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笔记 李镇西 读后感(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9-07 19:30: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一)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暑假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镇西的《我的教学笔记》,第一感觉就是想要了解一位名师,读他的书胜过看...

我的教学笔记 李镇西 读后感(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

  (一)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

  暑假断断续续读完了李镇西的《我的教学笔记》,第一感觉就是想要了解一位名师,读他的书胜过看他的任何生平业绩的介绍。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太漂亮的文笔,他的书中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他学生的故事,他的课堂,他的读书,他的教育伙伴。他告诉我们,只要你用心去做教育,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感动。最触动我的是,李老师刚开始做教师的时候,竟然经常被指出他吐字不清,可是,他依然成了享誉全国的名师,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

  读完这本书,收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兴奋与感动,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两点:

   一、关于教师的个性

  他在书中极力批评学校带领老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学习“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等等,他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自己的个性烙印。

  读完这一章,我也对曾遗憾自己没有“个性”的想法有所释然。其实我对“个性”二字的理解受校外生活中社会言辞的影响,太偏颇,总觉得做别人不敢做的就是个性,而我的性格,对于别人不敢做的或者不敢说的,连想都不会想。李老师对“个性”的理解很宽泛,比如他说把大家都知道应该去做的事做的更好,就是个性,也就是说认真踏实也是个性。不知从何时起,认真踏实已经不是美德,它总是跟死板、不变通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当你夸别人认真踏实时,肯定没有说他聪明灵活高兴,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取巧”不断排挤着“有板有眼”。但是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比如,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就是说,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看来,教师想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其实并不难。

   二、关于民主

  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一句话:“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力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李老师的工作方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关于“对学生的宽容”,他说,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其实,我们每天最烦心的事儿就是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如果真的不为学生的错误生气,我们所谓的职业倦怠肯定至少降低一半。李老师动辄对学生“妥协”,这在我们看来,可是教师威严甚至尊严的丢失,是绝对忌讳的。而他大到制订的教学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由着学生,向他们妥协,同时也包括教会学生学会妥协,比如:在班级生活中,同学之间,班干部之间,班与班之间……其实,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什么事儿都是唯我独尊,很难和谐地与人共事,细细品来,李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溢满字里行间。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是一种明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对教师来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

  另外,李老师关于中学生必读书目批评挺尖锐,说得很有道理。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一说读书,就是读那几本枯燥陈旧的红色名着,让全国的学生去读同样的一本书,本身就很荒谬,还是像他说的改成推荐比较好一些。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

   (二)教师教学笔记读后感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我折服的见解。李镇西老师对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可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而是他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我的思想结晶。

  李镇西老师的书中,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太漂亮的文笔,他的书中都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他学生的故事,他的课堂,他的读书,他的教育伙伴。他告诉我们,只要你用心去做教育,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感动。最触动我的是,李老师刚开始做教师的时候,竟然经常被指出他吐字不清,可是,他依然成了享誉全国的名师,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以及付出的努力可见一斑。

  读完这本书,收获了很多零零碎碎的兴奋与感动,印象最深的有如下两点:

  第一: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提倡“共享式”教学,鼓励给予学生心灵自由。

  政治思想家阿克顿说过一句话:“民主的实质,就是像尊重自己的权力一样尊重他人的权利”, 民主教育要求每一位教育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方面知识都超过学生,所以教师不能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放下所谓的“自尊”或者“绝对权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氛围。重视教育的引导,以引导式教学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别人不同的看法,用于表达的同时也要敢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要虚怀若谷。这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其实,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什么事儿都是唯我独尊,很难和谐地与人共事,细细品来,李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溢满字里行间。在现代生活中,善于妥协是一种明智,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与人合作的前提,能够妥协,意味着对对方利益的尊重。对教师来说,实在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思想同时,李老师强调要给与学生心灵的自由,破除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古语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李老师说教师要容忍学生的个性,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民主的课堂,自由的态度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修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第二。关于教师的个性

