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2000(《我们内心的冲突》)

发布时间: 2023-12-24 18:39: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6

我们内心的冲突关于作者,卡伦·霍妮,传奇的美国德裔女心理学家,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奠基...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2000(《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

关于作者

卡伦·霍妮,传奇的美国德裔女心理学家,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由于她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因此又被看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关于本书

《我们内心的冲突》,成书于1945年,是霍妮的代表作,也是她影响最大的一本心理学专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光是中文版,就有不下十来个译本了。这本书中,霍妮提出:我们的很多心理问题,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冲突。而应对冲突我们通常会采用的几种策略,也会导致我们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一理论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达到了心理学著作中鲜有的哲学高度。即便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   

核心内容

书名里的“冲突”,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是指我们的内在、我们内心中的种种矛盾,“内心冲突”就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方向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动机、目标、欲望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个体的意识中。霍妮认为,这种冲突会引起人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并且是造成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主要根源。我们应对冲突的惯用策略,会导致屈从型、攻击性、孤立型这三种人格的形成,而如果对冲突应对不善,则可能产生畏惧、人格衰竭、绝望,以及施虐倾向等不良后果。同时,霍妮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几种方法。   

一、内心冲突产生的原因

卡伦·霍妮认为人际关系的混乱和缺失,是造成内心冲突的原因。霍妮认为,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冲突,可以作为一切矛盾的根源。而这个基本冲突,表现于人们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中。霍妮说:“在社会中求生存,人们难免会拥有多重身份,它们对人的欲望有不同程度的压抑,只有遵守这个规则才能和其他的人建立起关系。”

二、应对冲突的三种常见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三种人格

霍妮将内心的冲突追本溯源到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孩子应对冲突的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这三种策略,本质上都是人在不利的环境面前所实施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选择亲近人的孩子,其实是通过依附强者而获得安全。对抗人的孩子,则是通过反抗,让自己成为强者,从而无所畏惧。而选择回避人的孩子,则是选择逃离纷争,他们构建了一个只有书本、梦想,而没有战争和危机的避难所。这三种策略分别对应屈从型人格、攻击性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1. 屈从型人格:对安全感有贪得无厌的渴求,十分在意外界的看法,而往往无视、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心底的欲望,他们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对安全感的需求,其它欲望退居其后,他们对所有人表现出友好与温情,为达到这样无私付出的境地,他们会放大自己与他人的相同点,而有意忽略彼此的差异。

2. 攻击性人格:怀有攻击性人格的人是外露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要做的就是高效,得到能力范围内的一切资源。恐惧和软弱都是被他们深深鄙视的。如果他们害怕某事,会选择直面与克服,比如,一个害怕马的人会强迫自己待在马背上,一直到不再有畏惧为止。而充沛的情感,对别人的依赖、对弱者的同情,这些对他们来说往往是软弱和浪费时间的表现。

3. 孤立型人格:他们既不反抗,也不屈从,而是选择了逃离、背对这个麻烦不断的世界。他们冷眼旁观一切,决定“不以任何方式与其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

三、冲突得不到解决产生的四种后果

1. 畏惧。神经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由于并没有真正解决冲突,其实是脆弱的。由此滋生出的新的恐惧: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问题暴露于自己或者他人;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的恐惧。

2. 人格衰竭。未解决的冲突会导致患者精力分散,还会造成患者价值观的分裂,包括道德准则、行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分裂。

3. 绝望。由于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神经症患者丧失了生活的原动力,失去了自信和作为健全人理应有的信念,他们放弃了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下去。

4. 施虐倾向。被绝望所支配的神经症患者,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无法从厄运中挣脱,生活毫无意义,为了在心理上获得补偿,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于是倒行逆施,盲目地将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别人身上。

四、应对冲突的方法

1. 创建一个理想化形象,他喜欢什么,他所创造的形象就能够提供什么,并无限放大。而其实,这有别于真正的理想,是一种永远无法达成的目标。理想化形象事实上是自我疏离的孵化基地,脆弱不堪,它会让患者丧失真实的自我,遗忘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好、厌恶和信念,会在患者的人格中造成新的裂隙,且危险性更胜从前。

2. 外化行为意味着患者彻底抛弃了自我,他不仅把过失当作是别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别人的,把自己的快乐、苦恼、成就等全部归结为外部因素造成的。然而,诱发神经症的冲突原本就是患者与外界的冲突,在外化作用下,这一冲突被无限扩大了。

