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纪律教育的读后感,纪律是群体的重要特征,任何群体需要纪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进行纪律教育,成为我工作中最...
儿童纪律教育的读后感
本书第一作者玛乔丽费尔兹博士(美国)总结了其三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全面实用的儿童纪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阐述与纪律教育有关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儿童、分析儿童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当细细阅读完此书后发现,它的确是一本有理有据,案例详实的实用书籍。全书运用了“我—你—他”的对话式写作风格,使读者容易参与文本,在比较和鉴别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读者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
其中,作者对“奖励”这一方法的阐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父母和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试图通过奖励和(或惩罚)来教授是非概念。奖励和惩罚表面上确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结果不是儿童盲目服从就是使其易受奖励和(或惩罚)的左右。
关于此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奖励和(或)惩罚来促进自主的发展”,书中例举了多个例子来说明,而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们常见的教育行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业,我们就给他们发小红花,那么我们无意中教孩子易被奖励所控制;当我们说喜欢某某孩子的坐姿时,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却没被点到名字时,这似乎是对那些孩子的惩罚;有时我们鼓励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贴纸,其时有大部分孩子经常把玩具物归原处的,却没有得到贴纸奖励,这让那些孩子感到茫然与不知所措。
书中提到“尽可能的避免在活动中单纯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即不要说诸如“你做得很好、我为你骄傲、你很棒等,”而是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活动的过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做了什么?比如“我看到你和某某分享了玩具,这让她很开心。“你把剪刀放回了架子,这很好”而不是表扬他“你真能干”“你是个懂得友好的孩子”,因为这样实际上反而降低了他们对操作活动的信心、兴趣和乐趣。作为教师或家长要更尊重和更支持孩子,不是对他工作做出判断,而是询问有关他们的过程的问题,如:我发现你在画中用了很多颜色?你觉得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哪个部分等,成人表示对孩子努力的热情是不需要通过表扬的。
以真诚沟通著称的教师也极有可能得到来自己他们的学生的真诚沟通。这里“真诚”是一个关键词,真诚地表达感激或欣赏与旨在控制某人行为的表扬具有天壤之别,当你努力减少使用表扬时,首先应注意,要停止使用控制性的表扬,特别是让孩子与他人竞争的表扬。
幼儿期正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时期。通过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与孩子交流观点,并允许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考虑相关因素的能力。自主是一个复杂的目标,需要我们逐渐改变以往认为通过外在的说教、奖励和惩罚来灌输给幼儿的观念,而是应从幼儿的内部建构或产生,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规则。
儿童纪律问题的背后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不经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很难提示问题的根源,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规训。每当呈现一个行为问题时,不能立刻简单地“宣判”这种行为的对错,而是强调行为问题的合理性,系统分析行为产生背景,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办法就会逐渐浮现出来,
有效的规训需要一定的时间:计划的时间,教给孩子必要技能的时间以及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时间。所以,实践更好的有效规训的想法,必须坚持用理性的反应来抵制自动的反应,特别是要避免通过恐吓或奖励来将适当的行为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这种态度不能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规则与自律,反而会使他们变得更依赖、叛逆和言行不一,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谨慎地使用自己的时间。
《0~8岁儿童纪律教育》读后感
回想自己刚入行教育行业的时候,课堂管控能力是非常差的。当时我在培训机构教小学奥数,虽然一个班只有一二十个人,但我的课堂纪律总是乱哄哄的,我的教学目标也总是完不成。后来到私立学校任教,课堂纪律依旧是我最头痛的问题。
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我现在的课堂纪律不说迥然有序有条不紊,但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反思是什么促进了我在课堂管控方面的进步,我发现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对孩子们的了解更深入了,也就是我拥有了更多该年龄段的儿童成长特征的相关知识。
