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怎么写?,★怎样写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的格式(...
读后感怎么写?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给你两篇范文参考一下:
1、《老人与海》读后感
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汉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老人费尽心力,把大马林鱼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扑了过来。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2、《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在一次航行中,鲁滨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离开了孤岛。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我觉得我要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凭自己的双手创造新天地。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给你两篇范文参考一下:
1、《老人与海》读后感
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汉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老人费尽心力,把大马林鱼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扑了过来。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2、《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在一次航行中,鲁滨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离开了孤岛。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我觉得我要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凭自己的双手创造新天地。
公司聚会感想怎么写?
公司聚会感想怎么写?织这次会餐。听说去年是发了200块钱。
公司的聚会我很不习惯,吃饭的人有领导,同事,所以吃饭时不能安心吃饭,必须附和着领导和积极分子的话题,强堆出一副附和的笑脸,应着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很不爽。
但是,在这样一个集体亮相的场合,对认识和了解周围同事还是一个必要的场合。
公司的小同事们的精湛表演,人情世故的老道让我大开眼界,自叹不如。很随意的一句话、很恰当的一个逗趣,都能让领导和大家开心,更重要的是,在大家心境好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将平日和同事之间的一些龌龊事,在大家面前解开,并化干戈为玉锦,“艺术”才华尽显。
在这种场合,我一般会刻意躲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低头吃饭就行。因为我的身份很尴尬——年纪大、业务一般、只是一介编辑,没有任何头衔,私下里胡说也许还可以,但场面上最不擅长应酬,也懒得应酬,所以最好叫人看不到,当一个听众,其实听众也是不情愿当的。尤其是看到晚辈们的出色就越发对自己不满,坏了心情
在家里上厕所爱拿本书看,平日买来不想看,或看不进去的书是这里的最好消遣工具。同室女友的一本 的散文集看的津津有味,书中言:决定人的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创造、感悟、体验几个内容。他说,清贫不可以讴歌,因为享受生活需要好的心境,而清贫会让我们失去许多享受生活的机会,好的心境也就无法保障,享受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觉着说的有道理所以就记下来了,主要是感觉自己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感悟比较深。
公司的聚会我很不习惯,吃饭的人有领导,同事,所以吃饭时不能安心吃饭,必须附和着领导和积极分子的话题,强堆出一副附和的笑脸,应着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很不爽。
但是,在这样一个集体亮相的场合,对认识和了解周围同事还是一个必要的场合。
公司的小同事们的精湛表演,人情世故的老道让我大开眼界,自叹不如。很随意的一句话、很恰当的一个逗趣,都能让领导和大家开心,更重要的是,在大家心境好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将平日和同事之间的一些龌龊事,在大家面前解开,并化干戈为玉锦,“艺术”才华尽显。
在这种场合,我一般会刻意躲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低头吃饭就行。因为我的身份很尴尬——年纪大、业务一般、只是一介编辑,没有任何头衔,私下里胡说也许还可以,但场面上最不擅长应酬,也懒得应酬,所以最好叫人看不到,当一个听众,其实听众也是不情愿当的。尤其是看到晚辈们的出色就越发对自己不满,坏了心情
在家里上厕所爱拿本书看,平日买来不想看,或看不进去的书是这里的最好消遣工具。同室女友的一本 的散文集看的津津有味,书中言:决定人的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创造、感悟、体验几个内容。他说,清贫不可以讴歌,因为享受生活需要好的心境,而清贫会让我们失去许多享受生活的机会,好的心境也就无法保障,享受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觉着说的有道理所以就记下来了,主要是感觉自己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感悟比较深。
