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大学一解读后感1500(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

发布时间: 2023-10-06 18:4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9

评价梅贻琦的一段话评价梅贻琦的一段话,对梅贻琦的相关评价整理如下:,1、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他的学生曾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

梅贻琦大学一解读后感1500(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

评价梅贻琦的一段话

评价梅贻琦的一段话
 对梅贻琦的相关评价整理如下:
  1、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他的学生曾作打油诗:"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
  2、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校友很高的评价:"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3、陈岱荪:梅贻琦一直是清华的教授,从感情上和对教育的基本观点上说,他和广大教师们是一致的。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学校大事率多征求教师意见,这也和的谦逊的性格有关。……保留清华这块净土这是他和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望。
  4、陈寅恪: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5、张静愚:凡是和梅校长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他都不肯轻易发言,甚至与友好或知己相处,也是慎于发言。但当某种场合,势非有他发言不可,则又能款款而谈,畅达己意,而且言中有物,风趣横生。
  6、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800字左右、要自己写的、

把理想之光照进现实
———由《恰同学少年》所感所想到的
《恰同学少年》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至今仍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电视剧以豪迈的湖南第一师范校歌开始: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才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校歌简短却气势高昂,深深振奋了20世纪旧中国一大批有志青年的社会理想:“用教育来救中国”。
看完本剧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感觉如果把当今大学生的堕落和现实与旧时代大学生的激情和理想相比,真是令人无比的汗颜。
<一>修己之身
剧中,在当时闻名全国的板仓先生杨昌济给毛泽东等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修身》,他说:“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才的第一道门坎。己身之道德不修养,情操不陶冶,私欲不约束,你就做不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精神完美的人。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作为也就无从谈起。你们会问,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志,则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修身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则心自纯洁。”
而当今大学生的现实是什么呢?有人在宿舍脏话连篇;有人在食堂食物味道有一点不对就全部倒掉;有人在图书馆开着手机铃声大声接听电话而丝毫不顾周围的同学还在看书;有人在自习室打着自习的名义而自己的男(女)朋友谈情说爱而不顾别的同学还在上自习;有人为了游戏而颠倒白天黑夜;有人为了评奖评优而不惜伤害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有人为了四六级考试而浪费父母大量的钱报补习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更有人为了考研而彻夜苦读!
我们不仅要问当今大学生的素质何在,修养何在呢?当然也有其客观原因,学校安排了过多的公共必修课却没有开教大学生修身的课程,本专业有过多的充满理论而无实际作用的专业必修课却不教大学生如何修身,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认为修身是我们根本无法触及到的。其实修身可以从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多多参加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活动;从言语行为上约束自己;对别人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古今凡是有大成就者无不是如此,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这样:他习惯瓢泼大雨中奔跑;在寒冷的冬天游泳正是为了打造自己坚韧的意志。
<二>也说师者
著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之大也,非谓有大楼之大也,大师之大也”;《师说》中也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不能不说是十分重要的。
剧中的杨昌济、孔昭绶、徐特立等老师无不在身体力行着传道授业解惑:杨昌济教学生修身;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参加毛泽东蔡和森读书会的讨论;他还为学生的生活着想,主动找学生交流,教会学生“博采众长才能相互验证,固步自封必将粗陋浅薄”的道理;孔昭绶作为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遇到学生犯错时不是以严惩为主而是想办法以更好的方式教育学生;他用因材施教的办法来培养毛泽东这个不同于其他同学的学生,使毛泽东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徐特立更是以简朴的作风从言行举止间影响学生,从被学生叫做徐大叫花子变成被大多数学生所敬重的教师。
而当今的许多老师是怎样的呢?在大多数同学眼里他们不仅是上课来下课即走,而且长长以高傲自居,很少去主动引导学生,教学生求真(当然也不乏真正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存在,只是数量极少)。
梅贻琦还有句话说的很好:“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渴望我们的大学老师,真正能和我们走近一些,多多关心我们的身心发展,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做人之道!
<三>恰为同学
