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作品集读后感(人间草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2 06:46: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人间草木读后感,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主要写的是马礼逊和伯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思、韦伯、梁济和王国维这四组人物,下面是为大家搜...

苏曼殊作品集读后感(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主要写的是马礼逊和伯格理、苏曼殊和李叔同、托尔斯泰和马克思、韦伯、梁济和王国维这四组人物,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间草木读后感,欢迎阅读。

  人间草木读后感(一)

  去图书大厦是奔着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去的。可惜没找到,却意外发现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这让我更加惊喜。一直特别喜欢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网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饭花集》,我有,牛吧,买的时候1.4元。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风格,不买书分析什么呢?

  他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连起来就有味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喜欢的地方就在此:简单、流畅,不娇柔,一气呵成。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已是公认的事实,特别是他执笔的《沙家浜》家喻户晓。而我从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当做散文家,读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纪事”,说不出的散淡、精致,就连青石板的苔藓都滑爽地让人想念。

  《人间草木》从大量散文中精选而成,最早的写于40年代,大部分写于后半生,风格依然朴实,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读到。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写景是汪曾祺的长项,不枯燥、不艰涩,伴随着时代的印迹,老宅的每个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其声音、颜色、气味都已归于平静,但我们仍从字里行间看到从手心里滑过的岁月,想得起来都是温暖,怀旧的调子不可阻挡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写景怀旧的文章节奏缓慢,情景交融,叙事方法有点像旧小说。由于他熟读古文,文中比喻、怀旧、信手拈来,时不时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风格如《梦溪笔谈》、《容斋随笔》。

  写人的文章却情绪活跃、调子轻快,是一种极简的水墨摹写人物传统模式。一个个至亲人物出场,链接了他背诗、临贴、品茶、作画、写文的成长足迹,并理解其淳厚文学功底的源泉。

  最喜欢他写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节。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读者的爱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细细介绍味道和制作过程,然后将成品认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

  汪曾祺曾自谦地说写不了像伏尔泰、叔本华那样闪烁智慧的论著,也写不了蒙田那样渊博的长篇散文。他也不写抒情散文,觉得这个岁数感情过于洋溢,有点像老年人写情书,“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长,“歪打正着”适应这个“快餐年代”的阅读习惯。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读着不累,尤其适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阳光洒在身上,多数时候读着读着睡着了,在梦中体验“字字矶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着读者一路读下来“哟,完了,后来呢?”意犹未尽是也,这本散文集就有这效果。

  人间草木读后感(二)

  初拿到这本插画集的新书,爱不释手,封面及插画都是我喜欢的风格。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开始走进汪老先生的花草世界。

  开篇《人间草木》

  “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

  讲的是芋头、豆芽、紫薇、桂花、菊花、枸杞,书中有多幅花卉图,为汪老先生亲手所绘,画面逼真优美。

  其中个人尤为喜欢《记忆的味道》这篇,因为这篇内容及感情最丰富,也是最赏心悦目的一篇。那里有家的记忆,有童年的珍贵记忆,有父亲,继母,伯母,表姐,姑姑,佣人。

  有榆梅,草,臭芝麻,虎耳草,紫苏,垂柳,腊梅,天竺果,海棠,梅,桃,丁香,绣球花,夹竹桃,含羞草,荷花,槐树,桑,葡萄,杏,何首乌,金雀花,香椽花,枝珠兰,石榴花,玉兰。

  有天牛,蟋蟀,蝉,蜻蜓,土蜂。

  有鸟,麻雀或癞花,鹭鹜属的鸟。

  于花园玩耍流连的折花少年,成年之后,便是爱花人,顺理成章。

  看完这本书,忽然想起了一些东西。想起了姥姥,因为在姥姥家生活的那段童年是此生最美好的日子,那段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蜻蜓

  我们称做麻楞,大个青色的叫大老青,也是捉了吃蚊子的。放在屋里,趴在窗户的棱布上。那时候蜻蜓还是很多的。

  知了

  也叫蝉,雄性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性的不发声。我们一般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约上周围的小伙伴,用丝袜抓个十几二十只。姥姥会用油过一遍,就成了我们的小零食,当然也就身体和脖子中间的部位可以食用。

