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平《读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0 22:04: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1,印象中,带过4个一年级了,这其中,有三个担任班主任。,印象最...

薛瑞平《读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1

  印象中,带过4个一年级了,这其中,有三个担任班主任。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了,这些刚踏入校门的小东西们,活力无限,但什么规矩又不懂,这边一会儿哭了,那边一会儿要去尿尿,早晨不会读书需要老师领着读……没半个月就差点累趴了,还好,那些没有经验的日子,幸亏有年轻旺盛的经历。看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过去,这细碎繁琐的日子,唯有亲身经历过并且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才会有深刻体会。这些小小的能人儿,个个像秋天饱涨的豆粒,一不注意就到处乱蹦乱跳开了,除了其他老师在上课,否则简直是分分钟都不敢让他们离开视线。

  薛老师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声音要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这种柔和安静状态的美好,直到今年我才有所体会。当我心平气和,柔和而安静的时候,学生们感受到了,并且这种柔和和安静传遍了整个教室,只有心安静柔和了,才能体会和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吧,那节课,我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心连着心的愉悦。下课了,我离开教室的时候,温佳诺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你好温柔啊!”望着她仰望着我的天真小脸,一种神圣从心底升起,多么可爱而又容易满足的小天使啊!我真的应该再改变一下自己的脾气,每天这样温柔地对待他们。

  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一天一个模样,多想把他们的每一天都记录下来,可是,如薛老师所说,“机械的琐碎的重复的——最艰苦的,恰是最没有写头的”每每想要记录,但每每又感觉琐碎和机械重复,终是放任了自己的懒惰,任由时间大把大把从眼前溜走,任由那些平常但对孩子成长来说又不平常的日子滑过,一去不复返。敬佩薛老师,能够在这繁重而琐碎的日子里,坚守记录,坚守着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子,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薛老师的这句话,仿佛一直存在我心里一样,帮我说出来了。可是,生活这样多姿多彩到处都能吸引我的眼睛,书也读一点,但总是时而走神和分心,常常有的感觉便是“昨天没有看书,心里空落落的”。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向薛老师学习,每天都要读书,和教书,安安静静,心无旁骛。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2

  今年刚送走一个五年级,重新接了个一年级。感觉真是不习惯,且不说那些小不点们在课堂上一会动儿一会动儿的,也不说学生有什么事情都要来报告老师,诸如“我想上厕所”“某某拿我的东西”之类。但凡学校有什么活动,往往要老师亲力亲为。诸如此类的也花费低年级老师很多时间、精力和口舌。原来的学生彼此熟悉,很多时候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已心领神会。班级的日常工作也有小干部管理,老师大多时候只管教学即可。现在,面对这些小不点儿,有一句话没讲到,他们就不知该怎样做,我不免有手忙脚乱之感。

  就在我颇感困惑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完之后,感触很多,启发也很多。这本书和以往所看的教育书籍不同,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教学要慢慢磨,要给学生慢慢悟的时间。

  孩子千般种,个性千般样。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要向我们要求的那样,这也是不现实的。读过看云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感悟到教学,尤其一年级的教学要慢慢磨,要给学生慢慢悟的时间。孩子思维的大门需要慢慢打开的。更何况他们的学前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年级孩子第一道难关就是学习拼音,枯燥的拼读常让一些孩子望而怯步。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来使得孩子们对拼音动情。“清晰简练、生动鲜明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节课心存期待……无论教学辅导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情感,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简单的真理,却是需要深厚的积累。常为他人一些巧妙的拼音故事折服,也常感受孩子们对故事的喜欢。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对于孩子们学习拼音的重要性。孩子们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强化记忆。在课堂上,常感觉孩子们学的还可以,可是那都只是暂时记忆而已,回到家不少孩子往往就糊涂了。

  对这,教师急不得,边教边复习,让孩子们在一遍遍的重复中巩固熟记。但其中教师不能放松的是要让孩子养成每天复习的习惯。为督促孩子们这一习惯的养成,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功课在读会后让家长们签字,第二天我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有的如签字很熟了,但有的和签字并不符。

