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电影读后感(历史二战电影观后感 从历史角度考虑 不少于300字)

发布时间: 2023-09-09 11:5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5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左右。如何从美学角度分析。还有影片的背景。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

1776电影读后感(历史二战电影观后感 从历史角度考虑 不少于300字)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1500字左右。如何从美学角度分析。还有影片的背景。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
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
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这时发生了……
【影评一】
勇敢的死亡,不顾一切――《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实最后故事可以有两个结局。叛徒说,大家救
不了老师,但可以救自己。这句话颇有逻辑性。然后那个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个影片的处理,这时候这个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样,然后大家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做出
两个眼睛要喷火的气势,攥紧了的拳头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对反动派一样。这在电影里叫调情绪,
然后当叛徒要离去的时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绪爆发,一个人冲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后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这时心里一定舒坦。当然配以前后的铺垫和音乐,风味更加独特。
而第二个结局就是电影这般,安德森好几次要冲起来,可是还是平复了,我用脚晃了一下鼠
标,大概还有3分钟的样子。然后基丁老师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这最后一个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来
,一个,又一个,音乐,结束。而且没有像一般的美国片和美国广告片一样,在影片高潮之后再来一
小段。没有,很干脆的结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规蹈矩上,罗宾威廉斯演过好爸爸,好老师,他的脸好,表情多,跟金
凯瑞不是一个路线的,倒是那个自杀的孩子,方方的脸很像金凯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为他脱了衣
服是跳到雪里,然后父母发现他,他已经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后他活过来,喊一句 “美国梦万岁
”之类的话,然后大团圆结尾。最后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们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师的错,可是必定
自己的学生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倒也难再轻松。
编剧不错,摄影不错,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还是有些闷,可能是文化诧异的原因
,那些诗读起来让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几句怎么可以让那个白净的小子横刀夺爱。这点上我倒
觉得没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过也可能是俺的俗气。文学修养太差,梭罗的还凑合听的懂,惠
特曼,雪莱就有点云里雾里了。
影片的结尾有些像《闻香识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国人民终于认识到忠于自己的灵魂是多么
可贵,他们发扬1776年美利坚建国所秉承的执着精神。藐视权贵。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可所不同的
是,《闻》中,将军的话最终打动了董事会,这也是正义的胜利,而《死亡诗社》中,这些学生站起
来的代价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很清楚的,而这跟电影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其实大抵半个小时之后我就有偏见,因为如果一个片子前半个小时很闷,结局即使激
动人心都很难说服我认为这是个好片子。前面提到的《闻香识女人》还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赎》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过,估计这个观点的确是太过偏激,《悲情城市》因为画面太
糊,我看了几分钟就删了,可我决不敢说这是个滥片。不过同类的片子《你那边几点》我却很喜欢。
【影评二】
在死亡中醒来——《死亡诗社》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
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
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 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
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
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
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
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
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
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
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
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
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
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
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
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在尼尔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从别人生命阴影里走出来,看看阳光洒在自己身上的光辉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尔在基丁老师的课堂上被点燃寻觅生命意义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
母参与他梦寐于求的话剧的演出,他飞扬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里的精灵身上光芒万丈。然而当帷
幕落下,他还得回到现实,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终于,在
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
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呻吟。
而片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看着他的时
候,总觉得自己体内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鸣着。在他无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隐藏着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总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后才有了一次无发抑制的爆发。基丁老师的走,他无能为力,甚至无
奈地充当着指责人,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种换种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成为公然嘲笑现实世界可悲束缚的武器
,虽然对于这个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导演还是让我们看到在托德的带动下,班里
的同学几乎都陆续地站了起来,场面有点煽情,也不是很真实,但这确实给了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没有人会怀疑,青春张扬的烙印永远留在了这些刚刚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灵深处。
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其中有两个场景意象让我刻骨铭心。
一次是表现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的空镜头,从未见过这么多 鸟在一瞬间飞起,其漫天之
势宛如一股挣扎着奋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飞腾,它们扑翅的声响惊起秋野广袤的
宁静,即使是短暂的,但也让这个世界听到了它们自己的声音。
还有就是黑夜里穿行于迷雾间的那几个向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灵魂,向诗歌取暖,在诗歌的激
情里颤栗。看不清他们的样子,只是觉得,不经意间,心随着他们奔向某个山洞,在那里倾泄所有的
愤懑,在亢奋的目光里寻觅生活的力量。
一片关于诗歌的电影,当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诗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条。”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着。”
遥远的日子里,米兰昆德拉如是说。
而在这里,在托德稚嫩的脸颊上写着,在尼尔紫荆冠上刻着,
在基丁怅然的微笑里流露着的是这样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同样的励人自励的文字。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而割舍
和死亡都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终结的尼尔,有了被迫离开学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后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托德,看到满教室的托德们,这就是延续和未来!
