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巨婴国的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2 00:48: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1,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1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后感2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3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巨婴国》读后感4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5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巨婴国》读后感字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作者:娜娜

;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001守住个人界限

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凭什么我是你的晚辈,就要任意受你指使?界限感太重要了,人生而平等,不让因对方是你的上级、长辈、领导、师父等,就要一味遵从,你要成为你自己。

002合理表达攻击性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书中有案例会导致生理问题。

生命力天然带着攻击性,如果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力是严重萎缩的。

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

003做真实的自己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为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让家庭不再产出中国式好人的建议:

第一,在孩子还是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让她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

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寻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相反,中国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流露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

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004找到真爱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边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005失控中可控

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时,很多人会特别紧张,以致不能正常做事,不能好好说话。怎么对付这种紧张,一个很容易奏效的办法是给你与外界间添加一个可以掌控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可控的第三者还可以这样理解,失控时找一个你能控制的事物,而将失控产生的焦虑转移到可控第三者上。

但为什么会失控,关键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没有处理好。当我能处理好之后,这份失控乃至焦虑就可以得到根本转变了。

005注意巨婴心理

六个月前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以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也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上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巨婴,是成年的婴儿。别到处找妈,别总是希望有人照顾自己。学位对于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有人帮你擦屁股。

006不要太孝顺

孝道就是在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不是基于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成为他自己,而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中心,成为父母期待中的那个虚假的人。

孝道并非仅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们的对真自我的恐惧。真自我,稍深一层之欲望,与彰显自我的张力,譬如物欲,性欲与攻击欲,更深一层的是爱的运动。

007不要太懂事,不要怕麻烦,不要太优秀

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然后去爱,就不再容易觉得的是付出。

热情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这时你会体验到,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

中国式养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可是如果你真想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008深入关系

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初期和妈妈关系的质量很重要,决定了一个人和其他万物建立起关系的质量。

009避免二元对立

人性自身即是答案。

真爱必须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这里有两种境界: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我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可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削茧——认识到,而后不再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补充:这本书还有很多负面的案例,大多是由于巨婴心理造成的严重后果,例如自杀、**等等的案例。希望我们都能心理健康,做真实的自己。

《巨婴国》读书笔记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否则关系难直接愉悦你。这意味着,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爱与恨、怒与乐、丑与好,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若严重做不到这一点,关系就会让你很累,你必须要找到大块独处时间,不必考虑任何人,才能得到休息。——自爱是一切的基础。《爱的能力》
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你必须自己开始 。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 ,那么对你来说 ,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
你必须也只能从你自己出发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 ,你需要展开你的各种能量 ,与其他能量体建立链接 ,这份链接越饱满 ,你就越能发现 ,自身的能量是好的 ,别人的能量也是好的 ,当这份链接达到极致 ,所谓证悟就会发生 。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 ,关键在于 ,他与其他存在是否有活生生的关系 。我没使用 “深刻 ”这个词 ,因头脑层面的深刻会是贫瘠的 ,而活生生的才是真实的 。生动先于深刻 。如果只有深刻 ,而缺乏生动 ,那么这势必意味着生命的贫瘠 ,也即链接感的匮乏 。

头脑很容易追求二元对立 ,头脑会对事物进行评判 、分等级 、追求纯净或深刻 。但若头脑能安静下来 ,身心都呈打开状态 ,那么一个人可以和任何看似普通的事物建立链接 。所以 ,大师们常说 :修行 ,就是该吃饭吃饭 ,该睡觉睡觉 。——《当下的力量》
热情流动起来后 ,你才能享受到 ,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 ,这时你会体验到 ,谁付出谁索取 ,谁对谁错 ,都没那么重要 。深切体验到这一种感觉后 ,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段感慨 :放下对错 ,只有爱恨 ;放下评判 ,只有感觉 。这真好 。世界在摇曳生姿 。所以关键是 ,享受流动 。——爱
若要寻找真正的支撑,我们必须回到内在,回到自己的心。
能力来自于你与相关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而不是其他,特别不是因为你太牛逼。