  他在书中极力批评学校带领老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学习“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等等,他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不少人苦苦学习于漪、魏书生却成不了第二个于漪、第二个魏书生,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自己的个性烙印。

  读完这一章,我也对曾遗憾自己没有“个性”的想法有所释然。其实我对“个性”二字的理解受校外生活中社会言辞的影响,太偏颇,总觉得做别人不敢做的就是个性,而我的性格,对于别人不敢做的或者不敢说的,连想都不会想。李老师对“个性”的理解很宽泛,比如他说把大家都知道应该去做的事做的更好,就是个性,也就是说认真踏实也是个性。不知从何时起,认真踏实已经不是美德,它总是跟死板、不变通有着某种联系,所以当你夸别人认真踏实时,肯定没有说他聪明灵活高兴,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取巧”不断排挤着“有板有眼”。但是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比如,同样是教了10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10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重复走过的路。就是说,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看来,教师想拥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其实并不难。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篇一:《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让人喜欢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真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这三十年下来,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成就不了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成就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现在社会充满了浮躁,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是孩子与家长们的福音。

  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老师,用我的笔吧》这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深的思考的话题,他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因为工作优秀,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而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更看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对待教师他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正风气,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尤其教育行业。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

  篇二:《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刚刚读到总序中的文字顿觉自己竟有如此相似的经历。一种特别的情感与欲望让我一口气读完了李镇西校长的30年教育感悟精华。

  且让我套用书中的文字开始我的感悟。”2002年高考时,我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英语”。毕业后一直钟爱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相关。2021年分配到职工新街小学后更坚定了自己对英语的热爱与执着。李校长在“真教育、真幸福”中谈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在追求真教育的同时,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更为重要,因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确,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实践自己的教育,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踏实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带好每一个班集体,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幸福至极。

  从“真教育”到“尊重每一个孩子”,从“拒绝教育的虚假”到“脚踏实地做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教育要从爱出发,它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而且还要会爱,因为这是一种教育智慧,对待学生要质朴、真诚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学生便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则是教育的前提。此外,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喜好,如同不同植物的喜阴、喜阳,只有了解植物的习性才能培育出鲜艳的`花朵。这就需要在教育的同时关注细节,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我很赞同李校长建议教师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是啊,走上教师岗位不应该是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阅读更是教师教育的体现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我更要以书为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同时在实践教育的道路上不时回头看看,多做反思。因为只有经历了才能回忆,而回忆又是一份经历。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愿把自己比作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只要够努力、够勇敢就一定会爬到金字塔的顶端。

  篇三:《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李镇西的《我的教育思考》让人喜欢读,()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的真诚,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教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读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本立志于文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了教师,但是这三十年下来,他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这个行业成就不了他的文字,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热爱也成就不了他对教育的思考。现在社会充满了浮躁,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就是孩子与家长们的福音。作者曾任教多年,有丰富的从教经验,在教学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在教育过程中,一边创新自己的教学,一边思考如何让教学更有新意且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下更好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写下了《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老师,用我的笔吧》这些看起来平凡却暗含着深深的思考的话题,他提出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绝不是一句夸夸其谈的大话,而是发自内心地发现自己与学生间根深蒂固的地位,以更真诚的态度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因为工作优秀,作者如今任校长一职,而在这个岗位上,我们更看出了作者的与众不同。对待教师他以心换心,发现教师的长处,对缺点也不避讳,情深意长地发自肺腑地将教育的真谛传授给他们。所以他写下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你还可以更幸福》《也谈班主任兵法》等等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努力,一位真教育家的内心。纵使现在社会充斥了众多对于教育的不平,作者也绝对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制度不是造成一切后果的根源,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正风气,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作者认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还是阅读,尤其教育行业。他与老师们一起阅读,督促他们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氛围。对于自己的书,他认为绝不能强迫老师读,而是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读,而心甘情愿就要把书写得平凡,但平凡却不意味着肤浅,他认为平凡中一样可以寓意深刻。把教育理论搞得高深是错误的……

