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12课中心思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心思想:,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刻画了闻一多先生...
七年级下册语文12课中心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心思想: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有些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读后感吗?(2000字以上)
苏教版,七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由大文豪鲁迅先生写的千古名篇就犹如众星中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分外灿烂夺目,它,流传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被人们所赞颂,岁月丝毫没有抹去它身上的光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描写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第二大部分描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鲁迅先生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还有就是鲁迅先生通过对自己在私塾的学习生活的描写,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下面,我就先谈一谈百草园。百草园这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自然段,也就是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优美景色与有趣的动植物这段。
当我读起这段描写时,我就禁不住陷入了一片憧憬当中,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他把整个百草园的美丽景色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读起这段文字时,我就像是亲身迈进了百草园,欣赏了百草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还与众多昆虫一起快乐地玩耍嬉戏。我觉得这段文字描写得非常成功,描写得非常细致,其中还充分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而这句“何首乌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就是一句写得相当好的比喻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就把拟人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这里,是很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读,细读,品味,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知道了怎样去写好文章。
这一大段中鲁迅先生还描写了雪地捕鸟,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同样,都非常成功,都描写得淋漓尽致,都让我崇拜不已。
在这描写百草园的一大段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而鲁迅先生的另一种生活,就是在三味书屋了: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鲁迅先生以一种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的写法描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还批判了封建社会腐败的制度。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在这段里,鲁迅先生更是直接揭示了私塾老师对学生兴趣的阻止与扼杀,还有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腐败。鲁迅先生这段精彩的描写更是与前面百草园的快乐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哪里曾经是他的乐园。长大之后,他离开了他的乐园,被家人送到了三味书屋,开始了他另一种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很成功,鲁迅先生以他精彩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巨大的财富。
评论(1)|赞同1
2021-04-24 21:52热心网友悠悠童年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由大文豪鲁迅先生写的千古名篇就犹如众星中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分外灿烂夺目,它,流传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被人们所赞颂,岁月丝毫没有抹去它身上的光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描写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第二大部分描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鲁迅先生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还有就是鲁迅先生通过对自己在私塾的学习生活的描写,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下面,我就先谈一谈百草园。百草园这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自然段,也就是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优美景色与有趣的动植物这段。
当我读起这段描写时,我就禁不住陷入了一片憧憬当中,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他把整个百草园的美丽景色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读起这段文字时,我就像是亲身迈进了百草园,欣赏了百草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还与众多昆虫一起快乐地玩耍嬉戏。我觉得这段文字描写得非常成功,描写得非常细致,其中还充分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而这句“何首乌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就是一句写得相当好的比喻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就把拟人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这里,是很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读,细读,品味,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知道了怎样去写好文章。
这一大段中鲁迅先生还描写了雪地捕鸟,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同样,都非常成功,都描写得淋漓尽致,都让我崇拜不已。
在这描写百草园的一大段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而鲁迅先生的另一种生活,就是在三味书屋了: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鲁迅先生以一种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的写法描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还批判了封建社会腐败的制度。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在这段里,鲁迅先生更是直接揭示了私塾老师对学生兴趣的阻止与扼杀,还有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腐败。鲁迅先生这段精彩的描写更是与前面百草园的快乐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哪里曾经是他的乐园。长大之后,他离开了他的乐园,被家人送到了三味书屋,开始了他另一种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很成功,鲁迅先生以他精彩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巨大的财富。
评论(1)|赞同1
2021-04-24 21:52热心网友悠悠童年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200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一: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到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二: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每个人都很爱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可是能有多少人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为了爱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究竟有多少。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是与众不同的。别人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别人说了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不一定说。他一生创作了三样文学上的奇葩《唐诗杂论》、《楚辞校补》以及《古典新意》。
他在民主运动中,是另一方面的人。与学者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是说到也会做到。他说到了,但是他用他的生命作为代价。在演讲大会上大骂特务,说为什么不敢明着打,而在暗地里。问他们李先生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要杀死他。既然他犯错了,为什么不明着打,是因为他们自己感到恐惧,从而制造恐惧......演讲3小时后就被暗杀了。特务们为什么要杀死他。是因为他们害怕闻一多先生。
由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我们,有再大的成绩不要骄傲。为了爱国要向闻一多先生一样,不惧恐怖势力,让人们站起来,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感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读后感 二: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七年级下语文第12课的读后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帮帮忙!!!!!急需!!!!500多字,谢谢了!!!!!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再读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再读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本文标题: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读后感(读《说和做》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28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