【影评三】
纵情声色:死亡诗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很早注意到这部片名,大概是因为有个诗歌网站如此命名。对名字来源一无所知,只是凭了那些
天生对死亡、坟墓、女巫和鲜血此类词汇偏执狂般的癖好,对文字后面隐藏的某些内容不由自主地倾
心。 以为影片该在讲述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会热中于阴冷刺骨的文字,喜欢和
自己幻想的干尸舞蹈,美要到极致,那种审美,是以冰冷的坟墓为终结,如同普拉斯最终选择的煤气
炉盘。
然而,我看到了一个和自己预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称它是校园青春片,因为它讲的正是校
园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师,青春懵懂的男孩们俊美如阿波罗,他们眼中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压压的鸟群惊飞,其漫天之势宛如一种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在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飞
翔。秋野宁静而广袤,那也是暂时的,暴风雨正在悄悄酝酿。
暴风雨来临时,这些鸟儿又该怎样?

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丁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文学、人生,热爱诗歌、梦想
,鼓励年轻人张扬个性,告诉他们‘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当那个男人哼着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时,那些孩子的眼睛里隐藏的光芒闪耀了。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撕去了庄严的教科书上对
诗歌的规定,告诉孩子们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动人的诗句如蜜糖般从唇边滑落。他让孩子们称他为‘
船长’。
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不合时宜的船长,他的到来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贯彻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着激情!医学、法律、
经济、工程,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诉他们不要墨守成规
,要学会站到桌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诉他们不要一味服从,因为,那对采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来,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会隐隐疼痛。那样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异,他
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在严厉的父亲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操着手术刀,精确地度量着病人腐烂
的躯体,他会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径正摆在他
面前,鲜花和尸骨放在他的道路两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将是社会的栋梁,生活得平静而绝望,在
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偶尔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那样的路中断了。他遇见了
Keating。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他太过于早慧
,第一个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亚’。Keating带领他们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样
青春的躯壳,盛载着梦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为蛆虫的食物。
他重组了Keating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带领同伴,在夜里奔行向那个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雾间,苏格兰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种激情
飞越的时分,Neil真正体味到了幸福,他通过诗歌寻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
义者,美丽、脆弱、高贵得一塌糊涂。
而这样的浪漫注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亲Keating与现实父亲的较量中,精神在现实的蹂躏下
,不堪一击。Neil的人生愈显出其苦痛和孤独,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场演出,演出一个好学生,乖儿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赢得一片赞许。所以,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划定的轨道,选择另一个不
可知的,可能充满荆棘与艰难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于分裂的状
态之中:是顺从传统父亲的强势?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用那把父亲长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术刀打开通
向坟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庄严地放在了祭台上。他们非如此不可
,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无力对
抗现实,他们的尖锐、脆弱与唯美都那么触目惊心,如烟花闪过,在夜空里刻下创痕。
Neil的死亡是一种永不消失的疼痛,让我思考:怎样在梦想与现实之中寻找一种合适的平衡?我
的这种思考属于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实这无可挽回的结局本身是一种必然,与其
