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创世纪读后感(读《张爱玲传》有感)

发布时间: 2023-10-30 03:22: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的特...

张爱玲 创世纪读后感(读《张爱玲传》有感)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

  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个次来概括,就是完整。张的散文尤其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张爱玲本人人文涉猎范围极广,虽然她不是哲学家,但是其拥有完整的世界观,这种观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梦》可以看成是张爱玲的处女作,短短千余字,尽管这还是一个天才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但已经可以看出一个优秀作家的特质诸如敏感、早慧、孤独、机智、卓越。同时,作为张爱玲的个性特质也展露了出来,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欲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剧意识。能否实现天才梦?还是一个疑问,她还没有从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轻松机智的语言调侃,是的天才不那么逼人;说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没有了轻松与调侃,她敏感的怀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们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实现天才梦,这一切即是真是的烦恼,天才未实现,现实生活中等于一个废物,天才也成为笑话,仅为别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与人的交接,对孤独感已经深入灵魂的张爱玲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当她独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赏雨夜的霓虹灯,吃,盐水花生,“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独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很难想象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会写下如此惊心动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剧意识已经镌刻在了他的灵魂之中。其次张爱玲其个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时间,放到无限的空间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而在世间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的时候变得慈悲起来,又觉得世人都是可怜又可爱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脱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个从天上意外掉下来的天使,用一种探知似的热情,静静的去看眼前人的视界——人们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记了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因而孤独、苍凉起来。同时也正是在这种世界观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爱的,对世人有一种慈悲心。张爱玲对世人有一种宽容的爱,她敢于接受世人的不善,并因为他们的不能尽善而同情他们。她的世界因为浩瀚因而空旷,最终归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平静。因而让她动心的'事总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干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抽屉看看,渐渐疑心张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2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张爱玲用了比较坦诚、平和的语气,谈到了自己在写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深刻的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张爱玲非常谦虚的指出了自己写小说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时自己坚持的主张和以后该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张爱玲的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和气量。

  张爱玲觉得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学理论的,并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出品出现后而产生的产物,她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是在文学作品中,经过自身提炼和吸收获得适合自己的文学理论,可能也只能这种方式才能让作家把那些文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较自如把文学理论一些好的东西浑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创造出一流的作品,当然她也肯定了文学理论对于推动文学作品上的积极作用,她把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两只脚,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处在文学作品之上,更不会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张爱玲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和谐安稳的一面才去斗争的,可许多的文人却过多的关注于人生的斗争,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她认为斗争只存在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斗争的东西可能会是不同的,但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相信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的愿望,因此张爱玲认为安稳实质是一种永恒。所以张爱玲在文学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因此也会缺少一种“力”,给人振奋的一种力量。

  张爱玲觉得写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一种启示,而这种启示是蕴含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的,让人们在故事中自己去获得,因此她会把自己的小说作品写的更加的真实,但因为要真实因此自己的作品就会缺少激烈,但她坚定的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写,激烈的东西往往可以给人一时的刺激,但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启示,而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张爱玲的小说中除了《金锁记》中得曹七巧是一个极端病态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负荷者,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学方向。

  张爱玲说自己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来表现人生的苍凉,而不是去表现壮烈,壮烈虽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剧往往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而苍凉之所给人回味,是因为给人一种参差的对照,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张爱玲乐于写悲剧,为什么去营造苍凉气氛的原因了。

  张爱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题欠分明,但张爱玲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许多伟大的作品主题都是很模糊的(在这里她用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张爱玲认为让故事自身去说明表达的,比拟定了主题再去编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张爱玲认为一味的强调主题,那些唯主题论者是机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说理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深刻而有说服力,一篇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

  每每读起现代文坛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没有读完。纠其原因呢,就是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被气愤和惋惜填满,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文坛女作家里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对人对事对社会对整个世界都有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让我气愤的是她怎么会在她名噪海内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岁之时,怎么就会爱上了那个大她十四岁又是大汉奸的混蛋胡兰成呢?并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没有发觉他是个用情不专,猪狗不如的滥男人,难道如此聪明绝顶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同被霥住了双眼吗?当然不可否认胡兰成在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里的圣女张爱玲真的太不配:论年龄可当她的父亲差不多,并且认识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汉奸,所以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替张爱玲惋惜。在他们同居三年后胡兰成移情别恋几个人后,大约一年半后,张爱玲才下决心给胡兰成写了决交信。这么出类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么会那么久才下这个决心,并且还和他说出那样让人心酸的话:我自不会寻短见,我会一直活到老,也不会再爱,我自是萎谢了。是的她说的也真的做到了:从此移居国外,不问世事,不与任何人来往,她的作品也从此走向了低谷,再没有写出可读的作品,她为了一个混蛋胡兰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深爱她的读者们。从此把自己封闭起来,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岁最后客死在美国一所公寓里,死后六天才被她的房东发现。看来真的是哀莫大于心死,她虽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这样的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当时怎么就没有人在她失意的时候为她指点迷津呢?