  “当我和学生用身体在冬天的峨眉山雪地上摆成”一班“两个大字时,我觉得我们在创作最浪漫的童话;当我和后进生一次次谈心,看着他一次次进步而又一次次反复然后又一次次进步时,我觉得我的教育生活胜过任何故事惊心动魄、情节跌宕起伏的电视连续剧;当我翻开一本本我给历届学生编撰的班级史册时,不同年代学生的面容浮现眼前,让我或沉思或微笑甚至热泪盈眶,我就觉得每一个班都是我的一行诗,而《未来》《花季》《童心》《恰同学少年》《花开的声音》等一本本班级史册便铸成了我的教育史诗,或者说,我就一直生活在芬芳纯真的教育诗篇之中;当看着我一届又一届学生唱着谷建芬老师为我普写的班歌,而且一唱就是三十年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编织成了一个不朽的传奇,或者说我用了几十年的实践导演了一部属于我的青春大片,这部大片的名字叫做——《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这段美轮美奂的真情挥洒出自于李镇西老师最近的一篇博文《享受教育》中,李老师认为他的生活用一个词来概括最恰当:那就是“享受”,他每天都是在享受他的工作,享受他的职业。我想,李老师是在享受教育中,徜徉陶醉于教育教学的幸福之中,才真正做到了把他的教育生涯凝练成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且发人深思的一部教育大片,享受中所得到的教育思考,更具人性的光辉,才更有感召力和影响力!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总是有着诗人般的气质,即使写的是教育类文章也写得是文采飞扬,令人在聆听教学教法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其中文字的魅力。
  
  站在岗位上不觉已近两年,这一路走来,我只担心课堂上不好,学生不听话,以及成绩不达标。所以,我使用各种“手段”来建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经常铁着面孔来训斥孩子,而我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群处于一个如花年纪的孩子们!于是,在做“泼妇”的同时又是从心底里懊悔,是不是自己做错了?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却是让人赞叹的。
  
  “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这句话如同雷声震彻我这个一直苦苦照优秀老师画自己形象的人。确实,在入职以来,我就刻意去看其他老师是怎么上课、怎么控制课堂,然后私下里就依葫芦画瓢。但是,不知为何,同样的话、同样的.上课、同样的技巧,在不同老师那里结果是不一样的。自然,我照搬其他老师的“花招”在我们班同学面前大多败下阵来。而今谛听李镇西老师的言语,(www.aiyangedu.com)突然领悟到:别人的话、别人的方式只是适合自己的,这不一定就适合我。正所谓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正是此理。
  
  思想由心生,而要想有良好的思想,必须有良好的创造力。这对老师如此,对学生亦是如此。回想在应试教育程度很高的时代下,如同电影大屏幕回放的正是学生的创造力被老师一点点扼杀的悲惨场景!!这是我们当下必须要注意的。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伴随思想创新,这种思想创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上课要有创新,而且要带动学生的创造性;二是学生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课堂内外表现也要有思想、有创新、有见地。而要想达到这种水准,是很不容易的。毕竟,应试教育仍然是无奈的事实,学校老师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得些许素质教育的安慰来。但是,态度决定高度,思想决定一切。交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思想,如何创新!
  
  现在课堂上学生听的久了也就不会说了,这都是在长期学习的环境中造就的。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说、去表演、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品尝知识和思想的盛宴。碰撞中能出火花,这火花正是创新地思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上所应注意的。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的读后感

  寒假中我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这是我第一次读中学语文老师的课堂实录,很受启发。尤其对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一点新的认识。纵观李镇西老师的课,不追求新颖的教学设计,也不追求课堂的所谓高潮,你能很明显地感到李老师的课无非是这样几步:学习字词——学生交流读后感受——学生质疑、讨论、解疑——老师读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这是如何的简单!没有繁杂的课件,没有过多的讲解,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朴素,就像咱们平时上的家常课!但是却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它不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课那样,显示出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它给我的感觉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水到渠成。拿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曾说,把简单的招数运用到极致,就是绝招。但这一切必须以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驾驭艺术为基础。你能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教材深度的解析,对课堂高超的驾驭艺术。

