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自我实现读后感《自我实现的人》读后感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会是讲一个人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地做到意志坚强,去排除...
为什么要自我实现读后感
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的内容会是讲一个人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地做到意志坚强,去排除万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去自我实现。真正接触这本书之后才知道,我的想法未免有点“望文生义了”。
实际上,《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科学地分角度地详细地论述了有关“自我实现”的心理知识。我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主要增长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一、对“自我实现”含义的进一步理解。
这本书主要围绕“人的自我实现问题”这个中心来论述,马斯洛——本书的著者,对“自我实现”有特定的含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自我实现,它是继人的生理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等基本需要的优势出现后,其优势才一般会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大致可以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力等。也就是说,“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基本需要,要在其它相对低级的基本需要得以实现后,才有实现的可能。
自我实现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自我实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劳动者创造性的发挥,也可以说是劳动者自我需要被激励时所表现的特征。自我实现状态,是劳动者能力发挥的最佳状态。那么,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适应劳动者的基本需要,促进劳动者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工作单位可以借鉴这一点,要想让员工更好地工作岗位上服务就必需先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尽可能地提高一个档次,效果更佳。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幸福,而人的幸福莫过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因此,重视人的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有意义的。
二、自我实现的方式。在实际的行为中,自我实现是怎样体现的呢?也就是引导自我实现的种种行为:
1、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
2、让我们把生命看作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每一个选择前进与倒退的冲突关头实现自我。
3、在拿不准的时候,要诚实。
4、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5、了解自己,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综上所述,自我实现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
阅读之于我们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给予我们知识的力量。我们应该感激上苍赋予我们这种能力,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以上就是我读了《自我实现的人》这本书所学到的知识,领会甚浅,自知要加强练习。
马斯洛的动力与人格中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的读后感
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
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即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
“
后
人本心理学
”
的萌芽。
《动机与人格》
自提出以后,
一方面得到引用、
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
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
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
位置。《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
人类动机理论
”
是马斯洛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洛将行
为主义心理学,
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
在一起。马斯洛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
,
从对
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
-
安
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
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
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
在
“
自我实现的人
”
中,马斯洛描述了他对自我实现的跨时代的调
查,
他概括了在选择和测试研究对象中使用的方法。
这章的大部分都
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研究对象的素质和特征所做的具体描述,
具体包
括:准确的感觉、自发性、超然、独立高峰体验、幽默感和创造性。
马斯洛还指出,
他的研究对象还完全不是完美的人,
他还讨论了这些
人的弱点。
我喜欢马斯洛,他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前只是浅浅地了解到几大
需求层次,但他的
《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我实现的人有了更多的了
解,合上书,我想了想自己身边的人,在对待爱情、友情和事业上,
有两三个人确实符合自我实现者的特点的,
比如他们都强调对别人的
肯定、希望他人成长、对个体的独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备这位同伴的
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受到这种胜利威胁的罕见能力;
他们很少角色扮
演,
他们从不伪装无知、
掩饰智慧,
而是流露本身具备的天真或沉稳,
用无邪或是坚毅的眼神和语言,都是他们的本色
……
。更多的人,仍
然奔忙于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
仍然被乌云蔽日,
他们对高级需求置
若罔闻或根本就无暇问津。
当然,
马斯洛在强调积极人生上仍然更胜一筹,
在他的成名作
《动
机与人格》中,他认为
“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
被低级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缚,
腾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级
需要,而只有高级需要如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才是人
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源泉。
”
马斯洛的理论,
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重大贡献,
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
理理论的重要基础。
因此,
我认为不仅仅是管理别人时需要研究和借
鉴马斯洛的理论,
我们自身在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时同样也需要
好好品鉴他的理论,
从而真正了解自己需要,
并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
途径,不断提醒自我,进行自我
“
修炼
”
,提升自我能力和素养,从而
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生活处处充满不确定性,一个有计划、有目
标、
有准备的人生将会使众多的不确定变成为确定,
造就一个精彩的
人生!