回想以前我带的第1批一年级学生,我的心中对他们有着深深的愧疚。 因为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虽然、以前教过几年的小学奥数,但那种短暂的课堂是没办法让我对儿童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的。又加上当时没有任何人宣传过,要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啊,我自己也是个小白,完全没有产生过这方面的意识。所以我对课堂管理的认识就是使用奖励机制,纪律实在不好的时候就发个脾气。对一些特别好动,脾气倔强的孩子我的耐心很容易就消耗殆尽了,那时候经常上课上得好绝望。
后来,通过看一些心理类、教育类的书籍,我开始能够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在以前的我看来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和挑衅,但是现在我慢慢的能够理解他们,并且能够从容面对大部分矛盾。我发现最大的耐心往往不是长久的容忍,而是深深地理解。
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教师和孩子发生争执的例子,最终教师在保全自己面子和尊重孩子自尊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他意识到,相对于维护给自己的权威而言,增强孩子的自尊才是他的主要教育目的。
通过这一个例子,我发现要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要求这个教育者有着跟健全、完善的人格,能过包容人性中自私阴暗的一面,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美好照亮这片阴暗。
虽然我现在对课堂管理已经觉得比较容易,但是我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真的还有很多。在看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行为很不妥当。当这个时候我不禁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老师,但反过来一想,谁一开始就能做好每一样事情呢?不都是在慢慢的学习和反思中一点点进步达到更好的状态吗?
所以我要告诉自己的是:我永远不可能达到最好,但是我可以通过学习慢慢变得更好。 我要永远保持警醒和学习的心态,时刻反思自己。在不停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我将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
0-8岁儿童的纪律教育读书笔记
纪律教育:在提高自尊的同时教授自主和自律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自己判断正误,最终目的是帮助儿童成为快乐的有责任心的,有价值的人。
当然,这不是从班集体管理出发,而是从儿童个体发展出发。
作者简介:
玛乔丽·菲尔茨(Maorev.Fieds)博士玛
乔丽曾在幼儿教育领域工作长达30余年,她一开始在幼儿园执教,然后执教一年级,再后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幸运的是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
也拥有了合作性学前教育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儿童看护经验。
(她拥有从幼儿到少儿的实践教育经验)
※“没有一种纪律教育方法能在任何时候适用于所有儿童。”
※“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尊重的关系是发展道德自主的基础。互相尊重意味着你尊重儿童和儿童尊重你都很重要。”
※成人应“尽力帮助儿童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帮助儿童在成人不在场敦促’时,也能自行选择令人满意的行为
方式”。
※“了解儿童怎样成长、怎样学习与思考,有助于成人与儿童更和谐
地相处。这种理解不仅能使成人更宽容儿童正常的幼稚行为,也能减少成人不适宜的期望。”
※“按照儿童的发展水平设定你的期望,能使儿童从害怕去学校变成盼望每个新的一天的到来。”
纪律教育的认识
1.没有一种纪律教育的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别提解决所有儿童遇到的所有问题。
2.纪律教育,虽然包括人们公认的指导的含义,但是并不包括惩罚。
3.纪律教育的解释: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能力自己判断正误。教育的重点在于,我们要帮助儿童学会负责任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组织儿童的无益行为。
4.比起仅仅强制规定不许做什么,我们更想帮助儿童学习对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出明智的选择。学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与仅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迥然不同。我们不是提倡对儿童的行为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相反,我们提倡的是帮助儿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好,帮助儿童在成人不在场“敦促”时,也能自行选择令人满意的行为方式。
5.培养儿童的过程关键在于判断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并努力排除这个原因。
6.幼儿教师需要在纪律教育上花很多时间,这不仅是处于自卫,而是也是因为这些孩子正处于关键期。对大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头几年是儿童学习有关行为的复杂技能(如逻辑思维和情绪控制)的关键期。3-10岁,大脑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拥有更多的连接脑细胞的创造性突触。脑电图也证实了幼儿教师经常说的:生命的头几年是学习的关键期。
7.纪律教育的长期目标:为了检视长期目标,问问自己最看重哪种人可能非常有用。应该注意的是,你问的应该是哪种“成人”,而不是哪种“儿童”。区别在哪里?如果考虑的是儿童,你可能会以服从为目标;然而,你不可能认为服从是成人性格的标志。应该牢记,早起的纪律教育会影响人一生的性格,因此,关键是思考什么样的成人对社会的作用最大,而不是仅仅考虑什么样的儿童最容易管理。什么样的品质会对民主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呢?