  枣树

  小时候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颗很大的枣树, 每到五六月份会开出像伞似的小花, 黄绿色。八九月份会结出青绿色的果实。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弟弟都会用一根非常长的竹竿拼了命地敲打它,然后就会收获非常多的青枣,极其香甜。

  雨

  南方的雨频繁又短暂,每到下雨的时候我总是莫名的兴奋,因为我可以穿着母亲给买的新雨鞋在雨中玩耍,尤其是乡下的环境真是美极了,大雨过后,树叶似乎更加郁郁葱葱了,花朵也开得更加艳丽,就如同一幅画一样美。

  全书读罢,有如出游赏花归来,美不胜收。喜欢这样的题材,读起来轻松欢快,虽然爱花草,但不如汪老先生来的炙热和惬意。

  在我看来,汪老先生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这个“会”,包括“懂”,也包括“爱”。汪曾祺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最纯粹的,最难得。似乎在说,动人心扉的生命体验,并不一定在千里之外,在难及之地。

  在匆匆过眼的“人间草木”中,汪曾祺老先生证悟到了人生无常,但见有序。置身阴影,发现光亮,就成为他演绎自己生存美学的唯一方式和本文策略。

  人间草木读后感(三)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人间草木读后感(四)

  笔尖流转,勾勒着华夏的符号。娓娓而来,人间的一草一木传出芳香。

  我们举头望天,看得到铺天盖地的雾霾沉寂了世界,却看不到飞鸟的奋力翱翔,闪烁它生命的光辉;我们穿过树下,看得到满地的枯黄阻碍行走,却看不到树叶燃烧着自己的身躯延续了树的枯荣;我们俯身低头,看得到让自己头破发麻的蚂蚁在脚下穿梭,却看不到它们正举着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原始劳动,只为挨过下一个严冬……

  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绝美的画面从眼前悄然划过,我们却不曾得知;曾几何时,有那么多生命的赞歌在耳畔流转,我们却不为所动……

  读《人间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了那么多。

  人间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笔下的芋头、豆芽、铁蒺藜、紫薇、秋花、冬树……无一不是隐秘在不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这样细小的生命,分织交绘我们这样美丽的世界。作为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作家,拥有一双发现这些细小美好的眼睛,正是体现了汪曾祺细腻的心。

  世间风物,平中显奇,谈中有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弥漫着最独特的气质。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们从电玩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然的怀抱……我们自阳光从天际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机屏幕的光,电视屏幕的光,电脑屏幕的光已将孩子们的视野与心团团围住,封锁。这样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遛鸟的学问,逗虫的乐趣呢?在互联网世界不断壮大的同时,现实世界正在以残忍的速度不断缩小。

  行者无疆。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国子监、胡同、泰山、天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五)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延伸阅读: 汪曾祺蒲桥集读后感

  写了《有生活,才有写作》之后,意犹未尽,再写几句读汪曾祺的感想。

  首先,汪曾祺的语言极有特色。他用词直率爽快,生动有趣。动词用得绝妙,仿佛带着响动之声,例如:“呼呼地”,“起翅飞去”等。句子简短精炼,层次清晰透彻。如《滇南草木状》,三言两语,把一棵树或花描述的栩栩如生,语言泼辣、直接,有一针见血之痛快淋漓感。他的语言,是真正地切合孙犁“好的语言”:朴素、简洁、明确、浮雕、音乐性、和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特别是后三项标准,在他的文字里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例如:“火炭梅,通红通红的”,汪曾祺曾说:“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诚哉斯言。

  其二:言之有物。汪曾祺的散文内涵丰富,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具体,鲜活、生动、有趣位,引人入胜。一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有一种饱满、充实的丰厚感,像一棵硕果累累的树。

  其三,闲适有味。他的文章,无论写人,写物,写地方名胜,都闲适有味,轻松自在。文字亲切,随意,不虚伪不矫情,实实在在。即使是火药味极浓的《跑警报》,也“无仓皇之色,透出中华民族那种永远征不服的‘不在乎’精神”。