聚餐后的感想怎么写
昨晚我们部门在乔司大洒店聚餐,本来开始计划好的,是要出去旅游的,后来不出去了,大伙就决定聚餐。记得以前凡是遇到什么生日值得庆祝或者高兴的事,不论事情的大小,总会有人提议去撮一顿。于是,一个圈子里的人,便根据事情的大小决定吃的档次,要么是宾馆饭店,要么是街头排档。吃了些什么是次要的,关键是那种快乐的氛围。即便是在同一个单位,或者是要好的朋友,由于工作起来各自为政,平时能真正敞开心扉的交流,机会是非常少的,于是,同事聚餐就有了特别的价值。聚在一起,少不了喝酒、吃饭,更少不了说话。有的人说话让人笑,有的人说话让人跳。但更多的还是比较和谐的气氛,即便有什么过节,也都忍一忍,至少是在开吃开喝之前。有的人爱撒酒疯,胡说一气;也有的人却能借着聚餐,相互敬上一杯,一笑抿恩仇。
原本应该是很高兴的事,可是有那么一次在聚餐上的一席话,却让我对公司聚餐有了程度上的厌倦。
那好像还是09年在九江修水的时候吧。那些日子真的是没完没了的聚餐呀,想吐了!每天和那些,科长、局长、镇长、乡长、无穷无尽的聚餐,喝酒那是避免不了。记得桌上,有一位和我相仿的男同事说我,在洒桌上简真就是一个老舅,也不懂酒桌上的规矩,也不知道敬酒,也不会说话。那是我第一次喝酒,后来我就拼命的敬酒,一个领导一个领导地敬,本来想随意的可是那些人就是不放过你,非得干到底,最后喝的头晕脑涨,走路摇摇晃晃,最后回去还被同事说,啥都不懂,洒桌上的菜鸟还把自己给喝碎了。
仔细想想,他说的确实是大实话,只是,那时尚且年轻的我,对聚餐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深层的含义,还会一醉。打从那里离开到杭州以后,后来不管是在绿都、迪菲纳、还是给彩、只要有部门聚餐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滴酒不沾,只字不语。这次亦是如此,只是坐在这豪华的包箱里静静地吃着,啥都不说,导致同事们都说我木讷了,没见过世面,放不开了,我都是一笑了之。
原本应该是很高兴的事,可是有那么一次在聚餐上的一席话,却让我对公司聚餐有了程度上的厌倦。
那好像还是09年在九江修水的时候吧。那些日子真的是没完没了的聚餐呀,想吐了!每天和那些,科长、局长、镇长、乡长、无穷无尽的聚餐,喝酒那是避免不了。记得桌上,有一位和我相仿的男同事说我,在洒桌上简真就是一个老舅,也不懂酒桌上的规矩,也不知道敬酒,也不会说话。那是我第一次喝酒,后来我就拼命的敬酒,一个领导一个领导地敬,本来想随意的可是那些人就是不放过你,非得干到底,最后喝的头晕脑涨,走路摇摇晃晃,最后回去还被同事说,啥都不懂,洒桌上的菜鸟还把自己给喝碎了。
仔细想想,他说的确实是大实话,只是,那时尚且年轻的我,对聚餐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深层的含义,还会一醉。打从那里离开到杭州以后,后来不管是在绿都、迪菲纳、还是给彩、只要有部门聚餐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滴酒不沾,只字不语。这次亦是如此,只是坐在这豪华的包箱里静静地吃着,啥都不说,导致同事们都说我木讷了,没见过世面,放不开了,我都是一笑了之。
史铁生:最后的聚会 读后感 急急急!!!!
昨晚发烧,几乎一夜未眠,还好早起后清爽许多。吃过早饭,打开微博,本来想看看乐清事件有没有新的进展,万万想不到竟传来了史铁生老师去世的消息。
我的第一反应是谣言,以前也常有传言说先生走了,但不久就得到辟谣。上网一搜,凤凰网已经发布了先生去世的新闻,很快,微博上已遍布对先生的哀悼与怀念。我不得不相信,就在昨晚自己浑身炙热焦躁不安时,在北京,一个虚弱已久的生命,正静静地尽最后一份努力于这充满苦难的人世,之后终于得到了解脱,魂归天国。
我这个人从小就没有什么偶像,初中高中,傻呵呵地也这么过来了。高考之后接受一些采访,我才知道自己这种情况是很麻烦的,我应该在心中有这么一个榜样,身残志坚,不畏艰险,愈挫愈勇,最后无比辉煌,而我则把这个人当作内心的支柱,在他的激励下才有了自己的成就。这种解释当然是非常合理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和事实基本没有神马关系。每到这个时候,在敬业的新闻工作者的拷问下,我非常愧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终于有了一个让他们未必满意的答案:史铁生吧。
这是一句实话。我最欣赏先生面对苦难那种平静而大度的精神,宠辱不惊。读他的文字,就像听一位命运的旁观者,把一些关于生死的读后感,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尽管事实是那么残酷,在命运面前,他只能默默地承受一次次折磨,然后回过头对我们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实际上,死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我和先生都是主张把安乐死写入法律的。对我们而言,死真的是一种解脱,是最轻松的选择,一切痛苦都交给别人去承受,自己彻底摆脱残疾病痛这无尽的深渊。活着最难,瘫痪在床罹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还要继续活下去,难上加难。但先生也不张扬勇敢与坚强,也不叫嚣战胜病魔,他只是这么顺其自然地活下去,能活就活,在生病之余,写下一些思索,终于等到有一天,不能活了,也就算了。
写作之于残疾仿佛是一条永恒的救赎之路。初中时,我作文写得好,语文老师建议我在这条路上再走一走,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写作似乎是一根及时出现的稻草。也就是那时,我第一次从老师那里听说了史铁生,可惜当时读他的书不多,有的文章也读不懂。我写东西,总是觉得可写的材料很匮乏,哪也去不了,什么都不知道,写什么?对于史铁生,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后来在大学里读到他早期的小说,我仿佛有点明白他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他写了许多关于残疾人的故事,一解我“材料匮乏”之惑。
