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技巧读后感钱歌川1.,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不要说跪求。,...
翻译的技巧读后感钱歌川
1.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
不要说跪求。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父母。————————————————书名:nbsp;翻译的技巧nbsp;nbsp;作者:nbsp;钱歌川nbsp;nbsp;nbsp;出版社:nbsp;商务印书馆nbsp;nbsp;nbsp;类别:nbsp;nbsp;nbsp;nbsp;出版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印刷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上书时间:nbsp;2004-04-21nbsp;nbsp;nbsp;开本:nbsp;32nbsp;nbsp;nbsp;页数:nbsp;674nbsp;页nbsp;nbsp;印张:nbsp;18.25nbsp;nbsp;nbsp;开本:nbsp;nbsp;nbsp;nbsp;装订:nbsp;精装nbsp;nbsp;nbsp;你自己试试这个链接:在网上慢慢找应该能够找到。
———————————————————————————《翻译的技巧》选段欣赏:目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二nbsp;约定俗成万物名nbsp;nbsp;nbsp;五nbsp;佛经的翻译方式nbsp;nbsp;nbsp;七nbsp;直译和意译举例nbsp;nbsp;nbsp;八nbsp;译文第一要通达nbsp;nbsp;nbsp;九nbsp;首先要了解原文(节选)nbsp;nbsp;nbsp;十二nbsp;两国语义不尽同nbsp;nbsp;nbsp;十三nbsp;在动手翻译之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世界上现存有三千多种语言,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要理解就得凭仗翻译,语言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同样的古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类,开始发生接触的时候,就发生了翻译的问题。人类由单有语言进化到有文字的程度,其间必然经过极其悠久的岁月,至今世界上三千多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文字的仍为极少数,这并不是说有的民族产生得较迟,所以文字也发达很迟,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进步很慢,文化水准很低的缘故。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代表民族的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水准的低落可想而知。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话语和思想,传到远方或传到后世,就必得有记录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的文字有三种:一为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二为埃及的图书文字,三为中国文字。所有人类的文字,虽则都是由图书演进而来,然而并非出自一源。
于是发展出彼此极其不同的文字来了,如中国的文字为注音文字,西欧的文字为拼音文字,这已经在系统上大有不同,判然二物,即是那些有亲族关系的文字,如日本、高丽、安南、乃至古代的契丹、女真、西夏,都采用了中国文字,或至少是和汉字有不少的关系,但发展的结果,也多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字,如日本文看上去虽则满纸汉字,然而我们中国人要了解它,也大不易。不要说外国,那怕是在一国之内,文字也不尽同,我国直到秦朝的李斯,实行“书同文”,才算是把中国的文字统一了。
nbsp;nbsp;nbsp;同一国的文字,如果不统一的话,也是需要翻译的;外国的文字,那怕是汉字集团,如上述的日本文及高丽文,我们如不经过翻译还是不能了解的。说话固然不能了解,就是写成文字也和我们的大有出入。
所以说话需要翻译,文字更要翻译。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称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slate)。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到处都是不同种族的人,说着各自的母语;就同是华族,也说福建、广东、潮州、海南、三江各地的方言,互相不能达意,就得有人通译。如果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人,他就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会说英语,会说马来话,会说华语,会说闽、粤方言。
这样的人英文叫做会说多种话语的人(polyglot)。他只能做通译,不能做翻译。
通译是动口的,他不一定要认识字,而翻译是动手的,他必须通晓书本上的文字。所以从事翻译工作,非精通语文的人(Linguist)莫办。
nbsp;nbsp;nbsp;通译因无记录可留,自无史实可考,等到有记录时,已经到了翻译的阶段,至少是有一方面的记录,把当时由通译口头传述的话,用文字记下来了。如中国从事翻译的工作,而留下有记录可考的,是三千年前的周代。
“礼记”的“王制”上说:nbsp;nbsp;nbsp;“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nbsp;nbsp;nbsp;等到公元一百五十年的时候,即汉末的桓帝的朝代,所翻译的佛经,流传至今还在。“隋书”的“经籍志”上说:nbsp;nbsp;nbsp;“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解通。”