  这往往让我生气,对于家长们的督促也就不那么信任了,每天还是抓着学生过关,于是,课间有限的时间就奉献给了他们,每天除了上课批作业就是听他们读书,常在筋疲力尽之时骂自己:想不开,累死活该。其实,静下心来想想,确实不用如此,这么多年教下来,没有那个学生到最后还是不会的。只是早晚的事情。于是告诉自己:不在被学生拖着。和家长讲清其中关系,每天由家长检查签字,对那些没有读的,晚上统一补读,由此来强化学生的意识:功课必须天天复习。

   2、拖拉习惯要杜绝。

  自己是个慢性子,很多事情都不那么雷厉风行,于是发现每届学生都颇有我的风范:做起事情来不急不快。于是,我的很多宝贵时间就被一些拖拉户霸占了去。看了薛老师的文字,下定决心要来尝试一下:每次功课,给孩子们一个打底时间,超时严重的,重新完成,在这届孩子开学之处,一定要将拖拉的苗子掐断。

   3、温柔的惩罚

  对刚进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习惯养成是重头戏,尤其是学习习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老师常将时间放在组织纪律上,那课堂效率就大打折扣不说,课堂任务也会完不成。而孩子们一旦在心里扎下了闹的草根,以后的清除就困难重重,薛老师非常注重孩子们静心习惯的培养,对我启发很大。在课堂上,我常用小规范来提醒孩子们,如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我说:“小眼睛”孩子们接着说:“看老师”;有人说话了,“小耳朵,(仔细听),或者通过节奏来安定孩子们。但总有那么几个对你的眼神瞧不见,对你的提示充耳不闻的,对他们,我性子也很急,憋不住,就点名批评起来,往往为此而耽搁时间,薛老师的点名罚站让我很有启示。实实在在的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受罚,也有一个警示。一直赞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个惩罚的度把握不好,罚学生的同时也是在罚自己。

   4、抓好阅读教育

  1)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届孩子都是如此,在我的教育中,我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没有薛老师顽固: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的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这个问题上我是松一阵紧一阵的,因而效果总不如意。薛老师的顽固让我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今年的孩子们要抓一个新模式出来。

  2)语言的积累在于阅读,没有阅读打底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要抓好这一块,需要老师付出精力锲而不舍,同时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儿歌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有趣而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于是我充分利用《经典阅读》这本书,让学生读、背书上的儿歌。开家长会时争取到家长的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等学生学完拼音后,也可让孩子给家长讲故事。通过背儿歌、读故事等形式,来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3

  假期里读了两本书,但读过之后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倒是开学初我从张东方老师那里借来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每天睡前都会细细地品读一番。其实我早就听说这本书的影响力,有几次想买都没买成,后来也就没在意,直到接手一年级我觉得必须得读一读。翻了几页之后,居然爱不释手。

  我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书名上“心平气和”这个词。我想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一年级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它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可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于是怀着一分好奇,带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

  书中薛老师用原生态的教育随笔,叙述了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点滴,真实地再现我们一年级教师面对的相似的日子。从初入学的闹到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不害怕学习,进而到热爱学习。她领着孩子们听经典音乐,让孩子们阅读各类书籍,她号召家长营造学习型家庭。薛老师用朴素的言语传递着她的教育理念,平凡的事件中展示她的胸怀。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让我感觉到有一个知己在与我敞开心扉的交流每天带一年级的心得。在这本书中,总能隐约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的影子、家长的影子,却也在书中看到了自己与薛老师的巨大差距。

  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这本书,而自己却无法做到心平气和,觉得自己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但许多不该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停,于是每天还是细细地读,书中的很多细节留给我的是感动和思考。