8.自律和自我约束:本书基于这样的观点:即:只要他人在替儿童管理他们的行为,儿童就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
9.皮亚杰的自主理论并不仅仅意味着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也指“有能力不受奖惩影响自己判断对错”。
10.自主并不意味着缺乏控制;相反,它涉及控制的来源。自主的人由自己执行控制。即使独自一人时,他们也从不背弃道德。而他律的人只有当他人在场时,才体验到控制,他们依赖于奖励或惩罚他们行为的外部判断。当你帮助儿童形成道德自主时,你就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即使错误的行为不可能被发现。自主的人不需要监督也能正确行事。
11.很多父母有时因过于疲惫和不堪压力而忽视未来,只关注让孩子现在生活得更简单。
12.纪律教育模式比较和对比:通过行为主义、成熟主义或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比较权威性、专制型和放任型三中父母的教育模式。并且主要是通过对建构主义的钟爱来抵制成熟主义和行为主义。因为建构主义者认为,教育幼儿既包括接受他们不成熟的思维,同时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13.所有的纪律教育模式都基于相同的动机:对儿童的爱和(或)关心,然而每种模式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目标。服从是行为主义模式的终极目标。成熟模式过分强调个体的自由,尽管它也有可能是由忽视引起的。建构主义模式追求的是道德自主:自己做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表现在对他人利益的关心和对自我的关心。奖励和惩罚不能完成这些目标,建构主义教育儿童在面临两难情境时自己思考可取的行为和不可取的行为,而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答案。
14.建构主义的选项注重知道,和所有好的指导有异样,一切都是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积极呼应的、热情的、善于安慰人的成人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指导儿童批判地思考是建构主义者在进行纪律教育及其他教育时的一个基本方面。
15.纪律教育的不同:建构主义的纪律教育策略目标是帮助儿童建构有益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自己的价值观。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发展出更好的归因能力,成为更理性的人。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心得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育读书心得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1我花了一个上午认真读了《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深深地体会到父母也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在这本书里我真的是学到了不少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或者忽略了的育儿知识。
首先看第一部分:无穷的宝库。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无限的宝库,等待父母去启发、去发掘,第一部分提到的特质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所有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作者提到孩子的各种能力,可能都是父母比较容易忽略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影响深远的,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下。比如想象力让孩子拥有超能力,而想象力的游戏,就是想象力最佳的训练方法,读了这部分后我会更有目的地培养女儿的想象力了。
对于自然力的无穷力量我深有感受,我一直相信大自然是身心快乐的源泉,大自然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开心和喜悦,虽说小区花园也不错,但一有空时我和老公都会带女儿出去外面玩,让女儿尽情地拥抱大自然。说起神通力我还有点陌生,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孩子的神通力,总是希望我们能够去发现和赏识,不要只是把孩子送去潜能开发和学习,父母本身也需要开发,跟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样也能让孩子将来的人生越来越成功!