  真正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感受是李老师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他的课堂上,李镇西老师是引导着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质疑,从而达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老师对学生强加的理解,有的只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智慧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自由地思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学生成了课堂的绝对主人。他把倾听还给了学生,把阅读还给了学生,把研究还给了学生,把讨论还给了学生,把创造性的解读还给了学生,把问题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言论自由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掌声如雷。教室里的所有人包括听课的老师都沐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身心愉悦。李镇西老师自己也反复强调:“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他还说:“尽可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个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李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会激励学生去谈自己阅读文本后的第一感受,从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于学生的头脑里心灵里,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有着很强烈的生命意识。整体感知后,李老师又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引导学生去提各类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质疑课本质疑老师,绝不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真理面前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上《孔已己》一课,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接着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已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已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还有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他上的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一开始,李老师就设置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的敞开心扉,尽情的将自己的感悟、思考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共享。有些学生敢于坚持己见,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流出真情的眼泪,激起了自己的共鸣。在处理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李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主持人,穿针引线,让学生在质疑中展开辩论;他又是一个睿智的评论家,点评总是那么精当、幽默、宽容、真诚、自然。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有同感的时候,他情不自禁的说:“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啊!”他真的和那个学生握手了,这个学生在老师这样的鼓舞之下,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肯定会更强。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那个学生接下去又说了很多,而且都很精彩。其实在李老师的课上这样的赞美、鼓励的话比比皆是。比如,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你很会动脑筋,你能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你能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我想,正是因为李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对学生慷慨的赞扬,才使得他的课堂精彩纷呈吧!除此以外,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李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李老师只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轻轻松松地将学生引领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走进朱自清的世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其中无不体现出李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李老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和品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他的许多评论,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1

  本学期有幸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新书《我的教育心》,该书以自传体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从教三十年的经历,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也有忧虑。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李老师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误,也曾无意中对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但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他关心、爱护学生,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全书中贯穿一个主题:反思、乐趣。

  我认为李老师最宝贵的教育财富不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远保持的一颗纯净的童心。翻开《我的教育心》一书,习惯性地先浏览了一遍插图,于是发现里面近一半的图片是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玩”在一起:刚参与工作时与学生在郊外,把语文课搬到油菜花地里,和学生一起用身体把“一班”二字写在风雪峨眉山上,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甚至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掰手腕……李老师一张充满童真的笑脸笑得比学生更灿烂。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这正是李老师的教育,他说:对学生严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学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有时我们老师也会开玩笑地说,和孩子们的斗争又开始了。李老师也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这是一场持续终生的“战争”,敌人当然不是学生,而是我们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难。如果真正爱孩子,就在研究他们。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爱孩子,我们就会想:怎么才能不辜负孩子的爱呢?那就要把他们教好。怎样才能把他们教好呢?那就要动脑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个难题,就把它当成课题来研究,长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工作,就会有起来越丰富的智慧。要乐于和后进生打交道,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教育智慧,同时体验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见李老师是个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积极的教育状态,正如李老师所说:每一位老师的一生是一个故事,精彩与否全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经历,告诉同行: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领导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

  当我阅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却让我有了具体的思考。李老师在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人一种平和的状态,这样的工作心态,来源于李老师善于撰写反思。

  李老师的教学工作,同样有不得不迎接的检查,同样有多样的评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教育学生,完成学校的多种任务的过程。我们学习名师魏书生、朱永新、李镇西……如此多的名师,教学特色不同,教学方法不一,若是我们一一模仿,最终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领悟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要保持高昂的状态,不断调整,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展现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镇西有写随笔的习惯,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够体会日积月累的作用。他的创作,均来自于小事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见解表达。

  教师要乐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充满生机。教师要乐于从著作中反思点精神上的东西。因为这样才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要能够从紧张的工作中,找出快乐的内容,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快乐。

  李老师书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说这句话,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如说所作,则需要有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以往学习教育名家的方法,对于丰富自己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永远保持现有的纯净的童心,还要有爱心,善于积累智慧。”积累好词佳句是学生阶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读书的时候,习惯于积累我觉得有价值的语言。这些语言看似简单,细细体会,蕴含着哲理。我们隔几日便取来读一读,思考片刻,便觉得又有新的收获。

  乐于反思,收获乐趣,是我从李老师的书中又一次寻到教学快乐的方法。李老师的书中还提到“这个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

  是的,乐于反思,收获乐趣;乐于反思,收获教育的幸福。乐于积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缓缓的幸福!