nbsp;nbsp;nbsp;这似乎是“翻译”一词出现最早的记载,在汉以前只称“译”。nbsp;nbsp;nbsp;“礼记”上说:“北方曰译”,只用一个“译”字。
因为 *** 大半与北方的外族。
2.翻译的基本知识 修订版怎么样
重版补记 这本小书问世以后,竟意外地引起学术界一些朋友的注意,使我感到颇为兴奋。
首先是南洋大学的同僚,年轻的史学家曹仕邦先生的来信。他提出好一些读后感,其中有一条是最有意义的,可供爱好或从事翻译的人参考或研究,所以我转录在此,并附我本人的答复,以待博雅君子的核定。
“原书一二四页至一二五页‘二竖故事的试译’文中,先生将‘余得请于帝焉矣’句中的‘帝’,译作the late king,后学觉得似宜改用lord一字来译较好,原因有二: (a)春秋时代最高统治者是‘王’,而不是‘帝’。至于秦、齐互称东、西帝,是战国末年的事,即快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才发生的。
所以这里说的‘帝’,可能是指‘天神’,‘上帝’而言。 (b)先生已经指出英文是一种含糊的语文,因此我觉得利用它的含糊特性来翻译,似乎更要圆通些。
英文的lord,既可作‘上帝’解,也可作‘大人’解,所以在此为‘天神’固可,为‘先王’亦无不可。” 曹先生提出的这种高见,给了我在翻译时选辞拣字上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我当时执笔翻译那句古文时,也曾为得在emperor,king,ruler,duke,lord诸字间加以抉择而有所迟疑,最后采用了king,是根据下面两条规律来决定的: (1)卒葬曰帝。
(见《大戴礼·诰志》) (2)措之庙立之主曰帝。(见《礼·曲礼下》) 意即一位国君,在生为公为王,死后便可称之为帝。
如果在生是称帝的,死后则称先帝,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先帝创业未半”之类。 翻译是要字斟句酌的,曹先生虽未尝从事翻译,却有这种翻译的精神,值得佩服。
因为他提出异议,我才有机会说出我翻译那一个字时的苦心,为那些不假思索随意照字面翻译的人树立一种楷模,以期减少翻译上的错误。 在同一文中王叔岷先生也曾告我,“公疾病,求医于秦”句中的“疾病”作“疾甚”解,幸亏我译为suddenly fell ill(一听就病倒了),意思相差不远,虽没有用serious一类的字眼,但后面说景公已病得神智不清,其病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了。
此外,新加坡文学界的元老连士升先生,也在报端写了一篇《海滨寄简》,专谈读了《翻译的基本知识》一书后的感想,可视为一种书评,现节录一部分如下: 谈到翻译,你可以说是斫轮老手,本质上,你是个作家,在散文作家里你有一定的地位。你精通英文和日文,在分析和了解上,绝对不成问题。
此外,你有几十年翻译的经验,乐此不疲,越运用越纯熟。加以多年来,你在各大学里,所担任的多是翻译的课程,熟能生巧,心得自然比较一般畅晓两三种语文的人多得多。
因此,当我没有拜读大著以前已经有了信心,读完之后,更觉得名不虚传。 说来实在不容易,任何一技的成功,完全靠累积的功夫,而关键又在于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
只因你对于翻译很有兴趣,所以你才能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来研究和传授翻译。翻译家不但是本国文字的作家,而且是外文的爱好者。
在没有动笔翻译之前,必须对于原文有深刻的了解,要达到这目的,各种字典、辞典,以及有关问题的参考书,必须齐全。你很幸运,几十年来都在大报馆、大书局、大学校工作,公共图书馆的设备,大可补充个人藏有不足的地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一个作家或翻译家多么努力,假如没有得力的工具,他的工作效率将大为减低,甚至根本没法子进行。
一个人最怕自视太高,唯我独尊,对于别人的成就,根本不放在眼内。你是充分了解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战略的人,因此,你时常研读各著名翻译家的作品,看看人家的优点在哪儿,缺点又在哪儿,然后取其精华,删其芜杂,以便树立自己的翻译方法。
的确,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一种原文,百人译出,尽不相同。有的对原文的了解不够深刻,有的对于有关学问完全外行,有的要做急做章,不免流于疏忽,有的中文太差,译出来的东西,比天书还难读,诸如此类的事情,时常可以见到,在这儿,研究翻译,尽量采用别人的长处,如发觉别人翻译有错误,就应以“哀矜勿喜”的态度,提高警惕,免得重蹈覆辙。
其实,谈理论并不难,最难的是取譬引喻。初出茅庐的人经验不够,他们不是食古不化,便是食洋不化,没法子提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大作得力处,在于实例很多,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证明你的确是个行家。
在第九章“首先要了解原文”里,你特地选出五十字,注明同一字而英美的意义不同。举一反三,聪明的读者不难了解同一文字,而含义却是那么歧异。
这会提醒他们以后阅读书报,尤其是把笔为文,须加倍小心。 你幼时在故乡打好巩固的中文基础,后来留日,又留英,长期的努力,使你在中、日、英三种语文上,达到优游自得的乐趣。
因为你学了日本学术界勤学苦练的功夫,对于外文的进修,多是脚踏实地,所以在翻译和写作上,绝对不成问题。这两三天来,我细心研读揣摩你的“二竖的故事试译”,这才了解你的英文写作的能力实在高明。
你把《左传》一段古文,先译成浅近的白话文,再译成琅琅可诵的英文,这一套真实的功夫,不由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平心而论,创作困难,翻译也不容易。
作家只须精通一。
3.钱歌川的简介
钱歌川简介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
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
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
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
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