3. 患者采取一些其他策略来进行防御,例如主观制造盲区、将冲突区隔化、将冲突合理化、超限自控、绝对正确、左右摇摆、玩世不恭等。

患者采取的这些策略以组合的方式构成了应对冲突的防御系统。   

金句

1. 在社会中求生存,人们难免会拥有多重身份,它们对人的欲望有不同程度的压抑,只有遵守这个规则才能和其他的人建立起关系。

2. 屈从型人格的人,潜意识里他们是出于自保的目的而选择依附强者,但他们不会正视这种倾向,而把这种依附与讨好视作为他人服务的无私与博爱。

3. 攻击性人格的人是外露的利己主义者,看待一件事物或人时,关注的是从中能够获得的好处,对于毫无目的的享乐行为,他们是深恶痛绝的。

4. 孤立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原则是“绝不和任何人或事表示亲近,以防那个人或事变得不可或缺”。因为一旦不可或缺,就变成了羁绊,会限制自由,而责任、义务等具有强迫性质的一切事物,令他们深恶痛绝。

5. 精力分散,会导致人在三个方面紊乱失调:一、犹豫,大事小情都要犹豫,并且自身察觉不到,或者下意识掩盖自己的犹豫不决;二、低效,无法发挥最大潜能,好比开车的时候总是踩着刹车;三、有意无意地对任何努力产生排斥、怠惰的情绪。

6. 绝望者由于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他们丧失了生活的原动力,失去了自信和作为健全人理应有的信念,转向外部寻找虚幻的重心。

7. 经常有虐待他人的病态需求的施虐狂,他们是自私的,以玩弄他人感情为乐,他们有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有挫败他人、贬损和羞辱他人、报复他人的倾向。

撰稿:星宿

脑图:摩西

转述:杰克糖   

我们内心的冲突

本书主要说明要给我们内心的冲突给我们带来一种困扰,甚至奔溃,内心的冲突主要有价值观的不同相互冲击导致。在冲击中会诞生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焦虑,恐惧等等。神经症患者是说有那么一类人,深陷冲突,无法自拔,已经达到较为严重的地步。影响到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面。他们的内在有一种力量强迫他们做这些事,如果不这么做,就会陷入恐慌。多数情况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所以治疗的关键是认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自己正陷入什么样的冲突。选择放弃一种价值观,从而来让自己平衡。

人在与外部的沟通中会出现三种常见的应对方式,会有一种主导,分别是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一旦发生冲突,亲近人的反应是你说的都对,对抗人的反应是我必须立刻证明我是对的。回避人的反应是拒绝沟通。 正常人三种都可以有,而神经症患者是不得不做某一项,这中间带有强迫性,强迫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出于恐惧,焦虑等。详细说一下这三种性格

亲近人

倾向于认为人们都是友好的,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总是避免争吵,"无私",自我牺牲,理想化形象是 一个脆弱和无助的我,所以你们都得对我好。这里有一种 以我对别人好的方式来换取别人对我的好的破坏性

第一个特征 它渴望他人的赞美和他人的情感,那么如果对方没有如他所愿,他就会陷入严重的内心冲突。从内心的角度来看 是他对外界的渴望。而现实的角度上来说,事实上对方不一定会满足他。当对方不满足他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引起焦虑或者抑郁

第二种特征是 退于弱势地位,在冲突发生的时候进行主动的退让。 这导致压抑了一个人本身的愤怒和攻击性,当一件外在的事物让他产生愤怒的时候,他的内心 是想要表达他的愤怒,去战斗。而现实表现则是退让,严重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攻击性。这会让他出现内心严重的撕裂。

第三种特征是 形成外部评价体系。因为他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依靠他人建立自己的存在,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

这三种特征也是一种需要,同时需要同时带有强迫性,强迫他们如此,背后则是更深的恐惧。

对抗人:攻击性性格

丛林法则价值观,认为人们都是有敌意的,他永远不会忽略他人的各种不利因素,同时显得非常有战略眼光。他希望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好人。自己的利益至上,同时认为社会就是弱肉强食

第一个特征,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为自己做事。自己的感受和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为了声望和权力不断地奋斗,为此会强烈的伤害他人,想办法让他人为我所用,同时他也有需求他希望别人能认可他。然而这多数时候只是基于权力和声望上的认可。人们并不是从内心心里认可他。这也会导致这样的人获得了大量的成功,却仍然没有安全感。

