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的故事读后感作文(《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15 07:36: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头发的故事是鲁迅写的,他究竟想讲什么故事?我们一同去看看,顺便写点感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头发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作文(《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头发的故事是鲁迅写的,他究竟想讲什么故事?我们一同去看看,顺便写点感想。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头发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因为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先生说。

  在鲁迅先生的《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这个人物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中国人“头发”历史的讲述与评论。他真得是在谈论“头发”吗?

  ――其实不然!在看似简单、平淡无奇的“头发故事”背后,却暗藏了先生对辛亥革命的一声长叹:中国的革命,不彻底啊!

  这并非是后人对先生思想的无端臆测。事实证明,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彻底。否则,人们为什么还像清人一样思考问题呢?小说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新”社会中人们的旧思想。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是N描述的北京双十节(旧国庆节)的情形。“挂旗”已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在“懒洋洋地踱出”的“国民”心中,“国旗”已成了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他们没有将“国庆”放在心上,更别提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了!

  “几个少年……连尸首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现在他们的坟墓……渐渐平踏下去了。”这就是“国民”眼中的革命烈士!他们心中何曾有过“烈士”的概念?没有过!根本没有过!中国的旧思想里是没有“烈士”这一条的。

  是的,辛亥革命,革掉了反动的旧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一个“中华民国”,革掉了人们头上的一条辫子,却革不掉“国民”的封建思想。为什么有人说这一次革命“虽胜犹败”?恐怕就是这原因。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N先生的叙述和叙述性首先在于其历史性,通过双十节的时间因素、北京的地点因素、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古代的刑罚、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杨、长毛、辫子、《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等),将其叙述锚定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其次,其叙述性在于人物,历史中的个人(“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尤其是关于N先生这个“我”的无发之灾的遭遇的叙述)遭遇,在历史、历史中的个人的叙述中,都隐含了一个时间点,只要有时间的点,就必然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他的叙述也就是从这一时间点向前的运动,这个时间与历史、现实、未来联系在一起,预置了一个读者解读的结构。当然,这个结构是语言结构表现的文化的结构。因此,N先生的叙述,其实质是对于历史的叙述,是他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的对于历史的叙述。

  不用仔细研究就可以看到,在N先生的叙述中,作为叙述单位的,不是行动的序列,“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是关于革命者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迹,而是“我”的观点,同样的,关于“我”的没有辫子而遭遇的事件的叙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关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推动叙述前进的并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关于历史的独特的观点。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头发的故事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头发的故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头发的故事作文1

  我的头发长长的,黑黑的,美呆了,抓起来一大把一大把的,可多了!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有一头美丽的头发,头发又长又黑,好像从山上飞流直下的一缕瀑布。在梦里,我看见她走向梳妆台那边,拿起一把漂亮的木头梳子,在镜子面前一下又一下地梳着。可是,有一段头发怎么梳也梳不开,原来头发上有个巨大的结打在那里,就像河中间被一块巨大的石头挡住了,不让水流下去。那个女孩梳了很久也梳不开,她很着急地说:“为什么我的头发上会有这么大的死结啊?”她使出了吃奶地力气来梳,可是怎么也梳不顺。那个女孩已经梳得不耐烦了,她非常生气地说:“我头发上那个死结让我好生气哦,这个死结真讨厌!我要把它剪掉,不能毁坏我美丽的形象。”头发上的那个结听了,气急败坏地女孩说:“你既然讨厌我,我也讨厌你,我走了,我可不想待在这。”说完,有结的这段头发从小女孩头上跳下来,走出了大门。女孩似乎在后面尖叫,可那段头发却不理她,只管自己走的远远的。

  女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少了这段有结头发,觉得自己变丑了。她在镜子面前发呆了好一会,决定去找那段头发。她找了好久,后来在家边上的小秋千上找到了那段头发,它真正那边呼呼大睡。女孩叫到:“头发,头发,快醒醒,我来认错了。对不起,我不应该对你发我,请原谅我。”头发被小女孩叫醒,听到了她的道歉,它原谅了小女孩,回到了它原来的位置。小女孩回到家以后,用柔顺的洗发液洗了个头,吹干后,再用梳子梳头,发现原先打结的那段头发居然梳通了。她那头漂亮的黑发,又重新闪闪放光了。

  梦醒后,我摸摸自己的头发,我心想:我一定要好好爱护我的头发,让它闪闪发光。

头发的故事作文2

  它是一根很特别的头发,生长在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姑娘头上。它又长又黑又亮又滑,它十分愿意住在这个小姑娘头上。因为小姑娘很会打扮:扎一条辫子,上面系了朵粉嫩嫩的“桃花”,还戴了个蝴蝶结粉色头箍。哦,对了,小姑娘叫“冰纯”。