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是投入,经由时间与精力的累计,你与这一事物的关系日益深厚,你逐渐掌握了它,与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于它的存在相遇的副产品。

能力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建立关系时,比努力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你不是自恋地将自己意愿强加在这一事物之上的,而是臣服于这一事物。不是你个人太牛逼,所以掌握了这一事物,而是你臣服,放下自恋,放下预期和判断,放空自己,然后你就可以与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这份相遇,说夸张点,都意味着,你遇见了上帝。
能持续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对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个事物,但只要我持续努力,并且尊重这一事物自身的规律,我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起很好的关系。
只要持续努力和付出,世界会回应。不可能事事顺心,但世界基本上有一个规律在——努力,不会错!

多付出努力,就可能会有效果。你持续地发出声音,世界回应你的可能性就更大。

当然,有些努力,会面临败局,即,不管你怎么努力,你的一个具体意志看来就是不能实现了。这时候,你需要承认这一点,放下执着,收回你在这个具体意志上的能量,转而将这份能量投注到其他事情上。
当事情不能如愿时,绕一个弯,就可以有新的方法出来。
要知道一个渴望变成现实需要时间上的投入,需要空间上的策略。在这个时空节点上受阻了,可以在时间上更有耐心一些,并可以想想,让这股能量在空间上绕个弯、回个头,或者暂时后退一下,最终还可能会找到解决办法。——万事皆有方法。

如果有比较成熟的自我,你便会知道,只要有耐心,总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想办法。当然,你再厉害,也不会完美地掌控你的人生,但你会知道,可以基本上掌控你的人生。

好好去投入,在时间上持续,在空间上延伸,事情会逐渐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耐心和投入是关键,没有它们,就算有所成就,也是个粗糙玩意儿,有了耐心和投入,成果就会趋向完善精致辉煌。

关键是细节,美好的事情都由地道的细节构建而成。地道的细节,必须投入且专业。
成熟的心智,需要基本的信心——我相信持续的投入会转化出我想要的东西,虽然这事不一定会发生,但我越投入,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在投入过程中,我的心得到了淬炼。

人需要一个空间,展开自己的心,将内在的种子,投射到外部世界上,然后观察外部的结果与自己内心的律动,回观自己而淬炼自我。——练习元认知
自我完整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基本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而如果出现挫折,也能客观对待,既不容易归罪别人,也不容易怪罪自己,而是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有一个疗法叫森田疗法,它是日本人森田正马发明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有一些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的所谓情绪、情感或者生理状态有些失控是,怎么办?

你顺其自然,同时为所当为。为所当为,就是继续做你该做的事情,也即,让所谓坏的、失控的情绪或者生理过程去进行,然后你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该工作就工作、该吃饭就吃饭,经常这样去执行就会奏效。

为什么森田疗法会奏效呢?因为森田疗法里“顺其自然”的核心就是接纳和驯服。
顺其自然里藏着一种很深的东西,就是接纳。这意味着你接纳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充满恶意的和自己对着干的魔鬼,而把它视为一个中性的甚至好的东西,让它发生就好了。

当接纳真正发生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一种整合正在发生。
从根本上来讲,成长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历程,你最初因为能力、思维的限制,不断地使用分裂和切割的机制,把身上各种各样不舒服的东西、控制不了的事情,都切割成是外部世界的、坏的、邪恶的。但随着成长,你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是外在世界的邪恶、黑暗、失控,其实都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最初你会认为失控是恶的,控制失控的力量是恶的,而且在你身体之外。但随着了解越来越深,你就会发现,原来没有这个恶存在,而所谓的恶其实就是你自身切割出去的一个东西。

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其实就意味着光明重新照到了失控的黑暗力量之上,最终,你可能会觉知到,外部世界的恶其实就是内心切割和分裂的结果,是内在的恶向外投射的结果。