  我对她当时爱上胡兰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该那样的年龄对她应该拥有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却怎么演变成和胡兰成搅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爱玲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把缺失的父爱转加在胡兰成身上。二呢,就是当时张爱玲在文坛名噪海内外,又清高脱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围优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远远的望着,在他们看来爱玲就是一个圣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当时的年龄也正是渴望能拥有一份如火如荼的爱情,已至被这个混蛋胡兰成死缠烂打钻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极,胡兰成不但毁了张爱玲的大半生,更毁了张爱玲的文学艺术生命。不然张爱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绝世作品。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就这样消失在夜空。

  现今社会也出现了如此怪异现象:越是学历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侣,但我在这里奉劝所有学历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们和所有女性朋友:宁缺勿滥!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如意伴侣!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

张爱玲说:这是真的。美丽的女孩,经历了人世种种磨难,到后来她应该是失去了青春和美貌,但却依然记得那个春天,那棵桃树,那件月白色的衫子,那个年轻人,以及他说的“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的短文少,《爱》是其中一篇绝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穷尽了人生所有不如意。总有许多人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错过而扼腕唏嘘。不是平行线,他们有着最甜蜜的交集,但是两条线的交点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话的时光,他们相遇相爱,却也带来一世相离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意外成为无奈和心酸。然。

可是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铺天盖地、惊险袭来,但在这苦难中,唯一需要用来支撑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爱。女孩从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最纯明的渴望。她永远记得,那个春天美好的爱恋,她是希望能再寻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坚持,一直铭记,哪怕岁月更迭。“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刚巧赶上了,给她送来了能够作为一生财富的爱,丝丝缕缕,无尽绵长。这一辈子也该足够。

每次当我想要读读张的作品的时候,我总会去重读《爱》,也总会想起奶茶的那首《原来你也在这里》: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奶茶的能抚平人的悲伤的治愈系声音将张爱玲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这篇文章诠释得恰到好处,《爱》是苍凉惆怅且无奈的,尽管她没有动用痛彻心扉这样的词来写这个故事,但张的看似平静的语言却隐藏了无限的悲哀,这里面浅浅的哀愁的情绪就像名贵的香水,不管你离多远闻,怎么努力地闻都是这个始终不变的味道,若即若离,却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来你也在这里》却有着温暖的曲调,奶茶用她暖暖的声音,填补了张爱玲半个世纪多的荒芜,终于圆满了这段错过后终于相聚的爱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质朴却坦诚,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许在他们无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当做一个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总是会记得那一句平常得无以复加的“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那时的她,干净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纯洁的细胞,单纯的思想使她曾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也始终安静平和地生活着,可是当岁月剥夺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在脸上与心上的时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轻时的简单记忆。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还好他们之间有过那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岁月纵然无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换来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张爱玲曾说过自己的创作理念:“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是一种启示。”《爱》大概是将这样一种苍凉描刻得淋漓尽致。而正是在这样简略的苍凉之下,才能集显爱的伟大与真挚。张爱玲自身的经历也算坎坷,幼时特殊的家庭际遇让她更懂珍惜、守护爱,而后来爱情的失败,她该是更看透了情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构划一个爱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轻易放下。纵然自己无法得到,也可以将之放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时时惦念怀想,也算是一种苦涩的浪漫。她便是这样的人罢,只是这样的人在这世上又有几多。所以,文字中也无可避免地透露出苍凉。这似乎是对现实的嘲讽,也是一种悲哀的无可奈何。

多希望这样一个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归于平静的。因为她大概已经明白,什么是为爱而生,向爱而死。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2

对张爱玲我是非常陌生的,因为小时候,物质贫乏书也贫乏,除了教科书、小人书和毛选外,没有什么课外书,读高中时虽然进到了80年代,但对她那个年代的女作家,也就知道冰心、丁玲和萧红,根本没听说过她的名字。知道有张爱玲的存在,好像也就在这十几年的事情,因为看了一篇报道,说上海的小资言必张爱玲;电影《色戒》曾经轰动一时,张曼玉穿的旗袍,也成了那年最风靡的时装,才知道了她是作者,不过,到现在为止,我也未看过该部电影;还在一些娱乐八卦里,片断地了解了一些她的恋爱婚姻事,知道的仅此而已!