   一、佩服薛老师那极具个性的思想。

  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薛老师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中从容而行的。在语文教学中,她坚信课外阅读的滋养,坚信“混混”法,允许暂时的落后,允许落后学生的永远存在,因为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可能步调一致的。“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只要我把分数和统考名次看淡,也就是树立了真正的责任观。对自己对学生的长久发展都有好处。”这是她的准则;“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的滋养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这是她的公正无私;“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了——而不是用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或快或慢,或主动或需牵引,他们都在往前赶,所以在我眼里,我们二班没有差生。”我敬佩薛老师的“心平气和”!对照我们所追寻的整齐划一,及格率优秀率的一路比拼,心平气和也就自然逃离了。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字的声音越来越轻,薛老师轻柔动听的声音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学生。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

  薛老师每天还让孩子听音乐,培养孩子在音乐中修身养性。上课的时候,让孩子在音乐中朗诵;写作业的时候,让孩子以音乐来约束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声音盖过音乐;放学背书包时,午休看书时,都放些优美的音乐给孩子们听,音乐还真起到了检查吵闹的作用,在音乐旋律中做事的他们,确实比平时要安静多了!

  而我们平时用什么来让孩子安静的呢?从大声喊“安静”到拍手坐坐好,我竟从来没有想到用自己的安静来传染给孩子。或许,急噪就是我们一年级教师常常出现的坏习惯。放下身段,弱化师者尊严,放大孩子们身上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温柔以待,我们才能心平气和。

   二、感动薛老师强烈的反省与思考。

  在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看云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有让学生罚站以后的愧疚,有拍桌子后的后悔,有拧了学生后的自责,毫不掩饰的自我暴露,将一个一线教师面对了生活和工作的重压而滋生出的烦躁与扭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平实语言的背后是一位时时注意、时时反思的可敬的师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注意从细节处提高自己的修养。她在这种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气和。这种严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们的心才会平和下来,我们的声音也才会动听起来。孩子们眼中的老师,才会是温柔的。

   三、感动薛老师从不间断的阅读。

  她已经将读书当作生命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以至于一日不读书就好像缺了什么,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生出浮躁之气,这也是薛老师成功的要素之一。阅读,使她的思想趋与成熟。而成熟,又促使她用自己的思想来认识教育。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因为有了广博睿智的人文视野,所以读教育著作时她才能读出了与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与价值,对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给了她 “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

  心平气和,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平静的外表下,心依然执着,因为平和,所以更能持久,心情也更坦然。我知道要真正做到“心平气和”的境界还需要不断去修炼,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反思、总结来提升自己。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我没有薛老师那般地得心应手、丰富的学识、宝贵的实践、深邃的思考,但我那帮小家伙,在我的眼里是如此的可爱。但有时仍不免有陷入烦躁当中。我渐渐明白了薛老师为什么能那般地心平气和,最主要是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一年级,又是否能用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年级。

  虽然,这所有的一切,我根本无法一一效仿,但却实实在在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教育是润物无声、美丽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这本书告诉我:学会从容,心平气和。在这里,也把这句话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会从容,心平气和。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4

  当我有幸能担任一年级教学时,我有些胆颤,想孩到子们那种自由散漫,毫无章法可言的样子。终于开学了,我将面对着32个孩子。由于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他们的眼里充满天真无邪,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半点规范的行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了,也不知道上课了又该做些什么。从老师口中说的最多就是“快坐好”“小眼睛看老师”“小小手要放好”等“专业”术语,其次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们强调日常行为规范。几天下来,我害怕走进一年级的教室,甚至有点绝望。就在这时,《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就象抓住一根救命草,三五天反复的拜读。

  作者薛瑞萍,她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但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从她的字里行间我看不到丝毫的烦躁、郁闷。而是处处充满着和谐、轻松愉快。本书分为四大部分:走向平和、请跟我来、平和也辐射、聆听大师。