看到多年后的Neil平静而绝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里,也许,在鲜花盛开时突然遭遇风雪而凋零,不
是最坏的事…
很多人,他们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说,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那
些迈向铁轨或伸向煤气盘的头颅里盛放着怎样的决绝,对现世的毫不留恋,剩下的,只有些温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Todd Anderson,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更准确地说,他近乎于本片的主角。因为Neil那样
的绝对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毕竟太激烈,太悲壮,一个故事里,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们不一
定是那种人群中的领导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头上戴满花环。他们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苍白,
在现实世界中胆怯地行走,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然而,从他们偶尔投过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见一
些光芒。只是,那样的光芒太微弱,隐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师益友在旁,把它们如抽丝剥线般,一
点一点地引发出来,最终引发熊熊大火。
因为,那样的灵魂,往往才最坚韧,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时间打造和证明。
Todd刚出场时,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课上,他写下了Seizing the day,课后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内心对传统训诫与新鲜的Keating老师灌溉的思想之间的冲突。在交那篇诗歌作文时,他苦
苦呤诵,如完成作业般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上,他害怕当众朗诵诗歌,都只
作为记录者存在。
他也是幸运的。拥有了Neil这样的良友和Keating老师。他们都同时注意到了他眼里的光芒。Neil
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课上,看出了Todd的恐惧,让他大声喊叫,释放自己压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
,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
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
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
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然而,与Neil的绝对的浪漫与激情
不同,Todd认识到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它只能在我们悲
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
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
在Neil死后,Todd一个人踉踉跄跄走向空寂的雪地,对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着血肉相亲的疼
痛与不解,Keating老师也会有终身的内疚与自责,唯有Todd,只有他,才彻头彻尾地明白他这种行为
的前因后果,所有的意义,明白那褪去了尘世衣物的年轻灵魂的决绝与非如此不可。如果说从前,
Todd的精神一直处于Neil和keating的笼罩之下,他也心甘情愿地站在他们身后,而挚友逝去,
Keating老师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长起来,他在雪地里的呕吐让人心碎,他从此是孤独的,再没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从此将独自面对那个大雪纷飞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两个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里的诗人,对美,对激情有着天生的把握与热爱
,并有着殉道者般,不计后果的浪漫。他是现实的,生活原本是需要历练艰难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热泪,一样地和其他孩子一样在那份给Keating老师定罪的文书上签了字,将灵魂掷于火中,顺从
于已定的命运。然而,他会小心呵护心灵和头脑中如星闪耀的火花,那最后喊出的一声‘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与Keating告别的姿势正是Todd面对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个发自内心,并
愿意去承担后果的选择。

我不得不提这个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现正是为了证明生活里确实存在着的这样广泛的
人群。从第一节课开始,在Keating老师在黑板上画坐标时,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下来,撕教科书
时,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节课下课,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些内容要考吗?他参加死亡诗社,不过
是因为其他人都去参加。在最为桀骜不逊的Charlie和学校闹恶作剧时,他面如土色。所有的这些表现
一点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后,他是第一个向学校签字证明Keating老师罪过的人,他从内心里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师的罪过,毫不犹豫地出卖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后一幕里,他也是那几个没
在站上桌子,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属于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对权威无比顺从,没有个性,在利
益面前会很快放弃原则,牺牲别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将来最大的