读后感丨马斯洛需求理论(企业管理激励02)
1954年,身为人本心理学中流砥柱的马斯洛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书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层次论。
2、主要作用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Motivation) 。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Need)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3、基本观点
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前四种是缺失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而第五种自我实现则是成长性的,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就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
4、相关理论(X理论、Y理论、Z理论)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959年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 Z理论 》(Theory Z),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
5、理论缺陷
(1)没有足够证据证明需求是有层次的。 有证据显示,随着主管人员的升迁,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渐减少的倾向,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有增强倾向。需求层次的提高,是职位上升的结果,而不是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需求的层次理论,不过是为基于需求的经济理论披上“理性”的外衣而已。
(2)西方世界缺乏对互补要素(专注和宁静)的认识。 西方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的要素,包括投注于认识自我的探究和能量。但是没有培养专注和宁静,心灵的力量就会受到局限,认识的广度也仅止于较小的范畴。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范文5篇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从古至今,从小到大,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借口”包围着。“太忙了”、“太难了”、“差不多”、“能够了”、“不着急”、“没办法”、“又不关我事”等等这些话语,我们习以为常,且耳熟能详,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类似的“借口”。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可能不仅仅习惯了常说这些“借口”,而且也习惯了别人向我们用“借口”来解释。我们习惯了用这些借口来解释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许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甚至是一种用心的心态,可什么时候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想过,其实这就是一种逃避困难的借口。
但是这些“借口”真正影响了我们什么,是自身事业的进步、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得过且过的平庸岁月?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能够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这些“借口”又帮忙我们实现了哪个层面的需要呢?
"没有任何借口",乍一看,有一种刻薄冷漠的感觉,似乎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不能寻找任何理由。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地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告诫我们在完成各项工作时,不能仅限于尽心尽力,而应是要全力以赴。首先,书的题目,"没有任何借口"所表达的内涵远比字面意思要深刻的多。它不仅仅仅是西点军校对所有学员提出的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整个人生需要奉行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它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潜质,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在看完吴甘霖、邓小兰的又一新作《工作没有任何借口》后,我才深刻的发现到我们处处处在“借口”之中,我们平时很正常的话基本上都成了“借口”,这也正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距离实现自我价值还有很远距离的原因。
学生时代的我们,一个个考试过关了,那就“能够”了、“不错”了。工作时候的我们,“反正公司不是我的,那样能够了”,“怎样又有事了”。生活中的我们,“不急,明天再弄了”,“没时刻,以后说吧”。这些话语充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其实正是这些习以为常,有些时候,甚至变成了我们的喜好,悄悄地改变了我们当初刚刚踏入学习、工作、生活时的崇高目标。正是这些习以为然,消磨了我们以前的激情,消磨了我们以前的梦,让我们适应了这碌碌无为的平庸生活。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适合在军队等特殊团队实行,但他却能够激发出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个性是发电运营行业,以前经常说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自信,诚实,主动,敬业正是我们所要提倡和发扬的作风。对我们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不好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或搪塞,完美的执行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有多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有多少人知道改变生活得首先改掉这种“借口”,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我想,不是没有人,而是太少了,以至于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社会、个人前进的源动力。而这些“借口”只是满足了社会最基本的三个层次需要,如果不能拒绝“借口”,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也许只是一个梦。改变了这些“借口”,也许我们离自己的目标就只剩下一步,当一切我们都精益求精,苛求完美时,我们的心态、境遇都将得到改变,我们的社会价值也将得以实现。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忠诚服务的信念,一种规范严谨的态度,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潜质。西点军校之因此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就在于它将“没有任何借口”作为学员的行为准则,使西点军校的学员在任何一个团体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团体精神和合作潜质。由于它们具有强烈的职责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从而成为可信赖和承担职责的人。