上大学之前,上大学的大哥对我说,上了大学要找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实在非常非常的难,我一开始却不以为然。有一句话说的好,五湖四海皆兄弟,同学之间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就是缘分,在一起就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彼此以一颗坦诚的心交往。而我看到的确实大多数同学之间只是表面上见面寒暄几句,而实际上却形成一种无形的不健康的隔膜;彼此不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是看谁干逃课,看谁吃得好穿的好;看谁游戏玩的厉害,仿若形成一种默契,会玩游戏的就是比别人高明;老土的就是农村人……而剧中同学之间的友谊实在让人羡慕:萧子升主动把自己的钱分给毛泽东;易永畦主动为毛泽东缝补露出好几个脚趾头的破鞋子;看到同学的成绩下降了,都去关心提醒;彼此之间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共同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出谋划策。
如果大学同学之间彼此卸下虚伪的面孔,共同努力,共同学习,则何乐而不为呢?
<四把理想之光照进现实
旧中国时代的内忧外患已成历史的轨迹,悄然尘封,我们没有身在那个时代,无法深切体会到中国遭受列强欺辱的愤怒,但我们却不应该遗忘了为祖国奋斗的伟大理想啊!也许有人会说:“现实点吧,你以为就你很崇高,在现实社会中你还得低下头”。
剧中还有一句话说的非常之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私欲,那人和只会满足于物欲的动物,又有何分别呢?林文忠公有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得何值一题呢? ”
我想就是因为大学生缺乏这种对社会对国家应有的关注,而只注意个人的利益私欲才会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降低。是的,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很多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我认为人可以现实,但绝不能浮躁,我们进入大学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以后找个体面的好工作赚更多的钱,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不要认为这是虚的空幻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人做到了呢。相信自己,让大学对自己真正有用有意义才是自己的责任。
“理想终会照进现实”。
就让我们树立真正的理想吧,这样的理想不要太庸俗,而是崇高的伟大的,能够为社会和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也许只有让理想之光照进现实才能不至于让我们在庸俗的物欲的现实中迷失自我吧!
最后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结尾,以当共勉: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生,齐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直以来,对于伟人,我们只能从他们光辉的事迹中瞻仰他们,效仿他们,缅怀他们。然而,伟人也是人,没有谁一出生就是伟人的。伟人最初也只是普通的人,是他们独特的经历,深刻的思考,大胆的实践使得他们逐步铸炼出优秀的品质而成就伟人的。
九十四年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热血青年,心系国家的安危,带着理想,带着责任,走向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九十四年后,又是一群人,在荧屏上为我们再现了这样一段动人的历史。看了这对历史,带给了我们震撼,更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这两天,看完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真的为之震撼,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少年应有的青春。算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电视剧了。大概是上了初中以后吧,几乎都没怎么看。总觉得电视剧的节奏太慢,一个故事要托好长的时间。这一次,真的喜欢上了这部剧。实在是太棒了!
在民国初年短暂而动荡的岁月里,湖南第一师范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本剧就是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五年半的读书生涯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学习生活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机密相连的切实主题。
其实,它讲的是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经历。本应该跟以前的那些“红色经典”一样的,但是,它又确实不一样,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它将毛泽东这个伟人还原为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毛泽东也曾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是在求学过程中逐步探寻理想,成为一个有伟大抱负的人的。
从中我可以学到很多。
像学习方法,毛泽东很有自己的一套。闹中求静,静中求学。他知道自己性子躁是个坏毛病,于是他在最吵闹的地方学,以求得改进。他看书喜欢圈点批注,只要是他看过的书,边边角角,上下空白之处,都有他的手迹。他认为,看书不做笔记就想没看过一样。他精通国文、历史、地理、哲学等社会学科,但对于数学、理化、美术、音乐这些课程兴趣不大。这是他的一个特点。而当时,他遇上了开明的老师,老师们对他因材施教。我想,这一点,他是很幸运的。
他也提出,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强健体魄。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重视体育锻炼,自创毛氏六段体操。踢足球,只要是他守的门,就没有失过分。当然,这都跟他的理想和抱负关系很大的。他以中国为己任。他说:“我们学生不挺身而出,谁挺身而出?”他喜欢《少年中国说》。认为中国之命运在我少年。
当他带着手无寸铁的不到二百学生军通过超人的智谋冒充两万桂军使得三千全副武装的北洋军阀溃军缴枪,真为他的智慧和勇气折服。时评,通身是胆。这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军事行动。而当他晚年回忆的时候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句:“那是我军事生涯的开始……”
当时的热血青年们,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抱负,奉献精神,奉献生命。
还有就是毛泽东与他的母亲之间的真挚的感情。他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家书,亲手为母亲改顶针,送母亲进城看病,到最后形成对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一种关注。
看了这部剧之后,毛泽东的形象丰满了许多。或许剧中的演员跟我们心目中的毛主席形象上不相似,但是他精神上一定是神似的。
剧中还成功地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形象。少年都是意气风发,教师都是博学明理。

