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与伞的读后感400字(龙眼与伞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17 22:55: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龙眼与伞读后感,龙眼与伞描写细腻,真实,有震撼力。读完后,大家怎么写,读后感,呢?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龙眼与伞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龙眼与伞的读后感400字(龙眼与伞读后感)

龙眼与伞读后感

  龙眼与伞描写细腻,真实,有震撼力。读完后,大家怎么写 读后感 呢?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龙眼与伞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龙眼与伞读后感篇一
  迟子建这篇《龙眼与伞》写的是“深深的母爱”。我推想,她构思这篇 散文 时,想到了两个 故事 ,一个母亲在一个春雪天给她送伞,另一个是听一位老师讲的,说的是一位母亲想把很难得的龙眼带给儿子。贯串前一个故事的物件是“伞”,贯串后一个故事的道具是“龙眼”。无论是伞,抑或龙眼,都凝聚着母亲的爱。作者重点写的应该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母亲“把阴晦留给自己”,“把晴朗留给儿女”。文题中的龙眼、伞,象征着母爱。这篇散文还贯串着作者的一个重大行动。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作者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之时,是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作者去青岛修改《额尔古纳河右岸》之时,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

  有几个 句子 比较美。

  “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用拟人写大兴安岭春天的雪花飞舞的惬意自如的姿态,生动形象。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看春雪,犹如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比喻很是精彩!

  “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匪夷所思的想象!春雪中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有别于现实的世界。

  “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化无情为有情,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愧意!
  拓展阅读一:龙眼与伞原文
  迟子建

  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世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拓展阅读二:迟子建散文读后感
  以前高中时曾经听说过她,就连扉页的照片也似曾相识一般,感觉无比亲切。迟的蜕变几乎有点传奇,十分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但又不完全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具备了白天鹅所有素质的丑小鸭。当有一天,她借着东风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怀疑她的能力。

  她是在比我生活的北方小城还要北、还要小的地方走出来的一位优秀作家,她生活的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北极村。对于北极村的了解,大多原于最初的想像,就像没见过海的人对大海的想像,没见过玉龙雪山而对雪山的想像那样,我没有去过北极村,但那里的一切,似乎还好好的保存在最初的记忆中。

  那里应该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处在冰雪期的,那里的冬天应该有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那里的夏天应该有连绵不断的苍翠的原始森林,那里就是中国北陲的一个小村庄,寂寞而遥远。小村庄只有百十户人家,靠种地、猎鱼和伐木生活,家家有院,户户相连。清晨,开始劳作,饭口时,又见炊烟。小村的人民就过着这种平静而满足的生活。迟就是在这个村子里度完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光。

  八十年代初期,迟考取了大兴安岭师范学校,从北极村中走了出来。在大兴安岭地区,师范院校位于首府。所以,她的家庭应该是北极村里极让人羡慕的。她师范 毕业 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后一直在黑龙江作协工作,至今以为黑龙江作协的副会长。

  所以,前文中之所以称她为传奇,就是因为她后来的成就。她不但读了研究生,进入黑龙江作协,而且长居哈尔滨,因工作无数次出访他国,成为推动黑土地 文化 交流的工作者。迟先后出版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并多次获奖。作品无法一一细数,但她的倾心之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茅盾(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茅盾)文学奖,这是她奉献给生活在北方的那群游猎民族最好的礼物。也是第一部反应额尔古纳河原住民生活习性和民族文化的小说。

  我始终认为,一个心怀故乡,脚踏黑土,望眼亲情的人,无论有怎么样的文学造诣,她所写出来的文字都是饱满的,她所歌唱的都是动听的,她所抒发的都是最自然、最亲切、最朴实无华的。读迟的散文,从她的文字中,体会更多的是一种北方人那种质朴的感情,对于黑土的热爱,对于苍茫雪原的落日,对于远山近水的呼唤,对于风土人情的理解,对于生活之中的平淡与真善,都是那么的接近于真实。我喜欢这种文字,没有矫情,没有暧昧,一切都娓娓动听。