由此,我们的内心不断地从分裂走向整合,最终我们就知道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是一回事。

不管是否意识到,我们其实都是走在这条路上的。——关于成长
能看到自己的责任,也能看到别人的责任,而更关键的是,无论事情如何不顺,都不攻击自己,而是如实看待自己,安抚自己,并寻求支持。

挫败发生后,健康方式是:事情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归因外界;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寻求他人的支持,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以流动。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何种情绪,都会自爱。——自爱
温暖有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一个健康的家族,遇到灾难时,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安抚受伤的心,以度过艰难阶段。
最好的安全感,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信任,是可以轻松地活着当下,和万事万物随时构建链接。
成熟的两性关系中,两个人都可绽放。
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真实
敌意会激起敌意,而善意会激起善意。

当你有敌意的时候,外在会被感知到。

无论遇到什么事,去觉知你的敌意,用你的善意去化解。——《第三选择》
我不听话,并不意味着我恨你;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只是,我是我,你是你。即,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坚持自己,又表示爱意。——《少有人走的路》
意见不同,观点不同,选择不同,但是并不代表我不爱你,因为我们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必然有自己的选择。

无论如何都要爱且坚持自己。
需要学习尊重个人空间,不要求别人听自己的,自己也不必去听别人的。不管你是谁,多么有理,我都得尊重我自己的感受,做出我自己的选择。

活出真自我的人,势必是最有爱心的。

自爱才能爱人。
每个生命都该是独立自主的,而这意味着,每个人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从根本上,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所谓做自己,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生命的意义。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上,都可能会发生权力之争。所以自由民主极为重要,其核心价值就是,在自己的事上,自己说了算,而共同的事情上,则都要有博弈资格。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能力,都须学习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爱自己,尊重别人。 ——边界《过犹不及》

孩子,特别是婴儿,他们不能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这就需要我们去敏感捕捉,并尊重他们。越能看到他们自己的意志,我们自己的权力欲,就会越少。
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
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每个人,能共情别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

看见,就是爱!!!
最累的人,是什么都不做的人。

这种累,是源自内在的交战。他们一方面无比渴望和人或事链接——这一点并不容易觉知到,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恐惧建立任何链接,所以要压制着链接的渴望。

链接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求,要压制它,那将耗掉大量的能量,所以累由此而来。

相反,有意义的忙,反而可以是一种治疗。

我们都知道,做你自己喜欢的事,不仅不容易累,还可以越做越精神。因你投入到事情中时,你和事情就建立了链接。

同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也可以越来越享受,这也是有链接的发生。

链接意味着关系建立了,关系成为一个通道,而关系双方的能量在这个通道中流动,这份流动着的能量,是最好的滋养。

冥想和静坐,也是极好的滋养方式。看似孤独,然而这时候的孤独其实是有深度链接的。若能在冥想和静坐中将念头熄掉,那将是最佳滋养。或者说,用滋养这个词,已不足以来形容了。

深度睡眠,也可以很好地滋养一个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滋养方式,当然,也有人深度睡眠极少,甚至接近于无,那一定是这个人的头脑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的运转,他不敢沉静下来,沉静中他会碰触自己内心,而内心中的痛苦,他认为会淹没自己。

若在人际交往中不自然,深入觉知的话,会发现是渴望链接又抗拒链接的矛盾,在损耗着自己。心不动,感觉不动,而头脑在妄动。——《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习惯性的迟到,包含着一种很深但却不容易觉知的心理——尽可能多地待在我自己的世界里,尽可能少地进入别人的地盘。因为,进入别人的地盘,会有失控感,会不自在,以及其他种种不舒服的感觉,根本性的感觉是——别人的地盘不欢迎我。]