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4.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
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
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
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
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5.孔融让梨小古文翻译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原文:《世说新语笺疏》::“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但是,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6.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
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翻译基本常识钱歌川 1.跪求:钱歌川先生的翻译的技巧这本书,大虾们请指点
不要说跪求。
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天地和父母。————————————————书名:nbsp;翻译的技巧nbsp;nbsp;作者:nbsp;钱歌川nbsp;nbsp;nbsp;出版社:nbsp;商务印书馆nbsp;nbsp;nbsp;类别:nbsp;nbsp;nbsp;nbsp;出版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印刷时间:nbsp;1981-02-01nbsp;nbsp;nbsp;上书时间:nbsp;2004-04-21nbsp;nbsp;nbsp;开本:nbsp;32nbsp;nbsp;nbsp;页数:nbsp;674nbsp;页nbsp;nbsp;印张:nbsp;18.25nbsp;nbsp;nbsp;开本:nbsp;nbsp;nbsp;nbsp;装订:nbsp;精装nbsp;nbsp;nbsp;你自己试试这个链接:在网上慢慢找应该能够找到。
———————————————————————————《翻译的技巧》选段欣赏:目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二nbsp;约定俗成万物名nbsp;nbsp;nbsp;五nbsp;佛经的翻译方式nbsp;nbsp;nbsp;七nbsp;直译和意译举例nbsp;nbsp;nbsp;八nbsp;译文第一要通达nbsp;nbsp;nbsp;九nbsp;首先要了解原文(节选)nbsp;nbsp;nbsp;十二nbsp;两国语义不尽同nbsp;nbsp;nbsp;十三nbsp;在动手翻译之先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nbsp;一个古老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世界上现存有三千多种语言,彼此之间不能理解,要理解就得凭仗翻译,语言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同样的古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类,开始发生接触的时候,就发生了翻译的问题。人类由单有语言进化到有文字的程度,其间必然经过极其悠久的岁月,至今世界上三千多种不同的语言中,有文字的仍为极少数,这并不是说有的民族产生得较迟,所以文字也发达很迟,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进步很慢,文化水准很低的缘故。
大家都知道:文字是代表民族的文化的,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水准的低落可想而知。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话语和思想,传到远方或传到后世,就必得有记录的文字。
世界上最古的文字有三种:一为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二为埃及的图书文字,三为中国文字。所有人类的文字,虽则都是由图书演进而来,然而并非出自一源。
于是发展出彼此极其不同的文字来了,如中国的文字为注音文字,西欧的文字为拼音文字,这已经在系统上大有不同,判然二物,即是那些有亲族关系的文字,如日本、高丽、安南、乃至古代的契丹、女真、西夏,都采用了中国文字,或至少是和汉字有不少的关系,但发展的结果,也多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字,如日本文看上去虽则满纸汉字,然而我们中国人要了解它,也大不易。不要说外国,那怕是在一国之内,文字也不尽同,我国直到秦朝的李斯,实行“书同文”,才算是把中国的文字统一了。
nbsp;nbsp;nbsp;同一国的文字,如果不统一的话,也是需要翻译的;外国的文字,那怕是汉字集团,如上述的日本文及高丽文,我们如不经过翻译还是不能了解的。说话固然不能了解,就是写成文字也和我们的大有出入。
所以说话需要翻译,文字更要翻译。没有文字而只是口头传述的,不算正式的翻译,只可称为通译(Interpret);要把用文字写成的书籍,译成另外一种文字,这才是正式的翻译(translate)。
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到处都是不同种族的人,说着各自的母语;就同是华族,也说福建、广东、潮州、海南、三江各地的方言,互相不能达意,就得有人通译。如果是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人,他就会说各种各样的话,会说英语,会说马来话,会说华语,会说闽、粤方言。
这样的人英文叫做会说多种话语的人(polyglot)。他只能做通译,不能做翻译。
通译是动口的,他不一定要认识字,而翻译是动手的,他必须通晓书本上的文字。所以从事翻译工作,非精通语文的人(Linguist)莫办。
nbsp;nbsp;nbsp;通译因无记录可留,自无史实可考,等到有记录时,已经到了翻译的阶段,至少是有一方面的记录,把当时由通译口头传述的话,用文字记下来了。如中国从事翻译的工作,而留下有记录可考的,是三千年前的周代。