真正接触张爱玲的作品,这还真是第一次。透过散文,初识张爱玲,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直让我五体投地!

钦佩她的才华,不仅仅是因为她成名早,三岁能背唐诗宋词,七岁写了第一部小说,而且她还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人,不大喜欢音乐,但弹得一手好钢琴;擅长画画,曾经将女像速写作为散文集的插画;谈到跳舞,可以从外国谈到到中国,从古代谈到近代,从原始谈到文明,从交谊舞谈到舞台剧;论起宗教,上等人和下等人信教的共同观念,读书人和愚民的不同之点,道教的天堂、佛教的地狱、孔教的制裁以及天主教、____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均能深入浅出;她还是一位有造诣的红学家,对《红楼梦》是情有独钟,研究颇深!

钦佩她的真实,不像其他知识分子那样视金钱如粪土,她不回避对金钱的需要,也不回避对金钱的斤斤计较,更不回避金钱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存在。她说起和好友莫梦逛街,吃食是AA制的,送莫回家的车钱应该由莫来承担;谈起和苏青的关系“至于私交,如果说她同我不过是业务上的关系,她敷衍我,为了拉稿子,我敷衍她,为了要稿费,那也许是较近事实的,可是我总觉得,也不能说一点感情也没有”,很是客观而现实。坦承自己喜欢上海人,还不忘加上一句“我喜欢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毕竟她是一位以文字为生的文人。

钦佩她的坦白,她不掩盖自己的内心,她承认自己缺少济世的大胸怀,“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虽然生活在炮火连天的时代,但是她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只是写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和恋爱的放恣相比,战争是被驱使的,而革命则有时候多少有点强迫自己”;而自己不过是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小女人而已:“人生的所有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这些话语在左派当道的情况下,她肯定是不得志的,我想,这也是她当年选择离开她深爱的上海,飘洋过海移居海外的原因之一吧钦佩她的女人味,不仅是琴棋书画样样会的才女,亦是喜欢时装逛街冰激凌的时尚达人,更钦佩她身为女人对女人深刻的认识,“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时,一个坏女人比一个坏男人坏的更彻底”;还有她的这个观点确实也是与众不同,“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毋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对“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得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的现象,有时她又感到很悲怆!

钦佩她的经典,在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却举重若轻,有时,似乎不经意地点出,皆成妙语。18岁时能有“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的感叹,令人深思;关于个人与时代也有她专属的比喻:“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评价“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对照当今的社会,今日的国人不正是当年的上海人吗?就更折服她对人性认识的精辟与独到!

张爱玲系列——创世纪

张爱玲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各有特点,小秦在此粗略分类,结成系列,介绍小说大致内容和看点,内含大量剧透,介意的朋友不要看。

创世纪
潆珠生于一个破落家族,一家十几口靠着祖母紫微变卖嫁妆生活,每天挤挤挨挨的为了钱吵架拌嘴,谁都活的不自在。
潆珠中学毕业后,实在受不了经济窘迫,偷偷出来做事,在一家药店卖货。偶然间,一位毛先生开始追求潆珠。如果事情按部就班发展下去,潆珠也许真的会嫁给毛先生,过更好一点的生活,谁又能想到,毛先生对潆珠的追求只限于想和潆珠发生关系,他本来就是个风月老手,潆珠的视而不见一半是因为珍惜自己的爱情,一半是因为想要离开自己的破落家庭,事到如今,潆珠只能死了这条心。
潆珠的祖母紫微是相府千金,家世显赫,姿容绝色,然而不知为何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知县的儿子匡霆谷,霆谷比紫微小上六七岁,紫微父亲连面都没有见过这孩子,就为女儿定了亲。霆谷不喜紫微,也不喜经济庶务,只等知县一死,霆谷就开始寻花问柳、斗鸡走狗,紫微的天塌了。
霆谷做过两任官,可每次都闹的不成样子,欠许多钱,紫微逼迫他辞了官,从此以后全家都依靠紫微变卖嫁妆,也没人说紫微的好,毕竟紫微不是财神爷,钱总会花的完。
但是又如何呢?紫微的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潆珠的一辈子就那样的继续着。
这一篇的情节无非是没落家族的蝇营狗苟,但是在紫微对小儿子的心理上写的格外细腻。小儿子是紫微的精神慰藉,小时候夸来夸去,了不得,又聪明又能干,长大后只知道伸手向妈要钱,一要几十年。紫微对儿子过去的回忆与现在对儿媳的埋怨交织在一起,只衬得小儿子更加的无知无耻。
为人父母,尽量客观的看孩子,毕竟天才和人才数量有限,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身心健康的人就非常了不起。#读书有痕#