第二个特征 情感上的强烈压抑,在成功的道路上,情感会阻碍一个人,他会扼杀所有的情感,尤其是亲密,同情等等他可以表达愤怒或者为自己辩护,然而他所压抑掉的是那些交友、恋爱、共情理解、专注享乐的能力。而这些在他看来是浪费时间。

回避人:躲避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点是独处。这里的特点是普遍的疏远人们,用于回避人际关系。回避竞争,声望,成功。

第一个特征,不参与,内心对情感的麻木,对外人和自己的情感进行隔离。如果有人想要打破这个界限,他们就会陷入严重的内心撕裂。当一个孤立的人被抛到群体之中的时候会感到强烈的恐惧。

第二个特征,保护隐私,不被打扰,不希望他人对他私生活的干涉,为了独立而存在。除非一个人真的特别强大,或者感觉自己出类拔萃,否则一个人难以忍受孤立。这是一种人天生的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与现实中的行为孤立行为的冲突。以及建立长期关系的恐惧。

理想化形象,

在这三种性格的背后都有相应的理想化形象,可以说上面三种是可以利用制造冲突来观察到的。而理想化形象则需要细细的观察。每个人的内心都容易出现一种理想化形象,用于平衡现实世界。理想化形象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是一个什么形象,然而这个形象和现实中的形象有一定的差距。理想化形象和现实中的形象会发生冲突。例如一个人希望自己很强势,可以攻击他人,而现实中却十分胆小。这两种是矛盾的。而理想化之所以存在,他可以维护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自恋需要,也就是我很强 或者我比你强。理想化形象可以满足其基本需要。基于人维护自恋的需要,那么理想化形象可能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理想化形象与现实就像一种对抗,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化形象压倒了现实形象,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理想化中地那么个人,可以说这个人自大,因为他不具备他这个形象中所拥有地品质,同样自以为是也有这样地味道在里面。

理想化形象主要的功能特点。取代现实中的自己,同时理想化形象也会驱动着一个人做自己理想化形象中的事情。

第二种功能特点是不会感到脆弱,用阿德勒的话说,在大脑中以一种自己很牛逼的方式压倒了好像压倒了对方,让这个世界变得不那么可怕,这样可以保护自己。

第三个功能特点 理想化形象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冲突或者理想化形象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第四个功能特点 出现理想化形象后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自己可以接受一些什么样地事物,自己又排斥一些什么样地事物,反过来如果观察一个人接受什么排斥什么,就可以观察他的理想化形象。

第五个功能特征 理想化形象可以完美平衡3种人物与性格。

外化作用

在理想化的基础上,一个人会出现他会出现外化作用,内心的活动感知发生在自身之外,并认为是这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自身的困难。以外部的冲突取代了内心的冲突,并且大大的加剧了内在冲突。外部的冲突也是我们生活中冲突中最常见的。如果一个人越是将自己等同于理想化形象的时候,那么当外化作用发生的时候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自己的理想化形象造成破坏。从而造成自我藐视,愤怒以及被胁迫的感觉。

第一种是自我藐视 有两种形式 1是藐视别人 2是感觉别人藐视自己,利用理想化形象藐视自己,以及怀疑他人会藐视自己,当他感到外界对自己的轻视的时候。他就会面临崩溃

第二种是愤怒。理想化形象会给患者带来一种全能感,并对自己达不到而产生愤怒。愤怒出现外化的形式是1发泄敌意 2担心他的缺点会激怒别人,他确幸,他的某些行为会招来敌意。3造成自身的身体不适。

第三种是内在胁迫感  说的是理想化形象对人格的支配强度。一方面会体现在通过对别人的施压,另一方面会体现在对别人渴望的支配。

和谐的辅助方法,这里说的是人们常见的应对方法

1 隔离。将自己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隔离开来,在某方面如此,在另一方面却持反对观点,例如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基督徒,一方面又在疯狂的指责他人。但自己却对此视而不见。非常和谐

2 合理化 借助推理的力量进行自欺欺人。常用来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主流价值观。

