果实在读不下去,也可以听听主席的这句话:所谓战略战术者,说过来说过去,无非就这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
扩展资料: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要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
为什么主观上会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相符合,不对头,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
天天读毛选之《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内容有点多,一下写不完, 就分开写了几篇 。这样压力没有那么大,因为一次写完内容太多了,可能要写好久, 怕到后面憋不出来, 没有兴致写了。
看完了这篇文章,再次 折服于毛主席 的伟大,真的是战略大师。在大家还感到迷茫的时候, 毛主席已经找到了答案 。然而在党内早期的时候,毛主席的经历也是颇为坎坷。
一九三二年,毛主席由于项英、刘伯承的施压,被解除了职务。项英还因此批评陈毅,说他对毛主席说的话做的事太过于迷信、吹捧。陈毅反驳道: 你不信润之的话,是因为你水平不够。
虽然后来证明 毛主席是对的 ,但是这些都是血的教训里总结出来的。党的七大把 毛泽东思想 正式写入党章,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统一的思想,全党上下才真正地团结在一起。
现在回头看,感觉党的发展好像是很顺利的,但是 其中的坎坷、艰难 只有当事人才明白。只有多学习党史,才能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为什么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鉴古知今, 不学习 历史 ,许多事情就看不清,整天浑浑噩噩。
毛主席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党内党外许多人看不起游击战争。毛主席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情况讲起,阐明了中国游击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牵住了游击战争的牛鼻子,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为取得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游击战争的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游击队的必读之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读完毛主席的文章,有一种感想,就是不读毛泽东的文章,光是记下文章的名字,就根本想象不到它能带来的那种完全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印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认识,文章的认识让我充分信服毛泽东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
虽然迄今为止已经过了数十年,但这本著作在当今时代仍有它的影响力,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革命背景,提供了接触历史的一种途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近百年的社会性质和矛盾作了详尽分析。
毛泽东认为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成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另一方面,资本帝国主义又勾结封建势力,压迫和阻止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毛泽东写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揭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
中国革命只能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遇到问题走错方向时,及时的认识并改正。中国必须认清革命当时的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采取相应措施,定期总结实践经验,及时纠正错误,才能不断的发展前进,不断的取得进步。
中国革命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在迷茫的、暗淡的前景中明确了的方向,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唯一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正是文章里坚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明确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才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同时对国民党的政策也发生改变,放弃了“不以国民(党)政府为对手”的立场,对国民(党)政府转而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在日本的诱降之下,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所谓“艳电”,公开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提出的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主张停止抗战,对日求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虽然继续留在抗日的阵营内,但是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施加压力,政治上大力进行反共宣传。
全面抗战爆发后,相对稳定的局势使得延安的理论活动异常活跃。众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才汇聚延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翻译出版,各种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会团体相继成立。1938年5月,延安成立马列学院,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同年夏秋,又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成立了新哲学学会,希望把目前做得很不够的理论工作推进一步。1939年又分别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会、马列主义研究会、党建研究会等。其中,中国问题研究会研究的问题涉及中国社会性质;
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任务、性质及前途,沦陷区工作、中国文化运动、中国少数民族问题,中国职工问题,中国青年问题,中国妇女问题,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党和毛泽东从理论上全面回顾和思考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写作准备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国际网络—《1939年12月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