“礼记”的“王制”上说:nbsp;nbsp;nbsp;“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nbsp;nbsp;nbsp;等到公元一百五十年的时候,即汉末的桓帝的朝代,所翻译的佛经,流传至今还在。“隋书”的“经籍志”上说:nbsp;nbsp;nbsp;“汉桓帝时,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解通。”
nbsp;nbsp;nbsp;这似乎是“翻译”一词出现最早的记载,在汉以前只称“译”。nbsp;nbsp;nbsp;“礼记”上说:“北方曰译”,只用一个“译”字。
因为 *** 大半与北方的外族。
2.翻译的基本知识 修订版怎么样
重版补记 这本小书问世以后,竟意外地引起学术界一些朋友的注意,使我感到颇为兴奋。
首先是南洋大学的同僚,年轻的史学家曹仕邦先生的来信。他提出好一些读后感,其中有一条是最有意义的,可供爱好或从事翻译的人参考或研究,所以我转录在此,并附我本人的答复,以待博雅君子的核定。
“原书一二四页至一二五页‘二竖故事的试译’文中,先生将‘余得请于帝焉矣’句中的‘帝’,译作the late king,后学觉得似宜改用lord一字来译较好,原因有二: (a)春秋时代最高统治者是‘王’,而不是‘帝’。至于秦、齐互称东、西帝,是战国末年的事,即快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才发生的。
所以这里说的‘帝’,可能是指‘天神’,‘上帝’而言。 (b)先生已经指出英文是一种含糊的语文,因此我觉得利用它的含糊特性来翻译,似乎更要圆通些。
英文的lord,既可作‘上帝’解,也可作‘大人’解,所以在此为‘天神’固可,为‘先王’亦无不可。” 曹先生提出的这种高见,给了我在翻译时选辞拣字上很好的示范作用,不过我当时执笔翻译那句古文时,也曾为得在emperor,king,ruler,duke,lord诸字间加以抉择而有所迟疑,最后采用了king,是根据下面两条规律来决定的: (1)卒葬曰帝。
(见《大戴礼·诰志》) (2)措之庙立之主曰帝。(见《礼·曲礼下》) 意即一位国君,在生为公为王,死后便可称之为帝。
如果在生是称帝的,死后则称先帝,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先帝创业未半”之类。 翻译是要字斟句酌的,曹先生虽未尝从事翻译,却有这种翻译的精神,值得佩服。
因为他提出异议,我才有机会说出我翻译那一个字时的苦心,为那些不假思索随意照字面翻译的人树立一种楷模,以期减少翻译上的错误。 在同一文中王叔岷先生也曾告我,“公疾病,求医于秦”句中的“疾病”作“疾甚”解,幸亏我译为suddenly fell ill(一听就病倒了),意思相差不远,虽没有用serious一类的字眼,但后面说景公已病得神智不清,其病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了。
此外,新加坡文学界的元老连士升先生,也在报端写了一篇《海滨寄简》,专谈读了《翻译的基本知识》一书后的感想,可视为一种书评,现节录一部分如下: 谈到翻译,你可以说是斫轮老手,本质上,你是个作家,在散文作家里你有一定的地位。你精通英文和日文,在分析和了解上,绝对不成问题。
此外,你有几十年翻译的经验,乐此不疲,越运用越纯熟。加以多年来,你在各大学里,所担任的多是翻译的课程,熟能生巧,心得自然比较一般畅晓两三种语文的人多得多。
因此,当我没有拜读大著以前已经有了信心,读完之后,更觉得名不虚传。 说来实在不容易,任何一技的成功,完全靠累积的功夫,而关键又在于浓厚的兴趣,和有恒不懈的努力。
只因你对于翻译很有兴趣,所以你才能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来研究和传授翻译。翻译家不但是本国文字的作家,而且是外文的爱好者。
在没有动笔翻译之前,必须对于原文有深刻的了解,要达到这目的,各种字典、辞典,以及有关问题的参考书,必须齐全。你很幸运,几十年来都在大报馆、大书局、大学校工作,公共图书馆的设备,大可补充个人藏有不足的地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一个作家或翻译家多么努力,假如没有得力的工具,他的工作效率将大为减低,甚至根本没法子进行。
一个人最怕自视太高,唯我独尊,对于别人的成就,根本不放在眼内。你是充分了解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战略的人,因此,你时常研读各著名翻译家的作品,看看人家的优点在哪儿,缺点又在哪儿,然后取其精华,删其芜杂,以便树立自己的翻译方法。
的确,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一种原文,百人译出,尽不相同。有的对原文的了解不够深刻,有的对于有关学问完全外行,有的要做急做章,不免流于疏忽,有的中文太差,译出来的东西,比天书还难读,诸如此类的事情,时常可以见到,在这儿,研究翻译,尽量采用别人的长处,如发觉别人翻译有错误,就应以“哀矜勿喜”的态度,提高警惕,免得重蹈覆辙。
其实,谈理论并不难,最难的是取譬引喻。初出茅庐的人经验不够,他们不是食古不化,便是食洋不化,没法子提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大作得力处,在于实例很多,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证明你的确是个行家。
在第九章“首先要了解原文”里,你特地选出五十字,注明同一字而英美的意义不同。举一反三,聪明的读者不难了解同一文字,而含义却是那么歧异。
这会提醒他们以后阅读书报,尤其是把笔为文,须加倍小心。 你幼时在故乡打好巩固的中文基础,后来留日,又留英,长期的努力,使你在中、日、英三种语文上,达到优游自得的乐趣。
因为你学了日本学术界勤学苦练的功夫,对于外文的进修,多是脚踏实地,所以在翻译和写作上,绝对不成问题。这两三天来,我细心研读揣摩你的“二竖的故事试译”,这才了解你的英文写作的能力实在高明。
你把《左传》一段古文,先译成浅近的白话文,再译成琅琅可诵的英文,这一套真实的功夫,不由得不使人肃然起敬。 平心而论,创作困难,翻译也不容易。
作家只须精通一。
3.钱歌川的简介
钱歌川简介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
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
1920年赴日留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
1936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