再读第二部分:危机就是转机。当孩子的人格、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时,作者提醒父母不要急,不要慌,好好地静下心来,危机就是转机,应付危机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其实很多小孩子的问题多缘于父母的问题,比如缺乏耐心易让孩子成为多动儿,父母要思考很多的问题,是否自己不够有耐心啊,有时我就是这样,如果女儿调皮撒赖时我就容易激动,很快失去耐心,今后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行。说到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最易得自闭症,小区里有个小男孩就有自闭症,虽然我没跟他父母深谈他们自己本身是不是有安全感的大人,但我只到看到他出来时,我都会鼓励女儿去跟那个小男孩交流。
《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让我受益良多,希望有机会再一次捧起来深读!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2读了不少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我个人认为《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对于我这位不合格的妈妈来说,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读了刘维隽老师的这本《站在孩子的高度》,一书让我懂得了教育孩子,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外还有新的家教方法。让我从中的到了新的育儿经验,同时也增长新的知识。
刘维隽老师这本书,是在自己小外孙女小荷,结合西方的教育方式为题材。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融入生活从中发现孩子的长处,利用陪在孩子身边玩耍。让孩子通过玩耍来不断地探索、发现自己身边的事和物。从中提高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来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从事情的各个方面来增长自己的阅历和判断能力等。
《站在孩子的高度》这本书,是利用一个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来告诉我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告诉我用什么方法把爱传递给孩子,让他如何去感受到我的爱。同时让我学会了怎样与孩子沟通,怎么说他会听你的,能让他明白你的意思。教会了我如何把握孩子在不良情绪时怎样去安抚他,让他乖巧的解开心结。也让我懂得了陪孩子一起玩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现在工作忙,工作压力也大。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我认为还是要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从玩耍中培养孩子的性格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让他自己去判断什么谁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需要什么和自己要要去做什么等。父母是孩子在生活习惯养成中最好的老师。就是陪孩子做一个游戏或是一家人出旅游货是一起在外面吃顿饭对孩子的帮助和熏陶因为是很大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3朋友向我推荐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所谓“差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子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可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看到这里,我也真有点愧疚感。虽然从没有歧视过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同学,而且加倍关怀,但是在几次活动中,为了不影响班级,我也有过不让余伟坤同学参加比赛。真没想到,这样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昨天我听余伟坤妈妈讲,余伟坤叫他妈妈去买些小礼物,他要送同学,这样同学会对他好一点。听了此话,我心头一震,可怜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的爱远远不够,更需要同学的帮助,他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树立自信。
我们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习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4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
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
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
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
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
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幼儿教育读书心得5读一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我最开始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我想知道幼儿园的由来,而福禄培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所以我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拿了《人的教育》这本书。
福禄培尔,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十九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这是书中的前言的原话,确实说明了作者的地位。其教育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反映了他对于哲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在这本书中他说:“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我想正因为他充满着对儿童的深刻的爱,他才能想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最先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才能在儿童教育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即使荆棘密布。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都是一名名幼儿教师。这本书虽都是理论知识,且太深奥抽象,所以我所得到的更多的是希望让自己的心可以和作者一样,去关爱,能够想去为每个孩子做到最好。只有去热爱,才会有心去关爱。只有怀着对儿童的爱,才有机会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人的教育》主要是以福禄倍尔在卡伊尓霍学校的实践为基础而写成的,集中阐述了他关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思想。这些知识十分抽象,深奥,复杂。我只能讲讲我稍微有些感悟的言语。
福禄培尔讲述了三个比较原则的方面。
1.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一条永恒的法则,它以一个万能的、富余生命的、永恒的统一体即上帝为基础。