[习惯性的早到,尤其是早到比较久,是一种顺从。从社会功能上讲,早到貌似比迟到好一些,因不会招人烦。然而,迟到者因追求强力控制,常常会发展出强大的意志和能力,所有容易有世俗的成功,而习惯性早到者过于考虑别人,意味着将控制权交给别人,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中总处于被动一方,反而影响他们取得成就]

静下心来,去看看,你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元认知
无论起点如何,我们都要学习如何让自己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即意味着,我不将当下的外部世界视为敌对的,也不逃避自己内心的情绪,而是和当下融为一体,这种融合,即爱,或者说,比爱更大。特别是,比正能量要大很多很多。——《当下的力量》
一个能量体,要向外伸展自己,每一个伸出去的触角,如被另一个能量体接住,链接就由此建立,于是这个触角,这份能量,就被看见,就得到了祝福,它由此变成了生的能量,在体验上,就是色彩缤纷的;但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得到回应,它就会变成黑色的,即攻击性,即死的能量。这份黑色的能量,如果继续向外伸展,就变成破坏性,如果不向外,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变成对自己的不同程度的毁灭。

所有说,神与魔的区别,生与死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能量体能否被看见。

看见,就是爱。所以,爱,就是答案。——《第三选择》
小孩子生气、伤心的时候,不用讲道理,就是过去抱抱他,他很快就好了。我觉得这是因为“看见”,所以孩子的能量就流动起来了。大人也是这样的啊,情侣吵架,如果有一方不去跟对方理论对错,就是抱一抱(去理解),也会停止吵架啊。

人需要被看见,大人小孩都一样,需要被看见,倾听,关怀,理解。——《第三选择》
看见就是爱!!——去看见,去理解,不是去分辨对错。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
你的内心深处是怎样的,这极为重要,看清楚,你可以更好地做选择,你的选择,最终决定了你是谁。——自爱就是自我看见。

作为一个能量体,如果不被看见,那就会成为黑色的,而如果被看见,那就会被照亮,所有,爱,就是答案。
作为一个能量体,你可以照亮你自己,当你做每一个选择时,它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权力欲,它是出于生的能量,还是出于死的能量,这极为关键。当你有意识、有觉知地选择爱、选择生时,你就照亮了自己这个能量体,荣耀了你自己。

你每一个主动的选择,都是这份能量在表达。所以你如何选择,就是你的生命的根本所在。

并且,必须是主动的选择,即你作为一个能量体,带着主体感而伸展,这时你才能感受这份能量的存在,然后才谈得上做选择。如果都碰触不到这份能量的存在,选择就意味着是被动的,也就没有意义,转化也就不会发生(神性与魔性之间的转化)。这里谈到的能量,可以说是人性,也可以说是存在,或者是道……

所以,主动地、带着主体感地去做选择,很重要,这才最终塑造了你是谁。——积极主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最重要的自由,或者说自由的真谛,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在这个历程中,你看似是与外界作战,其实是借此来锤炼你的自我。一般的自由观,认为妨碍自己自由的是外界,但其实真正妨碍自由的,恰恰是你的自我。
我总讲成为你自己,完整地成为你自己的历程,即英雄之旅。这至少需要两点:一、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由此,你将难以观察的内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将电影胶片投射到屏幕上,这样你才能观察到,你的心是怎样的;二、深入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可能是以其他的形式感知,比如说焦虑、紧张、担心……),最初你不可避免地会认为,是外部世界让你恐惧,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万事万物都可让你成长