  为什么说它很特别呢?因为它不光漂亮,而且十分聪明。为什么只有它聪明呢?因为小姑娘的大脑特聪明,而它生长的地方正好是大脑中最聪明的地方。由于这个大脑一天一天地加力量,变得更聪明,但聪明过了头,小姑娘会头痛,这些多的力量也没用,大脑就从最聪明的地方把多余的一点一点排斥出来,正好给那根头发吸收掉了。

  一天,小姑娘放学回家,乘公交车。

  小姑娘后面坐了一个妈妈和她上幼儿园的小女儿。那个小女孩叫“玲玲”,玲玲很不懂事。

  一上车,玲玲就被冰纯头上那朵桃花饰品吸引住了。她不断地去玩冰纯的头发与饰品,她还不停地大喊大叫,一车人包括冰纯都讨厌她。

  那根头发下意识地把“根”扎得稳了些,又稳又深。而它旁边的另一根头发妹妹却依然呼呼大睡,随意地放纵自己。它对妹妹说:“哎,妹妹,快把根扎稳、扎深些!”妹妹打了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我的老哥呦!亏得你获得一个‘聪明发士’的称号!真不如我这个小妹子!哼呦,论长相,我也比你水灵灵!”它不紧不慢地说道:“那你看好吧。我先躲躲。”妹妹伸了个懒腰,又睡了。

  果真,玲玲乘妈妈不注意,拔了一根冰纯的头发。那头发正是它的妹妹!妹妹惊醒了,绝望地叫着,呼喊着。它真后悔没听聪明哥哥的话。

  冰纯呢,一下子转过身,叫道:“阿姨,我忍无可忍了。”她气愤地告诉玲玲妈妈玲玲做的事。

  “没错!还有……”旁边的一位学生说,她是冰纯的朋友、同学,叫“蜜延”。“我赞同!你女儿……”另一位学生(冰纯同学、朋友)说,她是“洁亦”。这时纷纷有学生(可能是外校的)出来“举报”,还有大人们。

  聪明头发越来越聪明。从此,她看透世界。

头发的故事作文3

  这天,妈妈对朵朵说:“你的头发太长了,都到腰部了,去理发店剪一剪吧!”

  朵朵到了理发店,理发店的阿姨拿来剪刀,咔嚓咔嚓,头发撒落一地。一阵风吹过,其中的.几根头发飘上了空中,落到朵朵好朋友跳跳家的花园里。

  中午,天上下起了几滴雨,不一会儿变成了倾盆大雨,那些黑头发中一个叫欢欢的头发抱怨道:“我们本来不容易被看见,这下好了,在草地上,说不定被人家看成了草割掉,那该多疼呀!”

  雨终于停了,善良的小草姐妹们停了黑头发的诉苦,说:“这样吧,你们躺到我们身上,让我们把你们弹到跳跳家去玩一玩,怎么样?”黑头发们开始有些不同意,因为它们怕被人踩到,那可疼了。

  这时,来了一个头发极少而且已经花白的老奶奶。老奶奶眼力可好了,可以看到几米外的东西。她一眼就发现了黑头发,惊喜地捡起来:“这么多黑头发呀,我的头发少,这些头发可以给我接发,把头发养多。”老奶奶欢喜地带着头发回了家,请人把头发一根根地接上去。

  一根爱美的头发说:“我可不愿意给这个老太婆当头发。”其他头发也这样想,就在老奶奶的头上扭啊扭,可是怎么也扭不动。这时,一根聪明的头发说:“有了,我们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让老奶奶觉得疼,自然就会把我们剪掉。”它们拉呀拉,老奶奶一点儿也没感觉。老是跟爱美的头发吵架的钱钱开口了:“我们在这儿尺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折腾?”爱美的头发说:“我就是觉得心里很别扭。”

  这些话不知怎么的被好心的老奶奶听见了,她就把头发拆了下来,问:“你们想去哪儿?”头发们想了好久才回答:“我们想去找个小姑娘,住在她头上。”老奶奶找到了跳跳,跳跳高兴地说:“好哇,我正想要接发呢!”

  头发们就这样安心地住在了跳跳的头上,每当跳跳和小朋友们玩耍嬉戏的时候,头发们也高兴得一跳一跳的。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头发的故事》通篇流动着愤激的情绪。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时,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鲜血,何以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会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义者,在这时,他不免要为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故人们而深感悲凉了。他们中,有的虽尚年纪轻轻,便“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有的“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有的“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 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n先生的感慨让我们想起《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革命后的情形:“……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没有给民众实际利益,难怪民众对革命节的纪念十分冷漠了。如 n先生所述,再进一步追溯,其实民众并不了解什么是革命。这样,他们与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 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篇二: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因为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先生说。

在鲁迅先生的《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这个人物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中国人“头发”历史的讲述与评论。他真得是在谈论“头发”吗?