  其四,极强的写实性。汪曾祺的文字表达的是一种写实人生。他擅长用事实说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描写之具体入微、细致全面,令人惊叹,四十多年前的往事,读来仿佛历历在目。文字通俗,家常,平淡、自然,感情真实,切合实际,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却不流俗,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思想。

  其五,乐观通达的精神。汪曾祺曾说:“通达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读他的文字,时时可以感受到顺天应命,随遇而安,率性自然的人生姿态,领略到乐观、洒脱、豪放的人生快意,心灵受到滋润和启迪。

  这是我喜欢汪曾祺散文的缘由。

苏曼殊的人物评价

苏曼殊的原籍为广东珠海市沥溪村。其祖父苏瑞文以经营进出口业发家。其父苏杰生在日本横滨经商,任某英商洋行买办。苏曼殊即诞生在日本横滨。但他的生母并非苏杰生的合法妻妾,而是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女子。所以,苏曼殊是一个混血儿和私生子。在封建观念严重、华夷之别严格的当时,苏曼殊的这种“不光彩”的出身,注定了他必然要受歧视的命运。所以他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赶出了苏家之门,母亲只好带他回到了外祖父家。到了苏曼殊三、四岁的时候,由于苏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苏曼殊才被领回广东珠海老家。从此,母子分离,终生不复一见。远离生母的苏曼殊,颇受家庭虐待。比如他在十三岁时曾经害过一场大病,家长们不仅不给他延医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里等死。
在苏曼殊九岁那年,苏杰生经商失败,家庭破产。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以致苏曼殊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两年,学习中文和英文。接着又在十五岁那年(1898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资助,到日本留学。先后在横滨华侨所办大同学校学习四年,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一年,成城学校学习数月。在这近六年的留学期间,苏曼殊的生活是很清苦的。据他的同学和好友冯自由回忆,苏曼殊在东京上学时,因林紫垣只月助十元,苏曼殊住的是最低劣的“下宿屋”,吃的是掺了石灰的米饭,为了节省火油费,晚上竟不点灯。
苏曼殊于1903年回国后,先任苏州吴中公学教习,后为上海《国民日报》撰稿。因该报停刊而失业,便到香港投靠兴中会负责人之一的陈少白,不料因误会而遭冷遇。苏曼殊一气之下,便跑到广东惠州某破庙削发为僧。但为时只有数月,尚未取得正式和尚的资格,即乘师父外出之机,偷了已故师兄博经的度牒,溜之大吉。从此以“博经”自命,并自称“曼殊和尚”,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他以上海为中心,频繁来往于大江南北、日本和东南亚各地。有时以教书为生,有时靠卖文过活,有时寄食于寺庙,有时乞贷于友朋,有时“赀绝穷饿不得餐,则拥衾终日卧”(柳亚子语),有时甚至把金牙敲下来换烟抽。终于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穷病而死,享年仅三十五岁。 苏曼殊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早在1902年,他就参加了以反清为宗旨的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1903年,他又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后来拒俄义勇队改组为带有反清色彩的军国民教育会,他也参加了。苏曼殊与孙中山先生也有密切关系。据何香凝回忆,1903年,何香凝在日本东京的住宅是孙中山的联络点和开会场所,苏曼殊就是常来参加会议的一个。孙中山还让苏曼殊等二十多个留日学生组成义勇队,每天早晨练习射击,以备参加武装起义。苏曼殊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遭到了资助他上学的林紫垣的极力反对,并以断绝资助相威胁。但苏曼殊宁可丢掉饭碗和中辍学业,也不肯放弃革命,结果被林紫垣强迫回国。回国后,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春,他愤于保皇派猖獗,决心暗杀其头目康有为,因陈少白极力劝阻,才未实行。同年秋,他在湖南长沙实业学堂任教,正值华兴会计划武装起义,他也参预其事。起义因事先泄露而流产后,他又参加了黄兴召集部分华兴会成员在上海举行的秘密会议,会议决定了今后实行暗杀和武装起义的方针。由此可见,早年的苏曼殊,不但具有一般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而且完全赞成并积极参加了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实际斗争。
但是,苏曼殊主要不是一个革命的活动家,而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家;他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对旧世界进行“武器的批判”,而在于运用“批判的武器”,为辛亥革命开辟道路。
苏曼殊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如陈独秀、章士钊所办的《国民日报》、同盟会的《民报》、刘师培夫妇所办的《天义报》等,都曾得到苏曼殊的赞助。他为秋瑾的遗诗写过序,为冯自由的《三次革命军》题过辞。1907年鲁迅在日本准备创刊《新生》文艺杂志时,苏曼殊也是赞助者之一。1909年南社成立后,苏曼殊也很快加入,并成为该社的著名作家。 苏曼殊作品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是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譬如,当1903年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大论战的时候,苏曼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作者用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他又发表了杂文《呜呼广东人》,对那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洋奴买办之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同年发表的《惨世界》,则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因而曾经受到了青年鲁迅的称赞。辛亥革命前夕,他又发表了《岭海幽光录》、《拜伦诗选》、《娑罗海滨遁迹记》等作品,或者用清兵入关之初屠杀汉人以及汉人奋起反抗的历史事实,“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鲁迅语);或者用外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事实,来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总之都是为辛亥革命服务的。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苏曼殊虽然消沉,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尽管这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但那家国之痛的感情却是异常深沉的。当荷兰殖民主义者对我爪哇华侨进行血腥屠杀之际,苏曼殊为了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祖国的尊严,发表了《南洋话》。当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时,苏曼殊又发表了《讨袁宣言》,揭露袁贼“擅屠操刀,杀人如草”、“辱国失地,蒙边夷亡;四维不张,奸回充斥”的罪行,并断然表示:“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亟,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他在本时期所写的六篇小说,则不但从爱情婚姻的角度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而且暴露了袁世凯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可见苏曼殊基本上保持了革命的晚节。 苏曼殊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这是他的作品得以风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诗风格别致,自成一家。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
抒情则缠绵悱恻,千回百转;状物则形象逼真,历历如见;写人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确实不失为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清新秀丽的好诗。无怪乎连郭沫若也说“苏曼殊的诗很清新”。他的小说则既保留了中国小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描写简洁等优点,又吸收了西洋小说注重描写自然环境、人物心理、人物外貌等长处,从而提高了小说的文学性。
当然,苏曼殊的阶级出身及其所处的时代,不可能不给他的思想带来严重的缺陷。首先,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既有反帝的爱国主义,又存在盲目排满的狭隘民族主义;既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又保留了封建思想的落后残余;既有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又有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既同情人民的苦难,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如此等等。其次,他的思想表现了明显退步的趋势,积极的一面越来越薄弱,而消极的一面却越来越严重。可见对苏曼殊既不能一概抹煞,也不能一概肯定,而应该批判地继承。
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年起他陆续创作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总之,苏曼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应该属于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文学史里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苏曼殊的人生是怎样的?