读过《没有任何借口》后,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不禁问自己,在所处的环境和团队中,我是如何对待自己工作的?在回答领导问话时,我的答案是不是还有四种以外的答案?也正是读过了这本书,才让我能够静下来正视和思考,自己平时的行为准则和理念是什么?从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到具体的工作资料,我想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一次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个难得的纠正错误的机会。
遇到问题先找借口似乎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在不经意间慢慢的蚕食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用心性,我们的职责感和危机意识。《没有任何借口》教会了我无论接到什么样的工作任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想尽办法去完成,而不是遇到难题就退缩和推诿,不但要迎难而上,而且为了完成任务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它使我学会了如何适应压力,并把压力变成动力,而不是去为完不成任务而寻找借口。它让我在一次次想办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一次次的体会到了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后的成就感。这些工作的经历和过程,使我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不但激发了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潜能,而且还使得这种价值和潜能不断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其实谁也没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人活着就不就应悲观,只要有勇气应对,人生便没有过不去的坎,无论在什么状况下,即使身处绝境也千万不好说自己不行,要坚信自己的,最终才能超越自己。
“有效执行”是一种包内含丰富内涵的文化,是用于指导我们能够实现各项工作方法和目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而要确立“有效执行”,务必用这种文化作为一种引导,并把这种理念深深植根于群众中的每一名成员心中,透过长期的发奋去实现。
“不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任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这一过程,既是一种执行潜质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是对执行潜质大小的评估和了解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勇敢的理解任务,不能尽一切发奋去完成,而去寻找借口,势必影响到对执行潜质大小的决定,从而影响到执行目标的实现。
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作为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工作中不找借口,发扬邮差罗文精神,把本职工作变成一种艺术。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在工作中超越雇佣关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肩负着团队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为本职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借口,甚至已经习以为常,且耳熟能详,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类似的“借口”,而且也习惯了别人向我们用“借口”来解释。我们习惯了用这些借口来解释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也许这种方式已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甚至是一种用心的心态,其实这就是一种逃避困难的借口。
读完《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心里不由得多了几分感慨,更多的是惭愧。多少任务和时刻都在放纵与不经意的小借口下拖延流逝,我们就应懂得的是职责,并且做好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才会赢得更大的成功!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见到太多的是那种"这也不行","那也不可能"的人,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借口,"我没学过","这任务我实在无法完成","如果不是下雨,我能够早到的"。其实,在每个借口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只是我们不好意思说出来,甚至我们根本就不愿说出来,借口让我们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职责,获得了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无比昂贵,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一点不比其他任何恶习少。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想尽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借口的人,正是缺少那种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和那些能够忠实地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而没有任何借口和抱怨的人。
不好让借口成为自己的习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对待工作我们要无条件的执行,把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一份职责,而不是义务,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如果把公司比作一盘棋,我们员工就是车马炮相士卒,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职责作用,各显其能,各尽所能,为了整盘棋的胜利,该拼就拼,这样,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个棋子,为了单位的整体工作大局和目标任务,各自肩负着使命,为了工作单位的整体利益及个人利益,各自承担工作任务和职责,各负其责,责无旁贷。
就拿自己的这个岗位来说,服务好公司的每个驾驶员,为他们办好他们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职责!然而在工作中紧紧完成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提高质量。我们就需要带着用心热情的态度去工作,让工作做得更完美!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专心致志把事情做到“最好”。热情用心的工作态度具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打动周围的同事,构成一种用心向上的工作氛围。而冷漠消极的工作态度却会像瘟疫一样传染到每一个角落,使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工作的过程中用心调整状态,让自己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能让人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能认真的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能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对工作缺乏热情的人,对待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也不必须把工作做好。忘我的敬业精神就是全心全意地对待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职责、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都就应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一个人的敬业精神、职责心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把工作更好地完成,没有职责心的人,即使他有潜质也不可能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每个人都就应珍惜自己的自由、选取和职责,并能在自己的选取和职责的担当中展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收获自己创造的欢乐。把工作于快乐连结起来,选取激情,就是选取完美。”