可能会上哈佛等名校,毕业后,成为一个银行家,律师,或者其他。他将生活优越,颐养天年。
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一个死人。他的心灵从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读诗歌的时刻,那心灵曾有一度的复活迹象,而随着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现实状态,毫不留情地
把心灵丢进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样,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无表情。
我无权指责他,按照死人的逻辑,也许他是对的。心灵何用?梦想何用?诗歌何为?终究,人要
在现实的世界里苟延残喘,看浪漫化为齑粉。我也有过怀疑Keating的时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这部影片后,我走在校园里,反反复复地想:Keating他究竟错了吗?也许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却,我开始用正常人的思维来考虑这问题。这种思维让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里,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说:向前走。
我迟疑不敢前行。
朋友说:不怕,我看着呢。不会让你掉沟里去的。
我仍然犹豫着,终于伸出了脚步,一点一点,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在黑暗里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时刻,我害怕,害怕每一个未知的沟壑,害怕跌倒。我必须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够从容地去迈出脚步。那蒙在黑暗里的时刻是一种折磨,我为恐惧折磨。也许,我正
在成为一个丧失勇气的人,不再有年少时,那种一往无前,哪怕天塌下来又如何的莽撞与热情。
这种认识让我酸楚,生活需要的历经艰难与忍受平淡乏味,这些我从前不屑一顾地屏弃的东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复一日的劳作中,我正在伸手,犹豫着,是否与生活妥协。
我在伸手、犹豫中,正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死人。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
浪漫的诗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
游吟诗人。浪漫的诗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
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
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斗士Charlie离开了,他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他将始终是体制的一个反叛者
,蔑视传统与成规。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来,他是他们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
那是一条人少的路。

海豚岛的读后感

海豚岛的读后感 作者:克拉克 500字(优美语句至少要有三句)希望作文高手帮助 小女子万分感激
美国作家司各特·奥台尔(Scott O'Dell,1898-1989)的名著,出生在西部开拓时代的洛杉矶,那时野兔比居民的数量多得多。童年时他的家庭几经搬迁,有时搬到小岛上,有时搬到与墨西哥交界的山里,那里曾经是西部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奥台尔的大部分小说,都与拓荒者、印第安人有关。《蓝色的海豚岛》中的描述,一部分来自奥台尔少年时代的回忆,那时他和同龄的少年们一起,时常到印第安人曾经居住的海岛周围探险,在被遗弃的古老独木舟上嬉戏。
奥台尔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作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好莱坞最早的一批电影精英中的一员。他是一名电影摄像师兼技术编导,曾参与过多部早期无声电影的制作,最著名的一部是历史剧《班豪》。
奥台尔最热爱的事业是写作,特别是为青少年写历史题材的小说。这是在他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因为有一次他的家人告诉他,伟大的英国历史小说家司各特是他们家族的前辈。他毕生创作了近30部小说,其中大部分是历史小说。1981年他还专门设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每年5000美元奖金,奖励为青少年创作历史小说的后辈。
奥台尔是一位博学而且具有宽容胸怀的作家,他的小说记录了开拓者的辉煌,也对逝去的文化充满敬意,他特别同情被历史吞噬的弱小族群,怀着对大自然的热爱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书收录了奥台尔的两部佳作--《蓝色的海豚岛》和《黑珍珠》
《蓝色的海豚岛》: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泳,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有野狗在决斗……以前,在这个岛上住着印第安人。他们受到了捕猎海獭的俄国人的杀害,后来离开这个岛到东方去居住。他们离开时,遗留下一位小姑娘——卡拉娜的故事。她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她的船只到来。她独立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捕鱼用具,与野狗斗争,历经艰险才得以生存下来。
《黑珍珠》:拉蒙在恶魔鱼洞里采到一颗硕大无比的黑珍珠,轰动了整个拉巴兹城。他父亲勃拉斯卖珠不成,把黑珍珠献给了圣母。采珠队在海上遇到风暴,由于他父亲自恃有圣母保佑,没有及时躲避,整个船队全部覆没,仅采珠工塞维利亚人生还。拉蒙遭此厄运,以为恶魔鱼作怪,要索还珍珠,所以偷出珍珠准备物归原主。不料塞维利亚人在海上劫持他,逼他同去瓜拉麦斯出售珍珠。后来塞维得亚人杀死恶魔鱼,自己也在搏斗中丧生。拉蒙在不平凡的经历中破除了种种迷信,成长为大人。他侥幸生还,把珍珠还给教堂,供大家欣赏。
与鲁滨孙的历险故事相比,《蓝色的海豚岛》和它的作者奥台尔,对于中国的读者简直可以说鲜为人知了!这是一部专门写给孩子、但同样对大人也充满魔力的历史小说,从1960年出版以来,仅在美国本土就销售了600多万册。它被美国儿童文学协会评为“1776年以来最伟大的10部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并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儿童文学奖的两项最高荣誉“纽伯瑞奖”和“安徒生奖”。大概因为它只被归入了“儿童文学”的类别,所以反而“鲜为人知”吧。