民国时期,中国有过三个才华横溢的和尚:李叔同老王以前写过,八指头陀留着下回再讲,今天咱们聊聊苏曼殊。

这三位名僧之中,最为骨骼清奇、多才多艺的,毋庸置疑就是苏曼殊。

然而,

“才如江海命如丝”

最命运多舛的也是苏曼殊。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人像他一样,能够得到三教九流的同声称慕。

他以僧人形象出没于寺院、文坛、政坛乃至妓院,一生交友无数,其中既有革命党人、军政大员,也有文人墨客。陈独秀曾说,苏曼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天才”。

是的,苏曼殊是天才,但也是疯子,一个堪称传奇的矛盾体,有着一重又一重的身份。

01才情卓绝的苏曼殊

1884年年,苏曼殊在日本横滨出生,他父亲苏杰生是位广东茶商,有一妻三妾,而苏曼殊的母亲,日本人河合仙便是其中一房。

1889年年,苏曼殊被父亲带回国,由于他是“东洋女人”所生,自小又体弱多病,在家里饱受歧视,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对他也很少关注。10来岁时,苏曼殊就被寄养到姑母家。

12岁那年,苏曼殊大病一场,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气息奄奄又无人过问,没想到的是,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正是这一经历,让年纪小小的他便看破了红尘,决意剃度出家。