沉浮人世路,跌宕青年心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如果没有看过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这首词也许只会静静地躺在我对高中生活残存的记忆里,不再有任何波澜。第一次播出时,只把它当成一般的革命教育篇,因此便错过了。今年暑假,由于老师的推荐,认真地看了一遍,不得不承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直到昨天看完全集,心中都是充满了感动。
开学第一天,校长孔昭绶便亲自来到宿舍看望同学时,望着一双双期待而又充满力量的眼睛,他不无感慨:“我中华百年积弱,只因大智未开”,鼓励学生们“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效棉薄,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这既是对学生的期待,也是一师的老师们毕生所固守的梦想。学生们或许没有发现,这个夜晚,他们的人生已经开始改变。
修身课老师杨昌济为他们上了第一课,台上是祥和而充满智慧的老师,台下是一颗颗火热的心。“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在之后的五年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正是以自已的行动回答了昌济老师这一问。
他们自强不息。是他们成立了读书会,纵论国家大事,寻求人世真理,一次次的辩论和讨论,让他们逐渐找到了真理。也是他们,或则秉烛夜读,或则本着“野蛮其体魄”的宗旨锻炼身体。还是他们,成立学生军,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们勇敢无畏。在湖南的舆论都被控制,人民都被蒙蔽时,校长敢把“论袁大总统亲日政策之英明”的征文换成对袁世凯的口诛笔筏,敢冒死组织学生集会,一席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讲话,感动了多少人。学生们则找来进步言论,刊印成书散发。也是他们,用鞭炮和烧火棍逼走了三千土匪,保住了长沙城。
他们同样调皮。在雨里大叫,在街头朗读,为了办工人夜学,他们还上街演戏。他们也会坐别人的霸王船,他们巧妙地帮助被逼婚的女孩子,让土财主哭笑不得。
是的,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的思想,他的体魄,他的能力,他的勇敢,让他成为学生的中心,他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但是,这部电视同样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身边的众多英雄形象。校长孔昭绶思想先进,正义凛然,老师杨昌济才学过人,品德高尚,其他老师也同样为人师表,让人敬佩。蔡和森的平和内敛,萧子升的满腹学问,向警予的热情大方,陶思咏的坚强执著,杨开慧的活泼可爱,都让人难忘。在家长当中,毛母吃苦耐劳,蔡母敢于主动离婚,以及舍身救了校长的三爹,都是电视剧的精彩之处。在电视剧的结尾,介绍了剧中人物的实际命运,不难发现他们或则的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参与者,或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则是优秀的老师。其中有不少人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也许仅仅感动还不够吧,我们应该由此进行思考,使其有益于我们目前的发展。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即使到现在,仍然是正确的,少年,是中国的希望。曾经,作为“80后”,我也自信满满,也许有些娇气,有些懒惰,但是我们的思想是端正的,我们是有能力的,我们也是愿意付出的。但是看过这部电视剧,我不得不承认,不论是思想的深度,勇气,还是吃苦耐劳,甚至是智慧,我都比不上先辈。要想负责起中国的未来,让中国永远摆脱“被人耻笑”的岁月,让中国傲然自立,青年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实在是还有太多的路要走。辨明是非,提高自我,履行责任,修身养德,这应该是学生不变的责任。
其实,除了青年,还有很多要反思的事情。扪心自问,与20世纪初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少了什么?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当然不能固守着一切传统文化,只是,有些传统的东西,真的不应该抛弃,中国,永远不会,也永远不能等同于任何一个其他国家。
谁都渴望安逸地生活,可是谁来保证生活的安逸?