  第一部分“走向平和”,薛老师把这一学期分为五个月分别来记载。第一个月,薛老师对于刚入学孩子的无序、扰嚷早有准备,虽然工作起来也是非常艰辛繁琐的,但她一直提醒自己要心平气和的去面对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她首先强调的是一个“静”字,老师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而我们的老师却做不到这一点,在三楼都能听到一楼一年级老师上课的声音,而学生读书的声音也是声声入耳,甚至有些刺耳。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老师说话的声音大,未必所有的学生都能听得很清楚,我也尝试着声音稍微小一点去上课,也让学生轻声的去读书,发现学生也越来越用心去听老师讲了。薛老师把开学第一个月每天以日记的形式把学生的点点滴滴,把班上所发生的一切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起来,那些做的好的地方,存在那些不足之处还需订正以及这一个月以来的亲身感受,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后面的四个月里,从薛老师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其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在我的教育工作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现在很注重培养学生如何用心去听别人回答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各科都需要考试了,刚开始时有的学生还不适应,所以成绩不太理想,这时有些家长就开始有点毛躁,其实一次考试的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通过家长会,很多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薛老师几乎每天都要读书,既使有一天不读书,都会感觉不安,而我们的老师、家长又有几个每天坚持读书了呢?值得我们反省。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5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孩子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更何况是面对51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无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小朋友都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可是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心态和角色并不能立刻进入现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刚出现各种小状况,比如上着课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闹,再比如上课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说尿裤子了……每一天的上课就好比打仗一样,常常让人觉得不能如鱼似水的遨游在课堂的海洋中。

  然而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后,我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催使我们成长的教育机智的体现,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做老师的应该要调整心态,心平气和的面对这些孩子们。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薛老师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第二部分是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第三部分是平和辐射,收录了她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是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

  首先要每天读书。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书的人,她的博览来源于阅读。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上课声音要小而柔和。以往讲课时常常忍不住会提高自己的嗓音,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会听话些;常常忍不住厉声喊叫,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才不敢“胡闹”。可是,错了。看来,从现在开始我真的需要“修炼”了,要心态平和,声音小而柔和。

  再次,每天要不断地反省、思考。在这本教育教学随笔中,经常看到她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通过强烈的自我反省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气和。

  最后要及时跟家长交流、沟通薛老师说:“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和知心的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老师不仅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沟通,而且特别注重与家长沟通,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

  教书育人,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潜心修炼,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的声音。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6

  刚看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心平气和”四个字。心平气和──该是怎样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教一年级还能心平气和?薛老师在书中讲述了她的的教学体会,从九月开学到一月期末的来临,薛老师在孩子们初入学的五个月里,从开始的“闹”,到后来的“静”,从拼音学习,到写日记的开始,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孩子们不惧怕学习,进而热爱学习,慢慢进入读书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来,自学了一整套“管理”学生的绝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视、大喊制胜。这样一来,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级课堂常规极好。在为师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却越发地觉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日日暴躁起来了。并且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教学和班级管理就会陷入狼狈状态,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时候,学生迫于老师的威力不敢说话,刚一走开,教室里立刻乱成一锅粥的状态。

  薛老师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也曾着急发火,但她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交流,心平气和地教学。她在文章中提到“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我希望这样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能尽早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孩子安静,老师也是“静”的,“看黑板读字和字母的时候,我的目光闪电般扫射每一个角落,发现分心的,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她十分排斥大声斥责孩子,排斥严厉地批评,又一次“上午因为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这是开学以来第一次。那难听的声音,应是对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个坏的开头。”

  为了实现安静教学,薛老师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薛老师说:“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因此她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反观自己上课,害怕学生听不到,总是用最大音量不断重复,有时候还动了买小蜜蜂的念头,期望用高分贝的声音来盖住学生吵闹的声音。殊不知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师的声音要大,是为了盖住学生的吵闹;同时在老师高分贝的刺激下,学生变得更加躁动,吵闹的声音也更加响亮;老师只好再一次用更加响亮的声音来上课。在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错误实践中,我们的孩子离“安静”越来越远,他们的心态离“心平气和”也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则是“躁动和不安”。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像薛老师那样,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薛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也“体罚”孩子。当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特别震撼,觉得薛老师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的教学状态,不是单纯的说教。也正因为薛老师的真实,文章的真实,才更加让我们感动。孩子需要赏识和鼓励,但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些爱的碎片的──儿时读过的一首儿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诵一本书,听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这些记忆的碎片承载在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爱,承载着童年的记忆,留下或大或小或暂或久的影响。这多么好!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