――其实不然!在看似简单、平淡无奇的“头发故事”背后,却暗藏了先生对辛亥革命的一声长叹:中国的革命,不彻底啊!

这并非是后人对先生思想的无端臆测。事实证明,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彻底。否则,人们为什么还像清人一样思考问题呢?小说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新”社会中人们的旧思想。

“早晨,警察到门,吩咐:“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是N描述的北京双十节(旧国庆节)的情形。“挂旗”已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在“懒洋洋地踱出”的“国民”心中,“国旗”已成了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他们没有将“国庆”放在心上,更别提他们对革命的态度了!

“几个少年……连尸首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他们……现在他们的坟墓……渐渐平踏下去了。”这就是“国民”眼中的革命烈士!他们心中何曾有过“烈士”的概念?没有过!根本没有过!中国的旧思想里是没有“烈士”这一条的。

是的,辛亥革命,革掉了反动的旧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一个“中华民国”,革掉了人们头上的一条辫子,却革不掉“国民”的封建思想。为什么有人说这一次革命“虽胜犹败”?恐怕就是这原因。

篇三: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 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

《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 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篇四: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头发的故事》放在中国小说的长河中看无疑是最特殊的。它的特殊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它也是一篇第一人称叙事小说,全文共二千三百余字,其中叙述语句总共只有二百五十余字(这个字数包括了对话前的诸如“他说”、“我说”等引导语),“我”的话才三十五字(包括标点符号),其余二千余字都是一个被称作N先生的话。

二百余字的叙述语言,第一句讲“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讲了撕日历及一句随便的感想,接下来的叙事交待了N与我的关系:“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然后是最长的一段叙述,这段叙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对他的态度:“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此后的叙述就只是对N谈话中表情、动作及“我”的动作的简略描写,诸如: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

“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

由上引文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这篇小说在两个人物“我”与N先生之间没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情节,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只不过是N先生因双十节而发牢骚,待到他发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告辞而去。小说中也没有通常的所谓人物性格描写,仅有的一段描写其实是“我”对于N先生的评论: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是对于中国古代传奇、话本小说传统的彻底决裂。中国传统的传奇、话本小说,故事情节无疑是它的生命,情节的发展就是故事的展开,故事的完成就是情节的终结,故事与情节是一致的。不仅如此,欧洲近代小说的纯文学传统也是要讲究故事情节的,鲁迅的《头发的故事》显然也不是对于欧洲近代小说传统的借鉴。《头发的故事》的兴趣既不在编织精巧的故事情节,也不在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它的中心指向一个人物的独白式话语,《头发的故事》显然是一篇小说传统之外的小说。

这篇小说的构成依赖什么?

第一层次,显然是亲身经历的叙述样式,他叙述的是他的亲身经历,具有明确的时间、视点,而亲身经历这一点,为叙述提供了一个叙述的真实性的道德的证据。在叙述的第一个层次里,“我”与N先生形成一个对比:这是两种人的对比,一个有历史记忆,尤其是辛亥记忆,一个则无,一个通世故,一个不通世故,一个是有声而喋喋不休的,他正好是少数的,是不通世故者,虽然喋喋不休却无力,一个是沉默少言,他正好是多数,是世故的表现,虽然是沉默的,却是沉默的多数,是强大而有力的——正是他拥有对于N先生的评论的话语权,这两类人对于辛亥革命的感受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是这篇小说的第一层次上的结构原则。[13]

第二层次是N先生的叙述,N先生的叙述是《头发的故事》关注的中心。从第一层次看,N先生的话只是对话之一部分,是人物话语,但是这个人物话语其实是小说的主要部分,所以必须单独考察这个层次。

N先生的话其实也是叙事。每个小说家都会在其小说中叙述其认为可叙述、值得叙述之事,这个可叙述之“可”,值得叙述之“值得”,也就是叙述性的问题。所谓叙述性在叙述学理论研究中不同的看法,罗伯特?斯柯尔斯从阅读反应角度理解,认为叙述性就是“释义者从任何叙述中介所提供的小说资料中构筑故事的过程。一篇小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式是叙述文本,它只能给我们提供引导,而要靠我们自己的主动的叙述性去完成形成故事的过程。”我们不妨从从阅读反应的立场仍回到文本立场,文本中介只有提供了这种引导,读者才能阅读解码,或者说,作者在编制符码时就有一个编码规则,这就是文本中隐含的叙述性,文本中隐含的叙述性在很多时候与读者一致,但也有很多情况下,与读者不一致,在文体发生变革的`时期,这样的情形尤其普遍。