然而,出家之后没有多久,苏曼殊又因触犯寺规而被逐出山门。

可以说,这正是他复杂而又矛盾的人生的写照,从此之后,他的人生便再也不受任何秩序所困。

畸零孤苦的早年生活,铸就了一个奇绝孤零之人。

苏曼殊

苏曼殊自幼即是多才多艺的才子,他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日、梵文。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连柳亚子夜夸赞为“千秋绝笔”。

他的诗更是百转缠绵,有的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有的则洋溢着家国情怀。其中老王最欣赏的一首,当属赠陈独秀的七绝: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后来苏曼殊在日从事反清活动时,时常为故国河山破碎而感伤,于是写道:

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

故国之思与飘零之感浑然交织,令人想起李商隐的那首《锦瑟》。

想比起他的诗,小说更是苏曼殊最擅长的文体,可以说,正是他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感伤、悲情的情怀,主角也常常是矛盾的:比如他自传性质作品《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便有着独立不羁的个性,背离传统知识分子的观念和道德选择。《碎替记》、《非梦记》、《焚剑记》中的主人公们也与三郎一样,都不肯背叛自己的心灵。

苏曼殊还是一位翻译家,他是将拜伦、雪莱诗翻译到中国的第一人,为当时文人学写白话诗提供了范本。苏曼殊还是位佛学渊博的僧人,著有《梵文典》等。

他誉满国中,遍交名士,却依然认定自己只是一位孤独的漂泊者。

如果说拜伦是苏曼殊的偶像,那么李叔同则是他的同道。

两人有着极为相似的身世,以及难分高下的成就,连经历也异常相仿。

然而,这两位才华横溢的绝世奇才,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遁入空门,皈依青灯古佛。

1907年,李叔同在上海读到《断鸿零雁记》后被深深打动。

当他得知作者比自己还小4岁时,愈加佩服。

苏曼殊出家之后,李叔同也心生此念。

当苏曼殊死后第17天,李叔同也觉得“尘缘已尽”,便决定在杭州削发为僧。

02情僧苏曼殊

苏曼殊最为世人所知的,就是他的情僧之名,他的一生甚然如流星般短暂,却与数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

13岁时,苏曼殊曾在上海从西班牙人罗弼·庄湘博士习英文。

庄湘的女儿雪鸿与苏年龄相仿,他也曾想过将女儿许配给他,但这桩涉外婚姻终于还是不了了之。

1899年,苏在日本横滨求学之时,在养母河合仙氏老家,与河合仙的姨侄女菊子一见钟情。

两人产生了爱意,开始书信往来。

然而,这段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

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女儿。

结果,当天夜里,女方竟跳海殉情。

从此之后,苏曼殊万念俱灰,回广州后便出家去了蒲涧寺。

为逃避爱情,他发愿要去佛祖的故乡印度一饮恒河之水。

可经锡兰时,又因对华裔女子佩珊情不自禁,自感六根不净,愧对佛祖,结果半途而废,悄然回国。

1909年,他在东京的一场小型音乐会上认识了弹筝女百助,两人一见如故。

但此时的曼殊已了却尘缘,无以相投,只能挥泪写下情诗一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情僧之名从此流传。

曾经有一段时间,河合仙极力撮合曼殊与其表姐静子成婚。

然而曼殊此时已遁入空门,他决意挥剑斩情丝,便留给静子一封诀别信。

不久之后,痴情的静子抑郁致疾,最终也离开了人世。

深深的负罪感和无法排遣的忧伤,一齐压在苏曼殊的心上,他开始投身欢场,以此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

某一次,他对情人花雪南说:

“性欲,爱情之极也”——只有爱而不乱,庶能永守此情,虽远隔关山,其情不渝;一旦发生肉体关系,爱情终有消逝之日。所以“我不欲图肉体之快乐,而伤精神之爱也”。

1913年12月中,苏曼殊甚至在重病之际,依然东京写信给国内的好友刘三,嘱托照管自己的那些红颜知己:

“芳草天涯,行人似梦,寒梅花下,新月如烟。未识海上刘三,肯为我善护群花否耶?”