3 过度自控 利用自我控制来抑制自己所有的自发性行为。

4 绝对正确 这个可以让自己摆脱飘忽不定,同时消除外部影响。

5 飘忽不定  这个是绝对正确的对立面,在混乱中生存,因为混乱所以可以有效的抗拒内心

6 玩世不恭 对价值观的否认和嘲笑,简单的说就是这是不重要的,认为表面上可以这么说,但实际上可以不这么做,只要不被抓到就行。

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应用和尝试的地方

可以刻意给他人制造冲突,或者观察一个人在冲突中采用哪种人格,来判断对方大致属于哪一类。

亲近人——顺从,可能缺乏安全感,可能存在我做的都是为了你好,所以你也要对我好的胁迫可能。渴望他人的情感,支持,退让他人,外部评价体系。

对抗人——丛林法则,歧视并压抑情感,自身利益第一位

回避人——不参与和保护隐私

在接纳与排斥之间看出理想化形象,如果一个人没有玩世不恭和飘忽不定的特性,那么从一个人接受什么,排斥什么,赞赏什么抱怨什么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化形象。

在冲突中看出理想化形象。如果一个人对什么事情感到矛盾。纠结,冲突。可以观察一个人的理想化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冲突。

在藐视中看出理想化形象,如果一个人藐视他人或者藐视自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化形象

在因为他人和愤怒或者怀疑他人而愤怒的人,说明他有严重的理想化倾向。

在对他人的胁迫或者支配欲望中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化形象。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看到自己内心的理想化形象和冲突后反省自己来改善生活,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

《我们内心的冲突》

【一句话推荐】
承认自己不完美,了解我们内心的冲突,然后变得更好。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卡伦·霍妮,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第一批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一生中经历过许多,她有个糟糕的父亲,他打击她、辱骂她,试图让她变得自卑和悲惨;她也有一个重男亲女的母亲,她更偏爱霍妮的哥哥,却对霍妮表现出了冷漠。但这些都没有让霍妮变得糟糕,反之,她早早地就定下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期许,同时她还立下了当医生的职业目标。霍妮的第一段婚姻让她陷入了抑郁症的漩涡,但她也没有因此被打败。就像那句话说的,“不能将我打倒的必将使我成长”。后来,霍妮开了自己的私人诊所,写下了《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等书,也正是因为霍妮的人生经历,她在家庭、两性关系、个人性格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切的体会和研究。

【简介】

在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里,现代人的生活有了极大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但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纷乱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还有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外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内心也因此受到波及,我们有很多欲望,很多理想化的自己,但是我们却很难一一实现,甚至因此开始怀疑自己、厌恶自己,但是卡伦·霍妮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只要我们仍对自己保留着希望,相信自己能够变好,我们终将化解内心的冲突,让自己的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变得同样和谐。《我们内心的冲突》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和原理解析,让我们能够从第三方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冲突、看见自己的问题,找到这一切的根源;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帮助,让我们能够学会探索自己,自我疗愈,化解冲突。

【你将了解到】

1、我们所追逐的真的是你内心渴望的么?还是外在世界附加在我们身上的欲望?

2、当我们面临内心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3、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不断地有冲突产生?
【本书金句】

1、当一个人发现毫无理由的恐惧和压抑干扰着他的意愿时,也可能会意识到内心矛盾的倾向有着更深的根源。

2、我不相信任何欲望和恐惧之间的冲突能够解释神经症患者内心的分裂,也不相信它的结果如此有害,以至于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生活。

3、冲突开始于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最终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格。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天的考试很重要,自己很着急很重视,但就是无法专心地看书复习。或者,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整天幻想着辞职创业、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巅峰,却不肯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又或者说,你很想早点结婚,但对身边的追求者却又敬而远之。又或者这样说吧,你总是觉得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格格不入,渴望独处,但在无数个真的独处的夜晚,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是的,我们都会遭遇这样的时刻,自己的愿望、兴趣和信念,与周围的人发生碰撞。正如我们与周围环境经常发生冲突一样,我们的内心冲突,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说这些矛盾羁绊着我们走向理想中的自己,而这些矛盾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去探究内心的最深处,到底是什么阻止我们全力以赴地走向积极和良性循环的道路?又是什么制造了这些矛盾?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呢,就是从探究矛盾背后的心理机制入手,一层一层地剖析导致所有矛盾现象的最基础的人格冲突。由此,我们方能解决内心的欲望斗争。

在开始讲之前,我们循例来讲讲作者卡伦·霍妮。她是一位徳裔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领域杰出的女性代表,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言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霍妮这个人呢,她有着巨大的缺点,也有着巨大的成就。她的成就,与她自身的问题,还有她解决问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与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态度不同,霍妮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找到内在的安宁。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发现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冲突,去尝试了解并解决它们。

在《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霍妮使用大篇幅的笔墨探讨了人们内心的基本冲突,试图解决冲突采取的途径,以及未解决的冲突会带来的影响,最后告诉我们如何真正地缓解内心冲突。

我们先来了解下人类的基本冲突。在我们看似千差万别的冲突表象之下,到底有没有相似的根源呢?