这句话在书中出现了多次。福禄培尔说这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务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而他的基础统一体是上帝。而教育就是使学生获得关于一切事物扎根于、存在于、生活于上帝之中的见解,以便学生有朝一日能按照这种见解去处理生活和进行活动。他始终把教育学说建筑于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在现在以唯物主义为真理的时代,我也认同唯物主义。所以我认为这是福禄培尔缺陷的地方,也导致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带有很浓的神秘宗教色彩。《人的教育》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上帝,确实,我认同上帝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人有良好品性的神。其实,各种宗教(不指邪教),他们的神都有教育人的目的。他们的教义都会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我认为,宗教的本质也是教育。所以,有人一听说谁是信什么宗教的,便会习惯性认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从这一点上说,福禄培尔只是本质具象化,也无可厚非。纵使建筑于唯心主义的限制,他在学前教育的地位也无可动摇。
2.教育要适应自然。
从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成长,它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知道给幼小的植物和动物提供合适的环境,避免用暴力干扰它们,以便它们能够按照其内部规律完美地发育和健康地成长。却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大多数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到孩子的头上。他们希望孩子按他们所想的发展。这种行为,我想把它称之为控制欲,而它的产生是因为父母对自己人生的不满意,或者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希望由下一代来弥补,来完成。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他们要的并不是父母给的。教学是开始于儿童的自发活动和本能兴趣,终止于儿童通过教学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福禄培尔说,儿童有四种本能:即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宗教的本能。教育要追随活动的本能,就是要唤起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这句话对我们的教育是有价值的。我想,我们的教育,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都不是控制的,强制的,而是引导的,尊重的。要顺应孩子的本能,引导他们兴趣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而不是做事。
而自然的引导,所以教育绝对不是压制的,填鸭式的把东西往孩子的脑袋里塞。1839年,福禄培尔建立了儿童游戏机构,还有一所儿童的“游戏和活动机构”。之前他还设计了一套合乎教学论要求的游戏材料,被称为“恩物”,我想是上帝的恩赐的意思。我赞同他的地方是,童年时一个快乐的时期,应该填充各种快乐,各种游戏玩乐。而幼儿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玩闹中感受到快乐,也学到最基本的知识。
3.人是一个连续不断前进的、始终一贯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整体。
孩子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的成长发展也是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必然的幼儿期是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发展才会正,才会快,才会稳。福禄培尔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幼儿期,第二少年期,第三学生期。少年期是学校教育时期,主要是向少年传授知识,陶冶他们的意志,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福禄培尔最重视的是幼儿期,这是最影响人的一生的时期。人的一种都在发展,我想在最小的时候让孩子们养成了好习惯,这种好习惯会一辈子跟随着他。
福禄培尔极重视学前教育,与以前的教育家相比,他的功绩在于详细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他曾建立了整个儿童时期教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福禄培尔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图林根省的一个小村子里。在一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后来父亲再娶,由于继母的,父亲的忽视,是他的童年充满了不幸,幼小的心灵在懵懵懂懂时便承受了不该他承受的沉重和压抑。后来他做了见习林务员,土地测量员,农场秘书等。这使得他对自然有极大的喜爱和兴趣,也让他对植物学等等有极旺盛的求知欲。也许正是因为他童年的遭遇,才让他这么关爱儿童,这么重视学前教育。不得不说这是极为有远见的一件事,学前教育也从他开始发展至今,也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福禄培尔是著名教育家佩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主张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理所当然的,他也拥护了佩斯泰洛齐所说的关于母亲和家庭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大作用的主张。也因此,《人的教育》所写,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于家庭。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而儿童最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高于一切。
《人的教育》这本书虽艰涩难懂,但上段这三句话在我看来,十分高明的讲述了儿童教育的本质。当今社会,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大多数人还是不以为然。这不禁让我感叹福禄培尔居然在这么多年以前就看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的发展成就或许看不大出来,但她的人格品性这些跟着人一生的东西却是在小时候培养出来的。如果你什么都不让孩子决定,长大后你会发现他一点主见都没有。如果你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那么他长大了也依旧什么都不会。我想,我们都希望孩子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自主的能力,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都是要从小培养的。
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于家庭。我们都明白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而人在小时候是最容易被环境影响塑造的。所以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环境。古时孟母三迁不就是这个道理吗?现代社会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挣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这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严重缺失温暖的,缺失言传身教的遗憾和缺失。即使有些父母在家,也光顾着挣钱,对孩子不管不顾。对孩子而言,物质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们要的只是爸爸妈妈。所以,家庭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对于这句话,我想说,无可否认母亲是重要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父亲同样重要。缺少母亲或者父亲的家庭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我想《人的教育》是说,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代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