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
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年底,以70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4.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
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
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
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
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5.孔融让梨小古文翻译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原文:《世说新语笺疏》::“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扩展资料
孔融让梨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但是,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6.英语翻译从哪些基础书看起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叶 朗,《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徐亚男,《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入学考试全国联考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陈福康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7; 《实用翻译教程》 冯庆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广外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刘季春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冯庆华、穆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翻译批评与赏析》 李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面试 《英语口译教程》 仲伟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商务英语口译》 赵军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编的 吴青 著口译基础(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英语口译) 1.直译法 2.同义习语借用法 3.意译法 4.省略法 5.增添法 6.还原法上面提出的六种习衙翻译法是比较常用的,翻译好英语,注重的是练习与发音。多练,多读,多写,多听,练口语发音,读英语的含义,尝试写一些英语短文或散文,英语和语文是相同的,无非是努力,刻苦,才会有所成,有所得。
而学好翻译,更要付出努力,我在剑桥刚入学时曾听有人说过英语是心灵之语,意思就是你要学好英语,首先的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这样学好英语,翻译也就没问题了。上面我所罗列的书,是有难易之分的,建议你先练习口译,然后扩展自己的阅读量,慢慢深入,打牢基础,千万不急,要有耐心,如果还有问题,再问我好了。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这是我们剑桥的校训哦,希望它也可保佑你学好英翻。
北宋南宋时期辽和西夏都有哪些名人?
西夏已知的历代皇帝请不用作答了还有我已经知道的:斡道冲 任得敬 野利旺荣 苏奴儿 籍辣思义 格西藏琐布 张浦 张元 吴昊除了 这些请再给我提供西夏一些文臣 名医 或者名将之类的下面是辽的 辽也是 不要皇帝的资料 要名人的、宋代辽国名人 我已知的:耶律奚底 萧讨古 耶律斜轸 韩德让 刘延翰 耶律奚底 移剌窝斡 韩延徽 韩匡嗣 耶律沙 耶律楚材除了这些 请作答 还有哪些辽国的 名医 名臣或名将看好了 回答好的100分满分 不知道的请不要作答否则我举报你 我要知道的想了解这个啊,告诉你在和送对抗中的是辽国!!!!!!
辽国!萧绰萧皇后!辽国最NB的皇后,完全控制体弱皇帝耶律贤!
萧绰手下第一大将耶律休哥。
庆王造反就是以他一人之力平的。
另外辽还有众多皇帝,那时候的辽国占据中原幽云16州,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游牧民族,其文化,与宋国不相上下!甚至由于立国比宋国久,在赵匡胤的那段时间里要比宋国更强大,所以宋国立国之初,赵匡胤不去灭送而去先把南汉,唐等小国灭掉。 可能话有点白,但都是史实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景宗:孝成康靖皇帝、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道宗:孝文皇帝、天祚帝
那个叫风云尧 的,复制有意思不?
以上答案,纯属手工~如有雷同,就是抄袭!!!
鄙视复制!!!~
辽国!萧绰萧皇后!辽国最NB的皇后,完全控制体弱皇帝耶律贤!
萧绰手下第一大将耶律休哥。
庆王造反就是以他一人之力平的。
另外辽还有众多皇帝,那时候的辽国占据中原幽云16州,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游牧民族,其文化,与宋国不相上下!甚至由于立国比宋国久,在赵匡胤的那段时间里要比宋国更强大,所以宋国立国之初,赵匡胤不去灭送而去先把南汉,唐等小国灭掉。 可能话有点白,但都是史实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景宗:孝成康靖皇帝、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道宗:孝文皇帝、天祚帝
那个叫风云尧 的,复制有意思不?