他远没有我幸运。我上大学的时候,无障碍设施正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注重对残障人士的关怀。他的青春处在八十年代,那时的生活之于他,无疑比现在的我要艰辛得多。他写过摇着轮椅飞奔的一对少年前去看球,却因为高高的台阶而失望地回来,不忘相互的调侃;他写过一对残障夫妇想要收养孩子,却因为歧视最终连介绍人的门都没有迈进,在寒夜里相互依偎着回家;他也写过轮椅上的小伙和女孩之间无果的暧昧。有的小说文笔尚显稚嫩,不用说,写作这条路,他走得很艰难,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母亲甚至都没有看到他熬出头的那一天,现在,他终于可以到母亲面前,露出孩子般稚气的笑容说,妈,这些年我过得很好,您尽管放心。
那个年代他写的小说《命若琴弦》,如今已经广为传阅。这篇小说要写好并不容易,因为主线是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老瞎子的师父告诉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拿出琴匣里的药方治好眼睛,最终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绝望的他又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行。类似的故事你会在《读者》《知音》上读到许多,但史铁生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并不想感动你,只是想让你知道,有这么两个生命曾经绷紧了一辈子活过。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这段对话令我记忆犹新。无奈有时并不是一种屈服,只是一种态度。我们谁都不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谁都要不得不接受这个世界的安排。你得承认生命如此,才能生活下去,不逃避,不气馁,绷紧了弦,把该弹的歌静静地弹下去。人活着不能没有目标,但实际上所活的却又是奔向这个目标的过程。
2021年的最后一天,就在许多人进行盘点总结回顾并迎接元旦时,史铁生的弦断了。这一年一如往常,并不太平。许多生命消逝了,有些还走得不明不白。当你放眼去关注这个时代,就会发现,生活并不美好,现实总是充满了压力和丑恶,许多时候我们得学会如何面对苦难。先生说,“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在这个时代,清醒的人难免是痛苦的,如果想一想这句话,或许前行的脚步会更加坚实吧。
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从书架上找出多年前在大四师兄书摊上买到的《病隙碎笔》(上面这句话便出自本书),封面脏了一块,一如人生,总是不那么完美。翻开第一页,刚好看到先生为自己选的墓志铭——“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有意思的是,我在旁边还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不得不来,不得不走。”两句话说的都是最基本的事实,或病或死对我们来说都已不是什么大事,然而相较之下,我的终究还是沉重一点。记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又一次骨折,只能在家卧床休养,大概当时的心境比较低落吧。先生的境遇比我更差,心态却胜于我,倒不是什么阳光乐观,只是在命运面前更加坦然,还多了一分潇洒。他拥有一份幸福的爱情而我没有,不知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呢。
能有这份坦荡,或许与他的信仰有关。史铁生先生对于基督教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我与传统的中国人一样,有人生之信条无宗教之信仰,但不失对宗教的尊敬。翻开《病隙碎笔》,他说,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是人类高贵的猜想。在他离开的日子,我虔诚地希望这个猜想是真的。
其实灵魂不灭并不是一件多么玄虚的事儿,关键在于你怎样诠释这个命题。最好的诠释,我认为莫过于《我与地坛》的结尾。这篇文章太有名了,好多人在悼念时首先回忆起读到《我与地坛》的感动,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篇长文是怎样收尾的——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以此送别史铁生先生。
我的第一反应是谣言,以前也常有传言说先生走了,但不久就得到辟谣。上网一搜,凤凰网已经发布了先生去世的新闻,很快,微博上已遍布对先生的哀悼与怀念。我不得不相信,就在昨晚自己浑身炙热焦躁不安时,在北京,一个虚弱已久的生命,正静静地尽最后一份努力于这充满苦难的人世,之后终于得到了解脱,魂归天国。
我这个人从小就没有什么偶像,初中高中,傻呵呵地也这么过来了。高考之后接受一些采访,我才知道自己这种情况是很麻烦的,我应该在心中有这么一个榜样,身残志坚,不畏艰险,愈挫愈勇,最后无比辉煌,而我则把这个人当作内心的支柱,在他的激励下才有了自己的成就。这种解释当然是非常合理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和事实基本没有神马关系。每到这个时候,在敬业的新闻工作者的拷问下,我非常愧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终于有了一个让他们未必满意的答案:史铁生吧。
这是一句实话。我最欣赏先生面对苦难那种平静而大度的精神,宠辱不惊。读他的文字,就像听一位命运的旁观者,把一些关于生死的读后感,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尽管事实是那么残酷,在命运面前,他只能默默地承受一次次折磨,然后回过头对我们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实际上,死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我和先生都是主张把安乐死写入法律的。对我们而言,死真的是一种解脱,是最轻松的选择,一切痛苦都交给别人去承受,自己彻底摆脱残疾病痛这无尽的深渊。活着最难,瘫痪在床罹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还要继续活下去,难上加难。但先生也不张扬勇敢与坚强,也不叫嚣战胜病魔,他只是这么顺其自然地活下去,能活就活,在生病之余,写下一些思索,终于等到有一天,不能活了,也就算了。