【当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是需要反思成长的时候。

当有事情发生时,无非就是接纳臣服与改变,而如果有负面情绪,那么自己的内心一定有什么在抗拒,是自己小我的展现,寻找出来,你就更多的了解了自己,从而获得了成长。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然后成长。经历的越多,你感受到的就越多,自然成长就快。】
这个历程的关键,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能触碰到你自己真实的、看似恐怖的人性。英雄之旅,不是一颗小树拼命长成正能量满满的大树,而是同时也深入黑暗汲取能量的完整大树,它的树冠伸向明亮的天空,树根则扎根黑暗的大地。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碰触痛苦与黑暗。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并且,真碰触到时,会发现痛苦中有馈赠,而黑暗即是力量与生命。——共情
自性化历程。即是,将整个世界,聚于己心。你在漫漫旅程中,发现外部世界与内在世界是一回事。你把自己的心展开在世界上,又将整个世界的图像聚于己心。——外部世界的好坏是自己内部世界的投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自己的觉醒。你意识到了,你先觉醒,而不是你觉得别人问题太大了,然后逼别人觉醒。尤其不要因意识到妈妈对婴儿的致命影响,就指责她为婴儿的一切问题负责。相反,真正需要做的,是爱护她,给她宽松有爱的环境,她有了爱,就可以更好地传递爱。

所以切记一点:自己的觉醒就够难了,逼别人觉醒更难。

并且,你觉醒了,会带来整个家庭的转变。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去看见,去理解,去接纳,然后一切自然就会改变。——《第三选择》
【核心自我】

个人成长中, 核心自我的诞生, 是一个超级里程碑。

核心自我诞生前, 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 譬如, 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 似乎别人的评价定义了你是谁, 你会极力调整自己, 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 这种时候, 你是没有自由度的, 别人的 评价, 会极大左右着你。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 环境的变化, 还会激发你的反应, 但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 由此, 你有了 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虽然我们总强调锤炼, 但必须得说, 核心自我的形成, 总是取决于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质量。 若有 一温暖且能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 你会感觉到, 心灵在迅速成长。 突然一天, 你发现, 自己不再被 外在环境中的苛刻评价所左右, 那就意味着, 你终于有了自我。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地描绘了核心自我: 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 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 它会摇晃, 摇晃是一种呼应, 但只摇晃, 根基不被动摇。
不过, 必须说的是, 温暖、 互动的关系很重要, 但同样重要的是, 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 而不是依赖, 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 抱怨和攻击。

核心自我的建立, 最初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之上: 我是好的。

这种“ 我是好的” 的自恋感, 是一种凝聚力, 可以将关于自我的各种信息凝聚在一起。 可以说, 这种自恋是一种向心力。
此外, 基本的控制感极为重要, 我们只会将自己能掌控的信息, 和自我粘在一起。 如不能掌控的, 我们倾向于切割和分离。

一旦“ 我是好的” 这种感觉攒得够多, 核心自我得以建立后, 我们就有了这种感觉: 形势无论怎么发展, 我都相信自己能掌控局势。 此后, 自我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扩展。

绝对不能接受批评的人, 是 因“ 我是好的” 这种基本自恋都未形成, 所以一点点“ 我是坏的” 的信息就可让他的自我破碎。

核心自我的养育, 其实就是, 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 允许你的能量, 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 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相反, 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听话, 那么孩子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内核在, 核心自我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 并且, 既然父母的话 决定着你是谁, 那么自然, 你在长大后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话, 所以别 人的话就如同惊涛骇浪一样, 可以引起你极大的反应。

这也可以解释, 当今文化下, 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在乎别人的话, 因为听话教育会让我们普遍形不成核心自我。

——————————————————————————————————————

容器, 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术语。 他说, 好的心理医生, 能做一个好的容器, 给来访者的 情绪、 情感、 感受与想法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空间。 好的父母对孩子亦如此。

怎么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 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 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 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 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 一个人可以很放松, 可以做自己。 并且,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 在这个抱持性空 间里, 他有空间可以观察自己, 也有空间观察别人, 因而可以变得更从容。
做事时,重要的不是头脑多聪明,而是让能量流动起来。能量流动起来后,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何方,这就是所谓发挥,而超水平发挥,都意味着能量充沛而顺畅地流动。但能量流动需要空间,如头脑总是在妄动的话,就意味着能量一直在被切断。

即一切事物都在发出它们的呼唤,让这些能量流经你的心。——《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真爱,源自真实。

用假自我建立关系的人,会觉得,自己是假的,自己以此构建的关系也是假的,因此想毁掉这一切。

所以,我们必须勇敢,拿出真实的自己,去投入到关系中,我们也必须有耐心,给对方自由,信任对方的自发反应。

真爱,必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爱,就是“我”与“你”相遇,只有真实,才能相遇。但是,假若我觉得“我”是坏的、黑的,那么我会惧怕与“你”相遇,不然你看到“我”的真相怎么办?