  散文中,无论是对异国风情的描写,还是对故乡山水的怀念,对奇异风情、异国文化,对远山,对河流,对日落,和故乡窗前的河岸,对逝去的旧时光,都是饱蘸着那一点无华的女人的风情去感怀一切。书中,无论是对自己内心的刨析还是对身边事物的看法,迟都能以安祥的态度处之,我想,这和她从小生活的北极村有极大的关系,那里的山水养育了这样的一个平静而安祥的人。

  之所以这样喜爱她,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私心。我是那么渴求她把我带回到那一片北国的风情之中。或独行在昏黄的街灯下,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抬起双手,留一片晶莹在心间,回到少女时的心境,虽然漫冬寒冷,但内心充满了希望与热情。或某个夏天,没有知了的北方盛夏,与好友欢并肩而行,说着天马行空的话,恋恋不舍的分手各自回家。这些小细节就像此时无处不在的 雨水 一样,浸湿了我,浸湿了我的世界。

迟子建的《龙眼与伞》的阅读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3分)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4分)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3分)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肚子默默地回家;(2);"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2)。(6分)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解雇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3分)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4分)
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3分)
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肚子默默地回家;(2);"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2)。(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解雇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1、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2、亢奋不快羞愧
3、"我"的话语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4、母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
5、B

《龙眼与伞》阅读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各类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比例都比较大。这篇《龙眼与伞》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我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龙眼与伞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2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其表达效果是。(3分)

  2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的变化过程。(4分)

  2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3分)

  2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肚子默默地回家;(2);“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 ;(2) 。(6分)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2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解雇和内容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龙眼与伞阅读答案

  21、拟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雪飞舞的美态

  22、亢奋不快羞愧

  23、“我”的话语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24、母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

  25、B

  26、略

《伞》迟子建的读后感

《伞》迟子建的读后感
  夜读《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是当代知名女作家.
《迟子建散文》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收录迟子建散文作品67篇.近日,每于晚饭过后,躺卧在床,捧起这册散文集子,在作者记录人文历史、亲情乡俗、读书写作的细碎文字中流连忘返,于她朴素的字里行间,领受她为我们在这浮华的人世间拾取的一脉脉温暖.