要追寻这个问题的根本,我们必须回到作者霍妮所说的基本冲突。它指的是,一个人在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中,感受到孤立和无助,他摸索着前进,应对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他就会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应对策略,还渐渐发展出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三个发展方向主要体现为: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在这三种态度中,每一种都突出反映了基本冲突的某一个因素:第一种是依赖,第二种是敌意,第三种是孤僻。但事实是,我们不可能只表现出三种态度中的一种,在这些态度的形成过程中,三种倾向必定都会出现。

我们感受到的只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倾向,而其他的倾向暂时被压制下去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是决定个体实际行为的关键因素。它反映的是某个人与别人打交道时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和手段。就像你与父母相处时,总体是很放松的,你也会亲近他们。但如果他们突然对你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催婚生孩子等内容。你就有可能会突然变得很有攻击性,或者是回避他们的问题。

由这些不相容的态度产生的冲突,即基本冲突。霍妮据此将个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顺从型、攻击型和孤僻型。
第一种是顺从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会明显地表达出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所有“亲近人”的特点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他需要一位时刻关注他、帮助他,甚至控制他,让他所有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的伙伴,无论这个伙伴是爱人、同事或朋友。这些需求的核心是对亲密关系和归属感的渴求,为此顺从型的人盲目并迫切地想要找到,自己和别人在兴趣和生活习性上的共同点。
我下面简单列举几个场景,你可以跟着判断下自己的情况。
对这一类人而言,爱就是他的灵丹妙药:只要找到一个爱他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听不进身边人的劝说,坚持认为:“我既脆弱又无助,要我独自一人活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我的无助感就是一种危险和威胁。但如果找到一个爱我胜过爱一切的人,我就不再处于危险之中,因为他会保护我。和他在一起,我不需要证明自己,因为他会理解我,给我所有我想要的,而不需要我提出要求或进行解释。事实上,我的软弱将是一种财富,因为他会喜欢我的无助,而我可以依靠他的力量。我无法为自己调动任何积极性,但如果是为他做事情,或者是他要求我为自己做事情,我就会迅速行动起来。”
在工作上,这种人缺乏自信,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更能干,更有魅力,更有天赋。完成任何难度的工作,都不能使他感到自豪。如果工作小有成就,他只会觉得是在虚张声势,或许只是碰巧运气好。如果重来一次,他无法保证还能取得成功。他自卑地认为,如果领导了解真实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重用他。他关注的所有焦点都在于找到一个爱他的人。如果有人爱他所有,视他为掌上明珠,那么他才会是一个大人物。
所以,难怪爱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充满诱惑,难怪有人会紧紧抓住它不放,而放弃艰苦地从内在改变自己的过程。
顺从型的人相信他人都是“友好的”,但又不断被相反的事实打击。而另一种类型——攻击型的人,则理所当然地认为人们都有敌意,并且拒不承认他们心地善良。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战争,人们各自为战,最终成王败寇。
攻击型的人觉得所有人都敌视他,就算他发现其他人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也决不承认自己判断错误。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就是角斗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好好活下去,就要明白这个的观点。他们心中有一个至高的法则,那就是追求个人利益。他很想得到比别人高的地位,也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为此不择手段。攻击型人格的需求通常包含利用和算计别人,以及把别人变成对自己有用的人。
如果问这类人一个古老的伦理问题:自己和同伴中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应该怎么办?他会说,当然是尽力保全自己了,不这样做才是傻瓜,才是伪君子。他拒绝承认任何形式的恐惧,并会找到一切方法控制这种情绪。例如,他会刻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强迫自己待在不习惯的场合。比如,讨厌独处的人可能会强迫自己待在空无一人的房子里,尽管他渴望出门玩乐;他可能会去玩蹦极,,只为克服对高度的恐惧。
说回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中,我们肯定见识过看起来毫无情感波动的工作狂。他们大多数都比一般人有更强的进取心,在职场上充满野心和侵略性。这种扼杀所有情感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使他能像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一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工作,收获更多权力和声望。感情用事只能给他们带来干扰。另一方面,情感的节制会造成内心感受的贫瘠,他很少在工作中感受到喜悦,这终将影响他的工作质量,也注定会削弱他的创造力。
我们以上讨论的两种类型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极端,我们所有人都存在顺从和攻击的潜在倾向。可惜的是,两件坏事加起来并不会变成一件好事,两种相互冲突的因素也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通常的情况是,一种类型占上风,另一种类型受压抑。比如,顺从型的人压抑了他的攻击性,而攻击型的人压抑了他的温情。
基本冲突除了以上提到亲近人、对抗人之外。它的第三个方面是出于个体对离群索居的需要,也就是“回避人”。
“回避人”的这个冲突,比较容易产生孤僻型。孤僻型的人,竭尽全力维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因为这是他用来防御一切潜在威胁的坚实堡垒,是一种防御策略。疏远自我是其独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感受不到情感,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于自己爱的、恨的、喜欢的、想要的、害怕的、相信的、痛恨的是什么,根本无法确定。最后,他和自己失去了联系。他们像对待生活一样,用“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如果要对这群人进行人物素描,我想大概会是这样的:

在十几岁或二十出头的时候,他有一些朋友,但都没有深交,也没有意愿与他人成为知己,总体上过着相对孤立的生活,不过感觉自由自在。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幻想自己会功成名就,金钱、声望甚至朋友和恋人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后来,这些梦想在现实的岩石上摔得粉碎。他从小在别人的夸奖中长大,在高中也是无可争辩的第一名,但进入大学后,他遭遇了滑铁卢,学业上遇到了激烈的竞争,恋爱也不总是如他预料的顺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自己的梦想越来越难以实现。他感到世界充满了敌意,自己对此无能为力,转而咒骂世界太现实、人性太虚伪。
或者设想一个场景:遇到生活或工作上的困难时,孤僻型的人既不妥协,也不抗争;既不合作,也不主导;既不热情,也不冷酷。他就像一头困兽一样,只有一种应对危险的方法,那就是逃避和躲藏。极端一点来说,孤僻型的人甚至不肯向同桌借一块橡皮。
解释完三种基本冲突的特征,不妨进行短暂的自我反省,我们通常都能在自己身上同时找到这三种态度。一个人应该既能让步于人,也能奋力抗争,还能独善其身。这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和谐统一。但如果其中一种占据了优势,并发展过了头,变成一种强迫性的需求,就会发展出极端的人格。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这三种行为的对象都是他人,冲突开始于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最终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格。