甚至是,我虽然渴望着与一个“你”相遇,但我由衷怀疑,作为一个爱者的“你”存在吗?

但,真相遇时,“我”与“你”都被照亮,并发现,我就是你。——自爱与真实
好的两种境界: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听说《巨婴国》下架了,活该且惋惜!

因为朋友圈一篇“向上管理”的文章推荐,才看了 武志红的《巨婴国》 。据说这书火得一塌糊涂,现在又被禁下架了。看完却很是纠结——少找的又喜又厌。

先吐槽缺点。就事论事,粉丝留情。

唯心。 尽管自己对西方神秘学半信半疑,对中国玄学比较推崇,但看到《巨婴国》满书拿解梦、能量团、幻觉想象,讲心理、解读社会现象,都有点食欲不振了。

牵强。 一旦书名叫“巨婴”(成年婴儿,身体发育为成人,心理水平还在婴儿阶段),所有不良现象,全部归罪为巨婴。从帝王到雷锋,从陈光标到周星驰,太过强加。另外,多用非主流文化诠释观点,如国画缺乏昂首挺胸,牵强外行。

极端。 如果为论述观点创造“巨婴”概念,倒还无所谓,但为了证实巨婴“毒害”威力巨大,不断攻击孝顺、攻击集体主义、攻击好人包括自己,最后上升到攻击法律,未免太极端了。传统文化中挑刺糟粕可以,别把文明美德全盘否定。

啰嗦。 整书结构散乱,像一篇篇文章拼凑汇集,许多案例和观点重复出现。如对岳敏君画作的褒奖,对24孝的抨击,对岳飞父母权重的论述,对集体主义偏激面的举例……都出现多次。

缺乏指导。 全书整合大量案例和“巨婴”归纳,但很少提及如何改善这些现况。冒昧推测,如果都像书中所说,人人拒绝“孝顺”,摒弃“集体主义”,该喜就喜,想怒就怒,尽情舒展自我个性,世界是不是会更加冷漠、乱套?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列举这么多缺点,也该实事求是说说本书优点。

作者洞察力超棒! 这点不可否认。“中国式好人”的特征,中国家庭关系,难以调和的婆媳矛盾,对孩子的施压教育……对当今社会现况总结,确实形象。举例:

作者对情感、家庭的观察很到位。 诸多家庭问题,根源或许就在这些方面。所以,通过书中对某些现况的阐述,确实能获取一些预警。再有对“好人”的观察:

也特别形象:按部就班生活,不习惯固定程序打破。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少。投入大量精力,保持若干爱好。看似包容有爱,实则封闭僵硬,通过灭绝自己的需求和声音,来维持“好人”形象,希望对方有所回应,甚至感恩戴德……作者说他就这样,我觉得自己也占不少,估计大家也或多或少。

现况浮出水面,才可能起到预警作用。长期自我压抑封闭,会形成恶性循环,随程度加深,做“好人”的代价将是伤害自己。借本书留意到这些, 对照反省、自我减压,也不失为一种另类治愈 。

所以,对于《巨婴国》客观评价:火爆畅销又被禁下架。部分现象总结值得一看,或有解脱减压作用;至于概念、观点和赘述,快速阅读、轻描淡写对待吧。

注:图片源自网络.推荐看过且认为不错的书!
本文标题: 对巨婴国的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27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何以为家电影读后感作文(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月亮与六个便士读后感1500(《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