  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

  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论坛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然而,这次读书我最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在教育论坛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论坛;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论坛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最大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我想,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名师路途遥远,但正如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着名师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我成不了名师,但明天的我一定会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很喜欢听李镇西老师讲的课,也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买来阅读。读上这本书,我就有一种被磁石吸引的感觉,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明白了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应怎样去爱这些孩子。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他坚持每天利用午休,给学生读《红岩》《爱的教育》《凤凰琴》……,学生笔记本上写上小诗,李老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童心,使他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他的心弦。他常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针对像万同这样的顽童,李老师不是向他们“灌输”,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并且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还专门印制“报喜单”,如果某位“后进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就可以主动来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李老师还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万同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时好时坏的反复,更是考验老师的耐心。李老师把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在他的教育手记中写了将近五十页,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对怎样转化后进生的思索。也许以后我再也不敢对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了。

  “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和谐。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感觉我认真地上了一节思想教育课,它不仅使我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去转化那些“后进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永远带着一颗爱心和童心,真诚的去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师爱的雨露,让孩子在我们爱的滋润下茁壮地成长!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1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不愠”是为师者的一项重要品质。

  顺带一提,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读书,便觉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点什么,几日不读书,便觉得有“急躁之气”,这点让我很是忏愧,虽然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却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读书不过是一种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师那种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这种事来对待的态度,实在是自惭形秽。身为教师,常年与书为伴,读书实在当好老师的一个重要习惯。

  其次是沟通,教师不仅仅是要和孩子沟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长们沟通,“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处理好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师在这当中,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家长会不应该是让老师说说孩子的“小报告”,更应该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诚所至”,薛瑞萍老师通过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她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那份真诚和热忱。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唯有怀揣这份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无愧老师这一职业。

  都说老师是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们的成长,静待那花开之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2

  暑假开始就知道这学期要教一年级,心里惶恐、忐忑、焦虑……赶紧拿出姜春梅老师早早推荐过的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假期刚刚读完时并没有太多感触,毕竟是书本上的理论,不知如何运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去,更不知道效果如何,直到9月份开学第一天,见到小家伙们,从这一天开始,薛老师的文字开始浮现脑海,迫不及待再次翻开书,再读一遍,心中似乎有了一盏明灯,让原本可怕的一年级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收获如下:

  一、"从安静训练开始"的第一步教学。秩序从安静开始,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新鲜,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这一条。等这一条入了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抓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她希望这样有意识地反复强调,能尽早让学生懂得静是好的。一年级的常规教育是重要的开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们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了。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二、阅读。这个阅读不单单指孩子们读书,而是薛老师酷爱阅读。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三、不断反思。就像我们每天在写教学反思一样,薛老师还不间断地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她在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气和———尽管这中间依旧会出现反复,出现压不住火的时候。薛老师有两种做法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一是不背后说学生的坏话,再就是不背后说家长的坏话。这种严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不恼怒于学生的种种不足。同样,只有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地担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不因为家长的失职而气恼,而怨声载道。薛老师说过,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个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字样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我想,薛老师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教育,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同行看到了教育的深层,也许这些语言并不能和教育理论并论,但是它真实感人,让人受益匪浅。

  开学才一个月了,孩子们已经有模有样了,早读、值日、早操、发言、用餐、作业,路队,孩子们已经迅速掌握了这其中的纪律和规律,尽管在二年级以上的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表现还不那么完美,还那么稚嫩,可是只有陪伴过他们的老师才知道,这其中的努力和进步。

  一年级,真的没那么可怕,谢谢薛老师,谢谢《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谢谢我的孩子们!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3

  匆匆读完《心平气和一年级》,两个观念留在了我的心头:第一,作为老师要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做好一位老师该做的事;第二,就是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寻的心平气和,在读书中寻找心平气和的理由,在读书中找到心平气和的方法。读书,思考,是看云的生活方式,爱学生,爱读书,是看云的职业观。看云,一位爱教育,爱学生,爱思考,更爱读书的老师,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成长为一名在教育界的领军的人物,我们不得不叹服她的勤奋,不得不惊叹她的优秀。