3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冲突,或者隐隐约约知道问题所在,却迟迟不敢面对,反而在有意无意中选择隐藏冲突。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自己在无意识中是如何“平息”内心纠结的?
在这里呢作者霍妮为我们总结了四种主要的方式:
第一是,我们试图将部分冲突隐藏起来,使其对立面占上风。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尽量不显露自己的性格弱点。比如,顺从型的人不顾一切地亲近别人,可能隐蔽了跟别人怒目相向、争吵和竞争的倾向。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见过这类“老好人”。因为任何攻击性行为都是他的禁忌。而攻击型的人则拼命压抑自己温情的倾向,因为他觉得世界是一个竞技场,他必须刀枪不入,打败别人。例如有些权谋剧里,皇帝或者是集团首脑,为了培养接班人,会故意送走他们的宠物或者是朋友。
那么第二种,就是我们会试图“疏远他人”。让自己变得孤单,保持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冲突不起作用。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会产生无法忍受的紧张时,独处就成了他主要的逃避方式。他试图通过逃避来平息冲突,解决问题,但这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他对亲密关系、对超越他人的需求仍然存在。
除了“疏远他人”,有时我们甚至会“疏远”自己,也就是远离自己。我们会按照内心理想,来塑造一个自我形象,让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在真实的自己和理想化的自我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条内心裂缝。理想化形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缓和了人的基本冲突,觉得理想化形象就是他自己;另一方面,它制造了新的分裂,让人更加不能忍受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种是外化。什么叫外化呢?听起来有点玄乎。根据书里的解释,其实就是,一个人将自己内心活动感知为发生在自身之外,并且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困难。与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形象一样,外化作用也是为了回避真实的自我。如果说上面提到的,自我理想化形象意味着从真实自我,向外迈出一步,那么外化就代表了与自我更激进的分离。这意味着冲突的进一步放大。
针对以上四种“平息”冲突的方式,我们从一开始就默默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以保持身心的完整功能,以免遭受人格被分裂的痛苦;但是,外部环境不断制造出新的冲突,要求我们不断以新的办法去应对;如此恶性循环,让我们渐渐变得更加有敌意、更加绝望、更加恐惧、更加远离自己和别人,解决冲突也变得更加困难。
深陷于内心冲突而无法有效缓解的人,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后果:
首先感受到的是恐惧。明明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运用各种手段在内心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以保证自己不被干扰。但在真正的冲突发生时,却仍然显得不堪一击。未解决的冲突又滋生出的新的恐惧:害怕平衡被打破;害怕精神失常;害怕问题暴露于自己或者他人;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改变都深感恐惧。
其次将带来人格的萎缩。简单点说,就是会让自己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也没有自信去处理任何事。未解决的冲突会导致我们精力分散,比如遇事犹豫不决,办事毫无效率和普遍性的懒惰。此外,它还会造成价值观的分裂,包括道德准则、行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分裂,这几乎要从根本上否认我们自己,将自己推向深深的自我怀疑的道路上。
再有就是绝望。为了解决冲突,有些人幻想了一个理想化的自己,这个人几近完美。由于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有些人转而丧失了生活的原动力,失去了自信和作为健全人理应有的信念。他们放弃了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继续分裂下去。他们重复的经历加剧了这种绝望感——他的才华从来没有带来成功,不是因为精力一再被分散到太多方面,就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阻碍了他继续追求。而且这种情况也适用于他的恋爱、婚姻和友谊,它们会接二连三地触礁。这种反复的失败让患者感到灰心丧气,就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习惯于跳到某个出口觅食,但它们跳了一次又一次,却发现此路不通。
最后是未解决的冲突可能引起施虐倾向。被绝望所支配的人,他们觉得自己被抛弃,无法从厄运中挣脱,生活毫无意义,为了在心理上获得补偿,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于是倒行逆施,盲目地将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样的人可能想要奴役别人,尤其是奴役他的伴侣。还有的施虐者像玩弄乐器一样玩弄别人的情感,并从中获得满足。施虐者其实也承受着痛苦,在绝望中挣扎,在他人身上寻求代偿。
好了,以上呢,我一共介绍了未解决的冲突,可能会引发的四种后果。我们不妨自省一下,观看自己身上是不是有这些现象,程度如何。不过,最后,一定要牢记一点: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想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缓解自己的冲突情绪吗?卡伦·霍妮也为我们之指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4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人际交往的问题,内心冲突的产生,都是我们内心问题的一种外显矛盾,我们对自己的矛盾态度、矛盾的品质和矛盾的价值观,都会造成这种冲突。我们需要认识到与自己相处的重要性,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反射,也就是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
我们越是认识到内心冲突对人格造成的无尽伤害,就越应该尽早解决这些冲突。但正如我们了解的,无论是靠理性的决定,靠逃避,还是靠意志的力量,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卡伦·霍妮告诉我们,办法只有一个:改变人格中产生冲突的那些条件。
这是一条根本的途径,也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途径。从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我们可以推导出五个步骤来实践:
第一步:只有不断饱受内心冲突煎熬的人,才会得精神疾病;你首先得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严重到属于神经症的地步。

我是依靠自我开导,通过看书、轻度咨询就可以解决;还是不胜其扰,无法自我克制到了需要专业医生指导的程度。在这一自我判断的过程中,切记要对自己诚实,不要对看心理医生有抵触情绪。
第二步:考察你在处理冲突时所采取的无意识行为。你是顺从型的、攻击型的还是逃避型的人。

解决问题首先要先认识问题,自我是问题的根源,从自己下手,了解内心基本冲突的类型,外在的表现,对自己的问题有客观的认识是解决的前提。与自己和解,是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最佳手段。
第三步:考察这些处理冲突的行为对自己人格的影响,是否造成了内心的恐惧、绝望,人格的萎缩,以及发展出施虐倾向。

改变冲突症状,分析治疗是首要任务,必须要找回自我,在此基础上,树立一个健全而且坚定的价值观体系。扶正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健康的社交关系。放弃冲突的关键正是我们构建的内在力量、独立性和信念。
第四步:认识冲突的总体轮廓,认识到其具体倾向或表现。理解冲突的运作模式,认识到其强迫性的本质,并理解其主观价值和不利后果。

处理冲突本身。首先要认识到冲突的大致情况,明白冲突对我们造成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造成了这些影响。找到了这些,你才有可能让自己脱离痛苦的根源,在遇到冲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基于理性进行选择和放弃。
第五步:分析并不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唯一方法。生活本身同样是一位非常有效的治疗师。