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风雨总是那么地灿烂》
第一辑19篇散文,多为游记.《西栅的梆声》、《鲁镇的黑夜与白天》、《寻道都江堰》、《最苍凉的海岸》、《鹿皮袋里的劈柴》……乌镇、鲁镇、都江堰、齐齐哈尔、哈尔滨、日本登别、法国诺曼底、巴黎、美国爱荷华、香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小城的教堂、漠河观音山、故乡.迟子建所到之处,不论故国他乡,手中的笔,始终都没有为我们虚幻地描绘这个浮世的繁华.她用朴素而又不失灵动的文字记录下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体面对一座城池、一方老宅、一条江河、一场风景、一个暗夜、一段舞姿、一幅画作、一个动人瞬间的快速切入、细致观察,以及最终对其形而上的领悟.她的文字,因着个体自由灵魂的浸润而灵动妩媚,“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迟子建总是,把自己的身心和思考,都融入到游历中去,不作走马观花的游客,作了一个随时随地体验外部世界的观察者.她书写风土人情,讲述人文历史,在一程又一程的漫游中寻找生存的诗意.她笔下的人物,从鲁迅、毕加索、米勒、阿根廷的“探戈先生”到路遇的盲人、诺曼底阵亡的年轻士兵、异国小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她用自己深情的目光打量着这一个个进入她视线的生命,并从这深切的打量中思索到更多的东西——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鲁迅;人类历史进程中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最是沧桑起风情;艺术的质地以及对光明的领悟——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她笔下的物事,西栅的梆声,勇敢的蜜蜂,难捱的伤痛,漆黑的夜晚,雪山的长夜,一次拜佛的经历,无一不渗透着她对自身、对命运、对外部世界深刻的体会和洞察.“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观音山拜佛,在天气的阴晴转合中,迟子建最终明了——“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我的世界下雪了》
第二辑28篇文章,大多落笔在故乡.诚如迟子建所说,故乡是她永恒的安魂之所.在故乡,有爱她的亲人,有温暖的亲情.《龙眼与伞》、《两个人的电影》、《灯祭》、《红绿灯下》、《蚊烟中的往事》、《年画与蟋蟀》、《我的世界下雪了》,等等篇章,迟子建以深情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与亲人们相处的一幕幕——风雪中为我送伞而不得,“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的母亲;和母亲看的两个人的电影;在世时过年为我做灯的父亲;和爱人一起买花、过马路回家;童年里一家人在清香的蚊烟中,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霞吃晚饭;腊月家里贴年画的热闹,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即使,隔了岁月,年画早已在蟋蟀的叫声中飘零,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也一去不复返,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在作者满怀怅惘的回忆里,触摸到那些久远的温暖.迟子建笔下的故乡,人是沉默而可爱的.在生产队里喂牲口的老哑巴能在春天种出最鲜亮的花;独自居住外表冷默沉静的俄罗斯老太太(“老毛子”)内心热情奔放;不和“老毛子”来往的邻居,其实一直在通过观察炊烟和询问秋生来关心她的冷暖;曾给我童年带来无尽快乐的傻子——流涎水的大肥、具有攻击性的二毛、聪明的傻仨、天真的大潘和二潘——各有各的特点;还有,那个二十多年前在乡村公路上送信的歪脖子田姓邮递员,多年之后,仍令我怀念.这些被故乡日常生活所淹没的小人物,在迟子建的文字里,充满善意和温情.故乡,是迟子建最大的熟稔和热爱.这里的点点滴滴,从吃食——酱,野菜、春饼、“啃春”吃的萝卜、红皮鸡蛋、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年夜饭、晶莹的盐到小动物——叫傻子和黑子的狗,鸡,吃人食的猫,低眉顺眼的黑鸭子、骄傲的大白鹅以及菜园和森林中的各种小虫子到风景——炊烟、雪山、冰河、飞雪、溪流、月夜、堤坝、河岸、清脆悠扬的伐木声、冬日月光下壮美无比的白桦林,皆在作者的笔下鲜活如昨.城市没有风景,只有故乡,才会给予迟子建永恒的温暖.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玉米人》
第三辑20篇散文,收录的是迟子建有关读书、写作的文字.《时远时近的光》、《必要的丧失》、《心在千山外》、《玉米人》等篇章,在一系列朴素的文字中,闪现出作者理性思考的光芒.在对法门寺地宫供奉着的佛指舍利的思考中,在对散步时偶遇的精神失常者的想象中,在对鄂温克老萨满命运故事的情感震荡中,在对夏日街头卖烤玉米的人的回想中,迟子建一路追寻探索着文学艺术的真谛:“我觉得文字是物质的,而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艺术气息却是精神的.艺术所需要的正是精神上的涅磐.”“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就是这种经过了现实千万次的“炼狱”,抵达了真正梦想之境的史诗.”“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的可能的冷清.”从最初写作到现在,二十多年间,迟子建不间断地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关于起舞》《你在第几地》《我的第一本书》《江河水》《从山峦到海洋》等篇章,记述了作者写作部分作品的缘起和体会.因着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和自身的融入,有了小说《起舞》;因着对“第三地”这个新名词的追踪和探寻,有了小说《第三地晚餐》……《枕边的夜莺》《多美的夜色啊》《狗春秋》《赎罪日前夜》……可看作迟子建的读书笔记.《一个人和三个时代》记述聂华苓老师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叙述和回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人坎坷却又华美的一生.迟子建流畅的文字似汩汩涌流的清泉,浓郁的感情似林间洒下的明丽阳光,光与水交融,使得这篇文字,晶莹饱满.
《寻石记》是《迟子建散文》第三辑的首篇.幼年的迟子建,为着母亲一句气话,下河上山,固执地寻找一块石头.或许正因了这份天生的固执,她才会在写作的路上一直坚持,甘心做一个守着自己炉子的“玉米人”,为爱她的读者,精心地焙制精神食粮!
本文标题: 龙眼与伞的读后感400字(龙眼与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2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文学家自传读后感400(巴金自传读后感400字)老马威尼读后感130(老马威尼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