“没有任何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用心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每一个人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都有必须的职责,正正因存在这样那样的职责,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寻找借口就是将自己就应承担的职责转嫁给社会或他人,我们的职责也将随着借口烟消云散。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们不把借口放在我们的面前,就能够做好一切,就能完全的尽职尽责。
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就会让我们的工作变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我们的人生变的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组成,一个对小事不负责的人,也承担不起大事业。就像书中说的“工作中没有借口,人生中没有借口,失败没有借口,成功也不属于那些寻找借口的人。
因此,对待工作没有任何借口,就务必具有足够的热情。带着热情去工作吧!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初看标题,连我自己都有些惊诧:什么是完美的人生?有没有完美的人生?从哲学的观点讲,世界上决不会有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没有始终如一、顽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庸庸碌碌,无所追求,那么,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就连一点“完美”的痕迹也找不到了。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懦弱的人生、失败的人生。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个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它体现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潜质。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认认真真地秉承这一理念,践行这一理念,当作“立身之本”,不仅仅对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对于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是最最宝贵的诤言。从这个好处上讲,局领导赠送给我们的《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实在是太重要,太及时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书细细揣摩字字句句,时时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心中一遍遍地自问:我做到了多少?又有多少差距?自来局工作,个性是担任办公室副职以后,自我感觉是勤勉的、发奋的,可工作的效果如何?是不是圆满完成了交给的任务,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实际答案是“没有”。在许多工作上,缺少勇于负责的态度、一抓到底的决心、追求完美的精神,没有从自身寻找根源,寻找症结,而是搬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搪塞上级,开脱自己,以求得所谓心理上平衡;办公室工作点多面广、事务繁杂,有超多说不上口的“琐碎小事”,平心而论,在这些事情上,自己并没有到达尽善尽美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把“没有任何借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要求自己,使自己在执行潜质方面紧跟全局工作的需要,以无愧于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无愧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第一,牢记职责,拒绝借口。人之在世,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或为从事一种职业,都有一种身份,一种主角。既然担当了这一主角,就要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这个主角所需要的一切职责,不找借口,拒绝拖延。尤其对组织分配的工作,就应不折不扣、完全彻底地去落实,正因这是自己的职责,是自己理应干好的事,没有拖延和商量的余地。
第二,勤奋敬业,永不言败。今年,局领导给办公室提出了“没有不管的事,没有不知道的事”的要求,办公室是全局的中枢机构,如果在任何一件小事上出现纰漏,在任何一件棘手事情上半途而废,都有可能酿成大的失误,给全局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自己务必高标准严要求,勤奋扎实做好每一件“小事”;想方设法完成每一件“难事”,勤奋敬业,当好配角,在不断的发奋和创新中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第三,怀抱忠诚,用心工作。我认为,“忠诚”是比“潜质”更为可贵的素养。这天的社会,劳动或工作对于每一个人,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身理想与抱负、体现自我价值的载体。怀抱忠诚,不仅仅是对国家、对组织的忠诚,更是对自我的一份忠诚。要做到这一点,就务必把工作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用心去感悟、去呵护,与之同喜同悲、形影不离,并透过完成一件件工作任务,去享受独有的乐趣。
第四,学会感恩,自动自发。西方有一种节日叫“感恩节”,目的是让每个人感恩上帝、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珍惜此刻拥有的一切,并真心实意地做出回报。对我们来说,养育之恩、教诲之恩、栽培之恩、知遇之恩等等无不伴随左右,这些“恩惠”让我们体验到了人间的真情,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但是,我们不能只享受不感受、只拥有不珍惜,只获得不付出,那样的话,“人”字就会残缺、难以站立。对于工作同样如此,我们应时时感谢组织给予的工作机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和平安逸的生活,并发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自动自发真心回报。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就应时时扪心自问的事情。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Yes,Sir!”、“No,Sir!”是我们看美国军营大片时经常听到的,其回答时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士兵们似乎没有任何的犹豫,这与《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表达的自我负责、勇于担当、不找借口、全力执行等理念不谋而合。