解决内心冲突的最好方法还是回归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人生的诸多经历也许足以造成人格的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对方的个性和权利,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有能力去控制它们,获得内心真正的独立。

希望大家明白不论到多大年纪,我们依然能够选择改变,做出新的选择,继续走向新的道路。因为生命转瞬即逝,我们应该活在值得期待的当下,而不是在无尽的恶性循环中饱受折磨。你的人生解答钥匙就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间。

5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全部内容,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与自己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内心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又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或通过各种途径试图解决它们,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适得其反,陷入无尽的困惑之中。
我们都难逃现代文明的弊病,深陷于本书描述的内心冲突。社会心理学先驱卡伦·霍妮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活着,所有人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甚至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没有放弃成长和奋斗的人。这部大师级的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用简明的语言,清晰的逻辑,深刻剖析了冲突的根源,而且还为个人提供了自我疗愈、化解焦虑、解决冲突的切实办法。
如果你的内心也面临一些困惑,或者有一些难言的冲突,亦或你想要了解冲突背后的一系列问题,那么我建议你阅读这本书。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极其复杂的,那些内心的彷徨失措、挣扎、呐喊可能无法使外人所见,但它们又是那么的真实。

希望你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更加清晰地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进而尝试着改变自己。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认为,对“分析疗法的目标有哪些”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重新界定一下了。我们已经认识到冲突在神经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它们并非不可消除。这些目标无法用医学术语来定义,尽管有很多神经症是医学领域所要攻克的疾病。但是,某些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反映出的其实是人格上的冲突,所以我认为应该在人格范畴内界定分析疗法的目标。
这样的话,我们的分析治疗工作就有了更多的任务要做。我们要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鼓励他培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让他有勇气承担后果,有勇气扛起责任。除此之外,还要鼓励他愿意为了他人而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他认识到这些义务的价值,如对自己的父母、子女、朋友、同事、下属的义务,对小到社区大到国家的义务。

另一个治疗目标与上一目标密切关联,那就是帮助患者获得内心的真正独立。这意味着他既不盲目顺从,也不轻蔑他人的理想和观念;还意味着患者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它们;还意味着与别人交往时,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权利,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精神。

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唤醒内在感情源泉”,也就是觉醒真情实感,重焕活力。这些感情包括喜爱、憎恨、快乐、悲伤、惧怕、希望,等等。这一目标的宗旨是,让患者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有能力控制它们。我们这里必须特别强调爱和亲近的能力,因为它们太重要。要知道,寄生式的依附不是爱,虐待式的控制也不是爱,爱是什么?麦克马雷说:“一段关系,代表着一种目的。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彼此联系在了一起,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人分享经历的愿望。我们向对方敞开心灵,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为一的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乐,满足彼此的心愿。”

用一个更全面的定义来概括治疗目标就是:实现内在的完整。这一含义是:所有感情都是真情实感;卸下所有伪装;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工作、理想和感情中。想要接近这一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冲突。

我提出的这些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治疗神经症非常有效,并不是因为它们符合各个时代的智者的理想而想当然提出的。它们是精神健康的最基本表现,所以才有了这种符合。

《我们内心的冲突》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由卡伦·霍妮所著的,2008年05月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我们内心的冲突》简介

  《我们内心的冲突》,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我们内心的冲突》基本信息

  作 者:〔美〕卡伦·霍妮 著,俆光兴 主编,马川 译

  出 版 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原上海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05月

  《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Horney Karen 1885-1952),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心理学家,1885年9月16日生于德国汉堡,就读于柏林,191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8-1932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并创办诊所、开业行医。在此期间,霍妮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发大量关于女性问题和驳斥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

  1934年,迁居纽约,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促使她与弗洛伊德派决裂,退出了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1914年,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

  1952年12月4日逝世。

  《我们内心的冲突》目录

  序言:聆听大师的声音

  谢辞

  原作者序

  第一部 神经症冲突和尝试解决的途径

  一、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二、基本冲突

  三、亲近人

  四、对抗人

  五、回避人

  六、理想化意象

  七、外化作用

  第二部分 冲突未解决的后果

  九、恐惧

  十、人格萎缩

  十一、绝望

  十二、施虐倾向

  结论: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
本文标题: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2000(《我们内心的冲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9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经典寓言读后感(寓言故事读后感)我的一生海伦凯勒读后感(《海伦 凯勒》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