以上答案,纯属手工~如有雷同,就是抄袭!!!
鄙视复制!!!~
李元昊建都的地址,我很想了解西夏王朝的历史
西夏李元昊定都兴州,后改为兴庆府,即今宁夏银川市区。
西夏王朝简史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夏廷对内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国势开始衰弱。
夏惠宗时宋朝正值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西夏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
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宋军攻陷不少西夏堡垒。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大不如前。
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西夏王朝简史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夏廷对内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国势开始衰弱。
夏惠宗时宋朝正值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西夏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
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宋军攻陷不少西夏堡垒。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大不如前。
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从各个方面叙述宋朝历史的典籍吕祖谦全集一文集
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
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
本事诗.续本事诗
大将曹彬
古代中国札记 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
草木子
、
岳飞传 邓广铭
陈龙川传 邓广铭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 赵冬梅
秦桧传 韩酉山
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
说书史话 陈汝衡
宋金战争史略 沈起炜
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
洗冤集录译释
中国制度史研究 杨联升
学林 王观国
宋辽金史 金毓黼
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
敬斋古今注 李冶
宋代疑经研究 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 赵效宣
宋史研究论集 王德毅
宋史试析 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
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
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
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说书史 陈汝衡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探知集 漆侠
历史研究法 漆侠
吕东莱文集1-7
苏东坡轶事汇编
居家事用必备全集
吴家奖 杨倩描
欧阳修及其作品选 郭正忠等
野客丛书 王懋
五代会要 王溥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刘永济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 黄宽重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宋元学案1-4
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 李伟国
澶渊之盟新论
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 李晓
荆公新学研究
细说宋朝 虞云国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长安客话
天水史胜
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刘昭仁
大变法 叶坦
古今源流至论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 刘文刚
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
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
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
沈括 张家驹
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程遂营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质疑 林天蔚
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
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
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
宋史丛考(下) 聂崇歧
叶适年谱 周梦江
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
夷坚志(全四册)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 李华瑞
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
贵耳集 张端义
茶山集.林泉结契
学斋占毕
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
愧郯录
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两宋孟学研究 杨淑萍
宋朝史话 吴泰
唐宋变革论 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
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
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
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
宋代名画藻鉴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
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稽神录/括异志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刘子健
吕祖谦文学研究 杜海军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方建新
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
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 陈志英
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
皇帝与皇权 周良宵
宋元话本 程毅中
中国铁钱 刘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
苏魏公集(上下) (宋)苏颂
云笈七笺(1-5) (宋)张君房
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刘复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
两宋货币史(上、下册) 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
宋人行第考录 邓子勉
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
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
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李景寿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铁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
舆地广记(上下册) 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
西夏简史(修订本) 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学.蒙文通卷 蒙默
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 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
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 屈超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 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姜锡东
宋朝简史 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 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 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 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
中国科举史
中国书院史
蔡京(奸臣传)
秦桧(奸臣传)
贾似道(奸臣传)
西夏经济史 杜建录
诗话总龟(前集) (宋) 阮阅编 周本淳校点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
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
辽代社会史研究 张国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李锡厚 白滨
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赵益
王安石传 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 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
宋哲宗 王菡
宋神宗 仲伟民
宋太宗 张其凡
宋真宗 汪圣铎
南宋末三帝 曾庆瑛刘国荒
宋光宗、宋宁宗 虞云国
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戍国
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
梁溪漫志 (宋)费衮 骆守中注
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 张伯伟编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 汪圣铎
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李春棠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
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齐
宋代监察制度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贾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
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
王云海文集
南宋的农村经济 梁庚尧
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笺注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贾海涛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中韩关系史研究 魏志江
宋词与民俗 黄杰
赵匡胤传 张家驹
青琐高议 (宋)刘斧
宋词通论 薛砺若
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 (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 撰 李裕民 点校
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
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
涑水记闻 (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 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 (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
桯史 (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
南部新书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封氏闻见记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 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 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
挥廛录 (宋)王明清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 (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程龙
秦观研究资料汇编 秦少游研究会编
帝学 (宋)范祖禹
东宫备对 (宋)陈模
唐代党(羌)项 周伟洲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玉海(1-5) (宋)王应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宋代“系官田产”研究 姜密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
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
中国史学史 蒙文通
忘忧清东集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 赵章超
汴京残梦 黄仁宇
中国城镇体系 顾朝林
叩开辽墓地宫之谜 盖之庸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
太平广记(1-4) (宋)李
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刚华
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李更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祝尚书
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
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
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
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
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
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
通制条格校注 方龄贵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 朱瑞熙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
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 (宋)晁公武 赵希弁
大足石窟艺术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
苏洵集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
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贾志扬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史学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赵普 张其凡
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
宋诗 房开江
陆游传 朱东润
宋诗拾遗(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 刘长东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
宋诗选注 钱钟书
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
三字经辑刊