张爱玲《创世纪》 精彩语录

张爱玲《创世纪》 精彩语录

  引导语:读张爱玲的《创世纪》 就如夏日里落雨,不是闷热难捺,亦非大雨倾盆,却是丝丝缕缕,如杨梅扑面的细雨缠绵,行在路上,雨打发梢,颇有些初秋的凉意。

  1、走到自己房里去,关了门,相府千金是不作兴有那些小家气的矫羞的,因此她只是很落寞,不闻不问。其实也用不着装,天生的她越是有一点激动,越是一片白茫茫,从太阳穴,从鼻梁以上——简直是顶着一块空白走来走去。

  2、老妈子进房点上了台灯,又送了杯茶进来。紫微坐下来了,把书掀开。发黄的纸上,密排的大号铅字,句句加圈,文言的童话,没有多大意思,一翻翻到中间,说到一个渔人,海里捞到一只瓶,打开了塞子,里面冒出一股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不完的烟,整个的天都黑了,他害怕起来了。紫微对书坐着,大概有很久罢,伸手她去拿茶,有盖的.玻璃杯里的茶已经是冰冷的。

  3、长方的黑框,纸托,照片的四角阴阴的,渐渐淡入,蛋形的开朗里现出个鹅蛋脸,元宝领,多宝串。提到了过去的装扮,紫微总是谦虚得很,微笑着,用抱歉的口吻说:“从前都兴的些老古董嗳!”——从前时新的不是些老古董又是什么呢?这一点她没想到。对于现在的时装,紫微绝对不像一般老太太的深恶痛嫉。她永远是虚心接受的,虽然和自己无关了,在一边看着,总觉得一切都很应当。本来她自己青春年少时节的那些穿戴,与她也就是不相干的。她美她的。

  4、黑黑的一只水壶,烧着水,咕噜咕噜像猫念经。

  5、她喜欢这寒天,一阵阵西北风吹过来,使她觉得她自己的坚强洁净,像个极大极大站在高处的石像。

  6、他站在她面前,就像他这个人是透明的,她笔直的看通了他,一望无际,几千里地没有人烟——她眼里有这样一种荒漠的神气。

  7、这个人,她总觉得她的终身不见得与他有关,可是,她要他知道,失去她,是多大的损失。

  8、从前她是个美女,但是她的美没有给她闯祸,也没给她造福,空白美了许多年。

  9、不知为什么,和他来往,时时刻刻都像离。总觉得不长久,就要分手了。

  10、人们尊重她的感情与脾气,她也就有感情,有脾气。

;