如果你能同意,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应该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蓝色的海豚岛》。
与《鲁滨孙漂流记》类似,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
“蓝色的海豚岛”,大致位于洛杉矶西南75英里的地方,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印第安人定居,直到1602年白人探险家发现了它,并命名为“圣·尼哥拉斯岛”。1835-1853年期间,一位印第安少女独自一人居住在这个岛上,直到18年后被一艘商船解救。这位少女是最后一个卡拉斯—阿特印第安人,没有人懂得她的语言,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独自度过这孤独的18年的。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她和一只狗住在高地上一所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鸬鹚羽毛裙。
奥台尔运用广博的自然、历史知识和神奇的想像力,填补了这段空白。
“阿留申人驾船来到我们岛那天的情形我还记得。起初那船浮在海面上像一个小小的贝壳,后来渐渐变大,像一只收起翅膀的海鸥。最后在初升的太阳中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原来是一艘挂着两张红帆的红船。”
阿留申人是一支来自北方的俄国人,他们以海上狩猎为生,捕杀鲸、海豹、海獭等海里动物。他们到蓝色的海豚岛来是为了捕猎海獭的。
这个故事中的“我”,当时是一位12岁的印第安小姑娘,名字叫做卡拉娜。她弟弟拉莫,只有6岁。她的爸爸是村里的头人科威格。
阿留申人的到来让整个村落陷入紧张气氛。科威格一面同意阿留申人在保证付报酬的条件下捕猎,一面指派村民日夜监视他们的举动。捕猎结束,阿留申人背信将去,科威格率领村民上前阻止。经过一场殊死的战斗,阿留申人仓皇逃走,科威格不幸遇害,村里青壮年男人也死伤大半。
受此重创后,村里的生活难以为继,他们只得派人出去求助。一个月过去后,一艘白人的商船来到岛上,接走了全村的人。商船必须在海潮到来前离开,弟弟拉莫却因为贪玩被落在了岛上,卡拉娜挂念弟弟,不顾其他人的阻拦,从船上跳进大海,游回岛上。
岛上只剩下了姐弟俩儿,还有一群饥饿的野狗。一天,弟弟在与野狗的搏斗中死去,卡拉娜悲痛欲绝,她发誓要杀光所有的野狗。在这个强烈的意志下,她顽强地活了下来。
与鲁滨孙相比,卡拉娜是一个未开化的印第安人,而且还是一个孩子,她对现代文明一无所知,只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在印第安部族中,甚至不允许妇女制造武器。卡拉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独自在岛上生活,并且时时想着要战胜那些野狗。幸好她对这个小岛特别熟悉,而且深深地热爱。这是一座美丽的小岛,形状像一条侧躺的海豚。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弋,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卡拉娜很早就学会了采集野菜、野果,也懂得如何在海边捕捞鲍鱼之类的动物,也知道如何寻找淡水,所以她能够自然地生存下来。
卡拉娜还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孩。她克服了心理的恐惧,开始艰难地制作武器,准备和野狗周旋。她在一片高地上搭建了自己的宿营地,她用柴禾搭了一个小棚,用死鲸的肋骨修筑了坚固的篱笆。为了制作称手的镖枪,她带着自制的弓箭去冒险猎杀海象,差点儿送命。这次冒险让她学到了更多生存的本领,也让她克服了制作武器带来的心理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读者与卡拉娜一起在成长。她通过学习和辛勤劳动,渐渐学会了驾独木舟在小岛的近海捕猎。她经过了几年的耐心准备,终于有条件向野狗群发动攻击。她赶走了野狗群,驯养了最凶狠的头狗,从此不再孤独。
与鲁滨孙不同,卡拉娜是一个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她与狐狸、海豚、海獭成为好朋友,甚至后来与野狗也能和睦相处。卡拉娜还是一位天性爱美的女性,她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在生活有余裕时她还会装扮自己,用鸬鹚羽毛为自己缝制了美丽的裙子。
18年后,渴望回到人类中的卡拉娜终于被一艘商船解救了。当知道有被解救的机会后,卡拉娜并没有兴奋地冲下来,她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回到自己的房子,为自己和爱犬朗图—阿鲁生火做了最后一顿饭,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这才不慌不忙地走去见来到岛上的白人。
“第十天,我们的船起航了。这是一个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早晨,我们朝着太阳出来的方向笔直驶去。
“我站在甲板上,回头朝着蓝色的海豚岛看了很久很久。最后一眼我看见的是岛上的高地。我想着朗图(已故的爱犬)躺在那里的各色石头之上,想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王—阿—勒”(小海獭的名字),想着小红狐狸,它一定会徒劳地去抓我的篱笆。我还想着我藏在山洞里的独木舟,想着所有那些愉快的日子。
“海豚从海里浮起来,在船前面游来游去,它们在早晨总要穿过清澈的海水远游很多里格(注:古长度单位,1里格=5572.7米),一路编织水泡的图案。小鸟在笼子里吱吱地叫,朗图—阿鲁坐在我的身边。”
与鲁滨孙的故事相比,卡拉娜的生活历险故事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艰苦,虽然有危险,但最终是美丽与和谐。

独立宣言100字读后感

《独立宣言》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文字这样写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利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
这段文字反映了美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自由、平等、民主和尊重隐私。这些价值观是200多年来美国人最为珍视的,他们一直以来都为实现这些价值观而奋斗。

电影1776讲的是什么

电影1776讲的是什么
1776年5月8日,费城,既热又潮的桑拿天气,苍蝇多得没法开窗户,第二大陆会议的代表照旧三三两两聚在国会厅里喝酒打牌聊天,没人关心当天的议程。麻萨诸塞州代表约翰亚当斯怒气冲冲摔门进来,谴责众人无视英国的欺凌,尤其对他反复提出的独立议案,甚至连公开讨论都没有。代表们受不了他的闹腾,空前团结地要求他闭嘴坐下.