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
夷坚志(二) (宋)洪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
经义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 梁太济
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 吕凤棠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
大理国史 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 赵峰
朱熹文学研究 莫厉锋
宋代诗学
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宋明理学 陈来
中国食物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
七修类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
水东日记 (明)叶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
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张其凡 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学 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
归潜志 (金)刘祁
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
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
东京梦化录(外五种)
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
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传(上下) 束景南
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
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
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
东潜文稿 (清)赵一清
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宋)赵彦卫
通鉴胡注表微(一二) 陈垣
南村辍耢录(一二) (元)陶宗仪
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孙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岭外代答 (宋)周达观
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陈植锷
文献通考(上下) (宋)马端临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张帆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
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
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
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
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全宋诗(二四)
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
东坡诗 山谷诗
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斯波义信
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
东莱博议 吕祖谦
朱熹的史学思想 汤勤福
欧阳修全集(上下)
陆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叶适评传 张义德
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 郭朋
求实集 漆侠
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
吴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
晚宋财政危机研究 张金岭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学案(十三、十九)
程颐程颢评传 潘富恩
朱熹评传 李更生平
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
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
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蒙文通学记
宋会要辑稿考校 王云海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朱熹与宋代蜀学
朱子年谱附考异 王白田
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贾大泉
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怀祺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
宋代经济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 林文勋
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
近思录(1-4) (宋)朱熹吕祖谦
论浙东学术
浙东学派溯源 何炳松
巴蜀丛书(一)
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
辽史(1-5)
金史(1-8)
经学通论 皮锡瑞
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
习学记言 叶适
颜氏家训 家范 (宋)司马光
朱子性理语类
朱子七经语类
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
两宋经(制)抚年表 吴廷燮
宋代皇亲与政治 张邦炜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
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
朱子诸子语类
吕祖谦评传 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沧浪诗话校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
宋史丛考(上) 聂崇歧
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 (宋)洪迈
朱熹哲学研究 陈来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
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陆心源
宋史 (元)脱脱
百川学海 (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
宋会辑稿考校 王云海
女真史
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
西夏史稿(增订本) 吴天墀
王安石变法 漆侠
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唐会要(1-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 裴汝诚 许沛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
宋论 (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 韩儒林
两宋史论 关履权
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
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
宋刻孝经
宋诗鉴赏辞典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
中国通史(五、六)
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
全宋词(二三四五)
包拯年谱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石林避暑录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
理学纲要 吕思勉
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
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
本事诗.续本事诗
大将曹彬
古代中国札记 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
草木子
、
岳飞传 邓广铭
陈龙川传 邓广铭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 赵冬梅
秦桧传 韩酉山
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
说书史话 陈汝衡
宋金战争史略 沈起炜
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
洗冤集录译释
中国制度史研究 杨联升
学林 王观国
宋辽金史 金毓黼
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
敬斋古今注 李冶
宋代疑经研究 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 赵效宣
宋史研究论集 王德毅
宋史试析 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
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
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
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说书史 陈汝衡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探知集 漆侠
历史研究法 漆侠
吕东莱文集1-7
苏东坡轶事汇编
居家事用必备全集
吴家奖 杨倩描
欧阳修及其作品选 郭正忠等
野客丛书 王懋
五代会要 王溥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刘永济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 黄宽重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宋元学案1-4
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 李伟国
澶渊之盟新论
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 李晓
荆公新学研究
细说宋朝 虞云国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长安客话
天水史胜
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刘昭仁
大变法 叶坦
古今源流至论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 刘文刚
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
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
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
沈括 张家驹
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程遂营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质疑 林天蔚
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
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
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
宋史丛考(下) 聂崇歧
叶适年谱 周梦江
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
夷坚志(全四册)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 李华瑞
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
贵耳集 张端义
茶山集.林泉结契
学斋占毕
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
愧郯录
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两宋孟学研究 杨淑萍
宋朝史话 吴泰
唐宋变革论 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
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
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
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
宋代名画藻鉴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
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稽神录/括异志
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刘子健
吕祖谦文学研究 杜海军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方建新
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
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 陈志英
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
皇帝与皇权 周良宵
宋元话本 程毅中
中国铁钱 刘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
苏魏公集(上下) (宋)苏颂
云笈七笺(1-5) (宋)张君房
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刘复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
两宋货币史(上、下册) 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
宋人行第考录 邓子勉
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
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
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
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
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李景寿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铁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
舆地广记(上下册) 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
西夏简史(修订本) 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学.蒙文通卷 蒙默
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 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
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 屈超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 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姜锡东
宋朝简史 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 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 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 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
中国科举史
中国书院史
蔡京(奸臣传)
秦桧(奸臣传)
贾似道(奸臣传)
西夏经济史 杜建录
诗话总龟(前集) (宋) 阮阅编 周本淳校点
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
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
辽代社会史研究 张国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李锡厚 白滨