《先生》纪录片读后感500字

具体作文!别说空话
《先生》纪录片读后感
《先生》十集系列纪录片片段的光盘,时长36分钟。光盘中是几集纪录片的节选。这几集纪录片,记载着十位从民国时期精挑细选出来的“先生”。细看两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马可·奥勒留的笔触,写下这篇胡言乱语。时刻提醒自己。
从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领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对政治敏感。面对上任后的赞誉,必须头脑清醒,考虑最坏的结果。即使尽管失败,也要尽了心。平等对待每个人。重视真正有学问,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场、资历和年龄。
从先生胡适的行动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现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有些时候,“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先生马相伯虽然到了九十六岁,还可以凭着对国家的使命感发表“一日一谈”。他面对现实。反对专制。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有奉献精神。
先生张伯苓教会我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粪水也可浇鲜花”。实体会被摧毁,但精神不朽。人从事什么职业,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职。尽管面对巨大的悲恸,也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看问题。
先生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作为一名校长,他“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著”。从先生的经历,我要学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为人风格寡言温和,处理大事时果断。不能退却,畏缩。要有勇气,坚忍前进。
从竺可桢先生身上,我学习了求是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在压力下才能展现一个人的真性情。对任何事的表现欢腾都可能是种假象。社会与自然都一直发展。把自己的学问与政治觉悟融会贯通起来。
先生晏阳初的著作促使人在农村做实事。一种公共精神。强调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先生提出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时需被教育。应知道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追求梦想的途中不是什么都会一帆风顺。长处应尽量延长,短处要及时解决,直到可以忽略不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从小就要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终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民主。为了国民的教育,对现实要有批判精神。写文章的标题要适当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从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应属于哪个标签体系,只属于自己。特立独行。主动。有主见。归于佛教。有怜悯之心。东方宗教与西方科学的贯通。
先生陈寅恪博学,学贯中西。人称教授的教授,读书人的老师。他倡导并坚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先生甚至说道,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先生用一种理科思维,一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历史,精确推导,对学问追求精确性,彻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个躬。

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

  “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奉行这种思想,清华大学得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众多卓越、一流的人才,创出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抗战时期,梅贻琦在代表作《大学一解》中理论地概括了这一思想。梅贻琦认为在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梅贻琦《大学一解》)。梅贻琦再《大学一解》中写道“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固已渐为有识者所公认,然不足者果何在,则言之者尚少”。他认为要想实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就必须在大学阶段给学生以充分的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大学着眼于“通识”的训练,才能便于学生在毕业后能接受更高深、更专门的学问或研究。否则,“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大学一解》)梅贻琦自己提出了“大学而不重专门,则事业人才将焉出”的问题,他回答说培养专才“固别有机构所在”,例如“大学之研究院”,各类“高级之专门
  学校”和“社会事业本身之训练”等等。

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 没有一个不成大器读后感

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 没有一个不成大器读后感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本文标题: 梅贻琦大学一解读后感1500(有勇气去做一个最平凡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62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怎么看待草莓印这本书让湍河流走读后感400字(河长爸爸读后感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