亚当斯失望地冲出大厅,抱怨议会一年半以来只会打混摸鱼,被这种机构领导,还不如来场瘟疫或者大洪水来得痛快。他开始给远在麻省的妻子艾比写信,想象中艾比出现在舞台一侧,催他赶快把独立问题解决掉,回家和她团聚。
亚当斯问她有没有照他说的,组织后方生产硝石。她很干脆的回答没有。为什么没有呢?“我们的问题更紧急,战争期间缝衣针都买不到了,你不送针来,别想要硝石。”“硝石!”“针!”“硝石!”"...针。"亚当斯无可奈何的同意了。两人互诉爱意,依依不舍,艾比终于消失。议员们再次齐声要求亚当斯坐下,这次他终于默默坐了下来。
第二天,亚当斯去找好友,宾夕法尼亚州代表富兰克林,发现他翘了会正在请人画像。富兰克林认为独立决议之所以提不出来,完全因为亚当斯“讨厌又招人烦(obnoxious and disliked)”,得另找人提出才行。亚当斯一听坚决反对,但仔细想了想也不得不问富兰克林是否有人选。富兰克林很无辜的说没有,话音未落一名橙红色的骑手飞马赶来,原来他请了的弗吉尼亚州代表理查德亨利李。
富兰克林假装向他请教独立议案为什么提不出来。“简单,因为约翰招人烦嘛。”那怎么办呢?自信心过剩民族自豪感爆炸的李立刻决定,他才是提出议案的最佳人选。因为弗吉尼亚是北美第一州,他又是FFV(弗吉尼亚第一批家族),“无论士农工商,内政外交,我们李家人都拔头筹。”李当即跨上马奔赴弗吉尼亚要求授权.
1776年6月7日。早上10点,新来的佐治亚州代表霍尔大夫按时抵达,会场非常混乱,罗德岛的霍普金斯喊管理员上朗姆,特拉华的三名代表争论不休。管理员问霍尔在独立问题上站哪边。最年轻的代表,南卡罗来纳的爱德华拉特利奇说:“当然和南卡罗来纳一边了”,他拉过霍尔,为他引见深南各州(Deep South),声称这些州一贯意见一致。霍尔不愿意透露佐治亚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同属宾夕法尼亚的另两名代表狄金森和威尔逊表示坚决反对独立。威尔逊为了迎合狄金森,有时甚至情不自禁的附议自己州提出的决议。狄金森称独立为叛国,对突然安静了两星期的亚当斯冷嘲热讽,亚当斯忍无可忍,向富兰克林表示再有一天等不到李,他就自己提出决议。
大会主席汉考克和秘书汤普森宣布第380次会议开始。汉考克主席首先宣布对罗德岛的霍普金斯禁酒,欢迎了霍尔大夫,然后要求心不在焉的弗吉尼亚代表杰斐逊报告气温。杰斐逊报告了“潮湿的87度(30℃)”,宣布他今晚就回家乡,去见分别了6个月的新婚妻子。
一个脏兮兮的小传令兵送来华盛顿将军的前线战报。华盛顿担心他的队伍疲乏又缺少弹药,难以抵挡英军对纽约的进攻。众人正在沮丧,李终于冲了进来,带来弗吉尼亚通过的李氏决议文(Lee Resolution),狄金森“第24次”提出延期讨论。
李氏决议立刻得到麻省(亚当斯),弗吉尼亚(李和杰斐逊)和新罕布什尔(巴雷特)的赞成票,由于这次是南方提议,康涅狄格的舍曼也投了赞成票。特拉华的三名代表以2比1赞成。纽约的莫里斯和往常一样,对任何决议都“恭敬地”弃权。宾州由狄金森提出反对。马里兰的蔡斯说如果独立是送上来的他当然支持,但战争胜利的希望实在太渺茫,因此投票反对。拉特利奇认为目前没什么理由急着采取行动,所以南卡反对。北卡一向紧跟南卡,同样投了反对。霍尔处在两难境地,他个人支持独立,佐治亚的立法机关却反对,他不知该如何投票,不过这次他决定反对。5比5加1票弃权,罗德岛的霍普金斯正好从厕所回来,酒还没醒,声称他从没听过有什么事情危险到连讨论一下都不行的,因而投了赞成票。决议终于得以进入讨论阶段,主席感激地取消了对他的禁酒令。
最热心的几个代表摆明了立场:狄金森为母国英国而自豪,他强烈反对“谋反”和“叛国”,只愿意向英王上书请愿。亚当斯和富兰克林认为他们只有个英国人的名头,权利早就被剥夺光了;再说列克星顿之役已经过去一年,战争正在全面爆发,现在和解未免太晚了些。拉特利奇不愿让深南各州接受北方领导的独立;蔡斯仍然对华盛顿军的实力毫无信心。