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赵益
王安石传 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 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
宋哲宗 王菡
宋神宗 仲伟民
宋太宗 张其凡
宋真宗 汪圣铎
南宋末三帝 曾庆瑛刘国荒
宋光宗、宋宁宗 虞云国
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戍国
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
梁溪漫志 (宋)费衮 骆守中注
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 张伯伟编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 汪圣铎
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李春棠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
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齐
宋代监察制度 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贾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
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
王云海文集
南宋的农村经济 梁庚尧
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笺注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贾海涛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中韩关系史研究 魏志江
宋词与民俗 黄杰
赵匡胤传 张家驹
青琐高议 (宋)刘斧
宋词通论 薛砺若
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 (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
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 撰 李裕民 点校
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
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
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
癸辛杂识 (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
泊宅编 (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
涑水记闻 (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
东轩笔录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
齐东野语 (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
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
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 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 (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
鸡肋编 (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
桯史 (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
南部新书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封氏闻见记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 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 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
挥廛录 (宋)王明清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 (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程龙
秦观研究资料汇编 秦少游研究会编
帝学 (宋)范祖禹
东宫备对 (宋)陈模
唐代党(羌)项 周伟洲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玉海(1-5) (宋)王应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
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
宋代“系官田产”研究 姜密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
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
中国史学史 蒙文通
忘忧清东集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 赵章超
汴京残梦 黄仁宇
中国城镇体系 顾朝林
叩开辽墓地宫之谜 盖之庸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
太平广记(1-4) (宋)李
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刚华
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李更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祝尚书
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
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
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
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
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
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
通制条格校注 方龄贵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 朱瑞熙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
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 (宋)晁公武 赵希弁
大足石窟艺术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
苏洵集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
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贾志扬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史学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赵普 张其凡
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
宋诗 房开江
陆游传 朱东润
宋诗拾遗(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 刘长东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
宋诗选注 钱钟书
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
三字经辑刊
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
夷坚志(二) (宋)洪迈
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
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
经义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 梁太济
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
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 吕凤棠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
大理国史 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 赵峰
朱熹文学研究 莫厉锋
宋代诗学
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宋明理学 陈来
中国食物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
七修类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
水东日记 (明)叶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
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张其凡 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学 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
归潜志 (金)刘祁
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
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
东京梦化录(外五种)
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
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传(上下) 束景南
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
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
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
东潜文稿 (清)赵一清
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宋)赵彦卫
通鉴胡注表微(一二) 陈垣
南村辍耢录(一二) (元)陶宗仪
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孙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岭外代答 (宋)周达观
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陈植锷
文献通考(上下) (宋)马端临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张帆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
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
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
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
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
全宋诗(二四)
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
东坡诗 山谷诗
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斯波义信
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
东莱博议 吕祖谦
朱熹的史学思想 汤勤福
欧阳修全集(上下)
陆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叶适评传 张义德
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 郭朋
求实集 漆侠
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
吴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
晚宋财政危机研究 张金岭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学案(十三、十九)
程颐程颢评传 潘富恩
朱熹评传 李更生平
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
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
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蒙文通学记
宋会要辑稿考校 王云海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朱熹与宋代蜀学
朱子年谱附考异 王白田
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贾大泉
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怀祺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
宋代经济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 林文勋
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
近思录(1-4) (宋)朱熹吕祖谦
论浙东学术
浙东学派溯源 何炳松
巴蜀丛书(一)
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
辽史(1-5)
金史(1-8)
经学通论 皮锡瑞
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
习学记言 叶适
颜氏家训 家范 (宋)司马光
朱子性理语类
朱子七经语类
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
两宋经(制)抚年表 吴廷燮
宋代皇亲与政治 张邦炜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
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
朱子诸子语类
吕祖谦评传 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沧浪诗话校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
宋史丛考(上) 聂崇歧
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 (宋)洪迈
朱熹哲学研究 陈来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
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陆心源
宋史 (元)脱脱
百川学海 (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
宋会辑稿考校 王云海
女真史
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
西夏史稿(增订本) 吴天墀
王安石变法 漆侠
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唐会要(1-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 裴汝诚 许沛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
宋论 (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 韩儒林
两宋史论 关履权
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
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
宋刻孝经
宋诗鉴赏辞典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
中国通史(五、六)
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
全宋词(二三四五)
包拯年谱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石林避暑录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
理学纲要 吕思勉
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本文标题: 西夏简史读后感(经历了哪一场败仗 让范仲淹感叹“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14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