  耳畔流淌着音乐,柔柔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如行云流水般澄清明净,每一个美丽的文字,都仿佛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并在这新的土壤里生下了根,这,我知道。

  这本书分《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和《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写的是班级工作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处理方式及思考,《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则书写了它独特的语文课堂记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则将许多的书,经典的书加了盐和糖等佐料,调配成了一大锅一大锅让人百吃不厌的浓汤。

  薛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的,薛老师是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的。她的职业观是:爱读书和爱孩子同样重要。她每天都要大声朗读一小时,或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或是在安静的空教室里。她说“六年如一日,盯住一个班的学生,用你的爱读去带动学生的爱读,用你的爱表达去带动学生的爱表达。”她要求学生“书包里可以不带语文书,但不可以不带课外书。”她的学生中的佼佼者这样写道:“同学们都在读《我为歌狂》和《幻城》之类的校园小说,一堆一堆谈得好开心,于是我也借来读,可是实在觉得没劲,我根本读不进去。就只好去读我的《简·爱》了!”做个书香老师是优秀教师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如此自信,如此纯粹。“我以我的方式积年累月地经营。没有奇花异卉,也看不出谁是‘栋梁’(我跟孩子说,不许说要做栋梁的话,因为你们是人!),我甚至不敢过分乐观于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属于我的六年里,这里的野花灼灼绽放,这里的小树生气蓬勃!”“我在我的另一个小小的园子里,要怎么掘,便怎么掘。”“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我爱读,带着学生读;我爱写,带着学生写;我爱思考,带着学生思考。老师台上口若悬河,灿若莲花,学生下面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就是语文。”自信而有个性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在一篇篇薛老师写的教育日记和课例中。没有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论,唯有她深厚、广博的文学底蕴,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她其实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读和写的循环,是我根深蒂固了的生活方式,比如生命的流泉,如果停止了,阻滞了,我的日子就失去了鲜洁和明净;我之为我,就丧失了欢悦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教——维系我们的‘共同事业’,不过是供水给可以流淌的一条人工地渠。因为它,在办公室里,乃至于课堂上,我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读;因为它,篇复一篇,我的文字的温和劲健,在教学随比例得到培养和磨砺。”反思加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最后,请记住薛老师的一句话:“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4

  书之多喻为海,人们总以“沧海一粟”自谦为读书之少。而现在的我,顿觉所读的书竟连“沧海一粟”都不敢言。偶有空暇也喜欢读一些婉约小说和诗词散文做为消遣,总不大愿意去读整本的教育专著和教学理论书籍,我觉得那是件苦差事。

  无意间我也走进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并随之被书中薛老师那自由飞舞的语言、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以及深刻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智慧深深感动,感受颇多。

   一、“心平气和”地管理班级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池塘里的青蛙,有事无事叫呱呱,所以班主任总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嗓子总是嘶哑的。老师们总有一套克敌制胜的法宝如:猛敲桌子、瞪眼怒视、大喊训斥、抓住典型。这样一来,好象班级常规极好,但在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却越发地觉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柔,脾气变得日日暴躁起来了。当陷入这种以暴制暴的狼狈状态,时间一长也就没有效果了,最后是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是薛老师告诉了我唯有走向“平和”才能真正有效地管理好班级。

  1、常规训练从“安静”开始,在一年级开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她说:“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和孩子说话。”“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确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声音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平时讲课薛老师的声音尽量小,并要求学生读书“少用嗓子多用心”,还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们便懂得静是好的,终于很闹的孩子也能坐得住,也能静下来,这对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2、用音乐滋养孩子的心灵,“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这是薛老师的一段话,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听有各种优美的轻音乐,如《雪绒花》《春江花月夜》《早晨的空气》《春野》。慢慢地,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自习,包括休息;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音乐成了这个班级形成优良教学秩序的一大功臣,正是音乐的熏陶使孩子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并快乐地成长。