写作之于残疾仿佛是一条永恒的救赎之路。初中时,我作文写得好,语文老师建议我在这条路上再走一走,当时我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写作似乎是一根及时出现的稻草。也就是那时,我第一次从老师那里听说了史铁生,可惜当时读他的书不多,有的文章也读不懂。我写东西,总是觉得可写的材料很匮乏,哪也去不了,什么都不知道,写什么?对于史铁生,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后来在大学里读到他早期的小说,我仿佛有点明白他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他写了许多关于残疾人的故事,一解我“材料匮乏”之惑。
他远没有我幸运。我上大学的时候,无障碍设施正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注重对残障人士的关怀。他的青春处在八十年代,那时的生活之于他,无疑比现在的我要艰辛得多。他写过摇着轮椅飞奔的一对少年前去看球,却因为高高的台阶而失望地回来,不忘相互的调侃;他写过一对残障夫妇想要收养孩子,却因为歧视最终连介绍人的门都没有迈进,在寒夜里相互依偎着回家;他也写过轮椅上的小伙和女孩之间无果的暧昧。有的小说文笔尚显稚嫩,不用说,写作这条路,他走得很艰难,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母亲甚至都没有看到他熬出头的那一天,现在,他终于可以到母亲面前,露出孩子般稚气的笑容说,妈,这些年我过得很好,您尽管放心。
那个年代他写的小说《命若琴弦》,如今已经广为传阅。这篇小说要写好并不容易,因为主线是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老瞎子的师父告诉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拿出琴匣里的药方治好眼睛,最终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绝望的他又告诉小瞎子,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行。类似的故事你会在《读者》《知音》上读到许多,但史铁生把这个故事娓娓道来,并不想感动你,只是想让你知道,有这么两个生命曾经绷紧了一辈子活过。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这段对话令我记忆犹新。无奈有时并不是一种屈服,只是一种态度。我们谁都不是主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谁都要不得不接受这个世界的安排。你得承认生命如此,才能生活下去,不逃避,不气馁,绷紧了弦,把该弹的歌静静地弹下去。人活着不能没有目标,但实际上所活的却又是奔向这个目标的过程。
2021年的最后一天,就在许多人进行盘点总结回顾并迎接元旦时,史铁生的弦断了。这一年一如往常,并不太平。许多生命消逝了,有些还走得不明不白。当你放眼去关注这个时代,就会发现,生活并不美好,现实总是充满了压力和丑恶,许多时候我们得学会如何面对苦难。先生说,“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更动。”在这个时代,清醒的人难免是痛苦的,如果想一想这句话,或许前行的脚步会更加坚实吧。
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从书架上找出多年前在大四师兄书摊上买到的《病隙碎笔》(上面这句话便出自本书),封面脏了一块,一如人生,总是不那么完美。翻开第一页,刚好看到先生为自己选的墓志铭——“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有意思的是,我在旁边还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不得不来,不得不走。”两句话说的都是最基本的事实,或病或死对我们来说都已不是什么大事,然而相较之下,我的终究还是沉重一点。记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又一次骨折,只能在家卧床休养,大概当时的心境比较低落吧。先生的境遇比我更差,心态却胜于我,倒不是什么阳光乐观,只是在命运面前更加坦然,还多了一分潇洒。他拥有一份幸福的爱情而我没有,不知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呢。
能有这份坦荡,或许与他的信仰有关。史铁生先生对于基督教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我与传统的中国人一样,有人生之信条无宗教之信仰,但不失对宗教的尊敬。翻开《病隙碎笔》,他说,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是人类高贵的猜想。在他离开的日子,我虔诚地希望这个猜想是真的。
其实灵魂不灭并不是一件多么玄虚的事儿,关键在于你怎样诠释这个命题。最好的诠释,我认为莫过于《我与地坛》的结尾。这篇文章太有名了,好多人在悼念时首先回忆起读到《我与地坛》的感动,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篇长文是怎样收尾的——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以此送别史铁生先生。
本文标题: 聚会的读后感怎么写(怎么写同学聚会感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79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