辩论进入白热化,狄金森激烈谴责亚当斯这个“疯子”,为一点税金竟然煽动人们抛弃“狮心王,宪章运动,都铎王朝和世界上最文明而高贵的国家”,亚当斯反击狄金森一派“冷静,考虑周到的人(cool, considerate men)”,什么事都躲在最后,隔岸观火。争到激烈处,两人挥起手杖打成一团。特拉华州老代表凯撒罗尼好容易把他们拉开,却因为太激动突然发病,同州的麦肯代表送罗尼回家乡,于是特拉华只剩一名代表,而他反对独立。拉特利奇立即提出重新投票。为了拖延时间,富兰克林要秘书把李氏决议再念一遍。就在这一点时间里,一直缺席的新泽西代表团到了,投了赞成票。6比6,纽约再次“恭敬地”弃权,亚当斯提醒汉考克主席(麻省出身)行使决议权。眼看决议即将通过,狄金森突然提出,独立这么重大的问题必须全体一致,“没有哪个殖民地应该被迫与祖国分离”。特拉华附议,投票结果照样是平手,汉考克主席担心反对独立的州会不得不为英国而战,导致独立战争背上兄弟相残的原罪,他投票赞成狄金森,“全体一致决
议”通过了。
秘书再次宣布为独立案重新投票,又被亚当斯打断(这是第四次了,他很郁闷),亚当斯提出延期,要为独立撰写一份正式文告。富兰克林附议,但主席问他们为什么,两人都答不上来。忽然一个声音说::“为了置事物之常理于世人眼前,用简洁的语句博取他们同意。”是一直沉默的弗吉尼亚代表杰斐逊。延期决议再次6比6逼平,主席决定赞成,并指派亚当斯,富兰克林,李和康涅狄格的舍曼,纽约的利文斯通组成5人小组,三周内提交文告。李刚被选为弗吉尼亚州长,急着回家上任,亚当斯立即提出由杰斐逊补缺。杰弗逊连声反对,主席视若无睹,直接批准然后休会。
问题变成了5人小组中由谁来执笔。不能是亚当斯,因为他“讨厌又招人烦”,富兰克林、舍曼和利文斯通也找了各种借口推脱,剩下一个杰斐逊,他只想赶快回家见他妻子。亚当斯软硬兼施,称赞他的文笔,提醒他负起责任,甚至以动武相威胁。杰斐逊很无奈,“亚当斯先生,你真是讨厌又招人烦,你拦在我和我的新娘中间,逼得我要杀人了。”在富兰克林他们“杀人了,杀人了”幸灾乐祸的歌声中,亚当斯塞给杰斐逊一支笔,摔门而出.
一星期后,亚当斯和富兰克林来到杰斐逊的公寓,只见他情绪低落,胡子拉茬,坐在满地的废纸团中间,连开头都没写出来。好在亚当斯请来的杰斐逊夫人玛莎刚好抵达,小夫妻见面立刻黏成铁板一块,被彻底无视的两人只好撤离。
坐在杰斐逊门口台阶上,亚当斯眼前又幻化出艾比。她问他为什么不请自己的妻子,当他真的请她前来,她又不得不拒绝。因为战乱和严冬,农场快支撑不住了,加上孩子生病,她根本走不开半步。两人隔空互诉爱意和誓言,最后亚当斯仍不忘提醒她做硝石。
富兰克林叫醒了亚当斯,原来他在台阶上睡了一夜。玛莎正好推开窗户,两人从街上向她打招呼,她完全不记得昨天曾见过他们,不过很高兴出来和他们见面。两人想不通那个全议会最安静的“红头发墓碑”究竟怎么赢来这么可爱的妻子,玛莎回答她爱他的各种成就,但最不能抗拒“汤姆的小提琴”。他们跳起欢快的华尔兹,这时杰斐逊醒了,夫妻俩又黏了回去,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唱着小提琴颂歌再次无可奈何地离开.
1776年6月22日,独立派采取分化瓦解战术,亚当斯负责马里兰的蔡斯。小传令兵又从前线赶来,华盛顿说军队中性病蔓延,酗酒成风,急需国会派代表团来振奋士气。亚当斯向蔡斯挑战,如果能证明大陆军可以击败英军,马里兰会赞成独立吗?蔡斯接受了。亚当斯、蔡斯和富兰克林组成代表团开赴新泽西前线,独立派其他代表也随即离开。狄金森心情大好,祝贺各位保守派代表和他一样坚持做“冷静,考虑周到的人”,为了捍卫他们的财产和家世,他们会坚持到底,“永远向右,决不向左”。
代表们走了,管理员坐在主席的椅子上,管小传令兵叫“将军”。传令兵出身麻省,他坐在亚当斯桌前,向管理员描述战场,讲他的两个好朋友如何在同一天战死于列克星顿,其中一个死在山坡下草丛中,他的母亲找了一天一夜才发现尸体。这个孩子临死前在想什么呢?