“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个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正正因如此大批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把宝贵的时刻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适宜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职责。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职责,借口掩饰的是我们没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掩饰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承受力;掩饰的是我们不敢对自己负责。当我们没有勇气告诉别人我不行,也不愿听到别人说自己不行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的会去找原因,用它把事情的发展变化引到看似贴合变化逻辑的轨道上,于是,就有了“借口”,这个得以让我们脱身的金蝉。
借口的危害是无比巨大的,它会在不经意间慢慢的蚕食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用心性、我们的职责感和危机意识,从内部击溃整个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对待“借口”的态度我们就应是坚决的摒弃。透过阅读《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职责是做事的根本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能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职责。职责,是个神圣的字眼,它不是轻佻随意的承诺,而是人们立下的誓言,付诸的行动。社会中有一张隐形的关联网络将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齐,而处于不一样位置的人们,也有着不一样的职责要去承担。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一种职责。就工作来说,就是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去完成,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发奋学习,不断反思自己,充实自己,为群众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价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开拓进取,永无止境,是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对群众的一种职责。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去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职责。要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有职责意识的人,无论处在什么职位,都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担当的职责。有了自觉地职责意识之后,在自己的眼中,小事不再是懈怠的借口,困难不再是退缩的借口,就会绷紧自己的神经,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才会产生用心的、圆满的工作效果。
二.坚信目标的力量
当前,许多人每一天都被例行的杂事、琐事淹没,疲于应对,混混沌沌,庸庸碌碌,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漫无目的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外界环境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被目标和梦想牵着走,这种生活注定远离精彩,远离成功。
正如书中所说,“在塑造人生的过程中,确立目标比拥有才华更为重要”。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们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们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群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而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目标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方式和方向。书中所描述的巴顿将军,自7岁就给自己定下一个清晰地目标:成为一名陆军准将。每一天早上都像士兵一样向父亲行军礼,如饥似渴的阅读伟大军人的传记,研究战争部署和谋略,无比执着的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奋,最终成为美国陆军总指挥。他的成功没有靠任何人的恩惠,每次都是靠诚实、发奋、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宏观的人生目标之于成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样,我们也需要诸多的小目标来经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内心的梦想和渴求,近期内想要达成的状态,比如,自己平时的文字性工作较多,自己略感吃力,想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终日办公桌前坐着,身体缺乏锻炼而日益臃肿,想得到一个强健的身体和有形的身材,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内心真切的愿望和需要。明白了这些,那就把这些目标列入近期的计划当中,每一天安排什么,每周安排什么,把目标写在纸上,更要写到自己的意识当中,用毅力打败懒惰和借口,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三.提升态度和热情
每一天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应对着多日不变的工作环境,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多数人会产生一种厌倦,从而身心感到疲惫不堪,影响到工作热情和效率。书中说道:一份工作很有乐趣或很烦人,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非任务本身;在工作中,是你的态度而非潜质决定了你能到达的高度;用心地态度和高涨的热情会保护和加强自己的期望和梦想。
热情像火,它能点燃人身上的潜能,让所有的智慧和优点充分发出光来,人有热情就有了原动力,有了原动力就能产生用心性,有了用心性就会主动去做。一个人在做“我要做”的事情时,会持续高度的自觉,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力以赴,不找任何借口,克服一切困难去达成目标。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
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针对研究者他提出一个简单积极的措施: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症患者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他称这是积极心理学。
淘汰是一种丢弃、回避,不负责任,是一种知难而退。选择是一种明智,是成功的保障。那么未被选择和被淘汰者要被社会弃绝吗?由此,我更加赞叹以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弗洛伊德代表者们,他们对那些不被理解、被边缘化的人不离不弃。
也许这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的表现:敢于说实话?!