  3、适当且平和的惩戒规范纪律,薛老师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惩戒是必须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独腿软骨的巨人,立不稳更不要说长足前进了。”所以老师在开始一定要硬着心肠严格要求,把学生的不良习惯给予纠正,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她所带班级的班规就是:“自己承认,接受惩罚;不肯承认加倍惩罚。”可见惩戒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薛老师非常重视惩戒的方式与分寸,可爱的孩子们也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罚我们站就是喜欢我们。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学坏,成为坏孩子。”下面是薛老师与家长的一次谈话:“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作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读到这些管理班级的高超手法给我的震撼很大。现在才知道心平气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境界,有时以柔克刚的管理方法来得更有效果。

   二、“心平气和”地教学语文

  坚持不懈抓语感,“良好的语感,对于个人来说,不仅有利于文学修养的培植,也可以让他从谈吐到内心变得温煦优雅。”“没有语感,语文成了什么?枯燥的知识碎屑,无聊的淘分的黄沙。语感是高贵优雅的精神之花,必须从小着手培养。”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个孩子都会两个两个字地顿着读,在我的教学中,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多次的范读指导还没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没能坚持下去,松一阵紧一阵地练习,因而效果总不如意。

  而薛老师一直顽固地坚守训练: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地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体会“文字就是乐谱,读书就是唱歌。”这样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语感的做法让我感动之余也让我下定决心,对孩子们的语感训练一定要抓紧。因为,一年级是培养语感的起步阶段,也是关键阶段———错过了,就错过了。机械呆板的声音一旦形成,将来费多少力气,耗多少时间也不能挽回了。

   三、“心平气和”地沟通家长

  学校教育只是鸟的一只翅膀,如果离开家庭的有效支持,那这只鸟将永远不会真正地飞上蓝天。薜老师在教这个班级时,就运用了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了家长的力量。其中,有的是电话的记录;有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有的是网上的跟帖,最吸引我的是她写给家长的21封信,每周一封,情真意切。每周一封,根据学期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引领着家长一步一步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这是一些非常有实效性的信件,如:第一周“呼唤”,呼唤家长做学习型的父母,与孩子一起看书,在给孩子买课外书的同时,也要给自己买一本;如:第五周“定能生慧”,建议家长尽量柔和地对孩子说话,在家不制造噪音,共同培养孩子的静气;再如:第八周“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鼓励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21封信,既有苦口婆心的劝慰,也有煞费苦心的提醒:既有语重心长的告诫,也有不容置疑的要求。薜老师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与她的家长们一道分享着教育的快乐。正是这二十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就是这二十一次真情的对话,不仅真正调动了家长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薛老师的睿智。

  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美丽而又缓慢的事业;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的确,做到心平气和谈何容易!老师看起来的轻松与平和的后面其实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坚忍与付出。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从容,学会心平气和,学会一种美丽的工作姿态!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5

  今年重新教的一年级,回过头来,利用闲暇时间看了《心平气和一年级》这本书。

  一年级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规矩,是如此的活泼好动,可薛瑞萍老师却说:教一年级的学生做到心平气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境界呀?想到下半年我就要接手一年级,这不就是等于给我送来了宝贵的经验吗?如此这点更加吸引了我,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发现自己缺乏的东西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

   一、静气的培养是种艺术

  在薛老师的眼里,培养学生的静气是整个一年级习惯训练的重点。薛老师的文章里总是提到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因此,她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她说“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为了培养学生的静气,薛老师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静静地趴在桌上听音乐,写字时听,读书时听,休息时听。《月河》、《雪绒花》、《春野》、《春江花月夜》。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薛老师常在学生嘈杂声起时柔和地对孩子们说:“你们影响我听音乐了。”只这一句话便让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首先她自己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和孩子说话。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我一方面感叹薛老师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惊叹她的教育智慧。想想我有时候总埋怨学生静不下来,我也是有不可推却的责任的。教师自身心浮气躁,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叫喊和斥责,孩子又如何能做到心平气和呢?这样想来,我也应当从自身做起。不仅是学生需要静心,做教师的更需要静心,只有自己轻声慢语,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