N先生的叙述和叙述性首先在于其历史性,通过双十节的时间因素、北京的地点因素、历史人物、事件(中国古代的刑罚、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杨、长毛、辫子、《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等等),将其叙述锚定在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上;其次,其叙述性在于人物,历史中的个人(“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尤其是关于N先生这个“我”的无发之灾的遭遇的叙述)遭遇,在历史、历史中的个人的叙述中,都隐含了一个时间点,只要有时间的点,就必然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他的叙述也就是从这一时间点向前的运动,这个时间与历史、现实、未来联系在一起,预置了一个读者解读的结构。当然,这个结构是语言结构表现的文化的结构。因此,N先生的叙述,其实质是对于历史的叙述,是他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的对于历史的叙述。

不用仔细研究就可以看到,在N先生的叙述中,作为叙述单位的,不是行动的序列,“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这是关于革命者的叙述,在这个叙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迹,而是“我”的观点,同样的,关于“我”的没有辫子而遭遇的事件的叙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关于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说,推动叙述前进的并不是故事情节,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关于历史的独特的观点。

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到,在“我”的叙述中被普遍使用的各单元的关系就与传统的小说大异其趣,既非故事的进展,也非人物的性格的结构,而是对比这一散文、诗歌中常用的结构原则。前面已经指出,第一层对比是“我”与N先生的对比。

第二层对比是N先生话语中的各种对比。

N先生的话语中第一重对比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与大众记忆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一般群众中已经忘却:

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但是历史上辛亥革命其实是无数烈士用生命、鲜血换来的:

“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

“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

社会记忆中的辛亥革命,它在一般群众中已经成了听令而挂一天的“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一场革命与“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烈士的献身与平塌的坟墓,对比触目而诡异。

辛亥革命的纪念形式与辛亥革命中的牺牲者的被忘却这两段叙述中没有叙事上的连续性,它们在小说中的连续性依靠的是对比原则。

讲完辛亥革命后,接下来一下子跳到头发的事件,先讲历史上的刑罚,再讲到满清入关的“拖辫子”,然后讲到洪杨时的辫子的遭遇。满清入关为了辫子曾经有过激烈的反抗,而待到“顽民杀尽了,遗老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留定了就形成习惯。待到洪杨一来,百姓的辫子与生命相连,真是欲做奴隶而不得。待到洪杨平定,他们又得到留稳辫子的时代,他们又要辫子了,成了辫子的守护神,形成一个无名的包围圈,迫害率先剪去辫子的革新者、革命者。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接受是由于暴力,对于辫子的守护则出于遗忘与习惯。通过辫子显示的正是群众的守旧与善忘。这一段中国历史上的辫子谭,与上文辛亥革命的被忘却是呼应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的“无辫之灾”谭。“我”在革命前因为没有辫子而到处受到包围: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

我的遭遇与前面讲的历史上的辫子的事件正构成历史与个人经验的对比、对应。“我”对付群众的手段与日本人本多静六的手段又是一重对比、对应: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日本的本多静六如何对付中国人与南洋人?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然后讲到“我”革命前的对于辫子的态度,“我”自己的剪去辫子与不同意学生剪辫子的矛盾,这也是对比。

最后归结到现实:

“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 “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归结到对于改革者的诘难与劝告:

“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从结构形式看,是对于传统传奇、话本小说的全面背离,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与传统的决裂,但是如果考虑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世说新语》这样的作品,考虑到《世说新语》中许多“记言”片断,或许可以说是传统的一种继承创新。知识者的“震惊”经验。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谁有《头发的故事》读后感?300字左右.....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民众为什么忘却了对辛亥革命的纪会呢?而那景象又确实让人觉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这一天,“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场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学期间剪了辫子的他,“ 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然而最让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没有别的收获,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革命党人并未在国人中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结果,民众只是头上去掉了一根辫子,封建传统思想依然占据着他们的头脑,同时也顽固地统治着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日后的改革也就举步维艰了。无怪乎n先生对现实十分失望、感慨万端。《头发的故事》还用了不少篇幅,描写n先生回忆起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的磨难,这就更强化了对民众的愚昧、麻木进行启蒙的思想意蕴。
《头发的故事》内容的深刻性在于,它通过n先生的回顾与思考,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该怎么办呢,不能再致力于象剪辫子似的那种“ 革命”了吧!作品结合历史教训,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启蒙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向社会提了出来。

莉莉莲安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在“我”意志消沉时,妈妈帮助“我”恢复自信,让“我”走出阴影。在妈妈病重时,“我”也给妈妈关爱,帮助她恢复健康。妈妈的话满是“安慰”、“鼓励”,例:你的病已经治愈,只要你充满自信和快乐,勇敢地面对生活,你一定能找到快乐!

“我”的自信表面上看是因为又长出了满头金发,实际上是因为得到了妈妈对我的生命祝福,因为和最爱自己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我”无比幸福和满足。我明白了爱是无私的奉献,它不计较得失,不求回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标题: 头发的故事读后感作文(《头发的故事》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18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薛涛白鸟读后感(《白鸟》阅读感悟)一封老人的信读后感(给圣诞老人的一封信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