一个全面的心理学应该涉及到善与恶两方面,而马斯洛在本书的研究中只看到善的一面,邪恶和人性黑暗的一面的心理状况是如何的,他并没有提及。也许他以后的研究中会涉及到这方面,但最起码在本书发表以先没有看到。
人本心理学,既然以人为本,那自我实现者的男性和女性的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会不会有差异呢,我作为一名女性,目前不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但心理是健康的,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路途中,感觉对被爱的需要、依附和亲密关系的重视会更强烈一些,这方面在人本心理学中也值得关注。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
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人本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遗产。
《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着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作者总结了16年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整体的、动态的和文化的整合,从而提出一种多重动机和多层次需要的学说。作者认为任何动机均由多种因素组成,并不是单一的,满足了某一需要之后,立即会有新的动机。每种动机又都有最深层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是无意识的。心理学要研究健康的人,以致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完备的自我实现者,虽属少数,但毕竟存在。这种人超越国界,是道德情操最高的人;一般人达不到如此高级的水平,但只要顺应人性的需要层次发展,大体上能成为健康人。神经官能症患者就因为他的自我实现通路堵塞了。
他呼吁要进行社会改革和变革,他说,这种完整的人生哲学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它可以应用于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人类工作的一切行业和社会、教育、法律的一切机构。评论家认为,这部着作有一贯的乐观主义,信赖未来的人性和真正价值,它的缺点是主观唯心论,甚至连作者也承认关于完善的自我实现理论近于乌托邦。
之所以会看心理学,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发生的。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退化、恐惧、自我萎缩的趋势也并非不存在,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惧,我们毫无例外地对真理、美、美德怀有一种及其矛盾的心理,对他们既爱又怕。人们在达到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后,自然会以为能带来幸福,单随之而来的竟可能是病态的结果。
在本书的第十四章,详细讨论了这种与现实的优越关系的一个特别突出和富有启发的方面。过去发现自我实现者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和独特的东西。其结果是,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当中。大多数人都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起来。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他们自己或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将此称为明净的眼睛。
对于健康人来说,既然未知事物并不可怕,他们就不必劳神去降鬼,吹口哨壮胆走过墓地,或者抵御想象的危险。他们并不忽视或者否认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是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将它们分类和成规化。他们不固守熟悉的事物,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也不象处于灾难中对确定、安全、明确以及秩序的需要那样。作为相反的例子,我们可在戈尔德斯坦的脑损伤或强迫性的病例中看到突出的例子。当整个客观情况要求时,自我实现者可以在杂乱、也遇、混乱、散漫、含糊、怀疑、不肯定、不明确或者不精确的状态中感到惬意(在某些情况下,这一切在科学、艺术或一般生活中是完全合乎需要的)。
这样,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折磨,但对某些人却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富有刺激性挑战,是生活中的一种高境界而不是低境界。
马斯洛认为,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则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只是说在这个优势层次序列中,各类需要满足的百分比逐渐减小。此外,不同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同作用,高级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幸福感或内部生活的丰富感。如果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讲,需要的层次越高,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越少自私。求知和理解是用来解决问题,克服障碍,从而获得基本需要满足的工具。为全面正确理解这一理论,马斯洛还强调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动机不过是其中一种决定因素,而动机也往往是由几个或全部基本需要同时决定的。
马斯洛的学说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诸多评价。读了这本书,虽然对一些专业术语还是不太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更让我感觉到了心理学是一门多么有趣的学科,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心理学便是一位良师益友。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
读了这本是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着作《动机与人格》,让我有很大感触,坚信健康人格对当代学生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并促进其心理卫生,让我坚信从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作为学生的成长能力和生活质量。以前,我对健康人格的认识是错误的,我认为从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的角度看待一个人的人格。现在,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是错误有偏差。从《动机与人格》里让我逐渐明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与动机是有密切的联系。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书中内容丰富,我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需要层次论:
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我认为动机理论的基点是需要,而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
(二)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中最高层的需要,自我实现论是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多年潜心研究的经验总结,它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有人甚至把马斯洛人格理论等同于自我实现理论。正是出自对人性高级层次孜孜探索的浓厚兴趣,才使马斯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大量结果。
马斯洛以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48位历史和现代人物作为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人格和成就进行非正规的观察、整体论分析,发现了自我实现者的一些特征:
(1)他们能准确充分地认识现实。
(2)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整个自然的最大认可。
(3)他们表现出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
(4)他们常常关注各种社会疑难问题,而不是他们自己。
(5)他们具有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
(6)他们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
(7)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他们较常感受到神秘和高峰体验。
(9)他们较易具有一种全人类的同一性。
(10)他们建立了仅与少数人深厚久远的人际关系。
(11)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
(12)他们具有很强的伦理观念。
(13)他们具有完善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他们具有创造性。
(15)他们抵制文化适应。
最残暴自私的人往往也是心灵最脆弱卑怯的人。我并不信奉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我相信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性本善。一个真正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心灵最平静的人,他擅于内省,懂得快乐的源泉并不产生自财富与名望的累积,而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善的信仰。
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道德标准不是对个人的束缚,而是解放。细细回味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哪些事是真正令自己刻骨铭心的呢?我想大部分的回答不会偏离爱情,亲情和友谊。而这一切的一切终归离不脱两个字得失。热恋的情侣们,将付出视为最高尚最美好的快乐,并从爱人的每一次付出汲取最摄人心魄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来自于代代人无私的关爱与付出,孩子的茁壮成长与饮水思源的孝顺便是父母乐透心脾的灵丹妙药。生死之交的友谊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他或她甘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付托与那位知己的时候,我们如何不应赞美这份伟大的信任信任便是付出。反观失恋,亲人的逝去,友谊的破裂,这种种令人撕心裂肺噩梦般的过程,便是失去的极端。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邪恶,它给生存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困难与无奈。而每一次的过错便是每一次噩梦的素材,作恶多端阴险狡诈的人为什么害怕睡眠?因为内心的折磨会化作梦魇将他吞没,在梦中的他无论现实生活中有多么权力熏天,多么富可敌国终究抵挡不住良心幻化成梦境的谴责。宽容是自信的表现,而残暴源自于自卑。
人类的艺术,制度,道德以及他所创造的种种无不在追求对称,追求和谐的完满。心灵的安宁源自于和谐,高尚的生命敢于面对一切丑恶。朋友们,当我们享受着锦衣玉食,享受着暖床高枕之时是不是应该思索着回馈于他人?得到的终究会失去,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谁都曾希望轰轰烈烈地走完它,然而最炙热的火焰也有熄灭的一天,恶人在世也许一切顺利最终颐养天年,但是历史和后世的评价会让他付出代价,反之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历史最公正的报答。你知道吗,当你秉着一颗平静的心灵走完你的一生,你的事迹必然是轰轰烈烈的!
宗教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早已经贴上了神秘主义的标签,然而当我们能已超越自我的心态对待世间的种种之时,我们又何需那个时刻注视着你我的神灵呢?心灵便是人类永恒的上帝!自从一个生命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他便不停地经历着得与失的交替,在伴随着悲伤与快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取舍,最终便会为失去而笼罩余生。须知,这个世界永远是平衡的,有得必有失!你的得到便是他人失去的结果,反之亦然。盈则溢,当一个人志得意满而目中无人之时,也往往是他将要失去一切之刻。朋友们,细细地深究过往的所作所为吧!我无意让每个人永远无私地付出自己而不索回报,因为这显然也有悖自然的运转。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在内心付出与获得和谐持平的时候才会出现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和动机要一致、向好的方向发展,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中,要有积极态度对待,要用科学方法、明智方法处理问题,让自己的人格向上健康发展,动机要积极向上,让我们作为大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和纯洁的动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这书本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心理学书,值得要推荐给我的朋友阅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