  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2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却深刻了起来。几天来我专心阅读了李镇西的教育专著《我的教育心》,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工作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读完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这本专著

  在教我如何当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激情会思考的好老师。

   一、思想上的转变

  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字里行间是李老师

  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颗“童心“。正如李老师在书中讲到:“童心”意味着理想、纯真、热情、好奇、良知……一个平庸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师的童心会很快随着时间的退役而泯灭,而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教师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从事教师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尽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失败。

   二、做一个不断进取专业性的教育者

  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像李老师那样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做一个不断进取专业性的教育者,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三、做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教育者

  一直坚信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的确,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苏格拉底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如果没有思想,我们有些教师就会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从来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会武断地把教育困难的原因单方面归结在学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个教育者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的体现。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读书是一种幸福,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但光读书还不够,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希望我能在实践中磨练,走出更成稳的脚步 !

  我的教育心读书笔记3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大声疾呼:“……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呼唤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

  “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

  思想源于思考。同样是教了20xx年书,有的老师可能相当于只教了一年,因为他不断地重复自己,只有实践而没有思考;而有的老师则真是教了20xx年,因为他在不断思考中,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不简单参莎‘的路。思考,积累成思想;而思想,形成教育者的教学个性。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与学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作文的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能不能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能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

  当代“平民教育”的含义至少应该有这样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在全国泛滥成灾的“应试教育”,本质上也是面向少数人的,它面向的是一小部分学习优胜的学生,而使大多数人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第二层含义是指“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在任何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处于低层和边缘、需要特别关注的阶层和群体。在今天的中国,也存在着各种处于边缘地位、需要特别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如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等,幼儿教育、残障儿童的教育也是突出的“短板”,需要予以特殊的关注。第三层含义是指“平民化的教育”。平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宗旨的公共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是来自生活、联系实际,因而是清澈明净、朴实无华的。

  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每学年开学第一天,全校老师都要向孩子们举手宣哲——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民族的希望,胸怀祖国的未来,手捧孩子的明天。面对国旗,面对学生,

  我宣誓:我立志把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呵护生命,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将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健壮、善良、正直、睿智的现代公民,履行一名知识分子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科学质量观”

  第一,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

  第二,追求整体的质量。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上最好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一个孩子,全面实施素质培养的教育,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他能达到的最好的发展的教育。无数“每一个”的成功,便汇成我们“整体”优异的质量。

  第三,追求和谐的质量。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指的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而不是说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同等程度的提升。

  第四,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努力追求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很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老师们“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

  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在20xx年致全体法国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我的新教育实验的七大行动。

  第一,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师生共写随笔。对于教师而言,写带动的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对于学生而言,日记可以记录成长的痕迹、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聆听窗外声音。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聆听窗外的声音,学会关心窗外的事情;通过种形式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提高广大师生的人生境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四,培养卓越口才。口才训练就是开展听说活动,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校要让学生有当众说话的地方和机会,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说话,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争论,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第五,建设数码社区。学校要以“教育在线”网站为平台,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娴熟的信息交往能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

  第六,构建理想课堂。一般来说,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第七,培育理想家长。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这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参与,应动员家庭力量也参与到这一实验过程中来,因此,培育理想的家长尤为重要。

;
本文标题: 我的教学笔记 李镇西 读后感(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06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聪明的法蒂玛读后感(故事中的原型10-《聪明的法蒂玛》)我和小姐姐克拉拉书读后感(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的读后感怎么写)
    Top