   二、爱孩子就是爱自己

  薛老师在她的文章中说:我喜欢他们——喜欢他们就是喜欢我自己。而她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特点。她用平常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她说无论你愿不愿意,同不同意,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是一块命定属于你的土地,鲜花盛开还是荆棘丛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自己——不付出就想收获,那是背天道的痴心妄想。付出就能收获,那是天对我的格外垂恩。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了——而不是用以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她也总是这样对自己说:“顺其自然。或快或慢,或主动功需牵引,他们都在往前赶,我们二班没有差生。”想想平时的我,。也许是我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常常抱怨孩子的笨,家长的懒,让我也心生烦恼,现在想想要让每个孩子都学得一样好那不过是教育的神话罢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我们怎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发展的轨迹都一样呢?所以学习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特点,何乐而不为呢?

   三、读书是永远的精神粮食

  读了薛老师的文章的人都知道,她在不间断地读书。她说:“自己首先是个读书人,然后才是教师。”“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就因为这样,她读《给教师的建议》,读《教育漫话》,读《美的历程》,读《幽梦影集》,读《道德经》,读《忏悔录》等。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那么热爱读书,读了那么多的书,以至于哪天没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所以才会对“语文”的本质,有超脱考试体系的认识。

  当孩子们刚学习完拼音,薛老师带领她的一群孩子和家长,坚持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刚开始要求学生一天一篇儿歌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优秀的学生已达到每日流畅朗读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并且开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记练习,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的阅读让她教学有底气,让她的学生学习有灵气。所以她带的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强,而且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强。而对比想想自己,我不爱读,所以总是找理由——没时间。感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语言贫乏之时,我是否反省过我自己呢?

  薛瑞萍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灵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想语文和数学的不同,在于语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薛老师朴素的语言,深深打动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气和取代急躁,下半年我也即将接手一年级,教育那些孩子多么需要调整心态。薛老师的书就如黑暗中的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要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

《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则建议是写给“七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学生”看的,其实更是写给教师看的。让它成为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自我纪律”怎么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当向学生提出一下几个最重要的建议:
(1)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
(2)要学会听教师讲课。
(3)你要在清晨6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
(4)你要善于确定自己的脑力劳动的制度。
(5)要学会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刺激。
(6)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
(7)要学会自制。
(8)不要在无谓的小事(闲谈、游手好闲地消磨时光)上浪费时间。
(9)你要学会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劳动,这就是说,你要为将来创造时间的后备。
(10)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
(11)如果有人妨碍你,脑力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12)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跟艺术思维交替进行。你应当把科学著作跟文艺作品轮换阅读。
(13)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例如,在开始学习前先空坐1 5分钟;本来不打算读的书,毫无必要地把它翻来翻去;睡醒以后,躺在被窝里不起,等等)。
(14)“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神的最危险的敌人。
(15)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
这些建议对教师的要求更多,因为,只有教师做到了那么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有关自我纪律的教导。
“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正如薛瑞平老师讲的那样,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书是知识的源泉,我们要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不断地充实自我。每天读书,哪怕一两页也行,都是对我们极有用的。在新世纪的教学中,老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应该是一个“水龙头”,在课堂上可以源源不断地让学生“取水”。所以这一条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条十分值得遵照。
学会听讲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们的听课内容和学生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学习的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一些教学技巧,课堂的管理能力……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早晨是我们很好的阅读时间,我们不要错过这大好的时光,要善于运用早晨这段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记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要学会思考,多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我想对大脑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自己有思维的火花最好把它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是一笔财富。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积累了40种笔记本,这就是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当然建议中还提到了很多点,我想每一点对学生和我都是有益的,但是坚持起来是很困难的。我想,不管干什么,我们都要把它干好,拥有一颗执著的心,我想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本文标题: 薛瑞平《读教育理论》的读后感(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9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溪流的歌读后感500字(小溪流的歌读后感想)读登岳阳楼读后感(古诗登岳阳楼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