张爱玲的《创世纪》是什么意思

她写创世纪为了表达些什么,谁能提供点深层次点的介绍?谢谢了!
《创世纪》发表于一九四五年。小说里的祖母,其实就是张爱玲自己的祖母。张爱玲的祖母是晚洋重臣李鸿章的女儿。这部小说很多地方都有自传的成分。比如,“全少爷名叫匡仰彝,纪念他的外祖父戚文靖公戚宝彝”。这里的“戚文靖公戚宝彝”指的就是李鸿章。关于洋务也有描述,比如:“她祖父虽不洋化,因为他们是最先讲求洋务的世家,有些地方他还是很道地,这些年来都用的是李士德宁牌子的牙膏,虽然一直都刷到镜子上去了。”这里的“她祖父”即张爱玲的祖父,李鸿章的女婿。
对于自己的父亲,张爱玲也有很多描述。比如:“窗外的雪像是又在下。仰彝去看电影了。想起了仰彝就皱起了眉……”,还有:“仰彝和他父亲一辈子是冤家对头。仰彝恨他父亲用了他母亲的钱,父亲又疑心母亲背地里给儿子钱花。”张爱玲的父亲不能算是称职的父亲,作为满清遗少,特有的贵族气质,决定了他下半生的悲惨命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在小说里,作为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还成天去电影院看电影。
《创世纪》这部小说,张爱玲着重描绘的还是自己的祖母。“又下雪了。黄昏的窗里望出去,对街的屋顶上积起了淡黄的雪。紫微想起她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无忧无虑就是快乐罢?一直她住在天津衙门里,到十六岁为止没出过大门一步。渐渐长高,只觉得巍巍的门槛台阶桌子椅子都矮了下去。……”
“八国联军那年,她十六岁,父亲和兄长们都出差在外,父亲的老姨太太带了她逃往南方。一路上看见的,还是一个灰灰的世界,和那操场一样,不过拉长了,成为颠簸的窄长条,在轿子骡车前面展开,一路看见许多人逃难的逃难,开客店的开客店,都是一心一意的。她们投奔了常熟的一个亲戚。一直等到了常熟,老姨太太方才告诉她,父亲早先丢下话来,遇有乱事,避难的路上如果碰到了兵匪,近边总有河,或是井,第一先把小姐推下水去,然后可以自尽。无论如何先把小姐结果了,‘不能让她活着丢我的人!’父亲这么说了。怕她年纪小小不懂事,自己不去寻死,可是遇到该死的时候她也会死的。……唉唉,几十年来的天下大事,真是哪一样她没经过呀!拳匪之乱,相府的繁华,清朝的亡,军阀起了倒了,一直到现在,……”
虽然贵为李鸿章的女儿,在战争面前,同样和平凡的人一样,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老姨太太带着张爱玲的祖母到南方逃难,而李鸿章也早就发话,遇有乱事,先把小姐结果了。
关于李鸿章,张爱玲笔下亦有描述:“义和团的事情过了,三哥把她们从常熟接了回来,这以后,父亲虽然没有告老,也不大出去问事了,长驻在天津衙门里。戚宝彝一生做人,极其认真,他唯一的一个姨太太,丫头收房的,还特意拣了个丑的,表示他不好色。”“晚年只有紫微一个在身边,每天要她陪着吃午饭,晚上心闲,教她读《诗经》,圈点《纲鉴》。他吃晚饭,总要喝酒的,女儿一边陪着,也要喝个半杯。”“老爹爹讲书,在堂屋里,屋顶高深,总觉得天寒如水,紫微脸上暖烘烘的,坐在清冷的大屋子中间,就像坐在水里,稍微一动就怕有很大的响声。”“老爹爹坐在那里像一座山,品蓝摹本缎袍上面,反穿海虎皮马褂,阔大臃肿,肩膀都圆了。他把自己铺排在太师椅上,脚踏棉靴,八字式搁着。疏疏垂着白胡须,因为年老的缘故,脸架子显得迷糊了,反倒柔软起来,有女子的温柔。剃得光光的,没有一点毫发的红油脸上,应当可以闻得见熏熏的油气。他吐痰,咳嗽,把人呼来叱去惯了,嘴里不停地哼儿哈儿的。说话之间‘什娘的!’不离口,可是同女儿没什么可说的,和她只有讲书。”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晚年最为疼爱的小女儿。“他(指李鸿章)偶然也朝她看这么一眼,眼看他最小的一个女儿也长大了,一枝花似的,心里很高兴。他的一生是拥挤的,如同乡下人的年画,绣像人物搬演故事,有一点空的地方都给填上了花,一朵一朵临空的金圈红梅。他是个多事的人,他喜欢在他身上感到生命的重压,可是到底有七十多岁了,太疲倦的时候,就连接爱感情也是吃力的。所以他对紫微也没有期望——她是不能爱,只能够被爱的,而且只能被爱到一个程度。然而他也很满足。是应当有这样一个如花的女儿点缀晚景,有在那里就是了。”
关于李鸿章的晚年,张爱玲都有详细的描述:“老爹爹在家几年,边疆上一旦有了变故,朝廷又要他出山,风急火急把他叫了去。”“戚宝彝在马关议和,刺客一枪打过来,伤了面颊。有这等样事,对方也着了慌,看在他份上,和倒是议成了。老爹爹回朝,把血污的小褂子进呈御览,无非是想他们夸一声好,慰问两句,不料老太后只淡淡的笑了一笑,说:‘倒亏你,还给留着呢!’这些都是家里的二爷们在外头听人说,辗转传进来了,不见得是实情。紫微只晓得老爹爹回家不久就得了病,发烧发得人糊涂了的时候,还连连的伏在枕上叩头,嘴里喃叶奏道:‘臣……臣……’他日挂肚肠夜挂心的,都是些大事;像他自己的女儿,再疼些,真到了紧要关头,还是不算什么的。然而他为他们扒心扒肝尽忠的那些人,他们对不起他。”
本文标题: 张爱玲 创世纪读后感(读《张爱玲传》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09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曼丁之狮作文读后感450字(《曼丁之狮》读后感)百年孤独麦读后感(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