于苏曼殊而言,情爱永远都不是目的,而只是贯穿于生命过程中的精神体验。

色即是空,这是佛家名言。

却被他发挥到极致:

一次,苏曼殊在街头遇见一个美国女子,此女极胖,重约四百斤。苏曼殊问她:“想找对象么?恐怕很难找到一个与你体重相当的男人吧!”那女人回答道:“所以我想找一个瘦些的。”苏曼殊竟脱口而出:“我身子瘦,做你的对象怎么样?”弄得那女人哭笑不得,只得掉头而去。

民国三大名僧中,八指头陀修得大明大德,弘一法师终成一代宗师,只有苏曼殊至死仍是酒肉烟花相随,也注定了他永远难得大道,只能是一个漂泊的行者。

03革命僧苏曼殊

也许很多人都想不到,看似风花雪月的情僧苏曼殊,还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苏曼殊在大同学校时,清廷腐败已极,并终致八国联军在中国肆意妄为。

后来当他远渡日本后,依然关注国内局势,爱国忧民之情也越发浓厚。

毕业后,他到了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期间经介绍加入了陈独秀、蒋百里等酝酿成立的爱国组织青年会。

1903年春,苏曼殊转至成城军校。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学习陆军,与蔡锷为先后校友。在成城军校,他天天舞刀弄枪只为锻炼体魄。然而志士归国失路,勇士报效无门。苏曼殊热血未冷,他在孙中山与黄兴的麾下以笔为枪,成为名闻遐迩的“革命和尚”和“兵火头陀”。

1907年旧历元旦,苏曼殊再赴日本。这一次,他与章太炎同住在东京《民报》社,在《民报》副刊“天讨”的美术版上发表了许多画作,讽刺当时腐朽的清政府。他还与鲁迅等人合办《新生》杂志,但未成功。

当年8月,苏曼殊突然离开日本回到国内,他满心渴望着革命能够早日成功,但眼看一次次武装起义被镇压失败,一批批革命志士壮烈身死,又变得日渐消沉,最终回归空门。

04糖僧苏曼殊

苏曼殊一生是传奇,也一身是怪癖。他爱逛青楼喝花酒,也爱品味各种美食。

苏曼殊到上海后,常常出入“江南春”、“海国春”、“一家春”等名餐馆叫局吃花酒。

他常请客,但有时认识人不多,就请人再转邀友人。客至则开宴,宴毕即散,不与客人互通姓名,也不说客气话,令人称奇。

某一次,朋友闲谈时告诉苏曼殊,上海新到一批外国五香牛肉,“闻香下马者不知凡几”,他立刻跑去抢购得三斤,还有摩尔登糖和吕宋烟,一并放在楼上美术编辑室,让他有空可去品尝。

苏曼殊闻言,立刻丢下手里的字画,三步并作两步蹦去取来享用。

还有一次,柳亚子送了20枚芋头饼供其享用,没想到他当晚就全部吃得干干净净,结果第二天肚子疼得起不来。

苏曼殊明知多食伤身,仍对各类佳肴照单全收,宣称: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不吃白不吃。

在日本留学时,苏曼殊特别喜欢喝冰水,一天要喝五六斤,害得躺在床上不能动,别个还以为他死了。有同学大胆摸他鼻子,才晓得这家伙还没死。

相比起其他美食,苏曼殊对甜食的贪恋更是堪称空前绝后。

他很早就养成了吃糖果甜食的习惯,在苏州时,有卖酒的人看到他一下子吃了30包酥糖,以为他疯了。

去东南亚游历时,他每天要吃五六十枚甜果,结果肠胃炎发作,差点客死他乡。

最令他迷恋的,是一种外国糖果,叫摩尔登,据说是《茶花女》女主角的风尚,他崇拜茶花女,甚至爱屋及乌到一有稿费就拿去买三四瓶摩尔登享用。

某一次,他非常想吃摩尔登,可又腰无半文,只好糖果店外来回转悠。突然间,他想起随身还有个宝贝,便从口中毫不犹豫取出假牙,血肉模糊地拿到当铺换钱买糖?

本文标题: 苏曼殊作品集读后感(人间草木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3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才是熬出来的读后感(有人才都是熬出来的 本事都是逼出来的的读后感吗)特别镇静的人读后感(一篇读后感 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