杰斐逊躲在议会厅外,等待秘书宣读《独立宣言》,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兴冲冲地赶回来。他们在新泽西正好赶上一群野鹅飞过,本来饿得东倒西歪的军队士气大振,一阵齐射,弹无虚发。蔡斯终于相信了大陆军的实力,回马里兰要授权去了。亚当斯盛赞独立宣言,富兰克林将之比作一个蛋,三人开始争论孵出来的会是什么鸟。杰斐逊提议鸽子,亚当斯说是鹰,富兰克林觉得鹰代表欧洲帝国主义,提出美洲土产,勇敢的火鸡。最后谁也拗不过亚当斯,三人一起庆祝这只鹰的诞生。
1776年6月28日起,几天内代表们对独立宣言提出各种删改,杰斐逊都无条件接受,秘书已经懒得征求他的意见了。狄金森要求删去称呼英王的“暴君”一词,杰斐逊反对,声称不管他们怎么说,英王是暴君的事实不会改变,他让秘书把划掉的“暴君”再填回去。
主席准备宣布对独立宣言进行投票,拉特利奇突然站出来,指责宣言中关于奴隶的章节,捍卫奴隶制为“我们南卡罗来纳的生活方式”,嘲笑新英格兰各州的伪善。他们不畜奴没错,可是是谁开船出波士顿港,载着圣经和朗姆来到非洲?是谁在奴隶市场上吆五喝六,往波士顿运回黄金?三角贸易里到底谁发了财?他登上桌子,模仿奴隶拍卖会的场面,直到一名北方代表忍无可忍求他停止。拉特利奇拂袖而去,带走了南北两卡所有代表,佐治亚的霍尔大夫犹豫一下,也跟了出去。
蔡斯赶回来投马里兰的赞成票,近乎绝望的亚当斯要麦肯回特拉华,把病重的罗尼请回来。富兰克林建议亚当斯删除奴隶制一节,“为一场战役而输掉整个战争,这太奢侈了”。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亚当斯独自爬到钟楼上躲起来,向想象中的艾比求助。艾比用他自己信上的话安慰他:“Commitment, Abby, commitment!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of value on the face of this earth: those with a commitment, and those who acquire the commitment of others”。这时管理员喊他收邮件:一堆系着缎带的桶,艾比组织麻省妇女社团制造的硝石运到了。
亚当斯信心复燃,他让管理员寄回缝衣针,让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抓紧最后时间争取威尔逊和拉特利奇。汤普森秘书打开华盛顿最新的来信,华盛顿问他过去的15封信怎么没有半点回复。“那边究竟有人在吗?”
深夜,亚当斯独自坐在议会厅里,默念华盛顿的话。有人在吗?他已经破釜沉舟,该来的就来吧,他仍然能看见一个光华四射的新国家,永远自由。可是究竟有人关心吗?
“有,我关心。”霍尔走了进来。他想起英国国会议员爱德蒙柏克的话,“民意代表不仅代表人们的产业,也代表人们的判断能力。如果他牺牲这些,就是对选民的背叛。”他决定照自己的意志,为佐治亚投赞成票。
对李氏决议的正式投票开始了。麦肯带着罗尼赶了回来,特拉华3名代表以2比1赞成。拉特利奇再次提出奴隶制问题,富兰克林恳求亚当斯删掉那节,亚当斯让杰斐逊决定,毕竟宣言是他写的。“那些也都是我写的。”杰斐逊走上前亲手划去了奴隶制一节。拉特利奇代表南北两卡投票赞成。佐治亚也投了赞成。
最后只剩宾夕法尼亚。狄金森正要反对,富兰克林提出少数服从多数。狄金森反对,富兰克林赞成,决定权落到了威尔逊手里。威尔逊发现如果他反对,他就会作为“阻止美国独立的人”永远被人记住,而他和别人不同,非常不想留名后世。狄金森冷笑:“国家就是这样建成的吗?就因为一个天生的无名氏想要继续默默无闻下去?”威尔逊投了赞成,李氏决议全体一致通过了。
主席要求全体代表在宣言上签名。狄金森宣布良知不允许他签这份文件,他仍然盼望与英国和解,但他决定去投军,捍卫新生的国家。亚当斯率领全体代表向他致敬,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7月4日。汉考克主席带头签字,写得最大,“让胖乔治国王不戴眼镜就能看清楚”。欢乐的气氛被小传令兵打断,华盛顿报告纽约已经被摧毁,他的5000名老弱残兵要对抗25000名英军,只有神知道结果会如何,但他注定要损失这些英勇的人了。
会场顿时凝重起来。主席下令敲钟,在越来越激昂的钟声中,各州代表按由北到南的地理顺序,依次上前签字。
本文标题: 1776电影读后感(历史二战电影观后感 从历史角度考虑 不少于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09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吴军 态度 读后感(《态度》第一章读后感)初一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