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读后感就在上个月,我读完了,袁隆平,虽然我读的很快,但是我仍然在这短短的几天中,领悟了一些东西。,之前我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不...
袁隆平读后感
之前我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不过那是小时候,由于,我常常不提起他的名字,有时看到袁隆平三个字都要反应上一段时间。可是就在这个学期有一件大事,让我再吃想起了他,袁隆平去世了。
我寻思是因为这件大事,这个暑假我们才需要读袁隆平,来好好聊解一下这位伟人。
在我读完袁隆平口述自传这本书后。我对袁隆平这个人有了更加深的了解,同时我也对杂交水稻这件事情有了更加的认识,我了解到了杂交水稻的原理,以及中间遇到的各种困难。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解决困难,最终让我们都可以吃上饭的。
让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在6,7章的袁隆平分别去往,日本,印度,缅甸,美国等等国家。一步一步教他们如何做出优良的杂交水稻,虽然如果我们不告诉他们,那么我们可以靠这个去赚钱,可以获得利益。而且,我们与其他这几国的关系也并非友好。但是袁隆平还是带上助手去到这几个国家,并教他们做出优良的杂交水稻,中间还经常会进行一些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几国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明白,其实在杂交水稻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那么简单,至少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原来我以为就是让一株水稻受另一株发育比较好的水稻的花粉,然后让他们长出很好的水稻,可是并不是这样,这其中还涉及到了三系法。本书中,也花了很大的笔墨来讲出这个三系法。其实对我来讲,这是十分难理解的。但是袁隆平也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一步一步的让国人吃上饭,我是非常佩服的。
但是袁隆平爷爷也并不仅仅在杂交水稻这方面有着出色的成绩,他的英语也非常的好。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可以去那么多个国家,一步一步的教他们如何种出优良的水稻。
我觉得这可能跟他的家世也有关系,他们家原本是做农业的,后来因为一个机会。变成了一个是非常有钱的大家族。然后他们再变大,变强后,并没有荒废,昏庸,挥霍他们的钱财,反而是注重起了后代的教育问题,即便他们后来家到中落,在文革时期到处搬家,过得颠沛流离的生活,可还是很注重后代的教育,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第1件事都是赶紧给他们找一个好的学校让他们去上学,后来在他们定居武汉后,也是找了一所当地比较好的学校。让孩子们去那里上学。
或许那时的杂交水稻并没有我们现在的水稻这么好吃,当时的量估计也没有现在这么充足,可是在当时仍然解决了饥荒,国人吃不上饭的情况。
当然袁隆平爷爷在做杂交水稻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大的问题,也并不是为了名垂千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兴趣,一个机会。可是他最后仍然做到了很高的水平,或许我们并不需要对一件事情的成果有那么大的期盼,有那么大的渴望,仅仅需要对这件事情有着很大的兴趣,投入很多的时间。
袁隆平读后感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袁隆平读后感?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他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当年的青年知识分子袁隆平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于是他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所以总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功成名就之后的袁隆平,在科研事业中,总是努力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毁人誉,概不动心,因为他完全沉浸在开拓创新的快乐之中了。人的一生能够保持对事业的坚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战胜困难和挫折;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浮躁与见异思迁;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必要的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他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席话:“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终身安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他就是这样,寒时不心冷,温时不发烧,总是保持一颗平静而淡泊的心,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境。
平民总理周恩来,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两袖清风。他为中国人民矗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平民科学家袁隆平是周恩来的忠实追随者,他为我们奉献的不仅仅是杂交水稻,也在科学界耸立起一座人格的丰碑。他用一生实践着这样一个哲理: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乃是洞悉生命的本质,推动生命的进程,培植人类文明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乃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袁隆平传》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的好书。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推崇,去学习。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说不定你们还可以感悟更多的东西。
袁隆平传读后感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袁隆平》读后感 篇1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如河的岁月中,有非常多的爱国英雄。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爱着祖国。
今年,我看了一本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书,看完以后,我心中思潮起伏,深受鼓舞。书中,袁隆平在小时候就萌发了长大要当一名农业学家的念头,而他也为这个梦想而努力着。在那个时候,祖国母亲备受战乱之苦,亲眼目睹了饿殍满地的惨景,袁隆平患者自己童年的理想,他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水稻研究的第一线。有一次,袁隆平培植水稻的地方地震了。明明他可以去安全的地方居住,但是他放弃了宝贵的机会。依旧在已变成了废墟的房子旁盖草棚,住了下来,他要看着芽长大。袁隆平几经风雨,几经考验,终于以响当当地事实证明:中国人不但有能力养活中国人,而且,还可以昂住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说:“我就是一位知识农民,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这个名字已深深烙在我的心中,他救活了十四亿中国人民。
我有许多的梦想:画家,书法家,外交家,我从小就一直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着。有人说:“人的梦想可以有许多,但实现一个就够了!”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实现了,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人需要梦想,因为有了梦想,人生才有动力,才有希望。因为有了实现梦想的过程,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充满意义!
《袁隆平》读后感 篇2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人梦想当医生,救死扶伤;有人梦想当明星,站在舞台上表现自己;有人梦想当飞行员,能翱翔天空……而袁隆平爷爷的梦想,是让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般大。
在《袁隆平》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袁爷爷的伟大的梦想,也看到了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他锲而不舍,默默地埋头苦干,不断地反复研究,把自己一生都奉献在研究杂交水稻上。最终,他成功了,而且他的成功,造福了我们,让我们都能吃上饭,吃饱饭。我被袁爷爷的这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刻苦钻研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同时也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要有梦想,并立志为之努力奋斗,付诸行动,而不是白日做梦,空谈梦想。
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人人都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插画师。从小我就喜欢画画,而且也享受画画的过程,更享受被别人肯定我的画是的满足感。
可是,画画有时候很枯燥,为了画好一个线条,修改很多次都没能满意,有时候画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而生气不画。还有的时候,因为嫌累嫌麻烦,画到一半就放弃了。这样的我是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插画师的。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只是刚刚站在起跑线上,我要为自己梦想添上翅膀,添上绚丽的色彩,就要跟袁爷爷一样,默默付出,迎难而上。
袁爷爷说过,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好一颗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为了我的梦想,我也要好好读书,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袁隆平》读后感 篇3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读后感 篇4国庆假期,我有幸读了《袁隆平》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爷爷小时候真是“人小志气高”,值得我们学习啊!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袁隆平小时候亲眼看到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有的甚至被活活饿死在路边的惨景。这个时候的袁隆平在想:我一定不能让老百姓挨饿……,多年以后他的梦想实现了。袁隆平,大家都会想到他头戴稻草帽,天天在地里的劳动形象。袁隆平为了中国的老百姓,他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要当农业科学家的愿望。1953年,他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毅然来到家乡到农校当老师,但好景总是不长,一种饥荒在湖南西部爆发,袁隆平亲眼看到父老乡亲们没有饭吃,有的甚至饿死的惨景。袁隆平心里不能平静“我一定不再让老百姓挨饿”这句话,天天浮现在袁隆平的脑海中,他又想,如果能种下种子打出许多粮食,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直在袁隆平心间。
后来,袁隆平天天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做实验,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这个品种的种子,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袁隆平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看看袁隆平爷爷小时候,再比比我,人家小时候都有那么大的远大理想,可我呢……,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剧院看表演,看着精彩的表演,我就嚷嚷长大要当演员;看到遨游在太空中的宇航员,又嚷嚷要当航天员,我就像故事中的小花猫一样,看到什么就干什么,最后一事无成。我以后要给自己立一个目标,好好学习,为目标而努力!
《袁隆平》读后感 篇5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
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